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本來單純讀后感(通用5篇)
活著本來單純讀后感 篇1
前段時間,我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了一篇介紹豐子愷的文章。看完后,自己深深地被他的散文和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我在網上購買了一本豐子愷的散文漫畫精品集《活著本來單純》,剛好利用寒假的空暇時間細細拜讀。
在拜讀之前,我上網了解了一下豐子愷的相關資料,他是中國近代著名的畫家、散文家,師從弘一法師,學貫中西。他的散文兼有平易簡樸之風、寬仁雋永之意和童真天然之趣,是現代文學中備受推崇的佳品,多次被選入中小學教材。他的漫畫幽默風趣,流傳廣泛,深受人們的喜愛并爭相收藏。日本漢學家吉川幸次郎說:“豐子愷是最中國的中國人。”
這本書總共分成了六部分。第一部分的主題是“豁然開朗”,第二部分的主題是“無寵不驚過一生”,第三部分的主題是“天地間最健全的心眼”,第四部分的主題是“你若愛,生活哪里都是愛”,第五部分的主題是“學會藝術的生活”。他的散文集穿插著一系列親筆畫,大部分畫作取景于最樸素的大自然與單純的孩童,每副畫都把人物與大自然安排得非常巧妙,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絲毫沒有違和感。作者通過對身邊事和往事的回憶,以及對生活的感悟,最終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單純是內心的修煉,心地質樸,純粹專注,做好自己;單純是高級的智慧,化繁為簡,看淡得失。以一種超越的豁達游戲人間,無寵不驚過一生。
在這本書里,使我印象最深的,是豐子愷在《從孩子得到的啟示》這篇文章里講的一則故事:晚上喝了三杯老酒,不想看書,也不想睡覺,捉一個四歲的孩子華瞻來騎在膝上,同他尋開心。我隨口問:
“你最喜歡甚么事?”
他仰起頭一想,率然地回答:
“逃難。”
我倒有點奇怪:“逃難”兩字的意義,在他不會懂得,為甚么偏偏選擇它?倘然懂得,更不應該喜歡了。我就設法探問他:
“你曉得逃難就是甚么?”
“就是爸爸、媽媽、寶姊姊、軟軟……娘姨,大家坐汽車,去看大輪船。”
啊!原來他的“逃難”的觀念是這樣的!他所見的“逃難”,是“逃難”的這一面!這真是最可喜歡的事!
文章的最后,豐子愷說他受了這孩子的啟示:孩子能撤去世間事物的因果關系的網,看見事物的本身的真相。我在世智塵勞的現實生活中,也應該懂得這撤網的方法,暫時看看事物本身的真相。唉,我要向孩子學習!
讀到這里,不由得想起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小孩子的快樂很簡單,而大人簡單了就會很快樂。大人們常常會誤認為小孩子缺乏生活常識或經驗,因此小孩子的話常會引人發笑,然而他們發自內心的話,看似簡單,卻常常蘊藏著人生最美好的哲理。大道至簡,莫過于此。天地間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們的所有物,世間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們能最明確、最完全地見到。當我們感慨當今的教育變得如何復雜、如何糟糕時,不如靜下先來傾聽一下孩子們內心深處最純真的需求與期望……
活著本來單純讀后感 篇2
豐子愷是桐鄉人,桐鄉是藍印花布的出產地之一,豐家就開有一家染坊,他出生就是少東家,家里期待已久的小少爺,豐子愷在父母姐妹的呵護下度過了幸福的童年少年時代。這些過往,在他的一本新出的散文集活著本來單純里有細致的描繪。
他寫自己的媽媽總是坐在一張危險的高腳凳上,應酬各路人士包括給他張羅吃食;長大后他才知道姆媽并不是情愿坐那么坐著,只是她要同時顧著家里和染坊不得不坐在那里,并且坐了一輩子。他寫他的父親中了進士后丁憂在家,然后民國后郁郁在家隱了一輩子,留在他記憶里的父親最愛吃蟹,中秋佳節會帶著他們姐弟在院中賞月吃蟹。他寫媽媽嬸子姐姐為客人們做回禮的糕點,年幼的他如何被長輩們給的糕點哄得高高興興;染布之鄉都會養蠶,他回憶祖母每年即使虧本都要養蠶,只為心中的寄托,而他最愛行走在蠶繭之間,年年為此挨打年年樂此不疲……這些關于家鄉關于家人的回憶,細膩溫暖,處處透著單純美好的氣息。
這本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的 活著本來美好 最讓我歡喜的就是他的題目,活著本來單純。對豐子愷有一些了解的人,都會體悟到這句話用來形容豐子愷先生和他的藝術人生是多么的貼切。他的人,如他的畫,他的文一樣,充滿童稚之心,又有許多妙趣。所幸,這本散文集讓大家一次就看了他的文和畫。真是再妙不過了。
