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讀后感600字(精選12篇)
《目送》讀后感600字 篇1
在早晨淺淺的陽光里,我看見行道樹的影兒散落一地,零零點點碎碎。太陽一步一步地升起,懶懶的鳥兒也登上枝頭,嘰嘰喳喳啾啾。樹兒披著夕陽的光,像夕陽中的新娘。繁星點點帶來夜的光芒。等著時間的推移,你看,夜深了。
一樣的時間模式,重復著每一天,每一年。無言,稍縱,即逝。今天的陽光,明天便是不一樣的,時間在流轉,帶著世間的萬物悄無聲息地做著變化,時間會包裝一切。以至于讓我們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歲月的蹉跎,所以我們被時間迷惑,還是一如既往的揮霍。悄悄,在彈指間溜走,抓不住他,后悔莫及。
時間讓小生命成長,時間又讓大生命老去。小弟的長大,祖母的老去,讓我往下看,仰望年少的生機;讓我往上看,瞻仰生命的高度。最親愛的人永遠是用他們的背影對著她,我的親人又何嘗不是背對著我?我想,母親有一天或許也會忘記我是誰,也會指著電話機,傻傻地盼望孩子的歸來;我想,我也會哼歌輕輕擁她入睡,那么甜美;我也會幫愛美的她化妝,輕輕打扮便把她變做美麗的模樣,驚喜地說一聲“你多漂亮”;我會環抱她的身軀,在她耍小脾氣的時候填顆糖放去她的嘴里。順便回想,兒時,我怎樣在這偉大的女人懷中徜徉。會覺得他更加的美麗,更加的惹人疼愛。
兩個年頭之前,最愛的祖母離開了我。悲傷籠罩了心頭,看不見烏云縫隙中的太陽。我曾經埋怨時間的無情,掠走我最愛的人。那些天,朝與暮之間,我選擇逃避,逃避害人的時間,逃避無情的世界。只想與祖母在一起久一點,不要那樣快地消失,不然我的心會疼。越發的想起之前祖母與我在一起玩耍的情景,我想,祖母年輕時候也是個美人呢,芊芊細指撩動誘人的頭發,只是時間讓她變得不堪一擊,一點點的歲月,讓她老去。只是默默的淚水,默默地流,我害怕哪一天,我的親人會像祖母一樣無聲地離去,那樣我的世界里,還會剩下什么?我想快點掙脫悲傷地束縛,我奔跑,滿頭大汗的時候,太陽一直陪在我的身邊,我想,生命或許不完全是永恒的,也會老去,像時間一樣,那無言地就這樣遠離。
我更加喜歡在家中享受。深深的胡同中,到處洋溢著醉人的芳香,在心中,這是花園,滿載兒時的夢。我想留住家中的所有人,拍好多全家福,覆蓋家中的每一個角落,不讓家變的冷清,不讓家變得寂寞。讓家被時間破壞的輕一點,存活的更長久一點。
靜靜的深夜,只有風吹樹葉的聲音,蒼穹中還有一彎明月,難以入眠的我總是幻想明天的未來,此時的現在。等待時間的久一點,讓我詮釋生命的美妙。颯颯的風,總是那么惹人愛,帶來清涼,帶來時間的安排。風兒,在身邊久一點吧,讓我感覺到你的存在。
輕輕的時間,潺潺地漏,一點一點的不停息;生命伴隨著時間老去,他們像是一對甜蜜的戀人,一起走向長久。
我想我沒有和時間談判的資格。我不忍去碰心里最柔弱的地方,是時間,是生命,是悄悄的離開,是努力讓他長久一點。
《目送》讀后感600字 篇2
龍應臺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一直在想象她的表情,是淡然,抑或無奈?
曾經“手牽著手,穿過好幾條街”“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媽媽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著周遭”“背著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斷地回頭”,到后來不過是“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我只能想象,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我進不去”……
曾經他說:“女兒,爸爸覺得很對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子。”“我看著他的小貨車小心地倒車,然后‘噗噗’駛出巷口,留下一團黑煙”,后來“推著他的輪椅散步,他的頭低垂到胸口”“排泄物淋滿了他的褲腿”“總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機場”“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后一次的目送”……
《目送》并不長,卻寫出了兒子的成長,寫盡了父親的離去,有纏綿不舍,有憂傷黯然,也有平靜釋然。
有人在評價龍應臺的文字時說:“‘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為孺子牛’時,卻溫柔婉轉仿佛微風吹過麥田。”《目送》這篇文章,給人的感覺正是“溫柔婉轉仿佛微風吹過麥田”,那么輕,那么柔,讓人不禁深陷其中,感動于她對兒子的深愛,對父親的孝心中。
我不由想起自己。年幼時和阿太親,她問我她死后我會不會哭,我哭得稀里嘩啦;做夢夢到去親戚家的路上看到阿太的尸體,醒過來后撲在老媽懷里狠狠哭了一場……可后來呢?后來慢慢地疏遠了,阿太死了,我卻哭不出了。
我們又何嘗不是在目送呢?人生,不就是一場沒有盡頭的目送嗎?
