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范文(通用8篇)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范文 篇1
禁不住友人的強烈推薦,終于翻開《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過去的和現在的,兩條主線并行描述,到最終匯合,揭開所有的謎底,感嘆作者的巧妙構思,令情節更加引人入勝。加之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不乏精美文句,光是讀這些文字就已然享受了,更別說情節扣人心弦,果然是本好書呀。
再說說劇中人物,無一例外,都是悲劇,所以看的過程,心情略顯沉重。
最大的悲劇人物是碧兒,她是所有角色中最虔誠的穆斯林教徒,嚴格恪守著穆斯林的教規。早年喪父,為了家業,嫁給了父親的徒弟韓子奇,碧兒不懂愛情,她認為教規最大,祖業最大,但是現實生活卻跟她開了天大的玩笑。因為時事的變遷,韓子奇娶了玉兒,并生下了新月,新月生活在她的身邊,時刻提醒著她曾經的痛苦,但又不能恨新月,畢竟是胞妹的孩子,有著同樣的血脈,既愛又恨,復雜的情感,令新月對這個媽媽時常琢磨不定。最虔誠的穆斯林教徒,卻原來嫁給了一個漢人。她最在意的兒子天星,因為她的從中作梗,拆散了一對情投意合的鴛鴦,非但沒有得到兒子的愛,卻只有兒子的怨恨。胞妹玉兒,因為她的不寬容,遠走他鄉,唯一的親人從此天涯兩隔。祖業“奇珍齋”因她的猜忌,葬送在她的手里——她不僅自己不幸,也給別人制造了很多不幸,她是故事情節的起因,一切因她展開。玉兒的遠走他鄉;天星沒有娶到真愛;當年管家老侯受冤致死,老侯的子孫得以抄家,抄走了韓子奇的畢生收藏,致韓子奇抱憾離開人世;新月和楚雁潮的愛情隨著新月的離去成為最大的遺憾,令人唏噓不止。
韓子奇,天生對玉有著不解之緣,他的人生追求是玉。生活所迫,他誤打誤撞,跟隨了穆斯林教徒吐羅耶定,本以為人生所求,就是前往麥加朝覲,但是自從他在“奇珍齋”見到美輪美奐的玉器,他突然意識到,玉才是他的追求,他的生命。他為玉生,為玉死,只可嘆生活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傾巢之下安有完卵。
新月,是書中的亮點,她是愛情的結晶,本來也將有一段浪漫動人的愛情,但是從她的出生,注定了悲劇的角色,即使有著清新可人的形象,聰慧敏捷的頭腦和善良溫柔的性情,也沒能抵抗命運的安排。
玉兒,是所有角色中最讓人感到輕松的,比碧兒有文化、更多情,比韓子奇更勇敢,比新月能抗爭。她不隨波逐流,努力把握命運,雖然在感情上,屢受打擊,但是她沒有灰心放棄,反而更加勇敢地追求真愛,自愛、自尊、自立讓她活得比其他角色更充實、更成功!雖然她也經歷了早年喪父、中年無奈拋夫別女、晚年痛失愛女,但是她努力了,應該沒有遺憾了。
這本書圍繞穆斯林和玉展開故事情節,所有人物因對這兩個方面的追求或悲或喜,諸多的悲劇令我懷疑,是怪對信仰太執著?還是怪世態動蕩,個人太渺小,相對國家的命運,根本無力掙脫。
我能理解穆斯林教徒一生傾其所有,只為到麥加朝覲,哪怕乞討著一路走過去,以成就其人生的輝煌時刻。他們內心只有安,在外人看,也許他們窮困潦倒,但是他們的精神世界很富有。對信仰絕對的虔誠,內心是平靜的、祥和的、坦然的。
大多數的人是游離于信仰與現實之間的,所以造成許多精神上的苦痛,除了吐羅耶定,其他角色都是悲情的。信仰與現實之間的矛盾,處理不好,就會造成精神上的困擾。
