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讀后感(精選11篇)
活著讀后感 篇1
如果我們有更多選擇,就不會有這么多咄咄逼人的欲望。但是我們只能沿著這條狹窄的小道,麻木地走過去。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可悲。
我也懂得做人應(yīng)該積極樂觀的處世至理,讀余華的小說《活著》,我的人生觀卻沒有特別大的改變。要說收獲,則無非是在感嘆之余,再一次被提醒:人應(yīng)該知足。
我認為之所以有一部分人像我一樣沒事胡思亂想,無非是因為人的軟弱,因為人的不懂得知足,總是想要得更多。
《圣經(jīng)》中提到:天然人的生命是十分軟弱的,人的體內(nèi)人的成分使人易怒,沖動,不能自制。這一點我是相信的。人的軟弱,使人面對困境時往往無力支撐自己走向新生,使自己陷于泥潭而不能自拔,使自己明知善惡卻無膽反抗。人若敢地在黑暗的曠野獨自唱著歌走路,在烈日炙烤的峭壁無聲地攀爬,在無橋無船甚至無人的野渡泅過冰冷的河面,充分顯示自己的勇氣與智慧,那么在現(xiàn)實的世界里,人的日子會有更合理的安排。
但同時,人又不懂知足。追求太多總是難以得到滿足的。未經(jīng)滄桑的人總是容易在現(xiàn)實的捆綁中藉著心靈的不滿足幻想著換個環(huán)境,一味認為物質(zhì)的困境使自己忙于無意義的奔波,無暇顧及精神享受。于是,在不如意的現(xiàn)實邊緣,痛苦地接受一襲又襲虛無的沖擊。卻不曾想到,若真有一天,你活在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中,過著看人臉色甚至隨時可能遭人毒打,隨時可能朝不夕保的日子,你還會為曾經(jīng)的生活盡不如意嗎?或許那時,更多的便只剩下懊惱和追悔了吧。
生活從來都不容易。讀了《活著》,我想,接受現(xiàn)實,努力成長,好好活著,活著,活著……
活著讀后感 篇2
星辰,在空中寂寞的亮著,那點點的冷光,訴說著黑夜:“我知道黃昏正在轉(zhuǎn)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tài),就像女人召喚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戰(zhàn)勝黑暗的光明,是生命的堅持。
《活著》其實很簡單,它只是講述了每個人無時無刻不在做的事——活著,或者說更好的活著。
《活著》卻又很復(fù)雜,它將人們放置在了一個充滿苦難的時代里,將“活著”最寶貴的信念,完全地剖析在人們面前:以回憶的姿態(tài),去深刻地體會“活著”,艱辛,本然,寧靜。就如林蔭下的福貴,牽著老牛,念叨著亡故妻兒的名字,依舊充滿感情,仿佛他們從不曾遠去。
文章的主人公福貴,一生坎坷波折。當(dāng)所有的親人都先他而去,親情的美好被死亡無情的撕碎,他以一種超乎想象的堅毅與執(zhí)著活著,沒有被厄運打垮,扼住了生存的咽喉。
讀過《活著》,看到福貴的親人一個個死于病痛和意外,生死別離剜割著福貴的心,福貴依舊沒有放棄,由紈绔子弟變成了有堅定信念的人。由主人公的信念引發(fā)了我對生命的思考,對活著的感悟。
文中的活著,決不是無目的地延續(xù)生命,而是為了心中的信念,將活著演繹為生命的升華,去戰(zhàn)勝一切失敗,痛苦,永不放棄希望。
為了活著而活著。
當(dāng)一個人在經(jīng)歷過生死困境,認識到生命的不易,當(dāng)活著成為一種信念,而非只是想著自己的功名和后人的褒貶時,人們也許就會像福貴那樣:獨自一人卻不孤寂,因為他能從自然中所有有生命的東西身上找到生命的活力,活著的快樂;也許就可以做到,對于自己的過往,那生與死的別離處之泰然,因為活著已成為心中最堅定的信念,看透活著的真諦,不會因生死別離而有所動搖;也許就可以做到夕陽西下,與老牛相依的淡泊、寧靜。
活著是一種本能,是生物本源中對生命的敬畏與向往,活著是純凈美好的,是本真質(zhì)樸的,人就是為了活著而堅定不移地前進,不論前方是黑暗還是光明,是荊棘密布還是鮮花綻放。人是為了活著而活著——在活著本身面前,其他一切都不足以成為理由。
回到現(xiàn)實中來吧,文中福貴的時代早已過去,福貴的生活方式早已不適合現(xiàn)在的社會,我們不可能像他那樣活著。我們應(yīng)該做到保持本心,認清自己的目標,用盡全力去做真正有益于自己和他人的事,創(chuàng)造自己的價值。在一切困境面前,像福貴一樣,永不放棄,為了活著而活著。
放下書,已是正午,秋天金色又帶些收獲氣息的涼爽的風(fēng),混著溫暖柔和的陽光落在窗沿,吹起窗簾,一陣陣起伏跌宕。心中涌起一股對生命從未有過的強烈力量,對活著的強烈信念——一切如此美好,我們有什么理由拋下這一切輕言放棄呢?
