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瓦爾登湖的讀后感(通用5篇)
關于瓦爾登湖的讀后感 篇1
眼前呈現的是一片藍色的湖面,微微的碧波,蕩漾在群峰腳下,黛藍的遠山,靜穆在蔚藍的天空下,一切都展示著無限的靜美與悠遠。
晨光中,薄霧尚未散盡,湖面上仍飄著幾許寒煙,誘人的藍,讓這片湖光山色平添了一脈柔情,遙望那隱約的山色,縹緲如在幻境,凝視那純凈的漣漪,神秘得像童話里的湖泊。好醉人啊!面對著這片靜逸的風景,我感到了一絲猶疑。難道時光又返回到了上個世紀?我是否已進入到一個夢中世界?
這寧靜的湖面于我來講是陌生的,但在我心中,卻又感到了似曾相識。是不是因為我讀過的詩畫,讓我產生了一種身歷其境的錯覺?是不是因為我喜歡的旋律,讓我夢想中的意境變成了現實?也許都是吧,也許都不是。不去想太多了,畢竟我已來到了這向往已久的秀麗湖畔。
雨后的靜湖,清新、嫵媚,極目所見,山藍,水藍,天藍,一切都是我所喜愛的藍色,我想,我是選對了放飛遐想的地方。
去找一條小船吧,盡情地到藍色湖波中去蕩漾,很遺憾,湖中沒有船。也許不必有船,我沿著湖畔草徑,輕輕來到了湖邊,緩緩踏進湖波中,水不深,我感到有一片瑩靜的藍色在蕩漾,是瀲滟的湖水在蕩漾,是湖畔的叢林在蕩漾,是群峰的倒影在蕩漾,甚至,那云天也像是靜謐的湖面,悠悠地飄動著天鵝絨似的淡藍。自然,隨之蕩漾的,還有我心中的遐思。
恍惚間,覺得自己是‘一條柔波里的水草,油油地在水底招搖,’感覺中,仿佛我正在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但,我沒有放歌,我更愿意沉浸在這幽寂的藍色世界里,我愿靜守著這一片美麗的山水,靜怡著這一刻美好的時光。
我想起了十九世紀美國作家梭羅和他的《瓦爾登湖》,當年他獨居在瓦爾登湖畔的時候,或許,在更多時光中,他也是這樣的吧?靜靜站在碧波蕩漾的瓦爾登湖畔,讓自己的思想隨藍天白云自由地飛揚。
梭羅是一位個性鮮明的理想主義者,他對孤寂的追求是常人難以理解的。我讀過他寫的一段文字; “我追求孤寂。在我的一生中不會有比孤寂更讓我傾情的朋友了,”我想,只有讀懂了梭羅文字中的含義,我們才能夠理解,他選擇在瓦爾登湖畔孤獨生活的決定,只有理解了梭羅的選擇,我們才能夠感受,他在瓦爾登湖畔所收獲的內心愉悅和精神升華。
我相信,梭羅并不寂寞,讀他的《瓦爾登湖》,哪里有寂寞的痛苦?哪里有孤獨的傷感?我們能感受到的;是湖畔草坡上的綠茵與野花在為他蕩漾初春的芬芳,是湖光水色里的游魚和漣漪在為他蕩漾盛夏的爛熳,是長空中的曉風和野雁在為他蕩漾高爽的秋色,是環湖岸邊的白楊與青松在為他蕩漾隆冬的夜籟。
我羨慕,孤寂耕讀在瓦爾登湖畔的梭羅是幸運的,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他能夠遠離世俗的紛擾,獨守內心的一份純靜,當一些人把自己無奈地囚禁在扭曲本性,追逐名利的彷徨之中時,梭羅卻能夠在淡泊的耕讀生活中,擁有無限絢麗的湖泊、樹林、陽光、星輝。他可以自由劃著獨木舟,輕輕蕩漾在瓦爾登湖上沉思;他可以欣然佇立在原野上,靜聽飛雁贊美朝陽的歌唱;夕照下,他盡情欣賞晚霞的絢爛,月色中,他縱情遨游神秘的太空。
