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如何贊賞孩子》讀后感(通用5篇)
《教你如何贊賞孩子》讀后感 篇1
我輕輕地合上《教你如何贊賞孩子》這本書的封面,此時賞識教育的痕跡已經印在了我的腦海里,周弘老師對生命的敬重更讓我感動。
賞識不等于表揚加鼓勵,它是對孩子的無形生命的關注與呵護,是心靈與心靈的碰撞。它無處不在,存在于我們的工作中,家庭中,更重要的是它存在于我們的課堂上,它的存在能讓孩子們的生命充滿活力。周婷婷周弘的女兒,她在賞識中快樂成長,在賞識中實現了自己生命的價值,成為了中國第一位聾人少年大學生。賞識不僅適用于孩子,更適用于我們大人,只要我們學會賞識,我們將生活在和諧、幸福的氛圍中。
我喜歡賞識教育,也嘗試賞識教育。無論是對孩子,對自己的親人、朋友,甚至對自己,我都毫不吝嗇的進行賞識,因而我的生活充滿著快樂。但自從讀了周弘的《教你如何賞識孩子》這本書,我更進一步的認識到賞識教育的意義。
賞識的前提是愛,就如維吉爾所言:愛是所向無敵的。在愛中發現,在愛中賞識,能讓我們的孩子拾起生活的自信,看到生命的燦爛,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希望。因此我們賞識孩子要賞識孩子的行為過程,以強化孩子的行為;賞識孩子的行為過程,以激發孩子的興趣與動機;創造環境,以指明孩子發展方向;適當提醒,增強孩子的心理體驗,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因此,賞識教育也要因材施教,因人而異,但它們都有共同的特點,信任、尊重、理解和激勵、寬容、提醒。做到了這些,我們的賞識,才能讓孩子賞識。
讀了這本書我看到了我自己:孩子在成長中的性格反復性很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缺乏等待的耐心,操之過急,而且我所采取的教育方法不靈活,缺乏周桂華老師的智慧與靈性,教育語言也缺乏活力,還停留在空洞的說教上。正如于永正老師所說:“當老師教育學生時,如果學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敗了。”教師語言的智慧,需要思考與磨練,更需要學習。我想我得趕緊讀書,在嘗試中實踐,在實踐中思考,在實踐中積累,在反思中總結,才能讓賞識教育在我的教育課堂上得到賞識。
《教你如何贊賞孩子》讀后感 篇2
在《教你如何賞識孩子》這本書中我認識了一位偉大的父親——周弘。他將賞識教育中蘊藏的巨大能量發揮的淋漓盡致,把聾啞女兒周婷婷培養成為我國第一位聾啞人大學生。
他首次在本書中提出了賞識教育的概念。賞識教育是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運用欣賞、鼓勵的態度去看待、評價受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它承認差異,允許失敗,符合生命成長的規律,它能重塑孩子的健康自信,發現和發揮學生的長處和潛能,使其最終走向成功。看完這本書之后我深受啟發。
回憶我在十多年的求學歷程中,遇到過許多老師他們兢兢業業、講課技術精湛,讓我很佩服很尊重,但說實話他們都不是我最喜歡的老師。我最喜歡的老師是那些最喜歡我的、對我看好、給予我很多贊賞和鼓勵的老師。在我的學習過程中,我不是最聰明的那一個、不是最拔尖的那一個也不是最踏實的那一個,好像沒有什么特別突出的特點,也沒有特別高遠的目標,但卻也是在一直進步著的那一個。
所以大多數的老師對我都不是特別在意,甚至有一些老師對我不看好,但有那幾個為數不多的老師他們能夠發現我的閃光點,對我給予很多關心和鼓勵,會看到我一點點的進步也能看到我內心的火苗。他們都是我生命中的貴人,是我非常感激的人,也是我最喜歡、最難忘的恩師。
今年是我畢業參加工作的第一年,也是真正踏上三尺講臺的第一次經歷,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涯我深知一位老師對于一個學生的鼓勵、賞識的重要性,于是在教學過程中我便不斷提醒自己,一定一定要多和學生交流,爭取發現每一名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在和學生相處的過程中多鼓勵、多賞識,每一名學生都是可愛的,都有無限的潛力。
