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影的告別》讀后感(通用6篇)
魯迅《影的告別》讀后感 篇1
這是一首構思非常奇特而巧妙的散文詩。流連于影的世界里,我擔心被“黑暗”所吞并,或者被“光明”所消滅。
因為影“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間”,所以它“不想跟隨你了”。然而現實又是那樣的無奈,處于一種生存困境中,它“終于彷徨于明暗之間”這樣,不管是人,或者是影,出路只有一個,那就是反抗。于是,它反抗黑暗,因為反抗黑暗,故為黑暗所不容“黑暗又會吞并我”,可它的生命價值正在于反抗黑暗中。當黑暗被消滅時,光明真正來臨之日,卻又是影消亡之時,“然而光明又會使我消失。”
魯迅先生寫道“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會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虛空,決不占你的心地。”魯迅先生當時處于歷史的生存困境中,而筆下的影之價值在于反抗黑暗,當自己辛苦奮斗得到的光明來臨之時,卻又甘愿于消亡。這是何等的生命境界,怎能不讓我感動呢?最后,我想說,即便“我將向黑暗里彷徨于無地”,我還是愿意如魯迅先生那樣“只有我被黑暗沉沒,那世界全屬于我自己”。這就是《影的告別》帶給我的最大的生命啟示。
魯迅《影的告別》讀后感 篇2
魯迅的文字很深邃,讓人看不透,卻總會讓人有新的收獲。我讀《影的告別》也能夠強烈感受到魯迅文字的魅力,以為自己讀懂了,好像又沒有讀懂,處在一種似懂非懂的狀態中。
讀《影的告別》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一首訣別詩,字里行間都透露出被拋棄的凄恨。影子在控告拋棄它的“人”。天堂,地獄,甚至黃金世界,影子都不肯去,卻一直跟隨著“人”,為什么,因為是人把影子帶到這個世界上,賦予影子的靈魂,所以在影子的世界里,人就是它的全部。可是在人的世界里,影子卻可有可無。最后,影子決定離開,離開便是滅亡。“我獨自遠行,不但沒有你,并且沒有別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很黑暗沉沒,那世界全屬于我自己”,終究是生命之重無法承受生命之輕。
這首詩讓我想到了魯迅筆下子君的命運,是涓生喚起子君解脫禁錮的勇氣和激情,一旦被“生命全部”拋棄的子君最后的結局便是滅亡。自古以來中國就有千千萬萬的子君——把生命附屬在男性身上的薄命女子。這究竟是男權社會下造成的悲劇,還是女子性格的悲劇,誰又能說得清楚呢?聯想到現在,女權解放運動提倡了那么久的當代社會,可是如今又有多少的子君能夠擺脫男權,得到真正的解放。
開始讀《影的告別》我毫不猶豫地將其看成是絕戀詩,可是讀多幾遍,我又不以為然了。再次讀的時候,覺得魯迅大概說的是人的悲劇吧。人沒有辦法脫離社會尋找絕對的自由,不得不在“黑暗”和“光明”中尋找自己的生存之地。
人本來就是一個雙重體,在光明的白天,總是以一種“自我”的形態出現在社會,可是到了黑暗的夜里,“本我”的欲望就是顯現出來,總“彷徨于明暗”之間,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影子想找到“那全屬于我自己的世界”,人又何嘗不是呢?最求個體的自由,從社會的各種條條框框中解脫出來,可是誰又能做到呢?《影子的告別》大概說的就是人對自由最求卻無法實現的彷徨吧。像顧城,海子,海明威,追求自由不得便是滅亡。
魯迅《影的告別》讀后感 篇3
“人在睡著的時候就會有影來該別。”這句話讓我感受到其實人從來不是孤獨的,因為至少還會有影的相伴。我不愿去地獄,天堂,黃金世界,然而黑暗又會吞并我,然而光明又會使我消失,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間,我不知道是黃昏還是黎明。一種無奈,一種彷徨,一種淡然,一種釋然。其實,我們不用時時刻刻地拼命去追求那是人認為無所不能的財富,權利。
