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南京南京觀后有感(精選6篇)
看南京南京觀后有感 篇1
1937年12月的南京,彌漫著一種頹敗和絕望的氣氛。在淞滬會戰(zhàn)中冒死戰(zhàn)斗的將士們,到了南京都成了膽小鬼,強大的日軍磨滅了他們所有的反抗意志。宋希濂部擋在城門,卻擋不住潮水一般的殘兵敗將。十幾名日軍在教堂發(fā)現(xiàn)了無數(shù)難民,其中還有超多的中國軍人。日軍恐懼的叫援兵,可中國人根本無意抵抗,麻木呆滯的舉起了雙手,日軍的幾聲槍響就使他們徹底崩潰。遠景中,孫中山的銅像被拉到,一齊倒下的是整個中國嗎?
不是。殘兵連在廢墟中做著最后的抵抗,頑強的抵抗。最終,隊長陸建雄無力的說:“兄弟們,守不住了,散了吧。”沒有人離去,直至被俘。這群鐵骨錚錚的漢子在子彈穿透胸膛的前一刻齊聲吶喊:“中國萬歲,中國不會亡。”這偉大的一幕讓我不禁想起張自忠將軍犧牲前的話:只要我等堅決抵抗,以我五千年之浩瀚中華,絕不會亡于三島倭奴之手。中國是堅韌的,中國人的抵抗從來沒有停。
但在當(dāng)時的南京,抵抗終不是主旋律。畫面中,無數(shù)投降的士兵和平民從各個方向被驅(qū)趕至一齊,被淹死,槍殺,活埋,燒死,如退潮一般倒下,畫面殘酷的令人目不忍視。南京,真正的地獄。南京已死,安全區(qū)是唯一一塊尚在茍延殘喘之地,拉貝以其“納粹”的身份保護了一小批難民。日軍發(fā)現(xiàn)安全區(qū)有超多女人便前來索要100個,江老師和拉貝無奈答應(yīng)。當(dāng)姜老師哭著說出這個決定時,X女小江第一個站了出來:“拉貝先生,我去。”她從容的轉(zhuǎn)身,驕傲的回頭,以她特有的方式做著最勇敢的抵抗,證明著中國的頑強。
拉貝被迫回國,安全區(qū)最后不保。唐先生,這個為了保護自我一家出賣了安全區(qū)內(nèi)的中國軍人的膽小的男人,最后升華為頂天立地的漢子。小妹和女兒的死,讓他從對日軍的幻想中醒過來。他將跟隨拉貝離開的機會讓給別人,送妻子離開后,即被押送刑場。或者不好嗎?有時候活著比死亡更殘忍,堅強的死亡更有力度。他趴在日本軍官耳邊,說了一句擲地有聲的話:“我太太又懷孕啦。”孕育的是千萬不去的鐵骨,是中國的期望,你殺的掉嗎?