古人云“子欲養而親不待”,與其到人死不能復生時才悔不當初,不如從一開始就好好對待身邊的親人朋友,珍惜當下,一起看花開花落,云卷云舒,現世安穩,歲月靜好。
就像海子曾經說的那樣,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目送》讀后感600字 篇3
”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這便本書從一開始告訴我這個道理。無論如何即使是現在你至親的人們還是要目送這你一個人單行到最后能自己成長。
這整本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的書中,《目送》這篇文章便讓我看到了將來我的父母和我的影子。我仿佛身臨于那個華安背著小書包與母親對視的茫茫人群中;仿佛置身機場看到母親緊緊依偎著那個有些排斥深情的少年,和他再沒回頭時母親的失望神色;又似乎能感受得到那個凝重、難以輕快呼吸的車間氛圍和那顆難以被愛去打開枷鎖的心。每每看到這里,便想到了那個自己。那個曾經放學看到父母便興奮地呼喊著沖入他們的懷中的我。那時的我,用最純凈的心吝嗇地汲取著他們對我的愛,毫無保留地表現著自己。后來也就是現在,縱然他們再想擁我入懷中,無非被我推開或是不情愿的靠著。真情并非在表面流露,心里的那種小叛逆便抑制著原先的熱情。我知道那似乎是冷淡卻依舊沒法改變這樣的自己。或許有一天會成為華安青年時的模樣,但我卻努力成為讓人舒適的人。這或許就是成長吧,但在我獨立的路上,我會回頭去看看他們,或許那時他們也正注視著我。
后篇文章是父親和她。這又是另一種父母與子女的感情。父親對她無微不至的關切和照顧卻依舊覺得十分愧疚不能給她更好的生活。而子女即是在父母垂垂老矣之時,能不懼困難去守護在他們的身邊。這是別的無法去替代的愛。父母總有一天會老去、死去,而我們只能在他們的有生之年去回報他們的對我們的滿滿的親情。直到最后目送著他們離去,盼他們在另一個世界安好。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們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著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我還不能用一生去感受這種極致的深情,但我一定會用這跳動且溫暖的心用一生去目送著。
《目送》讀后感600字 篇4
合上《目送》這本書,眼淚止不住的流下來,想到日漸蒼老的父母在目送我離家時的背影的不舍,想到終有一天我也要看著他們的背影漸漸走遠,最后消失不見。從溫情的開始到殘酷的結束,人生就是這樣,周而復始,從不停歇。
我不知道龍應臺是以一種怎樣的心情寫下這七十四篇散文,把歡樂的痛苦的回憶一字一句的剝開。也許人到中年的她早已懂得了時間的無言,生命的無奈,所以才可以用如此冷靜而又溫情的文字寫下這些記憶。從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到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前行。每一篇都不僅是對親情友情的懷念,更是對自己人生的反思。而這其中最讓我感動的還是家和親情。
她寫“家”,小時候,我們覺得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長大了,有了伴侶,覺得有伴侶的地方就是家;再后來,有了兒女,有兒女的地方就是家。可是后來這些家會怎樣呢?。大多數慢慢地就散了,父母會離開,伴侶會離開,兒女也會離開,到最后也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去面對人生,獨自面對這人生的“寒色”。
我想起我的小時候,那個天真無邪的年紀,最愛的是飯桌上香噴噴的飯菜,每天早上熱騰騰的牛奶,還有爸爸媽媽溫暖的懷抱;后來長大了,卻越來越想逃離,最愛的變成了哪個明星,哪件衣服,哪個新發型,開始拒絕父母的關心,討厭他們的嘮叨,把他們拒之千里之外;而現在十七歲的我背上沉重的背包,踏上去遠方的列車,開始人生的新旅程。離開了家,離開了那兩棵為我遮風擋雨的大樹,一個人面對生活,最愛的變成了每天晚上家里打來的那一通電話,是他們從家鄉寄來的小吃,是每次回家的相聚。家真的是只有離開了才會想念,那樣溫和的踏實感也只有家才能給的了。