林蔭下,一個瘦小的老人和一頭老牛,朝著太陽,漸得漸遠。
好好的,活著……
活著讀后感 篇3
我很久沒有獨自靜下心來看一本書了,看一本如此純樸的小說,是余華的作品,十萬余字,用詞很簡練,淡淡的,好似品茶一般,回味悠長,感觸很深,或許有種刺痛的感覺。
《活著》是一本描寫死亡的書。故事講的是一個地主的兒子叫福貴,由于好賭而輸光了整個家產(chǎn),由一個好吃懶做的富人變成一個徹徹底底的窮人。富的時候除了具有一切富人所應(yīng)有惡習(xí)外,他還要加倍;而窮的時候,甚至比所有那個時候的窮人還要窮,還要卑賤。然而,并沒有因為他變成了一個窮人,命運就停止了對他的掠奪,而且這種掠奪是用最殘忍的手段:死亡!父親、母親、妻子、兒子、女兒、最好的朋友一個一個相繼死去,每一次失去,我不知道富貴是何心情,但都讓我這個旁觀者悲痛欲絕,不知所措。書中人物各種不同的死因更是讓我倍感死亡的恐怖。尤其看到他的兒子有慶為了怕弄壞鞋子而提著鞋子光著腳走在雪地里的時候,眼淚真的忍不住奪眶而出。我甚至有些責(zé)怪作者太過殘忍和無情,不給這樣一個卑賤的人留下一丁點什么。可是,書中的所有人,面對命運,他們沒有任何抱怨,也許他們根據(jù)就不懂抱怨,所有的一切,除了承受,還是承受。
“活著”在我們中國人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狂傲不羈的吶喊,也不是來自于兇殘猛烈的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zé)任,去忍受現(xiàn)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忍受所能忍受的,忍受所不能忍受的,在絕望與痛苦的邊緣繼續(xù)活著,而且驕傲而堅強的活著。當(dāng)讀到他的最后一個親人苦根吃豆子撐死的時候,我真的不知道福貴還有什么活下去的勇氣了,可是此時的他早已學(xué)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只是很單純地為了活著而活著了。
“我也不想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給你做一雙新鞋。”
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許這就是家珍所認定的幸福。看完《活著》,很多細節(jié)都已經(jīng)模糊了,可是家珍的這句話卻深深地刻在我的記憶里,如此清晰。只有經(jīng)歷過分離之苦的人才知家人團聚的真實可貴吧。我們應(yīng)該感激,我們活著,我們的家人活著,所以我們幸福!
“做人不能忘記四條,話不要說錯,床不要睡錯,門檻不要踏錯,口袋不要摸錯。”
這是福貴在農(nóng)婦們聊天時插嘴說的一句話,也是他在經(jīng)歷生活的大起大落之后總結(jié)的生活真諦,很簡單,樸實至極的話,卻含義深刻。“福貴”老人其實只是廣大中國農(nóng)民的一個縮影罷了,在他們身上,遺存了太多的優(yōu)良品德,勤勞、善良、任勞任怨、樂觀、堅韌,正是無數(shù)像“福貴”這樣的老百姓,我們的國家才能在那無盡的災(zāi)難中挺過來,他們?yōu)閲腋冻隽颂嗵啵覀儜?yīng)該感激,我們活著,過著過去許多人的努力和付出創(chuàng)造的幸福生活。
另外,聰明的作者在描寫很多死亡的同時,也給與了我們很多希望,家珍重新回到徐家,福貴從軍隊逃回家里,有慶上學(xué)念書,鳳霞嫁給了二喜每一次家人死去后都會有新的生活的希望,雖然死亡沉重,命運多舛,但終歸多了些生的喘息;也正由于每一次新的生活剛剛開始,卻再次被命運捉弄,才顯得生命的
活著讀后感 篇4
今天上午,一口氣把作家余華的作品《活著》讀完,感觸很深,所以在這里跟大家聊聊,想了解下每個人的感受。
讀《活著》我?guī)锥嚷錅I,特別是兒子有慶的死,我淚流不止,心里堵的慌。
《活著》可以說是寫實主義的大悲劇,作家余華寫作樸實而簡潔,人物形象刻畫細膩,全篇布局別具匠心,展現(xiàn)了作家扎實的寫作功底。
值得喜歡文學(xué)的青年,好好品讀和感悟。好的作品,值得你去親自品讀和感悟,如果知道了劇情,就像知道人生的經(jīng)過和結(jié)局,人生就索然無味……
活著讀后感 篇5
有哪本書比《活著》更有意義,能更好地有感而發(fā)呢?是《青春之歌》,是《兄弟》還是《冷山》?《活著》,一個悲慘的故事。雖然不會像看郭敬明的《夢里花落知多少》時哭得稀里嘩啦的,但看《活著》會讓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一種不膚淺的感覺,一種看了讓人深感悲涼凄慘的感覺。這書看過很久了,但余華那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還是令我難忘:一個小村,一座小城。還有主人公福貴。
