《烏塔》讀后感200字(通用14篇)
《烏塔》讀后感200字 篇1
大家看到烏塔這個題目一定很好奇吧!你們一定以為烏塔是又高大又烏黑的塔,其實烏塔只是一個姑娘的名字。
14歲的德國女孩烏塔一個人游玩歐洲。她的父母居然會放心烏塔一個人旅游,烏塔也很孝順父母,每到一個地方她都會給父母打電話或送禮物。比起我們中國的孩子好多了。而且烏塔自己有獨力生活和自力自強的能力。
當我讀到:”光從電視和書本中認識的世界總不完美。“我很贊同,因為我在書本中看到的上海和去到的上海,看到的景色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書上的畫面總不會那么完美的。
烏塔這篇課文告訴我們要學習烏塔這位小姑娘一樣自力自強,合理安排時間。不要總是依靠父母。
記得有一次,我晚上沒有檢查書包。于是第二天到了學校,第一節課上課時發現忘帶橡皮檫了,只好向同學借,我以后一定不會總是依靠父母了。
《烏塔》讀后感200字 篇2
最近我們學習了《烏塔》這邊課文。
烏塔,一個十四歲的德國小姑娘。如果不是你親眼所見,你敢相信她一人獨自游了很多國家嗎?這對沒有出過遠門的孩子是絕對不敢想象的事。
為什么我們中國沒有這樣的例子呢?在中國,像烏塔這個年齡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寶貝,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很“愛”我們,不讓我們做任何事情,導致我們不會疊被子、洗衣服,甚至連衣服也不會自己穿。
父母的過分溺愛,使我們養成依賴的思想,讓我們成為溫室里的花朵,籠中的小鳥,家長們,您們有沒有想過,如果您的孩子考上了大學,您還能去給他穿衣洗臉嗎?所以,那些把孩子緊鎖著的家長們,快打開“溺愛之鎖”,讓孩子們擁有一片獨立自主的藍天吧!
《烏塔》讀后感200字 篇3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課文————烏塔,講述的是一個14歲的小女孩獨自一人游歷歐洲的事。
她每到一個地方就先查警察局的電話號碼,以便遇到危險和困難時請求幫助,再給家人打個電話或寄張名信片,還用了三年的時間準備這次旅行,閱讀了很多有關這些國家的書籍;她為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假期還到別人家里陪小孩玩,可見烏塔的獨立性很強,做事很有主見。
我頂多也就和朋友去個離家兩三公里的地方玩玩,和她比起來,我可真是慚愧啊!
現在我知道了,為什么雄鷹能翱翔天空,是因為它有一對狂風也吹不折的翅膀,千里馬跑千里,因為它有一雙鐵錘也錘不斷的腿,我們要學習烏塔自立的生活技能,長大才能闖世界。
《烏塔》讀后感200字 篇4
《烏塔》這篇文章主要講述小女孩烏塔為了獨自游歷歐洲,竟為之準備了三年之久,并且在游歷的過程中體現出很強的環境適應能力。
如果不是親口讀到和了解到,我絕不會相信。她畢竟才十幾歲呀!讀完這個故事,我才明白了這是千真萬確的。
其實,我們也要向烏塔學習。在中國,我們孩子從來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連整理自己的學習用品,幫助爸媽掃掃地這些基本家務都做不到,更別提一個人游歐洲了!
坦誠講,我認為,其實中國式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從小就嬌慣孩子,讓孩子“吃飽喝足,衣食無憂”。可是,這樣又有什么用呢?孩子長大,翅膀硬了,總有一天要飛翔的。但是,他們卻因缺乏對生活的歷練,過多地對父母的依賴,只能在現實社會中掙扎著、呼喊著,但都只是徒勞!相反,只要根據孩子的成長過程培養孩子的自理和獨立能力,孩子就會飛得更高、更遠!
很多家長都把孩子視為“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飛了,不讓他受到一點傷害。所以,我想說一句,“路,總要自己走的;獨立,就是一盞燈,指引著你前進”。
《烏塔》讀后感200字 篇5
前段時間,我津津有味地讀了《烏塔》這一課,心里感觸很多。
這篇課文寫的是一個14歲的德國女孩烏塔,自己一個人獨自游歐洲的故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烏塔都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里陪小孩玩。
這不禁讓我聯想到了自己,在家什么事情都依靠家長,洗衣服、收拾房間都需要媽媽幫忙,生活能力也不是特別強,從來沒有一個人出過遠門,就算坐公交車到學校也是個大問題,更別說像烏塔一樣坐著火車到國外旅游了。
記得去年的時候,我和爸爸媽媽去北京和北戴河旅游,我總是緊抓著媽媽的手不放,一步也不離,總害怕自己走丟,和一個人掙錢游歐洲的烏塔相比真是差的太遠了!
