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矩和愛》讀后感匯編(精選10篇)
《規矩和愛》讀后感匯編 篇1
閱讀了王濤博士著作的《規矩和愛》,對書中提出的教育孩子的觀點有很深的感觸。
全書共分八章, 學做父母:教育孩子的前提;教育孩子既要愛也需要規矩;每個父母的必修課:反思自己的受教育模式;規矩和敬畏:做規矩的目的是培養孩子的敬畏感;如何做規矩:人之初,規矩始;情商(一)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和自我約束能力;情商(二)用規矩和愛幫助孩子成長;蒙迪的故事:一個震撼心靈的案例。
對書中感觸最深的一句話就是“真正的愛是帶有規矩的愛,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這是《規矩和愛》里的中心思想,通俗的講就是孩子需要愛,更需要規矩,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真正的愛是帶有規矩的愛。
身為父母,該如何加培育孩子呢,書中為大家講述了為人父母的四項基本原則:不占有原則;;情商先于智商的原則;和孩子共同成長的原則。
原則一:不占有原則
這一原則反映的是最基本的父母觀:自己和孩子是怎樣的關系。不少中國的父母認為這個孩子是我生出來養大的,舍我其誰?這樣的父母觀所產生的教育結果就是占有這個孩子的思想和情感。其實只要我們稍微想一想自己的成長經歷,就知道這樣的父母觀是多么錯誤而且不客觀。我們的思想和情感從來沒有完全真正屬于過我們的父母。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情感。它們受父母的影響,但是不屬于父母。那么孩子屬于誰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阿拉伯現代小說、藝術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卡里·紀伯倫(Kahlil Gibran)寫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后由冰心翻譯成中文。
論孩子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于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
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卻不能使他們來像你們。
因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無窮之間看定了目標,
神力將你們引滿,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遙遠地射了出來。
讓你們在射者手中的彎曲成為喜樂吧。
因為他愛那飛出的箭,也愛那靜止的弓。
孩子不屬于你,他們屬于他們自己。所以要愛你的孩子,但不能以占有作為條件。和孩子相處,最重要的原則是尊重孩子。要把孩子看做一個完整的靈魂,即一個有自己獨立人格的個體。你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孩子培養得足夠堅強,讓他們學會獨立。
原則二:規矩和愛統一的原則
教育的核心就是處理好規矩和愛的關系。成功的教育是規矩和愛的統一: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真正的愛是帶有規矩的愛。
古人的一句:“養不教,父之過”。我們就足以知道:管教孩子是為人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不僅要給孩子立規矩,更要給孩子以愛,這就是王博士說的“做規矩需要愛”。
作者的一個朋友的女兒才剛剛十歲,有一天他一個人在家玩,把西瓜皮從陽臺上扔了下去,砸壞了人家的車玻璃。作者的朋友晚上回家,在電梯里看到了一則告示:誰砸壞了我的車玻璃,請盡快和我聯系。他回家詢問女兒情況,女兒承認了。他想我若不去道歉,也沒人知道,但是以這樣的小利益而褻瀆規矩,會教壞孩子的。最后他決定和女兒一起去道歉,這樣即選擇了規矩也體現了父愛。他在道歉時說的第一句。就是:“對不起,西瓜皮是我女兒扔的。”這樣的用詞和次序讓女兒感到父親在女兒面前為他承擔了一部分責任。父愛又一次得到體現。
原則三:情商先于智商的原則
一個人的成功至少70%歸于情商,不到30%歸于智商。這是《情感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書的作者高爾曼(Daniel Goleman)所得出的研究結論。如果我們把一個人是否感受到幸福作為成功人生的核心,那么情感智力的重要性就更加清楚。