這故事講述了福貴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兒子,娶了城里一個有錢人的女兒,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每天都進城里的賭館賭錢。賺得不多,輸了的不少。終于有一天賭光了家業(yè)一貧如洗。一次福貴爸上茅廁時死了。也許這是報應(yīng),他是地主,是敗家子。地主位置被一個以前經(jīng)常借錢給福貴賭博的人坐了。一貧如洗的福貴因為為救母病去城里抓藥,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政府部隊拉去當(dāng)兵。在戰(zhàn)場上九死一生,當(dāng)他幸運歸家時,女兒卻已經(jīng)成了啞巴,母親死了,家里一窮二白。福貴的兒子意外身亡;后來女兒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卻因產(chǎn)后失血過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外孫子吃豆子時死了。福貴老了,故事結(jié)束了。
福貴經(jīng)歷了人生最大的痛苦,當(dāng)他看著親人離自己而去時,心底那時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鮮血都流出來了……但他卻奇跡般地挺了過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到風(fēng)燭殘年之時,依然牽著一頭老牛做伴過日子。
他沒有因為親人的離去而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因為活著是為了讓死去的人安心。其實福貴并不知道什么是活著,他只知道人活著就是這樣,經(jīng)歷一下酸甜苦辣,有錢就賭一賭,沒錢就種種田。活著就是這么簡單。
人活著為了什么?人活著不為什么,只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而世上卻有成千上萬的人始終不明白,他們總以為活著只是為了幸福,只為了愛情,只為了養(yǎng)家,只為了金錢,只為了做官,只為了別人。當(dāng)他們達不到目的時就跑去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覺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對自己前途不懷有任何希望,于是他們也選擇了在這個世界上消失。
亦有些人,在碰到丁點兒大的困難時,選擇了后退,后來他們覺得退縮也不是解決方法時,于是他們也與世界說了聲再見,然后揮手而去了。
小時候,我曾想過自殺。自殺,現(xiàn)在一想,咳!一個驚心動魄的詞語!
那是小學(xué)時,我的數(shù)學(xué)糟透了,每天都要被數(shù)學(xué)老師罰留堂。我寫的作文在語文老師的眼里永遠都是次等貨。那段日子真令我活得心驚膽戰(zhàn)的,每天都期待著可愛的老師們不要當(dāng)著全班五十多位同學(xué)的面對我一個人實行鞭策,但老師們還是這樣做了。我沒了面子,沒了自信心,沒了立足之地,沒了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沒了一切。世界沒有了任何色彩。但我還有一條生命,活生生的。我想結(jié)束她,結(jié)束了她我就可以逃開一切。但當(dāng)我站在家里陽臺向下望時,當(dāng)我一步一步爬上長城時,我突然發(fā)覺,我并不想死。若我想死,我早就可以跨出陽臺上的欄桿一躍而下,在長城上可以將扶緊欄桿的兩手松開,往后一躺……那是多么觸目驚心哪!我不想死了。
后來我找回了自信心,找回了面子,有了立足之地,大家對我有了幾分羨慕,自然有了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我的心情如同擁有了一切一樣興奮。慶幸當(dāng)初我沒有做愚蠢事兒啊!
是啊,人只要活著,就有希望。人只要活著就是一種勝利。沒有比活著更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難的事!生不可選,死不該選,惟有硬著頭皮活著!
活著讀后感 篇6
余華說:“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那么我們到底是為什么而活著呢?
一部《活著》賺足了我的眼淚,涉世未深的我合上書卷掩面哭泣,為福貴的一生而悲哀嘆息,為他面對親人相繼離去只能默默承受卻無能為力而感到無奈,也為他獨自一人在世間禹禹獨行倍感孤獨而感到無助。一部《活著》引發(fā)了我的沉思,倘若有一天我的親人們漸行漸遠,倘若我的父母有一天離我而去,這塵世間只余我一人面對風(fēng)霜雨雪,倘若死亡離我越來越近,我又該何去何從?
