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圍城》讀后感(精選5篇)
大學生《圍城》讀后感 篇1
這個寒假,我在閑暇時間讀了錢鐘書的作品《圍城》,文章的內容使我印象非常深刻。
這篇小說主要是以方鴻漸國外留學回來的生活作為線索來圍繞而寫,方鴻漸是以為先進知識分子,但卻至始至終游離在國家戰爭之外,著重著自己的婚姻生活和事業。他在各種情場、名利場之中活躍,與各種人進行著一次次的勾心斗角,爭名逐利。這也是一場不見硝煙的戰爭,反映出了舊社會的糜爛生活是如何蠶食一個銳氣未脫的知識青年。而方鴻漸,他卻只是這群知識青年人群的縮影。作者用生動的寫作手法,語言特點,嘲諷的筆風,為我們呈現出了社會之中的各種人性。
方鴻漸是一個失敗的人,他在社會場上的爭名逐利中至始至終都缺乏了理智。他只是一個鳥籠里的鳥,就算他飛脫了這么籠子,他卻始終還是會被困在另一個籠子里。就像是生活。脫離了一個圈,就會進入另一個圈,而方鴻漸,就是在這樣一個個循環中,樂此不疲。雖然最后方鴻漸還是如愿以償地結了婚,但他卻還是只是進入了一個難以沖破的圍城之中。
這篇小說作者多用的是嘲諷的語氣來進行各種的細節人物描寫。就像魯迅先生的阿Q一樣,他把各種人的性格特征完全呈現了出來。
這篇小說作者主要剖析了舊社會知識分子的個性與道德上的弱點,把他們的精神困境展現了出來。
對于這篇小說,我最喜歡的就是方鴻漸與唐曉芙的感情。唐曉芙,是一個當時社會罕見的女孩,她在當時舊社會,就猶如一位仙女一般,出淤泥而不染。她臉上沒有一堆的脂粉,沒有經過任何的修飾,是一個自然的女孩。而且她也擁有相對于舊社會而言的仙女一般的性格品質,她溫柔而善良,美麗而淳樸。似乎是世間最美好的事物。
作者花費了如此多的筆墨來突出唐曉芙的外貌性格,也可以理解為什么方鴻漸會對唐曉芙有一見鐘情的感覺。
最初是因為方鴻漸在去上海找蘇文紈的時候意外遇見了唐曉芙。然后一次,方鴻漸邀請蘇文紈和唐曉芙出來吃飯的時候,蘇文紈沒來但是唐曉芙卻來了,所以方鴻漸與唐曉芙相聊甚歡。便開始了一段追求到相愛的可歌可泣的感情。可是卻因為蘇文紈被方鴻漸拒絕了,蘇文紈就一氣之下把方鴻漸在游輪上跟鮑小姐和自己談朋友的事情告訴了唐曉芙。后來,唐曉芙很傷心,但卻不肯挽回而使這段感情因此而泯滅了。而方鴻漸,喜歡唐曉芙,卻始終不肯明說。只是把自己的感情深藏在書信中。也正因為方鴻漸這個死要面子的做法,使他失去了唐曉芙。這也可能是方鴻漸的可憐之處吧?
本來在方鴻漸的一系列作為之下,唐曉芙也愛上了方鴻漸,也開始了交往,可是,就是因為方鴻漸拒絕了蘇文紈,使得蘇文紈把方鴻漸的過去都告訴了唐曉芙,使唐曉芙和方鴻漸的感情陷入了困境。其實他們兩個都是可憐的人,都因為各自的要強和所謂的尊嚴,放下了各自對彼此的感情。使這段感情真正走到了盡頭。
這篇小說是值得一看的小說,里面的愛恨情仇名利爭逐,作者的刻意刻畫,語言風格,都使我感到了耳目一新。
大學生《圍城》讀后感 篇2
《圍城》是錢鐘書唯一的長篇小說,于1944年動筆,1946年完成,這是作者在困頓之中“錙銖積累”而成的,楊絳女士說 “(小說)從他熟悉的時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會階層取材。但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節全屬虛構。盡管某幾個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子虛烏有;某些情節略具真實,人物卻全是捏造的。”看來,任何偉大的文學作品都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一方面,作者在小說中刻畫了一大批三四十年代的知識分子形象。他們游離于當時的抗日烽火之外,雖然都是留學歸來,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但他們沒有遠大的理想,又缺乏同傳統勢力和思想斗爭的勇氣,結果甚至無法把握自己的生活。像主人公方鴻漸、“冷若冰霜、艷若桃李”的蘇文紈、庸俗貪財的學術騙子李梅亭、柔順之下深藏心機的孫柔嘉„„作者以機智的幽默和溫情的諷刺,剖析了這群人的個性與道德上的弱點,揭示了他們的精神困境,所以有人評論《圍城》是“現代的《儒林外史》”。而另一方面,作者通過也對方鴻漸經歷的敘述,傳達出自己對于生活的思考。
雖然小說中描寫的背景是在1937至1939年,離我們現代生活較遠,但通過作者的文筆,我們也看到了那個時代所謂的“知識分子”的生活百態。作者用辛辣的筆法使讀者忍俊不禁,笑完便會思考,思考我們現代社會中是否也有小書情節的影子,思考我們是否也有思想骯臟的一面„„
整部小說中最令我難忘的還是主人公方鴻漸。他是一個優柔寡斷、禁不起誘惑、無能的人,但同時,他又是小說中除唐曉芙外唯一的好人了。因為比起其他人,方鴻漸身上還有“知識分子最基本的操守”,但也正是這“最基本的操守”使得方鴻漸在三閭大學遭到排擠。
小說的最后是:“當,當,當,當,當,當”的6聲鐘聲,這飽含深意的結尾我一直都覺得自己無法參透,但我想這正是小說的魅力所在吧!
