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燭》300字讀后感(精選3篇)
《蠟燭》300字讀后感 篇1
“即使在這當兒,老婦人也沒有說話,她不過抬起眼睛來,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著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莊嚴的對他們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圍巾拉直了,顫巍巍得走了……”
老婦人在這個時候雖然沒有說話,但是她的心情是極為復雜的,有對烈士犧牲的哀痛,也有對紅軍戰(zhàn)士的敬意。因為她飽受了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對侵略者懷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對這些為了南斯拉夫人民的幸福而奉獻了自己的全部生命的戰(zhàn)士,她深懷敬意,所以她對紅軍戰(zhàn)士“莊嚴”地“深深一鞠躬”。
在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唯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花燭――還是明晃晃的點在一個蘇聯(lián)青年的墳頭。
這一點花燭是不會熄滅的。它象征著母親對兒子的深情厚誼――這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國界,情同母子。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
《蠟燭》300字讀后感 篇2
“戰(zhàn)爭”一個人民都痛恨、懼怕的詞,因為它使太多的人失去家庭,失去幸福甚至是生命。
今天我學習了《蠟燭》這篇課文,使我深深感動,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蘇聯(lián)、南斯拉夫組成了反法西斯同盟,蘇聯(lián)紅軍走出國門來到南斯拉夫,幫助南斯拉夫人民打擊法西斯侵略者,正在從德國人手里拿回薩伐河附近地區(qū)時,一位蘇聯(lián)紅軍不幸中彈死亡,南斯拉母親冒得德國人的彈炮把蘇聯(lián)紅軍埋葬。還在他的墳頭點燃自己最珍貴的結婚燭。
文中老婦人飽受德國法西斯強盜侵略者清滿懷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對蘇聯(lián)紅軍戰(zhàn)士滿懷敬懷敬仰之情。當年輕的紅軍戰(zhàn)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時,她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了自己的愛戴和敬仰之情,她為紅軍戰(zhàn)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地,而且她不怕生命的危難。安葬紅軍烈士,紅軍烈士為她們獻出了生命,她也為紅軍獻出了最愛的寶物,把喜燭插在墳頭,并徹夜守在墳旁,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xiàn)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而現(xiàn)在的人們很少會有這樣的愛心,使我更加敬佩她的品格,還要讓世上的人們不再這樣下去了。
讀了這篇文章使我更加地為老婦人感受可憐,讓世界成為沒有戰(zhàn)爭的世界。
《蠟燭》300字讀后感 篇3
在炮火燒焦的土地上,永存著一點火光,同那用血肉凝成的情誼與盼望和平的心念一起共存不滅。
西蒙諾夫的《蠟燭》向我們描繪出一幅悲壯而崇高的畫卷,一位南斯拉夫的母親將心愛的花燭點在蘇聯(lián)士兵的墳頭,將和平的火種種在了這片土地上。
合上書本,我的眼前仿佛浮現(xiàn)了一幕幕血腥殘暴的畫面,心中不由得悲慟,在戰(zhàn)爭年代,有多少人無家可歸,民不聊生!這些炮火侵略的土地上仍有百姓的骸骨,尸體!為什么我們不能共同創(chuàng)造和平,而圣潔的和平鴿又在何時才會將臨呢?
“中國一點都不能少!”這是前不久菲律賓南海仲裁事件中國作出的回答,在南海事件中,美國,日本雖說“積極”摻和仲裁案,但據(jù)統(tǒng)計,仍有66個國家表態(tài)支持中國,呼吁和平,不愿挑起戰(zhàn)事。
而在網(wǎng)絡上,網(wǎng)民們更是表示,“南海不讓,和平永存!”在各國的幫助支持下,終于戳穿了仲裁謊言,維護南海和平。在這件事情的背后,我看到了各國對于和平的向往,中國亦同各國努力維護和平,避免戰(zhàn)火的侵襲。
雖然南海一案早已過去,但在我心中早已種下了熱愛和平的種子,生生不息,如同那支不滅的蠟燭。
而在我們的生活中,仍有戰(zhàn)爭和平的觀念,我們不能如同戰(zhàn)場上的戰(zhàn)士一般拋頭顱灑熱血,我能做的,只是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和平,維護它,使它得以永存。
在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上,生靈涂炭,成千上萬的人流離失所,那支在黑暗中照亮的蠟燭,那份對和平的向往,才能使我們迎接曙光,永存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