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2000字(精選15篇)
讀后感2000字 篇1
韓國首位女總統用“心信之旅”開啟了訪華的一扇大門,她親筆撰寫的自傳《絕望鍛煉了我》也漸漸開始走進了人們的視線。
她是青瓦臺公主,父親是在韓國執政長達十八年的前總統樸正熙。她也曾向其他女孩一樣幻想過完美的生活,成為像自我母親一樣的人,擁有完美的家庭,然而命運卻將她推向了一條她從未想象到的艱辛之路:二十二歲時母親遇刺身亡,二十七歲時父親被暗殺,她作為長女開始擔負起家庭的全部,五十四歲時自身遭遇突襲,與死神擦肩而過。正是這些經歷,讓樸槿惠開始用一種觀看前世的方式審視自我前一生。整部書用十分平實的語言記述著樸槿惠少女以來的心路歷程,不是一部權力的爭奪史,也不是一部鋒芒畢露的奮斗史。在這本自傳中,字里行間更多的是透著堅毅與果敢,透著對生活的感恩。樸槿惠散發出的亞洲女性特有的謙遜與內斂使得她在男權政治環境下散發出一絲“柔情”。
對人民的感恩
對于樸槿惠來說,政治不意味著權力,而是她出離人生低谷之后回報國民的恩情。在書中,她記述了在雙親相繼遇刺時,那些“轉身離去的人”,那些原先最親近樸槿惠一家的人也開始變得冷漠,反而一些未曾謀面的群眾給予了她莫大的鼓勵。“使我能默默熬過這一切并最終站起來的,正是在鄉村中、在集市上遇到的那些質樸的人們,他們用溫暖的雙手給了我勇氣和力量,正是這份無名的愛讓我度過了那段黑暗時光。”樸槿惠在書中記述了一段這樣一段經歷:當她獨自一人走遍韓國知名的大山和遺跡,走在鄉村小路上,遇到的許許多多淳樸善良的村民,他們好客淳樸的笑容使得樸槿惠心中的苦悶與孤寂一掃而空。那些農村婦女用最簡單、樸素的一碗面條卸下了她肩上的所用重擔。當有一位大娘認出了她時,還偷偷將揉成一團的幾張鈔票塞到她的手里,對她說“振作點,往后的日子還長呢。”正是這種溫情與感恩之心才讓她從絕望中掙脫出來,為了回報人民奉獻自我的全部力量。
在我們的人生中,會經歷許許多多的挫折與苦痛,我們會遇到幫忙我們的人、落井下石的人。身懷感恩之心去回報那些幫忙過我們的人,身懷感恩之心去對待那些落井下石的人,正是這些不好的經歷使得我們更加堅強與篤定,讓我們學會了如何戰勝困難,既使日后再有類似的挫折也能安然處之。
對于我們來說,可能不會像樸槿惠一樣體會到如此的大起大落,也沒有感受過在絕望之時群眾帶來的溫暖。但是,我們可能都經歷過貧窮、感受過身在農村的祖輩們最樸實、深沉的愛、感受過自我在茫茫人海中的渺小與無助。這些經歷都能讓我們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回報過去的“我們”,幫忙那些與我們一樣還在經歷著貧窮、無助的人。只有這種“感恩”之心才能帶動社會的良性循環,重新建立起社會的“良心“。
對權力與欲望的掌控
“我發現用對的方式活下去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人生,人生中重要的不是金錢、名譽或權力,那些只但是是一瞬間就會失去的海市蜃樓”。《絕望鍛煉了我》中,樸槿惠在字里行間都透露出父母對她的影響。當她們剛剛搬進青瓦臺時,母親就教導她要像她的其他同學一樣學習、生活,不能動用特權,甚至在下雨時也堅持讓樸槿惠自我打著雨傘上學,而不用車接送。這種克儉克勤的作風也為樸槿惠以后的個人品格的構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父親的影響下,樸槿惠開始喜歡閱讀歷史題材的小說。父親送給她的《三國志》使得他開始接觸中國文化,從歷史的角度思考問題。在她失意時,她也一向持續著良好的閱讀習慣。《法句經》、《金剛經》等佛教典籍、《論語》、《貞觀政要》、《明心寶鑒》等哲學書籍都是她在那個時期閱讀的。正如她日后所說的“權力是把刀,當權力越大時,這把刀也越鋒利,輕輕一動就會傷及他人。因此權力使人懼怕,但真正需要懼怕權勢的反而是手持那把刀的人。若不是有著篤定的哲學信念及修養并受到上天的護佑,任何人都無法正確地運用那強大的權力。”在那個時期,她透過不斷閱讀與思考開始認識到權力的真正含義,不斷警醒自我以最平凡的視角看待權力,為人民造福而不是為己私利。
在我們的人生中,可能會擁有權力去主宰他人的生活軌跡。如何用好權力務必用堅定的意志力來掌控好、實現好。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金錢觀關鍵是放低自我,用一個“隱士”的態度生活,用“出仕”的態度為人民服務,用正直、尊嚴澆灌手中的權力之花,才能獲得盛夏的絢爛。
如何應對絕望
高考失利、投資失敗、被競爭對手打敗、失戀、失去親人都會讓人的生活失去平衡,仿佛眼睛被濃霧遮蔽著看不到未來的風景。其實,并不是生活把我們逼向絕望的境地,而是我們自我。當你發現自我已經站在懸崖邊緣時,有的人會因為恐懼和絕望而踏出人生最后的一步,而有的人則為自我還活著感到慶幸。這就是絕望帶給我們的選取——逃避現實或是堅毅、樂觀的走下去。
在《絕望鍛煉了我》這本書中,我看到了樸槿惠如何從絕望、孤寂、無助中走出,真正找到自我生活的期望,也正是絕望讓她能夠以更堅定的步伐走向回報人民的道路上。有時,命運會給我們開一個玩笑,讓我們失去以前最珍貴的東西。其實,命運想要告訴我們還有更寬敞的路值得我們去選取。可能在一切已然平靜,當我們回過頭來看,會感激那一段痛苦的歲月。
在絕望中,我們能更好的認清自我,看到自我從前的不足,能夠用懺悔、自省的姿態洗滌心靈的污垢;在絕望中,我們能看到許多從前忽視掉的風景,能夠用欣賞、感恩的情懷對待一切的完美。絕望與期望并存、苦難與歡樂并生,這才是人生,用堅強與自信坦然地應對命運,用拼搏與抗爭樂觀地對抗命運終究實現最終的期望。
讀后感2000字 篇2
"Jane eyre" is a very good book, is my favorite book.
"Jane eyre" this book is the great writer charlotte Bronte's famous work, is also a famous novel. In the novel, she joined the own life background, succeeded in shaping the Jane eyre this have ideal, have ambition, have individual character of woman, you love.
Jane eyre parents early death in my uncle, my uncle died, after her aunt sends her to an orphanage, came to thorne field, when the hero home tutor, Mr Roach department Mr Roach eccentric, after several contact, Jane eyre fell in love with him. When their wedding, mason came into pointed out that the castle attic room is a roach, a mad woman, the wife of Mr, Jane would not as a mistress, left the thorne field. Came to a remote place with the help of the priests found a village teacher profession. When the priest asked Jane got married, she reminded Mr Roach division. When back to thorne stole the castle is in ruins. Jane eyre to Finn, Mr Roach, live to the roach Mr Forrest's arms...
After reading this book, appearance is ordinary to my heart as if added a confidence, because it is I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rich more than the beauty of appearance.
I believe that the writing can bring women a lot of enlightenment, also, it can also become our younger generation on the life philosophy of revelation. It is not only the face of love, people should show the dignity, more let a person produce such a belief, that is in the life, autonomy, self-reliance, self-esteem makes people believe that their own ability, frequency more courage to strive for success and dignity.
《簡·愛》是一本很好看的書,也是我最喜歡的書。
《簡·愛》這本書是英國大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成名之作,也是聞名于世的一部小說。她在這部小說中,加入了自己的生活背景,成功地塑造了簡·愛這個有理想,有抱負,有個性的女性,深得大家喜愛。
簡·愛父母早亡寄居在舅舅家,舅舅病逝后,舅母把她送進孤兒院,來到桑恩費爾德,當男主人公羅徹司特先生家的家庭教師,羅徹先生脾氣古怪,經過幾次接觸,簡·愛愛上了他。在他們舉行婚禮時,梅森闖進來指出古堡頂樓小屋里的瘋女人是羅徹司特先生的妻子,簡愛不愿作為情婦,離開了桑恩費爾德。來到一個偏遠的地方在牧師的幫助下找到了一個鄉村教師的職業。在牧師向簡愛提出結婚時,她想起了羅徹司特先生。當趕回桑恩費爾德時古堡已成廢墟。簡愛趕往羅徹司特先生住的芬丁,撲到了羅徹司特先生的懷里……
讀完這本書,相貌平凡得我心中仿佛增加了一份信心,因為它是我懂得內涵的豐富勝過外表的美麗。
我深信這部著作能帶給女性們諸多的啟示,同樣,它也能成為我們年輕一代在做人哲學上的啟示錄。它所闡述的不僅僅是面對愛情時,人們應該表現出的尊嚴,更讓人產生這樣一個信念,那就是在生活中自尊、自主、自立,讓人堅信自己的能力,頻添去爭取成功與尊嚴的勇氣。
讀后感2000字 篇3
最新一期的《朗讀者》中,谷主麥家給兒子的一封信被稱為《朗讀者》開播來最重磅的一枚催淚彈!独首x者》現場,谷主麥家更是幾次哽咽,聆聽者董卿也淚光閃爍,臺下的“90后”、“00后”直接哭了.....
