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1000字(通用7篇)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1000字 篇1
前兩天剛看完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下面就來給大家分享一下看完這本書的感悟吧。《穆斯林的葬禮》是我國回族女作家霍達所寫的小說,它曾獲得矛盾文學獎,并被翻譯成多國文字,揚名海內外,經久不衰,具有偉大的文學價值,宗教價值,歷史研究價值和深切的人文關懷。
當然其中最打動眾多讀者的還是那矢志不渝的愛情,另外還有在當時社會大背景下的個人悲劇性的命運以及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愛恨情仇更讓人為之深深的嘆息。
故事采用了交叉敘事的方法,讓讀者在過去和現在之間行走,更將兩代人的悲劇命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敘事方法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對中國近當代文學的發展具有借鑒意義。此外,作者在敘事中擅用多種修辭,辭藻優美而簡明易懂,為讀者更深刻的理解作品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此外,回族人對伊斯蘭教忠誠的信仰以及回民的宗教儀式始終貫穿作品,成為了作品的另一條暗線。這種信仰,對這一個個人物悲劇性的命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例如,梁君璧因為她虔誠的宗教信仰而不能接受妹妹梁冰玉與自己的丈夫韓子奇之間所謂的愛情。
而這種排斥,又造成了韓新月的悲劇愛情和命運。我們暫且不談論一個宗教信仰的好與壞,只從作品中人物命運來看的話,宗教信仰確實對一個人的命運起著重要的作用。作品中,韓新月和韓子奇死去時,人們都將其來世的幸福寄托在真主安拉身上。韓子奇是以神戰勝自己對死的恐懼,他覺得自己當初因為羨慕梁君璧父親巧奪天工的技藝而放棄了前往圣城麥加的計劃,從此開始了自己的另外一個人生。他感覺到自己身上背負著沉重的罪孽,因此在他死的時候,他的妻子念禱告詞而安慰他。
故事貫穿了建國前后和文革歷程,將一個社會的歷史變遷,一個民族的命運和個體的命運展現在讀者的面前,這對于當代史學研究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接下來,我們來分析故事中每個人的性格以及經歷。韓子奇,一個孤兒,因為羨慕甚至說震撼于梁君璧父親的技藝而將他認為父親,并在他死去后和梁君璧結婚。這個婚姻,一方面是為了報答父親對他的養育與栽培之情,一方面是由于梁君璧對他的愛慕之情。于是在韓子奇還不懂愛情的時候,他組建了自己的家庭。從此開始照顧梁君璧姐妹,并將梁家的生意發揚光大,甚至在英國也做出了成就。我認為,在她的婚姻里,他更多的懂得的是責任二字的含義。而在戰爭來臨之時,為了保住梁家的生意,在朋友的介紹下出國,梁冰玉跟著他踏上了火車。
在國外,他們二人相依為命,此時他們懂得了愛情的含義,于是韓新月出生了。戰爭結束之后,他們一家三口回到祖國,卻不知道等待他們的將是什么。韓子奇為了韓新月能有一個穩定的生活環境而隱忍了后半輩子,梁冰玉也因受到了她的姐姐梁君璧的刻薄的言辭而離家出走。最后一次回到家里時,所有她愛的人都已死去—韓子奇和韓新月。而她既愛又恨的姐姐也已經死去。
當年的愛恨情仇早已不復存在。韓子奇前半生精明,有擔當,是梁君璧眼中的好丈夫。而在他的后半生,因為梁冰玉和韓新月的存在,他在梁冰玉面前變的軟弱,唯唯諾諾。他對韓天星甚至沒有盡到一個父親的責任。他只想著讓韓新月有個更美好的人生。而他畢生追求的這個夢想也沒有實現。韓新月最后在痛苦中死去了。
