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5000字(精選32篇)
讀后感5000字 篇1
本學期學校為了鼓勵大家讀書,統一發了一本劉墉的《世說新語2》之教育秘笈,我在閑暇之余讀了一部分,讓我回味無窮。娓娓道來的教育秘笈就像與讀者對話,許多的困惑也隨之漸漸明朗。書中對“新新人類”的理解,我有同感:“他們可能動作不快,起床也不快,但他們的觀念靈活、轉變得快、適應得快。”是的,就拿我外甥來說,看似動作較慢,但是對社會的進步事物說起來讓人用另一種眼光看他。
他小時候喜歡看課外書,特別是歷史和地理之類的,積累了好多知識,高中時學習再緊張,也要擠出時間(如周六晚)上上網瀏覽一下著名網站,上一下qq,關心一下國內外大事,就餐時,便侃侃道來;去了幾個地方,就會告訴你那里人的生活方式,沒有一點點的不適應;有時還時不時地評論一下某些社會現象,有時模唱幾首流行歌曲還真是有點模樣,這就是“新新人類”。
讀了這本書,對我頗有啟發,我國的家長對孩子太多的企望、設想和規矩,于是束縛了孩子想象的空間和發展的平臺,使家長沒有辦法選擇,只有聽之任之。想想現在青春期孩子的叛逆,網絡問題少年,做家長的真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需要我們家庭的幫助和協調,是非常需要與學校老師經常的溝通。有的家長常把責任推給學校和老師,卻不問自己的責任盡到了沒有,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書中談到的“年輕人要有探索的權利”“子彈準備好”,我很贊賞。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實際上就是累積的過程,為自己儲存一種能量,為自己積淀一些知識,為自己儲備一定的能力,到機遇降臨時,你便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平臺大顯身手,而非有了合適的機會,只能望此興嘆。我記得教育自己女兒時,她出生才八個月就教她自己學會吃飯,讀小學時要求她一定要遵守紀律,要多為他人著想,回家要學會做家務……如今,走向社會了,較快地適應了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盡自己的能力為社會做一點點事,就是儲備生命的價值。
掩書沉思,我們的家庭需要太多地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要為他們創造一種寬松、和諧的環境,要鼓勵他們把知識變成技能,要讓他們體味與珍惜成長中的困難,明確自己的目標,堅持數年,必有好處!
提起記載遺文軼事的筆記小說,你想到了什么?提起志人小說的代表,你想到了什么?提起中國最早歷史價值最高的小說,你又會想到什么?告訴你,它就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傳奇——《世說新語》。
最近閱讀了劉墉《世說新語2劉墉教育秘笈》,感觸頗多。劉墉先生以非常平實的語言,幽默的文筆,道出很多人生哲理,實在令人佩服。本文就以處罰的藝術為題談談個人感想。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組織文人編寫的,梁代劉峻作注。分為政治、德行、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門。全書共有一千多則記載了許許多多富有哲理、趣味十足的文言小故事。
今天晚上,我又讀了《世說新語》識鑒門的幾篇文章,其中有一篇使人的品質得到了很大的體現。
原文是這樣的:王浚沖、裴叔則二人總角詣鐘士季,須臾去后,客問鐘曰:“向二童何如?”鐘曰:“裴楷清通,王戎簡要。后二十年,此二賢當為吏部尚書,冀爾時天下無滯才。”
譯成現代文是:王戎、裴楷二人兒時去拜訪鐘會,呆了一會兒就離開了,有客人問鐘會:“剛才那兩個孩子怎么樣?”鐘會說:“裴楷清明通達,王戎簡約扼要。二十年后這兩位賢才將成為吏部尚書,希望那時天下沒有被埋沒的人才。”
讀完這篇文章,讓我認識了一個善于發現人才,并且具有優秀品質的鐘會和一個清明通達的裴楷,一個簡約扼要的王戎。文章以鐘會和客人的對話為主線,闡述了裴楷、王戎的品質,也寫出了鐘會的善于發現人才的能力。文章第一句中“須臾去后”,意思是呆了一會兒就離開了,寫出了王戎和裴楷在鐘會家中待的時間短,也一定襯托出了鐘會發現人才之迅速。鐘會話中的最后一句:“后二十年,此二賢當為吏部尚書,冀爾時天下無滯才。”突出了鐘會善于發現人才,能從兒時的表現想到二十年后的作為,坡有一定功底。也寫出了王戎、裴楷的一部分優良品質,兒時已有所體會。“當”字有一定的肯定意味,突出了鐘會的能力強。后一小句“冀爾時天下無滯才”這是鐘會的愿望,也是為國家興亡所想的,寫出了鐘會關心國家的未來和國家的下一代。
像看故事樣的讀著《世說新語》,不知不覺的就看到了后面,感慨頗多。試著談談我的點滴體會。
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歷來具有深厚的道德及傳統的美德。然后,如今看來,某些美好的東西已經成了歷史。今日的中國,人們的道德觀念金錢觀念傳統觀念似乎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一些報道和文章中我們可以知道,中國的香港澳門中國臺灣人在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美德方面要比大陸人好很多,在尊重老人,愛心事業等方面真的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當然,我說的是整體狀況,也并不是說我們就一無是處,我們身邊也不乏雷鋒式的人物。我只是想說,現在下一代人的思想道德等方面也到了非重視不可的地步了,不然,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將會無法傳承,就連國人的國際形象也大損。
前兩天在報紙上看到了這樣一則新聞:“71歲農村婦女每月捐款1000元”。說的是濟南地區雙港鎮郭黃莊村鄭金玉大娘的故事。用她自己的話說是“我是家庭婦女,沒退休金,但幾個孩子都孝順,每個月都給錢,我一個老太太,能花什么錢?每個月拿出一點錢來捐助孤兒和困難群體是可以做到的。”多樸實的語言!就這樣她一堅持就是許多年,累計捐款已達10多萬元。
也在前兩天,電視上看到了一個報道:公交車上兩個年輕人為了爭一個座位差點動起了手,一旁的一位老太太站起來,讓坐于年輕人,而這個年輕人就真的坐下了。老太太說,“只要他們不打起來,我讓個座,算不了什么”。又是一“愛幼”的典范!但尊老又去了哪里?
因為迷戀網絡,中小學生弒父(母)的報道,屢見不鮮。
我們這個社會到底怎么了?難道還不值得我們的思考嗎?
“冀爾時天下無滯才”,愿這美好的愿望在今天成為更美好的現實!
讀《世說新語》,感覺就像聽古人講故事。寥寥數語便能將一個時期的思想風貌娓娓道來。怪不得魯迅先生稱它為“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魂奇。”不僅這些。《世說新語》還是“無數”成語的“發源地”呢!我們熟知的“拾人牙慧”、“一往情深”、“咄咄怪事”、“一覽無馀”、“望梅止渴”等等,都出自《世說新語》里的一個個小故事。讓我們一起領略吧!
我最喜歡的一則是《道旁苦李》一文。它講的是七歲的王戒在和小朋友們玩的時候,看見路旁李樹上結了很多李子,多的都快把樹枝壓斷了。孩子們爭先恐后的去摘李子,而王戒一動不動。有人問他原因,他說:“長在路邊樹上還會有那么多李子,定是苦李。”摘到李子的孩子嘗李子,果然苦。
這個故事暗藏玄機,不但夸獎了王戒小小年紀便有很強的推理能力和善于思考的好習慣,還側面指出“路邊苦李,沒人青睞”。借苦李傳達出無用的事物活人就會被人所棄的道理。而故事中的王戒從小就脫穎而出,終后為竹林七賢之一,成為西晉大臣。
許多父母在處罰孩子時,犯了兩個最大的錯誤,一是他們要罰,確舍不得,下不了手;二是他們會處罰,但是他們沒有自己一定的原則,好像隨他們心情好壞來執法,讓孩子摸不清。劉墉以自己教育孩子為例,特別是提到他的母親,在劉墉想打兒子確又礙于母親而沒有真打的時候,提醒劉墉,真要打,真要教育孩子,就要打重點,狠不下心,下不了手,損了父親的威嚴,更關鍵是絲毫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劉墉以自己年邁的母親為例,告誡我們教育孩子得把握好度,作父母的得有自己的原則。
古人所謂明刑弼教,刑罰的目的是幫助教育,害怕孩子做危險動作時受傷,于是在他不聽話的時候處罰他,目的是使他不受傷,你能把 他打成一身傷,當然不能,所i以處罰絕對不可以過分,否則就變成是你在傷害他了,常此以往,不僅達不到教育的效果,可能還會使孩子漸漸遠離你。同時處罰又得有自己的原則,什么事情該罰,什么事情不該罰,不能隨自己心情而定,有一套嚴格的標準,而且要經常讓孩子知曉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如此想到我們高中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其實也是有很大的共性的。
對于高中生,首先制定班規,詳細完備,讓學生清楚我們的原則底線,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你犯什么錯誤會相應得到什么樣的處罰,而一旦學生犯錯,一定要處罰,當然這處罰要嚴格遵守事先的規定,不可過于隨意。高中生又不比小孩子,處于青春期叛逆期,他們有很強的自尊心,所以我們在處罰的時候一定要照顧到學生的自尊心,這樣才可以達到好的教育效果。
讀完這本書,引發了我許多的思考。在生活中,要細于觀察,善于思考,并進行推理判斷才能實現有價值的人生。
《世說新語》,“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惚生動,而簡約玄淡、真致不窮,古今之絕唱也!”
讀后感5000字 篇2
朋友推薦我閱讀《水明白答》這本書,我是懷著十足的好奇心讀這本書的,讀完后情緒久久不能平靜,簡單地說:這本書中刊登的透過實驗得到的水的各種結晶圖片,從物質領域詮釋和揭示了歷史上人類意識形態領域對于生存問題的理論研究。哲學—方法論,心理學,佛學的慈悲為懷,禪學的定力,各類氣功學強調的心力理念---意念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從而向世界證實和宣告:要選取什么樣的世界,要擁有什么樣的人生,往往就全在人們的一念之間。
一名名叫江本勝的日本人對水作了一項神奇的科普試驗。這個試驗透過對沒有污染的天然水說不一樣的話,播放不一樣的音樂,拍攝到122張前所未見的水結晶照片,向世人展示了一項獨一無二的科學觀察:水能聽,水能看,水明白生命的答案!
水能看:當水看到世界各國語言的“愛和感謝”時水結晶的形狀十分美麗,而惡意的詛咒如“混蛋”則使水大驚失色,水結晶丑陋不堪。
水能聽:當播放不一樣音樂時讓水聽時,水結晶會產生不一樣的形狀,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樂與藏傳佛教音樂,阿根廷的探戈舞曲與印尼巴厘島的土風樂曲都引起水結晶的變化。在水容器上貼上不一樣語言的標簽,都能引起反應。
水明白生命的答案:因為人身體的70%是水。而每個人的語言是心靈的展現。對于生活所持的不一樣心態,會改變人體,并在身體的外在形態中表現出來。擁有用心健康心靈,他的體魄就相對健康。健康的心里意念和意識決定了健康的身體。
使用不一樣的語言,對世界的改變會產生不一樣的影響。這一實驗證明。各種語言總在十分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意識。所以,我們不管做什么,都就應采取用心的語言,讓事物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這個規律透過水的結晶而已經呈現出肉眼可見的形態。從而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應懷有一份愛與感謝之心,從點滴做起,創造我們生活的完美世界。
實驗的真正好處還在于:勸人向善,與人為善。從而減少世界上的戰亂、紛爭、種族歧視、欺壓弱小、污染環境的行為給世界帶來的丑陋映像,使熱愛、奉獻、感謝、善良、和諧這些完美的概念在整個自然社會換取更多光華燦爛的美麗結晶,進一步使人與社會,與自然,與宇宙構成良性循環。從而到達天地人合一的更加完美的人類生存狀態。
這也是作為物質的五行中的水在向全人類發出的呼叫:水明白答案,以水為鑒,完美人心對于我們這天面臨的瘋狂世界來說,是一項多么迫切和緊急的任務。
因此,在社會現實生活中不論環境怎樣惡劣,作為可調節的人的意念意識都就應始終是用心向上的。這個法則不僅僅適合對自我,對兒女,對親人,對朋友。更強調適合對整個社會乃至人類自身和大自然都要心存愛和感謝。只有這樣,值得我們去愛與感謝的人和事物才會源源不斷地降臨,生活才能走向充滿幸福與健康的道路。如果人類發出的只有怨恨、不滿或者悲哀的波動,人類便會越發深陷于仇恨之中,最后墮落到滅亡的地步。
一、關于健康
要健康而幸福地度過一生,只要讓占到人體70%的水干凈就能夠實現了。河水因流動而清澈。水不流動,就是一潭死水,那么說水務必持續一種循環狀態。很多健康受到損害的人,大多是因為體內的水(或曰血液)凝滯所致。血液一旦停止流動,身體便會開始虛弱,如果碰巧是腦血管的話,就有可能危及生命。
血液的凝滯,與人類的情感受挫有關。人的心理狀態對身體的影響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變化。每一天生活得簡單而快樂,身體自然會健康無病。若總是陷于煩惱、愁苦之中,身體立刻就會出現異樣。
當情感生機勃勃地處于流動狀態時,任何人都會感到被幸福充溢著,身體也比平時更為健康。人體內的水潔凈而不凝滯,并源源流動,對人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二、關于波動頻率和人體感應
這一實驗充分說明水是波動的,那么人也就會波動。人體感應就是人在波動時,每個人因其各自固有的,像具有接收器一樣接收的外來波動的頻率就是人體感應。
對人生感到悲觀的人,就會發出悲觀的波動頻率;對一切都能欣喜相對的人,就能發出一種歡喜的波動頻率;愛上他人時,會發出愛的波動頻率;做了壞事時,所發出的波動頻率往往充滿了黑色的邪惡。
具有同樣波動頻率的東西,只要一方發出聲音,另一方就能產生共鳴。有同樣波動頻率的人與人之間會相互吸引,從而成為親密的朋友;不一樣類型的人,不管距離再怎樣近,彼此也會漠不關心,甚至相互排斥。
由此推論:萬物皆能發出波動,并有其固定的波動頻率。了解這點,對于我們更深刻地感知世界,正確地應對過去與未知的未來,一改壓抑在我們意識底層的憂郁,透過新的發現與感動,為人生增添瑰麗的色彩。
三,關于感情
感情是一種共鳴現象。比如,自我的潛力如果在波動的世界中能夠歸為第10級的話,那么自我只能和擁有第10級波動潛力的人產生共鳴,或者憧憬著與擁有比自我"高級"的、波動潛力為第12級的人相戀。
墜入愛河的人,人所擁有的潛力能發揮到一種極限。如一個人擁有10級的才能,卻常常只能施展出5級來,這時他若和擁有10級潛力的人戀愛,他的潛力必定能淋漓盡致地發揮到10級。若恰好對方擁有的波動潛力到達了12級,那么相信他的潛力肯定將隨之提高。
因此,當人戀愛的時候,工作效率就會個性高。人只要一談戀愛,無論是工作資料,還是周圍所處的環境,都會在不知不覺中有所改變。這樣說的話,那些已經不再年輕、卻依然在工作上充滿干勁的人,也許是因為無時無刻都在"戀愛"著的緣故吧。
當然,那里所說的戀愛,并不僅僅僅局限于世俗好處上的男人與女人的相戀,而是包括了很廣泛的人對人的崇拜,以及對他人人格的景仰。
戀愛能提高波動頻率,同時也能讓人逐步完善自身。所以請各位,只要活著一天,就不斷展開"戀愛"吧。
四、水的結晶究竟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水是創造生命之源,沒有水,物質與物質之間便無法相互融合,也無法循環再生。水創造了空氣,創造了一種令生命延續下去的秩序,創造了這個生機盎然的綠色的地球。水是孕育生命之母,也是生命的原動力。這一切全都有賴于水異于其他物質的特性。
人類自古以來便認為水是有生命也是有靈性的。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山大水惡不是出跑頸(大脖子)就是出大腳。等等,都是說水美麗的地方生長的人兒也清秀也會很美的道理。
世界和大自然正在向我們發出祈求,它想變得更美,它在祈求一種到達極至的美麗。我們最初的定義:人是水做的。看到水結晶的照片的人,體內的水必須會發生某種變化。這變化是,它找到了最為極至的美,這美就是看到了"愛與感謝"幾個字所構成的水結晶。
如果所有人都心懷著愛與感謝,連法律的存在都會顯得剩余。此刻我們已經明白水的結晶給了答案--"愛與感謝"將是引導整個未來世界的關鍵。
五、怎樣應對生活?
懷有一份愛與感謝之心才是最重要的。感謝能讓我們生發出愛心,愛則能讓我們明白去感恩,從而讓我們的慈悲之懷像水結晶一樣擴展到全世界。
我們肩負著凈化水資源而改變整個地球環境的使命。要想完成這一使命,其前提是我們每個人都務必懷有一顆澄凈的心靈。語言本身就有波動頻率,具有影響宇宙的能量。因此,說出口的話,都是一種有力的"具有靈魂的語言",足以對事物產生影響。假如用充滿凝聚著宇宙能量的言語,蘊涵著祈禱世界和平的期望,就能找到一種現代科學尚未發現的、凝聚成"幽子”而成就三維空間的實現。
在這個思想意識混亂不堪的世界中,我們是否透過水的結晶而尋找到關于生命的新的答案呢,我想是已經找到了的。這樣我們就應怎樣應對生活就更清楚了。
六、發現水結晶的更多好處
對于生活在煩惱之中的人來說,這無疑將是極大的鼓勵,因為改變世界的一切力量就把握在我們自我手中。這和在氣功和佛學中悟的,自我就是神、自我就是佛。只有自我才能救自我的道理顯然是相同的。
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如果我們心存愛和感謝。無疑是給自我創造了一個"形象之場"?大家都這樣做了,就不會有一個令彼此痛苦、相互傷害的環境,還是營造了一個充滿愛與感謝的空間。
相信應對水,滿懷愛心向它表達自我的謝意時,在世界的某個角落也必須有人像你一樣對一切都充滿了愛心。因為眼前的一杯水已經連接了整個世界。無論在哪里,水與水之間都會產生共鳴,由此擴展開來,全世界的每個人都就應心存著一份愛與感謝。
那么愛與感謝就會充盈整個世界!那樣的話,就會構成一個神奇的充滿愛心的"形象之場",從而改變這個世界。在那樣一個世界里,就不再有空間與時間的界限,甚至每時每刻都有完美的事情發生著!
從物質上證明了人類意志的能量,具有強烈的影響萬物的潛力。佛教認為,世界瞬息萬變,從末有一刻的靜止。從波動的原理來看,維持波動的能量也務必時刻持續流動暢通,不能有任何的停滯。
"瞬間即世界"的想法告訴我們沒有必要留戀于過往,因為憑借自我努力便能把握未來的世界。其實自我手中已經握有決定一切的那把關鍵的鑰匙。
七、愛和愛與感謝的區別
愛是治療一切的良藥。研究發現"愛具有免疫力"。愛能戰勝一切消極情感,是恢復身體活力的最佳"摯友"。但更準確地說真正有免疫力的是“愛與感謝”四個字。
因為看到"愛與感謝"水,呈現出異常美麗的結晶。而看到"愛"字的水結晶雖然美麗,但是與前者相比,卻缺少了那份淡雅而神圣的氣質,沒有那種如鉆石一般絢爛的光芒。
比起感受過"愛"的水結晶,"愛與感謝"影響下的水結晶更接近"感謝"的形狀。也就是說,"感謝"的波動更有力,影響更強。
談到"愛",它通常是一種用心、主動的能量。無條件地發自內心的關懷,就是愛。
而與"愛"相對的"感謝"則是一種被動的能量。我們"感謝"的往往是他人對自我的施予,"感謝"的是此刻自我擁有的生命。如尾崎放哉的俳句所說:"沒有容器裝盛,以雙手恭捧。"用雙手恭捧的,不正是感謝嗎?
愛與感謝猶如陰與陽。愛是太陽,感謝是月亮;愛是男人,感謝是女人。
人的肉體是由水構成的,人的精神卻由意識構成。持續水的清澈與順暢,不僅僅是最好的保健方法,同時還能讓人的精神潔凈而清明。試著讓你的身體里充滿水的美麗結晶吧!這一切全都取決于你有著一顆怎樣的心靈。
當我們受困于某種消極情感時,便可有意識地讓自我的心中滋生出用心情感,以消除這種消極情感。比如,因心有怨恨而病魔纏身的人,應尋回那份感激之情,以治愈自我身心的傷痛。
八、生命的真諦
世界上既沒有人格完美無缺的人,也沒有壞到骨子里的人。同時具備這兩者,或許才是所有人的真實面目。那么就讓我們永遠歌詠愛與感謝吧!
水呈現出來的生命的光輝,也是來自靈魂的生命的真實形態。水純凈得好似一面心靈的鏡子,這面鏡子同時也在指引著人類未來發展的方向。
那么,此刻就讓我們應對水,為它注入生命的力量吧。你的意識、你的視線、你的愛心、你的微笑……這一切都能為水注入新的生命的活力,從而不斷地創造一個全新的宇宙。
讀后感5000字 篇3
在還沒有閱讀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聽過周圍的同事在討論這本書中講到的內容。當初聽來似乎云里霧里,如今自己通讀一遍,感覺受益匪淺。
這本書中沒有泛泛地說大道理,每每要闡明作者的某個觀點時,都是引用發生的一個實例,例子雖然簡單但是寓意深刻,發人深省。我覺得這本書的作用是讓生活沒有方向的人重新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讓面對逆境的朋友重新找到克服困難勇氣和信心。作者通過很多實實在在且接近普通人生活的成功故事來告訴我們,成功并不是只有天才才能遇到的,成功也屬于平凡的人。由于平凡中顯現的不平凡的特質,所以才能注定了他們的成功。這本書就是要告訴我們這些是什么樣的特質以及如何得到這樣的特質,讓我們知道其實做起來也不是那么困難。我體會到了態度的重要性,無論學習還是工作,積極的態度就是成功的保證。在學習中,如果不具備良好的心態,遇難則退,因為一點小挫折而氣餒,是不可能取得優異的成績的;工作也不禁相同,也許你學位很高,資質拔群,但是,沒有努力向前的進取心的話,最后依舊只能一事無成。
態度決定一切這句話在中國的家喻戶曉始于米盧前國家足球隊教練米盧有句座右銘Attitude is everything,幾乎每次訓練課上他都會戴著寫有這句話的帽子出現在隊員和記者面前,并且一直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潛移默化地向弟子和外界灌輸著這一思想。這句話翻譯成中文,就是態度決定一切。這句話的意思應該不算復雜,分析起來有兩層意思:一是有好的態度才能有好的結果,再就是沒有好的態度就不會有好的結果。
如今米盧帶著他的快樂足球走了,但他的這句話卻已深入人心。作為一種足球理念,這句話一直備受爭議,因快樂的方式踢足球是一種態度,但卻不是足球比賽的目的,比賽的目的是贏。若人生也是一場比賽,那過程一定比結果更為重要,因為結局是可知,并且大同小異,而過程卻千差萬別。快樂是內心的昂揚向上,而這樣的心態是陽光,決定了我們生命之樹的成長方向。米盧提出的快樂足球解決了中國國家足球隊的態度問題,結果順利的打入世界杯決賽圈。
該書開篇就講到了目標的問題。的確,一個人若是想要成功,一個明確而又合適的目標是非常重要的,沒有目標的話,對于一個人來說,他也就不知道什么是成功,也就不知道為什么而努力了。目標的訂立往往是自己認為是成功以后的形象,因此在面對最大的目標之前,可能跨度非常大,這樣可以在最終的人生目標之前定義幾個階段性的小目標,一步一步去實現它。只要去做了,就會離夢想的目標越來越近。書中提到了設定目標以及如何達到目標的最有效方法。歸納起來就是:設定明確的目標,用積極的態度、堅定的信念而實現目標,而且要想象已達到目標的成功情景。
社會上有不少成功人士,我們都羨慕它們,為什么我們很少有人成為人士呢?那是因為很少有人具有明確的目標,并為實現目標而制定相應的計劃。比如你希望富有,可是你想過要有多少錢才算富有,你考慮過為實現富有的措施了嗎,有沒有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呢。如果我們做到了,相信我們會成功。所以說目標必須明確。
當一個目標確定好了以后,就是如何去實現目標的問題。信念、樂觀、積極思維、想象力、把握今天、克服失敗等等,也就是本書強調的態度問題。對于成功的渴求,即使面對失敗,即使通往目標的某一段路上非常黑暗而沒有燈光,即使其中有很多險阻跌到甚至一度停滯不前,擁有絕對不向失敗低頭的心,擁有矢志不渝的決心,總能克服。普通人在于這些方面的特質上可能有些欠缺,不過通過不斷的磨練,知道自己的堅持,知道自己的努力,以及相信努力是不會白費,這樣個人的意志會在每一次小小的磨練中不斷升華,不斷的披荊斬棘,撥開黑暗,看清前方的目標。
別人放棄,自己還是堅持;他人后退,自己還是向前;眼前沒有光明、希望,自己還是努力奮斗。這些精神,是一切科學家、發明家及其他有大成就的人物成功的原因。這些精神和特質是后天培養的,該書的作者就是通過這樣一本小冊子,告訴了我們,在為人處事的時候,經常注意這些特質的培養,總有一天,我們這樣平凡的人,也能夠做出偉大的成就。實現自己理想中的目標,實現人生的價值,實現生命的意義。
當然光有目標還不夠,還必須具有實現目標、克服逆境的信念。其實每個人的水平都差不多,關鍵是每個人潛意識激發的多少,良好的信念是激發潛意識的最好工具。堅定的信念能夠開拓勝利之路。能夠保證成功的不是知識也不是教養,更不是訓練、經驗、金錢,而是信念。對事業懷有信念,相信自己,乃是獲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前提。
態度決定一切,更重要的體現在如何面對困難和挫折。每個人每個企業多會有面對逆境和困難的時候,人際交往、患病喪親、希望夢想破滅等等,有的是因為客觀,有的純屬人為,其帶來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如何面對,怎么擺脫,關鍵在于心態。
態度是人對某種現象或事情相對穩定的心理傾向。我們要實事求是,要發現自身的不足,改變態度,適應環境的改變。因此,記住這句話,態度決定一切,有了好的態度,才能有好的結果,這樣我們才能以全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新的工作當中去。
什么是工作?工作是為什么?書中給出了答案:工作是一個包含了諸多智慧、熱情、信仰、想象和創造力的詞匯,卓有成效和積極主動的人總是在工作中付出雙倍甚至更多的智慧、熱情、信仰、想象和創造力,而失敗者和消極者只是逃避、指責和抱怨。工作就是付出努力以達到目的。
工作需要熱情和行動,工作需要努力和勤奮,工作需要一種積極主動、自動自發的精神,工作中的樂趣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活動部門的工作無小事,如果有一項工作沒有做到位,就有可能滿盤皆輸。怎樣才能處理好工作中的突發事件和困難?這就需要我們要有積極主動、自動自發的精神,在活動準備期做好提前量。
工作還是一種責任,作為中心大家庭的一員,我們沒有任何借口不承擔自己的責任。借口是拖延的溫床,借口的實質是推卸責任,不管再什么條件下,對待工作都要無條件執行。工作中無小事,小事累計就會成為大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我們必須認真對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無論工作多么艱苦,都要時刻銘記這是你的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是處理一切事務的基礎,當我們服從,接受一個任務時;如果我們沒有責任心,不認真做事,則不可能將事情做好;如果老是不能做好事情,就不能為公司創造價值,那么我們在公司的存在就有問題。隨時有可能失業。因此,我們要以積極的態度,勇于承擔責任做起。在接受任務時只需要一句:Yes,sir!