這封被網友稱為“最美家書”的信,頓時刷爆了朋友圈,后臺無數小伙伴留言希望能看到麥老師的信。小編在哭癱的情況下,還是默默地開始把字碼上去。
這封信:
是一封小說家整整準備了18年的信;
一封他悄悄塞進兒子遠行行囊的信;
一封麥家寫給兒子,又是向自己的父親“還債”的信……
兒子,當你看到這封信時,你已在我萬里之外,我則在你地球的另一端。地球很大,我們太小了,但我們不甘于小,我們要超過地球,所以你出發了。
這是一次蓄謀已久的遠行,為了這一天,我們都用了十八年的時間作準備;這也是你命中注定的一次遠行,有了這一天,你的人生才可能走得更遠。
我沒有到過費城,但可以想象,那邊的月亮不會比杭州的大,或者小;那邊的房樓一定也是鋼筋水泥的;那邊的街弄照樣是人來車往的;那邊的人雖然膚色貌相跟我們有別,但心照樣是要疼痛的,情照樣是要圓缺的,生活照樣是有苦有樂、喜憂參半的。
世界很大,卻是大同小異。也許最不同的是你,你從此沒有了免費的廚師、采購員、保潔員、鬧鐘、司機、心理醫生。
你的父母變成了一封信、一部手機、一份思念,今后一切你都要自己操心操勞,餓了要自己下廚,乏累了要自己放松,流淚了要自己擦干,生病了要自己去尋醫生。
這一下,你是那么的不一樣,你成了自己的父親、母親、長輩。這一天,是那么的神奇,仿佛你一下就長大了。
但這,只是仿佛,不是真實。真實的你只是在長大的路上,如果不是吉星高照,這條路必定是漫漫長長的,坎坎坷坷的,風風雨雨的。
我愛你,真想變作一顆吉星,高懸在你頭頂,幫你化掉風雨,讓和風麗日一直伴你前行。但這是不可能的,即便可能,對不起,兒子,我也不會這么做。
為什么?因為我愛你,因為那樣的話,你的人生必定是空洞的、蒼白的、弱小的,至多不過是一條缸里的魚,盆里的花,掛著鈴鐺叮當響的寵物。這樣的話我會感到羞愧的,因為你真正失敗了。
你可以失敗,但決不能這樣失敗,竟然是被太陽曬死的,是被海水咸死的,是被寒風凍死的。作為男人,這也許是莫大的恥和辱!
好了,就讓風雨與你同舟吧,就讓荊棘陪你前行吧。既然有風雨,有荊棘,風雨中不免夾著雷電,荊棘中不免埋著陷阱,作為父親,我愛你的方式就是提醒你,你要小心哦,你要守護好自己哦。
說到守護,你首先要守護好你的生命,要愛惜身體,要冷暖自知,勞逸結合,更要遠離一切形式的沖突,言語的,肢體的,個別的,群體的。
青春是尖銳的,莽撞的,任何沖突都可能發生裂變,而生命是嬌嫩的……這一點我只想一言蔽之,生命是最大的,生命面前你可以理直氣壯地放下任何一切,別無選擇。
其次,你要盡量守護好你的心。這心不是心臟的心,而是心靈的心。它應該是善良的,寬敞的,亮堂的,干凈的,充實的,博愛的,審美的。
善是良之本,寬是容之器,亮了,才能堂堂正正,不鬼祟,不魍魎。心若黑了,臟了,人間就是地獄,天堂也是地獄;心若空了,陷阱無處不在,黃金也是陷阱。
關于愛,你必須做它的主人,你要愛自己,更要愛他人,愛你不喜歡的人,愛你的對手。愛親人朋友是人之常情,是天理,也是本能,是平凡的;愛你不喜歡的人,甚至仇人敵人,才是道德,才是修養,才是不凡的。
兒子,請一定記住,愛是翻越任何關隘的通行證,愛他人是最大的愛自己。然后我們來說說美吧,如果說愛是陽光,那么美是月光。月光似乎是虛的,沒用的,沒有月光,萬物照樣漫生漫長,開花結果。
但你想像一下,倘若沒有月光,我們人類會丟失多少情意,多少相思,多少詩歌,多少音樂。美是虛的,又是實的,它實在你心田,它讓你的生命變得有滋有味,有情有意,色香俱全的,飽滿生動的。
麥家在兒子出國的行李里放了一本筆記本,夾著信和20xx美金。圖為麥家在筆記本扉頁給兒子的留言。
呵呵,兒子,你的父親真饒舌是不?好吧,到此為止,我不想你,也希望你別想家。如果實在想了,那就讀本書吧。
你知道的,爸爸有句格言:讀書就是回家,書這一張紙比鈔票更值錢!請容我最后饒舌一句,剛才我說的似乎都是戰略性的東西,讓書帶你回家,讓書安你的心,讓書練你的翅膀,這也許就是戰術吧。
麥家把所有的叛逆,所有的青春,所有的執拗,都獻給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解密》。這部耗費他11年創作的小說,也最終為他贏得了最大的收獲。正如麥家在《朗讀者》節目中所說:我對兒子的付出,他今后都會加倍補償我。
愛你的父親
讀后感2000字 篇4
Were one to have the profound hatred, were one to avenge and harm his family who seems too far to harm, he would be either a hero or a monster. Should he fight the unbeatable foe and right the wrong, should he bear with unbearable sorrow, should he ruin himself in twisted enthusiasm, he would be Hamlet.
Among all the masterpieces of William Shakespeare, “Hamlet”, undoubtedly is worshipped and as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and admired tragedies, while the character Hamlet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loved dramatis personas in all-tim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o have read Shakespeare's “Romeo and Juliet” by the age of 16, I was moved to tears, while having no empathy with his another great one “Tempest”。 Presumably when I get 60 or older, I could be wise enough to understand the latter, but find it nothing worthwhile to go over the former one, where lays a romantic story that the only youngsters are addicted to. But it's a fact that whenever in our lifetime after gaining such experiences as getting through hard times, or, finding a real self, from “Hamlet”, we always find something that we consider as perpetuation, which is worth deep thoughts. This is because it highlights Hamlet's choices of life, choices made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 of history and society, requested by the fate extraordinary to Hamlet himself, but ordinary to mankind. That is, to some extent, his experiences make a similar one to ours and, his destiny is something we're facing sometime in our own lives.
We're possibly the same. We explore the truth in the dark. We discover facts from the mist. We lose ourselves in determinations. We trespass on which we're forbid to be, hesitates at love and hatred, and struggle to rebuild system of values and spiritual prop in a world without standards and scales of standards.
Hamlet couldn't have been perfect. He is very much a person motivated by irrational enthusiasm, impetuous enough to kill Polonius only to find it's a mistake as the victim is not the king. But somehow it is for his poor enthusiasm, his weakness of humanity, that Hamlet touches countless readers, as everyone makes out himself from the ill-fated prince.
Hamlet's “revenge” isn't so much simply the killing of Claudius, as it is the purging of all the rottenness in the Danish court. And although it costs him his life, he succeeds.
At some time, we all consider how much wrong there is in the world. “Hamlet” gives us a chance to watch an ordinary person consciously choose to say “No!” to the world's wrongness and falsities, and to strike back with power. William Shakespeare held up the mirror to something in us that is precious.
I hear Hamlet thinking, “Too many people waste too much effort doing things that are not worthwhile. It's a bad world, and I am far from a perfect human being. We all end up dead in the end. So I am going to do something worthwhile, and do it right.”
I hear him wondering, “What is a man, If his chief good and market of his time. Is but to sleep and feed? A beast, no more.”
I hear him whispering “To be, or not to be, aye, there's the point. To die, to sleep, is that all? Aye, all.”
That makes a hero to me, regardless of his blindness and madness which haunt everyone for a while in his time. Thousands of readers may have thousands of their own Hamlet, but there's something that stays the same, that Hamlet dares to run, where the brave dare not go. That's his quest.
Thinks about it.