姜老師,這個一向以來為挽救中國人而與日軍勇敢周旋的柔弱女子,還在做著最后的努力。每個女人只能夠帶回一個男人,而她蒙住頭,冒死帶回了一個有一個。也許她的努力是微不足道的,但多救一個,中國就多一份期望。最終,她被日軍發(fā)現(xiàn)了,被帶走的那一刻,她用英語對角川說:“殺死我。”角川開槍了,她以這最美麗最不屈的方式,震撼了日軍,證明著中國的尊嚴(yán)。
陸建雄,小江,唐先生,姜老師,代表了南京城中無數(shù)偉大的中國人。在這座生死之城中,還有什么比活著更恐怖,還有什么比子彈更無敵,還有什么比抵抗更需要勇氣,他們不會躲避,也不需要更多的言語,只是和中國站在一齊,用犧牲,證明我們不會放下。
整部影片彌漫著一種殘酷的壓抑和絕望,只有結(jié)尾才稍稍燃起溫暖的期望。被角川放走的小豆子在原野上肆意的奔跑,大笑,代表著中國的期望,明天雖然依舊殘酷,但期望已經(jīng)傳遞下去。南京雖死,但中國人的團結(jié)與抵抗已經(jīng)被喚起,既然投降已不可能,那么只有努力去贏得戰(zhàn)爭的勝利。
影片用超多的筆墨勾畫了角川這個形象,他有知識,有思想,天真而純凈。作為侵華日軍的一員,他的雙手無可避免的沾滿了鮮血,但他的內(nèi)心始終在掙扎和思考。在心愛的百合子死去后,他最后完成了對自我的救贖——放走小豆子,開槍自殺。我明白陸川想用角川來完成對侵略者的人性還原,證明他們的痛苦和悔過。但南京大屠殺中的三十萬冤魂,整個抗戰(zhàn)中死去的三千五百萬英雄,不是一句悔過,一顆子彈就能夠彌補的。每個人都會犯錯,有些錯誤能夠被原諒,有些則永遠不能。正如南京這倒深深的傷疤,會永遠留在中國心頭,永遠滴血。
影片以近乎殘忍的鏡頭語言,再現(xiàn)了那段滴血的歷史,讓每一個看過的人記住南京,記住前輩留下的血。同時,也提醒我們珍惜這天的和平與幸福。
看南京南京觀后有感 篇2
期盼已久的“陸川”新片《南京!南京!》最后搬上熒幕面向廣大觀眾,其四年磨一劍的嘔心力作是光芒盡露!
影片全程以灰色為背景,讓人覺得很壓抑,有種喘但是氣來的感覺,這樣的感覺從開始一向持續(xù)到最后。黑白電影的效果有種復(fù)古的真實,配上現(xiàn)代化科技的手段加于處理,影片的場景確實很逼真,基本上還原了歷吏的一幕!
沒有《集結(jié)號》里那種振奮人心的戰(zhàn)斗場面,也沒有《投名狀》里那種浩大的進攻場景,影片《南京,南京》是在一陣炮轟亂炸后的投降中拉開序幕的,看到那些不顧同胞們的生命,而踏在他們身體上逃跑的黨士兵,心中不免有幾分悲憤,也再一次認(rèn)識到了黨與共產(chǎn)黨之間的差距。
到處都是硝煙彌漫,整個南京城一片廢墟,除了尸體還是只有尸體,到處都是驚恐的慘叫聲以及祈禱的眼神,生命在那里如同草介一樣微不足道。活活燒死、推入長江、生生掩埋、被當(dāng)作標(biāo)靶一樣的射殺、刺殺、肢解,所有能想到的殺人方式,均在那里得到了全面的演練!
盡管場面十分殘忍,但由于是一部黑白電影,所以感覺不到任何的血腥,“陸川”導(dǎo)演以一種若隱若現(xiàn)的拍攝手法,演繹了歷吏的一幕,既還原了歷吏的真實,又不至于讓觀眾出現(xiàn)視覺疲勞,相比之下二十年前的那部《南京大屠殺》顯得個性血腥,該片也精致不少!
雖然在畫面上沒能給我們帶來太大的視覺沖擊,但其聲響效果卻是值得一贊,也許是因為在五星級影院里觀看的緣故,6。1聲道的杜比環(huán)繞聲響效果,有種如臨現(xiàn)場的感覺,一聲聲槍響,一陣陣子彈穿梭的聲音,感覺就像顆顆子彈都打在自我的身上一樣,是如此的真實。
影片最初的震撼是在于那些逃亡的士兵,一個個驚惶失措的往城門口爬去時所發(fā)出的那一陣陣急促的呼吸聲,第一次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的真實!
