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讀后感(通用5篇)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 篇1
我是一個自卑的人,人際關系處的不好。讀完這本書,對我的人生觀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戳诉@本書的簡介,作者寫出這本書和他的人生經(jīng)歷有很大的關系。只有經(jīng)歷過才會寫出如此深入人心的杰作。全書作通過三個方面闡述了生活的意義,只有將社會,合作和性這三個方面處理好,我們才能對社會產(chǎn)生意義。通過這本書,我才知道我為什么會過的沒意義,我是自私的,覺得分享我就會缺少我的東西,不知道分享我才會活的開心,只有分享我才會知道生活的意義,一個人的世界是寂寞的,自卑的,自私的。我明白了為何我會想要改變,因為行為是以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想要達到的目的為基礎的。首要的目的就是歸屬。我想得到認同,可是不改變自己的認同又如何能做到了?
本書里作者提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一個人對其現(xiàn)時的地位感到滿意;對優(yōu)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關鍵在于正確對待職業(yè)、社會和性,在于正確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嬌縱、被忽視的兒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錯誤的道路;家長和教師應培養(yǎng)他們對別人、對社會的興趣,使他們真正認識"奉獻乃是生活的真正意義"。這樣,他們就能夠從自卑走向超越。本書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論的精神分析觀,開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階段。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變態(tài)的,它們是人類地位之所以增進的原因。例如,科學的興起就是因為人類感到他們的無知,和他們對預測未來的需要,科學是人類在改進他們的整個情景,在對宇宙作更進一步的探知,在試圖更妥善地控制自然時,努力奮斗的成果。事實上,以我看來,我們人類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為基礎的。
對優(yōu)越感的追求是極具彈性的,事實上,一個人愈健康、愈接近正常,當他的努力在某一特殊方向受到阻撓時,他愈能另外找尋新的門路。只有神經(jīng)病患者才會認為他的目標的具體表現(xiàn)是:“我必須如此,否則我便無路可走了。”
在《自卑與超越》里,作者以平易輕松的筆調,描寫了自卑感的形象、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以及個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將其轉變?yōu)閷?yōu)越地位的追求,以獲取光輝燦爛的成就。任何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最初都是以感覺來判斷是非好惡。剛出生的嬰兒到幼年階段,接收到任何負面的信息,印象都會特別深刻。容貌、身材的高矮胖瘦、課業(yè)成績的好壞、家庭背景的差異等等,都有可能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種下自卑的因子。因此應該以坦然的態(tài)度面對自我內心中的自卑情結,使自己在生活、工作、處事上,避免走入自暴自棄或是驕傲自大的偏鋒,能夠超越自己。
書上說到:我們的文化和國民大抵都有一種“自卑而超越”的心理。有矛盾才有進步,只有把人置于一種矛盾的境地,他才能進步。然而,所有的兒童都有一種天生的自卑感,它會激發(fā)每個孩子都去追求優(yōu)越感。只有把這種追求引向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必須確保孩子對優(yōu)越感的追求能給他們帶來精神健康和幸福,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風格,否則會造就成被稱為“生活的失敗者”的各種問題兒童。這些兒童會把追求優(yōu)越性扭曲為追求權力,控制別人,自私自利,或沉溺于自我想象的世界之中,缺乏面對現(xiàn)實的勇氣。而這些錯誤的優(yōu)越性追求,正是需要我們加以注意的地方。