讀后感2000字 篇5
《人生最美是清歡》是林清玄先生首部人生主題的經典散文集。因林清玄先生的突然離世,又重新捧讀了他的文字,林清玄先生的文字溫暖而有力量,猶如冬日的暖陽;清新而有禪意,猶如盛開的白蓮花,總能讓人感受到內心的平靜與踏實。這本書關于人生種種話題的解讀,更是能為日益疲憊的心靈找到一些慰藉。
關于歲月。書中有一段提到“我怎么突然就到了四十歲呢”,正應了我此時的心情,時常為此黯然傷感。“生命的成長雖然有階段性,每天卻都是相連的,去日、今日與來日,是在喝茶、吃飯、睡覺之間流逝的,在流逝的時候并不特別警覺,但是每一個五年、十年就仿佛河流特別湍急,不免有所醒覺”,細細揣摩,隨著年歲的增大,越來越如此。對于我們該如何面對流逝的歲月,面對未來的日子,書中提到“由于流逝的歲月,似我非我;未來的日子,也似我非我,只有善待每一個今朝,珍惜每一個因緣,并且深化、轉化、凈化自己的生命”。“在因緣的變換中,都能無畏,做不受惑的人”。善待今朝,凈化生命,也許是我們與歲月握手言和的最好方式吧。
關于成長。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歲月中成長、經歷、變老。書中提到“正視每一個眼前的生活歷程,努力地活在當下,對這一階段的人生與情感用心珍惜。由于對眼前、對當下的珍惜用心,才能不怨恨過去,不懷憂未來。才能在每一個過程當中努力承擔,以最大的心意來生活。”“在人生的歷程,我不著急,我不著急看見每一回的結局,我只要在每一個過程,慢慢慢慢地長大。”而“生命的一切成長,都需要時間”。這就需要我們認真體會生命的每一次成長,坦然經歷人生的每一個階段,不驕不躁,不忙不慌。
關于生活。書中提到“我們把生活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重要的生活,一部分是緊急的生活,會發現很多人都在緊急地生活,隨波逐流,而不是重要的生活。什么是重要的生活?陪愛人散步,躺在草地上看星星,一個小孩有沒有幽默感,懂不懂得愛和寬容,這些是重要的。而每天著急上班、學習、考試,是緊急的”。我們的生活中充斥著更多的是緊急的生活,而不是重要的生活。想想經常為孩子少考幾分而焦慮,為很多的小事而憂愁,著實沒有必要,要將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重要的生活。
關于幸福。幸福也是我們經常探討的一個話題。“生命的幸福原來不在于人的環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質,而在于人的心靈如何與生活對應”,“在生命里,人人都是有笑有淚,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幸福與憂惱,這是人間世界真實的相貌”,“我們幸福的感受不全然是世界給予的,而是來自我們對外在或內在的價值判斷。我們幸福與否,正是由自我的價值觀來決定的”。書中提到,幸福的開關有兩個,一個是直觀,保持“快樂無憂”的心境;一個是心靈的品味,仔細體會生活環節的真義。我們的心要寬廣堅持,我們的情要細膩溫柔,我們的愛要深刻美好,要讓自己一直保有喜悅自由的生命姿勢,只有這樣才能幸福,才夠幸運。
關于快樂。書中提到,想要快樂,第一是要喜愛自己;其次,要去除“憎恨”“批評”“內疚”“恐懼”四種壞習慣;第三要專注,也就是活在當下;第四步要放松,因為放松,我們就能放下,也能以游戲一樣坦然的心來看人生。讓開心成為一種習慣。“人的一生,總有學不完的知識,總有領悟不透的真理,總有一些有意或者無意的煩心事闖到心里來?傊,人生之夢,順少逆多,一輩子不容易,千萬不要總是跟別人過不去,更不要跟自己過不去。”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常思一二,不想八九,與過去和解,與自己和解。
何為清歡。文中提到,“清歡”可以說是“清淡的歡愉”,這種清淡的歡愉不是來自于別處,正是來自對平靜的、舒淡的、簡樸的生活的一種熱愛。想想“清歡”應該不完全等同于快樂吧,應該是來自于心底的愉悅,不講求物質的條件,只講究心靈的品味。書中提到,第一流人物應該是在清歡里也能體會人間有味的人物,是在塵世間也能找到清歡滋味的人物。現如今我們的確離“清歡”越來越遠了,應該少一些感官的刺激,多一些心靈的品味,用心去看這個世界。
書中類似的文字和感悟還有很多。歷經歲月的洗禮,再讀林清玄先生的文字,越來越感覺到人生是一場修行,生命是一次歷練。隨著歲月的流逝,守住心中最美好的東西;隨著年齡的增長,讓心靈一同成長,以清靜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
讀后感2000字 篇6
《鐵皮鼓》的主人公奧斯卡就是一位有特異功能的小孩,聲音能震碎玻璃,哪里不爽吼一嗓子,玻璃杯、窗玻璃、燈泡全都能報銷了。這項特異功能一向到他30歲才逐漸喪失。
如果把這部小說完全看成歷史和政治的隱喻是不公平的(即使能夠說得通),我更愿意把它看成一部寫給大人的長篇童話。童話當然是帶有奇幻和吊詭色彩的。其實我想說是魔幻現實主義,但我只看過莫言,沒看過馬爾克斯,不敢輕易下這樣的結論。
我是用Kindle的PDF影印看完此書的。用Kindle的缺陷就是無法自由標記,細讀中引起的感想只好放棄或者零星散落在便簽。閱讀過程其實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創作,這個過程會激發起無盡的聯想力(非想象力),將生活中遇到的事件、看過的書籍、甚至是個人性質的暢想統攝到感性思維升起的時刻。我大概一個多月之前看完的這本書,由于沒有細致的標注和筆記,只好借助便簽的只言片語來恢復我當初閱讀的真實感受。
開始看的時候,并未注意到版權頁的字數。之后看到450000這個數字,直接想放棄不看了。但不到一百頁的時候,我就被故事吸引了。等到將近看完,又有幾分舍不得、不想看完,不然這個會特異功能的侏儒就要不陪我玩了——一種內心自知即將走向終點似的悵然若失,不知你在閱讀時可有過同感?
將格拉斯稱作“德國的莫言”是我的獨創,是我即將恢復文學自由身的自由。將二人放在一齊,自然有我的理由。如剛才所言,我不會說得那么復雜那么充分(沒時間也懶得費事),只把一個多月前模糊的感性閱讀印象作稍微書面化的呈現。
一、缺陷或傻子的視角
“諸君請勿問我是從何得知這一切的。奧斯卡當時差不多樣樣事情都明白。”
“之后,大家都在談論這件事。音樂家邁恩明白蔬菜商的種種事情…”
敘述者站在第一人稱的位置,而為了敘述的方便,不得不重拾全能全知的視角,但“我”與“全能全知”是矛盾的,怎樣辦呢?作者狡猾地以一種看似“魔幻”“吊詭”的口氣直接說出“我”的名字,頗為無賴。莫言在《豐乳肥臀》《檀香刑》中沒少用這樣的技巧。
上官金童成為乳罩專家,奧斯卡成為繪畫裸模,其實這些有缺陷的主人公擁有自卑與自戀的雙重身份意識。我早在大學時就對傻子視角感興趣,表面上傻子迷迷糊糊,血肉里卻是聰明之極,往往敘述者還會對這種自以為是的聰明洋洋自得,比如阿來《塵埃落定》中傻子所想的這段話:
我突然明白,就是以一個傻子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也不是完美無缺的。這個世界任何東西都是這樣,你不要它,它就好好地待在那里,持續著它的完整,它的純粹,一旦到了手,你就會發現,自己沒有全部得到。
這就好比作者的宣言,傻子視角雖好,但往往需要凌駕于“我”之上才能到達敘述的完整。
這種缺陷或傻在一些特定場合卻能產生驚人效果,是心智正常、身體健全的人所達不到的。《鐵皮鼓》有一次是奧斯卡與護士在公共場合跳舞,盡管奧斯卡是個“古怪”的侏儒,但詳細描述舞姿以及由于身體缺陷帶來的驚險動作,但是最后最后是“有了觀眾”“聽到了驚呼聲”“回到座位上時,還始終有人在鼓掌”。這種缺陷與成功的反差不禁使人想到《聞香識女人》中艾爾帕西諾跳舞時氣質的優雅、動作的嫻熟,《盲探》中劉德華的那一段舞步絕對受到了《聞香識女人》的啟發吧。
二、多情女人多情郎
看看《豐乳肥臀》的女人們,命運的杯具賦予她們堅強的性格,但在男性話語主導的社會,收獲的卻是不對等的感情!惰F皮鼓》的兩個最重要的女性主角母親阿格奈斯與瑪利亞,都與不止一個男人發生感情糾葛。當然不是說作品中出現這樣的情節就拿來放到一齊比較。而是按量化來看,莫言是熱衷于敘述這樣多情的主角的。我沒看過格拉斯的其他作品,但是《鐵皮鼓》人物的感情之熱烈,讓我想起以前看過的獲過法國龔古爾文學獎的羅歇·瓦揚《律令》,對于感情,有一種野蠻的強力涌動在人性的地表。
女性主角是個大方向,感情線索也值得考究,仔細揣摩會有很多話能夠說,但說多了,好像又成了車轱轆話。
緊之后想說性或性器官的頻現也是二人能產生聯系的元素。大概是對女人、感情而起的濃烈而不可自持,所以經常在作品中肆無忌憚地抖露私貨一樣的性暗示。在這一點上,不少作家還真是構成了獨特的個人氣質,比如茅盾的“乳房”,馮驥才的“金蓮”,初讀就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三、泥沙俱下的敘述語氣
敘述語氣是我自己發明的詞語,真正的文學評論者大約是不會這樣說的。但我總覺得《鐵皮鼓》中洋溢著一種信馬由韁的語氣,或者叫腔調。這在我閱讀莫言的《豐乳肥臀》時有相似的感受。“泥沙俱下”這個詞是我同學在課堂上提出的對莫言的評價,我覺得極恰。據說58萬字的《豐乳肥臀》八十多天就完成了,所以感情是飽滿的,但是語言上欠收拾,不簡潔、弱化語言美感幾乎是繞不開的評語!惰F皮鼓》以地點的不同共分三部分,每部分再用十多個小標題來組織。由于新人物中有舊人物的影子,那么在說到新舊人物共同經歷的事情上就必然陷入不厭其煩地反復敘述之中。有些重復是創新,但是弱化審美的重復還是少一點好。
尤鳳偉《一七》采用類似的結構,也有很多相似的主人公感受性語言,說得好了是復調是交響,說得差了就是雷同與重復。其實太長的長篇都會出現反復言說,尤其是不必要的重復,有沒有想到《平凡的世界》?
但《鐵皮鼓》的語言也有心酸的幽默(我發明的詞),這是在閱讀中間隔幾頁就能發現的。舉個例子,把死人在地底下的腐敗說成“分解自己”,當時我就有一種異樣的感受,這是怎樣的一種修辭呢?是雙關還是戲謔?其實書中有不少這樣的言語,以至于譯者思考到外語國家的人群可能體會不到其中的妙處,不時用注釋來解釋原語言的內涵與用法。即便如此,我想,也不能完全展現原文語言強大的本土性。這就像我一向認為《圍城》被譯到國外,但其中的中文限制的幽默能被發散出十之一二就不錯了吧。
就在我這篇讀后感寫到中途的時候,突然想到別人是否已經注意到了莫言和格拉斯的可比性?于是以“格拉斯”“莫言”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搜索全文,得到了驗證?磥磉@一次我的感性閱讀感受還是有可信度的。
當然,這篇讀后感或許能夠按照學術的要求來結構來謀劃,比如題目寫成《現實的貼近與分裂:論莫言與格拉斯的敘事》,依次分為幾個小標題,每個小標題開頭結尾的論述部分必有一些文學理論或者西方哲學的理論強調……我不是否認一切論文的功用(相反,一篇優秀的論文令人著迷),而是我覺得這樣很累(可能是劣質論文太多了),不用那么多奇奇怪怪的論據,就明顯能看出這么個東西,收獲到知識性或者美學性的情感,何苦勞己累人呢……
是的,我將恢復文學自由身了,所以放肆了起來。
讀后感2000字 篇7
最近在全國流行了一本有關教育的書籍,是英國著名教育學家懷特海編著的《教育的目的》一書,他在書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發展的一個過程,要極力培養學生把思考和讀書成為一種習慣,把學習成為一種需求。還指出在生活和勞動中,不能利用和使用的知識是相當有害的。而教育的核心是不能讓知識僵化,要它充滿活力,活潑起來。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核心問題。同時教育是讓學生更大程度地變得不同和具有差異性,讓每個學生都能夠按照他們自身的發展而發展。
教育只有一個主題,就是讓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擁有五彩繽紛的生活。反思我們現在,由于教育的目的和課堂的模式決定了中國的學生會出現大量的厭學情緒,從而產生了所謂的“差生”和“壞生”。我們沒有向學生展示生活的多姿多彩,而只是一味地灌輸知識,完全采用的是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課堂上,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布置作業,學生完成作業。在有限的時間里,將各種各樣的知識擠壓教給他們。北大教授鄭也夫把中國12年中等教育的現狀比作壓縮餅干。他說,“學生的天賦和能力參差不齊,傳統教育的做法往往是上壓下提。即成績好的學生會被限制,而成績較差的學生會被逼迫去學習,出現了伺候分數的現象”,而分數變成為了劃分“優秀學生”同“差學生”之間的唯一衡量尺。更重要的是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是單純地教給學生解題的方法和問題的答案,并沒有傳授其思想。只是單純得為了解題而解題,為了考試而考試。鄭也夫教授精辟的論述,已經把我們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全部揭露出來。我們認真去想想,這些用于考試的內容真能讓學生們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多少問題嗎?
