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讀后感(精選5篇)
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讀后感 篇1
隨著老國王的死去,克勞狄斯登上了王位,并娶了自己的嫂子。年輕的王子哈姆萊特回國奔喪,父親的死使他痛不欲生,但老國王的鬼魂的出現,使哈姆萊特知道父親是被自己的叔叔謀殺的。此后,哈姆萊特開始了自己的復仇計劃。
哈姆萊特對人自身,對人類的明天滿懷熱愛和信心,是一個典型的人文主義形象。當他面對黑暗的封建勢力,再加上殺父之仇,他必然回去反抗、去斗爭。
但是當他面對強大的邪惡勢力時,他猶豫了,痛苦了。甚至開始懷疑了鬼魂的話,最后奮軍孤戰導致了自己的慘死,盡管他復了仇。
在復仇的同時,哈姆萊特瘋狂地愛上了首相的女兒奧菲利婭,但是波洛涅斯阻止女兒和他來往。一天,哈姆萊特突然找到她,在她面前做了許多瘋癲的舉動。其實奧菲利婭也深愛著哈姆萊特,但是她不夠堅強,太單純了。不了解周圍社會問題的復雜。最終做了幫兇的作用,使哈姆萊特的精神受到很大的打擊。揭示了封建教育對人性的摧殘,這也致使資產階級人文主義形象的哈姆萊特必定要去抵抗,將封建勢力打倒。
克勞狄斯是邪惡的化身,他自私自利,他只愛他自己,他是個極端利己主義者。他殺兄、篡位、淫嫂,壞事做盡。他使宮廷揮霍浪費,社會動亂不堪。這也是當時英國社會的真實寫照。
哈姆萊特作為深受廣大群眾愛戴的王子,他身上具備整頓局勢、治理國家、報仇雪恨的能力。然而面對強大的封建勢力,作為一個資產階級人文主義者,他始終把這種和人民緊密相連的事業看作一個人的仇恨。因此,他成為一個悲劇,成為一個真善美與邪惡力量相沖突的悲劇。
《哈姆萊特》寫于17世紀初,只是英國農村的“圈地運動”正在加速進行,王權和資產階級新貴族的聯盟瓦解。社會矛盾深化,政治形式日益惡化。詹姆士一世繼位后的揮霍無度和倒行逆施,使人民生活痛苦加劇,反抗此起彼伏。
《哈姆萊特》展現了一場進步勢力與黑暗勢力寡不敵眾的驚心動魄的斗爭,揭示了權勢野心對人的毀滅性腐蝕毒害作用,揭示批判社會的種種罪惡。
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讀后感 篇2
《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創作于1620xx年,是四大悲劇之首,集中體現了莎士比亞的思想特點和創作成就,被譽為莎翁戲劇王冠上最璀璨的一顆鉆石,它是莎士比亞的驕傲。
《哈姆萊特》主要寫丹麥王子哈姆萊特為父王復仇的經過。后來用“哈姆萊特”來比喻那些遇事猶豫不決,顧慮重重的人。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就概括了他的復雜性。
莎士比亞在劇中說:“這是一個顛倒的時代”。不錯,彼時丹麥國的狀況是:婚禮緊接著葬禮;敵軍壓境,宮中卻仍在縱欲狂歡;朝廷里眾大臣爾虞我詐,互相傾軋;社會上民眾群情激奮。這就是我們的主人公哈姆萊特生活的時代與環境,這一切造就了他的性格與一系列看似怪異的行為。
在我看來,哈姆雷特整個人都籠罩著悲觀主義色彩。在哈姆雷特的理想幻滅后的眼中,人類本體是丑惡的,他對人的這種認識帶有偏激。所以,既然人在本體意義上是惡的,那還值得斗爭嗎?人活著還有意義嗎?
這種種的考慮,無不造成他復仇行動上的猶豫延宕。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重重的顧慮是我們全變成了懦夫,決心赤熱的光彩,被審慎的思維蓋上了一層灰色,偉大的事業在這一種考慮之下,也會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動的意義。” 簡歷大全 /html/jianli/
其實很多時候,對于未知的事情,我們總是抱著保留的態度,對于未知的領域,我們總是猶豫不前。因此對來之不易的機會,我們就這樣白白地放棄了。或者有些時候,碰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如奸王克勞狄斯所說,“因為旁人弄舌插足、老天節外生枝,這些都會消磨延宕想做的愿望和行動;該做的事情一經耽擱就像那聲聲感慨,越是長吁短嘆越會銷蝕人的精力和志氣。”所以,想做的,想到了就該做!