在《易經》里面,我們經常會接觸到這樣的一個東西遁去的一,這個‘一’是什么呢,那就是我們的心態,這是解決問題的源泉;也是我們思考的動力。古人很早就開發訓練自己的思維,思考問題,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現代人面對激烈的競爭,我們還要等嗎?行動起來吧,從自己做起,在遇到問題時,多想想那個遁去的一;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態度決定一切!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整句可解釋為:孔子說:君子不自重就不會受人尊重,所學的知識、德能也無法固守。自己力主忠信,不要與那些不忠信的人做朋友,有過錯就不要怕改正。整句綜合來看,孔子是指出自重、忠信這兩種求學態度的重要性。
從上下文來看,自重、忠信與上章的賢賢易色等內容,都是指為人處世、學習的心態,彼此關聯性很強,也就是說,凡事欲慎其終,必先追其遠。要想獲得好的結局,就要追溯到出發點和我們的長久以來的努力。運用到做學問,道理也一樣,想獲得成功,都要從一開始就好好努力。自己有過,想想我們想達到的目標,慎終,就能下定決心改正。既想工資勝人一籌、職位輕松高級,又不想努力,不愿意改正過錯,便是違背因果律的,當然行不通。所以在此提到論語上另一個為學的態度:慎終追遠。這些都是古書上所提到的態度決定什么。可見在古代就有態度決定一切的說法。
不正確面對問題的態度只能將問題復雜化,耽擱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助長相互推諉、逃避責任的不良風氣。各部門職員,當企業沒有提供做事情所需要的條件時,十有八九是因為企業不具備這些條件,而希望請你來另辟蹊徑,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常常是,職員們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也正是企業所面臨的困難。職員們不去解決,企業也要另請人去解決。從這個意義上講,每一個職員都有責任和義務去克服自己眼前的困難,不要找理由推辭。
當然,干工作、做事情肯定會有苦、有累、有困難,如何在工作中找到快樂,體驗人生的價值和生存的妙處,同樣是心態的問題。我想我們在工作這至少應該做到以下四點:
第一,選擇自己的工作態度。人人都想找一份既能掙錢,自己又愛好的工作,但是,這樣的工作幾乎是找不到的,或者說不存在。既然我們無法選擇工作,那就讓工作來選擇我們,我們選擇的只有工作態度。
第二,讓工作的場所充滿樂趣和活力。任何人都喜歡輕松愉快的工作環境,因而,無論是員工還是老板都要努力創造快樂。
第三,讓別人快樂,也就是讓你的顧客、朋友、服務對象及合作伙伴快樂。自得其樂是我們的態度,讓別人快樂是我們的品牌。
第四,全身心投入。干工作、干事情就要立足對人對己負責,不遺余力、盡心盡力。每個人在工作中如果能堅持這四個原則,肯定能生活快樂,工作快樂。
讀了本書,受益匪淺,其中每章都能使人鼓舞,使人振奮,使人激發內心的每個夢想,腦中浮現出實現目標后的成功景象,一個個的目標就像久汗的幼苗遇到甘露一樣,心靈受到很大的反省、很大的振奮,這本書不能不說是一碗上乘的精神雞湯。
成功取決于目標設定,目標實現取決于堅定的信念。讓我們將感悟運用于工作中,將工作做的更好、更完美,這才是正在的受益。
讀后感5000字 篇4
本學期學校為了鼓勵大家讀書,統一發了一本劉墉的《世說新語2》之教育秘笈,我在閑暇之余讀了一部分,讓我回味無窮。娓娓道來的教育秘笈就像與讀者對話,許多的困惑也隨之漸漸明朗。書中對“新新人類”的理解,我有同感:“他們可能動作不快,起床也不快,但他們的觀念靈活、轉變得快、適應得快。”是的,就拿我外甥來說,看似動作較慢,但是對社會的進步事物說起來讓人用另一種眼光看他。
他小時候喜歡看課外書,特別是歷史和地理之類的,積累了好多知識,高中時學習再緊張,也要擠出時間(如周六晚)上上網瀏覽一下網站,上一下qq,關心一下國內外大事,就餐時,便侃侃道來;去了幾個地方,就會告訴你那里人的生活方式,沒有一點點的不適應;有時還時不時地評論一下某些社會現象,有時模唱幾首流行歌曲還真是有點模樣,這就是“新新人類”。
讀了這本書,對我頗有啟發,我國的家長對孩子太多的企望、設想和規矩,于是束縛了孩子想象的空間和發展的平臺,使家長沒有辦法選擇,只有聽之任之。想想現在青春期孩子的叛逆,網絡問題少年,做家長的真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需要我們家庭的幫助和協調,是非常需要與學校老師經常的溝通。有的家長常把責任推給學校和老師,卻不問自己的責任盡到了沒有,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書中談到的“年輕人要有探索的權利”“子彈準備好”,我很贊賞。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實際上就是累積的過程,為自己儲存一種能量,為自己積淀一些知識,為自己儲備一定的能力,到機遇降臨時,你便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平臺大顯身手,而非有了合適的機會,只能望此興嘆。我記得教育自己女兒時,她出生才八個月就教她自己學會吃飯,讀小學時要求她一定要遵守紀律,要多為他人著想,回家要學會做家務……如今,走向社會了,較快地適應了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盡自己的能力為社會做一點點事,就是儲備生命的價值。
掩書沉思,我們的家庭需要太多地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要為他們創造一種寬松、和諧的環境,要鼓勵他們把知識變成技能,要讓他們體味與珍惜成長中的困難,明確自己的目標,堅持數年,必有好處!
提起記載遺文軼事的筆記小說,你想到了什么?提起志人小說的代表,你想到了什么?提起中國最早歷史價值的小說,你又會想到什么?告訴你,它就是中國歷一個偉大的傳奇——《世說新語》。
最近閱讀了劉墉《世說新語2劉墉教育秘笈》,感觸頗多。劉墉先生以非常平實的語言,幽默的文筆,道出很多人生哲理,實在令人佩服。本文就以處罰的藝術為題談談個人感想。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組織文人編寫的,梁代劉峻作注。分為政治、德行、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門。全書共有一千多則記載了許許多多富有哲理、趣味十足的文言小故事。
今天晚上,我又讀了《世說新語》識鑒門的幾篇文章,其中有一篇使人的品質得到了很大的體現。
原文是這樣的:王浚沖、裴叔則二人總角詣鐘士季,須臾去后,客問鐘曰:“向二童何如?”鐘曰:“裴楷清通,王戎簡要。后二十年,此二賢當為吏部尚書,冀爾時天下無滯才。”
譯成現代文是:王戎、裴楷二人兒時去拜訪鐘會,呆了一會兒就離開了,有客人問鐘會:“剛才那兩個孩子怎么樣?”鐘會說:“裴楷清明通達,王戎簡約扼要。二十年后這兩位賢才將成為吏部尚書,希望那時天下沒有被埋沒的人才。”
讀完這篇文章,讓我認識了一個善于發現人才,并且具有優秀品質的鐘會和一個清明通達的裴楷,一個簡約扼要的王戎。文章以鐘會和客人的對話為主線,闡述了裴楷、王戎的品質,也寫出了鐘會的善于發現人才的能力。文章第一句中“須臾去后”,意思是呆了一會兒就離開了,寫出了王戎和裴楷在鐘會家中待的時間短,也一定襯托出了鐘會發現人才之迅速。鐘會話中的最后一句:“后二十年,此二賢當為吏部尚書,冀爾時天下無滯才。”突出了鐘會善于發現人才,能從兒時的表現想到二十年后的作為,坡有一定功底。也寫出了王戎、裴楷的一部分優良品質,兒時已有所體會。“當”字有一定的肯定意味,突出了鐘會的能力強。后一小句“冀爾時天下無滯才”這是鐘會的愿望,也是為國家興亡所想的,寫出了鐘會關心國家的未來和國家的下一代。
像看故事樣的讀著《世說新語》,不知不覺的就看到了后面,感慨頗多。試著談談我的點滴體會。
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歷來具有深厚的道德及傳統的美德。然后,如今看來,某些美好的東西已經成了歷史。今日的中國,人們的道德觀念金錢觀念傳統觀念似乎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一些報道和文章中我們可以知道,中國的香港澳門人在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美德方面要比大陸人好很多,在尊重老人,愛心事業等方面真的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當然,我說的是整體狀況,也并不是說我們就一無是處,我們身邊也不乏雷鋒式的人物。我只是想說,現在下一代人的思想道德等方面也到了非重視不可的地步了,不然,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將會無法傳承,就連國人的國際形象也大損。
前兩天在報紙上看到了這樣一則新聞:“71歲農村婦女每月捐款1000元”。說的是濟南地區雙港鎮郭黃莊村鄭金玉大娘的故事。用她自己的話說是“我是家庭婦女,沒退休金,但幾個孩子都孝順,每個月都給錢,我一個老太太,能花什么錢?每個月拿出一點錢來捐助孤兒和困難群體是可以做到的。”多樸實的語言!就這樣她一堅持就是許多年,累計捐款已達10多萬元。
也在前兩天,電視上看到了一個報道:公交車上兩個年輕人為了爭一個座位差點動起了手,一旁的一位老太太站起來,讓坐于年輕人,而這個年輕人就真的坐下了。老太太說,“只要他們不打起來,我讓個座,算不了什么”。又是一“愛幼”的典范!但尊老又去了哪里?
因為迷戀網絡,中小學生弒父(母)的報道,屢見不鮮。
我們這個社會到底怎么了?難道還不值得我們的思考嗎?
“冀爾時天下無滯才”,愿這美好的愿望在今天成為更美好的現實!
讀《世說新語》,感覺就像聽古人講故事。寥寥數語便能將一個時期的思想風貌娓娓道來。怪不得魯迅先生稱它為“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魂奇。”不僅這些。《世說新語》還是“無數”成語的“發源地”呢!我們熟知的“拾人牙慧”、“一往情深”、“咄咄怪事”、“一覽無馀”、“望梅止渴”等等,都出自《世說新語》里的一個個小故事。讓我們一起領略吧!
我最喜歡的一則是《道旁苦李》一文。它講的是七歲的王戒在和小朋友們玩的時候,看見路旁李樹上結了很多李子,多的都快把樹枝壓斷了。孩子們爭先恐后的去摘李子,而王戒一動不動。有人問他原因,他說:“長在路邊樹上還會有那么多李子,定是苦李。”摘到李子的孩子嘗李子,果然苦。
這個故事暗藏玄機,不但夸獎了王戒小小年紀便有很強的推理能力和善于思考的好習慣,還側面指出“路邊苦李,沒人青睞”。借苦李傳達出無用的事物活人就會被人所棄的道理。而故事中的王戒從小就脫穎而出,終后為竹林七賢之一,成為西晉大臣。
許多父母在處罰孩子時,犯了兩個的錯誤,一是他們要罰,確舍不得,下不了手;二是他們會處罰,但是他們沒有自己一定的原則,好像隨他們心情好壞來執法,讓孩子摸不清。劉墉以自己教育孩子為例,特別是提到他的母親,在劉墉想打兒子確又礙于母親而沒有真打的時候,提醒劉墉,真要打,真要教育孩子,就要打重點,狠不下心,下不了手,損了父親的威嚴,更關鍵是絲毫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劉墉以自己年邁的母親為例,告誡我們教育孩子得把握好度,作父母的得有自己的原則。
古人所謂明刑弼教,刑罰的目的是幫助教育,害怕孩子做危險動作時受傷,于是在他不聽話的時候處罰他,目的是使他不受傷,你能把他打成一身傷,當然不能,所i以處罰絕對不可以過分,否則就變成是你在傷害他了,常此以往,不僅達不到教育的效果,可能還會使孩子漸漸遠離你。同時處罰又得有自己的原則,什么事情該罰,什么事情不該罰,不能隨自己心情而定,有一套嚴格的標準,而且要經常讓孩子知曉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如此想到我們高中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其實也是有很大的共性的。
對于高中生,首先制定班規,詳細完備,讓學生清楚我們的原則底線,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你犯什么錯誤會相應得到什么樣的處罰,而一旦學生犯錯,一定要處罰,當然這處罰要嚴格遵守事先的規定,不可過于隨意。高中生又不比小孩子,處于青春期叛逆期,他們有很強的自尊心,所以我們在處罰的時候一定要照顧到學生的自尊心,這樣才可以達到好的教育效果。
讀完這本書,引發了我許多的思考。在生活中,要細于觀察,善于思考,并進行推理判斷才能實現有價值的人生。
《世說新語》,“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惚生動,而簡約玄淡、真致不窮,古今之絕唱也!”
讀后感5000字 篇5
蘇霍姆林斯基說:“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就取決于此。要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當做饑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李鎮西每天的“五個一工程”讀書不少于一萬字。并且給教師推薦的130本書,包括古典,教育,人文,雜志類的。他說:“不讀書就會失眠。讀書總是伴隨著思考,而思考總是讓自己情不自禁的把思想火花記錄下來”。
面對社會對人才的高要求,時代賦予我們的新任務,感受家長對孩子的殷殷期盼,考慮學生能否健康成長,都要求我們在工作的同時,加強學習,及時充電,為學生的“美麗人生”奠定良好的開端。隨著義務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學苗的減少,民辦教育,更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正如馬校長講話中提到的那樣,除了我們的先進辦學理念外,打造品牌學校,打造精品師資隊伍,創造我們自己的特色,是我們最重要的生存關鍵。因此,學習,完善自我就非常必要。讀書欲望,就是生存欲望,應該是源于自身的危機感。
回想畢業以來,把幾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日常工作之中了,讀的書很少,能可記錄下的閃光的東西更少。有很多思想的火花也隨著流失的歲月而沒有了蹤影。在平凡的日子里送走了16載的風風雨雨。雖然甘愿青絲覆霜雪,讓雛鷹展翅飛;雖然也被家長認為是孩子在造化,才遇上這樣的好老師;雖然也是桃李滿天下,但這花圃缺少了誘人的芳香。缺少了歲月沉淀下的精華。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我們的理念必須與時俱進,我們的思想必須與時代合拍,通過這次讀書,真的該凈化一下自己的靈魂了,用一顆虔誠的心,感恩生活;用廣博的愛,播種希望;用不懈的努力,提升做人的品位,敢于正視現實,敢于直面人生!剖析自己惰性的源頭。我會抓住這個契機,發奮讀書。我們要給學生的不僅是一桶水,一缸水,而且是一泓流動的清泉。及時充電,提升自我!這是我的第一個感想。
第二,追隨先哲,完善自我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他那些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為過時。針對我們的困惑和不解,好像與我們面對面地交流一樣。為我們在苦悶和迷茫中,提供著潛意識的理論幫助。正是唐守業記者勇于探索樓蘭王國的奧秘,才踏著彭加木的足跡勇敢地前行。相比之下,我們沒有那樣的壯舉!勇于探索,追隨先哲。先哲的雋語,是青春的風景,是成長的動力,是智慧的聚焦。
讀罷《愛學生就等于愛自己》,感觸頗深,一名教師不光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愛心。如果我們的教育僅僅停留在講課,聽課,輔導,考試,選拔,從而忽視了學生情感的培養,那么,我想我們的教育是可怕的,危險的。愛學生就要為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考慮,這個問題不光是教師自身努力所能達到的,它是民族的價值取向問題,它需要全社會引發對教育的深思!
多年來,每當我在工作中遇到疑難問題的時候,就常常靜坐桌旁,翻閱相關書籍,與那些古今賢達,睿智之人進行一場心靈對白。面對他們的博大胸襟,經典的論述。頓時茅塞頓開。每個哲人都是一個廣闊的世界。杜威的兒童中心主義觀點讓我們更好地為學生服務;克魯普斯卡亞對少年兒童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散發著光芒,贊可夫提出了教育促進發展;古今中外,名人大家的風范,總會為我們在迷茫時擎起一盞明亮的燈,照亮我們的前程!走進周恩來,會理所當然地吸收他的高尚品質與橫溢的才華!聚焦時代英雄,感動著他們的獻身精神!書香,伴隨我們成長中的平凡的日子!讓所有的日子都那樣充實而溫馨!
第三,大愛無疆,師愛永恒
縱觀教育大家們的思想精髓,一個主題。李鎮西說:“愛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有愛的教育才是豐滿的真正的教育。但是離開了嚴格要求,遷就和縱容學生的愛,絕對不是我們所要提倡的真愛”。嘉匯和諧的校園,縷縷書香,溢滿每個角落。所有的老師都在努力著,如旋轉的陀螺一樣,永不停息地累并快樂地工作著。讓每節課充滿詩情畫意,情趣盎然,讓學生心靈放飛,用知識點燃智慧,師生在知識海洋中揚帆起航。因為愛是最好的老師,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教師對學生的愛是最無私的。
多年來,也有遺憾。把燦爛的笑臉給了那些認為是品學兼優的學生,對他們寬容有加;其實那些中差的學生更需要老師的呵護與關愛。有人說,差生到社會上都是好樣的,因為他們從小的抗挫能力極強。是我們的忽視和指責讓孩子們堅強嗎?他們和別的孩子一樣享受均等的教育機會啊!可是,當他們離開學校后,和老師的感情最深厚,也最真摯。相比之下,孩子比我們更大度,更寬容!有時,一個電話,一個信息,來自遠方,甚至你想不起來他是誰,他說,老師,我是咱班最調皮的那個。咳,老師教的調皮的何止你一個?尤其到了教師節或是春節,學生的祝福已是鋪天蓋地!!孩子走到千里萬里。老師還在他的心里!我們不經意的表揚或者批評對他們都會有很大影響。回想起來,即自豪,也有深深的內疚。有種欲哭無淚的感覺!我們需要社會對我們公平公正,那么我們為何不把這顆公正的心埋藏在那些幼小的心靈里,讓他們從小就享受一種公平呢。這種無形的公正會讓孩子感受世界的美好!
成績不優異不代表他們的品行有問題。我們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厚愛。他們畢竟是孩子,需要我們把他們扶上馬,送一程,然后才可以馳騁疆場!這個社會,只有兩種職業,有道德約束,一是醫德,另外就是師德。一個教師有問題,社會的指責會把我們淹沒,所以不允許我們犯錯誤!有人說::教師吃的草,擠的是奶。甚至是一杯熱奶!
新時期的班主任工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可是如果我們能彎下腰,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真正走進他們的心靈,也許效果會更好。
上學期,有件事對我觸動很大,那是看了期末的考評單時,說誰犯錯誤了,老師就讓就交20元。這件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開學后,發現一些同學經常去買小食品,吃過后果皮亂扔。幾次禁令不止。我就和大家商量,有的同學說,有福同享,給大家都買,我說了一句春晚臺詞,“好”!就這么定了。第二天。就有人撞槍口,被同學檢舉,我不能不睬,那就按規矩吧。他不情愿地拿出20元給了財產委員。我們買了38個棒棒糖。沒想到,就這么件事,傷害了我們彼此的情感。今天看來,如果我能換一種處理方法,孩子也許就會欣然接受。告訴他吃小食品對身體如何不好,另外也養成了亂花錢的壞毛病。而我是以大人的思維強制孩子遵規守紀,沒有允許孩子犯錯誤,正如李鎮西老師所講,我們應該走進學生的心靈,給他們改正錯誤的機會。!換種思維,方法遍地是,為何走死胡同?要增加了師生的情感,而不是用簡單的方式解決所有問題。讀書幫助我解開心靈的疑惑。
第四,關愛學生轉變思想
李鎮西老師說:“把教育作為自己最大的興趣和愛好。揠苗助長不如順乎天性,為孩子遮風擋雨不如讓孩子經歷風雨。我們的責任在于發現并扶正學生心靈樂土中的美每一株幼苗,讓它不斷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學生的自尊心是非常脆弱的東西。對待它要極為小心,要小心得像對待一朵玫瑰花上顫動欲墜的露珠,因為在要摘掉花朵時,不可抖掉那閃耀著小太陽的透明露珠”。
其實,每當我們看著講臺下的學生們聚精會神地聽著,時不時的流露出或喜或悲的表情,在這里也讓我們看到了自己兒時的心情。當我們看見學生用流暢的英語進行交談時,那種自豪溢于言表。關注所有的學生,關注學生的學習和身心健康,培養他們積極的人生態度,廣博的愛心!把學生當成自己的朋友,親人,孩子。
社會都在關心弱勢群體,老師更要把更多的關愛給那些最需要關心的孩子。尤其那些單親家庭還有性格內向的學生。我班有個同學因父母離異,從小就和姥姥生活在一起。她的憂郁,是我從她的眼神中讀懂的。我發現在開學典禮前,就能否不穿校服的問題,她給我發了近十個信息,我斷定孩子一定不是和媽媽生活在一起。平時孩子的臉上看不見一點笑容。看過家庭情況登記表果然如此。父母都在日本,早已離婚。孩子每年只能見母親一次。頓時對她的愛憐已在心底了!半年來,在我的悉心呵護與及時引導下,她的成績上升很快。臉上也露出燦爛的笑容了!在這次考試中,獲得班級第2名!春節期間,我們幾乎每天都有信息聯系。她的喜怒哀樂都在我的心中。在開家長會時,她的姥姥緊緊握著我的手,“謝謝老師了”!看著老人溢滿淚花的眼,我的心也是潮濕的!為她,也為自己。我們所有的老師都一樣,把最廣博的愛,給了學生,可有多少時間和精力去陪伴自己的親人和孩子呢?從早到晚,我們曾想過自己嗎?如果說我是合格的老師,但絕對不是合格的母親!每次,女兒生病時,多希望媽媽在身旁,可是孩子一次次地失望了。為了80個孩子,我們舍棄了一個,80比1,核算!