可是有一天我終將遠走,而他們也終將離開,家就只變成了一個符號,一段記憶,告訴我在這段孤單的旅途中也要堅強的義無反顧的走下去。
而那份血濃于水的親情,讓我在這本書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讓我知道了父母的無奈,艱辛,隱忍,付出。曾經種種不理解,種種埋怨都化為烏有,曾經的每一次爭吵,每一次慪氣,都變成了愧疚。他們用他們的青春養育了我,我開始懂得了他們的眼神,開始明白他們每一次的目送。
也許最后的目送難以避免,也許生命的輪回我們無法抗衡,但在不得不放手之前,請好好珍惜愛你的人。之后也要堅強的面對人生。
《目送》讀后感600字 篇5
今天,我讀了一本名叫《目送》的書,讀到了這樣一段話,“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使我的心劇烈的顫動一下。
這本書是龍應臺老奶奶寫的,她分別以一個母親和一個女兒的視角,用細膩的情感之筆勾勒出每寸光陰中觸動自己的”背影“,闡述在她的認知里最為珍貴的東西——親情。
《目送》中沒有歇斯底里的語氣,卻在你讀每一句時,心靈總是一次次地被滾燙地沖刷,從頭至尾,眼眶都是濕潤的。那一字一句間隱隱的悔恨和憂傷,仿佛不是龍應臺的憂傷,而是我們的父母的憂傷:讀得也仿佛不是別人的心情,而是我們父母的心情。
是否父母子女之間的愛,在孩子尚未領悟之前,總是這樣:一方予取予求,一方感覺這些是天經地義?我小時候愛吃蝦,卻很討厭剝麻煩的蝦殼。于是每次吃蝦我媽總是最忙的那一個,她要幫我剝蝦殼,弄得滿手醬油也顧不上吃飯,而我還厚臉皮地說:”媽媽,蝦沒了。“她一個勁地往我嘴里塞,即使自己不吃也顯得相當愉快。
我愿意捧著這樣的書,看著如此睿智而充滿魅力的文字,靜靜地回想起曾經的過往,遙想即將到來的未來,發人深省,回味無窮……
《目送》讀后感600字 篇6
我來看此花時,很不經意的,花開的并不美,是殘缺的;但是在殘缺中,我相信著,他原來美好過,或者它的以后會美好的。這是《目送》的代序給我的那種微妙的感覺。也就是,對時間的無言或是對生命的期待。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與父母的分離,那個女人心中好不是滋味;17歲的她的孩子,那個女人似乎不太滿意著;面對父母的衰老與漸忘,那個女人甚是心疼;1946年的同學聚會,56歲的那個女人心想著自己對于當年留下的多少不舍.....在時光老人的追趕下,無言的目送著生命的遠去,我們開始孤單、寂寞的如同黑夜中獨自淋雨的不知名的花。我們跑著跑著,身邊的人一個一個的消失不見,我們哭泣、不舍,但不得不忘記。
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那個女人不知是不是太孤寂,竟不自覺的苦苦追尋著一只叫的讓人毛骨悚然的杜鵑;在香港的薄扶林與猴幫還有舞池中,不同的那個女人有著不同的感受;在廣州那條迷人的街上有巷子,巷子中的手鐲驚艷地讓那個女人驚訝;在首爾,那個女人看見的僧人、紙店與臺階.....好愚笨的我,真的看不太懂其中的含義。或許在那個女人想來,其中沒有主要內容,又或許每個人,每件事都是主要內容。那個女人有太多的故事,確實是個極好的文學家。而我卻是那么渺小,但我卻也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對她的經歷進行剖析,或許,這是個極度想家的女人。
漫山遍野茶樹開花。蒼老的父親在行動上的幼稚,明顯是父親那寵愛的沉淀;母親那顆天真的少女的心,這是多么可愛的媽媽;坐在輪椅的父親隨著詩句一步一步行走;最后的時刻,在一片內心無邊際物的曠野里,那個女人的父親漸行漸遠,最后消失.....天空飄起絲絲細雨,滿山片葉的茶樹,陪著父親也會孤單。是啊,人,終會離去,當我們在別人不舍的眼中逐漸的消失,他們無奈、心痛,卻也只能把我們送到無人處,與花相伴。
那個女人便是龍應臺。這是她所采下的每一個她親眼“看見”的瞬間剎那,在她采下的同時,她所感受到的稍縱即逝,不斷遠離。她無奈,害怕,想要用手緊緊抓住,卻是一陣冰涼,冷徹身心。她好痛,卻也終于放棄,目送美好。