在美國,小學教育便設置了這樣一類課程,例如如何解決沖突,如何解決壓力,還有如何同知心朋友交流、學會制定計劃并行動、學會享受自然之美、如何相信自己的判斷、如何將想法明確地告訴對方等等,除了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還開設關于品格教育的課程。如同理心、尊重、勇氣、幽默、責任感、毅力、忠誠、誠實、合作、寬容、公民意識和原諒等等,以上這些課程在我們的教材中是看不到的,甚至連我們的大學生和研究生都還需修煉。在生活中,種種行為規范其實就是從很小就開始潛移默化了,并不是像我們只是喊喊口號,或者只是關注一些現實生活中并不多用的“琴棋書畫”。事實上,中國家長很多年前已經意識到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但是怎么樣才算不輸在起跑線上,只有培養孩子好的習慣、自信和健康的體魄,以及興趣、獨立思維和健全的人格,才算真正的不輸在起跑線上。而當今中國卻是歪曲其本意,拔苗助長。做了很多完全是違背孩子興趣與意愿的東西,他們從小就讓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補習班,也不管孩子是否喜歡。只要他們認為是對的,就會不惜一切人力物力財力去努力實現他們自身的愿望,而不是孩子的愿望。
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為了思想、精神和文化的傳遞,即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條理。在一個課堂紀律良好的班級,學生們聚精會神得在學習二次方程的解法,也順利掌握了方法。但是教師教會他們解法的意義是什么?這是否就是教育的結果?掌握解二次方程式的方法,只是磨練大腦的過程,不是我們學習的最終目標。所以我們不能把學生變成為了學習知識而學習知識,為了考試而考試。這個觀點,北大教授鄭也夫已強烈地呼吁過,不要把孩子變成“考試的機器”。
當然中國的教育在這幾年里也正悄悄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高考制度也在不斷改革中。從以前由全國統一命題發展到現在由各省市自主命題,很多重點大學還開始了自主招生的項目。就像今年浙江省高考命題還向全省人民開放征求意見。這所有的一切都向我們展示了中國教育的“進步”。
但是相比國外教育,我們還是相差得較遠。幾年前,美國一支研究小組特意派隊來中國,調查中國的教育現狀;厝ブ螅怀隽艘黄3萬字的論文——中國還不足為懼,因為中國式的教育都是填鴨式的。所有的教育都是圍繞高考指揮棒在轉,徹頭徹尾違背了教育的本質,完全偏離了育人的目標。那種超前教育和額外教育把天真爛漫,充滿活力的孩子培養成呆若木雞的考試機器。而最終被認為判斷“教育”成功與否的高考,考得卻是他們一輩子都用不到的知識,而這些一輩子都不用的知識卻可能決定了他們一輩子。但最基本的與人溝通能力,演講能力,基礎興趣愛好,這些影響人一生的東西卻在教育過程中嚴重缺失。最后美國研究小組得出結論:中國目前的教育體制嚴重抑制了其發展,所以現階段無需畏懼中國。
前段時間,央視一臺節目提出了,對“中國式過馬路說不”。為什么義務教育普及了那么多年,大學教育開放了那么多年,卻連最基本的行為規則都沒有掌握好。而越來越多的國人踏出國門之后,發現國外的人們是那么謙讓、有禮、包容。再對比國內,反而只有幾百年歷史的西方國家看上去比上下五千年歷史的中國更像是有文化底蘊。就像在英國,可以微笑地接受陌生人和你擁抱、和你擊掌;在那里,坐公車不要排隊,因為大家都謙讓地讓彼此先上;在那里,你可以對英國人說:你們的食物是垃圾(English food is rubbish),英國人卻很有風度地笑笑回復到:我喜歡中國食物(I love Chinese food)。
國外教育從幼兒到中學的培養重點是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本能自由發展和創新能力。反而把知識的傳授放在次要。同時在知識的傳授上,他們更注重對學生的激發和引導,引導學生去自己尋找答案,發現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培訓學生的一種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發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看國內的教育,卻是一味地灌輸知識,學生通過死記硬背掌握知識,但是這種單純靠記的方式只能用來應付考試,對學生來說,不是所有的知識都是靠記憶能夠掌握的,沒有用于實踐的知識,是很容易被遺忘的。
而高中和大學更是對學生培養的關鍵時刻。初中階段,大部分學生還是處于對自我比較懵懂的一個階段,自我認識還不是很清,到了高中階段,自我個性和意識的快速萌發,使得學生的自主性越來越強。這個時候老師的作用更是要從激發引導中下手,而不是去強壓給學生。學生應該是學習的主體,要讓他們愿學、想學、要學。而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作用也是舉足輕重,不可獲缺的。呼吁家長們在百忙之中,抽出點時間陪孩子聊聊天,打打球,玩玩耍或當孩子忠實的傾聽者,這都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正能量。在這里,我呼吁各位家長,在覺得孩子是全家人的希望和未來時,能夠調轉過來,思考一下自己其實是孩子的未來,家長的行為舉止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成長,現在的“你們”可能就是“孩子”未來成長后的樣子。
現在整個教育界都已經意識到學生的自由發展和個性發展的重要性。特別是英美等西方發達國家,他們在人受教育的曲線上,就傳授專業知識這一點上是由疏到密。而在能力思維和人格培養上,是由密到成功。
俗話說,成功者總是奮力去找方法,失敗者總是奮力去找借口;成功者將想法立即付諸于行動,失敗者總是在猶豫不決。所有的成功來自于勤奮。在哈佛的夜晚,最耀眼的不是舞會的歡聲笑語,也不是LV的名包和豪華的跑車,而是100座圖書館的溫暖燈光。座無虛席的圖書館,四處可以看到奮筆疾書的學生,半夜2點的哈佛校園,才是夜晚的開始;哈佛早晨的草坪上、走廊里、長椅上躺著疲憊的學生,可以看出昨晚整夜奮戰的痕跡,路人們都輕輕而過,從不會有人去打擾他們的休息。
對于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更加覺得自己的責任重大。要努力去回歸教育的本源,還需我們不斷地向各行各業宣傳、呼吁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但我堅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教育一定會趕上和超越西方各國,傳承我們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
讀后感2000字 篇8
孤獨作為一種美學,是可能的嗎?
這是我翻看蔣勛新著《孤獨六講》前內心最迫切的猶疑。孤獨,當下好似流感,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患染過。吊詭之處在于,最害怕孤獨的現代人其實最孤獨。很簡單,現代性的一大特點即是,個體意識的明確。隨之而來的既有所謂獨立人格的確立,也有此前意想不到的困境,譬如說孤獨。更搞笑的是,當人們意識到陷入孤獨之境時,第一反應則是回避孤獨,這是群居動物的本性,卻于解脫孤獨無益無用。更深在的問題是,當孤獨作為一種群體性癥候,我們能否給予孤獨多一重維度的探勘,并賦予美學上的好處,使得孤獨不再只是一個現代人口中熟濫的詞語,心中單一錯誤的觀念呢?
這回,聽蔣勛談孤獨,總算能將上述所言一一落實了。書分六輯,分別講述殘酷青春里野獸般奔突的“情欲孤獨”,眾聲喧嘩卻無人聆聽的“語言孤獨”,始于躊躇滿志最后落寞寂寥的“革命孤獨”,潛藏于人性內在本質的“暴力孤獨”,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以愛之名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幾乎將關于“孤獨”的話題論述得題無剩義。蔣勛是美的善述者,知性而動情,于是這給他關于孤獨的議論添了一層難得美學觀照,正因孤獨難談,談得不好,讀者越發憂悒孤獨。
每一天看一章,舍不得快快讀完。最喜愛“革命孤獨”那一章。中國好革命,但似乎至今未有對革命美學的深度透視,歷來談革命者多是囂騷空論,催生的不是對于革命的切實了解,反倒激發出不自知的群體盲目。至于由革命而言及孤獨,更是少見。在蔣勛看來,“革命跟詩有關,跟美學有關,而它最后導致的是一種巨大的孤獨感”,“正因唯有孤獨感會讓人堅信烏托邦”。革命者并非僅是不滿現狀,毋寧說對現狀的不滿只是革命者內心孤獨的一種外在表現,巨大的孤獨感迫使革命者透過革命來消解或完成自己的孤獨。好像書中提到的托爾斯泰,拋棄爵位、土地、財產,毅然出走。若是僅從表面所謂對農奴的關切來明白,未免現實功利了點,在那里,托爾斯泰想要進行的是一場關于內心的革命,自我的革命。爵位、土地、財產不僅僅是他所擁有的物質,同時這些物質是與整個階級體制緊密聯系的。當他決然舍棄這些時,他是在與這背后的階級體制作戰,同時更是在與內心的不安作戰。這種內心的革命其實是越出世俗藩籬的,而但凡超越世俗所能容納之定則之人,必定要飽受譏嘲,正因世俗本身不容許這樣。常識告訴我們,這些革命者注定是失敗者。
有深意的是,失敗者才能獲致美學好處。在蔣勛眼里,《史記》就是司馬遷為無數失敗者所進行的美學書寫,他“成功地營造了一個革命者美麗的結局和孤獨感”,進而動問“文學是不是去書寫一個孤獨者內心的荒涼,而使成功者或奪得政權的那個人感到害怕?”,“正因他有所得也有所失,贏了政權卻輸了詩與美”。這是我讀見的對《史記》最好最美的一種解讀。
我們這天讀《史記》,照樣會喜愛那個失敗的項羽,而不怎樣喜愛那個最終成功的劉邦。理性的讀者也許會猜測彼時情形是否果真如此,但“項羽的英雄化正代表了司馬遷內心對孤獨者的致敬”。那里有顏容憔悴跳水自沉的屈原,有易水畔的荊軻,有不為俗世所容的游俠。因此“司馬遷是以《史記》對抗權力,取得權力的人,就失去美學的位置”。
因此再度思考“什么是革命孤獨”的問題時,我們會把革命者視為一個懷抱夢想卻最終無法實現夢想的人。正因懷抱夢想,因此有詩與美的可能;正因終其世無法實現,也就不可能為任何體制雖捆縛。這種現實好處上的失敗造就出強大的美學力量,進而拷問世俗——我們到底能不能容納他們?有關愛的名言
而一個成熟健康的社會,就應擁有足夠多的面向與可能。
那么,現代人如此懼怕孤獨,是不是正是正因我們太過單一,社會面向不夠豐富呢?
