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讀后感(精選5篇)
家庭教育的讀后感 篇1
今天讀了《家庭教育》上的一篇文章《家長要學會與孩子一起學習》,里面有許多好的做法,值得借鑒和學習。其中有一條說到:家長要學會寬容,敢于放棄“完美”。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功利思想驅(qū)動下,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常常是情不自禁的追求“完美”。這種完美主義在于其他孩子攀比的過程中,難免對不同層次的孩子的要求過于苛刻,孩子得到的只是父母的嘮叨、不滿、抱怨、指責,長期這樣,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斷的遭到打擊,從而產(chǎn)生了厭煩感。
聰明的家長都是從孩子的實際出發(fā),密切與孩子接觸,從深切智慧的愛出發(fā),用“賞識”的眼光代替“挑剔”的眼光;用熱情贊美代替諷刺、挖苦,寬容孩子的缺點和過失,認為孩子的優(yōu)點和缺點都是與生俱來、與生相伴的。于是,家長就會發(fā)現(xiàn)和挖掘孩子的優(yōu)點,用有點去點燃孩子的自信,用自信去點燃孩子對生活和學習的熱情。
家庭教育的讀后感 篇2
讀完這三期《家庭教育》對我的感受頗深。尤其讀完這篇《溺愛》滋生了《啃老族》這篇文章,使我聯(lián)想到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聯(lián)想到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教育觀念。每個父母心中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各方面都非常優(yōu)秀,掌握更多的知識,去更高的學府深造來適應這個日趨發(fā)展的社會。所以一些家長在這一方面做的比較偏激,以為自己的孩子只要學習好,其他方面可以忽略。在家?guī)椭⒆哟螯c一切,養(yǎng)成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習慣。不懂得體諒大人的艱辛以自己為中心。認為這樣做理所當然,日久天長滋養(yǎng)了孩子的惰性和對家長的過分依賴,缺乏獨立思考問題、判斷問題的能力。
當今社會還存在一種現(xiàn)象。有些孩子在學習上只要有成績,家長就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優(yōu)秀的其他方面也順理成章同樣優(yōu)秀,而忽略了對孩子適應社會的基礎和認知能力。到社會后很難適應難以獨立生活。
家庭教育的讀后感 篇3
讀了《家庭教育》這本書,我真的百感交集,每天我們都在為孩子的成長而操心。當父母的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成長中能夠一帆風順。健康快樂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那么優(yōu)秀,我的女兒也是一般,在生活中,打、罵、冷嘲熱諷。有的時候,我們利用母親的權(quán)利情不自禁的就把這些都用上了。看了這本書,我深深的覺得我們這種錯誤的教育方式。應該放在一邊,徹底的改變一下了,這樣的方式達不到想要的預期效果。僅此而已,我不會再用這樣的方式。
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教育不能尊重孩子的天性。這樣的教育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殘酷的、是違背人性。因此,我們教育起孩子也是困難重重,讓他玩了,學習不進步,不讓玩,還在臉上燦爛花朵般的笑容沒了,真是矛盾的很,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我覺得孩子的童年時快樂無憂無慮的。所以沒怎么在學習方面管他。結(jié)果在一年級的時候就落后,玩與不讓玩做到適度真的很難。
教育孩子有的時候會很生氣,有的時候孩子進步了,也感覺很享受。和孩子一起生活是一種快樂。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進步,真是一種無法言表的快樂。一種美好的享受。希望我們都在快樂中教育孩子,為了孩子父母都樂此不疲。
家庭教育的讀后感 篇4
此書系我國現(xiàn)代著名兒童教育專家陳鶴琴先生于1925年著成出版,至今再版20余次,可謂經(jīng)得起歷史考驗,日久彌新。
本書用通俗易懂、貼近生活實際經(jīng)驗的語言介紹了兒童的心理,列出了若干的教導原則與方法。詳細講了衛(wèi)生習慣、游戲、害怕與哭、接人待物、責罰和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即尊重孩子,又符合國情實際。
例如,針對孩子獨自睡覺一事,陳先生這樣說到——“做父母的不應當因為小孩子不肯獨自睡就去抱他(很多父母祖輩很不愿或者說很怕孩子哭,一哭就抱,一哭就哄騙),也不應當聽他哭不去睬他(也有些父母以為這就是好的教育方法,狠下心讓孩子一個人哭到昏睡過去。福爸的同事就曾讓1歲多的孩子一個人哭了2個小時,哭睡了),應當用種種方法去安慰他使他獨自睡去(其實何止對待獨睡問題,對待孩子的多數(shù)問題都可以采取這類方法)。假使我讓他去哭而不去安慰他,他雖然因為哭的疲倦會睡的,但是他的心境是很不安寧的。我用這種方法去教育他(即讓他哭一陣子,過去抱抱他歇一下,如此幾個晚上就能獨睡了),一方面使他知道他應當獨自睡的,一方面使他心里覺得很安寧,這種方法是寬猛并濟的,比較純用硬逼的方法是好得多了!