我敬佩,梭羅是睿智的,因為他擁有幽靜深遠的瓦爾登湖,那靜謐的湖面恰如一面明凈的鏡子,啟發著梭羅不斷升華他的人生哲學、政治信仰、和道德價值觀。是否可以這樣說?正因為甘于寂寞的梭羅,在寂靜的瓦爾登湖畔找到了共鳴點,所以他的哲思與情懷才得到了全面的啟發和提升;正因為瓦爾登湖畔靜淵深邃的氛圍,才能夠時刻清醒著梭羅的靈想、啟迪著梭羅的睿智,從而鑄就了他卓然超群并屹立在美國思想與文學史上的輝煌。
我希望,我的假設是真,那么,我眼前這片微波蕩漾的藍色靜湖,就該是我心中的瓦爾登湖吧。是的,就像梭羅那樣,我也需要尋找一個寧靜的地方,在靜穆中深刻反思自己走過的人生歷程。我應該捫心自問;在浮躁的現實生活里,我失去人生方向了嗎?在世俗雜念的影響下,我失去純真童心了嗎?在激烈的商界競爭中,我是否變得了唯利是圖?在無數次直面背信棄義的事例后,我是否也蛻變成冷酷自私的代表?就讓我坦誠地面對著這片藍色的靜湖,徹底滌蕩一下自己的靈魂吧。
我想,既然十九世紀的梭羅能夠在肅靜的瓦爾登湖畔,實現他思想與情操的升華。那么,在我的瓦爾登湖畔,我是否也可以開始我人生歷程中又一個嶄新的時期?相信這片靜美的藍色之湖,已給了我明確的答案。 是的,其實當我靜思在藍色湖畔的時候,我生命中又一個新的起點就已經悄然開始。
關于瓦爾登湖的讀后感2
《瓦爾登湖》是一本書,瓦爾登湖就是瓦爾登湖。
去年這段時間,在美國的女兒那兒住了幾個月,走馬觀花,浮光掠影游覽了凡到美國都應去的一些地方,當然都是女兒女婿精心選擇,周密安排,細致策劃,親自陪同。得以飽覽了自然風光,參觀了歷史遺跡,領略了先進科技。感受到了一種不虛此行的滿足,上千張拍攝的圖片,7—8萬字的日記,現在拿出來欣賞和翻閱,恍如昨日。
然而我不想用這些來充塞我的空間,也不想耽擱別人的寶貴時間,我下面說的是一本書和一個湖。
《瓦爾登湖》這本書我們不少人不知道,不少人沒聽說過,不少人知道沒讀過,也有不少人知道讀過沒讀進去。
瓦爾登湖我們多數人不知道,多數人沒聽說過,有的人知道,也聽說過,但多數人沒去過,沒見過。
《瓦爾登湖》我知道,我買過,我讀過,但也沒讀進去。
瓦爾登湖我知道,當然是從那本書上看到的,但我以為150多年前書上說的一個小湖,可能早已不復存在,然而這次在美國卻實實在在、真真切切、清清楚楚看到了瓦爾登湖。
關于瓦爾登湖的讀后感 篇2
尋找寧靜——讀《瓦爾登湖》有感
那兩年,時光像一條清澈的溪流在他的生命里留下深深的印記。
他永遠不會忘記那些沐浴著冬日陽光的鋪滿松針的小徑,那些在清澈湖水里游弋的銀色鱒魚;那些恣意盛開的藍菖蒲,像冰藍的火焰轟轟烈烈地燃燒在短暫的花季:那些春末夏初時突然暈開了綠色的白樺,挺拔地朝向湛藍的天空:還有那道湖面上架起的神奇虹橋,那串掛在屋檐下的晶亮冰凌。當然,他一定會記得在田埂上揮動鋤頭的日子里,汗水順著臉頰淌下,他看著它融進土地,內心生出滿足愉悅的情緒;在悠然蕩漾于湖面的午后,他伸手輕輕撥動碧綠的湖水,一只細長的蟲子擺著身子驚慌地跑開了。
梭羅,我念著他的名字,撫摩這本《瓦爾登湖》,感受到一種令人震驚又無比神奇的力量。世上竟有這樣一個人,他用兩年的光陰離群獨居,以證明人類實際上只需要最簡單的物質資料即可過上正常而充實的生活。梭羅,他于簡單的生活里尋覓著寧靜,他心如明鏡,漣漪不起。這是一種返璞歸真的淡定從容,是一次思想崇高的涅槃。可是,這位哲人的名字如今還有多少人能夠記起?