個人認為,人活著只為“體驗”和“體現”。“體驗”是指,雖然人的結局都是一樣,但是活的過程千差萬別,體驗越多,過程越精彩,才不枉此生;“體現”是指個人價值的體現,“體驗”是自己的事,但是人畢竟是有思想、有精神的,在自我“體驗”的過程中,能夠盡自己的力量助人,影響環境、改變環境,造福更多的人,不圖流芳千古,只為造福子孫,推動人類文明的進程。這種“體現”可大可小,依個人的能力,盡力而為。
人生不過如此!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范文 篇2
我不是一個愛讀書的人,但是對讀書有著一顆神往的心,作為一個工科生,本科階段讀的好書不多,所以能夠和大家分享的資源也不多,在此希望能夠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僅為少數的閱讀過的書籍,希望未來自己能夠通過讀書會,多看幾本書,多學一些知識,多懂一些道理……關于這本書《穆斯林的葬禮》,我只能說這是我本科生階段讀過的最好的一本書之一,文章是出于著名的作家霍達之筆,百度百科也有相關的詳細介紹,我此處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閱讀感受。
這本書是在我大三階段讀的,正處于考試周附近,忙里偷閑的把它認認真真的品讀完了,故事的情節以及文章內的編排環環相扣,離奇曲折,扣人心弦。
整個文章里面充斥著悲劇的情調,文章里的所有人物都有著自己的悲情往事,這點閱讀后的人都會有自己的感受。
在此我只想簡單聊聊關于新月,楚雁潮,以及他父親韓子奇的悲劇。
從最初韓新月偶然邂逅浪漫的愛情,到少女的春心懵懂,新月與楚雁潮師生之間的相知相戀,到中間不斷夾雜的關于新月父親韓子奇玉王的傳奇人生,我比較喜歡的三個角色都在里面了,新月是新一代的追求自由,理想,愛情的青年,不受家庭的束縛,勇于正視自己的感情,在與楚雁潮相識相愛的過程中一直很勇敢,在這點上她像級了年輕時代她的母親梁冰玉,即使是新月病入膏肓即將邁入死亡,她對愛情的那顆憧憬以及向往始終都沒有改變。
她是那個時代自由愛情的代言人,也是時代、家庭和民族背景環境下埋葬的一個追夢人。太多的困難和阻力最終壓垮了我們的新月,在這個故事里,新月的故事是可悲的,面臨的來自民族習俗,母親,文化大革命時代下的種種阻力,在得知不能跟非回族的男孩成親,自己不是一直帶自己長大的的粱君壁生的以后,得知自己的母親跟她一樣苦苦追尋愛情無果,毅然漂泊他鄉后,新月的心靈終究還是崩潰了,主人公之一的新月悲劇上演了,然而我覺得這卻不是最可悲的。至少在我眼里,新月是任性的,是一個還不懂得去采用適當方式去為自己贏得適當權利的小姑涼,是一個不懂得忘掉過去去珍惜擁有現在的小姑涼,比其更可悲的是她的父親和她一直深愛的楚雁潮。
作為新月的愛人楚雁潮,從最初的彼此之間師生間的翻譯,夢想交流,到之后和新月一起面對那山雨般襲來的阻力,楚雁潮一直很勇敢的面對,一直鼓勵著新月去接觸去勇敢面對,楚雁潮自身背負的壓力本身就很大,可他一直堅持著對自己翻譯夢想以及自由愛情的追逐。可自由愛情的力量在那個時代,甚至于在那個家庭和民族中是那么的卑微,新月的不成熟與幼稚,讓她不堪種種負擔撒手離開人世了,留下了一個深愛著她的愛人和父親。
黑發人走了,還留下了一個深深眷念她的黑發人和白發人。不得不說,這個世界上沒有比楚雁潮以及他的父親更可悲的了,楚雁潮的一生是悲劇的,無論自己的翻譯夢想是否能夠實現,他的愛人都已經離他遠去,能夠陪伴他的只是一個墓地里的一個石碑,而唯一能夠留念的也就是如游魂野鬼般經常守護在石碑前,彈奏著他的一曲梁祝,《梁山伯與祝英臺》兩人最初的相識之曲,不斷的彈奏著,之前的回憶在縈繞,可陪伴的去只是山伯的游魂。英臺已經走遠,山伯該魂歸何處?悲也悲也、