在這個好處上,我歆服蔣勛所言“這本書要談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
昆德拉在評析弗朗西斯?培根時如此說道:“畫家的強暴之手以‘突兀暴烈的手勢’放在肖像主人的臉上,試圖在某個深處,找出肖像主人逃逸的‘我’。”如果借用這個詮釋,我愿說,對“孤獨”的探討與珍惜,本質上也正是基于找尋那個逃逸的“我”的企圖。在與自己相處之時,我們質問自己,一個人會在何等情形下變得不可辨識自己?又會在何等情形下歪斜到仍然是自己?換言之,一個人之因此為自己的邊界,到底在哪里?
讀后感2000字 篇9
昨天晚上看完了《國畫》,今天抽出時間把一些想法記下來,免得又像以前讀過的書那樣讀完就忘得一干二凈。 這本書,總體來說,硬傷太多……作為官場小說來看,不是很推薦,雖然這書在豆瓣上有8.0和8.2(修訂版)的分數,略低于《滄海 之水》8.5(這書被人噴成這樣居然還8.5),高于《駐京辦主任》6.9,和《侯衛東官場筆記》、《二號首長》差不多,這是我看過第一部官場小說,除評分,不好比較 先說說讓我覺得很驚艷的地方吧 排第一的是全書最后一段,“朱懷鏡抬起頭,望著炫目的太陽,恍恍惚惚,一時間不知身在何處。”,很有意境,官場亦真亦假,如夢如幻。 然后是且坐亭這個隱喻,我想到有兩層意思,第一是,宦海沉浮不是誰能決定的,運氣成分很大,因此有人在升官這方面非常信命;另外,朱懷鏡一人高升,其他人居然要全部落難,預示著有人升官必然有人被降職。
然后是曾俚活在理想里,這個明天補…… 然后再說我閱讀時感到的第一大硬傷,就是,讀過一部分,到主要人物差不多都出場之后,我發現一個很膈應的問題,任何人說話超過300字,都會立刻進入作者的身份,為首的就是李明溪、曽俚、玉琴,一開口立刻變為作者,開始說教模式。尤其是曽俚,在懷鏡第一次去找他的時候,曽坐在床上同懷鏡說了許多長篇大論,然而看起來并不像是曽這個人說的,卻像是作者借曽之口說出了自己想說的,我不知道這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若是有意的,作者把幾個主要人物都寫成了自己的口舌,全書都在向讀者瘋狂傳播自己的觀點,如果是無意的,那我只能說作者的水平不高,幾個主要人物在本質精神上沒有明顯的區別,而且每次說話超過300字的時候,說話的內容基本都是說教,有時候感覺就像幾個機器人,太生硬 然后說說別的,還是缺點…… 一是,主角的位置,過于中心,皮市長認識的大部分人,都是朱懷鏡介紹的,朱懷鏡的朋友、老鄉、下屬,甚至宋達請都喜歡對他吐露心聲。有人說這官場關系寫的幼稚,我想可能是因為書中只注重表現單純的利益交換吧。 二是,玉琴這個人物的設定,像極了古代文人那種滿足自己yy幻想的設定,難怪有人評論本書就是作者的yy……。懷鏡初次見到玉琴,玉琴已是龍興酒店副總,大約30歲左右上下的年紀,貌美如花,舉止優雅,成熟知性,與懷鏡一見鐘情,上床發現居然還是處女,交往之后兩人水乳交融,如漆似膠,恩恩愛愛……而且和玉琴的悲歡離合全部都是婚外情的性質,簡直讓人懷疑作者寫這本書只是個yy的陰謀,就像聊齋志異那種,這玉琴簡直就像是白撿來的,還父母雙亡,無依無靠,渴望得到一個肩膀,而自己又自立自強,獨當一面,最后因收皮杰牽連也是因為自己受賄被抓,與懷鏡竟堅守異地伉儷,在審訊中未吐出一字與懷鏡的關系,但是后來搜查住所發現照片也就不能隱瞞了……如果把貫穿全文始終的玉琴單提出來,這就是一個婚外遇到真愛的狗血劇。 三是一些細節,對孩子的描寫幾乎沒有,但是又偶爾出現,沒有分量,也就沒有太大作用。香妹最后的冷談有些突然,缺少些過程,最后一章有意寫了宋達清本來也是個愛崗敬業的好警察,這看起來像是宋賄賂了作者,在書的末尾強行挽回讀者對宋的印象,如果是為了表現“沒有人是完全的壞人”、“社會改造人”這些主題,就不應該放在這么靠后。另外結局留白太多,作為讀者的一廂情愿,我還想看到下面的至少一個:皮杰案的后續,玉琴是否出獄,出獄是否還做情婦;懷鏡離婚的結果;懷鏡后來的仕途,是否像算命說的,和卜老的故事說的那樣飛黃騰達;袁小奇是個騙子,最后必然倒臺,那么何時倒臺,又牽連何人;陳雁的后續; 有人評價王躍文寫作有些隨意,對自己要求不高,讀這本書感覺說的有些道理,書中大部分是白描,沒有太過明顯的邏輯上的錯誤,前后伏筆照應也還好(例如龍文的本子、陳雁等),但是也沒有明顯的筆墨的輕重,照顧的都很平均,這里寫一些,那里寫一些。我自己的感覺是還好。 另外,有人說敘事大部分白描,缺少心理細節描寫,這點我有感覺,但不是很嚴重,因為我還是很喜歡白描的手法的,而且以主角為第三人稱視角,就只能寫寫主角的心理活動了,書中不缺懷鏡的心中想法和斗爭。
讀后感2000字 篇10
介紹這本書,首先要先介紹這本書的作者,相信他的名字已經刻在很多人的心中,他是王小波。這本書的內容很雜,卻很深刻,在我介紹之后,如果你感興趣,可以去看一看。但此時此刻,比起介紹這本書的內容,我更想給大家介紹這本書的作者和背景。
看過許多關于王小波的各家評論,總體上都認為王小波是個很有思想很有個性的人。此話當然正確,而我更喜歡王小波的妻子李銀河對他的評價:“在我心目中,小波是一位浪漫騎士,一位行吟詩人,一位自由思想家!
王小波無疑是浪漫的,這從他與李銀河的如此多纏綿悱惻的書信中便可見一隅。王小波給李銀河的一封情書,寫在五線譜上,他是這樣開頭的:“作夢也想不到我會把信寫在五線譜上吧。五線譜是偶然來的,你也是偶然來的。不過我給你的信值得寫在五線譜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庇秩纾骸皭鄣缴钐庍@么美好。真不想任何人來管我們。誰也管不著,和誰都無關。告訴你,一想到你,我這張丑臉上就泛起微笑……”還有:“說實在的,我沒有像堂·吉訶德一樣用甜甜的相思來度過時間,我沒有,我的時間全在沮喪中度過。我很想你!
