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地做老師》讀后感(精選5篇)
《幸福地做老師》讀后感 篇1
拿到這本書,隨手翻閱了一下,就被其中課堂上學生精彩的展示吸引住了,迫不及待的從第一章讀起,內心完完全全被“生本教育”幸福地占據了。
且看——“課堂上讓學生主講,作業讓學生批閱,無論是抽考還是統考,學生成績穩居全鎮第一。”“因為能調動學生,效果就好。”“努力把繁重的課堂講授變為輕松機智的主持,讓學生從被動的聽眾變成課堂活動的主角,把課堂變成劇場,小品、相聲的舞臺。”“語文課重在自讀自悟,要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進入大閱讀。”“真做不累,我是天天生本,每天快樂,享受生活。假做會很累。”
說實話,讀荊老師的文字,我的思緒又回到了幾年前。那時,我們校也刮起了一兩年的“把課堂充分還給學生”的課改風,而且是轟轟烈烈,小黑板,全組參與展示,小組圍坐,小組評價等等強制入課堂。后來因為種種原因就沒有再進行下去。再后來,我們的課堂“百花齊放”“隨心所欲”起來。現在,有的課堂上,老師講解像郁郁蔥蔥的森林,唯恐哪里漏掉什么。我是個很笨的人,經常在各家不同的教育觀中有點迷失方向的頭暈。再加上總是覺得任務多、課程緊,把課堂當學生的舞臺,充分讓他們展示,一開始他們弄不好,浪費了不少時間,我又沒有耐性等待他們展示的成長,因此,本來還沒有成熟地操作的我就丟掉了原來的大膽放手。現在的課堂,不是主持,而是占完完全全的主導加示范,有時候“導”的有些累。學生聽課狀態不佳時,我經常用強硬手段強制學生回到正常的課堂狀態,比如提問、罰站等,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不是自發釋放出來,我經常感覺自己手中像是有一根繩子,緊緊地拉著學生,自己一松學生就不往前走了。多么希望預習課上,學生自主學習,展示課上,老師輕松自在,只是適時點撥即可。
現在所接的班級,沒有尖子生,我期末考試后在總結這學期的措施時其中有一條是讓成績比較優秀的學生當小老師,訓練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口才。這學期,雖然有所關注,但還沒有完全放手,還沒有放心!
我憧憬荊老師的生本課堂,憧憬他們課堂上隨心所欲的展示,憧憬學生上上下下來來去去的自由,憧憬他們的積極主動。但我知道,課堂上的精彩呈現,是因為有一套完整有效的教育措施,如,預習措施、小組評價措施等。而所有這些,是有根的,荊老師的生本教育之根是“六心”——愛心,創造心,平等心,細心,耐心,關心。這才是教育的靈魂啊!
相信學生,相信歲月,相信種子的力量,把“生本教育”的種子種在自己的靈魂里,把“生本課堂”的種子里種在學生的心田里,相信,歲月能見證神奇!莫徘徊,莫猶豫,大膽地走在“生本課堂”的課堂教學之路上,收獲的將是課堂的異彩紛呈,將是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幸福地做老師》讀后感 篇2
暑假里,我讀了《幸福的拾荒者》這本書。這本書是胡歌講述20xx年夏天車禍發生的來龍去脈,車禍導致其傷及面部,一度曾被認為無法繼續演藝事業。面對著突如其來的打擊,胡歌選擇了樂觀,坦然的去面對,就像一個幸福的拾荒者一樣,掛著笑臉拾回一個個遺失的幸福。
正像他所說:“人不能無止境地生活在痛苦中,當失去的東西無法挽回,我們更不能失去自我。生命注定要經歷一次次磨難,才能塑造出與眾不同,所有的經歷都是獲得,所有的獲得都是上蒼給予的恩寵。”車禍把他撞離了原本的軌道,可他卻以最真實的狀態去尋找新的動力和方向。
多數人會在困難面前垂頭喪氣,例如我,盡管我明白要怎樣去迎接挑戰,可還是會懶懶地選擇逃避,也許是膽怯。不過不論怎樣都不好,面對才是重點。
朋友,這朦朧的背后是一束束燦爛的光輝,是讓我們懂得美麗與珍惜的光輝。
這本書讓我學會一個道理——珍惜眼前的事物“學會感知,我們的生活中從來不缺幸福。”看到這句話時,我腦子里不禁涌起了許多想法:幸福,何謂幸福,不是成天大手大腳的亂花錢,不是整天泡在電視、電腦上,更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去從他人身上索取……仔細觀察,其實幸福就在我們身邊:親人的關懷、朋友的友誼、老師的恩情……這一切都是幸福,只不過我們平時從沒有注意罷了。
