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講宇宙》讀后感范文(通用5篇)
《給孩子講宇宙》讀后感范文 篇1
今年暑假,我閱讀了《給孩子講宇宙》,這本書是著名物理學家李淼寫給孩子的一本宇宙學普及讀物。李淼教授立足地球,放眼宇宙,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從小到大、由近及遠,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地球是什么樣的”、“宇宙是什么樣的”、“宇宙是怎么起源的”、“宇宙會不會有末日”這四個問題,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游帶著我游覽整個宇宙,讓我了解了人類探索宇宙的科學求真的艱辛歷程。
這本書內容很豐富,精彩的故事、新奇的知識一個接一個,令人目不暇接,其中對我最有吸引力、最有感觸的是生命是如何誕生的、為什么目前所知只有地球上有生命而其他星球沒有?從書中我體會到生命的出現是那么的不可思議,人類是那么的渺小。
科學家告訴我們,地球是一顆藍白相間的球型彈珠,一粒懸浮在茫茫宇宙中的微小塵埃。宇宙里面至少包含了20xx億個星系和200萬億顆恒星,這些物質非常均勻地分布在其中。宇宙中一顆行星要想產生生命,必須滿足三個條件:第一,必須是一顆固體行星;第二,必須處于宜居帶;第三,要有大氣和磁場。這三個條件很苛刻,但地球全都完美的滿足了。它質量很合適,不大也不小,所以能一直保持固體行星的狀態;它所處的位置很合適,要是離太陽再遠5%或再近15%,就會從宜居帶里掉出去;它還有一個巖漿翻滾、異常活躍的內部,這讓它可以形成大氣層來保持溫度,同時也能建立磁場來抵御危險的太陽輻射。還有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45億年前發生了一個特別偶然的事件,讓地球擁有了一顆巨大的衛星——月球。一般來說,像月球這么大的衛星,是只有木星、土星這樣的巨型氣體行星才有資格擁有的奢侈品。月球的引力起到了船錨的作用,使地球的自轉最終穩定下來。假設一下,要是沒有月球恐怕現在的地球還是一個只用10小時就能自轉一圈的天體,這造成一個很嚴重的后果:地球內部的運動導致地震、海嘯及火山爆發都遠比現在活躍、劇烈和頻繁,生命也就不可能誕生和存活了。從中可以看出,地球是多么的幸運,擁有這么多的有利條件,終于在地球上產生了生命。這么些有利條件湊合在一起,簡直猶如神助,哪怕在整個宇宙,說不定也是絕無僅有的。科學家又提到,地球發生多次大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人類還能夠存活下來,也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
當我看完書靜靜地沉思,不得不讓我感到震撼,在感嘆生命的不可思議和人類的渺小的同時,不由得對神秘又迷人的宇宙產生深深的敬畏。也正是如此,我們更應該珍惜生命,愛護地球,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給孩子講宇宙》讀后感范文 篇2
目前已知的天體有小行星帶、矮行星、行星、恒星、黑洞、超新星、伽馬暴,已經足夠讓人嘆為觀止。在不可觀測的地方,也許還存在不為人知的神秘天體。我們的宇宙依舊充滿了未知之謎,對于宇宙,我們還真的只是個小朋友。而我們人類能夠存在,尚且是幸運的和偶然的。在宇宙創生之時,幸運量子漲落,造就了太陽系和銀河系。不知是天體撞擊或者地球形成之時所形成的月亮,造就了我們穩定的自轉。地球5次大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為我們除去了物種的威脅。木星和土星巨大的引力為我霉造了相對安穩的太空環境。此外,宇宙就是亡于冰還是亡于火,始終還是個未解之謎。最后,宇宙的學說給我霉造了更廣闊的思維。
《給孩子講宇宙》讀后感范文 篇3
我讀了《給孩子講宇宙》一書,這真是一本饒有趣味又深奧的書!
這本書講到了黑洞和蟲洞,這兩個名詞讓我非常好奇,這會是什么有趣的知識呢?黑洞,是比太陽的質量大幾倍的星球衰亡后形成的。黑洞的引力很大,連光都逃不過它的“魔抓”,被黑洞吸進去的東西會來到消失層——一個時間靜止的地方,讓我感到有點害怕。連光都無法逃脫,要是是個人的話,那必死無疑了!科學家還推測過,從黑洞中心穿過去可能會達到另外一個地方。
再來講蟲洞。蟲洞現在還沒有生成的辦法,因為有人曾計算過,生成蟲洞需要負能量,而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能量都是正的。蟲洞實際上是一個將現在加速到未來的隧道,可以這樣想象:一張紙片展開后在兩頭做標記A、B點,螞蟻從A到B要走很長一段路。我們紙片卷起來,A和B就很近了,這就是蟲洞穿越。我希望早日做出蟲洞,讓我看看未來的世界是怎樣的!