新月一走,楚雁潮的魂沒了,而其父韓子奇的世界崩潰了,白發人送黑發人,玉王所珍視的玉被文革之風給卷走,自己所追尋的愛情被時時刻刻刀絞般留在心底,守著一個無情的妻子,連自己的深愛的親生女兒都無法給予自己的保護。《穆斯林的葬禮》本就圍繞著過去的韓子奇玉王的傳奇人生以及現代版的新月楚雁潮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刀絞般的事實被妻子展示在女兒面前,新月不堪重負走了,而妻子依舊不忘舊事,苦苦相逼,玉王的玉也沒了,理想,愛情,親情,曾經的一切都沒了,韓子奇才是真正的悲劇人物,年輕時代的臥薪嘗膽,迷失愛情,懦夫的性格讓他拋棄了真愛選擇了家庭,如今,家庭的重壓下又把他唯一的寶貝女兒壓垮了,也把那個曾經類似于他的楚雁潮打入了愛情低谷,一蹶不振。種種苦難壓得這位主人公喘不過氣來,也許吧,此刻的死亡才是一種解脫,才是對得住自己心中的那份真愛,對得起自己夢想的一個解脫,韓子奇的夢隕落了,韓子奇的愛也隕落了,韓子奇的親情也隕落了,韓子奇的玉更是隕落了,那么,韓子奇的一生也該結束了……
書中塑造了一批血肉豐滿的人物,而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最難以釋懷的莫過于韓新月與楚雁潮以及他們的愛情悲劇。愛情悲劇是美學的需要,人們耳熟能詳的愛情故事《梁祝》《羅密歐與朱麗葉》《紅樓夢》《魂斷藍橋》無一不是悲劇結尾。韓新月的出生便注定了她的悲劇命運,親身母親遠走異國,對養母冷漠的不解。她無比善良的性格讓她成為了一件易碎的美玉,而罹患心臟病,與楚雁潮的分離更令她的命運徹底粉碎。最終她走向了自己的葬禮,只留下了天上的一彎新月獨自暗傷。
當讀到楚雁潮撲到韓新月的墓穴中,親吻著她時,我眼中蓄積的淚水忍不住噴涌而出,心中陣陣絞痛,“他不可遏制地撲上去,吻著她的臉,她的眼睛,她的嘴唇,這和著淚水的吻,是他們的第一次吻,也是最后一次,是初戀的吻,也是訣別的吻”,“淚水灑在黃土上,他不能自持,倒了下來躺在新月將長眠的地方,沒有力氣再起來了,不愿意再離開這里了”。
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豐富的典故,只有細膩如水般的情感流過我的眼睛,流過我的手掌,流過我的心間,模糊了我的視野,也模糊了我的心田。寫這篇感悟前,我又看了一遍這本書,心中感慨萬千,三代人的恩怨情仇,六十年的情感糾葛,最終化為滄桑歲月的塵土, 而那些曾經鮮活的靈魂卻依舊活在世間,俯視著我們自己的故事,就像我們讀他們一樣讀著我們,并不時的發出嗟嘆之聲。我們又何嘗不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呢?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范文 篇3
前兩天剛看完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下面就來給大家分享一下看完這本書的感悟吧。《穆斯林的葬禮》是我國回族女作家霍達所寫的小說,它曾獲得矛盾文學獎,并被翻譯成多國文字,揚名海內外,經久不衰,具有偉大的文學價值,宗教價值,歷史研究價值和深切的人文關懷。
當然其中最打動眾多讀者的還是那矢志不渝的愛情,另外還有在當時社會大背景下的個人悲劇性的命運以及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愛恨情仇更讓人為之深深的嘆息。