他的死對于韓子奇而言是晴天霹靂,因此新月死后他一病不起。在他重病之時,他終于懂得了什么是他最在乎的東西。新月和冰玉是他一生最愛的人,新月已經死去,因此他要抓住最后一個他珍重的人。他傾盡所有心思,將自己的情感坦白在一封信中,希望冰玉可以收到,可以理解他,回到自己的身邊。這是他活著的支撐與信念。而擊碎他這個信念的是,他的兒子天星卻將這封信一把火燒了。
一方面,他是為了自己的母親不再那么的傷心絕望。另一方面,在文革時期,他的小姨梁冰玉在海外,而與海外的人有書信來往是有可能受到批判的,因此,韓子奇懷著一顆悔恨而遺恨的心死去了。
再說梁君璧,我始終覺得她是故事中最悲劇性的人物。韓子奇、梁冰他們顧然可憐,令人同情,但至少他們之間存在著真愛,自然也不懂愛是什么,她始終以她自己的思想為別人,為自己謀取著幸福。為了家庭,她可以接受一個和自己親生妹妹有孩子(韓新月)的丈夫,為了兒子天星,她硬是拆散了天星和她所愛的人,為他找到了一個自己覺得更優秀的女人。
而天星隱忍的性格卻接受了這一切。為了新月,她更不接受楚雁潮,楚雁潮是一個漢族人,回族人和漢族人結婚不符合她的宗教信仰,最終新月在痛苦中死去了。梁君璧為每個人謀劃著一切,卻一無所有,女兒和兒子怨她,丈夫和妹妹怨她,她得到了什么?這又是由于什么?因為她固執的性格以及她忠誠的宗教信仰。
梁冰玉,梁君璧的妹妹,她受到高等教育,在大學期間,她談過一次戀愛,自己以為遇到了真愛,結果她卻最后一個知道自己男朋友是一個漢奸,于是她被千夫所指。最后她帶著一顆受傷的心跟著她的姐夫韓子奇踏上了去往異國他鄉的火車。之后,她懂得了也找到了自己的真愛——韓子奇。
戰爭結束,她跟隨者韓子奇回到家鄉,本以為等待她的會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結果她不被姐妹接受,不被眾人理解,于是在新月香甜的睡夢中,她離開了新月,給新月留下了一封信。她的愛情夢再一次被擊碎,在她最痛苦的時候,她期望韓子奇能帶著韓新月和她一起離開,一家三口過屬于他們的生活。韓子奇拒絕了她,他選擇了自己的玉雕事業,梁冰玉再一次帶著一顆破碎的心,帶著對女兒深深的思念于牽掛離開了。老去后,她終于是回來了。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1000字 篇2
早期經常閑逛書店時,總會看到這本書擺在很顯眼的位置,那時想當然的以為這是一本舶來品,以為又是翻譯自某國外文學獲獎作品,因個人偏好的問題經常錯過,所以一部盛傳國內近30年的名著,說來慚愧,近期剛剛讀完。
小說用細膩的筆觸描述了清末至建國初期生活在北京的三代穆斯林玉器藝人的人生變遷,恰巧作者霍達出生在玉器世家,又有回族穆斯林的血統,于是讓我們近距離的了解到了穆斯林的生活以及玉器手藝人的精湛技藝和民族情懷。
整本書的基調還是較為悲情的,懷有滿腔熱忱的梁亦清一心想要完成《鄭和航海圖》的玉雕以示對回族先祖鄭和的敬意,最終猝死在了水臺上,韓子奇擁有高超的技能和精明的生意頭腦,最終獲得了物質和名譽地位的極大成功,但卻遭受著倫理道德的長期折磨,并遭受著親歷女兒早逝的巨大痛苦。
女主人璧兒一心為了家人,在父親早逝后努力承擔起家庭的重擔,在韓子奇逃離戰爭時也嘗試著維系玉器店生意并守護著家庭,但最終卻要面對丈夫與妹妹所生的女兒并在妹妹遠離后擔任母親的職責;韓新月,一個如名字般純潔無暇的女子,初次露面便讓人覺得清新、活力,充滿了新生的希望,卻遭遇著無法與心愛之人相守的命運,最終因先天心臟病早早離開了深愛著她的人們…
讀完書的時候,內心還是極大的不平靜,為書中人物的命運惋惜,為逝去的人們悲痛,正如小說名字一般,書中多次大筆觸描寫葬禮,特別是穆斯林特殊的葬禮形式。在這個葬禮中,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人們的情感得到了極大的流露,也讓我們接觸到了不同民族在禮儀上的區別。
悲傷,總會激發人們前行。