我們只要能活得感受到生命每個階段不同美感就好。我們不必隨波逐流,死心塌地的追求著我們被世俗化了的夢想。像影一樣,即使愿望只剩下彷徨于無地,我覺得才是最真切的。影只有在人們睡著的時候,才能夠表達自己的夢想,自己內心的想法,而那時候已是黑夜。其實影一直都在不自由的環境下生活,它被時間控制,被人所在的位置所控制。它已經沒有自我選擇的留下或者離去的權利。
因此,即使我們心中一直相隨的形影的概念也要被打破了,影要告別體,它不要再象曾經那樣追隨體了。但告別了體后卻沒有找到要去的地方,無論是地獄,天堂,還是黃金世界,都不想。因此,它只能彷徨于無地,要問無地是什么?我想這是作者能夠意會的吧!不管無地是怎樣一個地方或者不是地方,我想我都極其佩服影的勇敢。
魯迅《影的告別》讀后感 篇4
魯迅在中國文學界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從小到大聽的最多的作家,最最熟悉的作家就是他了。佩服他在那樣的一個殘破的中國要掙脫帝國主義的壓迫和封建主義的束縛的時代,是為數不多的清醒者,滿懷激情,用筆桿子去喚醒愚昧的國民,你也曾經彷徨,曾經吶喊,曾經傷逝,為的是激勵一代代的有志青年,為的是追尋那一片光明。
人們把《野草》給予了很高的藝術地位。在五四落潮后反思思想上對人生,對人的存在價值,以及社會的現狀讓他有了一定程度的質疑,他感到煩悶和痛苦。在這樣的條件下創作的《野草》,便賦予了自己的那種微妙的感覺、心理、情感,是對絕望的反抗的一種藝術的再現。
魯迅的作品,初次的品讀,我的第一感覺是晦澀的,很難捉住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但他的作品就像烈酒,初入可能是順著喉嚨流下去就象是一團火一路燒下去的感覺,但細細的品味有一股濃濃的香醇味,回味在身體里的一種舒適感。
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對于《影得告別》的賞析,純屬我個人的看法。正如魯迅曾經說過的:“真的勇士敢于面隊慘淡的人生,敢于面對淋淋的鮮血。”“有我所不樂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樂意的在地獄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樂意的在你們將來的黃金世界里,我不愿去。”面對激情消退的青年,他呼吁,他吶喊。在面對明與暗之間,他選擇了堅持,選擇面對黑暗的現實。人的影子,在完全黑暗與完全光明的情況下,都要消滅,它只能存在于半明半暗之中。反抗黑暗,黑暗會吞并我;而光明真正到來之時,光明又會使我消失。這是怎樣的一種境地。但作者寧愿被黑暗沉沒,也不愿茍活于明暗之間。他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魯迅《影的告別》讀后感 篇5
讀魯迅的《野草集》就像是在品嘗一種不知名的果子。入口有點澀,有點苦。單憑這味道就覺得這果子著實結得不易。好似經歷了許多年許多載的風霜雪劍嚴寒酷暑,才得以艱辛的修成正果。可是這種苦澀味道并非讓你嘗不下去,反倒是吸引著你一口咬萬還想再咬一口慢慢品嘗。嘗著嘗著,你會發覺這非同一般的苦澀滋味似曾相識,但你又記不清是在哪里嘗過。這里面的妙處只有用心品嘗的人才能體會得出的。其實更難得是在這淡淡的苦澀味道里還滲透著一種醇厚的甘甘的滋味。
這個滋味比橄欖的甘味兒還要再妙一些。我想在魯迅先生的文章里應該有許多這樣子的。平易樸實的文字里娓娓地道出魯迅先生心里的話。而話里又包含著先生深刻的思想。所以吃了這個果子后,你會驚覺你的身心會舒適許多。這就好比一人在歷經千辛萬苦跑完馬拉松后的那種脫胎換骨的感覺。
而你的自身,你的靈魂“則永遠沉浸于生命的飛揚的極致的大歡喜中。”而其中的《影的告別》特別是我難忘,它使我明白了一些事,也讓我看透了一些事。魯迅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關心進步青年,對困苦勞動人民同情與關心,對舊社會的黑暗表示憎恨,這些因素是他創作的源泉,更使他寫得淋漓盡致。讀了這篇作品,我竟然也擔心被“黑暗”所吞沒,或者被“光明”所消滅。我終于明白我為什么既不愿沉溺于黑暗之中,卻又沒有勇氣去尋找光明了,因為我是那樣地不想和自己的影子告別。我似乎也看到了影“彷徨于無地”的凄涼,內心似有一種東西在涌動,內心一次次地被打動,深深地發顫。