故事采用了交叉敘事的方法,讓讀者在過去和現在之間行走,更將兩代人的悲劇命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敘事方法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對中國近當代文學的發展具有借鑒意義。此外,作者在敘事中擅用多種修辭,辭藻優美而簡明易懂,為讀者更深刻的理解作品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此外,回族人對伊斯蘭教忠誠的信仰以及回民的宗教儀式始終貫穿作品,成為了作品的另一條暗線。這種信仰,對這一個個人物悲劇性的命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例如,梁君璧因為她虔誠的宗教信仰而不能接受妹妹梁冰玉與自己的丈夫韓子奇之間所謂的愛情。
而這種排斥,又造成了韓新月的悲劇愛情和命運。我們暫且不談論一個宗教信仰的好與壞,只從作品中人物命運來看的話,宗教信仰確實對一個人的命運起著重要的作用。作品中,韓新月和韓子奇死去時,人們都將其來世的幸福寄托在真主安拉身上。韓子奇是以神戰勝自己對死的恐懼,他覺得自己當初因為羨慕梁君璧父親巧奪天工的技藝而放棄了前往圣城麥加的計劃,從此開始了自己的另外一個人生。他感覺到自己身上背負著沉重的罪孽,因此在他死的時候,他的妻子念禱告詞而安慰他。
故事貫穿了建國前后和文革歷程,將一個社會的歷史變遷,一個民族的命運和個體的命運展現在讀者的面前,這對于當代史學研究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接下來,我們來分析故事中每個人的性格以及經歷。韓子奇,一個孤兒,因為羨慕甚至說震撼于梁君璧父親的技藝而將他認為父親,并在他死去后和梁君璧結婚。這個婚姻,一方面是為了報答父親對他的養育與栽培之情,一方面是由于梁君璧對他的愛慕之情。于是在韓子奇還不懂愛情的時候,他組建了自己的家庭。從此開始照顧梁君璧姐妹,并將梁家的生意發揚光大,甚至在英國也做出了成就。我認為,在她的婚姻里,他更多的懂得的是責任二字的含義。而在戰爭來臨之時,為了保住梁家的生意,在朋友的介紹下出國,梁冰玉跟著他踏上了火車。
在國外,他們二人相依為命,此時他們懂得了愛情的含義,于是韓新月出生了。戰爭結束之后,他們一家三口回到祖國,卻不知道等待他們的將是什么。韓子奇為了韓新月能有一個穩定的生活環境而隱忍了后半輩子,梁冰玉也因受到了她的姐姐梁君璧的刻薄的言辭而離家出走。最后一次回到家里時,所有她愛的人都已死去—韓子奇和韓新月。而她既愛又恨的姐姐也已經死去。
當年的愛恨情仇早已不復存在。韓子奇前半生精明,有擔當,是梁君璧眼中的好丈夫。而在他的后半生,因為梁冰玉和韓新月的存在,他在梁冰玉面前變的軟弱,唯唯諾諾。他對韓天星甚至沒有盡到一個父親的責任。他只想著讓韓新月有個更美好的人生。而他畢生追求的這個夢想也沒有實現。韓新月最后在痛苦中死去了。
他的死對于韓子奇而言是晴天霹靂,因此新月死后他一病不起。在他重病之時,他終于懂得了什么是他最在乎的東西。新月和冰玉是他一生最愛的人,新月已經死去,因此他要抓住最后一個他珍重的人。他傾盡所有心思,將自己的情感坦白在一封信中,希望冰玉可以收到,可以理解他,回到自己的身邊。這是他活著的支撐與信念。而擊碎他這個信念的是,他的兒子天星卻將這封信一把火燒了。
一方面,他是為了自己的母親不再那么的傷心絕望。另一方面,在文革時期,他的小姨梁冰玉在海外,而與海外的人有書信來往是有可能受到批判的,因此,韓子奇懷著一顆悔恨而遺恨的心死去了。
再說梁君璧,我始終覺得她是故事中最悲劇性的人物。韓子奇、梁冰他們顧然可憐,令人同情,但至少他們之間存在著真愛,自然也不懂愛是什么,她始終以她自己的思想為別人,為自己謀取著幸福。為了家庭,她可以接受一個和自己親生妹妹有孩子(韓新月)的丈夫,為了兒子天星,她硬是拆散了天星和她所愛的人,為他找到了一個自己覺得更優秀的女人。
