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
《二泉映月》讀后感范文 篇1
阿炳是一個從小跟隨師父多年學習二胡的,四海為家的,浪跡天涯的小人物。
無錫的惠山腳下有一泓清泉,人稱“天下第二泉”。那年師父帶著小阿炳來到二泉,當時月光照在水面上,就像是一塊無暇的璧沉在下面一樣。
師父靜靜地傾聽著泉水流動的聲音。師父突然問阿炳有沒有從水聲中聽到什么奇妙的聲音,但阿炳那時還小,什么奇妙的聲音也沒聽到。師父說他年紀還小,以后就懂了。
20xx年后,阿炳早已長大,師父也早已去世了。阿炳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一天,他在鄰家少年的攙扶下來到了當年和師父一起觀月的二泉邊。二泉的景色還是那么美,但阿炳再也看不見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聲縈繞在阿炳的耳畔。
阿炳在傾聽水聲時,回想起了師父說的話,想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經歷。突然,他好像聽到了各種對命運不滿的聲音。他情不自禁地拿起二胡,隨著靈感和感受創造出了一首不朽的名曲《二泉映月》。
阿炳的一生真是可憐,從小就只能跟隨師父賣藝生活,真不敢想象師父去世后,身患重病的阿炳又是如何艱苦賣藝過日子的。他能在水聲中聽到自己心里的感受,并能用二胡那美妙的音樂將自己積淀已久的情懷所表達出來,這是我敬佩他的原因之一。還有他面對困難不屈不撓的精神不僅令我敬佩,還讓我深受啟發,讓我懂得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不要放棄,要發憤圖強。
《二泉映月》讀后感范文 篇2
初賞《二泉映月》時,震撼于那種惆悵與感傷。復雜的情感交錯迷離,可始終以“悲”為首。奏出傷感與憧憬,寫下作者那辛酸的一聲。“以曲代話”,講述了阿炳大起大落的奇幻人生。欣賞之后,心久久無法平靜。閉目凝神,恍惚之間,在無盡黑暗中隱隱約約看見一根線條還在顫動。樂章以盡,心卻無法再靜。這也許就是這曲子的魅力吧。當時,我這樣想著。
這次,我懷著激動的心情再次聆聽。“這曲子第二次聽還會那樣震撼么?”我疑惑地問自己。話音剛落,曲聲便起。我聚精會神,靜靜地傾聽著。一聲低緩沉重的開頭,使我心頭為之一顫,實在令人心寒。繼續聽著,心中便會莫名而生一種滲透人心的凄涼與悲慘。似乎心隨曲調而變而動。這種“隨之”的感覺又是那么的微妙。又好似這一樂曲將“二泉映月”這個華美的名字詮釋了。閉上雙眼,全神貫注地聽著。浮現于眼前一片蒼涼的景象。一位雙目失明的中年人,身上掛著各種樂器。月光柔情,傾瀉而下,冷冷的月光在那人的身上更顯顯凄美。他滿面皺痕,飽經風霜的臉上明顯地流露出惆悵。那時徹底的惆悵。那對未來無比向往,對美好無限憧憬的雙眸久久凝望著殘月下的那一潭清秀的泉水之上,水面倒映著殘月。冷月、寒水,更激起他內心的自責與愧疚。就這樣,在一條狹窄的小巷間,一個脆弱、無助的身影久久停留在那倒映著殘月泉水旁,許久、許久。
也許是這曲子的魅力,使心更靜得聽著。合著眼的周圍都黯淡著,光也只是微微的。凝神,用心靈向遠方望去,此起彼伏的一波波線條越來越近了。隨抑揚頓挫的曲聲,而高低起伏地躍動著。下方是一片湖,一圈圈暈隨線條有節奏地擴散開來。線條隨曲調,水暈隨線條。這樣,他們默契地合作,組合著。
這一切都源于曲聲曲調。這微妙的旋律,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了作者的傷悲與愁思。這又是為了襯托出他對未來的美好憧憬與向往。這樂曲更是以無言的話寫下阿炳坎坷的一生,并借此告誡后人不能重蹈覆轍。
二泉映月----多么華美的名字,可誰又知道在這華美的外表內隱含著無比的辛酸與至極的愴痛呢?