小說創作于80年代,正逢改革開放初期,人們的觀念正在發生極大的變化,各民族之間也在更親密的融合。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作者希望通過小說傳達的是各民族間的和睦與平等,特別是在韓新月與楚雁潮的感情脈絡上,能夠看到作者倡導跨越不同民族的愛情的平等與自主。當然,在其中最大的阻力來自于新月的母親璧兒,一個堅持著穆斯林固有思維的傳統女性,一方面阻撓女兒的婚事,一方面設計破壞兒子的跨民族愛情,最終讓兒子選擇了沒有任何感情基礎的穆斯林姑娘。
一心精心算計的璧兒,卻從來不知道,這世間最大的諷刺,是自己一直相守終生的丈夫,一個她認為地地道道的穆斯林,其實本身只是一個漢族人家的流浪兒。在作者看來,感情的東西,本是不受外在干擾的,特別是在一個相對保守的年代,人們能夠突破固有思維,邁進新的時代,還是需要克服很多困難。
書中人物的命運千回百轉,而作者在其中的文學表現手法,現在讀來依然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最為突出的是通過三代人時空并行的方式,分別表達三代人的故事。開始讀時有些迷惑,但越深入越有一種醍醐灌頂之感,讀來豁然開朗。將人物關系層層剖析開來,故事脈絡漸漸理清楚之時,竟有種發現新大陸的喜悅之感。這種表達,即便在當下的文學作品創作中也是不多見的了。
讀書會中,我為大家分享了梁亦清與韓子奇初次見面的一小段,主要是對于穆斯林的禮節做了一些分析。穆斯林,似乎是一個離我們很近又很遙遠的群體,大街小巷常常遍布清真餐廳,西安的回民街更是全國聞名,但我們其實并不了解他們的生活,于是借著讀書會大家一起探討。
參加讀書會的朋友們,有無神論者,有基督教徒,有接觸過佛教等等,大家在探討時還是比較激烈。但究竟哪個宗教更好,已經完全超出我們的知識范圍,所以大家只是簡單的分享一些自己的體會和經歷。
栗子講到了自己在西藏旅游時遇到的淳樸的藏民朋友們,猶記當時在高原旅行體力不支時當地人主動分享的奶茶。其實,在我看來,無論是否信奉宗教,又或者信奉何種宗教,人心都應是向往和平與美好的,堅信真善美,才會讓人與人之間相處更融洽。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1000字 篇3
我認識霍達,是從語文課本里的名著引讀開始的。
那時還在應付緊張中考的我,便對《穆斯林的葬禮》有著由衷的好奇。終于,中考之后,慢慢舒緩自己急促的心情,漫步書店,不匆不忙的買下了這本書。
封面是一幅西方哥特式建筑的畫面,下面的印刷體打著穆斯林的葬禮這六個黑體字,簡單而又透著莊重的氣息。暑假連續幾天的綿陰小雨,使我徜徉于書海中,讀完這本書,一種肅穆感、敬佩感油然而生。
在北京的一座四合院里,在灰色磚墻簇擁著懸山式的門樓里,傾情的演繹了一個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命運,六十年間的興衰存亡以及糾纏交錯的愛情悲劇。
天生聰穎,為報師恩的韓子奇娶梁君璧為妻,事業之路蓬勃發展,最終成為北京的“玉王”。抗戰爆發期間,他與梁冰玉攜帶珍寶遠赴英國發展。在二戰的硝煙之下,韓子奇與梁冰玉竟萌發了愛情,韓子奇從前只知道事業,只知道報師恩,卻不懂什么是愛。直到那一刻,冰玉病重,他們兩顆心緊緊地相貼,眷戀的眼神透露著纏綿。已近中年的韓子奇與梁冰玉相愛了,而新月便是他們愛情的結晶。也許這是一段不令人許可的愛,也許他們的愛被天下人廣為嗟嘆,也許韓子奇早有妻室,可封建的束縛終究沒能約束他。其實,我很贊賞他們的愛,雖然我不懂什么是愛,也沒經歷過愛,但是我知道,在愛面前,所有的世俗凡塵都是無法阻擋愛的。
盡管是兩代人,同樣不會阻擋愛情的萌芽。
新月就讀于北大,對于一個懵懵懂懂的青澀少女來說,也許還不懂什么是愛。可是梁老師卻是對她情有獨鐘。當愛情悄悄到來時,一切話語都如此蒼白無力,心里也是一片茫然。之后,楚老師毫不顧忌,勇敢的向新月表白:“新月,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當兩顆心經歷了長久的跋涉而終于走到了一起,像鏡子一樣互相映照,彼此如一,毫無猜疑,當它們的每一聲跳動都是在向對方說:我永遠也不離開你!那么,愛情就已經悄悄地來臨,沒有任何力量能把它們分開了!”