而天星隱忍的性格卻接受了這一切。為了新月,她更不接受楚雁潮,楚雁潮是一個漢族人,回族人和漢族人結婚不符合她的宗教信仰,最終新月在痛苦中死去了。梁君璧為每個人謀劃著一切,卻一無所有,女兒和兒子怨她,丈夫和妹妹怨她,她得到了什么?這又是由于什么?因為她固執的性格以及她忠誠的宗教信仰。
梁冰玉,梁君璧的妹妹,她受到高等教育,在大學期間,她談過一次戀愛,自己以為遇到了真愛,結果她卻最后一個知道自己男朋友是一個漢奸,于是她被千夫所指。最后她帶著一顆受傷的心跟著她的姐夫韓子奇踏上了去往異國他鄉的火車。之后,她懂得了也找到了自己的真愛——韓子奇。
戰爭結束,她跟隨者韓子奇回到家鄉,本以為等待她的會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結果她不被姐妹接受,不被眾人理解,于是在新月香甜的睡夢中,她離開了新月,給新月留下了一封信。她的愛情夢再一次被擊碎,在她最痛苦的時候,她期望韓子奇能帶著韓新月和她一起離開,一家三口過屬于他們的生活。韓子奇拒絕了她,他選擇了自己的玉雕事業,梁冰玉再一次帶著一顆破碎的心,帶著對女兒深深的思念于牽掛離開了。老去后,她終于是回來了。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范文 篇4
不治之癥的早逝少女,凄美無奈的愛情,生離死別的親生母女,生世之謎,一見鐘情,終生不渝,中學生言情小說的主要元素都齊全了。
不用去查作者的生平便能猜出,她必然是女性,穆斯林,北京人,且是玉器業內人士。
自傳性質的小說也有很成功的。但此書一看便是。。。。
在這部小說里,穆斯林只是畫布背景,換幅別的也沒什么區別。
蘇曼殊至少還曾寫過“還卿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
書中的玉器行也類似。
核心情節都與信仰或行業無關。
突然而起的昏厥、受傷、疾病、死亡,都表明了作者情節構造的無力。
男女主人公的戀愛是源自象牙塔里的校園生活,什么翻譯魯迅更是標準的中學生文青情懷。與回民家庭、經商家庭、玉器行家庭背景無關。
決定全小說的重要情節轉折,都是世俗人情而已。
韓子奇與冰兒相好,首先是大房不能容得丈夫出軌,再次是丈夫與自己親妹相好更添刺激,最后才是“再說了,古蘭經也說了不可同娶姐妹二人”。
韓子奇感到的為難與愧疚,首先是無法與發妻交代,然后是為了那安逸的世俗生活,又轉投發妻懷抱,任由冰兒出走。如果真感愧對真主,一開始為何無愧疚?臨終寫到愧對真主,愧不愧又怎么樣呢,反正就是死了而已,與劇情無關。穆斯林不是可以取四個老婆嗎?但是要對四個老婆平等相待。這怎么沒寫呢?對冰兒有愧嗎?有愧又怎樣,隔了那么多年才想去打聽一下下落,信被天星燒了,燒了也就燒了。
男女主人公的戀愛被阻,是源于母親的強勢控制欲,覺得師生之戀有傷風化,教門相隔正好是個拉來用的現成借口而已。作者啊,你這樣寫有辱信仰啊?
女主出殯,男主去“試坑”,其實現場除了哥嫂,別人都不知道男主是漢人。作者自己放棄了信仰沖突的情節。
看看偉大的小說,《復活》、《巴黎圣母院》,信仰是怎樣地改變人的生命,改變人的命運?
還不如說,當時的時代背景,更配得上當一張畫布,至少對劇情是有影響的。老北京琉璃廠的商業格局,橫跨亞洲與歐洲的二戰年代,文革時代,老侯后人的反撲導致了家族的徹底敗落。鄭曉京那個角色也挺有意思的。但是這些都和穆斯林信仰無關。建議書名改為《北京往事》之類的稍微相稱些。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范文 篇5
《穆斯林的葬禮》很長很長,整整三天,我都沉浸在它的痛苦或快樂中不能自拔。初次看到他的封面,便被“葬禮”二字深深震撼,這該是何等的悲傷,才能托得起葬禮的凝重!