或許,物欲橫流的當今,人們已經遺忘了阿卡德米學院的林蔭道上,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關于“世界是否真實?我們是否應當追尋現世的幸福”的爭論;人們也許不屑于“荒山野屋間二三素心之人培養之事”的成就境界;人們也許偶然聽到“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時低頭一陣輕愁,終究還是匆匆而去。
是繁華的現代都市生活迷失了我們原本明澈的雙眼,是喧囂嘈雜覆蓋了樸實和諧的自然之音。燈紅酒綠的酒吧,人聲鼎沸的商場,不安的靈魂游走在寂寞的都市里。有人抱怨社會的殘酷,有人質疑生活的意義,還有人忙碌地奔走,卻陷入更茫然的空虛。我們在紅塵里沉浮,找不到心靈棲息的港灣。心是何物?身是何物?為何眼前總有漫天塵埃?
茫然間,窗外有一陣清風拂來,吹開桌頭《瓦爾登湖》的書頁。有一股油墨的芳香襲來,我一聲嘆息,仿佛這一聲嘆息可以減輕我思索不得的苦惱。低下頭,細細撫摩著右手粗糙的繭,恍惚中,才想起自己竟快過了十八個春秋了。為名次痛苦過,為富足得意過,卻終究未能參透生活的真諦。我望望馬路上行色匆匆的人們,準不是在為更舒適的生活忍受著壓在肩上的沉重擔子?(范文網 )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關注心靈太少,所以,我們注定渾渾噩噩地走在路上,尋不得片刻寧靜。
一千多年前,一個人寫下這樣幾句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清峻的面容像是佛龕上盛開的白蓮,朗朗的聲音清泉般滋潤世人燥熱的心田。他就是中國禪宗道統繼承人第六代祖師慧能。若有這樣一份境界,縱然山崩海摧,沙起云行,總得一份超然清幽。縱使在霰雪無垠的冬季,縱使哲人的腳步聲已經遠去,我依然記得瓦爾登湖碧綠、深幽的平靜湖面。
關于瓦爾登湖的讀后感 篇3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蕩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我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于心靈的。
并純粹地因深陷梭羅的世界而沉迷:他,始終聆聽著自然的聲音。始終穿梭于行行親身耕作的豆田,耐心地松土、施肥;始終光著腳投入地細數瓦爾登湖畔第一片落葉的脈絡;始終戴著草帽爬到樹上去找老鷹或松鼠的窩;時常夾著舊樂譜來采集植物標本而樂此不疲;時常頂著最燦爛的星空,靜靜觀察、深深呼吸、沉沉思考…
世人往往缺少冒險精神和信仰,所以他們忙于買賣經營,過著奴隸般的日子。”我常常驚異于梭羅描繪自然的能力,語言精妙絕倫,卻毫無矯揉造作的嫌疑,字字句句都讓人被他對自然發出的由衷贊嘆吸引,并有種立刻不帶分文,不攜行囊地向自然狂奔的沖動。一抹晨光可以讓他傾情謳歌歐若拉女神,一滴露珠可以讓他看到青草的真情,他可以煞有介事地拿著放大鏡匍匐在草地上當一場蟻群搏斗的熱忱的看客,為其中受傷的敗將扼腕,并致像悼念英雄一樣致以敬意。
有些書適合無聊的時候讀,有些書適合睡覺前讀,有些書適合每個感興趣的人讀,但《瓦爾登湖》卻并非如此,壞的書各有各的不好,而好書卻大致相同。當你懷著功利的目的想從書中找對你有幫助的東西,當你只是為打發無聊時光而漫不經心的翻閱,當你把它們當作難題一樣刻苦鉆研,你既得不到樂趣,也無法與作者產生心靈的共鳴。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精髓,過得扎實,簡單,把一切不屬于生活的內容剔除的干凈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簡單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我們的生活本該就這么簡單。
每一本好書都是圣經,值得我們以最虔誠的姿態去閱讀。
關于瓦爾登湖的讀后感 篇4
淡泊人生——讀《瓦爾登湖》后感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題記
輕叩一本名著,細細地與梭羅促膝談心;翻開一卷墨香,輕輕地聆聽瓦爾登湖彈奏的梵歌。
回歸自然的純潔,回歸淡泊的境界。我,作為一名浮躁的都市人,有幸拜讀這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瓦爾登湖》,為我除去那躁動的灰塵,披上那自然的清新。