試想當時的場景,新月那青澀的臉龐,透露出一絲絲的純真與無知,當聽到這番話語時,她是何其的激動與忐忑不安,“老師,我們這是……愛情嗎?這是愛情嗎?
當然,無論新月是否接受,這段愛情始終無法走到歲月的盡頭。他們美好的愛情被韓太太阻止了,僅僅只因為楚老師是漢人,想想都令人無比的心酸。也是,在那樣的一個時代,封建的束縛,世人的眼光,就連身份背景都可以成為愛情、婚姻的絆腳石。更何況他們的關系令人無法揣測。在我眼里,他們雖是師生,可卻不是師生戀,他們的愛情超越一切,超越的過概念,可沒想到,始終沒能沖破封建束縛的大牢。
他們的愛情是梁君璧無法想象的,她無法體會愛,她的一切就像是冥冥之中注定了的,這也是她作為那個時代的一個悲哀。韓子奇與梁冰玉,楚雁潮與新月,他們的愛是無比純潔的,是對抗封建束縛的又一股力量。
再回頭說說這部小說,讀這部書,猶如在讀《巴黎圣母院》,奧妙無窮。我覺得它是現代中國百花齊放的文壇上的一朵異卉奇花,挺然獨立。
這本書,情節的轉折,文筆的流暢,思路的清晰,都是我今后值得學習與深思的。也許我沒有多么華麗的文字,豐富的辭藻,但是這部書讓我懂了許多,起碼懂了什么是愛。今后,對父母要愛,對老師要愛,對同學也要愛……
這是一部穆斯林的圣潔的詩篇,充滿著悲劇的美感。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1000字 篇4
禁不住友人的強烈推薦,終于翻開《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過去的和現在的,兩條主線并行描述,到最終匯合,揭開所有的謎底,感嘆作者的巧妙構思,令情節更加引人入勝。加之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不乏精美文句,光是讀這些文字就已然享受了,更別說情節扣人心弦,果然是本好書呀。
再說說劇中人物,無一例外,都是悲劇,所以看的過程,心情略顯沉重。
最大的悲劇人物是碧兒,她是所有角色中最虔誠的穆斯林教徒,嚴格恪守著穆斯林的教規。早年喪父,為了家業,嫁給了父親的徒弟韓子奇,碧兒不懂愛情,她認為教規最大,祖業最大,但是現實生活卻跟她開了天大的玩笑。因為時事的變遷,韓子奇娶了玉兒,并生下了新月,新月生活在她的身邊,時刻提醒著她曾經的痛苦,但又不能恨新月,畢竟是胞妹的孩子,有著同樣的血脈,既愛又恨,復雜的情感,令新月對這個媽媽時常琢磨不定。最虔誠的穆斯林教徒,卻原來嫁給了一個漢人。她最在意的兒子天星,因為她的從中作梗,拆散了一對情投意合的鴛鴦,非但沒有得到兒子的愛,卻只有兒子的怨恨。胞妹玉兒,因為她的不寬容,遠走他鄉,唯一的親人從此天涯兩隔。祖業“奇珍齋”因她的猜忌,葬送在她的手里——她不僅自己不幸,也給別人制造了很多不幸,她是故事情節的起因,一切因她展開。玉兒的遠走他鄉;天星沒有娶到真愛;當年管家老侯受冤致死,老侯的子孫得以抄家,抄走了韓子奇的畢生收藏,致韓子奇抱憾離開人世;新月和楚雁潮的愛情隨著新月的離去成為最大的遺憾,令人唏噓不止。
