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讀后感(精選5篇)
舍得讀后感 篇1
最近讀了一本書《舍得》,主要講了舍得在社會中必不可少的位置以及舍于得兩者之間微妙的關系。我從中明白了很多的道理:人生在世,有許多東西是不愿意舍棄的,但,既有舍,也有得,有精神上的,有情分上的。在一些事情面前,如果不舍棄那就會變成一種負擔。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巧取豪奪也沒有用。記得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富翁背著一個大帶子,里面裝滿了金子,這位富翁準備過河,正巧,船遇到了風浪,翻了船,船夫勸他把金子丟掉,自己游到對岸,可他仍然背著,不肯丟下,最終丟掉了自己的生命!
我想,這個富翁一定是一個守財奴,他不懂得舍得之道。但是,如果單單只是明白了舍得的含義,而不親自去體驗舍得,那么,自己的人生就還是像汪洋里的一葉小舟,飄泊不定,沒有目標。舍得既是一種處世之道,又是一種做人的藝術!舍于得就像水于火,天于地,陰于陽,相生相克,而又相互輔助,他們存在于天地之間,存在于人的心中,你若真正體會到里舍得的真諦,就一定可以昂首闊步,走向成功。就像美國的比爾蓋茨一樣,他毅然放棄了自己的學業,選擇從商,最終變成一位赫赫有名的美國首富。墨子說:“貧窮的時候顯示出清廉,再有錢的人也是一日三餐,夜眠一床。當一個乞討的窮人把自己乞討來的飯讓給窮人的那一刻,他就是富人,正因為貧窮,他的布施才更有意義,因為這體現了他博大的胸襟。我們不應當奢望擁有一切,特別是在物質方面,舍得才意味這擁有更多的財富!
舍得讀后感 篇2
在前幾天我認真讀了星云大師的《舍得》里的日常篇,它可以分為四個小節,下面我談談自己認同的觀點:
一、認同的觀點:
1、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最重要的不是共享榮華富貴,而是人與人之間要有一顆“將心比心”的互相體諒。
2、忍是中國文化的美德,忍不是懦弱,不是無用,而是一種力量,是一種慈悲,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藝術。
3、情緒不穩,仿佛只有三只腿的桌子。情緒是自己的,還要靠自己解決。
二、聯系實際
在這近5年的教學工作中,常常遇到很多的困惑如個別孩子在傾聽、觀察、思維、讀書等習慣上的差異師生矛盾等等。當你面臨這些差異而急于給他們糾正的時候,心里面就會有那么多的矛盾或是沖突,看了《舍得》這本書后我突然感悟到很大一方面就是問題發生時的對方沒有將心比心,沒有忍,沒有控制自己的情緒,常常自以為是,沒有考慮每個孩子生長的環境不同、父母對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視不同才會出現這樣的差異。作為老師,出發點肯定是為學生著想,為學生好,但是當個別孩子在傾聽、觀察、思維、讀書等習慣上經過師生長期很大的努力進步很小的時候,千萬不能急躁要學會等待,而且標準不能太高,要與他們自己比,而不是與基礎好的孩子比。如果這樣作為教師的我們更應該控制自己的情緒,先調節穩定好,再找機會與學生心平氣和的交流,找出根源所在再對癥下藥效果就會更好。看了這本書后,我作為老師,更應該換位思考。我們也是從那個年歲過來的,將心比心,可能會有所理解,多謝包容。
三、反思重構
通過學習第二部分星云大師的《舍得》一書,我受益頗多。不但讓自己看到了不足,也提醒了我們日后如何改進。作為教師,對待學生就要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更能理會理解父母的殷切期望。試問天下有哪個父母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呢?所以特殊作為人類心靈靈魂師的我們更要將心比心。少在學生面前擺架子,少些自以為是,多些與學生的親和溝通交流。同時,也要多加強他們忍耐力、情緒控制的培養。不論是誰,只要在社會上工作,肯定會受委屈,肯定會有情緒失落的時候。面對這一切,不是爆發而需要隱忍,需要繼續力量,化壓力為動力。所以,在今后的教學管理工作中,我會加強自身的忍耐力、情緒控制能力,同時也加強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讓學生、讓自己為社會做的更優秀!