如果自卑心理一旦產(chǎn)生,而得不到及時糾正,對人的危害是嚴重的。那么,怎樣才能幫助學生克服自卑心理?以下是我?guī)c粗淺體會:
第一,澄清不正確的認識,消除自卑心理。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同時也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我們不能總拿自己的短處跟別人的長處相比,這樣就很容易產(chǎn)生自卑。相反,我們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要看到自己的長處,這樣才能克服不足,發(fā)揮優(yōu)勢,找回自信。
第二,培養(yǎng)自信心。有意識地去培養(yǎng)勇氣和膽量,經(jīng)常對自己說:“我能行!”和“我能夠做好!”,不斷給自己增加勇氣,樹立對自己、對人生的自信心,以這種自信與自卑對抗,戰(zhàn)勝自卑。
第三,正確對待他人的評價。人無完人,誰都會犯錯誤,有了錯誤就要正確的面對批評,有時候,你的領導,父母,老師說你沒有別人好,沒有別人有能力,其實并不是說你真的很差,而是為了給你一種鼓勵和鞭策;或者只是一時的氣話,并不代表他們的本意,我們應該分析他們當時說話的場合和情境,不能撿起話來就往自己身上套。如果真是他們的不對,你也可以事后與他們評理,為自己辯護。對人的評價也應該采取這種態(tài)度。總之,我們不能消極地對待別人的批評和評價。
雖然,我們無法成為一個沒有缺點的“完人”,但可以變成一個身心健全的人。防止自卑心理的產(chǎn)生,有了自卑也應當正確對待。這樣我們才能健康、更好地發(fā)展。
對于愛情,真本書也分析的很有道理。只有兩人將對方的幸福看得比自己的幸福還重要,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只有讓給對方的愛大于對自己的愛才是真正的愛情。這本書我學到最多的就是奉獻精神,如果我們一味的索取,只想從戀愛的對方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而忽略的對方的感受。那么時間長了,對方會放棄對你的愛,因為他無法從你那里得到他所需要的愛。愛情是奉獻的。愛一個人就要相互包容理解,努力做成你們各自想要的樣子,這樣你的人生才會有意義。為一個人去改變未必是件痛苦的事,只要不是世界觀的問題,人們性格都是有差異的,只有相互改變一點,互相努力滿足對方,這樣雙方都會覺得幸福感。
人生三大問題,即“職業(yè)”、“人及其同伴”、“愛情與婚姻”。作為生活三大問題之一的職業(yè),與其它兩個問題緊密相關。童年時期的經(jīng)歷和人后來職業(yè)的選擇大有關系,家庭和學校對兒童未來職業(yè)的影響也非常重要。對于有問題的兒童,我們應該找出他們的主要興趣,給他們以整體性的鼓勵。父母、教師以及所有對人類未來的進步和發(fā)展感興趣的人,都應該努力讓孩子們接受更好的訓練,以使他們在進入成年人的生活時,不至于在分工制度中無法占有一席之地。人類最古老的努力之一,足其和同類締結友誼,人類的進步總是意味著更高程度的合作,無論從家庭還是到社會:都充滿了人的互相合作和吸引。
說實話,真本書我只讀了一遍,所以我覺得我還有很多東西沒了解透徹。真的是一本好書。它讓我努力從自卑中走出來,讓我知道了改變的方向,下一步就是邁出艱難的一步改變自己。我要從自卑中走出來并且要超越自己,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 篇2
可能我對好多事物的理解都是錯誤的,比如“自卑”這個詞,本來我覺得這就是一個貶義詞呀,可當我看了《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后,它告訴我,這只是一個狀態(tài),它本身并沒有錯,而為什么被很多人認為不好,是因為無數(shù)的人無法用正確的方法去面對它,以至于造成了很多不好的影響。比如很多自卑的人,會用某方面的優(yōu)越感來遮掩自卑感,而不是努力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