這篇小說中,最悲情的人物便是梁君璧。兒時的她,有愛她的父母,有親愛的妹妹,還有溫柔的子奇哥哥,就算雙親去世,還有相依為命的妹妹,韓子奇也是愛他護她的丈夫。可當丈夫從英國歸來,他手中挽著的卻是自己的妹妹,她徹底崩潰,她開始變得瘋狂。她遭遇了不幸,她便使更多的人遭遇不幸。她讓最愛的兒子錯失所愛,她讓活潑的新月含恨而終,相依為命的妹妹與她反目成仇,最愛的丈夫離她遠去,珍寶齋的百年基業因她化為灰土。他的親人子女因她人生變得一片混亂,可她又何嘗不是一個可憐人呢?
其次,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冰玉的自由奔放與新月的活潑靈動,她們是一對相似的母女,都有著新式的思潮,有敢于沖破世俗的勇氣,然而,現實卻是多么的無奈!冰玉與韓子奇在英國相依為命,找到了命中的真愛,可他們的愛卻不被世俗允許,在姐姐的逼迫之下,她只能遠走他鄉,被迫與骨肉至親分離。新月與楚雁潮愛的真誠,愛的熱烈,卻被楚雁潮的漢人身份生生阻斷,他們的愛最終也只能在新月死后無奈畫上句點。
韓子奇,終生追逐著玉,為了玉,他娶了自己師傅的女兒梁君壁,為了玉,他不惜拜偽君子蒲綬昌為師;為了玉,他不惜丟下子女獨自前往英國;為了玉,他放棄真愛;為了玉,他對妻子言聽計從,間接毀了自己和子女的幸福。他的一生都在追逐著玉,卻不知在這過程中他早已丟失了幸福。
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的不完美,悲情的讓人想要落淚。但這本書的可貴之處,便是讓我們在悲情之外看到了希望,在黑暗之中看到了光亮。
那一個個鮮活而又飽滿的人物,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而那一段段凄美的愛情悲歌,正是對那個時代深情的控訴,韓子奇一生為玉癡狂,在某種程度上,正是對如玉般的純潔明凈的追求。
小說最終以葬禮結束,我想,是否可以看作作者對未來的美好期盼,黑暗的舊社會在葬禮中必將消失殆盡,光明的新世紀必將來臨。
月魂玉魄于百年之外悠悠而來,留給我們的是深深的感動,深深的思索。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范文 篇6
早期經常閑逛書店時,總會看到這本書擺在很顯眼的位置,那時想當然的以為這是一本舶來品,以為又是翻譯自某國外文學獲獎作品,因個人偏好的問題經常錯過,所以一部盛傳國內近30年的名著,說來慚愧,近期剛剛讀完。
小說用細膩的筆觸描述了清末至建國初期生活在北京的三代穆斯林玉器藝人的人生變遷,恰巧作者霍達出生在玉器世家,又有回族穆斯林的血統,于是讓我們近距離的了解到了穆斯林的生活以及玉器手藝人的精湛技藝和民族情懷。
整本書的基調還是較為悲情的,懷有滿腔熱忱的梁亦清一心想要完成《鄭和航海圖》的玉雕以示對回族先祖鄭和的敬意,最終猝死在了水臺上,韓子奇擁有高超的技能和精明的生意頭腦,最終獲得了物質和名譽地位的極大成功,但卻遭受著倫理道德的長期折磨,并遭受著親歷女兒早逝的巨大痛苦。
女主人璧兒一心為了家人,在父親早逝后努力承擔起家庭的重擔,在韓子奇逃離戰爭時也嘗試著維系玉器店生意并守護著家庭,但最終卻要面對丈夫與妹妹所生的女兒并在妹妹遠離后擔任母親的職責;韓新月,一個如名字般純潔無暇的女子,初次露面便讓人覺得清新、活力,充滿了新生的希望,卻遭遇著無法與心愛之人相守的命運,最終因先天心臟病早早離開了深愛著她的人們…
讀完書的時候,內心還是極大的不平靜,為書中人物的命運惋惜,為逝去的人們悲痛,正如小說名字一般,書中多次大筆觸描寫葬禮,特別是穆斯林特殊的葬禮形式。在這個葬禮中,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人們的情感得到了極大的流露,也讓我們接觸到了不同民族在禮儀上的區別。