豐子愷的畫在他的時代--即使是如今--也是獨樹一幟的,最初他是學習一位日本漫畫家的漫畫手法,他覺得古樸趣致,隨引入中國自己的國畫技法,創作出很多當時令人耳目一新的畫作。當然,他的畫風再獨特,也沒有再當時開一派別,可能與他常用這技法畫生活小品或者偏時事的漫畫,當時這些也是報章上的插畫,讀者們喜歡,但似乎也沒人拿它當作大雅之堂上的東西。可是,讀者們還是喜歡的,豐子愷后來特地創作了護生畫集系列,傳為一時佳話,可惜,這本散文集力沒有怎么收入,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搜索一窺廬山面目。
豐子愷的文字,也是如他的畫一般,樸實趣致,簡單中別有韻味。這本散文集里分5個部分收錄了他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文章,以青壯年時期的文章為主,因此我們可以看見一個思維活躍,對生活興致勃勃的豐子愷躍然紙上。
說個旁證:我們小時候學作文時,嚴格的語文老師要求我們人人買一套豐子愷文集,并且要求每日學習一篇文章,寫作文也要學習豐子愷的行文技巧……當時把豐子愷的散文當成閑書讀,倒是很輕松的,他寫女兒阿寶出生后由爺爺取名的過程,寫兒子瞻瞻拿蒲扇當腳踏車的天真即使及時過境遷都還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腦海里;可是要學習豐子愷的寫作技巧來寫作文對于當時的我們都是痛苦的經歷啊!但多年以后,你卻發現自己的行文卻有著豐子愷散文的某種痕跡,當年語文老師嚴格教授了一年的知識終于在我們身上潛移默化地生根發芽。
啰嗦了這么久,其實就想說明豐子愷的文章很適合寫作人學習如何寫如何謀篇布局,如何在淺顯的事物中開拓深度寫出新意和深意來,第五部分學會藝術的生活最能體現這種學習。這部分的文章都是他寫生活中的小事引申到對于藝術和人生的思考,如何引申,如何轉折,他都在生動明白的文字中做了最好的示范。不光是了解他對藝術和人生是如何思考的,也能學習到他的寫作技巧,真是一舉兩得,收獲多多呢!
活著本來單純讀后感 篇3
在課余時間,我讀完了《活著》這本書,有諸多感觸。《活著》講述的是一個老人福貴的一生經歷,他身邊的親人一個個離他而去,最后只剩下他和一頭老牛為伴。享樂要有正確的方式。就福貴而言,他整日去青樓,賭博成癮,其目的就是為了享樂。如此享樂方式的結果就是不學無術,整日不顧家,家產也給敗光了。享樂無可厚非,尤其是對我們這些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來說,享樂說的簡單點就是放松,放松能使我們減輕壓力,提高學習效率。不過,我們一定要采取正確的方式來放松,放松不是逃課去網吧通宵,也不是上課玩手機,這樣的方式不僅是我們失去了知識,還損害了身心健康。我們可以課后時間去運動、看課后書、跟同學談心聊天,運動可以提高我們的體質,看課后書可以增加我們的知識,同學之間的聊天可以增進感情,我們還達到了放松的目的。相比玩游戲、看小說而言,這些放松方式更可取。
珍惜身邊的親人。福貴的一生可謂是悲慘的,他身邊的親人因為各種原因相繼去世,他承受了各種打擊依舊堅強的活著。這不僅告訴我們生命的可貴,還警醒我們要珍惜身邊的親人。世事無常,我們不知道身邊的親人何時會離去,珍惜現在,為身邊的親人做點什么。
不論遇到何種挫折,我們都要活著。人活著只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不是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這句話值得我們深思。生命是珍貴的,我們不要因為一點小事而輕生。
我合上《活著》這本書,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活著本來單純讀后感 篇4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生命是屬于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于任何別人的看法。”這些經典語句都是出自于著名作家余華的著作—《活著》。
《活著》是一本對人生另一種透徹的解釋的書,源于生活歸于現實,直面而淋漓盡致的寫了人活著這一生為了什么,又為了什么而活著,整篇文章以直白的第以人稱來寫,讓故事更具真實性更直擊人心,故事里真摯樸實毫無掩飾的話語,讓人讀過之后不禁潸然淚下。
流年未亡,光陰荏苒,記憶是無法抹掉的,舊時代中國社會的種種現象,在這本書里被直觀的體現出來,當時人性的多面性,暗藏在社會中的種種黑白兩面,作者的描述,又讓讀者產生怎樣的共鳴?歷史的真相又如此的殘忍,時間是沒有情感的,然而時間里所發生的所有事情,讓它有了生命。時間是最好的法官,卻也是活著的資本,它無需通知我們即可改變一切,如果因為苦難而駐足不前,時間它定不會等待你,因為它的宗旨就是不停的轉動,就像人一樣,有了生命就為了活著。人的一生就像一根竹節,每段竹節都代表著不同的經歷,我們不停的追趕不停的成長,只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余華對活著的方式對活著的感悟,沒有華麗的過度渲染,沒有用大量文字進行鋪墊,它的直白直觀,正是靈魂與肉體之間的融合與注視。書里面的主人公福貴,經歷了自己風華雪月的青年,經歷了家境由富裕跌落到谷底的殘酷,雖然也經歷了短暫的幸福但卻也受到了命運無情的拍打,最終才讓他明白活著是為了什么,而什么又讓他活著。也許人生就是這樣吧,生命是一個個體,是心臟讓它有了跳動,活著何嘗不也是這樣只要還來得及那么恍然大悟永遠不會晚。