播種一種思想,收獲一種行動;播種一種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學生其實就是我們的影子甚至是化身。作為教師,我們的任務不僅是教知識,而是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課堂的傳道、探求,不如拓寬孩子們的空間,讓孩子們去書室感知一下古人與哲人的言與行,開展自我教育,理解人生的價值,激發孩子們的內心世界,促使孩子理解父母親的辛勞,教師的苦口婆心。
學無止境,只有堅持不懈的充實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更好地完成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最后我倡議大家都保持一顆快樂的童心,開心地迎接每一個日出,坦然地面對每一個日落!活出我們的精彩!讓我們的心相互溫暖著,勇敢前行。讓我們的手,緊握著,攙扶著戰斗!
讀后感5000字 篇6
最近,我認真閱讀了優美的散文集《濟南的味道》一書,隨著作家筆下描寫的濟南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底蘊深厚的人文景觀和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我對濟南又有了更深的了解,品出了濟南的味道。
20xx年10月8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濟南的味道》首發式由濟南市歷下區委、區政府主辦,山東省散文學會,歷下區委宣傳部,歷下區作協承辦,在歷下區文化中心舉辦。我以歷下區作協副主席的身份參加了首發式活動。
《濟南的味道》是濟南首部以散文形式,全面真實地抒寫濟南自然風光、人文歷史、精神風貌、發展環境和城市建設等方面的文學作品。散文集由著名作家、濟南市歷下區政協副主席、區作協主席楊曙明主編,共36萬字,由54篇文章組成,同時還邀請到了藝術名家專門為文章配圖,文中還有8副精美的照片,每一篇文章都附作者的簡介,做到美觀性、藝術性、可讀性相統一。《濟南的味道》中的作者由全國著名作家卞毓方、肖復興、韓小蕙、紅孩、石英、王宗仁、馬力、葉兆言、韓石山、張煒、劉玉堂、馬瑞芳、原野以及山東省、濟南市作家耿立、侯林等54位作家的精品力作,這些作家中有我熟識的20多位,是我的良師益友。多數作品在《人民日報》《讀者》等報刊發表,作品描寫了濟南的泉、湖、河、城、人文、歷史等諸多方面,從不同的方向、不同角度抒寫了作者心中的泉城。時值十藝節來臨之際,該書以其“主題鮮明,導向正確,內容豐富多彩,能夠留史存珍”為特色,讓生活在泉城的人民更加了解歷下,熱愛歷下,讓遠來的客人熟悉濟南、品鑒濟南,讓更多的人關注泉城、認識泉城,游歷泉城。
我對這本書情有獨鐘,工作之余,在燈光下,我認真閱讀了《濟南的味道》。我仔細一篇又一篇閱讀,我一句一句地閱讀,讀到精彩或感動的就用鉛筆畫下來,有的進行折頁作標志。我不是瀏覽一遍就算了,而是一遍看一邊想畫面。夜很靜,今天游覽“四面荷花三面柳”大明湖、“波濤聲震大明湖”的趵突泉、明天游覽富有靈氣的千佛山、仿佛身臨其境,令人陶醉。在不知不覺中,大約讀了三個星期,,把濟南的美景、文化游覽一遍。有的美景游覽多遍,真是流連忘返。
濟南的味道是甘甜的。濟南是一座山水城市。歷下區有小濟南的別稱,薈萃了濟南的風景名勝。作家楊曙明在《山水歷下情》寫道。“歷山之下多麗水,麗水之源多清泉。天下泉城盛名于泉,歷下好似泉城的心臟,泉水好似歷下的血脈。”這說明歷下在泉城中的重要位置,泉水與歷下區密切的關系。歷下區到底有多少名泉,著名詩人孔孚寫過這樣的詩句:若問濟南的泉有多少,數一數天上的星星。“歷下之泉甲海內,著名者七十二泉,名而不著者五十九,其他無名者奚啻百數。”“歷下古城乃濟南老城,巴掌大的古城內,竟然擁聚了趵突泉群、珍珠泉和黑虎泉群的百多處涌泉,莫說是九州無雙,就是世上也為罕見。”他引用史志告訴我們濟南無愧為“泉城”的稱號。他還向我們描述了被譽為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過去噴涌時的情景。“怒起躍突,如三柱鼎力,并勢爭高,不肯相下”,讓我們領略了它“寰中之絕勝,古今之壯觀”的勝境。作家謝大光在《濟南的泉》中為我們描寫了現在月光下趵突泉噴涌時的美景,更讓人叫絕。“園子里倒像另一個世界,白日里火焰般耀眼的石榴花只留著星星點點,這園子有很多名堂,滄園,白雪樓,尚志堂……在暗夜中隱隱約約退成了背影,此刻,滿園的光彩,滿園的生氣,都聚攏在三股晶瑩的泉水上。只見波光粼粼的泉池中,三朵泉頭齊齊涌起尺八高,在空中翻卷成巨大的水輪,落下,涌起,落下,涌起,一刻不停,活像一群小精靈嬉鬧著從水下鉆出。”趵突泉的噴涌是壯觀、美麗的,濟南的泉水是清冽、甘醇的。作家陳忠寫的《月光里的曲水亭街》,“曲水亭街,是一條完整保留著老濟南‘家家泉水,戶戶垂楊’韻味的古街,它是繁華都市里的一處清幽之地。”讓我身臨其境的感受到它的美麗。我想起近日《濟南時報》刊登的一副照片,兩個在濟南上大學外國人,要騎自行車看看濟南的老街老巷。他們一定被濟南的泉水吸引。“上善若水,山水唯泉。濟南的泉水,當得這八個字”這是謝大光由衷發出的感慨。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清代詩人劉鳳誥著兩句詩是詠濟南的詩章中最殊勝的詩眼,當年由山東巡撫、大書法家鐵保書寫刻在條石上,嵌于大明湖邊的鐵工祠西園門側。濟南風光好,二濟南人的自豪感全被此詩說盡。‘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此處不是仙境,仙境在何處?河柳湖山,寫的是濟南,更是大明湖。”這是作家原野在《晨游大明湖》筆下的大明湖,“這是早上五點半,輕紗般的白霧在湖上漂移,好似幕簾,拉開露一方美景,旋即合上,告訴你對美要珍惜。在白霧消散處,荷花宛似仙子坐在圓圈的荷葉降臨水面。她們下凡的通道當然是那片柔曼的白霧。人說菩薩打坐就坐在荷花上,實在因為荷花太美,如同一座玲瓏寶龕。而露珠凝立荷葉之上,立得滾圓。蓮莖高高舉起欲開又攏的紅蓮,讓人忍不住想在這里的石橋欄桿上題一句詩:此處有仙境。”我有幸住在大明湖的附近,也看到過此景,但我卻寫不出來,作家那細致的觀察,豐富的想象,駕馭語言的能力,心中流淌的情感都值得我學習。
濟南有三大名勝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我在書中品賞了趵突泉、大明湖,讓我們在濟南作家朱文興寫的《遠近高低看舜山》去游覽千佛山。“濟南的老城在歷下區,老城的南門外有千佛山,古稱歷山,歷下因此得名。此山也叫舜山,相傳大舜曾耕種于山下。這山雖然海報只有285米,但很有靈氣。遠看,近看,仰看,俯看,各有各的韻味;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景致。”“我也喜歡晴天爬到半山腰,近看千佛山。從北麓進山后,在秦瓊拴馬的唐槐母子樹前留個影,到唐槐亭中吹個野風歇歇腳,沿西側的盤山道拾級而上,穿過‘齊煙九點’牌坊繼續向上,眼前云霧繚繞,山勢陡峭,書有‘云徑禪美’四字的牌坊的背后,一座姜黃色墻壁的寺廟坐落咋山崖的陰側。穿過這個牌坊,爬上最后幾級臺階,就進入了佛門圣地——興國禪寺的西門。”但是我更欣賞作家王開嶺寫的《柳泉人煙》一文中,引用劉鶚寫的《老殘游記》中的情景:“面對千佛山,梵宇僧樓,與那蒼松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女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正嘆賞不絕,忽聽一聲漁唱,低頭看去,那明湖業已澄凈的同鏡子一般。”
我想引用作家王景科寫的《千年歷下夢》中化用詩人賀敬之的詩句表達我對歷下區山水的感受。“情一樣深啊夢一樣美,如情似夢是濟南的歷山與泉水,云中的佛啊霧中的仙,佛姿仙態泉城的山。”
濟南的味道是厚重的。品濟南不得不穿越濟南的歷史和人文。作家農人在《濟南的味道》寫道。“且不說這座成池的歷史長河中如鮑叔牙、閔子騫、扁鵲、曹操、秦瓊、曾鞏、趙孟睢⑻紜⒈吖薄⒗釓柿⑼跏勒輟⒍”酢⒘躔省⒓鞠哿值紉桓齦雒饜薔揠⒏媚狹糲碌囊槐什聘弧5ニ抵泄難罰憧梢隕柘胍幌攏綣揮辛誦療埠屠釙逭照狻安’居士,那么宋詞‘氣吞萬里如虎’的豪放和‘人比黃花瘦’的婉約到底遜色多少呢?如果沒有了張養浩,在元曲的體裁中還會另有其人喊出‘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深埋在封建史上歷代老百姓心中的絕唱嗎?如果沒有了老舍,近一百年中國現代文學史天平上的砝碼會不會輕了許多?這是濟南的驕傲,但我更覺得更是濟南的鄉愁。”作為濟南人,我為他們創造的歷史自豪,更敬佩為保護這些文化古跡的人做出的努力。作家朱春娃寫的《路,一條有故事的路》,寫出了泉城路的變遷。它是“一條有故事的路,一條在穿越中書寫故事、講述故事、收藏故事的路。”折射出濟南的變化。
在作家趙林云寫的《泉城廣場:記憶與遐想》,作家王樹理寫的《在東荷西柳間行走》,作家康橋寫的《詩意的建筑東荷西柳》中。我品出了濟南當代前進的味道。
品讀濟南的味道,最不可缺的就是要讀懂濟南的人。我從作家原野《晨游大明湖》中,作家向晨練的壯漢請教中體會到濟南人的熱情豪爽。我欣賞作家張繼平寫的《濟南人的性格》。“濟南人沒有崢嶸的頭角也不算時髦風流,但濟南人并不平板,濟南人有挺直的脊梁,有厚實的腰板,有勤勞的雙手,有憨直的笑臉,有智慧的頭腦……”作家農人稱“可以好不夸張的說,濟南的好男人無論走到世界上的任何一個角落,都會長成一座‘山東大漢’的豐碑。”“濟南的女人真真是有泉水做成的。……就是這泉的乳汁,孕育滋養而成了精精靈靈的濟南女人。誰能說出掐一下就能出水的泉城少女比江南的佳人遜色了多少?”這讓我想起那句老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濟南的味道》讓我欣賞了作家的大手筆。在寫作順序上,作家有的用時間順序、有的用空間順序、有的用移步換景等,他們都能選擇不同的角度,抓住景物的特點來寫,通過大膽、豐富的想象,運用對比、擬人、比喻、排比、夸張、等修辭方法,引用故事、傳說、史志,用精美的語言,用一顆真誠的心,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精美的畫卷。為我們學好寫景文章提供了借鑒、學習的范例。
讀后感5000字 篇7
The novel description is one year near sixty years of age senior fisherman, when alone goes to sea in one fishing, fished one big fish, actually did not pull. The senior fisherman socialized several days after the fish, only then discovered this was the big marlin which one surpassed the oneself fishing boat several fold, although knew perfectly well very difficult to win, but still did not give up. Afterwards and further because in the big marlin wound fish fishy smell brought in several crowds of shark fish snatches the food, but the old person still did not hope like this to give up, finally highlighted encircles tightly, returned to the big fish belt the fishing port, lets other fishermen not admire already.
When I read " the senior fisherman think: Here to the seacoast really was too near, perhaps could have a bigger fish in a farther place... " When, I extremely admire this senior fisherman, because he by now already projected on some fish, but he had not settled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but was approaches the bigger goal advance. Again has a look us, usually meets one slightly is difficult, we all complain incessantly. We will be the motherland future, will be supposed to like this old person same mind lofty aspiration, will even better pursue even better, the bigger goal.
When I read " the big marlin start fast to gather round the young fishing boat hover, twined the cable on the mast, the old person right hand lifted up high the steel fork, leapt the water surface in it the flash, did utmost throws to its heart, one wail ended the big fish’s life, it was static static floats on the water surface... " When, my heart also liked together the big stone falls. I extremely admire old person that kind do not dread, the relentless spirit, although knows the match strength is very strong, but he not slightly flinches, but is welcomes difficultly above. Just because had this kind of spirit, the senior fisherman only then achieved this life and death contest success. We also must study senior fisherman’s spirit in life, handles the matter does not fear the difficulty, only then can obtain successfully.
Was reading the big fish’s smell of blood is smelled by one crowd of shark fish, struggled swims snatches the food, old person’s left hand happen to in the convulsions, he only could use the right hand, with wooden stick, the mouth and so on all was allowed to use for the weapon self-defense which attacked, and finally expelled this crowd of shark fish. But the big fish’s meat was already eaten one most, but the old person also charmingly criticized oneself the left hand " this work time actually was resting " time, I also was subdued by the old person optimistic spirit. In the life, some losses are inevitable, we should treat by the optimistic manner, cannot be calculating.
Finally, the novel sees by one youth the senior fisherman fully has 18 foot long big marlin in the measure, once more described this fish’s hugeness, explained senior fisherman overcomes the difficulty was big, non- was more common than.
The novel eulogized the spirit which the senior fisherman fear hard and dangerous diligently did not struggle, we also should like his such, could not satisfy the present situation, should positively to above, do any matter all is relentless, meets difficultly must welcome difficultly above, could give up halfway in no way. Only has this, we only then can obtain a bigger success and the victory.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is one of Hemingway's most enduring works and may very well become one of the true classics of this generation. It played a great part in his winning the Pulizer Prize in 1953 and the 1954 Novel Prize for Literature and confirmed his power and presence in the literary world. Hemingway is also one of my favorite writers. Besides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I have read some of his other works, such as The Sun Also Rises, A Farewell to Arms and The Snow of Kilimanijaro. But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is the one that left the deepest impression on me.
I first read this book when I was in my fifteens. And now I remember it just as well as if I had read it yesterday.
讀后感5000字 篇8
我一直以來對中國的輝煌燦爛的歷史很感興趣,通過國史綱要這門課我對中國歷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為了滿足我個人在這方面的需求我讀了《國史綱要》這本書,下面我來總結一下讀這本書的感受:
當我開始讀這本書我發現《中國史綱》這本書確實很形象地描寫了當代歷史,更進一步地通過經濟、文化、制度等幾個方面來寫,我后來才了解這本書本來是作為高中及小學歷史教科書而寫,但遺憾地是其中只有上古篇完成,就作為一本教科書來說這是一本很好的書。而且我發現老師上課內容有些觀點及史實也來自于《中國史綱》,所以這本書很重要,也很有用。說起《國史綱要》,便不得不說錢穆,以及當時的背景。1937年抗日爆發,錢穆倉促地從北平逃離至西南大后方,教學多年來的大量教材悉數失散,時中國面臨國家存亡時節,錢穆有感于中國國運飄渺,盡管他本身相信抗戰中國會贏得勝利,但也對中國的命運抱持最壞的打算。錢穆在云南鄉下的偏僻之處,寫下國史大綱,他是抱著中國人寫中國最后一本史書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國不幸敗戰覆亡,至少留給后人一本中國史書,讓后人知道中國的歷史及文明成就,激勵后人復興中國之心。
錢穆先生對歷史的溫情、敬佩與冷靜無一不在本書中有所體現。錢穆先生沒有講一些歷史上官場的爾虞我詐方面的內容,沒有披露意識形態的桎梏,沒有帝王將相的奇聞軼事浮于紙上,而是重點講解了中國文化方面的發展歷程,并在此基礎之上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見解,同時他又不忘提醒后人如何對待和研究中國歷史。從夏商周文明的探索,至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時期文化的繁榮,到秦朝一統天下建立封建專制帝國影響,到唐朝外交、經濟、文化發展的中興等等下來,貫穿整個歷史的主線是文化。對于歷史的更多的是敬意與冷靜,而不是偏激與失之偏頗。如今事實是強勢的西方文化盛行,國人數典忘祖,對自己古代燦爛的文化與優良傳統的不自信,認為外國的才是好的,才是值得學習的,我們的本土文化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待遇。可是在書中錢穆先生鏗鏘有力的表達了對中國文化無比的肯定及自信。這點讓我敬佩不已。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四大文明中唯一流傳下來的古文明,需要保護更需要繼承和發展。認可并理解我們的歷史,對我們的歷史文明抱有崇高的敬意,會增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這種民族的凝聚力,會讓我們走得更快更好。大多數人在一些枯燥乏味的歷史教科書的“熏陶”,熟知不少無用的典故,卻對其民族的精髓與意義懵無所知,這猶如空呼愛國。此其為愛,僅當于一種商業之愛。如農人之愛其牛.....愛國是要有基礎的,不知其源,怎知其性,不知其性,何談愛國;知其原方能愛其本,不懂我國歷史怎么能全心全意的為這個國家奉獻?歷史的意義在于知道我們國家的精神,學習民族的氣質,正是這種內在精神與氣質,支撐著我們的歷史延綿不絕,歷史是一個國家的骨架,后人如若不知,誰來繼續這個龐大構架的擴充?我們有別于其他民族的核心,就是獨特。換句話說就是我們民族的精神與氣質。這就是我們研究歷史的現實意義。所以說歷史并非毫無價值。相反,歷史的價值是普世的。
《國史大綱》前言里指出了研究歷史的意義。很多時候我們在說為什么要學歷史的時候,都會說這么一句話:以史為鑒。問題是鑒個什么呢?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后記里說,已史為鑒是不可能的,歷史總在不斷的重復不斷的上演,該發生的一千年前會發生,一千年后還會發生,該犯的錯誤還是會犯。《國史大綱》前言里說,一個國家的國民,尤其是知識線在水平線上的國民,對本國過去的歷史,應該抱有一種溫情與敬意,不妄自菲薄,不狂妄自大.。這樣的人多了,對自己民族文化理解更深入,國家才有向前發展的希望。評判歷史人物或歷史朝代之所作所為不僅要站在現代的高度去俯瞰全貌,而且要走進當時的環境中去體察其目的、背景。有可能以現代標準謂之野蠻的行為,在當時是進步是科學是有效的。秦皇漢武歷來是爭議極大的兩個帝王。其實爭議雙方都有道理,暴君也好偉人也罷,因為彼此觀察角度不同。我以為如果以秦漢背景分析以后世之影響力去考核,秦皇漢武都是偉大的皇帝。比如始皇帝刑法苛嚴,然背景是大亂之后的一統,“亂世宜用重典”,不嚴如何凝聚天下?何況苛嚴是有法可依,并非任意妄為。當然重典也應有度,只是這個“度”兩千年后無法精確計算。若以現代法律衡量,秦皇漢武槍斃一百次都不夠,最符合標準的不是袁世凱就是偽皇帝溥儀,如此豈不荒唐?再比如修秦陵、建長城,難道勞工們僅僅是被武力逼迫不得已而為之嗎?若如此,其工程質量可想而知,然結果卻是千年不朽。民工的責任心何來?關于秦暴政的來源多為漢代史家所載,如同清否定明一樣,我們不能否認漢代史家們有偏公允的可能。
錢老提到了歷史資料和歷史知識兩個概念,使我恍然大悟,我一直以來所謂的喜歡歷史原來只是喜歡歷史資料,因為這樣能顯得自己很博學,在目前史學教育極度欠缺的情形下比較能吸引人眼球,現在想想簡直是褻瀆了歷史,可以說我以前對于歷史是急功近利的。其實一開始沒想到這是本教科書,一直以來想看久遠年代的史書,潛意識里覺得只有這樣才陪得上“歷史“二字,可是錢老這本書雖是教科書,但其服務于政治的意味不濃,其根本思想乃對于歷史的思考和反思,探究中國是如何興盛起來,又是如何淪落到如今這種地步,錢老期望在這種反思中尋求拯救當下中國的方法及思想。
本書的引論部分詳盡地闡述了錢老的歷史觀,看后受益匪淺。本書成書于中華民族歷史上最黑暗最艱苦的時代,凝聚了作者對于本民族的強烈熱愛以及對于當下的社會深刻思考,當時史學界出現了三個派別,傳統、革新、科學,作者認為時下的歷史儼然成為政治的宣傳工具,例如,書中寫到:“革新派“主張“中國自秦漢以來兩千年,皆專制黑暗政體之歷史也”,又曰:“二十四史乃帝王之家譜”,他們眼中的中國歷史皆以“專制黑暗”一語抹殺“,他們把當下之病癥,一切歸罪于兩千年來之專制。顯然這是種很偏激的思想。然清帝退位,并沒有帶來他們所期望的改變,他們又把矛頭指向文化,曰:“中國自秦漢以來兩千年,思想停滯無進步,而一切事態,因亦相隨停滯不進”、“兩千年來思想,皆為孔學所掩弊”。而同時也有極力推崇古代思想的思想。由此可見,當時的史學完全淪落為政治的工具,這是作者所不愿看見的,我們對于自己歷史要分清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華,而后擇而取之。
看到南北朝后我就開始看近代史部分了,我覺得目前官方的近代史教材都是經過過多的處理過的,我們都希望知道真實的歷史,我們認為這是每一個中華民族子孫所享有的了解我們民族過去發生了什么事的權利。錢老生活在那個年代,又以其高度嚴謹負責的態度撰寫的這本書,應該有很高的真實度。
對比一下現行歷史教材的基本體例,區別還是很大的。一是用詞概念。錢穆沿襲的都是傳統史家的詞匯——黨爭、王霸、民變、流寇……這些在今日教材的話語體系里或已不用,或者變為農民起義,涇渭分明。二是基本立場。錢穆分析北宋軍事積弱,包括幽云屏障之失、內政不振、武備朽鈍、兵制欠當、地方無權等等。相比而言,錢穆至少部分地接受當時的進步觀念,認為革命整體是合理的,雖然仍舊視大多數民變為災難。(但事實上中國的全部農民起義的確都不曾給社會帶來本質的進步,倒是破壞極大,因為主導者往往本身只是流氓無賴,除非像劉邦、朱元璋廣得讀書精英輔助,方能成事。)而現行教材幾乎是死守“人民必革命進步”的思維定勢雷池不敢稍動。而很顯然地,要成為“有知識之國民”,絕不應該滿足于信守那些不許講道理、“不容置疑”的定見。除這兩點外,在民族觀念、政治局面傳承流變等方面,錢穆的觀點也與現行教材不同,因為教材是以政治觀點為綱組織史實,而錢穆以歷史觀點為綱,雖然都是“信念決定論點”,然而政治觀點顯然要比個人化的歷史觀點僵硬,所以現行教材與這部六十多年前的教材相比,也要僵硬、枯索一些。
《國史大綱》的作用主要是思想層面的,其主旨“則在發現其相互影響,及先后之演變發展,以作國人如何應付現時代之種種事變作根據之借鑒”。這說明作者的主要意圖是記述歷史以對時事及后世造成影響。錢穆先生寫《國史大綱》可謂用心良苦,他通過這本書表達了自己對國家和民族的信心和希望。
那么我們應該以一種什么樣的態度去看本國歷史呢?先生說要懷有一種溫情與敬意,不會對本國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即視本國已往歷史為無一點有價值,亦無一處足以使彼滿意。歷史總有值得借鑒的地方,不可能是一無是處的,鑒古而知今,歷史總能帶給我們溫情。亦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此乃一種淺薄狂妄的進化觀,對歷史毫無敬意可言)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于古人,此乃一種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譴,前人不知后事,只是各行其是,焉能以己之過而責之于前人之身?總而言之,我們應該帶著溫情與敬意,帶著能夠鑒古而知今的心態去學習本國歷史,才能學以致用,才能報效祖國
簡單的舉個例子,官方歷史教科書中,打著“扶清滅洋"口號的義和團,是以一個正面角色出現的,講他們如何愛國,而沒有提到他們的愚昧和殘忍,而本書有較為詳實的闡述。不過我要說明一點,知道歷史是一方面,如何看待又是一方面,我們知道了義和團的殘忍就可以了,畢竟在列強野蠻入侵我們的時候,給我們造成了無法估量的傷害,對他們的任何殘忍都是應該的,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那段令人心痛的歷史,我們要以此時時勉勵自己,努力讓祖國富強,讓中華民族迄立于世界的東方!
讀這本書以后我收獲很大,對于中國古代歷史得到了深刻知識,滿足了我個人在這方面的需求,由于時間關系雖然我沒完整地讀完這本書但我了解還是比較深刻,通過讀這本書我對中國古代歷史的興趣更加提高了,具有魅力的中國古代歷史浮現了在我眼前,雖然是過去但值得研究...
讀后感5000字 篇9
成長,大家都不陌生,而在你成長的道路中遇到多少坎坷,你
又何曾知道。生活,學習,有多少你解決不了的問題,你都能夠
把他們一一完成嗎?