最讓人感動的是德國牧師“貝拉”臨行前的那一跪,其深深的為不能保護那些難民而感到無奈,其善良的一面讓我們很難跟其它德國納粹分子聯(lián)想在一齊。
最讓人揪心的是范偉所飾演的唐先生跟其妻子離別的那一刻,那是一種生死之間的離別,那是一種英雄就義的場景,那是一種肝腸寸斷的畫面,那是一種淡薄生命的描繪。
比較慶幸的是,“陸川”并沒有把該片拍成是一部片,影片里并沒有出現(xiàn)任何禁忌的鏡頭,也許出此刻面前的是一部經(jīng)過刪減過的刪減片也說不必須,但不管如何,“陸川”并沒有太刻意的去描繪太多中國婦女被x辱的場面,但是還是充分的反應(yīng)出了當(dāng)時日本的種種獸行。
盡管有“劉燁”、“高園園”及“范偉”等大牌明星的加盟助陣,但這并非是影片的看點,其看點在于影片本身的歷史題材。由“劉燁”飾演的中國士兵,其捍衛(wèi)家園的一幕令人敬佩。而“范偉”所飾演的漢奸其明哲保身的做法固然不該,但其成為漢奸的原因倒也讓人同情,所幸最后還算是死得有點尊嚴(yán)。“江一燕”所扮演的慰安婦卻告訴我們,X女在國難當(dāng)頭的時刻也懂得什么叫作挺身而出。
其實影片的真正主角是一名由日本演員“中泉英雄”所扮演的名叫“角川”的主角,一位尚有良知的日本士兵,據(jù)說這是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該人物刻畫出了戰(zhàn)爭殘酷的一面,以及其無奈的一面,一個厭倦了戰(zhàn)爭的日本士兵最后還是選取了結(jié)束自我的生命!
人生也是一種無奈,有時候我們需要被迫去殺人,有時候活著比死還痛苦……
對于那些比較苛刻且喜歡對影片品頭論足的人來說,或許該片的確有許多不足之處,比如整個故事太過零亂,故事資料銜接不夠連貫等等,但總而言之,個人認(rèn)為還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片,畢竟二個小時的片長難以全面的反應(yīng)出整個歷吏的真相,畢竟這是一部商業(yè)電影而不是一部乏味的記錄片,所以我們不能要求“陸川”太多!
最后!我想說的是對于日本,我們是就應(yīng)記住這場仇恨,但我們更就應(yīng)以德報怨,戰(zhàn)爭向來都是殘酷的,戰(zhàn)爭是少數(shù)決策者的錯誤,而并非是整個發(fā)動國所有人們的錯誤,所以我們不能將所有的怨恨發(fā)泄在所有的日本人身上,請想想日本是否也有好人?比如影片中的“角川”。
其實如果要追溯仇恨,也不明白就應(yīng)從哪里開始追溯起,唐朝?宋朝?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甚至更遠?我想幾百年后我們的子孫也會像我們此刻這樣,忘了幾百年前,幾千年前那一場場血腥的戰(zhàn)爭。
看南京南京觀后有感 篇3
今天我看了一部愛國的電影,電影名叫做《南京南京》。
在電影上我看到了日本人非人對待中國人的行為,把南京三十多萬人都給殺了。行刑的手法有很多,例如又用火燒的,被水淹死的,還有被機槍射死的......電影的后半段,我看到了有兩個人活了下來,我的心里有了些許安慰,激動的我猛跳起來大聲地說:"還有生命存活了下來!好啊!"日本人之所以不能完全的殺死所有中國人,那是因為我們中國人有骨氣,能夠鼓足勇氣去面對眼前所處的艱苦處境和種種困難。
有人說是中國人事先殺死了許多的日本人,然后日本人才會在中國大陸上大肆屠殺,我不相信事情是這樣,于是去查詢這段史實,是日本人先來到中國的土地上來侵略,而且還殘忍的殺害我們同胞。在南京,日本人將我們的同胞的頭顱砍下來,將其掛在高高的城墻上,看到這,我心中憤怒的焰火頓時燃燒,恨不得拿起大刀將他們的頭顱也砍下來......