《給孩子講宇宙》這本書中寫了好多我不知道的知識,真是收獲滿滿啊!
《給孩子講宇宙》讀后感范文 篇4
《給孩子講宇宙》是一本帶有科學風趣的書,仿佛把我帶進了一個奇幻變化的世界,不斷有新奇的小機關吸引著我去探索和鉆研。它用講故事的方式詳細介紹了關于宇宙中各種現象發生的原因以及古代人對科學的看法,同時介紹了宇宙認知從古到今的發展并進行了合理的對比,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游帶著我游覽整個宇宙。看了這本書后,我對“萬有引力”這一部分最有感觸。
“萬有引力”是牛頓發現的,那“萬有引力”到底是個什么神奇的東西呢?它就像是一個無形的磁鐵,牢牢地吸著我們,不讓我們被地球的自轉慣性給甩走。你在玩滑滑梯的時候為什么會往下滑而不是向上飄呢?這正是“萬有引力”的作用,因為地球給了你一個方向向下的引力。那么你為什么又會一直滑到地面才停住?因為堅硬的地面引力最小。再舉個簡單的例子,一些懶惰的人為什么能坐著就不會站著,能躺著就不想坐著,那是因為躺下來的時候引力最小,人體感覺也最舒服。
如果“萬有引力”消失的話,世界會變成怎么樣呢?可能太陽以及它的行星將會因為慣性而四處飛散;世界上再也沒有白天和黑夜;包圍在地球外圈的“大氣層”將會飄走;水也會很快上升蒸發,變成不可再生資源;人類和動物、植物、建筑、山脈等所有的東西都會被甩向空中,那是怎樣一番奇觀啊!
為了未來可以發明宇宙旅館,真正地到宇宙中來一次星際旅游,去見識宇宙的浩瀚和神奇,我想從此刻起加倍認真學習,努力奮斗!
《給孩子講宇宙》讀后感范文 篇5
之前給淼叔的書寫過柔腸寸斷極端私人的評語,得到了一些“無用”。但我卻微微激動:喜歡這兩個字,人類太多的科技與詩句,從功利心看來都是“無用”,正因為無用,它們美到發燙。
《宇宙的一生》,這個書名就有股穿透的勁兒,這是一本坦白地展示人類無知的書,也是一本剖白人類已知界限的書。
看完全書,我做了很多標記,其中最后一條停留在這一句:里斯毛利認為,每個黑洞的內部都通往另外一個宇宙,我們的宇宙或許就是這樣誕生的。
科學走到宇宙學,很多都是猜想,就像文科來到哲學,面對人類的全部無力感與軟肋,必須要慢慢去探索它們的本質與解脫之方。
此時我又開始翻看我最初的筆記,是淼叔也是所有科普門外漢都會首先提出的問題:我們為什么要去關心這些過于宏大渺遠,仿佛事不關己的事情?
令我感動的是,他的答案是這樣的:雖然從各種物理維度上說我們都不可能和整個宇宙相提并論,但組成我們的元素卻與這個宇宙一生的演化息息相關。所謂頭上的星空心底的律令,其實我們每一次呼吸都是在和宇宙低聲耳語。
我也很喜歡淼叔關于“套娃”的比喻,這種宇宙觀和許多其他學科又是相通的,譬如和數學上的分形,和文學上的回文,人類是迷宮愛好者,這邊又可以連接上魔幻,連接上小徑分叉的花園。
尊重科學像是打開胸襟,這比現如今的打開腦洞更為重要,容納,意味著吸收的開始,通過淼叔去讀解世界之外的世界,生命之外的生命,體驗很美妙。
看到他把科學與神諭相聯系,看到他用很敬畏的文字寫下科學家們一步步的探索與發現,看到他將自己與當代最偉大的那些頭腦交流的感悟寫下,見證傳奇者,自己也是一種傳奇。
相信他也不會反對我對此書的這些讀解,畢竟我看到他也抄下詩意的文字:屈指可數的幾種基本粒子不斷地在存在和不存在之間震蕩起伏,充斥在似乎一無所有的空間中,也就是真空中。它們就像宇宙字母表里面的字母一樣,以無窮無盡的組合講述著星系、繁星、陽光、山川、聲音、天地,以及節日里孩子們臉上的笑容和星光璀璨的夜空的漫長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