每個人都要長大,都喜歡長大的感覺。給家里一份安心。給愛
人一份溫暖。給孩子一個好的家庭。讓你周圍的人感到溫暖,但
是又經歷了多少艱難困苦,是無法預料的,從小學,中學,高中
,大學,甚至更高的文憑,當我們自己覺得我們已經是大人的時
候,我們有了自己的觀點,有了自己愛的人,自己喜歡的人,
自己敬佩的人,自己崇拜的人。也許有的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
是為了什么要愛,要喜歡,要敬佩,要崇拜。盲目的,無知的,
難道我們就不應該自己花些時間好好的想一想盲目的追求客觀而
不存在的東西是為了什么,為什么要那么虛偽,可以說我們最愛
,最喜歡,最敬佩,最崇拜的人那就是我們的父母,人如果要是
不做到“孝”的話,那你就真的應該去好好反思一下,往往有些
人活在父母的溺愛下不知道勤儉,不知道尊重,而當你看到了那
些吃不上飯,穿不暖衣服的人,你又有什么的感受,他們覺得你
真幸福,有父母的感覺真的很好,感受不到父愛母愛的人往往又
是最懂事的人,人無完人,有時候看到那些不孝的人,我看著那
些沒有人幫助,沒有人可憐的時候,我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眼睛變得模糊。有時候自己靜一靜的時候想一想你和父母吵架的
時候,離家出走的時候,你的父母什么心情,他們吃不好,睡不
好,心里想的都是你,想你在外面能不能睡好,能不能吃好,能
不能穿暖,生怕你在外面過的不好,再怎么生氣他們還是擔心你
,而你,如果不想想這些的話,你自己拿著家里的錢在外面吃喝
玩樂,一點也不顧你父母的心情,那你就是一個不稱職的孩子,
父母的義務就是給你養大成人,別以為父母有義務。當孩子的義
務就是長大成人之后報答父母。
成長的過程中,找到了你另一半的時候,當你父母不同意的時
候,你會選擇哪個,曾經有一個道難倒了許多人。“當你的愛人
和你的父母同時掉進大海里的時候你會去先救誰?”當別人問我
的時候,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也許有的人在父母面前說先救父母
,在愛人面前說先救愛人,完全是虛偽的回答,沒有人真正的研
究過這個問題。你是否能夠處理好妻子和父母之間的問題,值得
去好好思考.
其實在我們受傷的時候能夠有誰能在你的身邊撫慰你。是親人
,是家人。如果在外面有誰能夠可憐你,沒有人。因為人都有著
一點自私感的。誰都不例外,如果你是一個有自尊的人,一個有
心的人。你就會自己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其實人活著并不是
為了自己,生命是屬于集體的,屬于父母,屬于社會這個大家庭
的。當你選擇輕生的時候你想過別人么。想過你自己的父母有多
么的難過么,這樣的事情在我們身邊出現的還少么,父母天天那
么累。為的是什么。我們,是我們。在成長的路程中,我們失去
了很多,也有了很多的無奈。讓我們的身心疲憊不堪,我們更需
要家庭的溫暖,更需要父母的關懷,當我們認為我們長大的時候
其實我們還是個孩子,當我們沒天遇到不同的難題的時候,我們
那個時候才算做成長,但是遇到難題的時候我們又應該如何面對
,如何解決。
想一想小的時候,父母的親情圍繞在我們身邊的時候,幸福,
幸福也在我們的歡笑中漸漸的漏出了微笑。在我們小時候因為貪
玩受傷的時候,父母急忙跑過去,問你痛不痛。現在回想一下,
微笑,眼眶,濕潤,不是滋味。又想一想,在成長的過程中,與
父母的爭吵,讓他們傷心,讓他們哭泣,我們何嘗又對得起誰呢
。誰又知道父母的苦心。
責任,我們有么。要是覺得自己長大的人必定會感受到責任與
自己的愚蠢,在這個混亂的世界,我們在山崖邊搖擺不定。誰也 不能拒絕成長,成長只是我們人生路途中的小小的沼澤,不管受
多大的傷,只要我們過去了那就是成功了,盡管傷痕累累,也許
遇到沼澤的時候你想到該放棄的時候到了,不得不說,你錯了,
人生都是需要拼的,不拼又有誰知道你真正的實力。自己也不知
道自己究竟能不能夠在自己的生命中撐起一片藍天。我們要努力
的學會長大,拋棄了童真,換來了滄桑,得到了惆悵,望著前方
的路途,不知是進是退。
當我們進入了華麗包裝下的骯臟城市之后,童真,純凈,漸漸
的離我們遠去。黑色,漸漸的吞噬著我們的身體,我們童年與親
人的溫馨,歡笑是否還能夠找到,夜晚的我們想拉住黎明的時鐘
,自己的雙手卻永遠的不聽使喚,時間一點一點的度過,自己一
點一點的虛偽,在生命中慢慢的品嘗人生的坎坷,所有的事情都
需要自己的心靈來解決,成長是痛苦的,回想是幸福的,面對成
長的挫折,我們要面對好的一面,努力的拼搏自己的人生。生命
是承受不起你的那種自甘墜落的想法的。奔波,勞累,已經不是
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了。生命的那顆星已經在長空中高高掛起,
而你呢,是否也在人生的路上高高在上嗎?
面對失敗,面對人生的挫折,我們已經不是曾經臉上帶有歡笑的
我們了,那時的我們已經遠離自己的心了。現在的自己正在重新
的塑造一個新的自己,成長正在考驗我們是否有能力承受生命之
重。我相信把握住自己的人才能夠把握住生命,在成長的道路上
永攀高峰,不要說命運如此的苛刻,其實每個人都是一樣的,有
付出就有回報。如果你沒有做好你自己該做的事情的話,命運是
不會給你一條光明大道的,等待你的只有崎嶇,坎坷,帶有沼澤
的道路的。如果走不好,那么你的一生都不會幸福,都不會感受
到世界的美好。
曾經的諾言已經變質。當初的激情也化為灰燼,當你長大之后
,你已經能夠經得起打擊,懂得了什么叫朋友,也懂了什么是真
正的友誼。心再痛,淚再流也無濟于事,只有自己面對曾經的諾
言,曾經的。。。
長大了,動作開始機械的循環著,笑容也開始勉強起來,沒有
了童時的瘋狂,不想偽裝的表情還是無法偽裝。想在天空中飛翔
,回頭發現自己還沒有翅膀。想要起航,一時又發現自己想要去
的地方很迷茫。至今才明白,生存的道理,拼搏,斗爭才是真的
自我。當你無路可走的時候,你卻發現前方還有很多的路可以走
,只是走的方向不一樣了。如果可以在拼搏中,斗爭中取勝,那
何不如自己拼搏一下,證明一下你的自己,證明一下自己的存在
。年少的輕狂,可能在世界上永遠的消失了,也可能還在你心靈
深處稍微有一些回憶,你覺得這些回憶能有幾個實現的。有時侯
我們曾經想,我們為什么要長大,世界為什么會這么復雜。其實
這個問題已經不是你一個在想了,無數的人想這個話題已經很久
。只是沒有人能夠說清楚到底是為什么,不懂。漸漸沉沒。
我們逐漸的當單純被成熟取代之后,也換上了虛偽的面具,慢
慢的踐踏自己的生命。在生命的洗禮當中,我們逐漸的認清真實
的自己,在洶涌的人潮當中,也逐漸的知道了活著的意義,我們
其實是被自己所欺騙。被自己虛偽的面具所迷惑。有人恨長大,
因為會失去很多,還不如去真正的面對,面對真實的自我。想一
想清晨的陽光,令我們有著享受生命的感受,而深夜的孤單,只
有去靠自己來尋找那一米陽光,掙脫束縛。在成長的列車中,每
一站都是你的轉折點.在我們中間有很多下車的人,他們也會因為
下車而后悔,因為再也不會有車了.下車的人,只有一點點的空間,
而我們在車上的人,等待的是我們面無邊際的空間.成長可以說是
一顆流星,短暫卻很美麗.手里的流沙,沒有人能夠阻止他的流逝.
從容一點,或許沉沒.沒人說,也沒人去感嘆,在時間一點一點的失
去之前,我們應該找回自信,把后面的時間過的充實而美麗.為什
么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能夠多找到些幸福呢,我們不必為失去
的靈魂而忐忑不安,只要勇敢面對,我相信,靈魂,一定會回來找你
的.生活,不需要太理智,放縱一下我們也許不會活的很累.
不是每一種思念都讓人窒息,不是每一種遺憾都讓人無法挽回,
在我們一點點長大的時候,懂得了什么叫做愛情,也漸漸的有了心
跳的感覺,曾經有人說過三種顏色,紅色,藍色,綠色,紅色代表激
情,是毀滅一切的力量,藍色是憂郁,是沉淪一切的力量,綠色是沉
穩,是安撫一切的力量,你會用哪中顏色來面對,看你自己的選擇,
不要后悔,不要沖動,慢些思考會讓你的選擇更加正確,如果你認
為你長大了,那又有什么標志代表你長大了?年齡,容顏?一切來源
于你的思想,但是它是成熟的么,還是幼稚的,我們曾經年少,不懂
的事情卻沖動的去做.與世界隔絕,更是一種自己認為的解脫?其
實我們失去的是青春年少.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我相信命運對誰多是平等的
.只有我們親身體驗成長,才能夠知道其中的樂趣.不要悲觀,開心
每一天.
讀后感5000字 篇10
《了凡四訓》為明代袁了凡所著訓子善書,闡明"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全文分為四個篇章:立命之學、 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后三篇是了凡先生為改變命運所開的三劑良藥。作者以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驗來"現身說法",年輕時他請一位孔先生算命,何年何月參加考試、考第幾名、中不中、當什么官、何時娶妻、幾個孩子、享壽幾何。不知道是否純屬巧合,袁了凡先生算命后的前20xx年情況全部被證實算準,于是他相信今后的命運也將會一一驗證,開始聽天由命,不再努力奮斗,早早開啟坐吃等死的節奏。直至遇到云谷禪師,禪師告訴他一種化解命運格局的方法才破局,考上了舉人,最后還活到了七十四歲,遠遠超過孔先生算的五十三歲。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文化的進步,這樣的說法雖然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總體頗為可信,非常值得當代人學習借鑒。
——堅定自己可以改變命運的信心。其實,我不是懷疑"神算子"的水平,如果沒有后面改變命運的良方舉措和實際行動,袁了凡先生的人生軌跡還真有可能被全部算定。但算命先生再厲害,也只能算準命運中變化中的計劃,算不準計劃中的變化,如果變化遠遠超過計劃,就相當于量變引起質變,偏離原來的人生命運軌跡就是理所當然的事。這是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更不會按照算命先生的預測來演繹坐實。換句話說,能被算出來的命,都是凡夫俗子的命。
小時候身處思想落后的農村,算命和命運之說很流行,鄉親們一遇到天災人禍或不順的事都說"這就是命啊!",聽天由命的思想普遍存在。雖然事實上起到了一定社會穩定、安撫人心的作用,但也是醫學專用自己、消極怠慢的源頭。父親小時候學習成績很好,初一時考過全年級第二名,但因為家庭貧困初二輟學,參軍復員后回家種地當農民。他堅信知識改變命運,于是在極度貧窮的情況下想盡一切辦法供我們三兄弟上學。說實話,當時由于眼界狹窄、見識短淺,并不知道自己好好讀書考上大學會怎么樣,但現實生活中繁重體力勞動的農活與低下收入的不成比例現象已經持續多年,那種讓人幾乎看不到希望的絕望悲觀狀況,讓"鯉魚跳農門"的誘惑既是壓力也是動力。后來我和弟弟都考上了大學,成為朝思暮想的工人階級一份子,擺脫了"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現在呢?面對事業發展的"瓶頸",我也堅信這不是最終的結果。反思自己,還存在很多性格上的缺點和能力上的不足,所以當前最要緊的是提升自己綜合素養,功夫下到位了,事業發展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越努力越幸運,做一個有準備的人,才能搶抓遲早到來的人生機遇。我堅信,只有改變自己,做更好的自己,才配擁有更精彩的人生、更美好的未來。
在堅信"命自我立"的前提下,該如何"立命"呢?立命需要先立志。 人無志不立,事無恒不成。王陽明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墨子說:志不強者智不達",諸葛亮說:"志當存高遠",明成祖朱棣說:"人須立志,志立則功就。天下古今之人,未有無志而建功",王勃說:"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這些名人名言都深刻地說明立志的重要性。北宋儒家大師張載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思想境界更是高人一籌,激勵了文天祥、岳飛、夏完淳、曾國藩等無數后來的仁人志士。志向是初心,是夢想,是動力,是最想實現的長期目標。如果沒有志向,人們就會荒廢自己的本心,不思進取,安于現狀,必將一事無成或者抱憾終身,白發蒼蒼時便悔之晚矣。然而,還得注意一點:有志之人立常志,無志之人常立志。如果一個人沒有主心骨和遠大目標,朝令夕改、見異思遷,看似忙忙碌碌,也終將成不了大事。
了凡先生也在文中寫道:"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所以說,沒有遠大志向的人,不配談改良命運,甚至可能將原來的好運氣消磨殆盡,迎來更糟糕的命運結局。
——堅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認為,善惡有報并不是封建迷信,而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思維因果關系論的現實體現。有的人看不透,舉例說某某一生干了不少壞事,不也是有權有勢無病無災安康長壽?其實,因果報應不一定非得在本人身上體現,還有可能在他的子孫身上體現。這也正應了一句古話:遠報兒孫近報身。就拿我家來說,爺爺中年時正趕上文化大革命,身為公社民兵連連長,他寧愿辭職也不忍心對村里無辜的"地富反壞右"家屬進行迫害;父親曾經至少救過5名落水孩童的性命,他們雖然都窮苦一生,但福報就是后代出了兩名大學生,我11歲在河中游泳精疲力盡時被一位村民救過,正好印證了"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這句名言。
為什么沒單獨寫"改過之法"?因為在我看來,改過就是一種積善。有錯不改,不僅是缺乏文中的"發恥心、發畏心、發勇心",還是缺乏善心的表現。凡是缺點、過錯、謬誤,不管是性格上的、還是決策上的、亦或是操作上的,多多少少都會對單位、對家庭或者對個人產生一些負面影響、物質精神損失。如果被別人指出來或者自己意識到了,卻不下決心去整改,屬于典型的"破罐子破摔""死不悔改""我行我素""茍且茍安"的做法。其潛臺詞一般就是"吹毛求疵,誰還沒個過錯啊?""我就不改,你能咬我啊?""改變起來太麻煩了,就這樣得過且過吧!""懶得改,習慣就好!"有這樣任性念頭的人,往往很自私,或者套用時髦的網絡用語叫"精致的利己主義",你能指望他是良善之輩么?即使本質不壞、不是大奸大惡之徒,但往往也是毛病多多的平庸之輩,經不起道德和時間的考驗。南懷瑾大師講過一句話:"戰勝天下是英雄,征服自己是圣人".征服自己,首先就是要克服自己的惰性,不斷修正自己的缺點、改變自己的錯誤。道理上很簡單,就是管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每一個念頭,因為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善人不講掙錢,專講掙命。什麼叫做掙命呢? 就是我們為人做事,要做到被人佩服,命就長了,這就是掙到命了。因此,積善改過可以看做是一個事物的正反面,改過主要從自我改進、完善提升的角度來說,而積善主要是從幫助別人的角度來說的。
易經上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了凡四訓》列舉了十種隨緣濟眾、行善之舉: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所幸自己也曾有過為災區捐款、開車免費搭載乘客、拾金不昧、義務勞動、公益活動等善行,今后更應該多多行善、積累福報,雖然可能做不到像叢飛、古天樂、周潤發那樣傾囊而出,像消防英雄那樣赴湯蹈火,但力所能及的善事還是可以主動多做的。大家活學活用,推而廣之,積善不難也。
——堅持謙虛謹慎、厚德載物的人生態度。老祖宗教育我們"滿招損,謙受益""天道虧盈而益謙""虛已者進德之基",然而不少現代人稍微有點成就便自命不凡、傲視一切,帶來的結果往往不是人緣差就是前途毀。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切向錢看的歷史背景下,我們追求的東西太多太滿,漸漸迷失自己本性,這恰恰是改革開放后西方文化入侵的結果。怎么辦?還得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尋找答案。《了凡四訓》告訴我們:惟謙受福。在做學問上,要虛懷若谷,認識到知識永無止境,敢于承認自己的鄙薄無知;為人處世的時候,要禮讓三分,不能得理不饒人;追名逐利的時候,要反思自己德位是否相配、功祿是否相稱,君子憂道不憂貧;修身養德的時候,要戒驕戒躁,與時俱進,堅持"忠誠干凈擔當",凡事以德為先、以德服人。至于厚德載物,什么是"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就是說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樣的品格才最接近道,這樣做的人就是最有道德的人。以利己之心幫助別人,然后要求感恩回報,這是交易;以無私之心幫助別人不圖回報,就叫做"德".你幫助到的人越多,所得到的回報越少,你的德就越厚,就可以稱作德高望重了。
《了凡四訓》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告訴我們,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方法就是改過、積善、謙德。真的很感謝領導向我推薦了這本書,讓我提醒自己要"常在有時思無時,莫在無時思有時",發恥心、畏心、勇心,積善改過,謙虛養德,讓不甘平凡的自己爭取贏得更好的命運。在提倡文化自信的今天,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好好讀這本書,依照古圣賢的教導,讓我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道路上走的更加順暢通達、更加團結友愛、更加和諧文明!
讀后感5000字 篇11
我一般不看小說的,但這是一部改變我對敘事技巧看法的小說。
我一直認為小說終究是沒有價值、營養的,它們描繪的世界離自己那么遙遠。
但我現在明白,故事是把事實道理用極具感染和穿透力的方式表達出來,故事源于事實又高于事實,謝謝《無聲告白》這本書!
其實這本書剛吸引我的是因為Kindle的推薦,亞馬遜暢銷榜,華裔作家的力作。
買了電子版后我花了兩天就讀完了,是我讀書最快的速度了,讀的過程中,內心時刻充滿著激動和恐懼,激動在于我心中的價值觀被這本書很好的展現出來,恐懼是因為我怕自己會踏上莉迪亞的"不歸路".書本花了很多的時間描繪人物心理和細節,但總的內容這篇文章就可以涵蓋,但是它帶來的思考遠遠沒有結束。
書中是以一個不尋常的5口之家的發展為主線。為什么不尋常,因為男的是華人,女的是美國人,因此他們的孩子是混血,那個年代,混血孩子的定位不清楚,不知道自己到底屬于中國人的群體還是美國人的群體。孩子們想和美國朋友一起,但是由于膚色問題沒人愿意和他們當朋友。
文章以女主莉迪亞的死亡拉開序幕,用莉迪亞死亡后家庭生活的變化和死亡前現實的生活交織描寫。莉迪亞的父親詹姆斯·李是一個美籍華人,靠著父母餐廳端盤子等不體面的工作把詹姆斯變成了美國國籍,但詹姆斯因為父母的工作深感自卑,他從不和別人談論自己的父母,為了不讓大家以他為話題點,他拼命的想要融入周圍的人群,他只希望自己普普通通,不被人注目,但由于他的獨特的外表,不管在哪里都感覺周圍充斥著異樣的眼光。他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知名學府哈佛大學,他繼續努力讀研讀博,他本以為可以留在哈佛大學任教,因為當時他的導師告訴他有個歷史教職剛空缺出來,然后最后也許是因為他獨特的外表或是不善于交際,他最終沒能留在哈佛,而是去了一個普通的高校—海爾伍德任教。從那時起,他討厭過去的自己,討厭過去的一切,討厭怯懦、獨特、孤獨,向往合群和普通。
莉迪亞的母親瑪麗琳是美國人,她從小就對化學、物理和生物感興趣,她的夢想是當醫生,雖然那時候女醫生屈指可數。然而她的母親卻是家政課老師,她的目標是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嫁給哈佛男、照顧孩子和房子的家庭主婦,而瑪麗琳卻希望自己永遠獨特、引人注目。她不在乎媽媽的反對,報考化學、生物專業,去做常人眼里只有異類才做的事情,她一直追求的是特立獨行。也許正因為這一點,她在大學上詹姆斯課的時候,第一眼就被這個獨特的男人吸引住了,從此墜入愛河,可沒想到,還沒完成學業的她懷孕了。因此她不得不放棄學業,按照曾經母親給她的路,結婚生子。但她內心從沒放棄過追求自己夢想、追求醫生目標的愿望,她不甘平凡。
從開始我們就可以看出,性格,價值觀迥異的兩個人如果無法互相容錯,注定會過上不幸福的一生。
我們知道讓一個人改變最大的動力,是讓他親生感受到和自己一樣的人實現了自己心中夢想的成功案例。而瑪麗琳在第二個孩子稍微長大后因為生病去了醫院,她意外的發現有個年輕的女孩—她世界里女孩全是護士—別人都叫他醫生,甚至別的男醫生也會請教她一些問題。她內心從沒有過的震撼,她曾經魂牽夢縈的職業,曾經付出無數心血想要實現的目標,現在真切的發生在了這個普通女人的身上。她決定離開自己的家庭,雖然有老公和兩個孩子,但她依舊認為自己可以離開他們繼續深造,但這段日子只持續了兩個月。當她還有兩個星期就要完成考試拿到學業證書的時候,她暈倒了,結果檢查是她再度懷孕了。她不得不向生活妥協,再一次當起了家庭主婦,趨于平庸。當她回到家的時候,由于自己的長時間離開,家里已經混亂不堪,孩子們第一時間緊緊抱著她,她因此采用了很多人沒有能力實現自己夢想的時候都會采取的辦法,生個蛋,讓蛋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從再一次回到家里的那一刻,那決定把自己所有的夢想讓莉迪亞實現,她在腦海中用物質給莉迪亞規劃了一個"美好"的未來!