王小波大多數以第一人稱敘事,而這個人總是個生活中不順心、受委屈的家伙,他幽默機敏,理性清澈,他本身是個“能文能武”的人,在讀了《一只特立獨行的豬》這篇文章后更是讓人深刻的體會到了王小波的那種不羈、幽默的風格,而且這篇文章也是如此的發人深省,于是決定寫下一篇讀后感來抒發一下內心的一些小感受。
在我們的生活中,豬這種動物早就見怪不怪了,在豬圈里、屠宰場、菜市場、我們的餐桌上等隨處可見,而且豬的本質也早已在我們的腦海中留下了一個固定的形象:豬無非就是一天到晚只知道有吃就吃,吃飽了就躺在那骯臟不堪的豬圈里悶頭大睡,它不在乎外面的世界是否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也不在乎今天誰發了財,明天誰嫁了人,也不用擔憂著怎么為自己的一日三餐去奔波,簡直就是一少心沒肺的典型代表。只管把自己養得白白胖胖,殊不知自己越白胖主人就越開心,因為越能賣個好價錢。只有看到屠夫拿著把豬刀伸向自己的時候才慘叫幾聲,這時也只好任人宰割,然后變成紅燒豬蹄、燜豬肉啊這些的供人啖食了。
但是王小波卻讓我們看到了一只與眾不同的豬,這就讓我們不得不驚奇了。作者通過“它是肉豬,但長得又黑又瘦,兩眼炯炯有光。這家伙像山羊一樣敏捷,一米高的豬欄一跳就過;它還能跳上豬圈的房頂,這一點又像是貓——所以它總是到處游逛,根本就不在圈里呆著”,“后來,豬兄學會了汽笛叫,這個本領給它招來了麻煩。我們那里有座糖廠,中午要鳴一次汽笛,讓工人換班。我們隊下地干活時,聽見這次汽笛響就收工回來。我的豬兄每天上午十點鐘總要跳到房上學汽笛,地里的人聽見它叫就回來——這可比糖廠鳴笛早了一個半小時”等等一系列描寫,充分的展示了這只豬的特立獨行。試問有多少個人見過這樣的豬呢?我就從來沒見過這樣的豬。
通過豬與豬的對比,我們不得不對對人生價值取向和自由的選擇作出思考。普通的豬的生活完全是由人類來安排的,叫它們配種就配種,生崽就生崽,長肉就長肉,這象征著我們普遍的生存處境。有沒有發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是有一種力量,時時在企圖左右我們的生活,為我們設計生活,安排命運,準備前途,決定去處?而大多數的我們卻茫茫然然的跟著走,還自以為自己走的方向是對的,實際上確是對自己的未來一無所知。我們總是生活在別人設置的圈子和模式中,比如有些上班一族就每天按著工作制度完成自己的工作,按時上班下班,然后回到家中安然度過自己的空閑時間,毫無自己的想法,然后一輩子過去了,自己的經歷就是這樣一些平平淡淡的痕跡;還有就是我們學生,很多都按照父母給我們安排的路一直走,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然后工作、成家立業,人生就這樣一步一個格子的走過來了,也沒有說想要去完成自己的夢想或去勇敢的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但是我們當中的許多人都愿意這樣過,毫無怨言,我們不懂得去解放自己,給自己適當的自由,這就更是悲哀所在了。
認真想想為什么那么多人都愿意舍棄自由而甘于被安排呢?因為要想做一只特立獨行的豬是比較困難的。對于人生而言我們總有著無數個追求,只要有一絲機會的存在,我們就會不斷地為自己增添心中無數種渴望、希望與幻想。這是一種生存的本能所驅,生存的目的就是能更好地享受一切,然而,無論你站在生活的那個層次,當我們真正的面對現實的生活時,我們所做的事卻是身不由己,我們所說的話卻是言不由衷,這是因為我們無法擺脫來自內心與外界環境的雙重壓力,迫使我們做些自己不愿而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也許這一切都是冥冥注定的,我們無法自由而暢快的宣泄自我,無法做到特立獨行。大家都向往自由,但是大家都知道自由只能自己一生的理想,它并不是在一條道路盡頭等待著我們的花園。所以很多人只能一生都奔波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平淡的生活著。
再說也沒有幾個人有那頭特立獨行的豬般的勇氣,因為在當今殘酷的現實社會中要想特立獨行是要付出代價的!皹尨虺鲱^鳥”,那只豬也不例外,“誰知這回是動了真格的,指導員帶了二十幾個人,手拿五四式;副指導員帶了十幾人,手持看青的火槍,分兩路在豬場外的空地上兜捕它”。像我們這樣絕大多數的弱勢群體又怎么能逃得過如此的折磨?只有少數的人才能作為幸運兒,像這只豬 “就這樣連兜了幾個圈子,它找到了一個空子,一頭撞出去了;跑得瀟灑之極。以后我在甘蔗地里還見過它一次,它長出了獠牙”。
雖說要做到特立獨行是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的,但是通過讀這篇文章,使我懂得了做人不能同于流俗,囿于成規,要敢于做不同于流俗,不囿于成規的“反潮流者”。①《大房子》這本書里的主人公之一凌揚就很好向我們闡釋了這種敢于追求的精神。他本來是一個在事業單位有著穩定工作和收入的處級干部,然而他卻不甘于平凡,不甘于上級對他的壓迫,頂著家人的壓力毅然辭去鐵飯碗,決定投入商海干出自己的一番事業,剛出來開個體戶的時候,他吃盡了苦頭,忍受著難以想象的痛苦,但是他從不向家人訴說,也不抱怨,抱著我以后要住大房子,要開豪華轎車,出門要坐飛機在天上飛來飛去的美好信念,努力的打拼,最終他笑了,因為他真的過上了擁有了豪華的大房子,汽車也越換越豪華,飛機坐到不想做,每天一大堆美女圍著他轉的日子。我們要向凌揚學習,學習他那敢于向世俗挑戰的精神,更要向這只豬學習,學習它敢于狂奔,追求自由,終于長出獠牙,瀟灑、冷靜、警惕的精神。
不要管這只特立獨行的豬是否真的存在還是作者王小波杜撰出來的,在我心中是存在著這樣一只豬的,不管以后生活和命運是否被冥冥中安排了,我都要努力的向我心中的這只豬邁進,努力的追求自己的心中所想。
讀后感2000字 篇11
“一無所知的人兒也就一無所愛,什么都不做的人兒也就什么也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兒是沒有價值的。懂得事理的人兒也懂得愛、觀察和發現……對事物本質了解得越多,也就越鐘愛……設想所有水果與草莓同時成熟的人兒也就對葡萄一無所知”
在本書的開篇,弗洛姆引用了帕拉塞薩斯(德國醫學家,自然科學家及哲學家)的這句看似與愛情無關的古話,卻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他的觀點,若想獲得愛,則需了解愛。
弗洛姆是著名的德國精神分析學家、社會學家和哲學家,他長期研究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主義,試圖保存兩者的真理,用對方的原理修正進行另一方的理論,得出最后的綜合體。他論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質、人的愛、人的異化、人的解放問題。這本《愛的藝術》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闡述愛的藝術的理論專著。自1956年問世以來已經被譯成20多種文字,至今暢銷不衰,被譽為當代愛的藝術理論專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在本書的開始,弗洛姆即指出,愛是一門藝術,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藝術一樣,要學習如何愛就像學習其他藝術一樣,先需了解愛的理論,再探討愛的實踐。弗洛姆所講的愛的實踐,絕非一般暢銷書中的夫妻情侶“相處之道”,而是就個人自身行為進行的探討。
可是長久以來,為什么多數人認為愛是不需要學習呢?弗洛姆在書中闡述道,大部分人認為愛不需要學習的前提主要為以下三點:
第一,多數人寧愿把愛當成被愛的問題,人們不斷付出努力獲得大眾的認可,使自己變的“可愛”,這樣迫使男性取得成就,獲得他自己所處的社會條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財富,女性通過修飾儀表健美等來吸引男性。
第二,把愛的問題設想為一個對象的問題,而不是能力的問題。
第三,把最初墜入情網的經歷與愛的“久恒”之間的區別混淆了。
這三點真是字字珠璣,就拿第一點來說,現在的八零九零后都是獨生子女,多少有些“自私”,常更渴望被關注被愛,而不愿意付出自己的感情去關心對方,熟不知,“握緊拳頭,里面什么也沒有。張開雙手,你就擁有了整個世界!背钟小氨粣郾葠鄹腋!边@種言論的人,多數是不成熟的。而提到第二點,強調愛的對象就像在中國強調“緣分”。不少書中的“愛情警句”不斷地告訴大家,“世界上總有一個人在等著你”,其實不少任性的年輕人不懂得愛,總是錯過了一個又一個“對的人”。
在本書里,弗洛姆也談到,在交易盛行和奉物質財富為首要價值的資本主義文明中,人類愛的關系遵循統治商品交換和勞動力市場的相同規律,以“互利交換”的思想為基礎,估計自己和對方在社會中的價值,力圖做一個交易,此交易即稱之為愛情。
弗洛姆認為,以上提到的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愛。馬克思曾強調過知識和成熟在愛情里的重要性,也曾在給朋友的信中談到,“你應該考慮在結婚以前成為一個成熟的人”。弗洛姆的觀點類似,成熟的人格是獲得真正愛情的基礎,而成熟人格包括有冒險的能力、有勇氣,甚至準備迎接厄運和挫折。成熟的愛情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而不成熟的愛情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
最重要的是,有成熟人格的人,擁有創造性的愛,具備愛的能力,愿意為被愛者的成長和幸福做積極的奮斗,愿意為贏得他所愛的東西而勞作,真誠地愛一個人,就是關心他的生活,尊重他的潛力和他自身。這樣的愛,是一種“給予”,分享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東西,通過他的給,豐富了他人。他給并不是為了得,但是通過他的給,不可避免地會在對方身上喚起某種有生命力的東西,雙方都因此而充滿快樂。弗洛姆認將“給”認為是力量的最高表現,恰恰通過“給”,個人才能體驗到自我的力量,自我的“富裕”,體驗到生命力的升華。
而與之最為相反的是,極端的自私主義。極端的自私主義者,他們不是真誠地愛對方,而是為了愛自我才愛他人,找到愛的對象是為了滿足自我的“幸!。這種愛,在對象能滿足他們需要時,還可以維持平靜的生活,而一旦對象無法滿足,或者他們自己產生懷疑、動搖,或是自我空虛,他們的愛就會碎裂,熄滅。所以,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么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蝗绻麤]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么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弗洛姆在“愛的實踐”部分,主要強調了愛需要具備耐心、專心、勇氣、信仰,這些詞看似簡單且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提到,只有身體力行,付出行動,才能收獲愛。在實踐部分,弗洛姆特意寫到,在開始愛別人之前,個人應具備“獨立的能力”,學會與自己相處。這倒是跟我們當下的流行的不少心理學觀點相符,了解自己,認識自己之后,我們才能更好的愛他人。
寫到這里,談論什么是真正的愛及如何獲得愛后,那我們為什么需要愛?為什么愛情是人生永遠的話題?因為愛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答案。人最深切的需求即克服分離,從孤獨中抽身。而愛情是人類克服孤獨的唯一方法,人的愛情是一種積極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沖破人與人之間的高墻,分享彼此的秘密,人與人結合,使人克服孤寂和與世隔絕感。但也切記愛情與生活并不是脫離的,愛情依附于生活。魯迅曾諄諄告誡:“不要只為了愛而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意義全盤疏忽了。人生的第一意義便是生活,人必須活著,愛才能有所附麗!