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讀后感 篇3
在莎士比亞傳奇般的一生中,有幾個作品抒為人知的,如:《哈姆雷特》《李爾王》《奧賽羅》和《麥克白》。
《麥克白》與《李爾王》都是典型的政治悲劇,前者是自己使得自己喪心病狂;后者是使整個王國崩潰與個人的輕浮之中。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麥克白》的。
《麥克白》中,有一句經典的臺詞:“用最美妙的外表把人們的耳目欺騙;奸詐的心必須罩上虛偽的笑容。”麥克白的一番話讓我感到很詫異,
前文還是征戰沙場所向披靡的爵士,現在就成了奸詐的反賊,這么大的轉變,不僅僅是因為一個因素的。
凡是都有不可預測的一面,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出現在了面前,麥克白始終沒有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在權力的驅使下一步步地將自己推向了深淵。
在文中,有一個不可預測的外因,即為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鬼魂和巫婆。后來叱咤風云的麥克白正是聽取了他們的預言。且不說麥克白對預言的反應,巫婆與幽靈究竟居心何在?她們究竟是好心還是惡意?作者莎士比亞在這里并未直接點明。我個人認為,巫婆和幽靈可能并非懷揣著善意,因為,一個人在不清楚前途是明是暗的時候,往往會更勇敢地走下去,無知者無畏嘛,而真正知道了自己未來的命運,反倒會適得其反,或樂極生悲或心灰意冷,至于對他人的影響,就只能從聽取者的內心的角度來決定了。這些巫婆即使能預知未來,即使能通曉命運,但也無法預知人心。
出現了巫婆這個外因,才促使了內因——麥克白夫人對她丈夫的慫恿。如果麥克白的妻子并沒有出現在主人公麥克白的生活中,如果麥克白并沒有聽取妻子的謬論,我們的主人公可能在凱旋歸來的時刻被晉封為考特爵士,然后順理成章地繼承帝業,最后安然地度晚年。
如此說來,我們的麥克白反倒成為了波濤洶涌的海上的一葉孤舟,若不能隨波逐流,就只能被無情地掀翻。他的人生充滿了跌宕起伏,但是命運始終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麥克白因為沒有主見而失去了生命。
說來說去,都離不開“欲望”,麥克白因為欲望失去了理智,他的夫人因為對權力的渴求操縱著麥克墨登場,歷史上的慈禧太后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戴了一個冠冕堂皇的面具,為了自己的欲望而犧牲他人。
每個人生來就有七情六欲,欲望是一把利刃,既不能拔刀自傷也不能被借刀殺人。
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讀后感 篇4
李爾王,相比哈姆雷特遜色太多,主要講述了幾種矛盾的社會關系:老人與子女、私生子與繼承權、畸形的愛情,同時通過對兩個家庭的糾葛,利用謊言與真相,把矛盾推向了高峰,形成了最后的悲劇效果。
老人與子女
李爾王老來昏聵,喜怒無常,喜歡聽奉承的話,并引以為真,不能通過理性去判斷是非,聽信了大女兒和二女兒的甜言蜜語把自己的國土和權力分給了兩人,并與拒絕逢迎、一心真誠的小女兒斷絕了父女關系。作為老國王,放棄了權力,卻保留了一百人的強大武裝,再加上剛愎自用、反復無常的性格,讓獲得權力的兩個女兒沒有安全感,擔心惹他不順心的時候,給她倆帶來生命危險,所以想方設法的削弱這一百人的武裝力量,這也是李爾王與女兒們的矛盾焦點,成為了后面故事情節的發動機。李爾王的決策,無疑是昏庸的,縱觀中國歷代王朝,除非死亡,沒有一個君王會在自己有生之年主動放棄自己的權力,因為在這個位置上,權力意味著自己生命的保障,即使像乾隆帝做了太上皇,也仍然通過和珅把持著國家權力。包括現代社會的老人與子女的關系處理,類似的例子也層出不窮,很多子女都是為了老人的遺產而去孝敬老人,當老人的資產如果已經到手,就會變得不能相處,恨不能老人早日歸西,正所謂:老父衣百結,兒女不相識;老父滿囊金,兒女盡孝心。父母子女的關系,不應該是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而應該是在從情感和倫理上,這才是符合人性的,動物尚且懂得反哺,作為父母和子女都不應該唯物質論,這樣才能和諧,才能共享天倫之樂,才能真正享受生命的美好。