同時由于詹姆斯的兒子性格軟弱,這也讓詹姆斯想起了年輕的自己,眼前的孩子似乎就是過去的自己。他討厭過去的自己,自然也不喜歡現在的兒子。當他兒子告訴他他的夢想是去外太空,當宇航員的那一刻,他不知覺得打了孩子一巴掌,把他和孩子的牽絆打碎了。因此詹姆斯覺得莉迪亞很像年輕的瑪麗琳,那么合群、惹人喜愛,因此他把自己全部的關愛給了莉迪亞,因為內心的自己多么向往自己年輕時可以像莉迪亞這樣。
就這樣,莉迪亞無法控制的開始承擔父母兩個人所有的關愛—過多的關愛。從那時起,她的所有的生活都被父母用放大鏡檢閱著,她的所有目標也都只是父母的目標。也許單純的強加一方的夢想,孩子雖然不會快樂,但也不至于選擇自殺這條不歸路。根本原因在于,她的身上強加了父母兩個人迥異的夢想,一個想要獨立、鶴立雞群、受人矚目的夢,一個想要融入團隊、普普通通的夢,兩個夢不斷地撕扯她的快樂,直到把所有這一切撕得粉碎。
當她選擇自殺的時候,父母根本不相信這件事情會發生在自己女兒的身上,他們的印象里,女兒樂觀、好學,有很多朋友,不可能孤獨無助到自殺去解脫。她的女兒會主動要求學習物理和化學,會考上成績第一個給目前看;他的女兒會認真看自己給她買的書《建立人脈的法則》,每天都會給自己的同學打電話,而且相聊甚歡。這一切讓他們無法相信自己孩子會選擇自殺。
然而我們太忙,太瑕于自己的世界,我們只看到了表面,而沒有看到真實的事情。因為我們忙碌到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莉迪亞由于害怕母親再度離開家,讓家庭支離破碎。害怕父親每天對自己失望的表情!。因此她選擇了妥協。雖然說自己會聽從莉迪亞的想法,她只是給她建議,但每次目前都帶著強烈期待,也許她自己沒有注意,但孩子全看到了心里,因此她只能每次用好的好的來回答。以至于讓媽媽認為她就是想要與眾不同、就是想要當醫生。為了不讓爸爸失望,她在沒有任何朋友的情況下,選擇撥打語言助手,自己則假裝是在和好朋友聊天。
反觀,她的哥哥內斯,由于自己缺乏父母的關愛,但這也給了他追尋自己航空夢的機會,他從憎恨莉迪亞受到的寵愛,慢慢的變成同情莉迪亞。他在沒有父母的關注下,考上了夢寐以求、可以作為航空夢跳板的哈佛大學。然而正是由于他的理解,讓莉迪亞覺得這個家里唯一的牽絆就是自己的哥哥了,因此他哥哥離開家去哈佛上學的事件成了她跳湖自盡的導火索。
一切就這么結束了,但這本書給我的思考卻遠沒有結束。這些問題根深在我的大腦中:
家庭和事業如何平衡?不同的目標性格的家庭就不能幸福嗎?怎么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我們為什么會討厭原來真實的自己?當然這里只有我片面的思考,我希望可以看到你們的思考。
家庭和事業本身就無法分隔開,一旦產生它們勢必會交融在一起。任何企圖把家庭和生活分開的手段都是徒勞,因為夢想再大也逃不過人心。我記得畢業后不久面試了白鷺芳洲藝術基地的銷售崗位,后來得知它主要是個性化婚禮策劃的,而且老板和他的老婆在一起工作,他老婆是他的助手,她已經有了2歲的女兒。與其說這是一個企業,不如說這是一個承載夢想的平臺,在這里家庭和工作融合在了一起,老板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業,老婆則在公司幫助老公打理雜事。其實,這也是我想要的生活。不管去哪里,不管工作多么不確定,家庭永遠是確定的,是穩定的。
第二個問題我還沒有答案,畢竟自己結婚時間很短,沒有足夠的生活閱歷支撐我回答這個問題。我唯一能說的是往往成功的企業家或藝術家,他們本身就是個外人看似不可能存在的矛盾體。他們既內向,又外向。既暴躁,有和藹。既優柔寡斷,又當機立斷。根本原因在于他們可以認親自己的優劣勢,在不同的情景下,發揮出不同的特點。我們不需要一個完美的個人,只需要一個互補的團隊。
培養孩子的根本是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這一切的基礎是承認孩子是一個脫離父母的、獨立的個體《無聲告白》讀后感3000字作文。他屬于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夢想和性格。他不是承載我們未完成的夢想的器皿。而我們要做的只是在孩子實現自己夢想的道路上提供成年人的幫助,知道孩子的興趣和天賦,把枯燥的事情用孩子感興趣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他喜歡動物不喜歡英語,用動物組成英語字母的形式或許有幫助。我們需要的是找到孩子的天賦、引導他去做他可以做的很好的事情,慢慢的,做的好的事情就會變成他的興趣。我的原則是,如果你本身足夠厲害,你可以幫助孩子找到工作,那么你可以事無巨細的關注孩子。如果你希望你孩子超過你過上屬于自己的生活,你什么都不需要做,無為而治或許是最好的辦法,你只需要傾聽孩子,給予指導和建議。學習生涯中有兩個東西極其重要,興趣和朋友。
我曾經一直是一個關注自己缺點勝于自己有點的人,文章中的詹姆斯也是,我們拼命想彌補自己的缺點,就像補習自己不擅長的科目一樣
慢慢的,當性格無法改變的時候,我們變的自卑,開始討厭自己,認為自己不該這樣。而這一切對我慢慢好轉,在于我讀了關于內向、天賦、性格、優勢等一系列書籍開始,慢慢的我可以正視自己的缺點了,我知道有些是不能改變的,而我要做的事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優點,然后用專屬于自己優點的辦法,去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
只要知道目標,每個人都有只屬于自己最高效的辦法。
互聯網時代,解放了人性,也解放了夢想,是時候讓自己承擔起自己夢想的全部重量,不要把它交給任何人,包括自己孩子。
讀后感5000字 篇12
最大的勇氣是按照自己夢想而活
我一般不看小說的,但這是一部改變我對敘事技巧看法的小說。
我一直認為小說終究是沒有價值、營養的,它們描繪的世界離自己那么遙遠。
但我現在明白,故事是把事實道理用極具感染和穿透力的方式表達出來,故事源于事實又高于事實,謝謝《無聲告白》這本書!
其實這本書剛吸引我的是因為Kindle的推薦,亞馬遜暢銷榜,華裔作家的力作。
買了電子版后我花了兩天就讀完了,是我讀書最快的速度了,讀的過程中,內心時刻充滿著激動和恐懼,激動在于我心中的價值觀被這本書很好的展現出來,恐懼是因為我怕自己會踏上莉迪亞的"不歸路".書本花了很多的時間描繪人物心理和細節,但總的內容這篇文章就可以涵蓋,但是它帶來的思考遠遠沒有結束。
書中是以一個不尋常的5口之家的發展為主線。為什么不尋常,因為男的是華人,女的是美國人,因此他們的孩子是混血,那個年代,混血孩子的定位不清楚,不知道自己到底屬于中國人的群體還是美國人的群體。孩子們想和美國朋友一起,但是由于膚色問題沒人愿意和他們當朋友。
文章以女主莉迪亞的死亡拉開序幕,用莉迪亞死亡后家庭生活的變化和死亡前現實的生活交織描寫。莉迪亞的父親詹姆斯·李是一個美籍華人,靠著父母餐廳端盤子等不體面的工作把詹姆斯變成了美國國籍,但詹姆斯因為父母的工作深感自卑,他從不和別人談論自己的父母,為了不讓大家以他為話題點,他拼命的想要融入周圍的人群,他只希望自己普普通通,不被人注目,但由于他的獨特的外表,不管在哪里都感覺周圍充斥著異樣的眼光。他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知名學府哈佛大學,他繼續努力讀研讀博,他本以為可以留在哈佛大學任教,因為當時他的導師告訴他有個歷史教職剛空缺出來,然后最后也許是因為他獨特的外表或是不善于交際,他最終沒能留在哈佛,而是去了一個普通的高校—海爾伍德任教。從那時起,他討厭過去的自己,討厭過去的一切,討厭怯懦、獨特、孤獨,向往合群和普通。
莉迪亞的母親瑪麗琳是美國人,她從小就對化學、物理和生物感興趣,她的夢想是當醫生,雖然那時候女醫生屈指可數。然而她的母親卻是家政課老師,她的目標是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嫁給哈佛男、照顧孩子和房子的家庭主婦,而瑪麗琳卻希望自己永遠獨特、引人注目。她不在乎媽媽的反對,報考化學、生物專業,去做常人眼里只有異類才做的事情,她一直追求的是特立獨行。也許正因為這一點,她在大學上詹姆斯課的時候,第一眼就被這個獨特的男人吸引住了,從此墜入愛河,可沒想到,還沒完成學業的她懷孕了。因此她不得不放棄學業,按照曾經母親給她的路,結婚生子。但她內心從沒放棄過追求自己夢想、追求醫生目標的愿望,她不甘平凡。
從開始我們就可以看出,性格,價值觀迥異的兩個人如果無法互相容錯,注定會過上不幸福的一生。
我們知道讓一個人改變最大的動力,是讓他親生感受到和自己一樣的人實現了自己心中夢想的成功案例。而瑪麗琳在第二個孩子稍微長大后因為生病去了醫院,她意外的發現有個年輕的女孩—她世界里女孩全是護士—別人都叫他醫生,甚至別的男醫生也會請教她一些問題。她內心從沒有過的震撼,她曾經魂牽夢縈的職業,曾經付出無數心血想要實現的目標,現在真切的發生在了這個普通女人的身上。她決定離開自己的家庭,雖然有老公和兩個孩子,但她依舊認為自己可以離開他們繼續深造,但這段日子只持續了兩個月。當她還有兩個星期就要完成考試拿到學業證書的時候,她暈倒了,結果檢查是她再度懷孕了。她不得不向生活妥協,再一次當起了家庭主婦,趨于平庸。當她回到家的時候,由于自己的長時間離開,家里已經混亂不堪,孩子們第一時間緊緊抱著她,她因此采用了很多人沒有能力實現自己夢想的時候都會采取的辦法,生個蛋,讓蛋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從再一次回到家里的那一刻,那決定把自己所有的夢想讓莉迪亞實現,她在腦海中用物質給莉迪亞規劃了一個"美好"的未來!
同時由于詹姆斯的兒子性格軟弱,這也讓詹姆斯想起了年輕的自己,眼前的孩子似乎就是過去的自己。他討厭過去的自己,自然也不喜歡現在的兒子。當他兒子告訴他他的夢想是去外太空,當宇航員的那一刻,他不知覺得打了孩子一巴掌,把他和孩子的牽絆打碎了。因此詹姆斯覺得莉迪亞很像年輕的瑪麗琳,那么合群、惹人喜愛,因此他把自己全部的關愛給了莉迪亞,因為內心的自己多么向往自己年輕時可以像莉迪亞這樣。
就這樣,莉迪亞無法控制的開始承擔父母兩個人所有的關愛—過多的關愛。從那時起,她的所有的生活都被父母用放大鏡檢閱著,她的所有目標也都只是父母的目標。也許單純的強加一方的夢想,孩子雖然不會快樂,但也不至于選擇自殺這條不歸路。根本原因在于,她的身上強加了父母兩個人迥異的夢想,一個想要獨立、鶴立雞群、受人矚目的夢,一個想要融入團隊、普普通通的夢,兩個夢不斷地撕扯她的快樂,直到把所有這一切撕得粉碎。
當她選擇自殺的時候,父母根本不相信這件事情會發生在自己女兒的身上,他們的印象里,女兒樂觀、好學,有很多朋友,不可能孤獨無助到自殺去解脫。她的女兒會主動要求學習物理和化學,會考上成績第一個給目前看;他的女兒會認真看自己給她買的書《建立人脈的法則》,每天都會給自己的同學打電話,而且相聊甚歡。這一切讓他們無法相信自己孩子會選擇自殺。
然而我們太忙,太瑕于自己的世界,我們只看到了表面,而沒有看到真實的事情。因為我們忙碌到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莉迪亞由于害怕母親再度離開家,讓家庭支離破碎。害怕父親每天對自己失望的表情。因此她選擇了妥協。雖然說自己會聽從莉迪亞的想法,她只是給她建議,但每次目前都帶著強烈期待,也許她自己沒有注意,但孩子全看到了心里,因此她只能每次用好的好的來回答。以至于讓媽媽認為她就是想要與眾不同、就是想要當醫生。為了不讓爸爸失望,她在沒有任何朋友的情況下,選擇撥打語言助手,自己則假裝是在和好朋友聊天。
反觀,她的哥哥內斯,由于自己缺乏父母的關愛,但這也給了他追尋自己航空夢的機會,他從憎恨莉迪亞受到的寵愛,慢慢的變成同情莉迪亞。他在沒有父母的關注下,考上了夢寐以求、可以作為航空夢跳板的哈佛大學。然而正是由于他的理解,讓莉迪亞覺得這個家里唯一的牽絆就是自己的哥哥了,因此他哥哥離開家去哈佛上學的事件成了她跳湖自盡的導火索。
一切就這么結束了,但這本書給我的思考卻遠沒有結束。這些問題根深在我的大腦中:
家庭和事業如何平衡?不同的目標性格的家庭就不能幸福嗎?怎么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我們為什么會討厭原來真實的自己?當然這里只有我片面的思考,我希望可以看到你們的思考。
家庭和事業本身就無法分隔開,一旦產生它們勢必會交融在一起。任何企圖把家庭和生活分開的手段都是徒勞,因為夢想再大也逃不過人心。我記得畢業后不久面試了白鷺芳洲藝術基地的銷售崗位,后來得知它主要是個性化婚禮策劃的,而且老板和他的老婆在一起工作,他老婆是他的助手,她已經有了2歲的女兒。與其說這是一個企業,不如說這是一個承載夢想的平臺,在這里家庭和工作融合在了一起,老板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業,老婆則在公司幫助老公打理雜事。其實,這也是我想要的生活。不管去哪里,不管工作多么不確定,家庭永遠是確定的,是穩定的。
第二個問題我還沒有答案,畢竟自己結婚時間很短,沒有足夠的生活閱歷支撐我回答這個問題。我唯一能說的是往往成功的企業家或藝術家,他們本身就是個外人看似不可能存在的矛盾體。他們既內向,又外向。既暴躁,有和藹。既優柔寡斷,又當機立斷。根本原因在于他們可以認親自己的優劣勢,在不同的情景下,發揮出不同的特點。我們不需要一個完美的個人,只需要一個互補的團隊。
培養孩子的根本是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這一切的基礎是承認孩子是一個脫離父母的、獨立的個體。他屬于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夢想和性格。他不是承載我們未完成的夢想的器皿。而我們要做的只是在孩子實現自己夢想的道路上提供成年人的幫助,知道孩子的興趣和天賦,把枯燥的事情用孩子感興趣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他喜歡動物不喜歡英語,用動物組成英語字母的形式或許有幫助。我們需要的是找到孩子的天賦、引導他去做他可以做的很好的事情,慢慢的,做的好的事情就會變成他的興趣。我的原則是,如果你本身足夠厲害,你可以幫助孩子找到工作,那么你可以事無巨細的關注孩子。如果你希望你孩子超過你過上屬于自己的生活,你什么都不需要做,無為而治或許是最好的辦法,你只需要傾聽孩子,給予指導和建議。學習生涯中有兩個東西極其重要,興趣和朋友。
我曾經一直是一個關注自己缺點勝于自己有點的人,文章中的詹姆斯也是,我們拼命想彌補自己的缺點,就像補習自己不擅長的科目一樣。慢慢的,當性格無法改變的時候,我們變的自卑,開始討厭自己,認為自己不該這樣。而這一切對我慢慢好轉,在于我讀了關于內向、天賦、性格、優勢等一系列書籍開始,慢慢的我可以正視自己的缺點了,我知道有些是不能改變的,而我要做的事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優點,然后用專屬于自己優點的辦法,去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
讀后感5000字 篇13
Learn to love and care
Here I am sitting on a couch alone, thinking about what I have just finished reading with tears of sadness filling my eyes and fire of indignation filling my heart, which revived my exhausted soul that has already been covered by the cruelty and the selfishness of the secular world for a long time。 It is truly what I felt after reading Oliver Twist, written by the prominent British author Charles Dickens。
The resonance between me and the book makes me feel not only the kindness and the wickedness of all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but what this aloof society lacks, and what I lack deep inside。 These supreme resources I’m talking about right now are somewhat different from minerals, oil that we usually mention。 They’re abstract like feelings, and some kinds of spiritual stimulation that all of us desire anxiously from one another —— love and care。
Those charitable figures whom Dickens created in the novel are really what we need in life。 They showed love and care to others, just as the gentle rain from the sky fell upon the earth, which was carved into my heart deeply。
Mr。 Brownlow is one such person。
The other day he had one of his elaborate watches stolen by two skilled teenage thieves, Artful Dodger and Charley Bates, and thought naturally it was Oliver, who was an orphan and forced to live with a gang of thieves, that had done it because he was the only one near by after the theft had taken place。 Being wrathful, he caught Oliver, and sent him to the police station where the ill-tempered, unfair magistrates worked。 Fortunately for him, Oliver was proved innocent by one onlooker afterwards。 With sympathy, Mr。 Brownlow took the injured, poor Oliver to his own home。 There Oliver lived freely and gleefully for some months as if he were Mr。 Brownlow’s own son。 One day, however, Mr。 Brownlow asked Oliver to return some books to the bookseller and to send some money for the new books that he had already collected。 The thief Oliver once stayed with kidnapped him。 After that he disappeared in Mr。 Brownlow’s life。 Searching for a while, Mr。 Brownlow had to believe the fact that he had
run away with his money。 But dramatically, they came across each other again a few years later。 Without hesitation, Mr。 Brownlow took Oliver home for the second time not caring if he had done something evil。
Perhaps most of us would feel confused about Mr。 Brownlow’s reaction。 But as a matter of fact, this is just the lesson we should learn from him。 Jesus said in the Bible。 “Forgive not seven times, but seventy-times seven。” Why is that? Because forgiveness is our ability to remove negative thoughts and neutralize them so our energy may be spent on doing what we came here for。 We cannot move forward in our future if past issues cloud our thinking。 Stop put Mr。 Brownlow into the list of your models。 Always give people a second chance no matter what they might have done。 That’s also a substantial part of loving and caring others。
Then there are Mrs。 Maylie and Rose, Oliver’s other benefactors。 Maybe the reason they loved and cared Oliver was not because of forgiveness。 In my point of view, it was trust。 They had faith in Oliver when he was considered to be a filthy burglar who tried to break the front door of Maylie’s at midnight。 But this wasn’t how these two ladies saw the whole thing。 They denied Oliver’s crime immediately and listened attentively to Oliver’s own description of his miserable life。 They were deeply touched by Oliver’s strong perseverance and astonishing vitality。 Accordingly, they remedied Oliver’s body and heart and turned him into a different boy。 He began to wear appropriate and clean suits which were tailor-made for him and receive education。
讀后感5000字 篇14
Why was Tess’s girlish purity lost? Why did such a beautiful, noble and pure woman as Tess should suffer inevitable ruin? Why does the wrong man take the wrong woman? Why it is always the woman who pays? Why they are always hurt? Why is beauty damaged by ugliness? Why the tragedy is happened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ago repeated in modern times? Is everything too late?
Recently I’ve read the British famous writer Thomas Hardy’s masterpiece-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It describes the misfortune of a poor peasant girl Tess. In this novel, we can see Tess resist her unjust fate again and again, till to be ru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ot we find that her tragedy is inevitable. We can not but feel the intense emotions of pity and fear.
The cause of Tess’s tragedy has always been the concern of people, such a beautiful, noble and pure woman as Tess should suffer inevitable ruin. What leads to her tragic destiny? Who killed her? I can’t do very well in analysis the novel. I don’t know clearly how the time she lived in affect her life. I do have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novel by myself. Alec and Angel who are the two people very closely related to Tess’s fate. I think fierce Alec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killing Tess, but in fact, it was hypocritical Angel who killed Tess indirectly but more cruelly.
I wanted to cry, Tess, do not follow him when I read that plot. I hope she met her true love before she was seduced, but everything was too late. She was seduced by a so called gentleman-Alec, and from then on her life totally changed from this loss of innocence. People looked down on her and respect her no more. Actually she did nothing wrong because before she was seduced she knew nothing of man. Women were too weak. Tess was poor, weak and helpless and met the wrong person at the wrong time.
I strongly believed that it was Angel who killed Tess cruelly and without mercy. Angel was a liberal bourgeoisie. He made himself lived in the countryside rather than serving the god. Angel was a man who questioned the church’s teaching. He thought the church’s views were too strict and did not allow free thinking. Angel extricated him from religion and his family, but he couldn’t break with traditional moral principles. He wanted a wife who was the daughter of nature, honest, sensitive, intelligent, graceful, pure as snow and extremely beautiful. In the first part I thought Angel loved tess very much. In the following part I found that he loved an image he imagined. After their wedding Angel confessed the crime he committed to a woman long time ago and asked Tess’s forgiveness. Tess was not at all angry and forgave angel at once. She innocently thought that the thing she was going to confess would be forgiven. Poor Tess! She sat and told everything to angel, hoping he would forgive her as he was forgiven, but she was wrong. The woman pays.
Angel claimed that you were one person, now you are another when tess asked why. The woman Angel had loved was not tess, was another woman in tess’s shape. Angel loved the person he imagined. He considered tess the daughter of nature. Compared to tess’s words, “ I thought angel, that you loved me-me my very self! If you do love me, how can you treat me like this? It frightened me! Having begun to love you, I will love you forever, in all changes, in all troubles, because you are yourself. I ask no more.” we know how deep tess loved angel. She would have laid down life for angel. She not only loved the merits but also accept the demerits. We know from the book that when angel came back from Brazil, he could hardly be recognized by his mother because the cruel climate and hard work had aged him by twenty years, but tess accepted angel immediately, because he was the man she fell in love with.
I don’t know why angel couldn’t forgive tess since he himself had done the similar thing.
讀后感5000字 篇15
The Tragedy of Hamlet, Prince of Denmark, or more simply Hamlet, is a tragedy by William Shakespeare, believed to have been written between 1599 and 1601. The play, set in Denmark, recounts how Prince Hamlet exacts revenge on his uncle Claudius, who has murdered Hamlet's father, the King, and then taken the throne and married Gertrude, Hamlet's mother. The play vividly charts the course of real and feigned madness—from overwhelming grief to seething rage—and explores themes of treachery, revenge, in-ce-st, and moral corruption.
Despite much literary detective work, the exact year of writing remains in dispute. Three different early versions of the play have survived: these are known as the First Quarto (Q1), the Second Quarto (Q2) and the First Folio (F1). Each has lines, and even scenes, that are missing from the others. Shakespeare probably based Hamlet on the legend of Amleth, preserved by 13th-century chronicler Saxo Grammaticus in his Gesta Danorum and subsequently retold by 16th-century scholar Franois de Belleforest, and a supposedly lost Elizabethan play known today as the Ur-Hamlet.
Given the play's dramatic structure and depth of characterization, Hamlet can be analyzed, interpreted and argued about from many perspectives. For example, scholars have debated for centuries about Hamlet's hesitation in killing his uncle. Some see it as a plot device to prolong the action, and others see it as the result of pressure exerted by the complex philosophical and ethical issues that surround cold-blooded murder, calculated revenge and thwarted desire. More recently, psychoanalytic critics have examined Hamlet's unconscious desires, and feminist critics have re-evaluated and rehabilitated the often maligned characters of Ophelia and Gertrude.
Hamlet is Shakespeare's longest play and among the most powerful and influential tragedie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It provides a storyline capable of "seemingly endleretelling and adaptation by others". During Shakespeare's lifetime, the play was one of his most popular works, and it still ranks high among his most-performed, topping, for example, the 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s list since 1879. It has inspired writers from Goethe and Dickens to Joyce and Murdoch and has been described as "the world's most filmed story after Cinderella". The title role was almost certainly created for Richard Burbage, the leading tragedian of Shakespeare's time. In the four hundred years since, it has been played by highly acclaimed actors, and sometimes actresses, of each successive age.
" Hamlet " of Shakespear is a classical representative work. This book certainly does not have the big difference in the superficial plot with the historical fable, spoke or the Danish prince the story which revenged for the father, in which fills the rank smell of blood violence and dies.Just like the dramatis personae Horatio said: " you may hear to to rape massacre, the unusual repair behavior, the dark center decision, accidental slaughter, borrows the hand murder , as well as falls into suicide result." Windingly elects the plot, tightly centers on the revenge to launch. Hamlet Wittenberg hurries back the home in a hurry from Germany, is attends his father's funeral, enables him to accept, he not catches up with father's funeral, actually witnessed the mother and the Uncle Claudius' wedding ceremony, this had caused Hamm the Wright suspicion at the heart, added night above meets in the royal palace castle with father's ghost, the ghost sorrow sued, this pile atrocity was Uncle Hamlet the behavior, and wanted him to revenge for the father.To this, he started the difficult revenge course, launched the life and death contest with Claudius. Finally, sent out sword the revenge to Claudius.
Hamlet is a man with contradictory,he had many chances to kill Claudius,but he hesitated,which reflects the religious thought poisons.