讀了這篇文章讓我明白了:光從電視和書本中認識世界總不完美,只有親身經歷才能有深刻的感受,積極嘗試、勇于實踐,才能認識世界,體驗事物真正的美。今后我要學習烏塔獨立生活的能力,克服依賴父母的思想,做一個自強自立的孩子!
《烏塔》讀后感200字 篇6
我們的語文課本上有一篇課文叫《烏塔》,講述的是一個十四歲的德國小女孩—烏塔,獨自一人游歐洲的故事。她自己掙旅費,用了整整三年的時間安排旅游計劃,每到一地先查警察局的電話號碼,再給家人通個信。她說她要繼續掙錢,以后去中國旅游。
烏塔是和我年齡差不多的小女孩,但她卻能勇敢地獨自一人游歷歐洲,增長見識。沒有大人的陪伴,而且計劃是自己安排的,旅費也是自己掙的。我猜想,烏塔長大一定是個很能干、很有能力的人,她肯定是個成功人士。
而我們中國人,要是想這樣旅游,總要父母陪伴,旅費也是由父母出,一切都是由父母安排好的。我們沒有勇氣獨自到外地旅游,而且父母也不放心讓我們自己出去旅游。
所以我們要向烏塔學習,從小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多動腦、多動手、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的好習慣,不能事事依賴父母。我也想通過用收集廢品、賣書、賣報等方法攢一些錢,到外地游一游,看一看,豐富一下自己的才智,鍛煉一下自己的能力。平時還要多干家務活,勞動能讓自己變得越來越聰明。
《烏塔》讀后感200字 篇7
“花盆里長不出蒼松,鳥籠里飛不出雄鷹。”沒錯的,光是課本中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社會才是真正的課堂。
讀了《烏塔》,我馬上想到我的甜甜妹妹,她膽子很小,別說是自個兒出門,就說吃飯吧。甜甜每次只吃吃過的東西,不敢嘗新。那么,再好處的東西也會膩的,怪不得她的胃口總是那么小。
我非常羨慕烏塔的自理能力,我感肯定,烏塔游遍歐洲后,知識一定豐富了許多。她在每一個國家學一點,數不清的一點加在一起,就成了很多知識。
“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是的,烏塔如果在旅行前,不作好充分準備的話,是不會安全的回到家的。
正如作者所說的,中國是不大會有這種機會和勇氣的。中國小孩之所以會這樣,主要原因在于父母,就是因為父母過于寵愛自己的孩子,可以說是溺愛。甚至有的人沒用到,長大了還要依賴父母。
各位家長,請你們讓孩子們的心更寬廣,對他們說:“外面的世界更精彩,不要學做井底之蛙。”
《烏塔》讀后感200字 篇8
今天,我看了《烏塔》這篇文章,它主要是講一個14歲的德國小女孩烏塔獨立游歷歐洲多個國家的故事。看完后,我拿自己和烏塔一比,真是差了十萬八千里啊!
我生活在一個小康之家,10歲了,還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養尊處優的生活。就說上學,學校離家只有15分鐘的路程,可我現在都四年級了,一次都沒有獨自上過學。再說說做家務,洗衣服是會的,可大多時候都是媽媽幫我洗,或讓洗衣機代勞;洗碗也是會的,可一般都是爸爸媽媽幫忙洗掉的。俗話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可我這生長在溫室里的花朵哪有機會練習當家啊!
其實烏塔和我一樣,也出生在幸福美滿的家庭。但德國和我們中國的教育觀念卻相差很大。在我家,爸爸媽媽把我當掌上明珠,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恨不得永遠跟在我身旁。在烏塔家,他們不論大人還是小孩,都各有各的事情做,大家都彼此放心、也都很快樂。
我覺得爸爸媽媽要學會放手;我也要向烏塔學習,也許不用那么獨立,但要會自理,自己會照顧好自己。
《烏塔》讀后感200字 篇9
最近我讀了《烏塔》這一篇文章。烏塔她只是一個14歲的小女孩,但要自己獨立行歐洲。她是一個自強自立的小女孩,我要向她學習。
但是我們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大部分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我們一吃完飯就放筷子走人,一寫完作業就停筆去玩耍,一穿好衣服就停手去吃飯······我們不是向烏塔那樣能自強自立我想起我們到14歲的時候又會怎么樣呢?這件事在我的腦海中出現了,是時候我們只會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同樣是一個14歲的孩子,為什么差別會這么大呢?因為我們都是在家長的照顧下長大的,而不是向烏塔那樣。我們每個孩子都應該放棄在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那樣的幸福生活,要學會自強自立!