近年來,大學生自殺的人數有上升的趨勢。自殺者中不乏清華、北大等著名高校的學生。他們自殺的原因成是學習壓力過重、失戀,或是不適應環境等。為了杜絕這樣悲劇的發生,我們也在努力改善環境。但同時,我們不得不好好思考為什么這些自殺者自身抵抗挫折的能力會這么差。不少自殺者的父母面對這樣的現實時,悲痛之余往往會發出這樣的心聲:早知道這樣的結果,我情愿讓孩子少讀點書,情感上能更加健康。否則在崇尚物質和功利的現實社會中,你和孩子都很容易迷失方向。當悲劇發生時,一切都悔之晚矣。
情商對一個人一生的成功比智商重要得多。世界上的人可以按情商和智商的高低不同分成四種類型:智商情商都高;智商情商都低;智商低情商高;智商高情商低。四種類型中最不幸福的要數最后的智商高情商低這一類型。
情商五要素:積極客觀的自我意識
幫助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積極明確的內在動機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交往合作的能力
原則四:和孩子共同成長的原則
有了無私的愛,你才會把理性引入你的規矩和愛。只有理性的規矩和愛才能教育出高情商的孩子。所以歸根到底,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你和孩子一起經歷愛的成長。就像一個老師一樣,如果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自己沒有什么收獲,這樣的老師算不上一個真正的好老師。不能和孩子一起在愛中成長的父母一定不是一個好父母。
總之,規矩和愛并非是完全對立的兩方面,孩子需要愛,跟需要規矩,規矩和愛的統一才能成就孩子的未來。
最后送給大家一首詩:
在批評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的是詛咒;
在仇恨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的是爭斗;
在嘲笑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的是害羞;
在恥辱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的是內疚;
在寬容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的是耐心;
在鼓勵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的是自信;
在贊揚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的是欣賞;
在公平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的是正義;
在安全中成長的孩子,學會了信心;
在贊許中成長的孩子,學會了愛自己;
在接納與友誼中成長的孩子,學會了在世間尋找愛。
《規矩和愛》讀后感匯編 篇2
在同事兼育兒達人推薦下,買了這本《規矩和愛》,作者王濤是哈佛大學教育學博士,長期從事兒童教育和心理學研究,在兒童心理學和父母學研究等方面頗有心得,值得一看。
書中作者反思了自己的受教育模式和成長中的影響,引用了大量身邊每天都在發生的教育孩子的實例,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述了如何在一點一滴的陪伴中體現規矩與愛。閱讀這本書時,我的心情很凝重。身邊很多鮮活的例子,特別是現如今很普遍的溺愛型、忽略型教養方式正在造成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這都是家庭教育中規矩與愛不同步造成的。
一、傳統模式下的父母必修課
這本書既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如“長幼有序”、 “敬畏之心”,又有現代教育理念的融合,如不占有孩子、與孩子共同成長等。在中國傳統模式下生活的我們,如何做好父母,書中有些觀點我很贊同。