白居易曾說:“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能心虛即我師。”這恰似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羅就是在那里進行了兩年兩個月又兩天的獨居生活。他記錄從春到冬的這一輪的風景,他的超驗主義實踐建立了一種與現代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對立的簡樸方式,還原生活的原始狀態。
真的很難想象,梭羅是如何生活下去,他將自己放在一個杳無人煙的地方,他擁有的只有一個簡陋的小木屋,一張小小的床,一張普通的書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紙,僅僅只有簡單的陳設,僅僅只是他執著的信念,僅僅憑借著人對自然的欲望和熱愛,他,完成了這偉大的實踐,完成了這對自然的追求,完成了這本杰作,這不得不讓后人稱他為“自然隨筆的創始者”。
淡泊是人生的一種至高的境界。當時正處于工業時代,物質的優越并沒有讓梭羅迷失,隨波逐流,他曾在《經濟》中寫到:
“……人最完美的部分,不久也會被梨入土壤,化作糞肥……”
將所謂的經濟與自然對立,當人們奢侈地享受生活時,卻忘記這浮華世界背后的陷阱,難道就不怕醒來之后會是一場噩夢?似乎從原始時代開始,那些能夠被稱得上是“智慧”的東西早已被這社會的發展所拋棄,人們對于自然只剩下貪婪,總是渴望獲得什么,有時像是一個無底深淵,永無止境。
梭羅總愛引用,記憶中影響最深的就是羅利的英譯對句:
“既然人人樂道肉身本具頑石性,慈善心腸何能不將煩惱痛苦忍。”
帶著諷刺去批判著人類的盲目,帶著幽默去痛斥人類的無為。對于人,他的信仰除了所謂的上帝就是那些所謂的統治階級,這對生活在基層的人民而言,生來位卑,他們活著就像一部機器,為了不讓自己在勞動市場上貶值,拋棄了氣概,拋棄了自尊。是的,他們的勞動力升值了,可悲哀的是他們的智慧卻在貶值,難道這就是“安逸者”?這正如梭羅所言:“你剛走出了失望之城,又走進絕望之鄉。”
上帝沒有賦予任何人任何權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來未帶一草一木,死后又不帶走一縷一線。奴隸的生涯終究是由失望壘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絕望筑成的荒墓,與其這樣,為何不摒棄這些浮躁,還靈魂一份通透,回歸自然的寧靜呢?設想一下,當你應對這博大的自然,它給予你的是新鮮的空氣,甜美的果實,突然間,你是否感覺自己成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憊地奔逐在它的懷抱里。
這些如水晶般的思想,梭羅還記錄了很多很多,終點就是起點,四季的輪回正是生命的蘇醒沉睡,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溫水,讓人沉浸,心靈正被一點一點洗滌,靈魂正被一點一點安靜。
淡泊是智者的動力,像是一把折扇,送來徐徐清風,拂去一片焦慮;又像是一面鏡子,照清嬌容的面貌,看清人性的本質;還像是一首詩詞,念時如癡如醉,回味時百感交集。
月下共飲,湖邊共賞。邀君在這片湖水前共冥,邀君在這份淡泊中共尋那份靜謐!
關于瓦爾登湖的讀后感 篇5
《瓦爾登湖》中沒有敘述什么波瀾壯闊、曲折離奇的情節。羅梭用樸實而又富含哲理的語言向我們敘說他在瓦爾登湖的生活故事,書中有許多篇幅是關于動物和植物的觀察記錄。他在這里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觀察鳥類、動物、花草和樹木的變化。
剛開始讀時,這些故事情節讓我感覺很枯燥繁復,看了幾頁我就萌發放棄的念頭。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當我靜心下來的時候,我再次拿起這本書,去讀這神的思想!
他靜靜的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凈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他的生活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蘊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只有些許吧。
如果你有時間,不妨也讀讀《瓦爾登湖》這本靜靜的書,走近那些偉大的心靈,聆聽智者睿智的語言,不僅讓你提高自我認識,多識大自然鳥獸草木之名,而且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感受,采集到生命的美果,從而獲得一種簡單、獨立、大度和充滿信任的生活,不斷走向更高的生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