韓子奇,天生對玉有著不解之緣,他的人生追求是玉。生活所迫,他誤打誤撞,跟隨了穆斯林教徒吐羅耶定,本以為人生所求,就是前往麥加朝覲,但是自從他在“奇珍齋”見到美輪美奐的玉器,他突然意識到,玉才是他的追求,他的生命。他為玉生,為玉死,只可嘆生活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傾巢之下安有完卵。
新月,是書中的亮點,她是愛情的結晶,本來也將有一段浪漫動人的愛情,但是從她的出生,注定了悲劇的角色,即使有著清新可人的形象,聰慧敏捷的頭腦和善良溫柔的性情,也沒能抵抗命運的安排。
玉兒,是所有角色中最讓人感到輕松的,比碧兒有文化、更多情,比韓子奇更勇敢,比新月能抗爭。她不隨波逐流,努力把握命運,雖然在感情上,屢受打擊,但是她沒有灰心放棄,反而更加勇敢地追求真愛,自愛、自尊、自立讓她活得比其他角色更充實、更成功!雖然她也經歷了早年喪父、中年無奈拋夫別女、晚年痛失愛女,但是她努力了,應該沒有遺憾了。
這本書圍繞穆斯林和玉展開故事情節,所有人物因對這兩個方面的追求或悲或喜,諸多的悲劇令我懷疑,是怪對信仰太執著?還是怪世態動蕩,個人太渺小,相對國家的命運,根本無力掙脫。
我能理解穆斯林教徒一生傾其所有,只為到麥加朝覲,哪怕乞討著一路走過去,以成就其人生的輝煌時刻。他們內心只有安,在外人看,也許他們窮困潦倒,但是他們的精神世界很富有。對信仰絕對的虔誠,內心是平靜的、祥和的、坦然的。
大多數的人是游離于信仰與現實之間的,所以造成許多精神上的苦痛,除了吐羅耶定,其他角色都是悲情的。信仰與現實之間的矛盾,處理不好,就會造成精神上的困擾。
個人認為,人活著只為“體驗”和“體現”。“體驗”是指,雖然人的結局都是一樣,但是活的過程千差萬別,體驗越多,過程越精彩,才不枉此生;“體現”是指個人價值的體現,“體驗”是自己的事,但是人畢竟是有思想、有精神的,在自我“體驗”的過程中,能夠盡自己的力量助人,影響環境、改變環境,造福更多的人,不圖流芳千古,只為造福子孫,推動人類文明的進程。這種“體現”可大可小,依個人的能力,盡力而為。
人生不過如此!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1000字 篇5
《穆斯林的葬禮》很長很長,整整三天,我都沉浸在它的痛苦或快樂中不能自拔。初次看到他的封面,便被“葬禮”二字深深震撼,這該是何等的悲傷,才能托得起葬禮的凝重!
這篇小說中,最悲情的人物便是梁君璧。兒時的她,有愛她的父母,有親愛的妹妹,還有溫柔的子奇哥哥,就算雙親去世,還有相依為命的妹妹,韓子奇也是愛他護她的丈夫。可當丈夫從英國歸來,他手中挽著的卻是自己的妹妹,她徹底崩潰,她開始變得瘋狂。她遭遇了不幸,她便使更多的人遭遇不幸。她讓最愛的兒子錯失所愛,她讓活潑的新月含恨而終,相依為命的妹妹與她反目成仇,最愛的丈夫離她遠去,珍寶齋的百年基業因她化為灰土。他的親人子女因她人生變得一片混亂,可她又何嘗不是一個可憐人呢?