一是反思自己的受教育模式。“父母學”近年來越來越受年輕父母重視,但是回首我們這一代人的成長經歷,父母的教養行為都來自代代相傳的家教模式。也就是說上上輩人如何教育我們的父輩,基本我們的父輩就怎么教養我們。書中作者的父母都是嚴厲型,說難聽點就是簡單粗暴型,對作者在很長一段時間的人生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但是作者沒有將這種影響延續到下一輩身上,因為他通過反思開始尋求更好的教子之道。回首我的成長經歷,父嚴母慈的結合讓我成長的環境比較自由,加上姐妹多,所以從小就學會了與人相處。但是父親在我的印象中始終太嚴肅,而且規矩眾多,一方面感謝這些規矩讓我養成了很多好習慣,另一方面小時候我也渴望與別的孩子一樣父女親密無間。我跟作者一樣,都是長大了才開始體會這種父愛的深沉。其實不是不愛,只是愛掩藏太深、執行規矩又很嚴格,愛與規矩沒有表面的交叉點。通過這種反思,我希望與我的兒子何小寶建立起的親子關系是平等、自由的,在實踐中探索到規矩與愛的結合點。
二是傳統家庭模式中教育的一致性。目前的中國家庭基本上孩子都是老人帶,年輕人在外面打拼,幾代同堂必然會有教育理念和方法上的分歧。書中作者就如何保持一致性的觀點我比較贊同。作者認為隔代教育只能是親子教育的補充,不能替代。在規矩和教育上,要服從孩子的父母,原因有三:一來父母是孩子撫養教育的第一責任人,他是父母的孩子,而不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孩子;二來隔代教育往往容易溺愛;三來父母更容易接受新觀念和新事物,有助于孩子成長。書中也提到了傳統家庭中因為孩子教育發生分歧時,父親應挺身而出,做好妻子和自己母親的調解人。當然同一教育者也存在一致性問題,即規矩不能朝令夕改,讓孩子無所適從。
三是家庭教育中,爸爸不可或缺。很多人在認識上存在誤區,認為陪伴撫養孩子是媽媽的責任,爸爸負責打拼掙錢就行了,如果某個男人在陪伴孩子和家人上花的時間多,就有被貼上“沒出息”標簽。事實上,爸爸的作用是獨特而不可替代的,孩子待人接物、為人處事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父親影響,而且從父親身上孩子能學會擔當和承擔責任。到了青春期,孩子會追求權威和力量,所以父親要趁孩子還小,用心陪伴孩子,建立愛的連接和規矩的權威。
四是專注于解決問題本身。書中列舉了幾個面對孩子撒謊如何懲罰的例子,有成功教育孩子的,也有不分青紅皂白大動家法造成心理傷害的,作者總結:面對孩子撒謊時,要仔細分析動機和成因,然后做出針對性的措施。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意識到被懲罰的原因不是謊言被揭穿,而是撒謊本身,也就是解決問題應專注于問題本身。
二、現代社會中情商的重要性
大數據研究表明,情商高的人更容易獲得內心的幸福和滿足感,簡單說婚姻和諧、工作和順、人際交往順暢都與情商有直接關系。如何培養孩子的情商,本書中介紹了以下方法:
一是培養積極客觀的自我意識。說白了,就是了解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對孩子有客觀、積極和具體的期望評價,既不好高騖遠,也不對孩子一味鼓勵和貼負面標簽。比如不能給孩子定過高的目標;表揚孩子不能千篇一律“你真棒”,而是告訴孩子棒在哪里;批評孩子不能總把笨、蠢等掛在嘴上,應該告訴孩子哪里還不夠好需要改進。
二是幫助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簡單說就是用理性來管理情緒、做出判斷和指導行動。主要的方法就是父母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理性引導和延緩滿足兩種方式。如果面對問題父母手足無措、相互責怪甚至暴跳如雷,孩子也會變得暴躁而不講道理。書中說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會的一種能力是“輕聲輕氣說重話”,在懲罰孩子的時候理性而又客觀,在自己極端憤怒的時候不應打罵孩子,因為這樣僅僅是在發泄自己的憤怒,與教育無關。如果實在做了原則性的錯事要打,也是自己冷靜下來再打。
三是確立積極的內在動機。簡單說就是幫助孩子明確興趣和目標,并通過持之以恒的學習來培養責任感和抗挫力。大多數父母都是平凡人,沒有識人的慧眼,也不能精準發現孩子真正的興趣,其實很多成人連自己的興趣目標都不知道。所以父母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發現興趣,然后陪伴孩子一起堅持學習,這句話說來簡單,其實非常不易。特別是當孩子最初的新鮮感過了或者是受到挫折不愿意堅持時,父母發揮作用的時候就到了。
四是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在人際交往中幫助孩子換位思考、善于傾聽和表達尊重。父母需要做的是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聆聽孩子的想法、理解他的感受、尊重他的選擇。比如孩子生氣時,應該按照“發生了什么事、你感覺怎么樣、你想要怎么樣、我能為你做什么”等的步驟與他溝通。父母自己有情緒時,也應該明白告訴孩子,比如“媽媽今天很累、今天很生氣”等。