讀后感2000字 篇12
今人讀《鴻門宴》,往往抑項揚劉,說項羽有勇無謀,女生心腸,不該放走劉邦,以致之后敗走垓下,皇帝沒做上,連命也丟了,真是大傻一個!其鄙夷不屑之情,溢于言表。而對劉邦則贊美有加,說他有頭腦,會辦事,能屈能伸,皇帝本該他做。英雄被視為傻瓜,小人倒成了崇拜的對象,美丑錯位,善惡顛倒,實令人匪夷所思,不勝感慨。
項羽聞聽劉邦欲王關中,勃然大怒,著即發兵擊之,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二人雖有懷王之約,但劉邦僥幸入關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稱王,毫無愧疚之心,實非正人君子所為。劉邦前來道歉,項羽不僅僅予以原諒,而且當即說出了告密者,這是他的磊落而非鹵莽。過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計較之?只有以誠相見,才能盡棄前嫌,和好如初。大敵當前,豈容內訌?樊噲私闖軍帳,惡言相向,項羽不僅僅不計較,反而酒肉款待,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鈍。樊噲為救其主,敢做敢當,可見其忠;生吃彘肩,可見其勇。忠勇皆備,堪稱好漢。項羽壯之,可謂好漢惜好漢。劉邦不辭而別,實屬無禮,項羽不僅僅不在意,還網開一面,助其逃脫,這是他的仁義而非不智。劉邦畢竟是義軍主將,勞苦而功高,如若殺之,實屬不仁不義,與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么兩樣?勇敢,豪放,從容,率直,磊落,大度,仁義,這就是歷史上項羽,一個集世間偉大人格于一身的人杰。這些偉大人格如日月經天,光華四射,令人眩目,使人心儀。這是他為人的大人格,作為一個英雄的大人格。
也正因如此,他才成了一個出類拔萃的英雄,一個具有帝王氣質、君子風范的英雄。
項羽的人性美還在于它的本真和純樸。項羽是一個大人格的英雄,但仍然是一凡夫俗子,具有人之常情。兵敗垓下,退守烏江,走投無路之際,一句“無顏見江東父老”,讓我們窺見了他心底最真實的一面,那里有他的自責,有他的反省,更有他對江東父老的深深歉疚。他寧死不肯回江東,源于他的自尊,也是他心地善良的詮釋。他愛江山更愛美人,而且愛的轟轟烈烈,蕩氣回腸。他是一個硬漢子,但也有軟弱無助孤寂難奈的時候,也需要女生纖纖細手的撫慰,也需要感情的滋潤。一幕“霸王別姬”,把一個男生愛的情懷愛的無奈展露無遺,讓人心碎。他一把火燒了阿房宮,大火三月而不滅,雖然有些過分,但我們能夠明白。秦的暴政,已經天怒人怨,徹底埋葬這個罪惡的政權,是人心所向。熊熊燃燒的大火,無寧是他心中的怒火,他在宣泄對暴秦的憤怒。分封諸侯,他不做王侯,不做皇帝,做了個徒有虛名的“西楚霸王”。別人都忙著搶地盤,而他卻衣錦還鄉,陶醉在鄉親們贊美的旋渦里。他在乎的不是實惠,而是名聲,如同小孩做游戲,要的就是名分。他敢愛敢恨,心地透亮,活的本真而灑脫。這是項羽的小人格,一個平凡人所具有的善良純樸的本性。項羽,一個洋溢著人性美的英雄形象!
項羽本來就應創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澤被后世,名垂青史。但他生不逢時!他的優秀品質,沒有幫忙他成就大業,反而成了他的致命弱點,被他的對手利用,以致功敗垂成,遺恨千古。鴻門宴上,除掉劉邦還不容易?一個手勢,一個眼神而已,但項羽愣是沒這樣做,他堅信了劉邦的花言巧語。在卑鄙奸詐的小人面前,高尚者鮮有不失敗的。這并不值得個性,正因這是一場不對稱的戰斗,如同一個職業拳擊手應對一個不守規則的市井無賴,二者的道德水準差距太大,根本無法對決。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歷代的皇帝老兒,無不心狠手辣,奸詐多端,劉邦原本不就是一個鄉里無賴么?我們往往把項羽的杯具看成其性格的杯具,這是對英雄的蔑視和侮辱。項羽的失敗不是他個人的過錯,而是源于社會的黑暗無序、百姓的愚昧無知、道德的粗糙低劣。他的大人格過于完美了,以致不能被那個時代所理解。他的誕生,實是時代的錯誤!我們不能以成敗論英雄。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是統治者的欺世盜名,是庸俗小人的勢利偏見。項羽雖然失敗了,但他仍然是一個英雄,一個光彩奪目的英雄。劉邦雖然勝利了,但他仍然是一個小人,一個十足的小人!
黃鐘被毀,瓦釜雷鳴。好人受欺,小人得志。這是人性的異化,審美的錯位。這天,劉邦一類的奸詐虛偽之徒仍然大行其道,被頂禮膜拜,項羽這樣沒有城府心地善良的英雄,仍然被揶揄,被歧視。歷史的腳步已踏入了二十一世紀的門檻,但人類的思想還停留在公元前的蒙昧時期!這無疑是社會的悲哀,這說明社會的無序,道德的低下,較兩千年前,并未得到根本的改觀。道德禮貌的重建,任重道遠!
讀后感2000字 篇13
從外地出差回到辦公室,辦公桌上顯著的擺放著一本董明珠的《行棋無悔》,一問才知道是公司為女性干部免費發放的,這不是自己渴望已久的書嗎?頓時心里就燃起一種想要馬上讀完它的沖動,想看看這位“鐵娘子”到底是怎樣煉成的?
書雖只讀至一半,但已然讓同樣身為女性的我徹底膜拜了!董明珠,一位堅強執著而又高貴典雅的女性,傳說中的“鐵娘子”,在硝煙彌漫的“空調戰場”行走20余年,憑借她的睿智、果斷、執著和吃得苦的性格,終于完成了從一名基層業務員到格力集團董事長的華麗變身。
以前總覺得自己命運坎坷,經歷了大多數同齡人沒有經歷過的故事,看過董明珠的傳奇經歷之后才發現,從什么樣的條件下走出來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需要用什么心態來面對困境,是選擇放棄還是堅持,如果堅持,又能堅持多久?董明珠丈夫的離世,并未讓當時年輕的她另尋港灣,而是用一個女性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擔,“狠心”離開自己年幼的兒子,辭去尚算穩定的工作,背井離鄉南下打工,撇開現在功成名就的她,想想當時的董明珠,是需要怎樣的一種精神和毅力,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用佩服二字已然不能形容對她這種精神的敬畏,她用自己的成功向世人證明了咱們女性的能量是無限的。
商場如戰場,沒有誰會因為對手是女性而手下留情,職場亦是。但董明珠有一句話我非常認同:“現在又不是拉板車,女性體力不行就干不了,關鍵還是看思維方式,只要愿意付出,能吃苦就一定會被認可!睂!只要肯付出,能吃苦,與男人同場競技又何妨!關鍵是自己的內心的斗爭是否不斷?“算了吧,我只是個女人,干嘛那么要強,找個男人依靠就可以了!比绻阌蓄愃七@樣的想法,相信也就沒有太多自我價值的存在了。董明珠不但有著男人的強悍個性,同樣擁有著女人應有的細致和優雅,“偉大的靈魂都是雌雄同體”這句話應該也可以算是對董明珠最大的褒揚。
重點談談對董明珠辦事風格的看法吧!行將中年的她有勇氣放棄原本穩定的工作離家創業,已不簡單,現在看來,那時的她能有此番的理想與豪氣,就注定她會是成功的。從1990年進入格力后,董明珠不曾跳槽過,憑借著她的這份執著、勤奮和誠懇,她在格力的每個階段都是出類拔萃的。多家媒體采訪董明珠的成功經驗,問其有沒有想到自己會有今天的成就,答案是否,她說只要盡職盡力在每個階段的崗位上都做得比別人好,受到別人的尊重,職務就會發生變化,這也是就是她的成功經驗。這句話很受用!平常我們說得最多的就是職業規劃,以后想作出多大的一番事業等等,當然不是否定這些是錯誤的,規劃和理想要有,但是最關鍵和最現實的還是先把目前的工作做到出色,再去談其它。
董明珠從不認錯,總說自己永遠是對的,這份自信和霸氣來自于哪里?難道她就真沒犯過錯?究其原因還是在于她的原則性非常強,堅持一切正確的東西,做出任何一個決策都從企業和員工的利益出發,不盲目、不沖動,充分論證之后再出發,從她94年剛擔任經營部長就有魄力免掉總經理的人可以看出;從她拒絕哥哥的提貨要求也可以看出,講原則近乎“絕情”的案例舉不勝舉。因為她的這一點,董明珠也就給人說一不二、雷厲風行的印象。相比較而言,本人在這方面欠缺太多,總容易被環境左右,想歷練成如此霸氣個性,必將會面臨太多阻力和不理解,但還是決心強硬一點、再強硬一點。
董明珠全身心的撲入工作,跟兒子在一起的時間少之又少,這點我感同身受。相信她每次面對自己孩子的時候除了愧疚還是愧疚,在那種時刻,肯定不再是平日里的“鋼鐵俠”和“鐵娘子”,她只是一個母親?戳硕髦榛貞泝鹤映砷L的點點滴滴,雖然很“殘酷”,但現在的東東帶給母親確是滿滿的欣慰和自豪,因為他以母親為榜樣,低調、獨立而向上,撇開母親的光環,堅持依靠自己的能力過想過的生活,并未因為他是董明珠的兒子而“富二”!從這點看來,董明珠的教育方式也是絕對正確的。其實真正的愛絕對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放任和溺愛反而害了孩子,為什么現在社會上出現那么多的“李某某”,原因就在與此,正確的言傳身教才是最好教育孩子的方法!
結合唐岳董事長“不讓須眉,舍我其誰”的講話,回過頭再看看董明珠,點點命中,此時才真正深刻的體會到,要打造成一名優秀的職業女性是要經歷一條多么辛苦而又漫長的道路。而董明珠的成功又給了我們無限的正能量,讓無數的職場女性能夠看到明天和希望。不再天天搖旗吶喊勵志成為第二個董明珠,而是更加踏踏實實的把現在的工作做到優秀,哪怕職務未能上升,自己又有不有提升呢?