爸爸告訴我,有一種叫做萬人坑的地方,里面埋著的是我們幾十萬南京同胞,如今那坑里到處都是骸骨,聽上去就感到毛骨慫然。爸爸說:"南京城的富饒是因為我們南京同胞們那愛國敢于為祖國而獻身的精神感動了老天,老天才會是南京能夠那么繁榮。"聽到這我不禁開心的笑起來,天真的說到:"噢,我知道了,難怪南京這么有名呢。我一定要考上北大清華,為祖國的發(fā)展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這部電影讓我感到了中國人民雄厚的愛國情操和敢于面對困難,是中國人的骨氣和敢于為祖國而獻身的精神讓日本人不能夠繼續(xù)在中國的土地上猖獗,一想到如今祖國的發(fā)展,同時也讓我明白如果沒有日本人對中國的迫害,中國可能還是落后于世界的潮流!
看南京南京觀后有感 篇4
早就聽說過陸川執(zhí)導(dǎo)的《南京!南京!》,卻一直沒有勇氣去觀看這部電影。也許是因為知道影片承載的歷史過于厚重,也許是我還缺少直面痛苦的勇氣。而昨天,在紀(jì)念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之際,在9月3日大閱兵之前,在"8.12"特大火災(zāi)爆炸后耳聞目睹了武警、消防戰(zhàn)士、醫(yī)護人員如此眾志成城地救災(zāi)搶險之后,我覺得自己應(yīng)該做點什么,終于鼓起勇氣報名觀看了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無論是從藝術(shù)角度上還是從其承載的歷史意義、文化內(nèi)涵上,無疑都是優(yōu)秀而厚重的。黑白膠片的處理、史詩般的戰(zhàn)爭場景、穿透耳膜的槍炮和哭喊聲,再現(xiàn)了那場慘烈痛苦的悲劇,讓人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對于每一個中國人,不論你是身居海外,還是出生在戰(zhàn)后的和平年代,都會因這部電影產(chǎn)生極其復(fù)雜難言的感覺:激憤、苦澀、羞恥、哀傷……千百種不同的情緒涌上心頭,匯聚在眼眶里、哽咽在喉頭上。南京大屠殺太沉重了,沉重到這是全中國人心中永遠不能愈合的傷疤,沉重到深深烙印在每一個華夏兒女的靈魂上,就像所有內(nèi)心的傷口一樣,害怕去觸碰,又不能夠忘懷。
電影中有一個人物給讓我感觸很深。劉燁飾演的革命軍官陸劍雄,在南京已經(jīng)失陷、部隊所剩士兵不足十人的情況下一邊讓手下的士兵逃命,一邊與日軍上百人的部隊展開了最后的巷戰(zhàn)。直至被俘,他毫無懼色;最后被殺,他也挺直了脊梁,站到了成千上萬同樣被俘的百姓前面。記得有一個軍人說過,如果我們沒有能力守護我們的百姓,那我們是沒有資格求生的。也記得莫斯科保衛(wèi)戰(zhàn)中俄軍之所以能夠獲勝,是因為在所有士兵中流傳著一句話:我們已經(jīng)沒有退路了,因為我們身后就是莫斯科,就是我們的父母和妻兒。
也許有人認(rèn)為軍人早已不懼死亡,甚至失去了求生的欲望。但其實他們對生的渴望比一般百姓更為強烈。但他們的生卻不是簡單的自己生命的存活。記得《戰(zhàn)長沙》中軍官顧清明這樣說過,我們走上戰(zhàn)場不是為了赴死,而是為了求生。我們不求自己的生,而要求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的生。正是有了這樣一批又一批對生有無限渴望卻能英勇赴死的戰(zhàn)士,我們的國家在八年抗戰(zhàn)后獲得了重生,每一個向死而行的生命都在熱烈地生長。
看南京南京觀后有感 篇5