五是培養孩子的交往合作能力。我們要與父母親人、配偶及配偶的家人、工作對象、朋友等交往和合作,在這個過程中每個成員都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感受各種情緒,必要的時候還要妥協折中甚至是做出犧牲,才能找到理性的合作方式。比如小朋友間發生沖突,如果不是特別危險,大人都不應該第一時間介入,而是讓小朋友自行解決。當遇到相同或者類似問題的時候,孩子才不會感到無所適從。
《規矩和愛》讀后感匯編 篇3
在我看了,“規矩”這個字眼比較刺激,但是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其將來步入社會所需要的生活能力是很重要的。
正因此如,怎么看待“規矩”很重要,也在于每個家長的理解。給孩子立規矩,并不是說要給孩子禁錮在一個家長畫的圈圈里,更不是不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和自我探索。具體說來,我的孩子現在兩歲兩個月,他可以掏馬桶水,可以拿著掃帚胡亂掃地,但是要注意安全,出門在外,動任何東西也要經過別人的允許。孩子在家瞬間就可以把家弄的亂七八糟,但是我們會在一旁輔助他的安全,告訴他避免發生類似呼叫120的事件。瘋狂玩耍之后,家長要有耐心配合孩子把東西收拾好。盡管兩歲多的孩子還沒有足夠的能力把東西完全擺整齊,但是他可以知道哪些東西放哪。完成之后,給予一定的表揚,讓孩子享受收拾這個游戲的過程。
在我們家,孩子的東西,他可以自主選擇玩耍,但是不是他的東西。我會告訴他,你動之前要問問媽媽:“媽媽請問,這個我可以拿嗎?”這樣做,也是希望他養成尊重人的習慣。當然,我會請孩子幫忙一起做家務,盡管有時候看來他的參與就是“幫倒忙”,但是多花一點時間和耐心,大人孩子確實皆大歡喜。熱心參與、團隊協作,這個也是我比較看重的情商培養之一。
有時候我都在和朋友開玩笑:“我的孩子可以學習不好,但是習慣一定要好。只要他努力了,成績可以不好,只要能夠健康快樂成長,就足以。”在我看來,盡管母親經歷了磨難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但是孩子不應該成為母親的附屬品。我們給他們的教育,不應該是上一輩所奉行的灌輸和管教,而是鼓勵和引導。
《規矩和愛》讀后感匯編 篇4
本人有幸拜讀了江漸名人王濤寫的《規矩和愛》,感悟頗深。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教育孩子方面,方法也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孩子在研學方面也有許許多多,感人的傳說。有頭懸粱、槌刺股、匡衡鑿壁借光等。而這些傳說構成了中國人教育孩子方法的一部分。我兒時,聽得最多的也就是母親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上等人自成人;中等人打罵成人;下等人打罵不成人。從中可以看出來,望子成龍的中國人,教育孩子,打罵不失為一種手段。西方國家快速發展經濟的同時,仍然沒有忘記學習中國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國文化,包括教育孩子的方法。中國人很少有人潛心將西方國家教育孩子的方法進行長時間的研究,并將研究結果告訴國人。江漸名人王濤做到了。下面說說我的讀后感,請斧正。
1、細心觀察孩子的成長,與孩子交朋友,不斷聽取孩子的想法。要讓孩子體察出家長的親和力。給孩子定規矩,并因孩子的成長而調整規矩。
2、相信孩子,多鼓勵孩子,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獨立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事后與孩子多溝通。讓孩子增強歷練,提高孩子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孩子好學上進的習慣,行成良好的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同時注意孩子坐勢、走路姿勢、睡覺姿勢、吃飯、睡覺時間。教育孩子加強團隊意識,尊師愛幼、樂于助人、誠實守信,體現出平和的學習、工作心態。
4、人生的歷程是豐富多彩的,而且是坎坷的。我們要與孩子一起樹立信心,克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讓孩子感悟到,他是家庭中關鍵的一分子,他也有責任心,也需要他的努力。培養和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人生理念。教育孩子懂得任何事情經過不懈的努力后,會成功的,會苦盡甘來的。同時,要有良好的社會責任心,不斷的回報社會。
