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傳讀后感300字(精選3篇)
貝多芬傳讀后感300字 篇1
彈奏著《交響樂》、《歡樂頌》,讓我不禁對貝多芬產生了好奇,能譜寫這么優秀的篇章,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帶著濃濃的好奇我翻開了《貝多芬傳》這本書。
《貝多芬傳》是一本富含哲理的傳記類書籍。主要講述的是他從聲名鵲起、榮耀滿身到剎那間墜入人生低谷,甚至有時連基本生活都得靠救濟,感情生活也是屢受挫折。而對一個音樂家來說,他還遭受到了最為毀滅性的打擊,那就是失聰,他為此曾不止一次地陷入絕望,甚至產生過強烈的自殺念頭。然而,對音樂的熱情,對換樂的執著,對完美的渴望,使得“他抓住了大自然的精華所在”,使他“成為大自然的一股力量,一股原始的力量,在與大自然其他的力量在碰撞沖擊后,便產生荷馬史詩般的壯觀氣象。”
他的人生,正如他自己所說,是“用苦難贏取歡樂”。
他的經歷,讓我不止一次感動。不由萌發出要向貝多芬學習的念頭,學習他頑強戰勝前進道路上困難的毅力,學習他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想方設法地去努力的精神。書中講到這樣一個事例,讓我記憶深刻:他耳朵失聰后,為了繼續他的編曲夢想,用木棍把牙齒和琴鍵“釘”在一起,靠牙齒通過琴鍵的振動找到感覺,就這樣,一首首名曲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中產生。跟他相比,我們前行道路上的困難又算得了什么呢,我們又有什么理由退縮呢?
同學們,聽了我的介紹,想了解貝多芬嗎,我借給你看吧!
貝多芬傳讀后感300字 篇2
天才出自苦難,這種苦難可能來自于物質世界,也可能來自于精神世界。
貝多芬的成功,離不開人生無盡的苦難,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
小時候的刻苦練習,打下了音樂的基礎。
少年喪母,父親不著調,小小年紀不得不擔起家庭的重擔。
傳記中的記述,只是貝多芬痛苦人生的一部分。
事業上的痛苦,莫過于耳聾,耳聾而又從事音樂的工作!
上帝關閉了他的耳朵,又為他開啟了心中的耳朵,給了他一個更加純凈的音樂世界。
但是,精神和肉體痛苦卻也是無窮無盡的。
愛情之苦,心愛的人一個個離開他。
理想與現實巨大落差,無情地一次次折磨著他的心靈。
生活就是一塊磨刀石,不曾停止對他的磨礪,磨出了一首首經典,層出不窮,未曾中止,直至于人生的終點,依舊有寫不完的樂章。
人生只有苦,也無法成就偉大的貝多芬,還要有愛,有希望,有光明,才能讓他始終不忘初心。
“他總是快樂的,一切災難都帶有幾分善,聲音還是自由的,他的內心從來都是孩嬰一樣的純凈。
從未見過一個人像他一樣這樣的愛花木,云彩,自然...
他象力士般的堅強和兒童般的任性。
愛情沒有了,野心沒有了,所剩下的只有力,力的歡樂,需要應用它,甚至濫用它,力,這才是和尋常人不同的人的精神。
我竟是上帝最可憐的造物......隱忍!多傷心的避難所,然而這是我唯一的出路。
它是這樣的需要快樂,當它實際沒有快樂時,就自己來創造。”
只有不改變求美之初心,越是苦的環境,難的境遇,就越能創造出最美好的天籟之音。
“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疾,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快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鑄造歡樂。”
貝多芬傳讀后感300字 篇3
貝多芬,一個一點兒也不陌生的人名,但事實上,我是前陣子才真正地接觸到他。羅曼羅蘭的《名人傳》把我帶到貝多芬的世界。
《貝多芬傳》是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著名的人物傳記之一。這是一顆受傷后近乎窒息的心靈勃發而出的一曲激昂的交響樂,是對音樂藝術大師貝多芬一生的真實素描。貝多芬所處的年代,正值舊的毀滅與新的勃發交加,他的成功掩隱著無可言說的苦痛,他的一生就是一個天才的藝術家與多難的命運斗爭的過程,那是“苦難鑄成的歡樂”。
這本書主要講貝多芬,米開朗基羅,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的贊歌。從誕生之日起,它就以其獨特有的旋律震撼著世界,使一代又一代的讀者的心里中掀起了狂瀾。
在世界文學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羅曼。羅蘭以極其豐厚而卓越的創作,發展了傳記文學的體裁,成為了20世紀的一道風景線。
我十分佩服羅曼·羅蘭,把書中的人物詳細的寫了出來,活靈活現的展現了人物的特點,以及值得我們引以為榮地方,如貝多芬在耳聾的情況下仍保持著不屈不撓的高昂的斗爭精神,巨大的創造力和高尚的道德標準,有一個偉大的人格對討厭的人也會忍耐,他雖是不幸的人,但他卻創造幸福給予世界,
他的一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只要你愿意付出,成功一定會來到你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