大學生《圍城》讀后感 篇3
《圍城》是錢鐘書唯一的一部長篇作品,該作品凝聚了他對社會腐敗、學術墮落的感嘆,堪稱一部現代版的《儒林外史》。
錢鐘書在文中塑造了方鴻漸、趙辛楣、蘇文紈、孫柔嘉、李梅亭等鮮活的人物形象。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應是故事的主人公方鴻漸,對于他,我更深的感觸就應說是同情。錢鐘書對方鴻漸的描述可謂是出神入化,但最終卻為他選取了一個悲慘的命運。方鴻漸出生在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強烈的好奇心促使他走入了圍城般的社會。在城中,他感受到了社會的不如意,但想要出去時,卻發現城門已經關掉了。抱著無奈的情緒,他一頭鉆進了婚姻、事業和家庭的圈子里。在婚姻的圍城里,他愛上了博學多才的蘇文紈,但對方的漠然卻注定這是一場失敗的的單戀。頗有心計的孫柔嘉利用他的同情心,成就了他那并不美滿的婚姻。在事業的圍城里,方鴻漸同樣也不如意,他經歷兩次轉系后大學勉強畢業。在岳父的資助下,他踏上留學之路,卻因無心學業而與一紙博士文憑失之交臂。為了搪塞岳父及家人,只好買了一張假文憑交差。生活所迫,回國后的方鴻漸和趙辛楣等人一同踏上了前往三閭大學的求職之路,學校雖地處偏遠,但絕非一方凈土。清高孤傲、無所作為的方鴻漸最后在十幾個知識分子間的勾心斗角中敗下陣來。
方鴻漸的性格特點決定了他在圍城中的格格不入。方鴻漸自視清高,手持的卻是一張假文憑。自我感覺頗好的他,課堂效果卻死氣沉沉。正是他對自我過高的估計,使他越來越不如意,也使他在圍城里陷得越來越深。他漸漸感受到了自我的無知,以及和別人的差距,轉而在心中筑起了一座新的圍城,一座自卑的圍城。其實,這大可不必,只要能認識到自我的不足,虛心求教,并對生活的不如意微笑應對,那座虛幻的圍城也就自然消失了。生活中,也有人時常抱怨社會的不公,對生活比自我好的人十分的羨慕,萬分的嫉妒。與其嫉妒他人,不如踏踏實實做好份內之事,要相信,機會總是垂青于有準備的人。自視清高或一蹶不振,都不免使人走上方鴻漸的老路,抱憾終生。
還是那句老話,社會是圍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沖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我們又何必讓自我的心態處于圍城中呢?