幸福和災難,一對好朋友,它是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面對幸福,我們要學會珍惜;面對災難,我們要想辦法戰勝它們。只有兩者合一,我們才能成功。最后,用書中的一句話作為結尾:在擁有的時候懂得珍惜,就不會害怕失去;若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就算不上真正擁有。但愿有一天,我們都可以無悔地放下。
《幸福地做老師》讀后感 篇3
張永琛的《幸福還有多遠》以長相漂亮、心底善良的卷煙廠女工李萍追求幸福的經歷做線索,揭示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對于幸福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主人公李萍在內外交困之際,將一條征婚啟事塞入煙盒,把命運交給了上天,愿意給吸到這盒煙,拿到這張紙條的男人做老婆。結果,年過四十,妻子已死的部隊首長吳天亮成了中彩之人。他按圖索驥,找上門來。李萍在反復思考,猶豫再三之后到了部隊與吳天明成婚,并過上了衣食無憂、備受呵護的官太太生活。這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無憂無慮,清閑自在的天堂般生活,李萍卻覺得不幸福。她覺得自己成了一個無所事事的寄生蟲,她渴望工作,渴望勞動,她心懷追求和夢想。她覺得一個人靠著自己勞動,那才是幸福。丈夫為了愛妻生活的充實一些,無奈之下派手下王小毛給李萍送些書來看,以打發時間。一來二去,王小毛和李萍產生了姐弟戀情。后來,王小毛專業回到地方上,李萍依然舍棄了養尊處優的優越生活,毅然和吳天亮離婚,追到以承包出租車為生的王小毛跟前,心甘情愿與之結合,住著租來的房屋,干著擺煙攤的生意。直至王小毛死了,她還深深愛他。在她看來,幸福不是物質的富足,不是養尊處優,被人寵愛,而是和自己愛著的人在一起。幸福是一種精神的追求和精神的滿足。
文中的吳天亮是一個好人,他認為自己身邊的人都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他追求的是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幸福。
麗萍的姐姐李嵐,她認為幸福就是物質的富足。所以,她挖空心思要找個有錢有勢的丈夫。她人為幸福是靠強硬的手段巧取豪奪,不擇手段得來。結果,她落下個可悲的下場。
麗萍的好友靳英,則認為只要我愛了,無論他愛不愛我,我為他怎樣付出都是幸福的。
李萍的哥哥則認為和共患難的妻子孩子,一家三口不離不棄就是幸福。
父母輩呢,則認為為人不做虧心事,子女孝順,生活順利就是他們的幸福。
這本書讓人看出,幸福是個人心中的一種感受,每個人追求不同,對幸福的感受也不同。其實幸福并不遙遠,她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幸福就在你身邊,幸福就在你手中,幸福就在你心里,幸福無處不在——明媚的陽光讓人幸福,關切的話語讓人幸福,親人團聚讓人幸福,關切的話語讓人幸福,久別重逢讓人幸福,感恩他人也會讓人幸福……如果你感覺不幸福,是因為你還不知道,沒感覺,不珍惜幸福而已。會感受幸福的人才能真正擁有幸福。
《幸福地做老師》讀后感 篇4
“我們要給予孩子機會,讓他們真實地學會一件事情,就像他們真實地學會等待一樣,孩子們才會真實地活在當下。”
“一眼看上去,一個孩子和另一個孩子并沒有什么不一樣,我們所看到的都是孩子。但是,通過孩子生活中的活動,我們會認識到,每個孩子狀態背后都有一些東西是我們所看不到的。而要想真正地幫助到一個孩子成長,了解孩子狀態背后的一些緣由,是我們必須要做的事情。”
看這本書時很多次有感動到極致的感覺,就像看一部特別好的電影。電影是虛構的,但這本書記錄的是真實的,這讓我對原本感覺缺乏感覺的生活,又萌生了一絲希望。或許擦亮眼睛,仔細找,感動還是能找到的,特別是我們還有天使一般的孩子做引領。