我太喜歡她溫柔的語言,從中,我甚至能感覺到她骨子里的溫柔似水。我真的難以詮釋自己對于這本書的喜愛,一讀再讀,卻也毫不厭倦。可是,朋友說她看不懂《目送》,事實上我也不懂,卻總會看到某一處便覺得痛到某一處,,心痛,眼淚欲流。是啊,我們都抓不住時間,抓不住生命,好無奈,只能目送自己認為的美好,但我現在會珍惜《目送》的美好。
《目送》讀后感600字 篇7
一、關于親情
一直以來便很喜歡龍應臺的作品,她用犀利的一支筆寫出世界上最難以言盡的溫情。第一次看到這個書名的時候,我是疑惑的。是誰目送著誰,這背影里又有著怎樣動人的故事?讀完全書,我才知道,這是親情最樸素的表現。
很喜歡書里的一句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小時候,每每出遠門,母親總會早早地開始念叨,汽車緩緩開動時,我總是忍不住淚流滿面,然后別過頭不讓她看到我的狼狽。那時的母親,心里想必也是極為不舍的。后來,外出求學,離開家的時間更多了,出門在外的日子總是格外想家,再后來,生命中多了些坎坷,也愈發地明白家對于我的意義,是那樣的不可替代,那樣的彌足珍貴。許多人都說不想長大,因為長大后的世界就會變得現實可怕,可對于我來說,長大讓我心存感激,知道了生活的來之不易和這個世界應該時刻珍惜待之。
二、關于成長
年幼時,我們都有一堆的玩伴,呼啦啦地來,呼啦啦地去,那時的我們堅信身邊的人可以一直陪伴我們,直到世界末日,我們想不出會有什么理由能夠將那樣深厚的感情磨滅。后來,我們站在青春的尾巴上,終于知道很多感情都敵不過一個叫"時間"的東西。才逐漸明白,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闖;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三、關于幸福
"你幸福嗎?"還記得這是央視前幾年發起的一項調查,那么,對于幸福,你是怎么定義的呢?我也曾經仔細想過這個問題,究竟對于我來說,什么才叫幸福呢?是擁有數不清的財富,一個貼心的愛人,有個可愛的孩子,還是有一個和睦的家庭呢?直到我讀到《目送》里龍應臺關于幸福的詮釋,我才明白這就是我心里那呼之欲出的答案,"幸福是生活中不必時時恐懼。幸福是尋常的日子依舊。幸福是尋常的人兒依舊。幸福就是一種安全感,有安全感才不會時時恐懼。在你感覺不幸的時候,家人、朋友在身旁默默地支持你,你并不孤單,他們帶給你安全感,這就是幸福。"幸福,各有各的不同,我只愿在余下的人生里,能對著"我的"幸福珍之惜之。
《目送》讀后感600字 篇8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份就是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龍應臺
有些時候,我們總認為大人們不可理喻,自己才是對的;有些時候,我們總認為“親情”只不過是一句用于不同場合的套語,從沒有理解過這個詞的真正含義;有些時候,我們總認為親人的愛天經地義,從未想過要回報些什么……
寒假期間,每至黃昏,陽光灑滿陽臺,手捧一杯青茗,靜讀名著。《目送》這本書是我讀得最虔誠、最走心的。它讓我改變了昔日那些不成熟的、無知的對于親情的認知。
“我一直在等待、等待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心頭猛地一震,繼而涌出一股莫名的傷感——華安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媽媽的心,可是,他沒有再像小時候那樣不斷地回眸,而是選擇了將背影留給媽媽。因為,他已經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早已淡忘那個依賴母親的小華安了,他不再是那個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圍的那個小孩子了,是這樣嗎?還是他忘記了?他沒有看到,媽媽的眼神一直都隨著他的行進而移動,他沒有注意到,媽媽的眼神一點點的燃燒希望然后又一點點的黯淡下來。