對于孩子的提問,書中說——“我們做父母的不要拒絕小孩子的問題,也不要以‘有問必答’的方法對付他。我們應當利用他的問題來實行我們的理想教育。”如何利用問題來施行教育呢?書中舉了個例子——5歲的孩子同父親去散步,看到有個小孩放風箏,就問父親那個小孩在做什么。父親說你要去看看嗎,就同孩子一起過去看。走到近前,父親說那個在空中的真好看,你看那小孩子手里拿了什么東西,要走近看一看嗎。孩子離開父親走到那個小孩子旁邊,看到了他手里的線,回來告訴父親是線。父親又問你要同那個小孩子那樣做嗎。孩子說要,父親就領(lǐng)他去買了紙竹等材料,回家做了個風箏給他,第二天一同去放風箏。這比起直接回答孩子的問題不知要好多少倍。
對于閱讀的評述,可謂點中做父母的死穴——陳先生在東京,看見黃包車夫在沒有生意的時候看報紙,還是英文報,并且告訴陳先生報上說現(xiàn)在上海霍亂很厲害。不禁感嘆道“一個黃包車夫竟然也愛看報,這種習慣多么好!這種習慣,影響著小孩子多么大!試問我們中國的家庭怎么樣?我們的社會怎么樣?不少受過教育的男女除了學校之后,對于看書,也都沒有大的興味,好像書是屬于學校的,于本身的職業(yè),于本身的修養(yǎng),于本身的娛樂,是沒有多大關(guān)系的。實在要嘆有血多人對于世界大事的認識程度是非常淺陋的,就是對于國內(nèi)的事,也不甚關(guān)心,什么各種科學上的新發(fā)明,史地上的新發(fā)現(xiàn),都置若罔聞。這種環(huán)境,怎樣能引起小孩子喜歡看書閱報呢?”說來慚愧,回顧我工作8年間的買書記錄,除了在讀研究生時為了寫論文,買過100來塊錢的書外,到了有孩子前就沒買過幾本書。感謝孩子的降臨,那種使命感促使我重新與書結(jié)緣,2年多陸續(xù)購進了5000元的書,大多是家庭教育和童書,少部分是飲食健康家政的書。有朋友問,買了那么多書,有時間看嗎?有!時間從來不缺乏,只是看怎么用和用來干什么。懷孕和產(chǎn)假期間,我在床頭、洗手間、客廳都放置了若干本書,走到哪看到哪,就是坐在飯桌前等齊家人開飯前我也可以看上幾段文字。剛開始看書,分不清好壞(指的是作者的獨創(chuàng)性,觀點合理否),但當積累了一定的閱讀量后就能自然而然分辨出了,不再從頭看到尾,遇到不好的書,略看幾眼便打入冷宮,省出來的時間就去看好書了。正是有了這些明人智者的言辭,才把我從一個粗陋的母親引入了正確的道路,甚至還能夠為身邊的朋友育兒給出合理有效的建議。這種成就感遠比我的代碼通過測試來的強烈的多!
書中用整章篇幅討論對孩子的體罰問題,他的結(jié)論是:如果做父母的自身受過良美教育并能施良美教育于子女的,體罰當然可以免用。但是普通的父母雖不應常常鞭撻孩子,然有時也可能用到。如果能用別的良法指導孩子那是最好不過,如果不能用別的良法而不得不用體罰,也要善用。陳先生非常憂慮一般做父母的不知道怎樣責罰孩子,以致?lián)p害孩子和自己的人格。他詳細列出了責罰小孩子的條件,真的是用心良苦。
這本書是陶行知先生推介的,他寫道“愿與天下父母共讀之”。里面的確有很多科學的教育方法?磥砥鋵嵲谖覈环ι朴苏撸皇巧倭松茖W育人者。再好的老師也只能帶動周圍少數(shù)的家庭,我們不能把孩子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名師名校,關(guān)鍵還是做父母的自身努力,施以良美教育。所以,父母們哪,甚至祖父們哪,如果你們想要教育孩子,請先教育自己做好(祖)父母,拿出對生命的崇敬,拿出謙卑之心態(tài),從讀書開始學習吧!
家庭教育的讀后感 篇5
讀了《家庭教育》中的一篇叫做“求學的懸梁歲月”的文章,感觸很深。說的是前世界乒壇冠軍鄧亞萍苦心求學直至讀到劍橋博士的艱辛歷程。身材矮小的鄧亞萍剛開始喜歡上打乒乓球時,所有的人都不看好她,但她的父親堅持對他說,你很優(yōu)秀,真的,后來靠吃方便面矜持集訓的她最終靠堅韌的毅力取得了驕人的戰(zhàn)績。同樣,退役的她在只認識26個英文字母的情況下靠著頑強的毅力在清華大學讀完了英語本科專業(yè),后又到英國諾丁漢大學攻讀碩士,再到后來就讀英國劍橋讀博士,從對英語一竅不通,到與外國教授用英語熟練交流,從開始的迷茫到后來的挑戰(zhàn),每一步都是那么艱難。
鄧亞萍學業(yè)上的成功于打乒乓球的輝煌,其實并非得益于她先天具備多大的天賦。恰想反,在條件對她很不利的情況下,靠內(nèi)心那對強大的翅膀毅力去支撐,靠積極進取的生活態(tài)度,戰(zhàn)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在人生道路上為自己和他人樹立了一座座豐碑,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人生有涯,知識無涯,不懈追求,走出人生理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