榮華花上露,富貴草頭霜。福貴的前半生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他從一個高高在上的少爺變成了一個下田耕種、為生計發(fā)愁的莊稼漢,他經(jīng)歷了徐家從家大業(yè)大到一貧如洗的重大變故。許是命運弄人,福貴的人生從家道中落的那一刻才真正開始。榮華與富貴于他終究不過是過眼云煙,就像花上的露水、草頭的秋霜一般,禁不起陽光的曝曬,一切終歸于平靜。
接踵而來的是父親的病故,母親的臥床,而在一夜之間,福貴也仿佛長大了,他從一個紈绔子弟成長為一個男人,扛起了家庭的重擔(dān),可造化總愛捉弄人。
福貴在給母親抓藥的途中被抓了壯丁,一個從未扛過鋤頭的人就要扛槍了,想想都覺得可怕。在戰(zhàn)場上,福貴親身經(jīng)歷了死亡,也親眼看到剛剛還有說有笑的鮮活生命轉(zhuǎn)眼間就變成了一具具冰冷的尸體,戰(zhàn)爭是可怕的,而此刻的福貴只想活著。此刻生命變得是那樣脆弱,仿佛生與死只在睜眼與閉眼之間,活著是那樣遙不可及。
后來,福貴終于返鄉(xiāng),而此時母親早已離世,女兒也因病變成了啞巴。經(jīng)歷過生死的福貴本以為能活下來,重新與親人團聚,從此一家人過平平淡淡的生活是老天的眷顧。可是生活總是不如人意的,此后的福貴親眼看到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外孫相繼離去,漸行漸遠,而自己卻無能為力,直到晚年,只剩下一頭名叫“福貴”的老黃牛與他相伴。他有時會傷心,但更多的是踏實。因為親人們都先他而去,等他有一天也要離開時就誰也無需牽掛了。
與其說《活著》中的福貴是不幸的,倒不如說那個年代的中國是不幸的。上個世紀的中國四分五裂、內(nèi)憂外患、戰(zhàn)亂不斷,好不容易安定下來卻又遇到三年自然災(zāi)害,時刻面臨著饑餓的威脅,在那樣的歷史背景下,活著是從每個人心底發(fā)出的真切而又強烈的呼聲。因此余華才會說“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我覺得時至今日,人不應(yīng)該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我們還應(yīng)該追求更高更遠的目標,為理想而活著!
那么透過《活著》,我又讀懂了什么,我們到底為什么而活著呢?
有一部香港電影叫做《歲月神偷》,它所表現(xiàn)的主題是:歲月是一個神偷,他會偷走我們的青春歲月,偷走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但它偷不走我們對生活的希望,偷不走我們心底濃濃的愛意。這就是生活,也許親人會漸行漸遠,但他們對我們的愛卻亙古不變。
也許我們的親人會離去,我們的父母會遠行,但生老病死是生命的選擇,是不可選擇的選擇,但請記住:不論如何,他們是愛我們的!我們要好好活著,做自己能做的事,做自己該做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事,心懷感恩與愛意去追求自己更高的理想與目標。當(dāng)然,我們也無需懼怕死亡,因為這是一條任何人都不可逃避的不歸之路。我們要做的是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為愛而生,為理想而活,活在當(dāng)下,莫負芳華!
活著讀后感 篇7
暑假中,我讀了《活著》此書。當(dāng)我初次看到“活著”二字時,心中充滿了疑惑。活著是什么?是享盡榮華富貴?是一事無成?還是遭人欺凌?這些都不是。于是我?guī)е鴿M腹疑問翻開了書。
在那個黃昏,老人福貴,向作者余華講述了自己傳奇的一生。帶有些許無奈,又帶有些許悔意。老人的一生是坎坷的,他年輕是只知道吃喝賭嫖,因此,他家從大戶人家變成了窮困的農(nóng)民,不知哪修來的福氣,他找了一個溫柔賢惠的妻子,就在他悔改后卻又被抓去做了壯丁,被放回來后,他本想默默的度過晚年,可他命運坎坷,本該經(jīng)歷的幾代同堂,卻變成了福貴眼睜睜的看著他僅有的六位親人相繼離世,只留他孤單一人在世上獨活。
合上這藍皮書,強忍住眼淚,我心久久不能平靜。福貴的一生是一個奇跡,一個所有人都不愿經(jīng)歷的傳奇。在那亂世中,福貴經(jīng)歷了文革、自然災(zāi)害和生活打擊。這么多困難,這么多平常人經(jīng)歷不了的困難,福貴一個人挺了下來!其實,福貴就是那個時代窮苦人民的縮影。
我懂了,我懂“活著”二字了深度了!面對死亡,最痛苦的,不是死去的人,而是活下來的生者。他們的肩上不僅多了責(zé)任,而且少了一個替他分擔(dān)痛苦的人。但是,如果生者不肯接受現(xiàn)實,死者又怎能安息?所以,死者不能復(fù)生,生者要堅強的面對現(xiàn)實,像福貴一樣生活下去。這樣,死者才會欣慰。
“少年去流浪,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福貴的歌聲又一次想起在我耳旁。
相關(guān)文章
熱門文章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活著讀后感 篇8
