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讀后感_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心得體會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讀后感篇3
20xx年11月,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提出,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期,在國務院常務會議同樣強調,要"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擴大內需".加快供給側結構改革,重點是促進產能過剩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需求,促進經濟持續增長。一時之間,供給側迅速成為學術界、企業界及政府對外發言中的的高頻詞。作為企業管理者,我們必須努力學習,緊跟國家經濟改革步伐,讓企業在社會變革中把握主動。 對企業發展的幾點思考
供給側帶來的壓力。供給側改革是國家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國家給創新力不強的企業下達的病危通知單。長江公司基礎差、底子薄,一直主攻硬質合金中低檔市場,隨著私營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的出現,我們的產品漸漸失去了價格優勢。過去的兩年中,原料價格一直在低位徘徊,使長江一直引以為傲的碳平衡料產品價格優勢未能充分顯現出來,公司在過重的內部負擔及嚴峻的外部形勢嚴峻壓迫下艱難前行,無法賺取利潤。隨著國家供給側改革的到來,長江較弱的盈利能力凸現,很有可能將成為改革重點。
壓力往往能激發潛力。供給側告訴所有經營者,在中國的這一波改革中不進則退。為了讓企業獲得生存的機會,長江干部員工只能背水一戰,為應對更加嚴酷的競爭,我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是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機構改革,公司的組織機構由原來的14個減少至9個,精減率為35.7%;正職由原來的14人減少至9個,精減率為35.7%;正職由原來的14人減少至9人,其中6人是高管兼職真正的中層正職僅為3人,副職由原來的17人減少至10人,精減率為41.2%.第二是狠抓內部管理。將公司管理工作分解為65項考核內容300多個可量化指標,逐一掛到每一位干部身上,希望做到360℃管理無死角。第三是加大創新獎勵力度,鼓勵干部有特色,工作有創新。拿出30萬作為創新成就項目獎勵,只要員工在產品研發、設備改造、工作方法等方面有新的發明和亮點,均給予獎勵,希望用這種方法在企業中培養一種思變、求變的氛圍,培育出一批有創新思維的人才。第四是培養廣大管理者效益意識。要用一種不怕麻煩的態度樹立精細思想,用分析、比較等多種手段去向管理要效益。 供給側改變最終改變的是生產經營方式。過去我們生產相對固定的產品,并為它尋找相應的客戶,如我們生產拉絲模,銷售員就去找需要拉絲模的客戶。而供給側告訴我們,今后的經營方式將發生逆轉,我們要完善生產水平,提升生產效率,擴大有效和中高端的供給,
增強供給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滿足客戶個性化、及時性的要求,一句話就是:提供用戶想要,銷售直達終端。
企業是經濟的微觀基礎,無論是"需求側"還是"供給側",都是中國改革的探索,變化是思維方式,不變的是創新發展。所以,我認為企業經營者只有始終保持一個永不停歇的創新之心,才能思變、求通,為企業找到一條正確的發展之路,為員工福祉,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讀后感篇4
第一章 中國需要供給側改革
中國經濟增速下行:如何看,如何辦? 首先應該說下不應該如何辦。
第一,不應該出臺大幅度刺激需求的政策。刺激需求只能有暫時效果,但是改變不了潛在的經濟增速,更會惡化經濟中的扭曲。第二,不應該過度依賴央行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要起作用,必須配套結構調整措施。 勞動力的結構在產生變化,很多經濟刺激計劃創造的是農民工的勞動力需求,對大學生的勞動力需求,并沒有很大幫助。比如制造業信息化速度不盡人意,“互聯網+”沒有“+”到制造業,針對這些障礙,找出解決之道。這樣才能使我們勞動力的需求和勞動力的供給匹配。 政府應當將產業政策集中在教育、科研、知識產權保護、金融體系改革等基礎性的方面,這有助于創新產業的培育。而非直接支持某一產業,以免造成產能過剩。
需求側的政策大多是宏觀的短期政策,而供給側改革更多地考慮如何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可持續的生產率的提高和技術進步,所以它可能是一個更長期性的政策。
第二章 供給側改革前世今生
供給和需求是經濟分析中不可拆分的一對,正像不存在“需求經濟學”一樣,“供給經濟學”(Supply-side Economics)從來就沒有,今后也不可能成為經濟學的一個獨立分支。媒體通俗語言講的“供給經濟學”泛指20世紀80年代里根政府推行的以減稅為中心的一套政策,加上私有化和解除管制,統稱“里根經濟學”。
像四萬億的那類投資,是鼓勵內需。鼓勵內拱,是鼓勵私營的工業轉向為供給國內的市場而產出。
應對生產過剩型的經濟危機,財政政策比貨幣政策更有效。因為財政政策可以局限在基礎設施領域,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則不分對象地刺激全社會投資,因而導致產能擴張和下一輪的供求失衡。 供給側改革實際還是調結構 撒切爾主義對通脹的原則就是,治理通脹要不惜以犧牲就業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