沉重的心情溢于言表。曾經(jīng)那一部震撼的電影《南京》還歷歷在目,而這部《南京!南京!》給我的更深的感慨。兩個突兀的感嘆號!屈辱,憤怒,心痛,已無法傾訴我心底的聲音。振聾發(fā)聵的影片將戰(zhàn)爭的丑陋在腦漿崩裂的那一刻畢現(xiàn)無疑。x暴,這種罪行,是人類的恥辱。
《南京南京》不可避免的點燃中華民族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刻骨仇恨。1937年,30萬中國人被屠殺,國殤,20xx年,《南京南京》重啟了這段傷痛記憶,我們不能沒有危機意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我想,這是中華民族實現(xiàn)偉大復(fù)興的不二法門。
血淋淋的黑白色,聽到的是寂靜中的槍炮聲!日本人進城了,中國的大部隊開始逃跑,陸劍雄和他零零落落幾個不甘投降的弟兄手挽手地組成一堵人墻,阻止逃兵的去路,他們不肯投降,一直在城里偷襲日軍,直到一個個死去。日本人說:你們中國軍人真是厲害,我們進入南京城后,四處都是冷槍,我們不的不把很多建筑物都炸平,但是沒有一個人走出來!不屈與堅韌的因子一直存活在中華民族兒女的血性之中,極端環(huán)境下的反抗,是所有經(jīng)歷過那段歷史的中國人用鮮血和犧牲構(gòu)筑的中國精神。
歷史可以寬恕,但不能遺忘。
對于那樣一段歷史,已經(jīng)成為了整個民族的死結(jié),不是誰想顛倒和抹殺就能顛倒和抹殺的,但想要記住同樣不容。一種空洞的仇恨,沒有可以附著的支點,這場屠殺已經(jīng)離去了72年,當(dāng)初幸存的人們也逐漸被時間帶走,但我希望那些鮮血淋漓的傷口不要隨之消亡,我們未必需要一部片子來激起某種仇恨,然后去手刃仇人。最好的方式,不是哭訴,不是煽動,而是展示,還原那些被遺忘或者被忽視的點滴細(xì)節(jié),然后讓看到的后來人叩問自己的心,至于會得到什么樣的回響,傷痛不能被繼承,更不能被強行灌輸,只能靠自己去直面,哪怕你看到的是一部被復(fù)原的電影,只要它夠真誠。
看南京南京觀后有感 篇6
《南京!南京!》,讀這個片名,像是讀一份加急電報:捧著電報的雙手在不住顫抖,心跳激烈加速,濃濃的不詳兆預(yù)感在撞擊心鼓,《南京!南京!》觀后感。當(dāng)然,史實要這個譬喻殘忍無數(shù)倍、緊急無數(shù)倍、恐怖無數(shù)倍,絕望無數(shù)倍,傷心無數(shù)倍。那種兵臨城下的岌岌可危,那種家破人亡的深悲劇痛,那種辱妻殺子的莫大污恥,那種朝不保夕的極度憂惴,那種茫無涯際的杳渺切盼……是今人盡最大所能仍無法完全感受的。今人能做的是,靜靜坐在影院里重溫記憶,勞勞記住曾經(jīng)的腥風(fēng)血雨,時時鞭策己身以國難家仇……
果真,這是一部叫人倍感沉重的影片。黑白的膠片、劇烈抖動的鏡頭,增強了影片的真實感。你安靜地坐在放映室的角落里,陰郁的氛圍立刻席卷全身,將你拉回七十二年前那慘絕人寰的爭戰(zhàn)里頭,然后你開始了觀影之旅,因為身臨其境的錯覺,你隨著片中的人物(中國百姓們)一起緊促呼吸、心驚膽戰(zhàn)、悲痛哀凄,觀后感《《南京!南京!》觀后感》。日軍面對古城墻驚呼時,尚有一絲民族自豪感,但是眨眼間,隨著震天動地的炮響,美好的感覺飛灰湮滅,轉(zhuǎn)而為死亡逼近的驚恐不安占據(jù)。這是影片帶給觀眾的,其實更是慘痛的歷史留下的不滅印記。所以,真正為《南京!南京》贏得驚人票房的,不是導(dǎo)演陸川,不是宏大的演員陣容,不是獨特的視角,也不是高水準(zhǔn)的制作,而是南京大屠殺題材本身。架設(shè)在如此嚴(yán)肅、如此沉痛、如此宏大、如此刻骨銘心史的基礎(chǔ)上,影片想不成功都難,想不叫座都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