《活著》這本書向我詮釋了什么是生命。主人公在經(jīng)歷了我甚至無法想象的諸多打擊后依然能夠堅強的活著,甚至完全不知道活下去是為了什么,而這卻又恰恰是生命的本能,生,是一種本能,無關(guān)環(huán)境,無關(guān)信仰,無關(guān)追求。哪怕這個世界讓你絕望,讓你心灰意冷,依然要頑強的活著。這就是生命的本質(zhì),是最真實的對生的信念。
在讀書的過程中我一度覺得主人公實在是太悲慘,這樣活著還有什么意思呢,但是讀完后,一個問題發(fā)人深省,活著,需要理由嗎?我一度認為人活著就是有追求,如果沒有追求或者有什么意義呢?但是,讀完《活著》,我才明白,活著,可能僅僅只是為了活著,是一種生存的本能,是對生命的尊重。,當(dāng)你失去了一切,你會發(fā)現(xiàn),你還有你的生命,你的生活還在繼續(xù),你的生命,這是別人無法奪走的。
余華的《活著》看似描寫苦難,描寫時代強加的苦難,實則在描寫每一個人真實的生活。不得不說,福貴的不幸代表了一種人群的不幸。福貴的生活,是徹徹底底的活著,他的活著是對生活中的一切不行的真切的感受,他不需要別人的同情,也不必講這種經(jīng)歷視作他的“不幸”他只是在盡力完成他本就應(yīng)該完成的事情,那就是或者,余華用第一人稱的視角告訴我們,活著是每個人自己的主觀感受,而非他人對你生活的客觀評價。或許快樂是短暫的,而痛苦占了大多數(shù)人生活的很大一部分,但是你不會為了快樂而活,也不應(yīng)為痛苦而死。
讀完《活著》,我只想說“我們或許沒有生活在最好的年代里,但是我也慶幸,我沒有生活在最可怕的年代里。”整部小說真實的可怕向我展示了生活到底能有多慘,在這么慘的生活之下,活著本身就是一種意義。我真的很討厭他對人物生活的編排,看慣了喜劇的我,對余華如此真實的筆觸下所描寫的慘淡的生活感到害怕,每當(dāng)人物產(chǎn)生了希望,作者卻讓希望破滅,將希望捏碎,塑造了一個真實的,慘淡的甚至有些恐怖的故事,整部小說沒有《基督山伯爵》中主人公苦盡甘來,快意恩仇的灑脫,也沒有《哈姆雷特》中王子對生命的解讀,以及大仇得報后內(nèi)心的無謂雜陳,取而代之的是對生活的麻木,是生存的本能,沒有傳奇的色彩,沒有奮起的反抗,唯有在壓抑的氛圍中,對“生”的渴求,全文的氛圍就仿佛是風(fēng)暴來臨的前夕,沉悶,壓抑的可怕,也許下一秒,一切都會灰飛煙滅,一切都將化為烏有。
在我看來,看完這本書后,除了為福貴的悲慘身世流下眼淚外。也讓我思考,對于我們來說活下去比福貴要簡單得多,福貴的痛我們無法也不想切身體會,所謂的“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到底有多難。活著很簡單卻又很難,如果你在乎“活下去”那么活著很簡單,如果你要在乎“怎么活”那么活著也許也會變得奢侈。對于福貴來說,尋死比活著簡單千萬倍,到最后,即便只剩一只老牛,他依然選擇了活著。
“生命是有尊嚴的,我們應(yīng)當(dāng)尊重生命,即便面對再多的苦難,也應(yīng)該努力地繼續(xù)活著。”這才是《活著》讓我真正感動之處。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活著,短短兩個字給予了人生最簡短的總結(jié),也賦予了世人最大的勇氣。就像余華所說“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不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zé)任,去忍受現(xiàn)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因此,忍受苦難造就了活著。
《活著》寫出了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寫出了苦難者對世界災(zāi)禍樂觀的態(tài)度。他讓我真正知道——起碼以我現(xiàn)在的理解懂得了活著本身就是艱難,而延續(xù)生命則是更深層的艱難。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我想正因為異常艱難,活著才具有深刻的含義。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認清生活的真相,并且仍然熱愛它,向上攀爬的那條路,更讓人,熱血澎湃。
活著讀后感 篇9
愛情,越是將它看得高尚,就越感覺容易褻瀆它,就越想珍惜它,它是我們成長一定時期的階段產(chǎn)物,似乎上天給人們的愛情都是被精心安排的,無論你是富有的還是貧窮的,是精神上的獨領(lǐng)風(fēng)騷之師還是窮酸落魄之士,都可以擁有自己的愛情,并且都可以為愛情“愿意花上幾個小時的時間陶醉其中”,愛情給人們的滿足感是其他一切事物難以媲美的。 但是當(dāng)今的人們,或者從產(chǎn)生愛情的時刻起,人們這種無知的家伙就用自己的毫不滿足的貪婪欲褻瀆著自己少有的愛情。