我們再想想我們的父母是會老的,到那時我們就要自己照顧自己,所以,從小就要學會自強自立。
《烏塔》讀后感200字 篇10
今天我學了汪曉潔寫的《烏塔》這篇課文,讓我深有感觸,受益匪淺。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德國十四歲的小女孩——烏塔,通過自己的努力,獨自游遍歐洲的事。
說起烏塔,我感到非常慚愧。我和烏塔同樣都是孩子,我已經九歲了,可日常生活還要父母打理,而烏塔卻能獨自游遍歐洲;我買東西都要父母出錢,而烏塔卻可以自己打工掙錢游歷歐洲;我上學、回家都要父母接送,而烏塔一個人游遍歐洲都鎮定自若……
我覺得烏塔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比如說:她獨立的思想和獨立生活能力、自己掙錢去旅游,卻不找父母要一分錢……雖然我們不能跨國旅游,但是我們一定要學習烏塔的自強、自立和自信,做一個陽光、向上、堅強、獨立的小學生。
《烏塔》讀后感200字 篇11
現在,能獨自出游的未成年人是少上加少,如果你能認識一位,你就可以稱為幸運兒。我在課本中認識了一位名叫烏塔,在14歲就獨自游歷歐洲的女孩。
烏塔是德國漢堡人,與作者在羅馬的旅館里見了面,作者對烏塔的獨自旅行感到驚訝。烏塔說她用三年的時間來準備旅行,在家早就設計了旅行路線和日程,她還在假日外出掙錢,讀了許多與要旅行的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很偉大,她獨立、大膽、有禮貌、不認生,烏塔還有更強的提高自理能力和開闊眼界的欲望。烏塔將來應是一顆耀眼的明珠。
我們應該自己多做些事,多自己行動,多想想烏塔。這樣我們的未來、祖國的未來將會更加美好。
《烏塔》讀后感200字 篇12
星期天,我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烏塔》,這本書的主要資料是:小烏塔是一個七歲的小姑娘,她的父母在很遠的地方,對小烏塔毫不關心,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會回家。小烏塔很悲哀,于是她下定決心要獨自一人去尋找自己的父母,自己要永遠跟他們在一齊。
合上書本,我陷入了沉思,文中的小烏塔不正是和我一樣的遭遇嗎?我的父母也遠在外地做生意,對我的學習成績不聞不問,過年回家說的話也是有數的,更別說是平時了,幾乎是一面也見不上,電話也不打。當我看見別人的爸爸媽媽都在他們的身邊,而我只能眼巴巴的看著他們,心里很不是味道,免不了幾顆“金豆豆”會灑落。
在外工作的大人們啊,從這天起,減少工作的應酬吧,工廠沒有你一樣會運轉,但孩子的成長過程缺少你們的參與,卻是一片空白。有人說,培養好一個孩子就是賺錢了,當一個孩子學壞是,你要花費很多的金錢和時刻,才能讓它學好,這樣你還是幸運的。最怕的是你付出了所有,孩子依然不能變好。
《烏塔》讀后感200字 篇13
最近,我學習了《烏塔》這篇課文。課文講了一位14歲外國小女孩烏塔獨自一人游歐洲的事。我十分羨慕烏塔,同時又很慚愧,自嘆不如。
我把課文讀了一遍又一遍,不停地把自已和進行比較;我有這個潛質嗎?沒有!我有這個勇氣嗎?也沒有!我們中國孩子為什么不能獨自出門旅游?我們為什么不能發廣告單掙錢呢?我們怎樣才能掙到出門旅游的費用呢?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一句話:“滴自已的汗,吃自已的飯,自已的事情自已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漢。”我們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實踐來充實和磨煉自已,讓自已變得自力自強主見,變得勇敢、自信。爸爸媽媽,請給我們機會吧!
《烏塔》讀后感200字 篇14
前幾天,我們學習了《烏塔》這篇課文。這篇課文講的是我偶遇德國女孩烏塔,聽烏塔講了她獨自周游歐洲,使我很有感受的事。
讀了這篇課文,我感觸頗多。在中國像烏塔一樣大的孩子自理能力這樣強嗎?自己敢周游世界嗎?答案當然不是,即使有也是占極少數。說到這我自己也深感慚愧,我自理能力很差,作業總要媽媽幫忙,每回做手抄報都是媽媽幫忙選材、畫畫。別說出去旅游了,就是過馬路也得大人牽著手。
在中國,孩子們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在德國可不是這樣,德國法律明文規定,滿13周歲的孩子必須幫家長上街買啤酒,干自己所能做到的所有家務。相比之下,我們可以看出德國孩子比中國孩子自理能力強很多。再說動手則動腦,在動手幫父母干活、做家務時就可以開動腦筋,開發智力,增長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多為家長干一些家務,多培養我們的自理能力吧!不做溫室中的小花,而要在暴風雨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