私生子與繼承權
私生子,自古就不是一個光彩的名稱,由于父母的不負責任,私生子得不到公正的人權待遇,世俗的排擠與世人的歧視,讓他的成長中充滿了壓力和障礙,最終導致性格的偏激和扭曲,在對地位和財產的繼承權上,尤其不公正。這也是格羅斯特伯爵的私生子愛德蒙,一心想要得到公正的權益,拋棄了父子、兄弟的親情關系,通過欺騙、告密等卑劣的手段去謀求自己想要的地位和財產。
畸形的愛情
比較戲劇的地方在于,李爾王的兩個女兒,竟然同時愛上了格羅斯特的私生子愛德蒙,他們竟然會對愛德蒙通過自己卑劣的手段取得的成功欣賞有加,李爾王的二女兒想除掉自己的公爵丈夫,認為只有愛德蒙這樣的人才會配得上自己的眠床,真是魚找魚蝦找蝦……由此可見,相同的價值觀才是愛情的基礎。故事的結局對他們也都詩正的,三人一同到地獄去做夫妻了。
謊言與真相
謊言與真相,李爾王與三個女兒,格羅斯特與兩個兒子,我們聽到的、看到的往往不一定是真相,真正的真相還要通過理智去判斷,通過更多的觀察去總結。因為,謊言往往會包裝自己,針對人的需求和人性弱點,加以滿足,才能實現欺騙的目的。因為所求不能得到正常的滿足,所以才會先針對你想要的,給予滿足或者滿足的許諾,才能順利的從你那里得到他想要的。有時候,當人進入某個通道之后,忠言、真相反而會沒有生存之地,絕對的權力更會加劇這種情況的發生,當忠臣肯特向國王諫言時,被盛怒的李爾王放逐,絲毫沒有一點兒猶豫與反思。
總結來講,這個故事就是李爾王老年昏聵,驕傲自大,為了顯示自己權勢,把國家分給了兩個甜言蜜語的女兒,與堅持本性的小女兒斷絕關系,后來被兩個獲得權勢的女兒欺壓、遺棄,越來越瘋,在忠臣肯特的聯絡下,小女兒引法國來救父,但最終戰敗身亡,李爾王也悲傷而亡。李爾王失去丈夫的大女兒和二女兒都愛上了愛德蒙,為了爭奪愛德蒙,二女兒謀劃殺死自己的丈夫未遂,毒死了自己的大姐,然后自殺身亡,愛德蒙被處死。格羅斯特伯爵因忠于李爾王,被愛德蒙出賣,并被李爾王的大女兒挖掉了雙眼。
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讀后感 篇5
《李爾王》約寫于1620xx年,取材于英國民間一個古老的家喻戶曉的傳說,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故事講的是年老昏聵、剛愎自用、目光無識的李爾王把國土分給了虛偽的大女兒呂甘、二女兒貢納莉,卻把誠實率直善良不會取悅父王的小女兒科第麗霞驅逐到國外?频邴愊急黄入x家出走,與愛她的法蘭西國王去了法國。李爾王自己僅保留國王的尊號和一百名侍從,準備輪流住在兩個女兒家中安享晚年。誰料兩個大女兒達到目的后卻原形畢露,把老父趕出家門,李爾王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小女兒得知李爾王的凄慘遭遇,起兵討伐兩個姐姐,不幸失敗,最后被俘含恨自刎,李爾王也在悲痛瘋癲中死去。當然,兩個壞女兒的下場也是可悲的。
李爾王這個糊涂虛偽的老國王,因為自己的虛榮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個善良天真的小女兒科第麗霞,在我們看來他遭到這樣的后果是活該、是自食其果,話又說回來,人到老年遭受到如此的待遇應該說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慘的是最善良的女兒又死在了自己的前頭?墒俏覀冇袥]有想過他是一個平常人,是和我們一樣的平常人,如果他在年輕的時候沒有聽別人的勸言和真話的時候又怎么能夠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現在,又怎么能夠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得如此呢?可是,由于他平時身居高位,長期生活在一呼百諾的宮廷之中,周圍都是爭先恐后向他邀功獻媚之人,所有的人或事都圍繞著他轉動,以他的好惡為好惡,以他的是非為是非。年月深久,他就像一個上了癮的吸毒者,奉承和獻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離不開歌功頌德。
當他失去了王位、權勢,歷盡磨難,卻因而恢復了人性,他臨終的悲鳴不是為當初他迷戀的宣赫的聲勢、帝王的威嚴,而是為了當初被他驅逐出宮受到他詛咒的小女兒,但他卻不能從她的長眠中喚回她那顆洋溢著仁愛的熱心了,正因為這種種的遭遇他懂得了最寶貴的是不能用金錢、權勢收買的人間真情。