對自己一時迷戀的人窮追不舍,漫無目的耗費著自己的精力與時間,最終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還說是愛情傷害自己。孰不知,就是自己經(jīng)過深思熟慮想要去過一輩子的人,在精心準備后追求的過程中也可能會發(fā)現(xiàn)這不是自己生命所需要的那個人。況且前者也只是一時的沖動。這傷害或許就是沖動的懲罰,自己傷害自己,就像伊甸園內(nèi)的夏娃和亞當(dāng)。但終究也是可以原諒的,因為上帝讓我們傷害我們自己,就已經(jīng)是對人們最大的懲罰。
對自己想要傾盡一生的人,我們總是害怕失去,想要爭取太多的時間與精力去彼此在一起,一起玩耍,一起打鬧,一起學(xué)習(xí),一起廝混,一起流浪等等,多數(shù)時候甚至是刻意地安排所謂的邂逅。可是,如果愛情可以衡量為一種定量的東西的話,上天賦予每個人都是相對等量的愛情,經(jīng)營愛情的時我們不得不支出著這些東西,支出的越多,我們自己擁有的就越少。到最后可能會透支,并且讓自己遍體鱗傷,痛苦余生。所以,我們應(yīng)該都得順其自然,懂得珍惜。這里我們似乎可以通過閱讀大自然變遷的規(guī)律來體會和把握平衡感,《物種起源》應(yīng)該是不錯的選擇,或者最近的一部影片《海洋》也還好。
總之,不管怎樣,愛情還是讓我產(chǎn)生了無限的渴望,也似乎可以在尋找愛情的過程中,了解到更多的自己,找回更多的自我。
知識,不一樣,我們可以隨時獲取它,相對的容易得到,但是也容易失去,所以“活到老,學(xué)到老”,它是終身產(chǎn)物。小時候,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給自己學(xué),這種思想幾乎持續(xù)到了高中時代。即使是高中時代,也只是知道“只是能夠改變命運”,但是如何改變?一片混沌。直到現(xiàn)在,可能對知識的認識仍然只停留在表面的表面,還是不知道知識具體能夠怎樣改變命運,因為總感學(xué)得太少。但不可否認,我已經(jīng)對知識產(chǎn)生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渴望,“學(xué)無止境”,真是這樣。
學(xué)習(xí)文學(xué),可以培養(yǎng)精神之氣,身子薄弱的我們需要文學(xué)的積淀,明事懂理,修身養(yǎng)性。“寶劍鋒錯磨礪,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堅韌,“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自信,“粉身碎骨渾不怕,卻留清白在人間”的頑強,“會當(dāng)擊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的豪氣。路瓦栽夫婦的執(zhí)著,葛朗臺的吝嗇,變色龍讓人厭惡的嘴臉,我對叔叔于勒的冷漠,最后一課的悲壯... ...我們在文學(xué)的殿堂,“取之無盡,用之不竭”。
學(xué)習(xí)自然科學(xué),我們可以了解自然變換,從而體會自身與自然是怎樣的格格不入,感慨自然的偉大,“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相比之下自己的生命多么的渺小,但也萬不可沉浸于消極悲觀之中,“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人雖弱,但也可得“江上清風(fēng),山間明月;耳聞成風(fēng),目遇成色”。
學(xué)習(xí)社會人文科學(xué),我們可以了解人類發(fā)展的文明與規(guī)律,朝野更替,興衰相隨,“剩余價值”的產(chǎn)生,社會性質(zhì)的變革發(fā)展等等,足以讓我們再次渺小,但是我們盡可在這邊海洋打撈自己所想要的,滿足自己的貪婪欲望,增加自己的情商,經(jīng)營自己的人脈網(wǎng)絡(luò),將信息的不對稱性增大增強,因為“經(jīng)濟基礎(chǔ)決定上層建筑”。或許這樣的理解是極端的,可是現(xiàn)實生活中是存在的,有大家云:“存在即合理”。可是現(xiàn)在的我是排斥這樣的,有人會說你還不懂得現(xiàn)實,還不自知。但是我寧愿這樣,一個演講似乎可以讓我們看到曙光——羅永浩,就是老羅最近在保利劇院的演講。
我相信對知識索取到一定程度,我們自然會創(chuàng)造新的思想,新的知識,即便有時也只是灌溉了自己的心田,但我們也會是快樂的。所以,這里我們可以大膽的貪婪。“月滿則溢”,我們也不是例外。
對世間苦楚的憐憫之心,似乎是精神與物質(zhì)的共同作用,有精神沒物質(zhì)支持,我們會力不從心,有物質(zhì)沒精神支撐,更是白搭,所以“人類和平”現(xiàn)階段依然處于呼吁階段!
如今的我只是想心懷一顆感恩的心,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去幫助能幫助的人們。是在力不從心,我也不會自責(zé),因為把自己管好,盡量減少自己的苦痛與煩惱也算是減少一些世間的苦痛。好好活,做有意義的事... ...