這難道就是作者所說的那個“父女母子一場”的定義嗎?那個被告知不必追的那段小路嗎?不,不止這些,還有父女,那個張望父親背影的女兒……
“我總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機場。”這句話是這樣的簡單明了,卻帶給我深深的思考,作者為了照顧父親,自己的裙子上沾上了污跡;為了多陪陪自己的父親,寧可在夕陽西下的時候,一奔向機場,趕最晚的飛機……
“昏暗的路燈下,雪還在飛舞著。我呆呆地注視著雪地上那漸行漸遠的腳步,這腳印,與其說印在雪地上,倒不如說烙在我的心頭。這一行腳印越來越遠,腳印的盡頭,父親的背影也愈來愈小……”我曾數次這樣目送父親的背影我的視線卻也無數次與父親的回眸碰撞,我能清晰地年到父親眼中的熱淚,堅強的父親只有在這時候會展現最脆弱的一面。也許這也就是父母與子女的不同,長大后的我們只懂憬前方,而父母卻對親情無比留戀。
所以,珍惜親情吧,珍惜那一直跟隨著你的目光。被目送時,留下一個回眸吧,讓目送的人心中留一份溫存。
等到日歷的記憶不再清晰,徒留下人的喟嘆,若把目送的回眸都裝進心里,縱使記憶已泛黃,也依舊笑如春風暖。
《目送》讀后感600字 篇9
人生就是一場又一場的目送。作者龍應臺在散文《目送》當中,通過描述她兒子如何隨著年齡增長與她疏離以及描述她與父親的多次離別,清晰地表達了她對于人生路上親人之間悲歡離合的無奈以及闊達。
這篇文章寫了其中三個情節:作者送她的孩子華安上小學的第一天,鈴聲響后,華安背著書包往前走卻不斷回頭看我;華安十六歲到美國做交換生,作者與他在機場送別,眼看他消失在了海關窗口,卻盼不到他的回頭一瞥;華安二十一歲時,上的正是作者教課的大學,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作者的車。幼時的華安,曾是那么依依不舍地離開母親上學,在走進校門時不斷地回頭。那時的他,對母親敞開心扉,對母親的依賴占據了他幼小的心靈。可隨著他的成長,他漸漸地關閉心靈的大門,盡管母親對孩子有無限的關愛,可孩子不理睬母親。隨著他頭也不回地,毫無留戀地走上飛機,留給母親的,除了背影,只有無盡的落寞和無奈。
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會到這一個階段,開始對親人的關心感到不耐煩。在這時候,周圍的人或許會痛心,但這是令人無奈的,只能默默地看著自己的背影漸行漸遠。
活在當下,就只存在于眼前的這一刻。現在的我們,回首往事,抽幾分鐘仔細想想,又是怎樣的一番心境?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長大了,以為自己懂得那所謂的“三思而后行”,可在我們做完一件事之后,又總會覺得這樣不足那樣不滿。也許,這就是人生
或許就如龍應臺所說“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讀后感600字 篇10
有一本書,書名短小精悍,這是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這就是龍應臺寫的《目送》。
《目送》中的七十三篇散文,有寫父親的逝世;有寫母親的蒼老;有寫兒子的離別;有寫朋友的深深牽掛;有寫作者的失敗和脆弱;有寫作者的傷心和放手。寫對兒子離別時的失落,也寫了作者對時間的見解。
在一篇名叫《時間》的散文中,十八歲的華飛和朋友去午夜狂歡。狂歡,聚集也是一種時間的集體儀式。小孩子們也曾有過一種測量時間的方法,在他們的臥室上掛一個一米高的量尺。每一年孩子的生日,讓他們站在門沿背對著尺,把其高度用小刀刻下,于是,刻度一年一年的升高,時間也在一步一步的流逝。同樣,在南美洲的家庭中,也會有測量時間的方法,二個大人和五個小孩,每一年的同一條,他們都會輪流拍大頭照,以此來紀念時間的流逝。
一杯熱茶從熱變冷是一段時間,一位老人從少年變老年是一段時間,一只鐘轉一圈也是一段時間。時間過的飛快,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難道我們不應該珍惜這些寶貴的時間嗎?在生活中,一些人虛度光陰,到覺悟的那一刻才明白時間的流逝,到那時候,卻來不及了。時間不等人啊!