自卑的確是一個不太好的狀態(tài),但是這本書告訴我,自卑的狀態(tài)是可以改變的,而且自卑的人如果能超越自我,那么甚至可以獲得比常人更大的成就,因為他們常常需要思考,在一個更低的狀態(tài)下進行提升,他們常常需要給自己打氣,不斷得從失敗中爬起來,這會讓他們擁有常人難以擁有的堅韌品質,我想這也是這本書的名字里為什么會“超越”兩個字吧。
我曾經(jīng)也是一個自卑者,在溝通這個方面。我一直不知道如何與別人交流,會因為自己的話無法逗笑別人而感到沮喪,也會因為找不到話題而覺得自己不是一個擁有有趣靈魂的人。曾經(jīng)我一度認為這輩子就這樣了,可是常常覺得不甘心,好不容易來世間走一遭,怎么能這樣算了呢?于是我瘋狂的查資料,看書,我不相信還有用心學不會的東西,事實上正是如此,我慢慢得學會了如何溝通,如何正常的聊天,雖然有的時候還是會找不到話題,但已經(jīng)好多了。
小時候,身邊的人都說“這小子很聰明”,那時的我覺得,我只要稍微努力一點,就能把這件事做好,要么是覺得剛剛懂了一點就不再深入學習了,覺得這知識太簡單了,可后來我錯了,我才發(fā)現(xiàn),我的聰明也僅僅是和大家一樣,我剛剛學就能明白的,他們也都明白,而我不明白的,他們也明白。我明白了不要光想著“我以前不會只是因為我懶,只要我學就一定能學好”這樣的話,這是最無用的,若是我們懶人可以靠這個,那對于那些十分努力的人是極其不公平的,就如同一個漂亮的女孩子已經(jīng)不希望別人再告訴她“你很漂亮了”,就如一個本來很努力的孩子,你卻告訴他你是因為天賦好才成功的,而忽視了他的努力,也許他本身并不比別人聰明,只是他比別人努力很多很多。我們更需要重視努力,而不應該總是盯著天生的東西,這東西本來就已經(jīng)無法改變了,從出生的那一刻起。
有一句話不是挺好的么,成功是99%的汗水加上1%的天賦,99%的汗水其實比1%的天賦要重要得多,畢竟天賦改不了,而汗水可以自己打拼,大家都是平凡人,誰也不比誰聰明多少,而且天賦這東西,我個人感覺也分為天生的天賦,和后天的天賦,我們要多找找學習的方法,比如背個英語單詞,你強行記憶和我聯(lián)想記憶,肯定不一樣,可能有的人就覺得我天賦好,其實不然,我只是用對了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后天可以形成的天賦。主觀上,我是認可大部分的東西都可以形成后天天賦的,問題是我們如何去尋找這樣的方法。
今天是假期第四天,我在家看書,可以說只有一點點收獲,有一點沮喪的同時,我也很高興,這說明了,我正在做一件不是那么容易被別人超過的事情,也許一開始會很難,很慢,但只要堅持做下去,一定能有所改變的,我還有一個想法,我希望從自己從一個小白到最后的聊天能手的過程,整理出一套天賦模型,可以教給以后有同樣困惑的人。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 篇3
自卑與超越,對于每位來說它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每個人都存在自卑情景,那么如何去改變現(xiàn)狀,超越目前思維狀態(tài),就是每個人一生所要面對及改變的。首先我們是否思考自卑起源點和時間,接著思考自卑超越的方式,當了解兩方面,那么我們就可以很好的對當下生活做一個評估。
作為人類的我們,人生的意義是什么,當不了解人生意義,自然無法談起自卑是什么,對于書的作者,他提出人生追求意義有三個方向:
1、人于環(huán)境。
2、人于人。
3、兩性。
其實仔細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從早上起床,我們和床,被子,服飾,家里等一些物品產(chǎn)生聯(lián)系,那么聯(lián)系我們什么心態(tài)與行為就會產(chǎn)生什么結果,比如我們想要家里整潔,然后去整理,如果我們對家里環(huán)境無所謂,自然也不在乎。如果我們家中桌子碰流血你,你憤怒的狀態(tài),認為桌子害你這樣,把桌子摔壞,那么自然會使家人對你行為不滿,自己也要花時間和金錢去買新的桌子。如果桌子把你碰流血,你認為是自己不小心,然后把桌子尖銳的地方磨平,不讓其他人如果碰到,那么減去其他人受傷,家庭更和諧,也沒有損失陪家人時間和浪費給家人購物錢。生活中每天我們都在接觸不同環(huán)境,我們于環(huán)境相處狀態(tài),直接影響我們時間、金錢,以及我們內心的情緒。那么我們于環(huán)境合作的情緒來源于哪里?