在《教你如何賞識孩子》一書中,有一個片段令我印象深刻,周弘老師描述:當他的女兒在七歲剛接觸應用題時,有一次十道題只做對了一道題,他非常激動地對女兒說:“簡直不可思議!你這么小的年齡做這么難的題,第一次居然就做對了一道。”女兒露出了欣喜的表情,問爸爸:“爸爸,你小時侯會不會做?”爸爸說:“在你這個年齡,這么難的應用題,爸爸連碰都不敢碰。”女兒頓時信心倍增,對于知識充滿了熱情與信心,僅用三年時間學完了小學六年的課程。如果是有些家長劈頭蓋臉對孩子一頓罵:“你居然才做對了一道題!”,恐怕周婷婷也不會有之后的進步和成功。所以贊賞與賞識孩子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責任。
在對于孩子們科學課的教學中,我認為這種賞識更是非常必要與珍貴的。在問一年級小朋友長大要做什么的時候,會有很多孩子回答:“科學家!”就像我們小時候說的一樣。這說明他們對科學是非常有興趣的,也認為科學是非常神秘的,做一名科學家是非常偉大和值得驕傲的,所以我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對于孩子的意義。在我帶的一年級與四年級學生中,實驗課是最能吸引學生、放飛學生思維、為學生插上科學的翅膀的,所以我尤為重視。
每一次實驗課學生的學習氛圍、課堂參與度都要比平常高很多,這個時候學生的思維也是最活躍的,他們的小腦袋里會冒出許許多多的為什么,他們在你拋出一個問題后會爭先恐后地說出五花八門的答案,這個時候我對于他們的回答絕大多數都是給予肯定的,并且對于很多同學新奇的想法、結合科學知識的回答以及聯系日常生活舉出的生動的例子都會給予大大的表揚,贊賞他們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善于學習和總結科學知識、能夠將科學聯系、運用于生活等等。
對于回答可能不那么好,或者出現偏差、出現問題的學生,我也會給予適當肯定,哪怕是回答錯了也要感謝他幫大家把這些容易混淆、容易理解錯的問題指出來。我希望在我的課堂上每一個孩子都是能夠積極參與的、不怕出錯的孩子,并且鼓勵他們說出不一樣的觀點、更新奇的想法。
在這本書中我還明白了“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孩子熱愛生命,熱愛生命最直接的體現便是孩子快樂地成長”。因此不論是在課堂知識的設置還是實驗操作的講解中,我都非常注重課堂的趣味性,會找一些夸張的、震撼的圖片做成課件,加深孩子的印象與理解,也會找一些非常有趣的科學視頻為孩子們補充課外知識。
記得有一次實驗課時,要教孩子們使用酒精燈的操作,其實酒精燈對于四年級的孩子來說是比較危險的,因此一定要讓他們牢記酒精燈的規范操作。我首先播放了一個可愛的動畫視頻來講解酒精燈的操作要領,在視頻中會有一些夸張的場面,例如:小朋友用一個已經點燃的酒精燈直接點燃另一個酒精燈,這個時候發生了嚴重的爆炸將小朋友炸飛,每一次看到這里孩子們都會哄堂大笑,但是每一個人也都記住了不可以這樣點燃酒精燈也明白了不當操作會帶來的危險后果。
接下來我還會請同學上臺來講解或示范使用酒精燈時要注意的問題,如酒精應該裝多少、酒精燈如何點燃、如何加熱、如何熄滅等等,并且讓大家來發現并指出做的規范的和不規范的地方。此外,在實驗過程中我也會關注孩子們的實驗操作,在課堂總結時對于操作規范的孩子提出表揚。可能有的孩子他們的反應能力比較慢,思維不夠敏捷,可是他們會認真聽老師講并且規范操作,這就是他們身上非常閃光和值得大家學習的地方,這些孩子閃光點我都不想錯過。