同時,當我讀到另一句話時,也充滿了對時間的感悟。”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世不斷地在目送她的背影漸行漸遠。“這句話也許說到了那些辛苦勞動父母的心中。看到這一句話,我感受到了作者的辛酸與無助,也只有真正的經歷過,才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啊。時間流逝,父母都在慢慢地死去,子女們會選擇離開父母自己打拼,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身邊的人和事都在漸漸得離自己遠去。
《目送》讀后感600字 篇11
“目送”兩字一入眼簾,便覺得有一條長長的路在眼前展開,過往那些回憶,一幕幕浮現在腦海里。這是一篇關于愛的散文,有著作者對父親離逝的不舍,對母親老去的無奈,對兒子成長的欣慰,對兄弟攜手共行的感悟以及對朋友牽掛的感動。面對成功與失敗、堅強與脆弱,用一顆靈敏的心,用一支靈動的筆,纏纏綿綿,娓娓道來。讀過此書使人心里泛起淡淡的憂傷,但又充滿了對生活濃濃的愛意。
詩仙李白曾感慨:“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時間的腳步從不會因為任何人、任何事做出任何的停留。把時間靜止或時間倒流,那些人們美好的愿望,只能從虛構的影視劇中得以體現。記得春晚有一首歌曲火了大江南北,叫《時間去哪兒了》,唱出了人們心底的疑惑,道出了人們的心聲。是啊,時間,它到底去哪兒了呢?
我從小爸媽在外,跟著爺爺,他既有爸爸的陽剛,又有媽媽的溫柔,把我照顧的無微不至,后來我長大了,他也老了,什么心臟病,肺心病都伴隨著他,讓他只能臥床休息。再接著,我出來工作了,他重病在床,直到最后也沒見上一面。那時我多想說,讓時光倒流吧。
是啊,現在都已長大,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有了自己可愛的寶貝,還有時不時對我吹毛求疵但在心里在乎自己的丈夫。我熱愛自己的工作,關心自己的親人。有一次回家看望父母,回來時大包小包,各種愛吃的東西將包塞得滿滿的,爸爸卻因為只是我忘拿了聽說吃了對胃好的兔肚,而騎著電瓶車追出好遠。寫到這里,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立馬浮現在我的腦海里。這不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嗎?
我們要珍惜父母健在的日子,曾經看到過這么一句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這是何等的感慨,又是何等的傷感。珍惜身邊的人,茫茫人海,有幸相遇,或為親人,或為朋友,或為同事,是何等的緣分。閱讀了《目送》,讓我懂得生活既充滿陽光,也有雨雪風霜。我們無論如何,都要懷著一顆赤誠之心,堅強、勇敢地面對一切,過好生命的每一天。用一句現在流行的話語: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目送》讀后感600字 篇12
生活是一堂上不完的課
封面,是綠的渲染。七十三篇散文,寫盡人生的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
目送,是別離的開端。目送著父親的棺木進了火葬場;目送著母親日漸蒼老;目送著孩子長大成人開始嫌棄自己……眼睜睜看著一些東西從身邊走失,珍貴的親情、友情,因生命的期限而破滅。
無意間意識到,“華飛”好像現在的自己。我們,變了。在我們小時候,稚嫩的時候,對身邊的一切倍感好奇與新鮮。我們為每一個未知和全新喝彩,那時候,父母也會笑,陪著我們一起“歡呼”。父母像沒有思想的,心里的快樂只為我們。可他們老了,我們卻變了。我們不再是那個懵懂的少年,我們抱著理所應當的心態,認為父母看到的可愛的、神奇的、新穎的,就只能淡定地看看,沒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我以為他們的閱歷比我深,見的世面比我廣,當他們變成一個“好奇寶寶”,在我面前手舞足蹈是一件多么尷尬的事!我會無語、會尷尬、會難為情,敷衍幾句“嗯”“哦”就了事了。在作者的這個角度看,我才覺得,我仿佛是拋棄了他們那般的狠心、對待陌生人那樣的冷淡……
當我們有一刻嫌棄父母時,我們就應該想起,在我們幼稚的時候,是他們填充著我們一個個可笑的夢。我們也應當記得,我們要以同樣的回應去對待現在的父母。
漸漸地發現,看別人的人生,才會認識到生活是一堂上不完的課。也發現,當一個人全身心的投入一份事業時,他雖會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卻遺失了生活中的很多點滴。就像作者不知道杜鵑是杜鵑,與自己一墻之隔的那個鄰居是誰,不知道生米里的蟲用水泡泡就全能出來了。
或許,從稚嫩蛻變到成熟,經歷了很多之后,看世界就會覺得一切似曾相識。曾經的我們,曾經的他們。我們可能要熱愛生活;我們可能可以去留意生活中的每個細節;我們可能可以記下每個生活中的瞬間;我們可能可以……
“一串紅,二懸鈴木,三年桐,四照花,五針松,六月雪,七里香,八角茴香,九重葛,十大功勞。”……先人仿佛有意布下這朦朦朧朧的生活規律。我們或許可以撥開每一朵綠葉去看每一朵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