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賓遜漂流記讀后感(共4篇)
讀了《魯濱遜漂流記》,我深感這部小說情節離奇,生動感人,是一部值得一讀的好書。作者用生動逼真的細節寫得令人有如身臨其境,具有強烈的真實感。
魯濱遜出海時遭遇海難,漂流到一個孤島上,僥幸地生存下來。面臨進退無路的境況,從悲觀絕望到想辦法自救的轉變,到對生存的勇氣,到與大自然的抗爭。魯濱遜靠自己的雙手,憑借自己的智慧,利用船上留下的一切可用的東西,自造木筏運上孤島。克服了無數的困難,終于生存了下來。二十八年的孤島生活磨練了他的意志,鍛煉了他的生存能力。
魯濱遜征服自然的無限勇氣和在逆境中堅忍不拔、勇敢拼搏的精神令人敬佩,也將永遠激勵我在人生的道路上積極進取。
少時初讀《魯賓遜漂流記》,雖然曾懷著“盛名之下,庶幾無虛”的期望。當初的感覺是,這部作品文筆粗直,內涵欠深,結構簡單,平鋪直敘;刻畫人物不夠細膩,特別是在出場人物的處理上,就像臨時借了的道具,用過就扔。總之,它不具備一部世界名著應有的大家風范。
歲月如水,年齡漸增,當我從浮躁的心態中慢慢地走出來,再回頭重讀《魯賓遜漂流記》,不禁頓生感概。這些年接觸太多的繁華字塊,眼前笛福你平實直白的文字,倒讓我油然而生返璞歸真之感了。
與諸多巨匠大師相比,笛福缺乏的也許是才氣,學養和思考。然而,他確實具有繁銳的目光、豐富的閱歷、執著的熱情。誰有能說擁有了這些不能創作傳世巨著呢?“魯賓遜”數百年來作為文藝殿堂燿燿生輝的藝術家之一,其為人知的程度甚至超越了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莫里哀的“達爾杜拂”。
我細細探尋這部作品何以能風靡后而世而不衰的緣由,最后終于明白了。以勤勞智慧的雙手建造幸福理想的家園,這本是人類千百年來最美好也是最樸素的愿望。誠然,在大肆略奪自然資源的現在,希望的原野也日漸減少,但我們仍企望著廣闊的凈土,在那里,我們也能像“魯賓遜”一樣,依靠勤勞智慧和誠實的勞動來興建家園。
我不僅心馳與美麗的家園,更令我神往的是“魯賓遜”生命力量的莊嚴與強悍。當生命頻臨絕境,生命的焰火卻燃燒得越是炙熱,它促使著人釋放了體內蘊含的所有潛能,包括人類某些最可貴的品質——勇敢、智慧、堅強、勤勞、沉穩。那是生命回復到本原狀態才能煥發的“野性”力量,在現代人的身上似乎無法再現了。現代生活的繁華與富裕讓我們沉浸在物質的享受之中,很少有人意識到這是生命的退化,更難有人體會到創造才是彌足珍貴的。只有用拼搏來實現人生的價值,人才能深切懂得,生命火花洴射時的璀璨奪目;才能體會到,做一個駕馭自己命運的強者是多么美好!我讀“魯賓遜”心中常有無法遏止的激動,那種驚心動魄的生命已蒙上了悲壯的色調。它美麗誘人,它可歌可泣,它讓我感嘆生命在安逸的狀態的渺小卑微!
因為太孤獨,為了生存,“魯賓遜”不得不于自然相依、相融、相博、相抗;而大自然
也將它最神秘、最高潔、最母性、最冷峻的美播撒無遺。長期以來,我們奢談改造自然,然而常常適得其反。也許讀讀“魯賓遜”,倒能在蒼涼質樸的文字中感受一下山水氣息的神奇。我是多么向往人與自然能夠無限親近啊!然而現代人踐踏自然又是何等肆無忌憚!生活在這種鋼筋水泥的“建筑森林”中,確定已經很難擺脫心靈的“圍城”了。每當夜晚來臨,你耳畔響起的是卡拉ok的喧囂、汽車鳴笛的尖利、麻將的噼噼啦啦;而不是別枝驚鵲,半夜鳴蟬。是的,你已經無法靜聞天籟。那么你的心情是充實還是空虛?你是否在想:自然呢,它到哪里去了?