《二泉映月》讀后感范文 篇3
每當我聽見著名二胡曲《二泉映月》時,從樂曲中透露出的一種悲傷。使我“失明”“失聰”的心情得到放松,得到開放‘使自己的心情立即變的豁然開朗,給我指明了道路,給我以信心和勇氣。
原來這首二胡曲《二泉映月》是著名民間音樂家阿柄在兩眼失明的情況下創作出來的。阿柄的真實姓名叫華彥鈞。1894年出生在江蘇無錫,4歲時喪母,自幼住在嬸嬸家,經常受到嬸嬸家人的歧視與侮辱,使他幼小心靈遭受到摧殘。自11歲開始,他就與熱忠于音樂事業的父親學習音樂藝術,學習到扎實的基本功。21歲時患了眼疾,35歲就雙目失明,早期還當過道士,因為與民間藝人切磋藝術和用民間音樂改編道教樂曲,所以被逐出道教,成為淪落街頭乞討的流浪漢,1950年永遠的離開了人世,長眠與地下。
雖然他已離我們而去,但他卻還活在我們的心中,他所創作的歌曲也還在音樂藝術上長久不衰,被人們所傳誦。通過我對華彥鈞的認識,我認為他是挫折一生,困難一生,但是他卻不認為這是對他的禍,而是對他的一種福,他把這些困難當成激烈他前進的動力,堅強的與病魔做斗爭,堅持不懈的創作,創作出了著名的樂曲。我應該虛心學習他這種堅持不懈的與病魔作斗爭,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
這就是一個人,一個英勇的人,讓我們永遠記住他的名字,高喊他的姓名——華彥鈞。
《二泉映月》讀后感范文 篇4
今天, 老師教我們《二泉映月》這篇課文。
課文中,最令我敬佩的是阿炳面對挫折頑強不屈的精神。
是呀,面對挫折,只有不屈服于災難的人,才能立足于世界。
雨打花,撒落滿地,但是,落花不會因為你的悲傷而重現枝頭。滔滔長江蘊含著一個又一個冤魂,但他們不會因你的惋惜而起死回生。
面對挫折,無論如何長吁短嘆,就算你哭三天三夜,鑄成的大錯也無法挽回。悲傷是無用的,只有化悲傷為奮斗的力量,才能享受成功。
坎坷也好,挫折也好,對于人來說要戰勝它們,勿寧說戰勝自己。困難算什么?失敗又算得了什么?古往今來,哪個名人不是先嘗盡挫折的苦澀,然后才獲得成功的果實。
發明大王愛迪生發明電燈時,經歷了上千次的失敗,終于發明了電燈;我國巨著《左氏春秋》,是左丘明雙眼失明后完成的;而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僅用三千士兵攻占了吳國。在
世界浩瀚的歷史海洋中,面對挫折不屈者比比皆是。人生旅途中,難免會有困難。面對困難,你可以傷心,可以憤怒,但卻不可以沒有信心。
直面挫折,戰勝自我。這是對意志的磨煉,是對勇氣的考驗。莫邪之劍只有經過烈火的煅鑄才能成為名劍。絢麗的彩虹只出現在風雨洗禮之后。讓我們笑對挫折吧!成功永遠藏匿在挫折的背后!
《二泉映月》讀后感范文 篇5
又是一年花好月圓,遙望那高掛的明月,可知那宮闕中的嫦娥還在思念?我輕倚在竹椅下,月下獨賞。
涼風輕襲,心飄搖,朱紅輕飛濺。此時,我既沒有李白“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的閑情,也沒有蘇軾“高處不勝寒”的悲涼,心中毫無雜念,心若止水。
隨手擰開收音機,一首二胡曲流入我的耳中,緩緩的,輕輕的,似水若溪,無形中仿佛纏繞在我身邊的薄霧。眼前漸漸模糊了,猶如置身于朦朧的氤氳之中,那樣的輕浮,又是那樣的淡雅。淡淡的月光和著婉轉的韻律讓我分不清是在夢中還是在現實。我不敢輕舉妄動,生怕會破壞這安詳得似一碰就破的水晶球一樣的環境,只有閑上了眼,敞開了心扉,對月剪影,傾吐心聲。一曲奏罷,我緩緩睜開雙眼,月還是那么圓,夜還是那樣寧靜,余音在我的心田里卻蕩起了一陣漣漪,久久不能平息。但這首曲子怎么會有絲悲傷之情呢?這種意境難道僅僅是寄托在朦朧的月色之中?
月滿西樓,八月桂花香。收音機里主持人親切的聲音響起,驚嘆,竟是同鄉阿炳的偉作,我細細聽著主持人介紹他的生平,心中開始顫抖。震顫的心弦譜出的樂曲是如此的讓人回憶,讓人心碎。在那個黑暗腐敗的社會中,阿炳從沒畏懼!他在自己的小宇宙中陶醉著,領略著音樂的寄托。他雖然看不見,生活在無邊無際的黑暗中,但他的心里永遠都是充滿著光明,他的行為可以告訴世人,他的作品可以告訴世人!
“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風泛須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宮里。蛇龍偃蹇,觀闞嵯峨,飄渺笙歌沸。”這一首《念奴嬌。中秋對月》是我的獨愛,現在更是覺得凄涼。阿炳也曾度過了多少個凄涼的春秋?他將自己不斷地磨練,最終破繭成蝶,扇動著夢的翅膀飛向自己心儀的音樂。而相比那些紈绔裝文藝的富家子弟,最終也只能手捧冰冷的文字,終挽不住歲月遠逝的芳華。唯剩這水月鏡花的流年,從春到冬一路相伴,終成流世佳作。這么大的對比又說明了什么?我是不是應該好好想想呢?
斟上一杯濃茶,捧在手心,輕吹再品。夜風撲面吹落回憶萬千,莫名的情緒悄然溢滿心間。當我還醉倒在唯美的旋律里,心想著世上還有多少如阿炳一樣的人在艱難地生活,而自己卻享受著錦衣玉食的生活,思緒難以平靜。
呷下一口茶,喝出阿炳那凄涼的社會,呷下兩口茶,嘗出阿炳那不屈的品質,呷下三口茶,品出阿炳作品的縷縷苦澀……
而這篇偉作就是《二泉映月》。是啊,二泉映月,更映在我的心里。那淡雅卻包含著無盡悲哀的樂曲洗了我的靈魂,更升華了我的品質。阿炳的精神早已穿越了生死,他的靈魂也早已達到讓人無法觸碰的境界!
月下,一縷月光輕輕灑下,為我織下一件銀紗,輕輕披上。今晚,我的夢中定有阿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