有些人很早就知道活著是因為什么,而有些人到一輩子的盡頭才忽然感悟活著的本質,看了書里的故事,我會想一生這樣坎坷慘淡,為什么福貴還能這樣自我消淡,最后平淡的活著,楊絳先生說過這樣的話: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人生最婀娜的舞姿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古往今來又有幾個人可以做到,但福貴的內心讓她真實地了解了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雖然身體會越來越硬,卻有一處地方如夏火般燦爛,如春雨般柔軟,也許活著只為了一件事活著,那是超脫物質和人情之后的態度。生如夏花,死如秋葉想必也是這個道理吧。
高尚不是一些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對善和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這是余華所說的,就像福貴一樣雖然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善待自己。人對痛苦的承受能力遠遠超于自己所認為的程度。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死去亦如此。無需要站在金字塔頂端,只愿可以做一棵在風沙中無堅不摧的小草足矣。
中國有站在腥風血雨中依然吶喊著保衛中華的士兵,有著對復興中華的昂揚斗志,也許在路上會遍體鱗傷,也許會跌得頭破血流,但他們卻不停的向前沖,只為了在有限的時間里讓自己活的更有意義。人的一生不斷地隨時間在變動,只希望暴風雨來臨的時候都能夠泰然接受。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所。一輩子說長不長,說短亦長,但只要還活著,那么那絢麗多彩的畫卷永遠不會拒絕你的顏色。只要一切來的及,開始定不會晚。
活著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一切只因,活著。
活著本來單純讀后感 篇5
人生難以一帆風順,定會跌宕起伏。這起伏,可能對生命的旅途無關痛癢,諸如作業被批,小考失利;亦可能改變你的人生軌跡,諸如高考、從業……
但是,無論大喜,亦或大悲,只有活著,你才能感知這一切,才有機會去細品人間甘甜,才能去遍嘗人間疾苦。
書中,春生,書里唯一一個自殺而不是為外界因素而死亡的人,卻給我留下了很深的灰冷的印象。被拉去當兵,他沒想過自殺;為了搶一兩個大餅而鼻青臉腫,他沒想過自殺;一次次逃走又被抓回,他亦沒想過自殺。他知道,戰爭終究會結束,即便周圍一片黑暗,在那遙遠的地方,仍有一絲微茫光明。他熬過了戰爭,終選擇了自殺。或許,是從縣長位置跌落又為萬人所指,身心飽受摧殘,或許,是十年動亂,心中的光明比戰爭的結束來得更遙遙無期,無論怎樣,他都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都不會看到江青四人幫被打倒、勝利降臨眼前了。正如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中所說“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是的,一切好的、壞的、樂的、悲的,只要我們都還活著,這一切的一切都會被時間的長河,沖散到天涯。
本書的主人公,福貴,給人的,則是一種渡盡劫波仍積極向上的人生色彩。他家道中落,一個地主家的公子哥兒淪為無家可歸,親人都離他而去,甚至和他相依為命的外孫苦根也死了。前路凄苦,他為什么要活著?人生黯淡,為什么還要“熬”剩下的一天天呢?為什么還要茍延殘喘地活在這個令你身心俱疲的世界上呢?看完《活著》以后,這個問題曾一直一直在困擾著我,無解。苦根死后,他,沒有隨著已故的親人,一起奔赴那虛妄遠方,而是天天和老牛一起,孤苦伶仃活在世上,獨嘗世態炎涼。
生命是享受一切的基礎,是創造有意義人生的前提。福貴向往著以后的日子,對將來的未知充滿憧憬,經歷諸多磨難,不屈不撓,即便在他親人都離他遠去剩下孤零零的自己,即便只剩下一頭和他一樣蒼老的牛。他堅定地、堅定地要活下去,希望這頭牛會成為他人生旅途中的最后一位伴侶,在他心里,還有一片沒有被那種磨難所涂黑的大光明。福貴渡盡劫波依然仰起頭來微笑的頑強,永遠不會被困難打倒的堅韌,對生存對生命的難以描述的的渴求,給我心靈的震撼。
活著,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只有活著,才有機會斟酌悲喜;只有活著,才有資格評點成敗;只有活著,才有心境品味榮辱;只有活著,才有精力參悟生死……
有生命,才能享受這一切。活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