5、謙虛謹慎,慮心學習,知錯就改,做人做事,要低調。
《規矩和愛》讀后感匯編 篇5
自從作了父親,讀過一些養育孩子的書。雖然也知道情商對一個人的重要性,但也僅限于鼓勵浩涵與小朋友們一起玩耍,見到熟人要主動打招呼等等。最近,看了《規矩和愛》一書,特別是詳讀了其中關于“情商”的兩章,頗有一些感觸。
如上所述,本來只認為情商“重要”,但是本書卻認為“情商”高低,將決定人生是否幸福和成功。如此高的定位,讓我有些吃驚。但是仔細一想,這樣高的定位確有其道理。身邊一些職場之路走得較順利的朋友,確是“情商”高的人。
下面我就自身和孩子的實際情況,并結合書中的一些觀點,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 “情商”先于“智商”原則 書中的一些舉例,和身邊的一些實例,均證實了這一觀點。我也從內心認同這一原則。浩涵是一個內向、害羞的孩子,從上幼兒園時,我們就注意到了這一點。我們采取的措施是,送浩涵上幼兒園時要求他主動和老師和其他小朋友打招呼。現在,數年過去了,坦率地說,效果有但不大。讀了這本書后,更堅定了我們要把這一做法堅持下去的決心。并且要想更多的方法,如鼓勵浩涵多參加一些集體項目的活動。
二 共同成長原則 情商的發展主要是受后天環境的影響。而一個孩子怎樣感受和管理情緒,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父母對自己和孩子的情緒感受及管理。檢討自身,自已不是一個善于管理和控制自己情緒的人,特別是在孩子屢教不改和輔導孩子學習,而孩子不能很快領悟時,容易發脾氣。這是否也影響了浩涵呢!在這方面我不僅要和孩子共同成長,而且要優于孩子成長。
三 不占有原則 此一理念與我較符合。孩子不是父母的復制品,年齡雖小,卻是一個有血、有肉、有自己獨立想法的人。父母不要將自己失去的,想要在孩子身上實現。父母不要代替孩子選擇。父母要做的是提醒、引導孩子做出選擇,讓孩子成為一個有自己獨立想法和做法的人,當然孩子的選擇必須建立在一定的邏輯之上,不能太特立獨行。
四 規矩和愛統一原則高爾曼認為情商由五項要素組成:自我意識、自我管理、自我激勵、同理心和人際交往技能。我認為客觀積極的自我意識是其它四項要素的基礎。父母的教育方法和溝通技巧培養孩子客觀積極的自我意識,即不以自己為中心,有自己的獨立想法。客觀積極的自我意識有助于孩子有效地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緒,擺正自己的位置。客觀積極的自我意識也有助于孩子樹立積極的目標,從而獲得積極明確的內在動機。客觀積極的自我意識也能使孩子客觀的認識自己和別人,有助于孩子形成換位思考的方法,即同理心。只有客觀的認識自己和別人,才能在此基礎上加強人際交往能力。
《規矩和愛》讀后感匯編 篇6
我認為《規矩和愛》這本書寫的確實不錯,即有理論又有各種各樣的事例,擺事實講道理娓娓道來,細細品讀之后使我豁然開朗,受益匪淺,以后會成為我教育孩子的一本重要的參考書。
我很認同書中所講的“真正愛是帶有規矩的愛,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的理論,因為孩子是各種各樣的,家庭父母亦然。現在的孩子物質條件優越,所經受的磨難挫折并不多,甚至一個孩子受幾代人的寵愛。受各種因素和環境的影響,許多孩子缺少清淡的智慧,安靜的心性,做事缺乏理智,我行我素……正所謂“奢華容易,教養太難”。
我的體會是孩子需要愛,更需要規矩。我們做家長的,教育孩子一定講究方法和原則,因材施教,不能溺愛也不能放任自流。正如書中所說的:“溺愛是害也是恨”。常言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爭取做到“規矩和愛”的和諧統一。首先我們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則,從心里接受規矩,給孩子立了規矩要嚴格執行,實施時要言簡意賅,發揮出其權威性,該表揚進表揚,該批評時批評,培養孩子從小對規矩的敬畏之心。
所以,一本好書,一定多讀,多領悟借鑒并從中受益。在嚴父慈母的配合下,對孩子贊美,信任和期待的同時并施以規矩,提高孩子的自信和情商。牢記“再富不要富孩子,再貴不要貴子女”的準則。在《規矩和愛》的指導下,理性地教育孩子。
《規矩和愛》讀后感匯編 篇7
初為人父母,為了更好的、正確的教育小孩,在鐘老師的推薦之下,用了一周的時間認真的拜讀了王濤博士所寫的這本書。結合小孩和自己的成長過程,感受很多!也學到了很多!為小孩乃至自己日后的成長有著一定的指導意義!
