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讀后感400字(精選3篇)
三國讀后感400字 篇1
東漢末年分三國……林俊杰的這首《曹操》,我早己耳熟能詳,是呀,三國,一個群雄紛爭的亂世,一個戰火紛飛的時代,一個撲朔迷離的疑團。
疑團總需人來解,于是就有了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國》,曹操、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周瑜……一個個雄才偉略的三國英雄風云人物在《品三國》中變得更加人性化,更加清晰明了。易中天教授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上以一家之言詳細的解晰三國中的各個人物。小到人物的儀態容貌,大到對各個經典戰役的剖晰,無不引人入勝。
我在《品三國》中最喜歡的人物是曹操,因為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雖然是被天下人指為奸雄,背了上千年的罵名,但他實在是一個坦蕩并且極有個性的人物。易中天教授對曹操描寫的筆墨很多,篇幅也很大。曹操在《品三國》中甚至是一個很灑脫、很隨和、很幽默、很可愛的人。看得出來易中天教授很欣賞曹操這個人物。
《品三國》品出了三國文化的精髓所在,為我們揭示了幾千年前的三國歷史。百家講壇,壇壇都是好酒。這句廣告詞打得很響,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其實說《品三國》是好酒,倒不如說是香茗,蘊含著濃厚的香醇——中國文化。
三國讀后感400字 篇2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這句話說的正是曹操。
在文學史上,曹操是大詩人,做出了重大貢獻,故有三曹之說,其詩也至今傳誦,流芳千古。
而在軍事、政治上,曹操卻是失敗者,故后人稱之為奸雄。如果除了官渡之戰外,都以敗局收場。曹操的失敗,之所以在歷史上留下罵名,也正因為他心胸狹窄、疑伸疑鬼、一意孤行。
治風疾神醫身死,傳遺命奸雄數終中曹操疑伸疑鬼、貪身怕死,使一代神醫華佗冤死在獄中,《青囊書》也從此失傳。
曹操驕傲自大,心胸狹窄,心理容不下別人,殺楊修、禰衡就是實例。楊修聰明過人,口才又好,但他驕傲自大,看不起別人,對于曹操也毫無顧忌。因而曹操十分討厭楊修,心生殺念,把楊修趕盡殺絕。
而禰衡學富五車,記憶力驚人,思維敏捷,而且為人正直,有膽有識,嫉惡如仇,伶牙力齒。在曹操面前毫不客氣地數落曹操手下的蝦兵蟹將,令曹操惱怒不已,禰衡面不改色,尖嘴薄舌地說曹操不分賢愚,是眼睛臟;詩書不讀,是嘴臟;不聽勸告,是耳朵臟;不懂歷史,是身體臟;不容諸侯,是獨自臟;想篡權,是心臟!奸雄曹操也容不下禰衡,挾走了禰衡。
曹操的品質、野心、骯臟也被暴露無遺!
一讀到治風疾神醫身死,傳遺命奸雄數終。曹操的文學貢獻也被歷史塵埃所淹沒,這塵埃好比是人們對歷史中曹操的評價,奸雄也成了曹操。千古留下的罵名也不由得令人搖頭嘆息,感到悲哀!
三國讀后感400字 篇3
今天,我讀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日籍華人陳舜臣先生的作品《曹操》,我對曹操這個人又有了新的認識。
每當人們想起曹操,就會想起白臉奸臣,想起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句話。可讀了《曹操》后我明白了,這只是對曹操的片面評價個很有本事的人,在政績上,有過一定的貢獻。比如:經過戰爭的沖洗,中原地區出現了白骨蔽平原的悲慘景象,農業生產遭受極其嚴重的破壞,是曹操采用屯田方針,才使中原農業得以恢復。
還有,曹操打破了漢末以來依照門第高低用官吏的標準,宣布重用那些出生微賤、門第低下,雖有偏短但有專長的人,只要有真才實學,就是生活有些小缺點的人,都可以量才任用。如:曹操手下的張遼、徐晃……他們雖然出身低微,但有一技之長,都被提拔成了大將。
曹操不僅愛惜人才,而且在戰斗中能以人之長,補己之短,把被動改為主動,化劣勢為優勢,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比如:公元199年袁紹想以10萬大軍的優勢兵力,一舉消滅曹操。曹操那時才兩萬兵力,當他得知敵人要發動總攻時,同謀士分析形勢,利用了袁紹的弱點,平定了北方。
通過讀了這本書,我了解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知道了怎樣看一個人。我還要提醒大家,以后可千萬別輕易說曹操是一個大奸臣了,在我心目中,他可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物。最后,我得到了一個結論:凡事不能只看片面,一定得看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