悲傷,總會激發人們前行。
小說創作于80年代,正逢改革開放初期,人們的觀念正在發生極大的變化,各民族之間也在更親密的融合。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作者希望通過小說傳達的是各民族間的和睦與平等,特別是在韓新月與楚雁潮的感情脈絡上,能夠看到作者倡導跨越不同民族的愛情的平等與自主。當然,在其中最大的阻力來自于新月的母親璧兒,一個堅持著穆斯林固有思維的傳統女性,一方面阻撓女兒的婚事,一方面設計破壞兒子的跨民族愛情,最終讓兒子選擇了沒有任何感情基礎的穆斯林姑娘。
一心精心算計的璧兒,卻從來不知道,這世間最大的諷刺,是自己一直相守終生的丈夫,一個她認為地地道道的穆斯林,其實本身只是一個漢族人家的流浪兒。在作者看來,感情的東西,本是不受外在干擾的,特別是在一個相對保守的年代,人們能夠突破固有思維,邁進新的時代,還是需要克服很多困難。
書中人物的命運千回百轉,而作者在其中的文學表現手法,現在讀來依然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最為突出的是通過三代人時空并行的方式,分別表達三代人的故事。開始讀時有些迷惑,但越深入越有一種醍醐灌頂之感,讀來豁然開朗。將人物關系層層剖析開來,故事脈絡漸漸理清楚之時,竟有種發現新大陸的喜悅之感。這種表達,即便在當下的文學作品創作中也是不多見的了。
讀書會中,我為大家分享了梁亦清與韓子奇初次見面的一小段,主要是對于穆斯林的禮節做了一些分析。穆斯林,似乎是一個離我們很近又很遙遠的群體,大街小巷常常遍布清真餐廳,西安的回民街更是全國聞名,但我們其實并不了解他們的生活,于是借著讀書會大家一起探討。
參加讀書會的朋友們,有無神論者,有基督教徒,有接觸過佛教等等,大家在探討時還是比較激烈。但究竟哪個宗教更好,已經完全超出我們的知識范圍,所以大家只是簡單的分享一些自己的體會和經歷。
栗子講到了自己在西藏旅游時遇到的淳樸的藏民朋友們,猶記當時在高原旅行體力不支時當地人主動分享的奶茶。其實,在我看來,無論是否信奉宗教,又或者信奉何種宗教,人心都應是向往和平與美好的,堅信真善美,才會讓人與人之間相處更融洽。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范文 篇7
高中的時候看的這本書,好多東西都不記得了,但是當時窩在被窩里哭的一塌糊涂,我不知道誰錯了,但是沒有一個人幸福,每個人都不是壞人,每個人都那么不幸
梁俊碧錯了嗎?她很不討人喜歡,但是她沒錯,丈夫跟妹妹生了女兒,她無奈之下撫養成人,確給不了她母愛,這個立場,換誰能給愛呢,她有著中國婦女根深蒂固的東西,這讓她不可能跟丈夫離婚,那個年代也非常非常少人離婚,他只是一個守衛自己東西的傳統婦女,不可愛甚至討人厭,但是她不是壞人
梁冰玉錯了嗎?她有著那個年代的熱血和無知,孤身在國外,身邊唯一熟悉的就是姐夫,是人都會想依靠吧,在絕望的時候人往往會做出很多喪失人性的事情,她就是在那樣絕望的時候成了姐夫的女人,何況那個年代絕對的男權還沒有崩塌,二女一夫也不是那么難以接受,她無知不夠堅強但是她也不是壞人
韓子奇這個倒插門女婿,在強勢妻子的淫威下本就軟弱,他既保護不了愛情也保護不了女兒,做的一切都是偷偷摸摸的,他軟弱不男人,但是也不是壞人
韓天星隱忍 安靜 樸實,也因為他的隱忍安靜毀了自己的愛情,娶了別的女人,他給不了那個女人愛情,但是他懂得他的好,他總是默默的,他知道新月不是他親妹妹,母親不愛新月,但他默默的對妹妹好,他不勇敢 不爺們,但是他很好