縱觀這本書,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主要有兩點:
第一點,王濤博士對于情商和智商的精彩描述說到了我的內心深處,讓我更加認識到小孩的未來必須有更高的情商培養,才能讓幸福陪伴一生,而不是簡單的好學校成績和多么出眾的才藝等等。因為只有有了很好的情商,才能更好的面對學習和以后的工作生活中種種的挫折、失敗!它也是戰勝一切考驗的基礎。
第二點,王濤博士講的那位西部牛仔的蒙迪和害羞男孩的真實故事。蒙迪如父母,害羞男孩如子女。蒙迪的父親為達到馴馬的目的,用了很多殘忍的方法,而蒙迪卻用了新方法,一種充滿愛的方法,也一樣達到了馴馬的目的。可是蒙迪的父親卻一點不認可,還毒打了他一頓。這里正是提醒我們這些做父母的,在以前不知道用種何方法培養小孩做錯了很多事,給小孩留下很多壞習慣和錯誤的認識。現在有了好方法而我們卻又不會理解、消化用在自己日后對小孩的教育之上!
這次很感謝鐘老師為我們推薦的這本書,安排的這次讀書活動。也是對我們家長教育理念的一次提高,讓我們又拾起了放下十幾年的學習。
《規矩和愛》讀后感匯編 篇8
還有一點,我覺得挺重要的,那就是立“規矩”前,父母一定要做到,做規矩的過程一定要以一個享受和玩的心態來面對。例如刷牙,我都是當著孩子面刷牙,讓他參與進來幫媽媽們刷牙,然后趁勢告訴他自己也可以刷牙,但是需要媽媽幫忙。現在,喝奶、漱口、講繪本、牙線、刷牙、涂護牙素,對我兒子來說是一個很自然的程序,如果少一樣,反而他還會告訴媽媽,他要堅持。
孩子興許生來就是改造父母的。時至今日,身邊的朋友沒有一個人預料到我會成為這樣的母親,我想著就是孩子給我的改變,愈發懂得面對一切該有一個怎樣的心態。現今社會有很多極端傷人事件,很多人在抱怨社會環境不好的時候,有沒有想到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一個人情商能力低的一個因素?情商教育有很多因素,但是作為初入人世的孩子來說,家庭教育的確是情商培養的第一道防線。
也許生活可以不富有,但是情感不能貧苦,樂觀的心態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作為新新父母,我希望我能夠成為我兒子的朋友。等他成長為一名會快樂生活的普通人時,我想我就可以真正享受我的生活,而生活中卻有了一個年輕、樂觀的朋友。想到這些,我就又有些激動了,陪伴孩子成長的動力和激情再次燃起——
隨想隨寫,胡言亂語,希望各位多多包涵。任何一本書,一個人的經歷,都只是借鑒,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家庭情況,因人施教,用愛去打造一個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和孩子一起成長,感恩!