讀完這本書后我還明白了“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從小培養他能堅持的品行,是非常重要的”,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在課堂上能夠集中精力的時間大約只有二十分鐘,他們在做實驗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麻煩,會有一部分人堅持不下來,實驗做了一半就放棄了、實驗做完了卻不好好寫實驗報告、實驗失敗一次后就不想再做了而是隨便編一個實驗結果交差等等。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格外關注這些孩子,可以給他們講愛迪生為什么能成功,九百九十九次的失敗才換來了成功;可以在同學中給他們尋找榜樣;也要在這些孩子做實驗的過程中不斷鼓勵他們:“你已經成功了一半了!很厲害!再堅持一下就成功了!”“你這次的實驗雖然失敗了,但這只是第一次實驗,你能做成這樣已經很好了,況且可能只是其中的一小步出現了偏差,不要放棄,再細心一點你一定可以成功”。當孩子的潛意識已經具備了“堅持,再堅持”這一思想的時候,他的一生必然是輝煌的。
美國心理學家威譜·詹姆斯說:“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的加以賞識。”他還發現:一個沒有受過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而當他受過激勵后,其能力是激勵前的3—4倍。因而在學習過程中,激勵的存在至關重要,任何孩子都需要不斷的激勵,要抓住了孩子渴望被關注、被重視的心理,讓孩子在“我能行”“我是好孩子”“你真棒!”“你很出色!”“這辦法真妙!”“我真為你驕傲!”的感覺中走向成功。同時也要防止走入誤區,不能把賞識的目標定位于狹隘的成功,如第一名、考重點大學等,而要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有愛心,充滿自信,全面發展的人。
《教你如何贊賞孩子》讀后感 篇3
暑假里,我讀了作家黑鶴寫的一本書名字叫《狼谷的孩子》,這本書是近年來動物類小說的薈萃,收錄了他新近創作的7篇中短篇小說。
最讓我感動的是《狼谷的孩子》,寫的是男孩那日蘇和爺爺在遼闊的草原上相依為命,在一個寒冷的冬夜,一群饑餓的狼一次次的偷襲他們呢的營地,為保護羊群,牧羊犬巴怒蓋咆哮著將一只狼壓在身下,撕裂它的喉管…重復的激戰中,巴怒蓋也筋疲力盡,但還跌跌撞撞的沖過去咬住又一只狼不松口,任由其它狼在它身上撕扯攻擊,堅守著牧羊犬的使命……
在《琴姆且》中,柳霞為救小鹿掉進了冰冷的河水中,正當她要沉入水中的時候,牧羊犬琴姆且死死的叼住了她的手臂,用力的把她拖上了岸,救了柳霞的命。隆冬季節,柳霞外出尋找走遠的鹿群,大雪突至,使柳霞迷了路,又冷又累柳霞昏倒在雪地上,又是牧羊犬琴姆且喚醒了她,當營地著火,柳霞被嗆暈,又是琴姆且及時將柳霞拖出帳外。一條忠于主人的牧羊犬,讓我感動的熱淚盈眶!
作者用雄渾大氣的手法描繪了動物內心世界的愛恨情仇,喚醒了生命的野性,讓讀者感受到了愛的真諦及對生命的深刻思考!
《教你如何贊賞孩子》讀后感 篇4
茫茫草地,翻滾著齊胸的綠浪,漫漫夜空上演著一場狼、人、狗的故事,那日蘇,這位像牧神般俊美的男孩與其他三只兇神般的猛犬,在黑鶴筆下,訴說了他們傳奇的故事,全文分七小節,我挑三小節和大家講講。
在《狼谷的孩子》中,男孩那日蘇和爺爺扎布在遼闊的草原上相依為命。寒冬的夜晚,饑餓兇猛的狼群一次又一次地偷襲他們的營地。丹克、白雪、巴努蓋拼命地守護死死相擁的羊群,為了保護羊群,牧羊犬巴努蓋咆哮著,將狼死死地壓在身下,撕裂它的喉管……反復激戰中,巴努蓋被狼挖去雙眼。雙目失眠的巴努蓋還跌跌撞撞地循著狼的氣味又一次沖過去,咬住一匹狼不放,任由其它狼在自己的身上撕扯蹂躪,即使戰死,也不退縮,堅守著牧羊犬的使命。
在《琴姆且》中,是誰將柳霞救上岸?是誰扯著柳霞的衣服,在鵝毛大雪中前行?營地起火,柳霞被濃煙嗆暈,又是誰叼住衣領及時將她拖出帳篷?是它,傳說中的“六趾”—琴姆且。
牛是勤懇老實的,可你見過像馬一樣飛奔,像牧羊犬一樣獨戰狼群,還用角頂起卡車的小牛嗎?在《斑斕》中,那頭有著豹子般毛色的小牛就是這樣一頭犟牛。
在圣潔的草原上,無數奇特的野性在蠢蠢欲動,令人想去珍惜這最后一片蔚藍的天空,它給我帶來了情感的激蕩和對生命的深刻思考,來吧,讓我們一起守護這一片翠綠吧!