可是,正當兩個女兒都向他獻媚花言巧語,哄得他興高采烈的時候,偏偏小女兒科第麗霞沒有搖尾乞憐似的向他奉承,不怕和他頂撞,大大掃了他的興,一怒之下把小女兒趕出了自己的國家。小女兒科第麗霞是善良的、天真孝順的,同時她也侍執沖動的,如果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善良、孝順又有什么用,既然知道自己的兩個姐姐是什么樣子的又為何不能在此爭得一地之位,以此來為自己為老父鋪好一條后路呢?保持自己的尊嚴和作風是沒錯,可是人有的時候是需要用言語向他人表白說明的,有的時候言語比行動的作用要大得多。她也是幸福的,因為自己的一無所有而得到了一個真心愛她的郎君,這是她的兩個姐姐不曾也不可能擁有的,她是一直活在愛與被愛之中的。但同時她也是沖動的,因為父王受到了兩個姐姐的狼心狗肺的對待而出兵討伐她們,到最后失敗受辱而死于獄中,這難道不是她的沖動嗎?自己心善不忍,那也要在有把握之時做有把握之事呀,可她在自己沒有準備完善的時候冒然地出兵又起有不敗之理。
李爾王的大女兒呂甘和二女兒貢納莉更不用說了,是一個狠毒、不忠、不孝、不貞、無知的女人,為了各自的利益驅趕自己年邁的老父,為了自己心中喜歡的浪人而毀滅自己的家,更是相互殘害生命,直到死都不知道她們喜歡的那個男人也同樣是一個狠毒的男人,而他只是在不斷地利用她們罷了,或許是因為她們豎土的擁有都而對待依附她們的丈夫不屑一顧,甚至罵自己的丈夫是懦夫,可憐的兩個男人,因為權利而葬送了自己的幸福一生。她們根本就沒有一個為人妻、為人女的樣子,可能她們直到死都沒有明白一個為人的道理吧!
這里最壞的、用謀最高一籌的應該說是葛羅斯脫的私生子愛特門了,為了家產、為了更高的地位同樣是迫害自己同父異母的哥哥,更是害了一直把他當作孝子的父親,這些對他來說還不夠,居然用自己的相貌和花言巧語把所有的人哄得團團轉,最終有兩個女人因為他的虛情假意而死于自己的手中,而他自己到最后一無所有,還葬送了自己。說真小人可惡,可像他這樣的帶著假面具的偽君子更是比真小人可惡得太多太多。
其實,話又說回來,這種偽善并不是他的個人原因所造成的,也不是他當初想要的,是周圍的環境把他造就成了這樣的一個人,正因為他是個私生子,所以周圍的人才會對他有種種不禮貌的稱呼和對待,他和埃特加同為葛羅斯脫之子,可是他們的待遇卻截然不同,這就對偽善的他造成了一種很深很重的影響和內心的創傷,這難道是他的錯嗎?并不完全是,只不過是別人和社會對他有所不公罷了。
葛羅斯脫和遭遇與李爾王有相似之處,他是因為輕信了愛特門的話,遇到愛特門的告密而失去了自己的雙眼,他雖然失去了雙眼,可他找回了自己的孝順忠心的兒子埃特加;他雖然失去了雙眼,但他心中的那雙眼亮了,不會因別人的外表而再輕易地想念他人了。
這個故事中最忠誠、忠心耿耿的人應該屬肯脫這位老臣了,他因為自己的真言而被李爾王放逐,可他沒有因為李爾王的昏慵而懷恨在心,更沒有因此而離開這位可憐的老國王,他知道李爾王是一位好君主,只是太容易被花言巧語所迷惑罷了,所以他要不辭辛苦地陪伴在他的身邊,就在李爾王最艱難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時候都沒有離開過他一步,甚至為這個從前的老國王而奔波,為他向善良的科第麗霞求救。應該說肯脫是一個聰明靈活的人,他知道自己該如何改變自己,最后李爾王的得救與小女兒的相識都是多虧了他。
這個故事雖是在遙遠的古國,可是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太多太多這樣的例子。我們都喜歡甜言蜜語的人,喜歡夸贊之語,到最后不也正是它們害了我們嘛!這不正是對那些口蜜腹劍的陰謀家的譴責嗎?在現實生活中現象和本質,外表和內容往往都有很大的差別,我們不能因為現象和外表而失去理智成為下一個李爾王,“金光燦燦的并不全是黃金!”
而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善與惡,偽與真的觀念和標準,沒有誰生下來就可以判斷它們,現實生活是殘酷的,我們不可能像書中的故事那樣有好的結果,我們都是要經歷這些才能夠真正地辨別它們的好與壞的,我們不能因為自己心中的渴望而失去辨別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愛好,如果沒有嘗到苦的滋味又怎么會知道甜的滋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