則像一股細細的沙,慢慢流進心里,一點一點填補了石頭的縫隙,同時帶來一份柔潤,抹平石頭的棱棱角角。 我們天天都在講“要給孩子幸福”,那么究竟怎么樣才算是給了孩子幸福?怎么樣才可以讓孩子感受當下的幸福?在書中馬老師給出了答案。
馬老師說,幸福對于有的人來說就是,他能撅著屁股在沙坑里玩一上午;能滾著一個破舊的輪胎在院子里撒歡似的跑上幾圈;能七扭八扭地縫一個布包包;能將豆沙醬包在面團里放進烤箱;能拿個大瓢給菜地澆水,給羊洗澡…… 也就是說,給孩子當下的幸福,就應該讓孩子享受他這個年齡段應該享受的任何事情,而不是給予孩子我們所理解的“幸福”。
所以,當你看見孩子不顧剛穿上的新衣服,專注地趴在地上看螞蟻時,請你不要阻止他;當孩子不顧弄臟雙手玩泥巴時,請你不要指責他;當孩子天馬行空地給你描繪他的理想時,請你不要嘲笑他…… 因為,這就是孩子眼中的“幸福”。
讀這本書,我就像在看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字里行間充滿著溫馨愛與親切。看著故事里的孩子們游戲、學習、搗亂,看著看著我就會被這些小家伙感染,跟著他們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學習,一起思考,一起感悟,一起成長。
我喜歡這本書。因為書里沒有深奧難懂的語言,沒有驚人的創見,沒有苦心的勸導,有的只是老師對孩子濃濃的愛,一種發現優點的眼神,一種可以溫暖孩子心靈的光,引領幼兒成長。
透過馬老師的眼睛,我更好地看到了孩子們的世界:一個寧靜的世界,一個充滿力量的世界,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我覺得應該像她學習,用心去體會孩子,真心將自己的生活和孩子們融匯在一起。
幼兒園老師,絕對不是我們以前想象的那樣,只是一個“能帶孩子的人”。同其他工作一樣,幼兒教育工作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工作經驗,職業素養,專業技能,個人魅力,創造才華......
這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并不是僅僅有“愛心”就足夠的。
我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我要成為一名我自己心中的理想幼兒園教師。
《幸福地做老師》讀后感 篇5
一個滿臉污垢,渾身血跡的人單獨坐在公路邊。明明在做著美夢,夢碎了,自己被無情的揣入人間,如同一個拾荒者般。紅藍燈在眼前閃爍,穿白大褂的人在奮力奔跑,自己如同一個看客,看著這慌亂的一切。慢慢墜入黑暗,什么東西都在離他而去,包括生命。蘇醒后的他成了個一無所有的拾荒者,慢慢拾起他所丟失的東西。
首先被拾起的是他的生命,活下去的動力。不禁想起佛教中的”應無所住”,告訴我們不可停留。在他自傳中曾寫道“上天賦予每個人時間有限,若不為自己命運疾走,那生命的痕跡就太短淺了。”正因為如此,他贏了,戰勝了黑暗之神。贏得生命是值得高興的,渾身的傷對他來說就不怎么重要了,生命只有經歷一次磨難才會于眾不同。
當醫生告訴他脖子里的傷與動靜脈只有1毫米,當醫生為他眼睛能否保住而爭論不休時,他與朋友談笑風生,似乎與己無關。這份心懷是別人所沒有的。他是一名演員,臉對他來說是那么重要,可他不再乎,因為活著。放眼現在社會,又有多少人明有白,要不就沒有那么富士康員工從高樓跳下。外貌只是外表,內心的強大才是真正值得人尊重的,只求外表但內心不強大的人如同空心蘆葦,一有什么風吹草動就會四處搖擺。而內心強大的人那,他就像沙漠中的胡楊,根緊緊抓著土地,無論多大的風暴,他毅力不倒。
然后,面對現實,接受已經發生的。好朋友的逝世,司機的判刑,自己工作暫停使得公司賠錢......一切的一切他都從容面對。
即使再猛烈的暴雨,也有雨過天晴彩虹乍現的時候,即使再悲痛的苦難,也有煙消云散淡出視線的一天,歷經劫難后,我們應該把創傷留在心底,再次滿懷希望踏上人生新旅途,畢竟人生還在繼續,陽光依舊燦爛。如同《功夫熊熊》中的經典名句“yesterday is history,tomorrow is mystry,but today is a gift ”那個’拾荒者’還在為他目標前進,朋友們,我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