沒有一個壞人,但是悲劇就那么不可阻擋的發生了,因為沒有一個壞人,不知道把氣撒在誰身上,不知道該怎樣做能夠阻擋這一切,沒有一個人做過一件不可饒恕的事情,每件事都有理可依,所以悲劇才那樣的不可逆轉,讓人有心無力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范文 篇8
我認識霍達,是從語文課本里的名著引讀開始的。
那時還在應付緊張中考的我,便對《穆斯林的葬禮》有著由衷的好奇。終于,中考之后,慢慢舒緩自己急促的心情,漫步書店,不匆不忙的買下了這本書。
封面是一幅西方哥特式建筑的畫面,下面的印刷體打著穆斯林的葬禮這六個黑體字,簡單而又透著莊重的氣息。暑假連續幾天的綿陰小雨,使我徜徉于書海中,讀完這本書,一種肅穆感、敬佩感油然而生。
在北京的一座四合院里,在灰色磚墻簇擁著懸山式的門樓里,傾情的演繹了一個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命運,六十年間的興衰存亡以及糾纏交錯的愛情悲劇。
天生聰穎,為報師恩的韓子奇娶梁君璧為妻,事業之路蓬勃發展,最終成為北京的“玉王”。抗戰爆發期間,他與梁冰玉攜帶珍寶遠赴英國發展。在二戰的硝煙之下,韓子奇與梁冰玉竟萌發了愛情,韓子奇從前只知道事業,只知道報師恩,卻不懂什么是愛。直到那一刻,冰玉病重,他們兩顆心緊緊地相貼,眷戀的眼神透露著纏綿。已近中年的韓子奇與梁冰玉相愛了,而新月便是他們愛情的結晶。也許這是一段不令人許可的愛,也許他們的愛被天下人廣為嗟嘆,也許韓子奇早有妻室,可封建的束縛終究沒能約束他。其實,我很贊賞他們的愛,雖然我不懂什么是愛,也沒經歷過愛,但是我知道,在愛面前,所有的世俗凡塵都是無法阻擋愛的。
盡管是兩代人,同樣不會阻擋愛情的萌芽。
新月就讀于北大,對于一個懵懵懂懂的青澀少女來說,也許還不懂什么是愛。可是梁老師卻是對她情有獨鐘。當愛情悄悄到來時,一切話語都如此蒼白無力,心里也是一片茫然。之后,楚老師毫不顧忌,勇敢的向新月表白:“新月,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當兩顆心經歷了長久的跋涉而終于走到了一起,像鏡子一樣互相映照,彼此如一,毫無猜疑,當它們的每一聲跳動都是在向對方說:我永遠也不離開你!那么,愛情就已經悄悄地來臨,沒有任何力量能把它們分開了!”
試想當時的場景,新月那青澀的臉龐,透露出一絲絲的純真與無知,當聽到這番話語時,她是何其的激動與忐忑不安,“老師,我們這是……愛情嗎?這是愛情嗎?
當然,無論新月是否接受,這段愛情始終無法走到歲月的盡頭。他們美好的愛情被韓太太阻止了,僅僅只因為楚老師是漢人,想想都令人無比的心酸。也是,在那樣的一個時代,封建的束縛,世人的眼光,就連身份背景都可以成為愛情、婚姻的絆腳石。更何況他們的關系令人無法揣測。在我眼里,他們雖是師生,可卻不是師生戀,他們的愛情超越一切,超越的過概念,可沒想到,始終沒能沖破封建束縛的大牢。
他們的愛情是梁君璧無法想象的,她無法體會愛,她的一切就像是冥冥之中注定了的,這也是她作為那個時代的一個悲哀。韓子奇與梁冰玉,楚雁潮與新月,他們的愛是無比純潔的,是對抗封建束縛的又一股力量。
再回頭說說這部小說,讀這部書,猶如在讀《巴黎圣母院》,奧妙無窮。我覺得它是現代中國百花齊放的文壇上的一朵異卉奇花,挺然獨立。
這本書,情節的轉折,文筆的流暢,思路的清晰,都是我今后值得學習與深思的。也許我沒有多么華麗的文字,豐富的辭藻,但是這部書讓我懂了許多,起碼懂了什么是愛。今后,對父母要愛,對老師要愛,對同學也要愛……
這是一部穆斯林的圣潔的詩篇,充滿著悲劇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