《教你如何贊賞孩子》讀后感 篇5
今天到新華書店查閱課題研究資料,無意間發現了一本和課題緊密相關的書籍《陪孩子一起幼小銜接》。于是坐下來漫不經心的讀起來,也許里面有自己需要的“黃金”,試試看。可是一睹這本書的芳容,我還是醉了。
《陪孩子一起幼小銜接》是付小平老師著作,它展示了一位好爸爸用心陪孩子一起渡過幼小銜接關鍵時期的心路歷程。付小平老師通過自己的女兒伊伊的親身經歷,把教育學,心理學融入真實的案例之中,這是一本適合年輕父母和幼教工作者值得一讀的好書。
全書共分六部分:
一、幼小銜接,繞不過的一道坎。
二、充分準備,才能有效銜接。
三、養好習慣,才能順利銜接。
四、提升能力,才能自信銜接。
五、塑造性格,才能開心銜接。
六、邁入小學,才能關鍵銜接。
每一篇文章,有案例有方法,方法新穎,超乎想象。其中最吸引的要數《別讓孩子傷在分數上》。
《別讓孩子傷在分數上》案例是作者的女兒伊伊剛剛升入小學不到一個月,第一次數學考試考了剛及格。然后付老師對孩子的測試失利分析原因,找到一是試卷中大部分錯的題目是本來孩子掌握好了的,由于沒有經歷過考試,缺乏答題技巧緊張造成的;二是查找到考試中暴露的問題,如:做題慢。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后,第二次考試取得了一個好成績。但隨之陸續而來的英語、語文小測驗,在班上位居中等,付小平老師結合三次考試成績分析,找到一個導致伊伊不夠優秀的共性問題——答題過程粗心,可以做對的題目都出錯了,丟了不少分,然后又進行分類:一類粗心,提醒避免出現類似錯誤;二是沒有掌握問題。通過講解練習,最終伊伊拿回了100分的卷子。
付小平老師提出問題——究竟如何面對考試和分數?,同時給出我們各位家長的建議是:一、態度比結果重要(成績并不重要,但試卷反映出來的薄弱環節很重要);二、進步比分數重要(縱向比較孩子成績,發現錯誤和原因,找到進步和變化);三、成長比成績重要(快樂成長和優異成績協同發展,相得益彰)。
付老師確實是一位好爸爸,面對孩子每次的考試能做好細致的分析并找到相對應的補救方法。對待孩子的分數現實生活中無非有三種家長:
一、無關緊要,馬馬虎虎。
這些家長認為一年級課程那么簡單,考的好不好都代表不了什么。我只要努力賺錢,給孩子最好的物質保障就歐克了。這樣的孩子不能被引起重視,孩子喪失自我存在感,長期的惡性循壞使得成績一直不好,等到高年級開始重視,已經晚了。
二、只注重分數,不看過程的家長。
有些家長不堅守過程,只要一看到試卷上的分數,就火冒三丈。從來不關心孩子努力的過程,不分析失敗原因,只拿分數和其他的孩子進行比較,埋怨孩子指責孩子。所以惹得自己“一身騷”,孩子挨批受打,最后兩敗俱傷。長此以往家長經常“火山噴發”,孩子短暫性“壓力山大”。若干天后所有的工作一切回歸原位。
三、和諧家長,就是換位思考的家長。
他們陪同孩子一起接受失敗,一起陪孩子查找原因,在考試后機智應對,為有更大進步的家長,就像付老師一樣。
我看到這篇文章感觸極深,因為我就是上面例舉的第二種家長,面對成績“暴跳如雷”事后“安然無憂”的家長。孩子的成績失敗,導致沒有自信心,作為媽媽我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每次考試都是看分數,總是以沒有時間幫助孩子分析為理由,一次一次放縱了孩子的學習,才導致孩子成績的失敗。我好恨我自己,就是補習班能換回來“家長的陪伴”,能彌補孩子心中的“失落”嗎?如此孩子還是很聽話,在我的命令下“成方成圓”,我沒有顧忌孩子的感受,導致孩子自卑、壓抑。通過這本書的閱讀,我今后一定改變自己的育兒方法,多陪孩子,多關注孩子,多鼓勵孩子。
分數和考試是每個求學路上的人都逃脫不了的法咒,“分分,學生的命根”同樣“分分,老師的法寶”。不管我們的子女今后在擇校還是工作,無疑選擇的籌碼就是成績。作為媽媽,我好可憐那些低分數的孩子,他們也努力,他們也付出,他們因為分數低不敢和同伴玩耍,他們因為分數低失去了老師的寵愛,他們因為分數低而不敢和無理的家長討價還價,我想象著“如果有一種只求知,而不測試”的教育之路那該多好。
最后,我想用付小平老師的一段話來結束,“從迷糊到清晰,從懵懂到明白——一小段關鍵的人生路,心靈陪伴,讓孩子走得更穩更遠”,以此來表達我對這本書的閱歷,感恩生命中遇到了付老師,給我照亮了前進的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