大學生《圍城》讀后感 篇4
“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從生活安逸的海外留學生活到歸國在上海點金銀行謀事,再到趕赴內地三閭大學,然后輾轉到上海,最后又離開去了重慶。是是非非,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的角逐,以及生活的瑣碎,終于使方鴻漸不堪忍受壓抑,不斷渴望沖出“圍城”,卻又不得不進入另一個“圍城”。每每讀到方鴻漸,都不免“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制造假學歷蒙騙丈人和家人,被登報顏面盡失;又因為電話的誤會;戲劇般地錯過了與唐曉芙的姻緣;還有湘西道上的艱難險阻;三閭大學里遭遇不見天日的陰暗的政治斗爭,你奸我詐中慘遭傾軋;玩笑下與孫柔嘉結婚卻又整日家里雞飛狗跳。“圍城”里的人,在各種無休止的糾葛下的可憐、窘迫、痛苦、尷尬都被血淋淋的拉扯,在世人眼下暴曬。
還有多少鴻漸茍且在“圍城”,他們蜷縮于社會的罅隙里喜怒哀樂,因為怯懦被時代的荒流淹沒,比起社會人人明爭暗斗的烏煙瘴氣,他們是那么的軟弱無力,而他們的善良在溫暖人心的一瞬又何曾不是一種揪人心肺的痛。
在這烏煙瘴氣中,刀關劍影,殺戮和生存并存,競爭和淘汰輪番上演,情場、官場、名利場,看這個污濁的社會如何蠶食人們的靈魂和道德,吞沒人們的操守和倫理。腥風血雨中彌漫著濃重的腐爛氣息,令人作嘔。看那一個個迷失了自我的人,都淪為社會的詛咒,他們丟失了青春,丟失了年華,丟失了真情實感,丟失了最初的純真善良。這個時代不需要他們曾經有過的友誼、愛情,這個時代牢牢困住了他們的思想,陰暗的舊社會符咒正在耗盡他們的生命,逐漸地一部分人麻木了,適應了,屈服了,不再想突破這似乎無堅不摧的“圍城”——又是一個個奴隸。可是,那些還有生氣還有精力的青年,他們的路真的早已被荊棘披覆,攔腰折斷了嗎?未來的路又在哪里?也許這一切,只有那只祖傳的老鐘知道。
再來回顧書中的人物形象,錢鐘書老先生強烈批判了民族劣根性。記憶最深的非屬那幫三閭大學的偽君子假學士不可。韓學愈,造假學位,齷蹉骯臟,挑撥離間鴻漸和劉東方,即使在鴻漸這種造假“同行”面前,仍然大肆炫耀自己的克萊登大學的假學位,聲情并茂。李梅亭,表里不一,自私猥瑣,在湘西路上留錢買煙葉和烤番薯獨自享用,還被路上的妓女迷魂心竅,張口閉口仁義道德,背地里盡是些不光彩的事跡。還有三閭大學校長高松年,禽獸不如,身為一校之長,肩負教育救國之使命,卻沉迷酒色,一副老奸巨猾的嘴臉。痛哉!教育界尚且敗類比比皆是,何況官場等等。
唯一一個算是完美的人物唐曉芙最后也不了了之,也無從得知后續,只能希望能堅守自我,不被社會玷污,甚至成為解救別人的新青年。
結尾的留白給人們充分的想象,因為有太多的遺憾與不甘,在此便后續一段:
方鴻漸一氣之下出逃上海奔赴大后方重慶,臨行前拍電報通知了趙辛楣,倆人,一拍即合,趙答應為他找份事干。鴻漸沒有回家,而是去了王先生家。王先生憐惜鴻漸,決定與他一起前往重慶,他原先也是計劃投奔他在那里的親戚,當得知鴻漸沒有錢時好心資助,算是回報鴻漸對自己的信任。鴻漸到了重慶順利地在機場見著趙辛楣,同時還向老朋友介紹了王先生。得知了他們倆同時失業的境遇之后,趙辛楣好心挽留王先生一同謀事。在趙辛楣的幫助下,倆人很快找到了工作,成為了趙辛楣的同事。鴻漸待生活有了著落之后向爸爸發電報。爸爸回報表示很擔心他,因為走之前沒有通信,喜極而泣,“也好,也算是安定下來,為父也可放心矣”。
大學生《圍城》讀后感 篇5
有人說,因為一個人戀上一座城;而我,因為一句話,戀上一本書!
第一次接觸《圍城》這部小說是在高中語文課本上。當時就深深被“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來”這一句所吸引,很可惜,那時總是沒有機會拜讀錢鐘書先生的《圍城》。后來畢業了才得空看完了那本心儀已久的著作!
《圍城》這部小說取材于1937年及以后的若干年,正是中國遭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時期。小說以留法回國的青年方鴻漸為主線,描寫了一群留學生與大學教授在生活、工作、婚姻等問題上遇到的矛盾糾葛,揭示了一些所謂上層知識分子自私、貪婪和虛偽的人性。
今日再次拾起這本書,對于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我仿佛看到了我自己,我又何嘗不是像方鴻漸一樣不停地進城出城,盲目的不停地奔走反復,只為了一張文憑,一張出城的通行證!正如錢鐘書先生在書中所說“這一張文憑,仿佛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遮掩起來。”我還是一個學生,我的那座城里面又有些什么東西呢?依然還是是學校吧,我只是這城內的一人,而這一堵堵城墻將我牢牢的困住,我的思想我的行為都被禁錮著,只能在這個城里面演繹著一幕幕的悲喜劇。和很多人一樣,我想拼命的逃出去。而城外的人呢?他們正無比興奮地期待著進入這座華麗的城堡,就像幾年前的我一樣。為了進這一座城,出了一個又一個的城,而今身處在城內的我們又滿懷希望地步入下一個城——工作。
突然地有一種莫名的失落感,人生就像是一個圍城,人們總是從一座圍城跳入另一座圍城,卻始終無法超越圍城。難怪錢鐘書先生會說“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來。”
輕輕地合上書本,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滿腦子都是方鴻漸與孫柔嘉吵架時的情景,那末了的句號,似乎并沒有意味著故事的終結,反而像是在向人們宣告著另一個新故事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