《規矩和愛》讀后感匯編 篇9
接受恩師的邀請,在寫下這篇讀后感之前,我思量了好久如何構架文章能夠表達清楚我的感受。再次翻看書籍,回想這兩年多走過的路,我突然意識到,也許壓根就不會有框架,有的就是一個心態,具體說來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長。
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我的孩子還不到兩個月。朋友送來,翻閱過后,感受不是那么深刻,但是對其中一句話很有印象。那句話的大概印象就是,要從父輩對我們的教育中進行反思。是的,我的母親對我屬于那種相對高壓的教育,學習至上、規矩至上。從上學開始,自己衣物,自己洗,在培養我獨立性的同時,或多或少得缺失了一些少年應有的快樂。甚至為了我的學習,母親把家里的電視劇給賣了。那個時候的我,雖然沒有太多的抵觸,但是那種近似空虛和孤獨的感覺,至今讓我難忘。
按照母親的想法,我如愿進入大學深造。但是,母親萬萬沒有想到,高考志愿我一個省內的學校也沒有填,一心想著自己闖蕩,全然不顧長輩的心情。時至今日,母親埋怨我離家太遠,而我也開始后悔,親情的釋放被空間的距離生生地拉扯開。盡管安家落戶首都,孩子天真,丈夫顧家,但是那種思鄉的心情和無法照顧長輩的感覺卻時不時讓自己心塞。
說了這些,并不是埋怨母親,而是因為《規矩和愛》的那句話讓我想到這些,時至今日,我甚至對我曾經不顧一切的“離家”行為有些許后悔。映射到我自己身上,為人父母應該怎么做?是延續母親的做法?還是實行新時代父母所推崇的“自由教育”?
中國有句古話“過猶不及”,凡事不可過度和偏激。作為華人家庭,盡管接受了一定西式的教育,但是畢竟我們暫時沒有能力也沒有想法讓孩子進入西方社會,所以一定還是有一些傳統的內容滲入家庭教育中。對于傳統,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是必須要做的。
《規矩和愛》讀后感匯編 篇10
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真正的愛是帶有規矩的愛,人因愛而生,也為愛而活。感謝鐘老師的推薦,讓我有機會拜讀王博士對于中國父母的教育,并讓我靜下來思考和揣摩規矩和愛之間的關系和重要性。現整理以下幾點體會:
1、父母之愛都深入大海,父母教育方法的差別常常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學習做合格的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因為父母的職責無任何其他人可以替代。身為父母,注意的細節還是很多很多的。家長掌握孩子的命運,任何想要改變孩子的打算,都必須從改變家長自己做起,換言之就是“身教”,無聲的教育,教育的真諦無他,榜樣而已。
2、愛與規矩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規矩聯系著愛,而愛是如何做好規矩的紐帶。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至理名言,溺愛、忽略帶給孩子的只有無盡的傷害,家長是孩子的朋友、是老師、是孩子的引路人,提高愛的質量、充滿理性的愛方能和規矩理性的結合,才能產生理想的教育結果。
3、反思自己的教育模式,通過長輩的教育案例反思現在的我改如何去做?讓不適合的教育方法改變,站在孩子的角度,以此為基礎思考如何做規矩,不能讓同樣的錯誤一再發生。用嚴格教育替代嚴厲的教育。
4、培養孩子的敬畏感,做規矩不是隨隨便便的事情,首先要營造父母的權威,其次在是做規矩。并不是嚴厲的父母才可以做好規矩,有理性的慈父同樣可以讓孩子敬畏規矩。書中提到的周公的感人故事,“成王有過,則撻伯禽”,周公既做到了君臣之禮,又讓當時的成王學會了敬畏,后成為一代明君。有獎就有罰,獎罰有度,及時的獎勵和必要的懲罰是必須相結合的。用杖替代手來打孩子,要帶著愛打,而不是一味著發泄憤怒。文中又提及一父親用杖來打自己,孩子做錯事有責任,父親也有教育的失職。使得孩子幡然悔悟,這是一位有著大愛的父親,這也是我們需要效仿的典范,認清現狀,并非所有的錯都是孩子的錯。
5、情商教育大于智商的教育,情商80%,智商20%,培養孩子積極客觀的自我意識、自我約束能力,讓孩子學會謙卑,幫組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培養孩子的交往合作的能力,相互信任是成功規矩的前提,這需要愛心,也需要耐心。自我反省,我雖有愛心,卻缺乏耐心。這也將是我日后改善的重點。孩子的成長也是等待的過程,只有聆聽孩子,進入孩子的世界,我們的愛心才能產生足夠的耐心。愛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體諒孩子所能夠承受的范圍,循序漸進地讓他們接受規矩。我們可以等待,卻不能放棄。
本書對孩子建立規矩的最終目是能讓孩子自律走向成熟,感受頗深,我希望能通過此書,改變教育的誤區,與孩子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