當我們了解環(huán)境于人的關系后,那么人與人之間就更容易理解,但是人與人之間交際非常復雜,那么其中什么最能突出人與人之間核心,那就是合作。因為合作可以看出我們對于愛于恨有清晰展現(xiàn),那么于人合作能力就可以看出他對于人與人交際的把握。
最后是兩性,兩性是人類能夠繁衍的核心,同樣也是家庭的基礎,兩性了解和掌握能力,也就直觀反映家庭和諧。兩性是由成長中不斷學習和探索的過程,對于普通的教育來說,學校這方面教育很少,家庭在這方面基本比較隱晦,作為社會對這方面教育更是缺乏。同樣社會公開場合也在排斥對于這方面交流,所以對于兩性上,社會中許多青年人缺乏正確認知。
當我們了解人生活在社會中意義三點要素,我們繼續(xù)思考自卑與超越情緒來源,這兩點從什么時候開始,以及關鍵點在哪里。我們從小出生,剛開始接受大部分來源于母愛,那么母愛的程度于方式,直接影響孩子的身心成長,比如從小母親溺愛孩子,那么孩子從小就會養(yǎng)成依賴心理,當孩子慢慢長大生活中出現(xiàn)問題,當你讓他獨自解決時,他會感受到你在遠離他,他需要得到愛,可能會通過生病,或者折騰出事情,讓母親繼續(xù)以他為中心疼愛他。同樣作為家庭雙方如果一個唱白臉,一個唱黑臉。比如母親看到孩子調皮,就開始警告孩子,等到爸爸回來要揍你。時間長久下去,就會使得孩子對于父親在家中的權威,認為男性在家中是老大,權勢代表,以后他自己在社會中,以及組成家庭就會認為他是男性,是權威的代表,在和女性合作過程中就會出現(xiàn)更多沖突。我們現(xiàn)在社會家庭有幾個孩子的偏多,那么對于幾個孩子,當?shù)诙䝼孩子出生后,母愛和父愛就會從第一個孩子身上分離出去一些,第一個孩子就會感受到減少父母疼愛的痛苦,就會對第二個孩子產(chǎn)生暴力或者冷暴力傾向,同時也會折騰一些事情,來讓父母給他更多的關注于愛。來滿足自我自卑心理。當我們了解孩子從出生就開始逐漸學習和父母相處,相處就是一種相互合作的關系,時間點在4—5歲。那么當我們了解到家中兩個孩子,需要教會大孩子合作的能力,可以讓他帶弟弟或妹妹,培養(yǎng)他關心和愛護的以及作為長者責任的合作能力。我們了解孩子從小合作能力在于父母日常的教育,那么作為父母,就需要了解教育孩子如何合作,作為父母何如合作,言傳身教,使得孩子較少自卑并獲得更多解決自卑問題超越的能力。
當我們了解到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影響,懂得在恰當?shù)臅r間教合作的能力。那么對于先天殘疾或者疾病的孩子,作為父母,更需要教育他與自身缺陷和疾病的合作能力。當孩子先天殘疾或者疾病,內心會受到深刻的打擊,他會花更多時間關注自己身體缺陷和疼痛,從而失去許多時間與外界合作。同時先天殘疾或疾病孩子更容易被周邊人排斥,而感到孤獨,容易產(chǎn)生強大的自卑心理,嚴重者會產(chǎn)生精神疾病。作為父母,需要有更多耐心教育孩子成長,并發(fā)現(xiàn)他的特長,然后用特長去引導他與外界合作能力。使他有更多時間去關注外界的合作,提升外界合作能力,同時了解缺陷也有他的美,從而減少對于自身缺陷和疾病合作自卑的時間,增加自我欣賞的時間。這些孩子如果能夠克服自卑心理,成長會是很快的,往往會成為非常優(yōu)秀的人。
自卑與超越同樣在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中有些改變,而不是在孩童時形成后就不可以改變,接下來內容,我們在下一篇文章來闡述。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 篇4