舍得讀后感 篇3
在拜讀了星云大師的《寬心》之后,讓自己的心靈得以一次洗禮,繼而又閱讀了其《舍得》中所談及的諸多學說理念,在這浮燥的世界里給自己一絲清涼。也對自己的工作有著極大的幫助。如在《沒有辦法的辦法》中所提到的就非常實際。
一、內容概要
文章也推銷員向一片森林中的駝鹿推銷防毒面具說起,把原本不需要的東西最終銷售了出去。黑色幽默的本身帶給我們的思考卻是比較深刻的。所謂辦法,是人想出來的。“條條大路通長安,世間一切事哪里會”沒有辦法“呢。關鍵就是我們做事的態度,”窮則變,變則通“。
二、聯系實際
曾經讀過《致加西亞的信》,安德魯?羅文的經歷使我深刻地認識到,只有忠誠才有信任,只有主動才有創新,只有付出才有回報。忠誠誠信是為人之本,敬業愛崗是為事之道,而做好每一項工作,是自己的職責和應盡的義務。所以,只有以飽滿的熱情,踏踏實實地投入到工作中,才能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務,也才能做到忠實誠信、敬業愛崗。要有培養勤奮、務實的作風。強烈的事業心和崇高的職業理想,必須落實到具體的工作實踐中,靠求真務實的作風來實現。而務實只有務到勤奮的程度,可能產生更高的成效。羅文能把信送到加西亞手中,靠的是一路上勤奮努力,靠的是克服無數的艱難險阻。在當前投機取巧、嘩眾取寵之風盛行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倡導和去發揚勤奮務實的作風。
三、組織重構
人們之所以不成功,就在于對問題屈服:無端地將問題放大,把自己看輕。其實,只要你努力去找方法,你怎么會找不到呢?越去找方法,便越會找方法。越會找方法,越能創造大的價值。這不僅提高了找方法的自信,而且越來越有找方法的竅門!只要精神不滑坡,方法總比問題多”。
諸多的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在任何單位、任何機構,能夠主動找方法解決問題的人,最容易脫穎而出!
只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借口。這是一流員工關于一流的宣言,有精神,有心態,有執著,有了不起的對事業與生活的把握!
舍得讀后感 篇4
一、認同觀點: 暑假一直在看星云大師的《舍得》,心里久久不能平靜。說不出是什么滋味,總之,慚愧得很。在星云大師的講述里,我宛如看到了他一生行走于世間的身影,也耐心地體味到他行為背后的那顆心,不禁為之深深感佩,也深深地內疚。星云大師在<舍得>開篇中寫到了成功者的愿景:
有錢當念無錢日,得意休輕失意人。
為道了無寒暑變,利生豈畏路途艱。
二、聯系實際: 雖然人只是宇宙的過客,但只要是能掌握時間的人,就能擁有人生;會用時間的人,就能懂得處理生命。對于過客的人生,有的人活得很認真,有的人活得很隨緣。不管你春去秋來,不管你生老病死,總之,過客的人生,匆匆地來也匆匆地去,在匆匆的生命中吾人應該自問的是:我們能為人間留下一些超越匆匆的紀念嗎?生涯規劃,這是現代社會,現代人生的一個現代新理念。在世間做人,能有一個完整的人生規劃,實在是不容易。其實,真正的人生規劃是不確定的,各有因緣,有時候實在由不得自己做主。所以,最好的生涯規劃是把自己規劃成:自覺的人生,自度的人生,利他的人生;在生活中,要有凈化的感情,要有<舍得>善用的金錢,要有德化的處世。能夠把移風易俗作為自己人生規劃的前提,讓自己的生命活得有意義,活得有價值。這就是最好的生涯規劃。
三、反思重構:
“讀書有讀后感,做事有做后感,交朋友與人相處,要有認識,有認識就有感覺,有感覺才能跟著走。”讀了這段話,讓我有了一種寫讀后感的沖動,于是提筆,權當作記備忘錄吧,不一定成篇通暢,只求記下有感覺之語。
大師說:“閱讀可以讓一個人的心跳感應世界的脈搏,中外同在眼前,古今一體悉聞。”王安石說:“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高希均教授說:“人生的終點,不是死亡,而是與好書絕緣的那一刻;人生的起點,不是誕生,而是與好書結緣的那一刻。”的確,讀書讓人感到充實,是人生豐富。
大師提出的如何學習方面的佛法四偈語:“為學當重聞思修;將來必須說寫作;若能具備戒定慧;必可清凈樂融融。”非常會的學習方法。
學習,永遠的工作!人生的幸福!我認為,人的幸福,能自由的學習就是一種!