其次,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冰玉的自由奔放與新月的活潑靈動,她們是一對相似的母女,都有著新式的思潮,有敢于沖破世俗的勇氣,然而,現實卻是多么的無奈!冰玉與韓子奇在英國相依為命,找到了命中的真愛,可他們的愛卻不被世俗允許,在姐姐的逼迫之下,她只能遠走他鄉,被迫與骨肉至親分離。新月與楚雁潮愛的真誠,愛的熱烈,卻被楚雁潮的漢人身份生生阻斷,他們的愛最終也只能在新月死后無奈畫上句點。
韓子奇,終生追逐著玉,為了玉,他娶了自己師傅的女兒梁君壁,為了玉,他不惜拜偽君子蒲綬昌為師;為了玉,他不惜丟下子女獨自前往英國;為了玉,他放棄真愛;為了玉,他對妻子言聽計從,間接毀了自己和子女的幸福。他的一生都在追逐著玉,卻不知在這過程中他早已丟失了幸福。
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的不完美,悲情的讓人想要落淚。但這本書的可貴之處,便是讓我們在悲情之外看到了希望,在黑暗之中看到了光亮。
那一個個鮮活而又飽滿的人物,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而那一段段凄美的愛情悲歌,正是對那個時代深情的控訴,韓子奇一生為玉癡狂,在某種程度上,正是對如玉般的純潔明凈的追求。
小說最終以葬禮結束,我想,是否可以看作作者對未來的美好期盼,黑暗的舊社會在葬禮中必將消失殆盡,光明的新世紀必將來臨。
月魂玉魄于百年之外悠悠而來,留給我們的是深深的感動,深深的思索。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1000字 篇6
《穆斯林的葬禮》。它是我最喜歡,也是另我感動最深的一本書,至今,我還對它記憶憂心仿佛昨天還在看這本書呢!
生命的挽歌總有一種愛讓人淚流滿面,總有一種情讓人無言以對,韓新目一個唯美的易碎,或許從易碎種,才讓我永久的回味書中所述的純潔的愛情與無畏的生命。無意間看到這本書,無意間看了它,卻再也無法從中拔出來,一任淚流滿面,它不煽情,但卻感人,感人至深,我一口氣讀完它,但只是在想悲哀為什么總是揮不去,我被他深深的吸引了,它讓我看到人性的弱點,人生的無奈,更重要的是由愛而襯托出生命的價值!這本書里,兩條軌跡穿插著前行—“月”與“玉”,兩允人,不同的人生的道路,不同,但又那么的相似,是悲字溢滿心頭的苦澀,或是被感動良久的悲楚,命運無情,生命也是如此的脆弱,我真想用我的眼淚來祭奠這白紙黑字,著無盡的愛。梁冰玉,韓之奇,上一代的愛情沒有幸福,有誰能體會。看著小心越可愛而安詳的臉龐,而斷然離去的冰玉的心情呢?更有許多感受,當他重回故居為了女兒,卻只能面對一片連墳都難以發現的“墓地”的悲楚呢?正義,何以能讓你生,或是滅呢?正義站在新月身邊,但同時死神也降臨,正義有時候是那么脆弱連同脆弱的生命,一并離去,為什么?為什么?復仇失去了理智,上一代的一個悲劇,一個宿命,有輪回到下一代的身上,時代的悲哀已將一切掩埋,沒人理解這樣的家庭。
曾受戰火的洗禮,靈魂和呻吟毀滅的人?逃離了戰火,梁冰玉猛然的發沉:比戰爭更恐怖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一個穆斯林家庭,三代人的興衰,那么無力地控制著人生,那么有力的詮釋著生命,人生仇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清無畏……人生從來沒有輪回度過了人生才完成了人生。