花了幾個星期的時間,終于把《自卑與超越》這本書給看完了。《自卑與超越》是阿德勒從個體心理學觀點出發(fā),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的通俗性讀物。但通俗中包含著極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學術價值。在本書中,作者提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一個人對其現(xiàn)時的地位感到滿意;對優(yōu)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關鍵在于正確對待職業(yè)、社會和性,在于正確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嬌縱、被忽視的兒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錯誤的道路;家長和教師應培養(yǎng)他們對別人、對社會的興趣,使他們真正認識"奉獻乃是生活的真正意義"。這樣,他們就能夠從自卑走向超越。本書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論的精神分析觀,開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階段。
生的意義在于奮斗,我贊成這一觀點。多少次生命處于低潮,是這一信念解救了我。于是埋頭苦干,當我無意間抬起頭時,卻發(fā)現(xiàn)周圍的人漸離自己遠去了,自己竟到了形影相吊的地步,同學越來越疏遠,舍友越來越隔閡。回顧三年前剛剛踏入大學校門時,我們以何等的熱情要建筑一個溫暖的大家。〗Y果與愿望竟有如此差距,只因我們把奮斗的目標定格為個人成就了,各自作自己的繭,而非大家共筑一個巢。
當朝夕相處的同學處于困境之中時,我們熟視無睹或輕描淡寫的寬慰幾句;當同學取得一點點成績時,我們置若罔聞或冷嘲熱諷。沒有周圍人的關懷認可,我們感到孤獨迷茫,無所適從了,即而對生活的意義提出質疑。沒有歸屬感,沒有安全感怎么可能保持樂觀豁達的生活態(tài)度,對生活充滿信心呢?大家都渴求溫暖的集體,融洽的關系,但有幾人為建筑這氣氛而努力過呢?只想索取不肯付出,終究是行不通的。
阿德勒告訴我們:生活的意義在于奉獻,在于與他人的團結合作之中獲得滿足。奉獻的意義是廣泛的,在班級之中,我們與同學團結合作,為建筑一個溫暖的集體奉獻力量;在單位之中,我們與同事團結合作,為單位的生存發(fā)展奉獻力量;作為一國公民,我們?yōu)樽鎳姆睒s昌盛奉獻青春;作為人類一員,我們?yōu)槿祟惖倪M步發(fā)展奉獻生活。奉獻就意味著犧牲,這犧牲換取的是大家的團結合作,從而產(chǎn)生更加巨大的力量。
人其實是很軟弱的,如果人類不合作,那么自然界中許多生物可以輕易的置人于死地,人卻成了世界的主宰,因為人是群居且懂得合作。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今天,已不再需要團結合作來維持基本生存,但團結合作依然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人是社會的人,需要精神支柱,沒有團體社會的認可,人會失去一切支柱和自尊,只有融入集體之中,融入社會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義,實現(xiàn)自我價值。
當然,阿德勒對生活意義的詮釋,只是從精神分析家的角度作出的,為的是使他的病人建立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從而走出空虛孤獨的旋渦。人活著僅靠積極的態(tài)度是不夠的,還應有正確的目標,遠大的理想,但從構建健康人生的角度講,阿德勒的觀點是科學的。