我們還能擁有“魯賓遜“曾經擁有過的大自然嗎?
湖南省永順縣乃欣欣欣學校八年級128班
指導老師 趙敏
我讀了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我深深地被這本書所吸引,它讓我體會到了魯濱遜那驚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
魯賓遜是本書的主人公。在一次航海中,魯賓遜所乘的船在一個荒島附近觸礁,船上的水手和乘客全被淹死了,只有魯濱遜一個人幸運地活了下來。海浪把他卷上了沙灘。在克服了最初的悲觀與絕望之后, 他憑借自己頑強的毅力,與大自然展開了英勇卓絕的斗爭。他依靠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利用槍支和簡單的工具,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地過起了荒涼的野島生活。經過不懈的努力,他不僅有了自己的住所和家具,還有牧場、種植園,甚至還養了寵物。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能過上這樣的生活,是很不容易的,這完全是他憑借自己的毅力和智慧創造的奇跡。
魯賓遜是一個善于幫助別人的人,他從一幫食人族手中救下一個俘虜,那天是星期五,所以就給他取名叫“星期五”。從那以后,“星期五”就成為他忠實的伙伴和仆人。魯賓遜還教他學會了說英語。不久,他又從食人族手中救出了幾個俘虜,和他們一起勞動,共同生活。后來,一艘英國船只經過荒島,魯賓遜幫助船長制服了叛亂的水手,乘船離開荒島,返回英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魯賓遜從落難荒島到返回英國,這段時間竟長達二十多年。
看完這本書,使我深受感動。一個人身陷絕境,竟能這樣對生活充滿信心,勇敢地面對生活,創造生活,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使我認識到,人不論何時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都不能被困難嚇倒,要勇敢地面對困難,克服困難,始終保持一種積極向上、從容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和挑戰厄運。
八年級讀后感:讀魯濱遜漂流記后的感想
《魯賓遜漂流記》是一本小學生必讀的好書。它主要講了:主人公魯濱遜幼年有著航海周游世界的理想,而父母極力反對。他很固執,就在1651年,魯濱遜19歲的時候,背著父母,報名做了水手,在海上,暴風把船給吹翻了,魯濱遜很幸運,沒被淹死,獨自漂流在一個荒島上,接著自己探查了這個島,開墾了一片土地,還找到了自己需要的食物。過了一段時間,他發現一群野人在吃人肉,魯濱遜決定要救出受害者,在一個星期五的晚上,魯濱遜成功救出了一個人,并為他取名為星期五。后來,他終于離開了陪伴他27年又75天的這個島,回到了自己的家鄉——英國。主人公魯濱遜正是憑著頑強的毅力,才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魯賓遜漂流記》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如果魯賓遜沒有離開家,那么他的人生一定沒有那么精彩,在他的眼中就只有金錢,和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他也就不會懂得用自己的雙手去制造東西,去捍衛自己的家園,他勇于向世俗挑戰:離家出走;他勇于和大自然斗爭:在經過大浪后也沒被淹沒;他勇于行動:在荒島上看見俘虜快被野人吃掉的時候,舍身去救他——一個素不相識的人;他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事物——挑戰和磨練。
我想:我們作為新中國的小學生也應該向主人公學習,要勇于向困難挑戰,打不垮,壓不彎,壓力越大越要堅強,這樣才能塑造出一個嶄新的自我。勇于斗爭、勇于行動、勇于挑戰、勇于追求,勇于探索……我們一定要學習魯濱遜的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