讀后感2000字 篇14
再次翻閱這本書已經是九年以后,第一次看它是即將畢業時,《人性的弱點》,卡耐基的經典之一,有人甚至認為這本書是人際交往的圣經。
書講了十個大的主題:1、與人相處的技巧 2、平安快樂的要求 3、如何使人喜歡你 4、如何贏得他人的贊同 5、如何更好的說服他人 6、讓你的家庭生活幸福快樂 7、如何使你變得更加成熟 8、走出孤獨憂慮的人生 9、不要為工作和金錢而煩惱 10、防止疲勞,永葆活力。
一、與人相處的技巧
不要批評或抱怨別人:批評是危險的,因為常常傷害一個人寶貴的自尊,傷害他的自重感,并激起他的反抗。批評所引起的嫉妒,只會降低士氣和感情,同時指責的事情也不會有任何改善。如果是好朋友,適當的建議還是可以,但態度一定要溫和,朋友要是和我們意見不和,也要適可而止。
激發別人內心強烈渴望的需求:如果每人都可以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洞察別人心理的人,永遠不會擔心自己的前途。首先要把握對方心中最迫切的需求。如果能做到這點,就可以如魚得水,否則就辦不成任何事。
二、平安快樂的要訣
尋求快樂的唯一途徑是不要期望他人感恩,付出是一種享受施與的快樂。要追求真正的快樂,就必須拋棄別人會不會感激你的念頭,只享受付出的快樂,如果我在日常生活中被人批評,那是因為批評你能給他一種滿足感。這也說明你是有成就的,而且引人注意,只要我相信自己做的對,就不要在意別人怎么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另外在學習和生活中,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比如自己的桌子,自己的房間,自己整理的好,自己每天看著也舒服,心情舒暢。
三、如何使人喜歡你
首先要做到真誠的關心別人:要對他人表示我們的關心,這于其他人際關系是同樣的道理;而且我們的這種關心是出自真誠的。這不僅使得付出關心的人會得到相應的回報,而得到這種關心的人也同樣有所收獲。其次要發自內心的微笑:行動勝于言行。做一個微笑者,卡耐基說:微笑,在別人心中造成的快樂會像回力板一樣飛回給你;在別人心中造成快樂的感覺,將使自己覺得更大的快樂。生活中,理想經常會遭遇挫折,我們難免有沮喪受傷的時候,有感覺被眾人冷落遺棄的時候,無論何時,請記得對人對己展露一個發自內心的微笑,最好露出八顆牙齒。佛說“拈花微笑”,武俠中說:“一笑泯恩仇”,當你微笑時,你心中任何不愉快或不自然的感覺都靜止了,世界的大門便為你敞開了。
四、如何贏得他人的贊同
在和別人談論某件事情時要以以友善的方式開始,免與人辯論,別人的意見表示尊重,千萬別說:“你錯了”,而且盡量-要讓對方多說話,碰到分歧的時候,如果用爭奪的方法,你永遠得不到滿足,但用讓步的方法,你可能得到比你所期望的更多
五、如何更好地說服他人
在當你覺得你是對的時候,怎么樣才能更好的說服別人呢?
首先要間接地指出他人的錯誤。不過在指責別人之前,先想想自己的錯誤,當然在特定的情況下,要保全他人的面子,然后要以提問的方式,代替命令的語氣,叫那個人自己來想,另外就是鼓勵的辦法更容易使人改正錯誤,使對方樂于做你所建議的事。
六、讓你的家庭生活幸福快樂
這章主要給我講了,讓家庭幸?鞓窇撟⒁獾募毠澓拖嚓P的交際技巧,在以后和自己的愛人相處過程中,要有禮貌,這是根本,然后從小事去關心家人,了解家人工作,分享家人的嗜好,在發生矛盾的情況下,脾氣要好,不要激動,成熟的心理在其中是起到比較關鍵的作用。這是在下一章所講到的。
七、如何使你變的更加成熟
個人邁向成熟的第一步應該是敢于承擔責任。我們生活于世就要面對生活中的許多責任,要承擔自己行為的后果,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要總是抱怨當前的困難,要慢慢學會擺脫這種情況。
再有,在平時的生活中要時時注意自己身上的那些令人討厭之舉,要讓別人喜歡你,先得使自己讓人喜歡。得到友誼的最佳方法,是必須注重施與,而不是獲得--但應該是親自贏取得來,而不是靠一時的吸引或哄騙。所謂贏取友誼的能力,并不是指勾肩搭背,與人攀談,動作滑稽或講些逗趣的笑話等。那應該指的是一種心境,一種處世的態度或是一種愿意把自己的愛、興趣、注意力及服務精神獻給他人的愿望。
八、走出孤獨憂慮的人生
現今,城里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有的時候孤獨和憂慮的感覺是每個人都經歷過的。
當今可以說孤獨是現代人的通病,我們若想克服孤寂,就必須遠離自憐的陰影,勇敢走入充滿光亮的人群。我們要去認識人,去結交新的朋友。幸福的感覺并不是靠別人的施舍,而是要自己去贏取別人對你的需求和喜愛,無論到什么地方,都要興高采烈,把自己的歡樂盡量與別人分享,這樣你會交到更多的朋友。 而過多的憂慮會導致很多的疾病如:心臟病、消化系統潰瘍、高血壓,所以不要過多的憂慮,我們要盡可能的享受人生,最使你輕松愉快的是,健全的信仰、睡眠、音樂和歡笑。
九、不要為工作和金錢而煩惱
隨著人口的增長,現金找工作難,找到一個好的工作更難,可是如果不找到工作,就沒法生活,沒法養活家庭,很多人,為此而煩惱。
其實,與其這樣整天為了這個而發愁,悶悶不樂,還不如走出去,去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多認識一個朋友,以后也許就多一條出路。
十、防止疲勞,永葆活力
整天拼命的工作掙錢,和生活上的壓力,疲勞是每個人肯定會有的,適當要約上幾個好朋友,去外邊放松交游,放松自己,使自己的身體身心全都得到放松,這樣也許你會從中得到更多的快樂,年輕人的最大優勢,就是在于活力,永葆活力,激情無限。
讀完《人性的弱點》讓我懂得太多太多, “在人類的天性中,最深層的本性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重視”請讓我們重視我們的朋友,讓友誼圍繞著你、我、他。對照一下自身的所作所為,問一問自己:我都克服了人性的弱點嗎?
讀后感2000字 篇15
最近閱讀了《執行力》一書,作者通過大量生動的事例講述這樣一個道理,執行力是決定企業成敗的重要因素,是21世紀構成企業競爭力的重要一環。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一個企業的執行力如何,將決定企業的興衰,決定團隊的成敗。
全書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講述執行力的重要性;第二部分講述達成執行力的三個基本條件;第三部分講述執行力組織的核心流程設計。在這三部分中重點闡述了執行力組織的核心流程設計,它是執行力的精髓所在。通過對那些業績突出、經營穩健、被稱之為行業巨頭的許多大型企業的分析研究中,作者得出這樣一些結論:他們之所以得以成功,是因為他們具有較強的執行力,而且他們都有一些共同點:
1、組織內部都建立一種執行力文化。
2、組織的薪酬設計更多與業績聯系起來。
3、在執行力組織中,人員、戰略、運營三個核心流程是緊密連接在一起的。
4、組織的領導者都有一些共同點。
5、組織很注意評估。在深入的分析研究中作者進行了高度概括。一個執行力較強的組織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同時指出:戰略、運營、人員三個流程結合起來,正是執行力的精髓所在。
雖然作者沒有給執行力做一個具體的解釋,但我們不難得出:執行力就是一個企業、一個組織的競爭優勢,具體說就是一個企業或一個組織如何配置自身現有的人力資源、財力資源、物力資源,通過制定周密、詳細的計劃去實現該組織的戰略目標。在這個過程中突出強調要具有求實、實干、協作的精神。
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本書的第二部分講述了達成執行力所具備的三個條件:
一、是對領導者有一個較高的要求,要求領導者做到七件事。
1、了解企業,了解員工。這里的了解要求領導者要知道你的企業,你的組織每天在做什么,你的下屬每天在做什么,工作進行的如何,在實施目標過程中是否遇到困難,是否已經想出解決的辦法,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領導者經常與員工溝通,多聽多問,傾聽下屬門的聲音。
2、面對現實。一個合格的領導者要有勇氣去面對現實,敢于正視自己的弱點,積極想辦法去補救。
3、設定目標及其優先順序。作為一個領導者,不僅要制定出一個符合實際的目標而且應使這些目標明確、具體,以便讓每個人都明確自己的任務,然后選擇三、四個目標排定優先順序,讓人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4、跟蹤目標,解決問題。作為一個領導者在制訂目標后,要擬訂一份詳細的執行計劃,將目標轉化為具體的行為,并時刻關注計劃的執行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5、論功行賞,獎優罰劣。
6、讓員工成長,作為一個領導者要想辦法通過組織、學習、培訓等形式來提高員工的素質,因為一個執行力強的組織不僅要求領導人具有較高的執行力,對其他員工也提出較高的要求。
7、了解自我。作為一個領導人要有一定的情感強度,也就是要有堅強性格,只有具備堅強的性格才有勇氣去面對現實,接受來自各方面的意見,從而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判斷。同時還要對下屬的情感強度有所了解,以便知人善任。
二、是要構建執行力文化。
企業文化是一種力量,隨經濟的發展他對企業的興衰將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企業文化作用非同一般,要想使你的公司、企業富于執行力,就必須將其融入你的企業文化中,只有將執行力融入企業文化中去,使其成為企業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才能使企業中每個人都了解并深入實踐。只有這樣,執行力才會發揮作用。因為一個企業或是一個組織不僅需要一個具有執行力的領導者,同時也需要全員的執行理念。戴爾公司的董事長邁克。戴爾就是一個非常重視企業文化,有著濃重人文色彩的人,他曾講到:據我所知要建立或維持一個健康、有競爭力的企業,最簡單也是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目標統一、戰略一致與同事們成為并肩作戰伙伴。
三、是知人善任,用能執行的人。
人才無疑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企業之間競爭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競爭,沒有一流的人才就不會有一流的公司。
和近期的工作相比較,我覺得自己的思想認識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我了解到作為一個企業要想在競爭中脫影而出,立于不白敗之地,就必須具備較高的執行力,同樣作為國家機關的一個工作部門要圓滿完成他的工作任務,也必須具備較高的執行力。對于我而言,今后要努力把工作完成好,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為提高我們團隊的執行力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我要做到在工作中求真務實、勇于創新,努力培養自己的團隊意識,與同事們通力協作完成好各項工作任務。
向著我們公司的,團隊的,個人的一流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