一直以來,感覺自己一直在黑暗里獨行,無論怎樣都感受不到有別的影的存在,或許,沒有更多的人會想象那是一種怎樣的孤獨,仿佛是一潭深深的黑水,無數次地把你淹沒,僅管無數次地掙扎著爬上來,但那黑潭仿佛有種不可抗拒的魔力,無論你怎樣地小心躲避和逃離,然而總在不覚間又被深陷進去,沉溺……身處在“黑暗”與“光明”的交接點,無疑就陷入了生存的困境之中,然而,現實卻真是那樣的無奈,于是我想,或許真的只有沉沒,世界才能處于和平安全之中,魯迅的文字很深邃,讓人看不透,卻總會讓人有新的收獲。
我讀《影的告別》也能夠強烈感受到魯迅文字的魅力,以為自己讀懂了,好像又沒有讀懂,處在一種似懂非懂的狀態中。這首詩讓我想到了魯迅筆下子君的命運,是涓生喚起子君解脫禁錮的勇氣和激情,一旦被“生命全部”拋棄的子君最后的結局便是滅亡。自古以來中國就有千千萬萬的子君——把生命附屬在男性身上的薄命女子。這究竟是男權社會下造成的悲劇,還是女子性格的悲劇,誰又能說得清楚呢?聯想到現在,女權解放運動提倡了那么久的當代社會,可是如今又有多少的子君能夠擺脫男權,得到真正的解放。《影子的告別》還讓我讀出一種人生的無奈。
在歷史的浩淼中,個人本身就無足掛齒,輕得就像影子,“你還想我的贈品,我能獻給你什么呢?”歷史是要在人的推動,可是作為個人的人又能對歷史起到多大的作用,到頭來人生就是一場空,什么痕跡也沒有留下。我不知道這是不是魯迅想到表達的意思,可是我總是會想到自己,我不是偉人,只是一個平凡得再不能平凡的人,在庸碌的社會中生存著,最終像影子一樣,不會留下任何痕跡,更不會被世人和歷史記住,那究竟生存到底是為了什么呢?我還在一如既往的尋找這個答案。
魯迅《影的告別》讀后感 篇6
魯迅的文字很深邃,讓人看不透,卻總會讓人有新的收獲。我讀《影的告別》也能夠強烈感受到魯迅文字的魅力,以為自己讀懂了,好像又沒有讀懂,處在一種似懂非懂的狀態中。
讀《影的告別》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一首訣別詩,字里行間都透露出被拋棄的凄恨。影子在控告拋棄它的“人”。天堂,地獄,甚至黃金世界,影子都不肯去,卻一直跟隨著“人”,為什么,因為是人把影子帶到這個世界上,賦予影子的靈魂,所以在影子的世界里,人就是它的全部。可是在人的世界里,影子卻可有可無。最后,影子決定離開,離開便是滅亡。“我獨自遠行,不但沒有你,并且沒有別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很黑暗沉沒,那世界全屬于我自己”,終究是生命之重無法承受生命之輕。
這首詩讓我想到了魯迅筆下子君的命運,是涓生喚起子君解脫禁錮的勇氣和激情,一旦被“生命全部”拋棄的子君最后的結局便是滅亡。自古以來中國就有千千萬萬的子君——把生命附屬在男性身上的薄命女子。這究竟是男權社會下造成的悲劇,還是女子性格的悲劇,誰又能說得清楚呢?聯想到現在,女權解放運動提倡了那么久的當代社會,可是如今又有多少的子君能夠擺脫男權,得到真正的解放。
開始讀《影的告別》我毫不猶豫地將其看成是絕戀詩,可是讀多幾遍,我又不以為然了。再次讀的時候,覺得魯迅大概說的是人的悲劇吧。人沒有辦法脫離社會尋找絕對的自由,不得不在“黑暗”和“光明”中尋找自己的生存之地。
人本來就是一個雙重體,在光明的白天, 總是以一種“自我”的形態出現在社會,可是到了黑暗的夜里,“本我”的欲望就是顯現出來,總“彷徨于明暗”之間,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影子想找到“那全屬于我自己的世界”,人又何嘗不是呢?最求個體的自由,從社會的各種條條框框中解脫出來,可是誰又能做到呢?《影子的告別》大概說的就是人對自由最求卻無法實現的彷徨吧。像顧城,海子,海明威,追求自由不得便是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