正如歷史,他是人的足跡,但并不是所有留下足跡的人都敢于正視自己的歷史?生命的挽歌,在逝去之時唱起…。易人拉欣的流浪,至后來的韓志奇流浪,本來就是一種悲哀,女兒的離逝,正如那含苞帶放的花蕊。花還未開,花枝失折了。永遠不能彌補。葬禮時一切的終結,也是一切的起點。沒有人知道,葬禮的哀歌在為誰而唱,為誰而熄?一條是私怨不停的不歸路,一條是愛恨分明的死胡同,韓子琪而韓子琪,就這樣被生命捉弄,新月與子淇兒女之間無盡的愛。但也無法改變決定的事實。或許新月一開始就錯了,韓新月與楚艷潮,更是一個錯誤,在那戰火連天的年代,放不下浪漫—即使在東北大圓內未明湖畔!她的師生戀只能走向死忙,生命在宿命前是那么的無力。即使有楚老師深情的呼喊,點燃她生的希望,也不能改變現實,冷酷的“母親”韓子琪投入仇人門下,我只是深感佩服,而一絲一毫之前也飄然入心,直到讀到新月之亡,已經不住流淚,為什么生命如此脆弱不堪一擊?
久久沒有為一本書感動了,是他讓我找到了一份純真的感動,哪一點希望那一份愛,以及那一縷生命,生命的挽歌為誰而唱,生命的挽歌為誰而鳴。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1000字 篇7
最先知道這本書時,是初中的語文老師推薦的。但那時并沒有很大的動力去讀它,直至高中,同學的強力推薦,才猛然想起它。聽完同學簡單的解讀,就迫不及待拿起它,翻開了它,就久久不能釋手。即使讀完了,也在久久的回味。
《穆斯林的葬禮》是回族女作家霍達的長篇小說,曾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作者給全書設置了一個帶有神秘色彩的宗教背景。巧妙地將“玉”與“月”作為線索貫穿整部小說,講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興衰,三代人的命運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
很厚的一本書,拿在手上,感覺沉甸甸的。很厚的一段情,讀完之后,心里沉甸甸的。穆斯林的葬禮,展現奇異而又古老的民族風情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品性,是值得我用時間和心靈感受的。從這本書中,我更真切地感受到“擁有生命,便是最大的樂趣。”與書中主人公比起來,我們不是幸福很多嗎?最起碼,我們還活著,還擁有著生存的權利,這樣說來,我們還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抱怨命運呢?也許,你的人生之旅正面臨著難以逾越的鴻溝。也許你現在的人生之路正充滿荊棘,但無論境遇如何,都要學會瀟灑一些吧!珍重生命!
在這本書里,你能看到生命的無奈,但你更能看到生命的價值。穆斯林,對于許多人來說是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名詞。而在這個詞的背后,更多的是宗教。而宗教這兩個字,更容易讓我們聯想起那些奇怪的儀式。于是,人們對它的葬禮會產生一種神秘感,作者就這樣把我們引入她的圈套。我在這穆斯林的葬禮的描述中一步步領略了人生的哀歌。我真的想用我的眼淚來祭奠白紙黑字里的主人公。正義,你為何而生,為何而滅?有許多這樣的故事,公平不在正義的一方,而《穆斯林的葬禮》里的正義就在主人公的身邊,可它是那樣的微弱,以至于產生了誰也不想看到的結局。復仇使人性失去了理智,在遙遠的未來,宿命同樣的落在了下一代人的身上。
很平常的封面,一彎月牙,一行回文,看不出有何奇特,感覺就是很普通的一本書,數十萬字,不長不短。初看時,思緒總是斷斷續續的,唯一的映像,就是兩個不同時代相互交錯的篇章結構。再次接觸時,才深深地醉在作者的字里行間。當我在為新月的死默默哀傷時,內心更是被她為愛情的勇敢所折服,新月是那么的美好,以至讓所有人都相信她的人生是圓滿的,那純真的愛情為她生命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她知足,她感恩,她是這樣,我希望我也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