讀后感5000字 篇16
這天,我通讀了毛澤東同志所著的《論持久戰》這篇文章,讀后使我更加懂得了毛澤東同志在抗戰初期之所以提出對日作戰要堅持持久戰,其根本原因就是從這場戰爭的性質和中日兩國、兩軍的實際狀況出發而得出來的,它對于當時國內所盛行的亡國論和速勝論兩種走極端的論調無疑是一副清醒劑。
毛主席的這篇文章寫于1938年5月,在當時,正是抗戰一周年即將到來之際,自從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開始后近一年的時光里,全國人民同仇敵愾、精誠團結、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同日本帝國主義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這場戰爭,在東方的歷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的歷史上也是偉大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關注。能夠說,深受戰爭災難,為了自我民族的生存而奮斗的每一個中國人,無不渴望戰爭的早日勝利。因而,戰爭的過程究竟是怎樣樣?如果是持久戰,那么為什么是持久戰?怎樣進行持久戰?戰爭的結局如何?這些問題隨著戰爭的爆發,隨著戰爭進程的不斷深入,每一次戰役的勝敗、得失、進退而不斷出現,縈繞在許多人心中。個性是自從徐州會戰開始以來,有些問題就顯得更加突出和尖銳。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中國軍隊同日本侵略軍在以徐州為中心的津鋪路南北的廣闊地域上,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會戰,即徐州會戰,會戰經過了津浦路沿線的初期保衛戰、臺兒莊會戰和徐州突圍三個階段。在第二階段結束時,即1938年4月7日,中國軍隊取得了臺兒莊大捷,摧毀了日軍第五、第十兩個精銳師團的主力,殲敵兩萬余人。這是國民黨戰場自抗戰以來在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次勝利。而這次勝利,卻沖昏了國民黨蔣介石
集團一些人的頭腦,使他們滋長了速勝心理,以為只要打幾個臺兒莊式的大勝仗,就能抵擋住日軍,而無需動員廣大民眾進行抗戰。說到這兒,我要說,他們的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因為,只有把全國幾萬萬民眾都動員起來,構成堅不可摧的銅墻鐵壁,才能抵擋住日本侵略者,也才能取得這場反侵略戰爭的最后勝利。正如毛澤東同志在文章中所指出的“盧溝橋事變以來,四萬萬人一齊努力,最后勝利是中國的”就是這個道理,而發動和團結四萬萬同胞共同抗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抗日戰爭和統一戰線之所以能夠堅持,是由于許多的因素:全國黨派,從共產黨到國民黨;全國人民,從工人農民到資產階級;全國軍隊,從主力軍到游擊隊;國際方面,從社會主義國家到各國愛好正義的人民;敵國方面,從某些國內反戰的人民到前線反戰的兵士。總而言之,所有這些因素,在我們的抗戰中都盡了他們各種程度的努力”,而“我們共產黨人,同其他抗戰黨派和全國人民一道,唯一的方向,是努力團結一切力量,戰勝萬惡的日寇”。
能夠說,毛澤東同志的這一論述說得是相當精辟,相當正確。因為只有全國人民同仇敵愾,才能最終取得這場反侵略戰爭的最后勝利。而充分團結各方面的力量,調動各種用心因素,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在臺兒莊戰役勝利后,國民黨的某些人卻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認為只有軍隊對日作戰即可,而無需動員廣大人民參軍參戰,用軍隊打幾個勝仗就能將日寇趕跑,什么“這一戰,就是敵人的最后掙扎”,“我們勝利了,日閥就在精神上喪失了立場,只有靜候末日審判”等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的一席話,使速勝論在不少人頭腦中扎下了根。他們認為,這日本鬼子不堪一擊,打幾個勝仗也就勝利了,也就把日本侵略者趕回老家了。一時光,速勝論高調頻起,甚囂塵上。然而,事情的發展并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隨著戰爭的發展,國民黨的這些幻想也隨之迅速破滅。5月19日,徐州淪陷,這時,國民黨內的失敗主義情緒,投降派“戰必大敗”、“再戰必亡”的亡國論調又傳播開來。而速勝論和亡國論這兩種論調,在共產黨內和群眾中也產生了必須的影響,有些人存在著僥幸心理和輕敵思想,幻想速勝;而有些人則對抗戰信心不足,悲觀失望。黨內以王明為代表的速勝論者,迷信國民黨的正規戰,輕視人民群眾和游擊戰的戰略地位,不贊成抗日戰爭的持久戰。
能夠說,速勝論和亡國論這兩種論調,都是走極端的,是不科學的。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一種是中國必亡論,一種是中國速勝論。前者產生妥協傾向,后者產生輕敵傾向。他們看問題的方法是主觀的和片面的,一句話,非科學的”。能夠說,毛澤東同志的這一席話說得可真是一針見血,因為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狀況下,我們都要辯證和科學地區看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制定出正確的方針和政策。而有些人卻恰恰辦不到這一點,為此,毛澤東同志及時寫下了這篇文章,其目的和出發點,就是為了痛斥亡國論,掃除速勝論,從理論上武裝全黨和全國人民,堅持持久戰,堅持必勝信念。
在文章中,毛澤東同志多次回答了這樣兩個問題:中國會亡嗎?不會亡,最后的勝利是中國的;中國能速勝嗎?不能,戰爭是持久的。持久戰和最后勝利,這就是中國抗日戰爭總的,基本的規律。這一規律是透過對中日戰爭雙方的特點的全面、客觀的分析所得出來的。這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全部問題的根據就在那里”,能夠說,毛主席的這一席話可真是說到問題的點子上去了,這是因為,第一,日本是一個帝國主義的強國,而中國呢,是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弱國;從敵人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力來說,它在東方又是第一等的,在世界上也是五、六個著名的帝國主義國家中的一個;而在當時,我們國家在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等各方面都明顯地不如對方。從這一點來說,就是日本侵華戰爭的不可避免,而中國的抗戰不能速勝的基本依據。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持指出的,在“日本方面……它是一個強的帝國主義國家,它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在東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個著名帝國主義國家中的一個。這是日本侵略戰爭的基本條件,戰爭的不可避免和中國的不可速勝,就建立在這個日本國家的帝國主義制度及
其強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上方”,其次,敵人的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而我們的反侵略戰爭卻是進步的和正義的。這是日本戰爭必然失敗和中國抗戰的持久和最后勝利的主要依據。正如毛澤東同志所強調的“今日中國的軍事、經濟、政治、文化雖不如日本之強,但在中國自我比較起來,卻有了比任何一個歷史時期更為進步的因素。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軍隊,就是這種因素的代表。中國這天的解放戰爭,就是在這種進步的基調上得到了持久戰和這種勝利的可能性。中國是如日方升的國家,這同日本帝國主義的沒落狀態恰是相反的對照”,是啊,中國這個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在經歷了鴉片戰爭、太平天國直至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之后,是一次比一次走向成熟,個性是蘇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更是給我們這個災難深重的國家帶來了曙光,經歷了北伐戰爭、土地革命等國內革命戰爭后,我們的黨和人民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經驗方面,更加走向成熟。同時,也鍛煉出了一批能夠為祖國的解放事業而英勇獻身的仁人志士,這就為我們抗戰能夠取得最后勝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我們是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從鴉片戰爭,太平天
國,戊戌維新,辛亥革命直至北伐戰爭,一切為解除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革命的或改良的運動,都遭到了嚴重的挫折,因此,依然保留了這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我們依然是一個弱國,我們在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各方面都顯得不如敵人。戰爭之不可避免和中國之不能速勝,又在這個方面有其基礎。然而……中國近百年的解放運動積累到了今日,已經不一樣于任何歷史時期。……同時……(也)鍛煉了中國人民”,是啊,從救國救民的革命實踐中鍛煉出來的中國人民,必然會認識到這場反侵略戰爭的殘酷性和長期性,從而能夠更加堅定地打好這場長期的反侵略戰爭,直至取得最后勝利。
雖然,在國力方面,我們在當時還不如日本,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這一點,那就是我們的敵國日本是一個小國,它地少、物少、人少、兵少,經不起長期的戰爭。再有,在國際上,敵人是失道寡助,而我們呢,卻是得道多助。這是由戰爭的性質所決定的。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日本雖能得到法西斯國家的援助,但同時,又不能不遇到一個超過其國際援助力量。這后一種力量將逐漸地增長,終究不但將其前者的援助力量抵消,并將其壓力于日本自身。這是失道寡助的規律”,由此看來,強弱、大小、進步退步、多助寡助,這些就是中日戰爭互相矛盾著的基本特點。這些特點,規定了雙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軍事上的戰略戰術,就定了戰爭的持久性和最后勝利是屬于中國而不是日本。戰爭啊就是這些特點的比賽,觀察中日戰爭,如果忘記了這些特點,就必然要犯錯誤。
在當時,除了速勝論之外,還有著另一種更加悲觀的論調,那就是亡國論。那么,這個亡國論又是怎樣來的呢?要真的究其原因,那還得從國民黨正面戰場上的徐州會戰說起,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國民黨軍隊同日軍在以徐州為中心的津浦路南北的廣闊地域,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會戰,這就是之后被史學家所稱之為的“徐州會戰”,會戰一開始,國民黨的60萬大軍就陷入了被動,被敵人所阻攔、分割和包圍,陷入敗局,不得不向豫、皖、邊突圍,5月19日,徐州淪陷。這時,國民黨內的失敗主義情緒、投降派的“戰必大敗”、“再戰必亡”的亡國論又開始傳播開來,對此,毛澤東同志指出“亡國論者只看到敵強我弱這一特點,在實踐中,亡國論所產生的妥協傾向,什么”勉強行去,敗軍亡國”,結果和失敗主義沒有兩樣“,能夠這么說,對于亡國論和速勝論,我們都不能掉以輕心,這兩者都是十分有害的,大家可不要小看這“兩論”,它但是關系到我們能否打贏這場反侵略戰爭的關鍵,如果不能很好地來認識和克服它,那么我們的抗戰就無法順利進行,更不用說能夠取得最后勝利了。為此,為了克服“亡國論”和“速勝論”,毛澤東同志著重指出“反對戰爭問題中的唯心論和機械論的傾向,采用客觀的觀點和全面的觀點去考察戰爭,才能使戰
場得出正確的結論”,是啊,唯心論和機械論是形而上學的觀點,只有深入實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也才能指導我們這場反法西斯戰爭不斷地從勝利走向勝利。
另外,剛才我們提到亡國論,這有些人之所以能提出亡國論這個論調,決不是偶然的,它也和我們的歷史發展有關,你們大家伙想一想,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抗日戰爭之前,我們和任何一個帝國主義國家打仗,不都是打一仗敗一仗嗎!這除了我們在軍事和經濟上落后,沒有實力以外,更重要的就是當時的中國政府和統治者的腐敗和軟弱無能,要不,能在幾年內簽訂那么多個不平等條約嗎!但是啊,在這天,這一點可就大不相同了,這國民黨蔣介石雖然是不情愿抗戰,但是,全國四萬萬覺醒了的人民卻堅決要求抗戰,個性是有了為了人民利益而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中國共產黨,更是抗日的急先鋒,她抗戰最堅決,同時更是喚醒了千百萬不愿做亡國奴的廣大人民群眾共同起來抗日,這股抗日浪潮確實如排山倒海之勢,雖然在經濟力量和武器裝備上我們還不如敵人,但是,覺醒了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必須會最終戰勝日本侵略者。因為我們有了一個好的領導,就不愁打不敗日本鬼子。這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我們的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中日兩國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戰爭。在我們的敵人方面,首先,它是快要死亡的帝國主義,它已處于退步時代,不但和英滅印度時期英國還處于資本主義的進步時代不相同,就是
和二十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日本也不相同。此次戰爭發動于世界帝國主義首先是法西斯國家大崩潰的前夜,敵人也正是為了這一點才舉行這個帶最后掙扎性的冒險戰爭。所以,戰爭的結果,滅亡的不會是中國而是日本帝國主義的統治集團,這是無可逃避的必然性”,從這一點上,我們不難看出,日本帝國主義者的滅亡是必然,但是,這需要我們堅持抗戰,而且還要堅持長期抗戰。因為,正如我們在前邊所提到的,由于日本在當時無論是在軍事實力還是經濟實力方面都比中國要強大,所以,它能逞兇一時,而我們呢,就需要花費更大的力量、更長的時光才能最終消滅它。
前面我們提到了敵人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在東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上也是當時五、六個著名帝國主義國家中的一個,而我們國家在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等方面都顯得不如敵人,這是日本侵略戰爭之不可避免,中國抗戰之不能速勝的依據。但是,這也不要緊,敵人雖然在實力上超過了我們,但它所發動的侵略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而我們的反侵略戰爭卻是正義的和進步的。這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必然失敗,中國抗戰的持久和最后勝利的主要依據。再有,這日本本來就是個小國,它地小、人少、物少、兵少,經不起長期的戰爭;而我們(國家)呢,卻是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夠支持長期的戰爭。此外,在國際上,敵人是失道寡助,而我們卻是得道多助。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日本雖能得到國際法西斯國家的援助,但同時,卻又不能不遇到一個超過其國際援助力量的國際反對力量。這后一種力量將逐漸地增長,終究不但將前者的援助力量抵消,并將失其壓力于日本自身。這是失道寡助的規律”。由此看來,強弱大小、進步、退步、多助、寡助,這些就是中日戰爭互相矛盾著的基本特點。這些特點,規定了雙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軍事上的戰略戰術,決定戰爭的持久性和最后勝利屬于中國而不屬于日本。戰爭就是這樣特點的比賽。我
們觀察中日戰爭,如果忘記了這些特點,就必然要犯錯誤。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持指出的,這亡國論這是只看到敵強我弱這一點,把它夸大起來并作為全部問題的論據,而看不到其他特點;而速勝論者則根本忘記了敵強我弱這個矛盾,而夸大其它特點,兩者看問題的方法都是非科學的,即主觀的和片面的,因而得出的結論也都是錯誤的。在實踐中,亡國論產生妥協傾向,而速勝論呢,卻“因為估計不貼合真相,行動就無法到達目的;勉強行去,敗軍亡國,結果和失敗主義沒有兩樣”,因此,兩者都是十分有害的。為了克服亡國論和速勝論,毛主席指出“反對戰爭問題中的唯心論和機械論的傾向,采用客觀的觀點和全面的觀點去考察戰爭,才能使戰爭問題得出正確的結論”。
綜上所述,透過通讀《論持久戰》這篇文章,使我更加感到,毛主席在這篇文章中所闡述的觀點和戰略戰術,是我們徹底戰勝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銳利思想武器,他從中日兩國的基本國情出發,無可爭辯地論證了“抗日戰爭是持久的”和“最后的勝利是中國的”這兩大歷史命題的客觀必然性,深刻地批判和徹底地駁斥了“亡國論”和“速勝論”等錯誤論調,同時在此基礎上科學地預見了抗戰所要經歷的各個階段,制訂了一整套持久戰的戰略方針和戰略戰術,極大地武裝了全國抗日軍民,為奪取抗戰的最后勝利指明了正確的道路和方向。在以后的抗戰實踐中,中國人民正是遵循了這一偉大的戰略思想,同日本帝國主義者進行了機智、勇敢、艱苦、頑強的斗爭,并最后取得了這場曠日持久的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后勝利。毛主席的這篇文章能夠說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范,他具體地創造性地運用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成功地揭示了中國民族戰爭和民族解放的特殊規律,構成了一整套獨具特色的抗戰理論,在毛澤東軍事思想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同時,《論持久戰》又是一部杰出的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著作,它從中國抗戰的特殊規律入手,系統地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的戰爭觀、戰爭與政治、武器與人、
戰爭中的能動性等一般的軍事原則和戰爭規律,尤其是針對敵強我弱、敵優我劣的特殊的戰爭現象,及其深刻地論述了持久戰的戰略思想,普遍深入的政治動員的人民戰爭思想、轉劣為優的靈活的戰略思想,極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軍事科學理論,為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帶給了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除此之外,《論持久戰》又是一部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它在分析中日雙方對立、矛盾的因素,論述戰爭的發展進程和眾多復雜的戰略戰術時,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革命的能動的反映論、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放手發動群眾的觀點都做了創造性的運用和透徹的發揮,能夠說,毛主席的這部宏篇巨著,通篇閃耀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光芒,能夠稱得上是杰出的馬克思主義“應用哲學”和“實踐哲學”。對于這天來說,仍然有著它十分重大的現實好處。從總體上講,它是對當時重大的歷史問題的成功回答,為我們帶給了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一切從實際出發,在實踐中發現和揭示客觀規律,取得勝利的一般的方法論,這是我們在當前和以后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務必遵循的,否則,任何事業要想取得成功,那也都將是無從談起。具體地說吧,《論持久戰》這部著作所
闡述的軍事理論,對于我們這天開展軍事科學研究,建設國防現代化,應對可能發生的侵略戰爭,都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尤其是我們此刻一再強調要做好軍事斗爭的準備,這軍事斗爭的準備中,戰略戰術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至關重要的。對于這一點,《論持久戰》中的許多觀點和方法,對于我們這天來說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由于我國人口多、底子薄,經濟實力和國防現代化的提高都需要一個過程,所以,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我軍的裝備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都會有著較大的差距,如果一旦發生侵略戰爭,我們在軍事裝備上仍將處于劣勢。因此,毛澤東同志關于持久戰的戰略思想和一整套具體的戰略方針和戰略戰術,并沒有過時,仍然是指導我們取得反侵略戰爭勝利的重要思想武器。不僅僅如此,對于這天我們所從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毛主席的這篇文章,也仍然具有其現實好處和指導好處。能夠說,在經濟建設方面,我們國家在建國幾十年來以前出現過幾次大起大落,走過的道路能夠說是相當曲折,究其原因,這問題的主要根節就在于沒有能夠正確認識國情,違背了客觀規律。所以,為了避免今后再出現類似的失誤,我認為,學習毛主席《論持久戰》一文中,毛主席當年科學地分析客觀事物的矛盾,根據國情制定戰略的方法,
對于我們這天從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來說,無疑是大有益處的。
讀后感5000字 篇17
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代價巨大的社會實驗,中國人終于懂得了一個真理:未來的陷阱原來不是過去,倒是對過去的不屑一顧。就是說,為了走向未來,需要的不是同過去的一切徹底絕裂,甚至將過去徹底砸爛;而應該妥善地利用過去,在過去這塊既定的地基上構筑未來大廈。如果眼高于頂,只愿在白紙上描繪未來,那么,所走向的絕不會是真正的未來,而只能是過去的某些最糟糕的角落。
這里所要討論的“過去”,當然不是純時間的范疇。在社會、文化的意義上,過去主要指的是傳統,即那個在已往的歷史中形成的、鑄造了過去、誕生了現在、孕育著未來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現。
一個民族的傳統無疑與其文化密不可分。離開了文化,無從尋覓和捉摸什么傳統;沒有了傳統,也不成其為民族的文化。于是在許多著作中、文章中、報告中乃至政策性的文件中,常常看到“文化傳統”、“傳統文化”的字樣。惹人麻煩的是,這些概念,往往交叉使用,內容含糊;特別是當著那些著作等等向讀者提出任務,要大家來批判、繼承、發揚或弘揚傳統的時候,更有無所適從、無可施技之感。因為,至少從字面上看來,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并不一樣;如果進而追究內容,則差別之大,幾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別媲美。
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全稱大概是傳統的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落腳在文化,對應于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謂。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例如說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之類;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化遺產。
傳統文化產生于過去,帶有過去時代的烙印;傳統文化創成于本民族祖先,帶有自己民族的色彩。文化的時代性和民族性,在傳統文化身上表現得最為鮮明。
各傳統文化在其各自發生的當時,本系應運而生的,因而在歷史上都起過積極作用。及至事過境遷,它們或者與時俱進,演化出新的內容與形式;或者抱殘守闕,固化為明日的黃花和垢土。也有的播遷他邦,重振雄風,禮失而之野;也有的生不逢辰,曇花一現,未老而先夭。但是,不管怎樣,不管它們內容的深淺,作用的大小,時間的久暫,空間的廣狹,只要它們存在過,它們便都是傳統文化。
凡是存在過的,都曾經是合理的;分別在于理之正逆。凡是存在過的,都有其影響;問題在于影響的大校因此,對后人來說,就有一個對傳統文化進行分析批判的任務,以明辨其時代風貌,以確認其歷史地位,以受拒其余風遺響。在我國,所謂的發掘搶救、整理清厘、批判繼承、古為今用等等那一套辦法和方針,都是針對傳統文化而言的;所有的吃人的禮教、東方的智慧等等一大摞貶褒不一的議論,也多是圍繞著傳統文化而發。對此大家耳熟能詳,無待贅述。現在需要仔細討論的是文化傳統。
文化傳統 文化傳統的全稱大概是文化的傳統(Cultural tradition),落腳在傳統。
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不同,它不具有形的實體,不可撫摩,仿佛無所在;但它卻無所不在,既在一切傳統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現實文化之中,而且還在你我的靈魂之中。如愿套用一下古老的說法,可以說,文化傳統是形而上的道,傳統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離道。
文化傳統是不死的民族魂。它產生于民族的歷代生活,成長于民族的重復實踐,形成為民族的集體意識和集體無意識。簡單說來,文化傳統就是民族精神。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語言,從而也就有它們共同的意識和無意識,或者叫共同心理狀態。民族的每個成員,正是在這種共同生活中誕生、成長,通過這種語言來認識世界、體驗生活、形成意識、表達愿望的。因而,生活對于他們就是一片園地,語言對于他們便是一種工具,大凡在這種生活里不存在的現象和愿望,由這種生活導不出的方式和方法,為這種語言未曾表達過的意念,用這種語言無法道出來的思想,自不會形成為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縱或民族的某個或某些成員有時會釀出某些獨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會力量的威懾,不是迅速銷聲匿跡,便是陷于孤芳自賞,而很難擠進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變化著的共同生活作后盾。唯有那些為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始能時刻得到鼓勵和提倡,包括社會的推崇和個人的響往,而互相激蕩,其道大行,成為巨大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力量。這樣,日積月累,暑往寒來,文化傳統于是乎形成。
所以,一般說來,文化傳統是一種惰性力量。它范圍著人們的思維方法,支配著人們的行為習俗,控制著人們的情感抒發,左右著人們的審美趣味,規定著人們的價值取向,懸置著人們的終極關懷(靈魂歸宿)。個人的意志自由,在這里沒有多少絕對意義,正象肉體超不出皮膚一樣,個人意志超不出文化傳統之外。但也正因如此,文化傳統便成了一種無聲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團的象征。沒有文化傳統,我們很難想象一個民族能夠如何得存在,一個社會能夠如何不渙散,一個國家能夠如何不崩解。
當然這并非說文化傳統是不變的。因為時間在前進,生活在交替,經驗在累積,知識在更新,傳統中某些成份會變得無所可用而逐漸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會慢慢積淀、并經過篩選整合而成為傳統的新成份。但是必須注意,文化傳統的變化無論如何總是緩慢的、漸進的,不會發生一蹴而就的奇跡;雖在社會急劇變幻的革命時期也是如此。
當然這也并非說文化傳統不會接受外部世界的影響,以變化自己的內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觸;只要有接觸,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變化。但是,從接觸到交流到變化,中間有著一系列復雜的過程。大體說來,兩種不同文化(帶著自己的文化傳統)由于婚媾、交通、貿易、擴張、侵略等原因而接觸而互播時,起先往往互相驚奇,彼此觀望;爾后則互相攻訐,彼此拒斥;最后乃互相學習,彼此交流。而學習所娶交流所得,仍待經過自己文化傳統這個“有機體”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才會加入為傳統的一個新成份,帶來傳統的變化。這時候,反觀其與原型的同異,雖未必面目全非,常難免橘枳之感。這是歷史和現實所已反復證明了并仍在證明著的。
不同的民族擁有不同的文化傳統,其不同程度視生活的差異程度和發展階段而定。不同文化傳統之間可以進行比較,但很難作出絕對的價值判斷;因為每個傳統對于自己民族來說,都是自如的,因而也是合適的;不同民族之間,并無一個絕對標準,所謂的人類標準。形形色色的民族主義者將自己的傳統吹噓為人類的,強迫或誘使別人接受,是沒有根據的,也難以奏效;除去證明他自己的無知或狂妄。民族內部某些成員鼓動大家效法外族傳統,民族領袖規定人民遵循外族傳統,都只能停留在宣傳上或法令上,而難以深入人心;除非生活已經變化得有了接受的土壤。
就一個民族自己的文化傳統來說,當然可以自我評價,一分為三,剖分出哪些成份為優,哪些成份為劣,哪些不優不劣。但這種剖分只有相對的意義,而且要借助于時代推出的新生活和新認識,以作為標準;否則,將是不可能的。因為對于自己的時代來說,既然形成而為傳統,就有它的必要性。“一切現實的,都是合理的。”(黑格爾) 歷史上有所謂文化危機、精神危機、信仰危機時代,那是說文化傳統發生了問題。究其原因,或由于強烈的政治震撼,或由于深刻的社會變革,或由于風靡的文化干擾。其來源,主要來自共同體的內部;外部的刺激有時也起很大作用。危機的消除,有待于傳統的重振和重組,任何武力的、政法的、經濟的、宗教的強制措施最終都是無效的。而所謂重振和重組,絕不是全面復舊,無視政治、社會、文化上的新局面;也不是作繭自縛,排拒一切馳入舶來的新東西。這時需要的是冷靜分析,分析傳統中哪些成份變得無理了,現實中哪些因素是合理的。拋棄不合理的,傳統方不致一足落網而全身受縛;接受合理的,傳統始得與現實相安于無事。這叫做 “一切合理的,都應該成為現實的。”(恩格斯) 是否有不受時代生活的局限、不被民族性格所約束的成份,存在于某個或某些文化傳統之中呢?就是說,在文化傳統中,有無超越歷史超越民族的成份,非時代性非民族性的成份,或人類性的成份呢?應該承認,這種成份是有的。因為作為動物的人類,彼此是相同的;作為人性的人類,存在和發展的樣式也大體相似。因而,不同的人群在各自圈子里形成的傳統,必然要有相同和相似的成份。這些成份,或適用于全人類,或適用于全歷史,而成為民族傳統中的超民族超歷史者。這是不難理解的。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超越的成份,正以其超越,而失去了個性,不能成為民族性格的標志、時代精神的象征。真正代表各民族文化傳統的,恰恰是那些專屬于該民族、使其得以同它民族區別開來的那些基本成份;真正代表時代面貌的,恰恰是那些為該時代所專有、使其得以同它時代區別開來的那些特殊成份。超越成份的存在,是不同民族能以相互理解的根據,不同時代得以前后傳承的基因。但民族之間要想真正理解,必須去理解那些不易理解、為各民族精神所獨具的基本成份。所謂民族文化交流,所謂民族互相學習,都是就這些成份而言。
讀后感5000字 篇18
讀完《不做教書匠》這本書,給了我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就如同在渺無天際的大海中找到了明燈,它讓我對自身從事的職業和自我發展的方向,有了一個更加清晰、準確的定位,讓我明白自己該以什么樣的態度來面對將要從事一生的教育事業。
書中,用八個篇章為我們闡述了成功教師的八個目標:“做一個有方向感的教師、做一個有約束感的教師、做一個有責任感的教師、做一個有上進感的教師、做一個有專業感的教師、做一個有奮斗感的教師、做一個有親和感的教師和做一個有智慧感的教師”。作者管建剛校長在文章的撰寫中,可謂用心良苦,他將自己多年的教育感悟和盤托出,既有生動鮮活、原汁原味的教育軼事,又有意蘊豐贍、高度升華的教育思想,文章的字里行間閃爍著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光芒,流淌著對青年教師的殷切期盼。