這本書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引導我們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能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樹立信心,取得成功。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 篇5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線都有三個重要的聯(lián)系,這些聯(lián)系是每個人必須銘記于心的,《自卑與超越》的讀后感。他們的現(xiàn)實由這些聯(lián)系構成,他們所面臨的問題都是這些聯(lián)系造成的。由于這些問題總是不停的纏繞著人類,人類就必須不斷地回答這些問題,并表現(xiàn)出每個人對生命意義的個人概念。
第一:我們并非人類種族的唯一成員,必然要和他人發(fā)生關系。為自己的幸福,為人類的福利,每個人都要和別人發(fā)生關聯(lián)。個人的脆弱性和種種限制,使得他無法單獨達到自己的目標。只憑個人的力量來應付自己的問題,它必然無法保持自己的生命,也無法將人類的生命延續(xù)下去。因此,生活問題的每一種答案都必須把這種聯(lián)系考慮在內,即必須慮及“我們生活于和他人的聯(lián)系之中,假使我們變得孤獨,我們必將滅亡”這件事實。我們的最大目標就是:在我們居住的地球上,和我們的同類合作,以延續(xù)我們的生命。
第二:我們居住于地球這個貧瘠星球的表面,并借其所提供的資源而得以成長。因此,我們如何發(fā)展我們的身體和心靈以保證人類的未來得以延續(xù)?這是一個向每個人索取答案的問題,沒有人能夠逃避它的挑戰(zhàn)。無論我們做什么事,我們的行為都是對人類生活情境的解答:他們顯現(xiàn)出我們的心目中認為那些事情是必要的,合適的,可能的,有價值的。而所有的解答又都被“我們屬于人類”以及“人類居住于地球”等事實限制。當我們慮及人類肉體的脆弱性以及居住環(huán)境的不安全性時,為了我們的生命和全人類的幸福,我們必須拿出毅力來確定答案,這就像面對一個數(shù)學問題而必須努力解答一樣。我們不能單憑猜測,也不能希圖僥幸,而必須用盡各種方法,堅定地探尋答案。我們雖然不能發(fā)現(xiàn)絕對完美的永恒答案,但是卻能竭盡所能來找出近似的答案,并通過不停的奮斗,以求更為完善的解答,讀后感《《自卑與超越》的讀后感》。這個解答能針對“我們被束縛于地球這個貧瘠星球的表面上”這個事實,以及環(huán)境所帶來的種種利害關系。
第三:我們還被另一種聯(lián)系所束縛。人類有兩種性別,愛情和婚姻即屬于這種關系。個人和團體共同生命的保存都必須顧及到這個事實,每一個男人和女人都不能對此問題避而不答。人類面臨這些問題的所作所為就是答案。上述三種聯(lián)系構成三個問題:如何謀求一種職業(yè),使我們在地球的天然限制之下得以生存?如何在我們的同類之中獲得地位,以便我們能相互合作并享受合作的利益?如何調整我們的自卑,以適應“人類存在有兩種性別”和“人類的延續(xù)擴展,有賴于我們的愛情生活”等事實。個體心理學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每一個問題幾乎都可以歸納在職業(yè)、社會和性這三個主要問題之下。每個人對這三個問題的反應,都明白的表現(xiàn)出他對生活意義的最深層的感受。舉例來說,假如有一人他的愛情生活很不完美,他對職業(yè)也不盡心竭力,他的朋友很少,他又發(fā)現(xiàn)和同伴接觸是件痛苦的事,那么,憑他的生活中的這些約束和限制,我們可以斷定:他一定會感到“活下去”是件艱苦而危險的事,他擁有的機會太少,而承受的挫折太多。他的活動范圍狹窄,可以用他的判斷來加以解釋,即“生活的意義是保護我自己以免受到傷害,把自己圈圍起來,避免別人接觸”。
反過來說,假如有一個人,他的愛情、生活的各方面都非常甜蜜而融洽,他的工作獲得可喜的成就,他的朋友很多,他交游廣闊而且成果豐碩,那么我們能斷定:這個人必然感到生活是屬于創(chuàng)造性的歷程,它提供了許多機會,并克服各種困難。憑他應付生活的多種問題的勇氣,即可作出如下斷言:生活的意義是對同伴發(fā)生興趣,作為團體的一份子,要對人類幸福貢獻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