最終,還是要感謝我的爸爸媽媽,給了我生存的前提。再之,感謝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
或許,這些只是想象;或許,夢想成真很難;或許,我會變得比現(xiàn)在所想的現(xiàn)實更加現(xiàn)實,但至少,許多年之后我還能知道我曾經(jīng)這么想過,我曾經(jīng)盡力去做過。夢是好的,我們都想盡力去做,一點點靠近夢,即使真的不能實現(xiàn)。
活著讀后感 篇10
就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余華《活著》
這故事講述了福貴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兒子,娶了城里一個有錢人的女兒,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每天都進城里的賭館賭錢。賺得不多,輸了的不少。終于有一天賭光了家業(yè)一貧如洗。一次福貴爸上茅廁時死了。也許這是報應(yīng),他是地主,是敗家子。地主位置被一個以前經(jīng)常借錢給福貴賭博的人坐了。一貧如洗的福貴因為為救母病去城里抓藥,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拉去當(dāng)兵。在戰(zhàn)場上九死一生,當(dāng)他幸運歸家時,女兒卻已經(jīng)成了啞巴,母親死了,家里一窮二白。
福貴的兒子意外身亡;后來女兒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卻因產(chǎn)后失血過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外孫子吃豆子時死了。福貴老了,故事結(jié)束了…… 福貴經(jīng)歷了人生最大的痛苦,當(dāng)他看著親人離自己而去時,心底那時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鮮血都流出來了……但他卻奇跡般地挺了過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到風(fēng)燭殘年之時,依然牽著一頭老牛做伴過日 子。
他沒有因為親人的離去而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因為活著是為了讓死去的人安心。其實福貴并不知道什么是活著,他只知道人活著就是這樣,經(jīng)歷一下酸甜苦辣,有錢就賭一賭,沒錢就種種田。活著就是這么簡單。
人活著為了什么?人活著不為什么,只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有些人覺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對自己前途不懷有任 何希望,于是他們也選擇了在這個世界上消失。
亦有些人,在碰到丁點兒大的困難時,選擇了后退,后來他們覺得退縮也不 是解決方法時,于是他們也與世界說了聲再見,然后揮手而去了。
《活著》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發(fā)”,讓一根頭發(fā)去 承受三萬斤的重量,然后,教給我們:如何讓這根發(fā)絲不斷裂。
我也是想過死的, 而且不止一次。
咳,自殺,如今看來多么觸目驚心的字眼。
以往,我只要稍有不如意,每次都會那么想:“哎呀,反正人總歸要死的,無非是遲早的事,我這么失敗,死了算了!”就那么想著,有時,這念頭只是一 閃而過,有時,它也會在腦中盤旋好幾日。然后,看著周圍世界不再那么灰暗,也就不想了。
我并沒有像書評中說的那樣“流著眼淚讀完全文”,我在看完整本書的同時,也明白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明白了絕望的不存在。福貴,這樣一個堅毅的人,在經(jīng)歷了人生幾乎是所有的劫難之后,終變成了一個風(fēng)燭殘年,看淡一切的老人,他一個人,走過人生的漫漫長路。 記得曾經(jīng)看見過朱德庸的一組漫畫:上學(xué)的時候,老師考驗?zāi)愕闹橇?上班的時候,老板考驗?zāi)愕囊懔Α?dāng)你老了,你以為一切考驗都結(jié)束了,但你才發(fā)現(xiàn),原來,一切都在考驗?zāi)愕挠洃洝?/p>
那么福貴呢,他還會去回憶那一段太過于殘忍和不堪的過去嗎?我想,他會的吧。
因為,他已經(jīng)把這整一個人生,看成過眼云煙。
他與他的那一頭取名為“福貴”的牛一起,度過人生最后一段平靜的生活。
我要好好地活著,因為,所有的挫折,與生命站在一起,又都能算得上什么呢?
活著讀后感 篇11
第一次接觸羅素的名著《我為什么而活著》這篇文章是在上高中時。因為列選在語文教科書中,所以還是有意無意的閱讀了。不過因為那時年少輕狂不識人間情愫為何物。草草閱過幾遍,也許是青春期的判逆吧,那時的我對那些太富有人生哲理的文章不做細讀。因而,雖然現(xiàn)在懂得人生的意義所在,但還是與許多哲理精華失之交臂。
前段時間,綜英老師給我們隨堂放聽力進行練習(xí),其取材就是羅素的《我為什么而活著》,那一刻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耐人尋味。另外,因課程需要,馬哲老師要求我們寫一篇讀后感。所以,我?guī)е欠菖d致再一次閱讀了羅素的《我為什么而活著》。在自己心志漸漸成熟和價值觀開始形成的條件下,仔細琢磨了這篇文章。感觸頗多。下面,想要就自己對這篇文章的理解和讀后的感受以文字呈現(xiàn)。