一、盡職盡責是為人師表的“第一要務”
教育是一項培養人是事業,教師的工作是個良心活。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承擔好育人責任,作為一切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像一個人沒有了家庭責任感,這個家庭就不會幸福;一個人對工作沒有了責任感,他的人生就注定不會取得應有的成就一樣。一個教師要想成就自我,實現價值就必須有強烈的責任感,時時刻刻做到“心中有學生、心中有責任”。
首先,要對自己負責任,就是要學習。對自己有責任感,就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升自身素質。“學不可以已”。朱永新教授說,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發育史。人的身體的發育有年齡限制,人的精神發育卻是一輩子的事,沒有到哪個年齡,精神就停止成長的事。教師應該走了一輩子精神發育的路,只有這樣,才不會被未來的學生拋在后面,才不會被未來的學生稱為“老古董”。讀書,是精神一輩子修煉的需要;讀書,是教師生命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們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活到老,學到老。現在的知識更新這么快,如果不學習或不善于學習就會被淘汰。當課堂上我們對學生口里說出來的新名詞一無所知時,當我們不小心把知識講錯了又要更正時,我們才知道自己知識的貧乏。教好小學也并非易事,我們的知識儲備還遠遠不夠。正如管建剛老師所說,讀書是最好的學習方式。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既要系統地學習教育專著又要廣泛地涉獵,我們既要做“專家”又要做“雜家”,所謂“三分課內,七分課外”正是這個道理。書讀多了,眼界開闊了,文化底蘊深厚了,你在課堂上就會游刃有余,你的教育之路也會隨之寬廣起來。
其次,要對學生負責任,就是要博愛。最近,“最美的女教師”張麗莉的名字已經傳遍全國,她成為了影響一代教師的楷模。張麗莉老師在關鍵時刻舍生忘死救學生的壯舉是一種正義的沖動,形成于長年累月的行為習慣,源于她內心深處對學生的愛與責任。當然,現實中我們可能并不會有像張麗莉老師那樣舍身救人的機會,但我們需要學習的是她的精神、她對學生的博愛。如何愛學生呢?“教育是朵帶笑的花”是書中一個讓我記憶猶新的章節,所有孩子都喜歡老師能把微笑掛在臉上。當我們能微笑著傾聽學生講述,微笑著贊許,微笑著撫摩孩子的頭,那對學生來說是一種無法比擬的快樂。反之如果老師板著一張嚴肅的臉,動不動就批評教育,那學生肯定是大氣不敢出,戰戰兢兢的坐在課堂里。我對學生們微笑,學生們也對我會心的微笑。這樣以來,課堂氛圍輕松了,課還是這么上,作業還是這么布置,但是教育效益卻提高了。
二、探索創新是專業發展的“第一動力”
教師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職業。加快專業成長是一個伴隨教師職業終生的課題。一個真正的教師,他對教育的認識,對教育規律的把握,對教育手段的運用,對教育現象的思考,對教育契機的捕捉,都有著極強的專業能力、素養和精神的要求,并且,所有這些都必須在教育實踐的土壤中生根、發芽,才會產生實際的意義和價值。
一是要做一個善于反思的教師。我們不做沒有思想的教書匠。那思想從何而來?我認為思想是智慧的結晶,抑或說是智慧的積淀,而智慧的生成源于思考,所以你要想跳出教書匠的圈子,就必須學會反思,在學習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不要把寶貴的時間耗費在堆積如山的作業上,不要把高耗低效地重復強說成責任心強的表現。我們要時刻靜下心來想想:自己的課堂是否有改進的空間?作業怎樣布置能夠更加合理?學生在我的課堂上學習快樂嗎?他們做我的學生感到幸福嗎?孩子們為什么會在這個地方出錯?當你腦子里冒出這樣一個個問號的時候,你就已經開始邁步向前了,能走多遠取決于你思考的深度和廣度。思考的最好方式就是寫作。在管建剛老師看來,寫作是思想的磨刀石,是一趟深層的思考之旅,是教師是否具備思考力的外顯性標示。它能強迫人靜下心來把模糊變成清晰,破碎變得完整、零亂變得有條理,它促使人把觀點的表達得更科學更經得起推敲,這個過程成了一種吸收性極強的學習。
二是要做一個勇于探索的教師。教育實踐是教師成長的沃土,是教師施展教育才華、匯集教育智慧的戰場。做一名研究型教師是當前新課程背景下對教師提出的一項新要求。本學期,學校提出了“學生自主管理的”的課題,對我來說,又迎來了自我成長的新機遇和新挑戰。實踐中,我是這樣做的。首先,培養學生集體榮譽感,牢記自己的身份與責任。我們班是最棒的班級,在班里,我是班里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出了班,我就叫某某班,出了學校,我就叫某某學校,時刻記著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責任。這一點,每天中午都講,強化學生集體榮譽感。其次,培養學生主人翁意識。班級管理,要淡化我管管別人的意識,強化我為班級服務意識。見到廢紙雜物主動撿起,桌凳亂了主動擺齊,主動承擔擦黑板擦玻璃等事務,見到班里不文明現象主動提醒……總之,做班級主人,操心班里的事。最后,要讓學生學會自我教育,懂得欣賞別人。比如:每天在記事本上寫兩句話,今天我做了哪些不該做的事和明天我要做什么?或者今天哪個地方進步了和明天我要做什么?夸一夸自己的同桌,同組的同學,物品承包做得好的同學……從中發現別人的閃光點。
三、積極上進是自我成長的“第一狀態”
“一個人的工作態度可以說就代表了他這個人。”積極的態度就有積極的富有意義的人生;消極的態度就只能收獲庸庸碌碌的無為人生。積極的人生態度,應該有著不愿虛度此生、想要獲得人生價值體現的強烈愿望,這樣的人是值得敬仰的。如何做一名積極上進的教師。
首先,不做機械重復的事,做出靈氣來。有位青年教師教兩個班級,教下來發現,一個班學得快樂卻扎實,一個班學得熱鬧卻浮躁,原因在哪里呢?原來前一個班,班風比較沉穩,內斂,這位青年教師的教風比較活潑,于是學生激活了,學得開心有效。另一個班的班風比較活躍,再加老師又很開朗,整個課上熱鬧成一團,學生忘了自己是學生,必要的尊重老師,尊重課堂,尊重紀律,全丟了,熱鬧成浮躁,學習怎么可能扎實?教師應該是善變的,不同的班級有著不同的班風,不同的班級有著不同的學習基礎,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性格,總之,教師面對的第一天的生活,每一個學生都是新的,都處在發展變化中,因此,教師要想“以不變應萬變”,教師要想“以一當十當百”,不僅不可能,而且會使自己陷入機械重復的困境,陷入沒有靈氣的平庸里。
其次,不做不動腦子的事,做出思想來。比如備課,照著別人的抄一抄;比如上課,從來是一個模子,一個路子,沒過上三招,學生都知道下一個環節是什么;比如教育學生,從來是采取最直接的、不經大腦思考的法子,至于這樣做有沒有成效,有怎樣的成效,又會有怎樣的負面效應,是從來不去思考的。如此做教師,怎么會有“思想”?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時常聽到“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的時代呼喚。而在這個時代之聲的呼喚的背后,我相信,一定蘊藏著一場風雨,每一個青年教師,都應該為這呼喚后面的暴風雨做好積極的準備。
第三,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個性來。要讓學生有個性,教師必須有個性。我認為,教師的個性首先體現在他的教育教學上,在學校,教師和學生的交往,不是一般的交往,而是存在著教育教學的意義,這種意義可以是顯性的,也可以是隱性的。在我看來,教師存在的特征,首先是教育性,這種教育性無處不在,只不過是“顯”與“隱”之分,有效與無效之分,正面效應與負面效應之分,但它確實存在,不管你是否承認它,注意它。一個教師要做出屬于自己的風格與特質來,不做人云亦云的事。每一個教育教學的活動,都盡可能地策劃出自己的個性的影子,讓學生感覺新鮮,感覺這個老師身上有許多的意想不到的,許多的出乎意料而又合乎情理。這種教育個性是充滿活力的,是張揚著一種智慧的,一個老師,就應該朝著這樣的方向去努力。
最后,我以管校長的一段話結束。“我們要使教育人生充滿快樂,就一定要在工作中快樂起來;而要使自己的工作快樂起來,你就一定要投入與付出。”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從現在做起,從自我做起,向著不做教師匠的目標進軍吧!
讀后感5000字 篇19
《影響力》一書從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和稀缺六個原則全面闡述了人的社會心理行徑,從而為我們平常的一些“一按就播放”的無意識行為和買賣博弈,政商常用伎倆等行為作了很好的闡述。以下我分別從這六個原則來陳述自己的學習心得!
一、互惠原則
“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可以說古今中外這種盡量以類似的方式報答他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的觀念已深深的銘刻在我們的潛意識里。甚至中國儒教倡導的以德報怨更是深化了這種意識!當然好的傳統美德,仍需繼續發揚光大。不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一有效武器可以被別人加以利用,用于商道政道。若在不傷害他人利益的情況下不失為一種為自己謀取利益的好辦法!
互惠原理適用于強加的恩惠,一個人靠著硬塞給我們的一些好處就能觸發我們的虧欠感,甚至可以觸發不對等交換,因為虧欠感讓人掛懷而且違背互惠原理,接受而試圖不回報他人善舉的人是不受社會群體歡迎的!這很容易給人得寸進尺的機會!現在“服務至上”,這背后就是運用了“互惠原理”人類這一感性的情愫,以至于最后都不好意思拒絕商家推薦的東西和服務了。
每個人都是消費者,作為一個理性的消費者,有時候也要懂得拒絕對自己無關緊要的東西和服務,果斷地說“不”.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做到倘若別人的提議我們確實贊同就不妨接受它;倘若這一提議別有企圖就置之不理。特別是面對互惠式讓步時,別人一開始可能對你提出一個你無法接受的請求,當你拒絕時他再提出一個小的請求,你會因為之前的拒絕而感到有所虧欠,轉而從不順從變成了順從,須謹防這樣的坑!不過大部分人對這些沒有免疫力,有時加以利用可以成就自己的愿望!
二、承諾和一致
“言而不信不知其可也”,言行一致大多跟個性堅強,智力出眾掛鉤,它是邏輯性、穩定性和誠實感的核心,反之則被看成是腦筋混亂、表里不一,甚至是精神有毛病的。承諾和一致原理認為,一旦做出選擇或采取某種立場,我們就會立刻碰到來自內心和外來壓力使我們的言行與它保持一致。在這樣的壓力下我們會想方設法以行動證明之前的決定是正確的。正如之前在電視劇中出現的場景一樣,經常會看到女主角要求男主角對天發誓,這樣雖然在觀眾看來很可笑,但是當你身處發誓一方的立場時就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因為人人都有一種言行一致的愿望。
當我們一旦做出艱難的選擇,我們自然就會去捍衛這種選擇,堅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也為向大家證明自己做的沒錯。所以有時候重要的并不是選擇本身,而是你為了這份選擇而去奮斗并最終取得的成績。人具有惰性,在面對抉擇時經常像鴕鳥一樣想盡快把腦袋埋進土里,再也不動腦筋了。所以人們這種不假思索的機械反應常常為某些人所利用,他們可以慢慢從你身邊的人入手,讓你做出對他們的承諾,再以他們的需求來向你們索取利益。
承諾可以改變一個人,我們可以用筆寫下甚至向眾人承諾的方式來逼著自己完成“不可能的任務”,比如戒煙戒酒等。承諾會影響行為,相反行為也會影響承諾,為一個承諾付出的努力越多,對承諾者的影響也就越大。就比如書中講到的美國學生加入學校兄弟會所需要的地獄周式的嚴苛入會儀式。雖然受到社會輿論的廣泛詬病但還是深得會員的認同。能夠成功入會的學生對兄弟會有著深深的認同感和惺惺相惜感。畢竟費盡周折才得到某樣東西的人,比輕輕松松就得到的人,對這件東西往往更為珍視!所以想想有些公司招聘弄那么多招聘環節和花樣也是很好地運用了這個道理,讓新進員工更具凝聚力和珍惜來之不易的東西!
三、社會認同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因為對多數人來說,很多意見都是人云亦云,抱著從眾心理把跟自己相似人的意見作為自己的意見而沒有深入的去思考,而那些另類卻很容易受到排擠,他們因為能看透真相而與眾不同,這也成為了招封殺的理由!社會認同原理認為,在判斷何為正確時,我們會根據別人的意見行事,尤其當我們在特定情形下判斷某一行為是否正確時。如果看到別人在某種場合做某件事,我們就會判定這樣做是有道理的。
現在社會上很多別人有難無人幫忙甚至圍觀的事件都是因為大家在不確定性的環境下,特別是在陌生人堆里,由于人多而使責任分散,大家見機行事,都不想做出頭鳥而導致多元無知效應,最后落得見死不救的悲劇。向相似的人看齊造就了著名的“維特效應”(“維特效應”指1774年德國大文豪歌德發表了一部小說,名叫《少年維特之煩惱》,該小說講的是一個青年失戀而自殺的故事。小說發表后,造成極大的轟動,不但使歌德名聲在歐洲大噪,而且在整個歐洲引發了模仿維特自殺的風潮,“維特效應”因此得名。),這是社會認同原理的一個病態例證。這些人根據其他陷入困境的人如何行動而決定自己怎么做。這也是導致自殺事件遭媒體曝光后,死亡事件增加的原因。包括搞笑片的“罐頭笑聲”,選秀節目可以買到的“煽情”觀眾都是社會認同原理的體現。
弄清楚原理后,我們可以反過來為之所用。比如當自己遇到困難時可以直呼某個人幫忙,這樣可以減少不確定性,為自己贏得時間!基于交通自殺事故曝光后,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出行方式,讓自己乘坐的交通工具跟當地自殺人的交通工具不一樣。領導要善于安排群體內部條件等。
四、喜好
“愛屋及烏”,現在很多公司借助鋪天蓋地的名人營銷而賺得盆滿缽滿。我們大多數人總是更容易答應自己認識和喜愛的人所提出的的要求,對于這一點,恐怕不會有人感到吃驚。令人吃驚的是,有些我們完全不認識的人卻想出了上百種方法利用這條簡單的原理,讓我們順從他們的要求。
在決定是否購買該產品時,社會紐帶的影響要比消費者對產品本身好惡強兩倍!服務的宗旨就是讓消費者喜歡上你這個人,而不只是產品本身,這是粉絲經濟和發燒營銷的根本。當然讓人喜歡你的理由有很多,比如說外表魅力,與他人的相似性,善于恭維,接觸與合作等。研究表明我們會自動給長得好看的人添加一些正面的特點,比如有才華,善良,誠實和聰明等。我們也總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不管相似之處是在觀點、個性、背景還是生活方式上,我們會下意識地向相似的人做出正面的回應。有時甚至夸張到我們在不認識選舉人時會選擇名字熟悉的人。
同樣的,根據條件反射和關聯原理,愛屋及烏的反面是糟糕的消息會讓報信人也染上不祥。人總是自然而然地討厭帶來壞消息的人,哪怕報消息跟壞消息一點關系也沒有。天氣預報員就經常成了氣候變幻莫測的替罪羊。
包括飯桌談生意,體育粉絲關聯,把自己的形象跟某些光彩的事跡地方相連等都是希望借助這種積極的聯系來提高自己的公共形象,進而達成自己的目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盡量讓身邊正能量的東西多起來,因為大家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
五、權威
“跟著權威走”,權威所具有的強大力量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即使是具有獨立思考的成年人也會為了服從權威的命令作出一些完全喪失理智的事情來。權威可以從一個人的頭銜,衣著,身份標志如名車名牌等來展示。畢竟,服從權威人物的命令,總是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實際的好處。很多情況下,只要有正統的權威說了話,其他本來應該考慮的事情就變得不相關了。
文中講到一位教授去酒吧餐館和陌生人閑聊,每當他一說自己是教授,人際交流的氣氛馬上就變了。前半個小時風趣自然的聊友就像換了個人:他們對他畢恭畢敬,言聽計從,乏味透頂。他的看法,先前可能引出一場激烈的討論,現在卻只能帶來一串文縐縐的附和。確實頭銜除了能讓陌生人表現得更恭敬,還能讓有頭銜的那個人在旁人眼里顯得更高大。這也是喜好原理的體現吧,頭銜越大感覺長得越高大威猛。也難怪那些行騙之人總是把自己打扮的很干凈和得體!
因此,要辨別真正的權威,不要被外在的這些蒙蔽了雙眼,要學會以知識辨知識,通過自己實踐檢驗來看清本質,況且現在很多磚家經常被拍磚!在還沒確定事情真相之前不要盲目跟風!
六、稀缺
“機會越少見,價值似乎就越高”的稀缺原理會對我們行為的方方面面造成影響,對失去某種東西的恐懼似乎要比對獲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發人們的行動力。倘若瑕疵把一樣東西變得稀缺了,垃圾也能化身成值錢的寶貝。
商家很會玩弄這種手法,經常人為地制造缺貨的現象制造稀缺騙局來使消費者入網。什么大甩賣之類的很多都是噱頭而已!究其深層原因,“物以稀為貴”的原理背后是人們自由選擇權的減少。人類追求自由有很久的歷史了,當很多事物還在的時候并不會去珍惜,只有失去了才覺得可貴!最能說明這一原理的是經典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這對年輕人感情和行為的強烈程度令人迷惑不解!如果聽憑這對青年男女自由戀愛,他們的濃情蜜意說不定只是初戀時短暫的沖動罷了。正是兩個家族設置的龐大障礙激發了他們強烈的逆反心理和對即將失去的愛情的追求,自由愛情變得稀缺使情侶雙方覺得彼此更加相愛,更想結婚了。這同時也有承諾和一致原理的體現!每當有東西獲取起來比從前難,我們擁有它的自由受了限制,我們就越發地想要得到它。因此想讓信息變得可貴,不一定非要封殺它,只要把它變得稀缺就行了。這也是人們對得不到的信息變得更接受和包容的原因,或許這也是很多信息屢禁不止的原因吧。
為了避免在賣場或者在拍賣會上頭腦發熱,我們必須做到一旦在順從環境下體驗到高漲的情緒,我們就可以提醒自己:說不定有人在玩弄稀缺的手法,必須謹慎行事。我們務必記住:稀缺的東西并不因為難以弄到手,就變得更好吃、更好聽、更好看、更好用了。
總體讀下來,感覺真的是“世事洞察皆學問”,跟《牛奶可樂經濟學》有異曲同工之妙,還需要自己對身邊的世界多思考和觀察,做一個理性的人!
讀后感5000字 篇20
Walden is a masterpiece written by 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 who was born in Concord, Massachusetts. The age he lived had witnessed the flourish of capitalism as well as the prosperity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During the 19th century, the American economy developed at so fast rate that most people were bound up in pursuing the material satisfaction , while ingored the spiritual life to a great extent. But Thoreau was quite different from other people, he disdained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attached more importance to the spirit than the material. He thought many people of his time lived in a non-human-like modern society and many modern appliances, such as trains and telegraphs, had done harm to people's harmonious life peace and also brok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order to prove that without the modern instruments , people can also live a happy life, in 1845, he moved into a cabin on the shore of Walden Pond and live there alone for two years to get close to the nature .Walden, is the famous book mainly talks about his life and thoughts during those days living in the woods .
Thoreau was so happy with the life living near the lake of Walden that he felt it a sweet grace to have the nature' accompany and even the sounds of rain and the sights around his house were full of sincere friendship. In his eyes, the nature was an intimate friend of him and all things in the nature were lively and vivacious. And all kinds of animals in the wood, such as field mouses, robins and wild rabbits were amicably treated and regarded as his adorable companions. He even thought that plants were also had the right to live equal with human beings. Just because of this, he even blamed himself for hitting chestnut trees with stones. From many words or sentences, we can easily feel Thoreau's deep love and care towards nature.
Besides, Thoreau was a pioneering nature lover, who called on people to stop destorying nature but protect it by setting himself an example to others.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our modern society, while the whole world is trapped in some serious ecological crisises resulting from hunting and killing animals, cutting down trees and polluting the rivers for pursuit of human beings' own interests. We all have the common sense that the number of wildlife is decreasing, the area of lake is shrinking, and the water is not clear any more. What's worse, environment problems such as globe warming, climate change and air and water pollution are deteriorating during the commercial process . So it's high time that we should realize we never be the dominator of the whole world conquring nature, but should spare no efforts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right away. That is, we should comply with the natural laws, make reasonable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keep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society and the environment. Only in this way will we has an opportunity to embrace a bright future and achieve a sustainable society .
In the book, Walden, Thoreau not only advocated the protection of nature, but also encourage people to comprehend and return to nature. He told us using his own experience that by living a simple life close to nature, we human beings will find out the true value of life and significance of existence.
After reading the book, what impressed me most is the description of the fascinating scenery around the Walden pound, especially these sentences: "A lake is the landscape's most beautiful and expressive feature. It is earth's eye; looking into which the beholder measures the depth of his own nature. The fluviatile trees next the shore are the slender eyelashes which fringe it, and the wooded hills and cliffs around are its overhanging brows". To Thoreau, the Walden lake is like a charming and melting girl , who has slender eyelashes and likes to dress herself in different beautiful clothes with the changes of different seasons.
Every morning after getting up, Thoreau would have a bath in the Walden lake to start a new day. After that, he used to wander around the pond and refresh himself with the fresh air. In summer days , he cultivated a piece of land and growed beans, blackberries, johnsworts and the like. The depiction of his leisure rurality spontaneously reminds me of Tao Yuanming, the famous Chinese poet, who lived in the Jin Dynasty and made his life meaningful by returning to the nature and perfecting himself. If Thoreau and Tao Yuanming lived in the same period and place, they would probably become best friends.
From the book, we know that during the years when Thoreau lived near the Walden, he did not completely isolate himself from the outside world. Sometimes he went to the town and did odd jobs and would receive visitors and friends in his cabin at times. As I mention before, the intention for his living in the woods was that he wanted to teach people how to live a simple life, achieve enjoyment from the nature, free oneself from the strained daily life and what is more important is to reevaluate the value of social life.
Thoreau's though of enjoying a simple life has a mor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and have become a valuable spiritual wealth in our modern socie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terial civilization, people's desires are swelling limitlessly and many people are busy with the pursuit of wealth and luxurious life by any means, including at the expense of nature. However, even in the society materially affluent and technologically advanced , people are not be more happier than those people who lived centuries ago, but even feel less satisfactory and complaint more about their present life as a result of having unbounded desires of getting more and better. Therefore, many people who possess a lat have become slaves of machine, working more but do not have the ability to enjoy what they have.
In the book Walden, Thoreau had realize this problem several hundreds ago. Thus, he set his mind to give a enlightenment to awake people and encourage them to live a simple life. His thoughts have great similarity with the belief of our Chinese humanism, that is, the meaning of life lies in the sane and healthy enjoyment of a simple life. In fact, Thoreau and his teacher and friend Emerson praised highly on Confucianism and both them benefited a lot from it. I am very happy to see the interlinked place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Reading this book is like having a tranquil steam flow through my heart, washing the dust in my mind. It teaches me how to keep a pure spirit in the complex society, set proper goals for my life as well as enjoy the endows of nature. In short, I feel it quite worthwhile to read the book Walden. I sincerely hope more and more people would like to read this book and receive benefits from it .