舍得讀后感 篇5
有幸拜讀了星云大師所著的《舍得》一書,文中觀點樸實平凡,但深邃入理;思想簡潔明凈,但意境深幽;文字也并無奢華,但行云流水。文章從“職場篇”、“日常篇”、“修身篇”和“養心篇”四個部分進行了系統而全面的心得和事理闡述,細細品味并附之于實踐細量,可謂讀一書而曉人世、知事理、明心靜、達已行,感觸頗深,尋味良久。
暫掩此書,最讓我銘心陋記和久久回味的是星云大師在“養心篇”中所闡述的“門里門外”的做人做事哲理。核心要義即為:門內的東西是家里的東西,都是我的;門外的東西屬于他人所有。門要可關可開,開門迎客,開門就教,開門才能走進社會,走入人群,走進世界,才能走往未來。有形的門再怎么多,再怎么開,如果心門不開,終究難成世事。
我認為,星云大師用“門里門外”四個字就較好的將做人心態、做人之理、做人之求進行了微妙而辯證的有機說理。而這四個字的哲理和寓義蘊含與當今倡導的“和諧”社會更是一脈相承,意境相通。門外的世界很精彩,門外的誘惑很贏人,門外的物質和精神領域也很罾蒙晦澀,關鍵取決于你以怎樣的心情去看門外的世界,以怎樣的取向打開這扇魔術般的心門,以怎樣的態度去取舍門外的樁樁件件,這才是門里門外景物最終呈現給物質人類和每一位個體的關鍵。不同的人面對的是同一扇門,但最終透過這扇門看到的、得到的和悟到的東西卻有若天壤,原因何在?其實道理很簡單,歸根結底與星云大師將千言萬語,萬語千言升華成的“舍得”二字高度相關。
于是我不禁懷想,咱們做人行事,咱們對待自己的崗位事業,咱們爭做和諧社會大家庭中的一分子,哪里都是“門內門外”的哲理透視,如果能夠悟出“舍得”二字蘊含真理,如果能夠辯證而平靜的對待“門里門外”,毫無疑問,我們至少在幾個方面會重新冠上我們的觀點,進而或多或少的改變我們的行為,豐富我們的思想和修養。用一雙慧眼看清門里門外,在做人行事上,我們就會光明磊落,堂堂正正,而不會心生貪戀,鋌而走險;在工作上,我們就會敢于負責,恪盡職守,而不會推諉拖拉,簡單應付;在生活上,我們就會謙虛謹慎,博采眾長,而不會驕縱自滿,坐井觀天。
而“舍得”真理襯映下的“門內門外”觀點,其最高的統馭、意境和價值觀,我認為還是在于她與當今“和諧”社會大局,更是一脈相承,意境相通。“門內門外”展示和折射的更是一種態度和心品,慧眼穿透“門內門外”,便會由然滋生一顆無欲之心、博愛之心和公義之心。當前,和諧社會的創造需要社會每一分子的積極支持、參與和身體力行,如果我們每一個人將門內的東西好好的珍惜、收藏和豐富,將門外的東西辯證的汲取、學習和為我所用,徹底擺棄事不關已,高高掛起的作風,完全拋開損人利已,投機取巧的行為,而用一顆包容、寬仁的心嚴于已,施于人,普濟于世,寬敏納德,勢必會在人與人之間搭起座座友愛互信的橋粱,給社會營造一份份美好溫馨的空間。和諧社會建設,事關國家長治久安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大局,也是國家當前重點戰略推進目標,作為中國公民,每一位個體都與之息息相關,秉持而行。如果我們能從“舍得”一書中感悟些許“門內門外”的做人行事機理,能夠為和諧社會大局多盡自己的一份責任和努力,我想星云大師的思想光澤也就會越發燦爛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