“我為什么而活著?”古往今來,人們千百次地這樣追問過自己。我究竟為什么而活著,這個問題既簡單又復(fù)雜。有的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經(jīng)成為人間的匆匆過客;有的人搜故尋今,苦思冥想,終其一生也未能參透其中玄機。羅素為什么而活著?通過文章,我們可以知道:“對于愛情的渴望,對于知識的追求,以及對于人類苦難痛徹肺腑的憐憫。”沒錯,這就是羅素生活的全部內(nèi)容。以三種單純?nèi)欢鴺O其強烈的激情支配著他的一生。那么羅素用“純潔”、“無比強烈”來形容這種激情,到底要表達什么樣的含義?通過細讀,我認為作者用“純潔”,說明其一生的追求,除了這三種之外,別無其他;“無比強烈”與“不可遏制”呼應(yīng),也說明這
三種激情在自己漫長的一生中始終左右著自己的行為。通過渴望愛情、追求知識、同情困難詮釋是他一生為什么活著,同時也顯現(xiàn)出了他崇高而偉大的情懷。
通過研讀課文,我深入理解了作者的觀點,體味到了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
首先,他寫道自己活著的第一種激情是渴望愛情。因為愛情給他帶來狂喜,可以幫他解除孤寂以及體會美好的人生境界。沒錯,愛情是世界上美好的東西。但是,什么是愛情?以及現(xiàn)在的我們需要愛情的理由又是什么?我想這是值得活在當(dāng)下的人們應(yīng)該思考的話題。
其次,支配他活著的第二種激情是求知。文章中作者提到自己求知的原因是(1)希望了解人類心靈;在這里我想說“人的心靈”代指有關(guān)人本身的知識(2)希望了解星星為什么發(fā)光;“星星為什么閃閃發(fā)光”代指有關(guān)自然的知識(3)試圖理解畢達哥拉斯的思想威力,而這代指有關(guān)人與社會的知識。作者用詩化的語言形象地表現(xiàn)了渴望了解人類自身、探索自然奧秘、理解社會科學(xué)的強烈愿望。這三方面的知識涵蓋了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全部內(nèi)容,也就是說作者渴望了解的是一切知識。作為求知的我們,來到大學(xué)到底是為了求知還是為了享樂,或者說是揮霍父母的血汗錢乃至自己的青春?現(xiàn)在競爭日益激烈,有多少人為了趕上時代的步伐,日夜兼程。而學(xué)習(xí)這場激烈競爭的序幕才剛剛拉開,誰能大意的可以高枕無憂呢?更何況以后找份滿意的工作
是我們的宿愿!我現(xiàn)在的學(xué)習(xí),其實是讓自己的心踏實一些,我今天的努力,就是今天的從容為明日的從容甚至為了后日而做的準備,可是誰又知道后天會是什么樣子呢?一直被謠傳的20xx 年是世界某日,所以一些人趁機鼓吹不趁著現(xiàn)在好好享受,到那末日到來之時,人就無法再享受到美妙的事物了。倘若20xx年真的是世界末日,我相信真正得人是不會因為末日的到來而放下手中的學(xué)習(xí),工作的。輕易放下手中學(xué)習(xí),工作的是那些心中沒有主見的人,是那些沒有寄托的人,是那些隨波逐流的人
再次,作者提到第三種支配他活著的激情:對于人類苦難痛徹肺腑的憐憫。他同情苦難:饑餓的兒童、被折磨的受害者和無助老人、全球性的孤獨、貧窮和痛苦。然而也通過這些表達對人類應(yīng)有生活的嘲諷。在司空見慣的環(huán)境里,人是脆弱的。各種單調(diào)重復(fù)的信息和符號切割著視覺、聽覺以及包括第六感在內(nèi)的其它種種感覺,沒有人能抗拒,麻木成為最經(jīng)常的結(jié)果。如今,和平與發(fā)展是當(dāng)今世界的主題。所以人類應(yīng)有的生活,應(yīng)當(dāng)是充滿著愛,充滿著人性,平等和諧、有序發(fā)展的生活;而社會中卻一直存在貧窮、冷漠、孤寂等現(xiàn)象,這體現(xiàn)了人性的丑惡,社會制度的不公,給人類散布了災(zāi)難,破壞了人類的正常生活,壓抑和毀壞了人性。因此,這是“對人類應(yīng)有生活的嘲諷”。
羅素在文中提到的三種激情是他在漫長一生中追尋、奮斗的原動力。而“苦海”、“絕望”則表明這三種激情給他帶來快樂的同時也帶來不安和痛苦。當(dāng)然,也因為這三種激情,使他永遠不
會放棄希望。另外,“冰冷死寂”“深不可測”提示了孤寂的可怕,它猶如黑洞一般吞噬了作者的心。然而作者越是描述孤寂的可怕,越反襯了真摯愛情的可貴,從而表達了對愛情的熱烈追求。
在羅素力量的感召下,我為什么而活著?這個問題雖然問的很茫然,在此,我還是想問活在當(dāng)下的你們?yōu)槭裁炊钪榱擞H情而活著?為了友情而活著?為了恩師而活著?為了所有對我們友善的人而活著?為了良知而活著?為了正義而活著?為了美好而活著?為了成就而活著?為了奉獻而活著?為了尊嚴而活著 ?
人生是一條無法選擇的路,我們沒有權(quán)利選擇我們的出身,沒有理由抱怨我們的家世背景,也沒有理由為生活中的跌跌撞撞而怨天尤人。最后,針對自己提問:我究竟為什么而活著呢?我不想為死亡而活著,否則來人世何用? 既然選擇我來到這里,我就為體驗生活而活著。因為活著是一種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