讀后感5000字 篇21
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覺得這是一本值得我們一讀的好書。書中的建議和勸告看似淺顯,實際上是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 ,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后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每一條建議都有益于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為一面如何做人的鏡子,給人以啟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養人的教科書,給人以借鑒。那些關于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反思。
現在就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結合自己的體會談談對后進學生應該怎么做:
一、心存博愛,永不言棄
優秀學生是相似的,“差生”卻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學生,你不用對他們吆五喝六,他們總是乖乖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而當你面對那一個個千差萬別生龍活虎的差學生,他們一旦出了點小問題,我們總習慣先對他們進行批評、寫檢查、罰掃地……然后再對其講道理,進行所謂的原則性的指導。其實處罰和枯燥的說理不能觸及后進生的靈魂,反而拉大了老師與后進生之間的距離。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好的教師意味著什么?首先意味著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于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了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他告訴我們每個老師:那些特別的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就會充滿希望。
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圣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著愛與悲憫,我們不能放棄,絕不能放棄。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 其實后進生同優秀生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希望。對于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溫暖,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作為一名教師,很少人不愛自己的學生。但是,在教育中,盡管有時我們為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可他們并不領情,甚至常常事與愿違,收到相反的結果。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把他當做一個平等的人來對待,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在教師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導才能成為教育,就本質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關懷學生。我們要讓學生經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讓他們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費力氣,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獲。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還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適的教育方法,就不會有永遠的后進生。他用畢生的精力在研究學生,研究教育教學工作。在他的眼里,這世界上沒有永遠的后進生,每位學生都有他獨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對后進生從來不放棄,而是竭盡全力、想方設法地研究學生特點,進而尋找到幫助學生的方法,最終讓他們“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我想,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這么做,是跟他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密不可分的。而我們呢,提高不了后進生,便抱怨他們,甚至是放棄他們,在如今的應試教育下,一些老師失去了等待后進生轉變的耐心,再加上平時忽視了閱讀的重要性,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掌握的寥寥無幾,研究學生更無從談起。這樣又怎能幫助后進生提高呢?讀了此書我有了方向,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素養就一定要多閱讀教育理論書籍,想要幫助后進生就一定要結合所學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教學經驗去研究學生。兩者相結合,就會在教育工作中尋找到工作的成功與樂趣。
二、轉變角色、教會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們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我們有時會很不解地說,“這道題我都講了好幾遍了,可學生還是沒做對?”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認是錯怪學生了。其實,我們在講解時,有時忽視了學生應該理解什么,在思考過程中應達到什么目的。思考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腦力勞動。教師越是善于把學生的思維活動賦予解決問題的性質,學生的智力也就能越積極地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學習中的阻力和困難也就越清楚,因而腦力勞動的過程也就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難的過程。
那種認為把教學內容講得越清楚,越明白,學生的問題就會越少,他們的知識就會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師,是大錯特錯的。好老師決不會越俎代庖地替學生解決難題,他們對學生的關心首先表現在讓學生明白擺在他們面前的困難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難,不僅僅需要孩子們集中極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們付出極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識,不僅僅要在學生面前揭示教材內容的本質,而且要教給學生怎樣思考,讓他們獨立地自覺地深入到教師的詳細講解中來。
從書中我也深深地領悟到,我們教師要重視自身角色的轉變,將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當有些知識在學生中有人了解,有人不懂時,教師的最佳角色就是活動的組織者、協調者,讓“知道的人講給不知道人的聽”。愛因斯坦也指出:“教師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勵學生去實際行動。”因此,我們應通過建立合作學習的共同體,讓學生在心與心的交流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盡管他們的語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們傳達的思想卻是一致的,只要教師不時地矯正、提升,教學的效果應是十分明顯的。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學習方式”,才能更加正視“教師的身份”。
學習上存在困難,首先是兒童不愿意動腦筋,將學習當成一件苦差事,確實,學習是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的。“無論一個兒童感到如何困難,他都應當學會思考。應當使書籍成為他的快樂的源泉。語言應當進入他的精神世界,成為他個人的財富。”學習落后的兒童,我們在幫助他們時,不是直接給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導他去自己尋求答案,使他學會思考。
三、調動情緒、控制注意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能把握住兒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條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并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自豪感。”學生在學習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備感頭疼的問題,特別是學困生的思想特別愛開小差。
其實很多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內心是很想學好的,但他們由于基礎差,不懂的知識越積累越多,上課時就越不知從何學起.如果我們放任自流,他們的學習成績會更差;但如果采用強制手段,效果肯定不好,即使看著他坐得端端正正,說不定這時候正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因為他們并沒有從心底里認同!看來怎樣才能使學困生的注意力集中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我們要想把握兒童的注意力,就應該使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并使他們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勞動的一種自豪感。
這樣的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有一定的困難。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應想方設法去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如做一些猜謎小游戲、動手動腦的活動等,讓他們的思維處于緊張狀態,進而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課堂上教師應選擇良好的教學方法,盡量做到講解生動活潑,深入淺出,從而使他們對所學知識感興趣,進而集中注意力。還要采用適當降低要求,低起點,小步子,多鼓勵和少批評等方法為學困生創設成功的機遇,從而使學困生逐漸進步。
教師可有意識的出一些較簡單的題目,然后叫他們上臺板演或回答,若“學困生”答對,則予以表揚,讓他們得到老師和學生的認可,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滋味,使他們意識到自己也是可以學好的;若沒答對,教師也應予以鼓勵,相信他們下次能夠會做,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信任。逐步改變他們頭腦中在學習上總是比別人差一等的印象,從而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勵他們積極爭取,努力向上。
四、加強閱讀、提升素質
書中有這樣一條建議:“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閱讀對老師和學生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老師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需要大量地閱讀書籍,后進學生想要改變糟糕的學習狀況更需要大量的閱讀。閱讀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例如他在“談談對后進生的工作”中說:“請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
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而你,當教師的人,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聯系實際看來,這里的讓學困生閱讀應該不是那種放任自由的讀,而是因人而異,有指導性的閱讀。不僅學生要讀書,老師也要堅持讀書,“怎樣進行這種準備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
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里,使學校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說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
俗話說的好:站得高,看得遠。你書讀得越多,你掌握的教育教學的方法就越多,思維開闊了,在工作中面臨的各種困難就有辦法解決了。所以作為教師,我們自己要有廣博的知識,創新的思維。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廣博知識,能力突出的學生來。為了孩子們的一生發展,也為了自己能夠游刃有余、開心工作,讓我們來閱讀吧!
讀后感5000字 篇22
教育在儒家的學說中式占有很高的地位的。《論語》開篇第一句就是:學而時習之。講的就是學習。那么為何學習在儒家之中有那么高的地位,最近也是正好看了錢穆先生的《人生十論》就此來談談學習之于我們之于社會國家之間的關系。一門有用的學說往往是很貼近與生活實際的,是切身的,而不是虛無縹緲的沒有基礎的空中樓閣,在這一點上就算是極其強調出世 的老莊也是不能夠免除的。而儒家的這一套理論體系,是極其重視個人的,從個人出發、從人性出發,最后實在人倫社會中實現自己的一生,因而對我們人生很有幫助,而教育又在其中扮演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地位,因而教育在整個儒家學說體系之中也是有一個很重要的地位。儒家從人開始,帶著人向外走,之后在從人回到了人。這三個階段就像是釋家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到最后的看山還是山。但是我之前的人和之后的人之間是有了一個很大的差距的,我是人但又不是原先的那個人。
釋家講出離生死,道家講長生久視。你如果想遵從佛家的那一套,那么就需要剃度出家來實現,你如果想要遵從道家的那一套,那么就要做到尋個清凈場來做你的修煉,但是對于大多數人并不存在這樣的條件,而儒家的則更加適合實際,關注現實生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將生活方式的抽象概括與具體表現結合在一起。
古往今來不管是東方、西方都是對人的層次有了很相似的認識。大體上可以將人生分成自然我、社會我和精神我這三個層次。這也是一個時代發的結果。最早的時候人的生存條件是極其惡劣的,為了生存人必須非常努力地和周圍的生活展開搏斗,防止受到猛獸的侵害,同時由要獵捕動物采集瓜果來求果腹,這一個階段是人的最低的層次,也沒有自由可言,人做的一切只是為了最低限度的求生。然后開始有初級的政治機構出現到后來發展出國家,有了一個成型的社會,這個時候人就會進入第二個階段就是社會我的階段,在這一個階段人在各種社會關系中發現自我,尋找制度上的自由。再到最后一個精神我的階段,在 這一個階段實現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也是我們要追求的最高的自由。但是人世間有一種悲哀,那就是較高級的事物忠恕不得不依賴與較低級的事物而存在,并且為較低級的事物所限制。就像是搭房子我們要用的就是一塊又一塊不起眼的磚塊,但是最后我們搭建出來的建筑確實那么美麗,我們看中的是那么美麗多樣的建筑最后的樣子,到那時這些有不得不依賴與不起眼的磚塊而存在。同樣的自然我作為一種低級的我而存在,是沒有多少的意義,人如果只是滿足與那樣的存在那么無疑就是是把自己當做禽獸一樣了,只是在乎于生死,我們在乎的是一個精神我,那才是真正的讓我之為我的存在,但是這個精神我如果沒有自然我那么一刻也保留不下去。
在錢穆的觀點中,一切善惡的標準只是自由的多少,善惡之間也是相對,惡的存在只是因為有具有更高的自由的存在而成為了惡。發展到最高的自由,那就是一個社會有著各種各樣的文化的存在,能夠供你自由的挑選。相比這個如果用政治來實現你的自由,那就是次一等的自由,相對于上一級的自由,這一種自由就是一種惡,再下一級中,國家制定各種各樣的法律法規來限制犯罪避免你的暴死,保護你的生命,并給予有一定程度上的言論思想自由,這雖然也是保護了你的自由但是相對于上一級也是一種惡。在下面這是戰爭,但是就算是戰爭的話,那么也比人吃人的社會要好,因為回到自然狀態的時候人只有最低限度的自由那就是求生還是死。所以佛家有一句話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字啊這里就可以解釋了,放下屠刀不是說你砍了人之后,放下刀你的罪惡就一切都被赦免了,這句話其實在講你放下屠刀聽從佛家說,你就是接受了更高一個層次的價值觀,相對于之前的價值觀你這一個階段有更多的自由,這就是善。一切宗教的最高精神都是如此,宗教不是替你免除罪惡,而是給了你一個更高的自由的選擇。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世間除了宗教人還有很多的別的自由的選擇。比如文學、哲學、科技等等,歷年歷代都有大量的這樣的作品出來,同時為了維護自由我們又要允許這些都有存在的權力,因為只有保護這些創作的存在,我們才有更多的選擇的余地,去真正實現我們的自由。那么有多么多的東西能夠讓我們選擇,我們就需要一樣東西來幫助我們在這繁弦急管的大千世界找到真正適合我們每一個個人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儒家非常重視的教育。由此,就可以看到教育在儒家的學說中為何有那么高的地位。
之前也是提到了儒家帶著人在世間向外走,最后仍舊走回到原點,那么為何能夠這樣,就在于儒家重視德性,我認為的儒家所謂的德性是指人的天性,而儒家所謂的修身所謂的教育也都是為了能夠讓人成為人而努力。能夠讓人的人性真正得到體現。同時修身是為了齊家是為了治國平天下。所以教育又和我們的人生相關系在一起。
隨著時代的發展在解決了吃穿用度之后我們就會開始考慮一些更高層次的問題,而之所考慮這些問題也正是我們高于動物的地方。我們不能夠只像動物那樣只有自然人生而沒有文化人生。錢穆先生提到的幾個關于人生的問題我也是思考了很久的。那就是人生的目的,人的自由以及如何安放我們的內心。
人生的目的,人活一輩子究竟是為了什么呢?講到這一點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人的兩大限制。一個是人我之限,一個是死生之限,如果沒有這兩者就來談論人的目的是沒有意義的。同時這兩者也是我們人生最痛苦的事。同時也就是因為人的能力有限,生命長度有限所以我們會去想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在看待人的問題上,西方人是把每一個人都當做平等的個人來看,那么人與人之間都是一樣平等的關系,可以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那么你之于他人要不就是服務,要么就是爭利,但是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們做不到這些。西方人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設置的太過于簡單,反而導致的是問題的復雜化,我們難以處理一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是中國人,卻在這一個問題上講人倫。我不用去服務其他人,也不用去與其他人爭利,我首先要做的就是知道我在那里,我和別人是什么關系,儒家講這個叫做安身立命。儒家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區分為君臣、夫妻、父子、兄弟。那么在明確了這些問題之后我要做的就是按照我與其他那個人之間的關系做我該做的事。那么就不存在人我之限了,因為我要做的只是我應該做的和能夠做的。
人的另一個痛苦則是生死之限。人終有一死,人都會怕死,我所以為怕死的原因就在人從有走向無。關于這一點釋家、耶穌、老莊都給出了自己的解決之道。釋家和道家的方法大體相似,就是希望人能夠在活著的時候就是已經達到一種無的狀態,那么從無到無也就沒有什么可以害怕的了。而耶穌的辦法應該是保持人一直是一種有的狀態,從有到有,百年之后我能夠進天堂那么我還是一種有,也就沒有什么可怕的了。但是儒家卻另辟蹊徑,還是區分了身我與自然我。在事實上身我是死了,那是很可憐的,但是心我卻是能夠流傳的。人的一死是一種圓滿,沒有時間的期限那么就不會有完成,什么叫蓋棺定論那就是得有一死。人活一輩子,求的是名。真是這個名,才讓我們一生一死不像是禽獸一般。那么怎么來成就名呢?我們成就的名不是事業,事業是屬于人類的,是需要一代一代人薪火相傳不斷努力才能夠實現的。我們要成就的是職責。這是我們每個人所能夠做的,所能夠實現的名。實現事業需要靠命,實現職責,則是需要志愿。那么我們的職責是什么呢?那就是人倫,我處在我的位置做我該做的事,君君父父臣臣子子各安其位。我做君主我就要為天下蒼生考慮,我做臣子就要盡心竭力的為君主出謀劃策赴湯蹈火而不辭,盡忠;我做父親就要慈,我做兒子就要孝。那么人人可以為堯舜。人人可為堯舜的意思不是說每個人都能夠面南為王,而是說都有堯舜的德性。我們每個人的能力不同境遇不同,但是假如我做到我該做的,即使堯舜在我這個位置上所能夠做的也不過就是如此的話,那么我就是成就了自己的名。而成了名我覺得就是達到了人的目的,人生的目的其實就是成為人,不同于貓不同于狗,也不同于薰衣草而是成為一個人,成為一個真我。而每個人都能夠做到這一點,那么也就是實現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講到人倫,避不開的就是人倫與自由的關系。西方人只看個人不看人倫,因為人倫是會阻礙他們的自由的。但是他們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自由依舊可以從人生的三個等級來講,在自然我那個層次我們是不會有自由,生來病死沒有一個是能夠有我們決定的。到第二個階層也就是社會我這個階段,也不是我們能夠決定,我們生在哪個國家那個家庭我們改變不了,所以我們真正能夠追求的應當是最高等級的自由就是精神我的自由,不管外界怎么樣,只要我還有思考的能力,那么這份自由是誰都不能剝奪的。西人帕斯卡所講人是可以思考的葦草。講的也是同一樣東西。而且為何說精神我是一種最高的自由,因為當有人達到過這一層次后甚至是會拋棄之前的兩種自由的。所以有人會舍生取義,為了最高層次的精神,他們不惜放棄身也要爭取。那么我們如何能夠做到這種自由呢?我們拋棄第一種自由就是不是為了吃而吃,為了穿而穿。牛頓說第一句很好,有些人活著是為了吃飯,而我吃飯是為了活著。沒有超過這一個境界,你就是如同禽獸一般。第二個階段則是社會的自由,這是西方人一直在苦苦追求的,但是其實還是沒有達到自由的真正本質。真正的自由是自己精神的自由,而不是外界加于你的自由,不是因為你有言論自由權了你就真正的自由了,相反有時候甚至是別人的思想淹沒你了那才是一種不自由。你真正要做的就是體悟自己的本心,最后做到我追隨己心,那才是真正的自由。也就是儒家所說的由仁義行,而不是行仁義。我做這些是是我自己認為這是仁義的,而不是因為社會告訴我是仁義的,所以我去做這些事。那樣的人生才是真正自由的人生,才能夠泳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最后一個則是安放我們內心的問題。如何安放內心。現在很明顯的就是有兩種向外探索的方向,一個是宗教,這是心得以發泄,一個是科學,這是心得以展現其理性。但是如果把心放在宗教上,在這條路上走的太遠就離開城市太多了,所以就出現了西歐黑暗的中世紀。而在科技上技術上走太遠也是對人有害的,幾千年前老子所說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的之貨,令人行妨。這樣的現象在當今社會是很明顯的,人們被裹挾在物欲之中難以自拔。儒家很有創造性的提出把心放在心里面,怎么放,就需要人倫。在人倫之中我們把心與心相互交融,父慈子孝,那么父親的心就在兒子心中了,兒子的心也能夠放在父親的心,那么把心在同類之中人就不會迷失。而且這也不是鄙狹的,心放在兒子上就是一家,放在君主上就是一國,那么心就可以推之己而之家之國之天下。所以儒家心有天下而不迷失,不忽視個人而有推至可及世間萬物,這樣的安心觀點是那么自由而富有人文精神。
在做到這些之后,我們也就能夠成我,也就是達到儒家的最終的目的。從人而出,最后再回到一個人。這也就是達到了儒家的思想。
讀后感5000字 篇23
“三味書屋后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里便大叫起來:‘人都到那里去了?!’……”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著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拍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
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處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鉆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于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干著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真不懂自己怎么會那么喜愛《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
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著,這正是兒童特有的。曾幾何時,我已經遠離了童年,進入了少年,每天都在這忙忙碌碌的學習之中,紛紛撓撓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認為自己還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孩子,有時還做著甜美的童年之夢。回憶起那些童年瑣事,還時常記憶猶新,忍俊不禁。我家原屬市郊,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時候,總去那里享受著春日的陽光,秋日的清風,還有那片總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小時候,每天一吃完飯嘴都不擦就去鄰家串門子,和小伙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時不時還跌進泥坑變出個“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樣的花,又生怕主人找來,就把花藏在樹洞里,一會兒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樓房,我和小伙伴都在為自己的前程努力著,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我仍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樓房,我和小伙伴們都在為自己的前程努力著,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我仍舊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無論現在能否實現。這也許就是我和幼年魯迅的相似之處吧,使我在讀過文章后有了這么多感動。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瑣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起熱愛自然,向往自由。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有苦也有笑。但都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則在魯迅寫的“朝花夕拾”里就是寫他的童年和
青年的回憶。
魯迅的“朝花夕拾”是魯迅唯一的一部散文集。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將自己在童年和青年所難忘的人和難忘的事,用語言真情的流露出來。說明作者在童年和青年時所難忘的經歷。在他童年里不是很好的。他做的每件事都得不到長輩的認同。這使他感到很難過,但是他沒有感到人生的黑暗到來了。他則是將這些長輩的不認同改為動力,寫進這部“朝花夕拾”里。他要告訴我們,在童年中的無奈釋放出來。同時也給家長們一個理解和同情的心態對待我們像魯迅在童年里那種不被長輩重視的警鐘。
在“朝花夕拾”中,給我最深的一篇則是“狗,貓,鼠”。在這篇有趣的散文中,不是題目所吸引我,也不是內容好笑有趣的文字,而是魯迅在童年里與一只仇貓的敘事。作者與貓的關系和對貓的討厭。這說明魯迅在童年里的不知與單純。也寫出作者在童年與一只貓的搏斗。
從魯迅寫的(朝花夕拾)中,我能感受到在作者的童年和青年中不是很好過的,但這也時時刻刻充滿著美好的回憶。
魯迅的童年和青年是酸酸甜甜的。我們的童年和青年也像魯迅一樣的。童年和青年過得好或壞它都會留給予們回憶,
所以魯迅和我們的童年青年都是美好的。
《朝花夕拾》是魯迅唯一的散文集。文集生動地記錄了作者從童年到青年這段時期的讀書和生活經歷。《狗?貓?鼠》記述了童年時對貓和鼠的好惡。《阿長與〈山海經〉》回憶了保姆長媽媽的淳樸善良。《二十四孝圖》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進行了抨擊。《五猖會》回顧了兒時一次看廟會的經歷。《無常》栩栩如生地描寫了鄉間迎神賽會時的活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回味了純真快樂的童年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日子。《父親的病》在敘述父親生病長期治療的過程中,對庸醫誤人表示出了深深的憤慨。《瑣記》記述的是作者去南京讀書的經歷。《藤野先生》懷念日本留學期間的老師藤野,并記述了作者棄醫從文的經過。《范愛農》回憶和悼念了青年時代的摯友范愛農。
記得在看《藤野先生》一文時,我是弄不明白魯迅先生為什么似乎一直對日本人很友好。有本書上說,魯迅先生最后生病也請日本醫生給看病。我當時就犯糊涂,他就不怕日本醫生謀害他嗎?
當然很快這些問題被媽媽了。她說日本人也有許多像藤野先生那樣對中國人民很友好的。況且魯迅先生是1936年去世的,那時候日本還沒有正式侵略中國呢。但我還是覺得不滿意。畢竟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可是由來已久的呀。魯迅先生能連甲午海戰這么大的戰事都不了解么?就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本侵略中國的圖謀可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呀!那么,魯迅先生為什么在文章中一直沒有反日的言論呢?反而向來對日本人流露出友好信賴的態度呢?這實在令人費解。
可我讀的魯迅的文章很有限呀,《社戲》與日本不沾邊,《孔乙已》更與日本無關聯。其它的,我就不得而知了。只有在以后的時間里,多讀魯迅的文章了,了解魯迅文章中沒有明顯的反日言論的原因所在。
魯迅先生就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思想家。他的許多作品,既是他獨特的生活歷程的寫照,也是全民族所經歷的心理歷程的反射。讀《朝花夕拾》讓我走進了魯迅自己的記憶的窗口,站在作者自己的思想高度上,觀望作家的童年記憶和青年歷程。
童年當然是美好的。從作者對百草園那一串充滿詩情畫意的描述中,我似乎隨著他的心情愉快的回到了那個充滿童趣的,碧綠的,生機勃勃的院子里,體驗一個孩子與大自然相處的無憂無慮。
即使去了學堂,有一位古板的老師,讀一些難懂的語句,也壓抑不了孩子們折梅,尋蟬蛻的浪漫,天真。
作者的童年樂趣中,還包括畫畫和看戲到來的渴望和滿足。
我很羨慕作者有這樣豐富多彩的童年,這是我們這些生長在城市里的孩子感受不到的。文中的一切對于我都是那樣的新鮮,鮮活。
不僅這些,讀完這本書后還讓我明白了友情的可貴以及當時清政府的昏庸,百姓對政府的痛恨,對我實在是受益匪淺。
三味書屋后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里便大叫起來:‘人都到那里去了?!’……“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著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拍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
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處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鉆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于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干著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真不懂自己怎么會那么喜愛《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
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著,這正是兒童特有的。曾幾何時,我已經遠離了童年,進入了少年,每天都在這忙忙碌碌的學習之中,紛紛撓撓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認為自己還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孩子,有時還做著甜美的童年之夢。回憶起那些童年瑣事,還時常記憶猶新,忍俊不禁。我家原屬市郊,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時候,總去那里享受著春日的陽光,秋日的清風,還有那片總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小時候,每天一吃完飯嘴都不擦就去鄰家串門子,和小伙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時不時還跌進泥坑變出個“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樣的花,又生怕主人找來,就把花藏在樹洞里,一會兒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樓房,我和小伙伴都在為自己的前程努力著,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我仍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樓房,我和小伙伴們都在為自己的前程努力著,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我仍舊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無論現在能否實現。這也許就是我和幼年魯迅的相似之處吧,使我在讀過文章后有了這么多感動。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瑣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起熱愛自然,向往自由。
讀后感5000字 篇24
一、關于閱讀
《卡拉馬佐夫兄弟》是我所讀的第一本與法律有關的外國小說,我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才完成了這部小說的閱讀。今天當我看完最后一頁,合上書的時候,完全沒有初讀時的焦急,乏味,冗長,抽象的感覺,反倒像是花開過后,依舊有淡淡的余香,讓我久久還沉浸在對伊柳沙的心疼,對對卡拉馬佐夫三兄弟的無限期望以及俄國審判制度的好奇。
閱讀是個漫長的過程,如果你抱著一種功利的心態,想著是因為要完成作業才去讀書,必然不會全身心投入到小說中去,反而會更覺得無聊,焦慮。但是又正是因為閱讀是漫長的過程,才又能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漸忘記當初功利的目的,融入進小說,只是純粹的為了閱讀而閱讀,這樣,才能真正體會到讀書意義。對我而言,讀書其實只是一種狀態,一種能夠平心靜氣,全身心投入的狀態。進入大學后總想著要讀一些與法律有關的名家、大家的著作,接受高水平法律思想的洗禮。但是真實的情況的進入大學后的我們都越來越浮躁,電腦和手機閱讀讓我們離“書”也越來越遠。直到讀了《卡拉馬佐夫兄弟》我才覺得,其實不一定非得要讀那些純法律思想的書才能提高學術水平。只要讀了,哪怕是一本小說,哪怕是一本與法律無關的書,都是能夠讓人有所收獲的,又或者只是讓浮躁喧囂的心平靜,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收獲呢。
由于法學基礎薄弱,我可能不會有太多的深刻的認識,但是我在讀《卡拉馬佐夫兄弟》時,心里經常會冒出許多想法,有疑問,有感嘆,有反思或許還有對比,接下來就談談我這一個多月的閱讀感受。
二、感受
(一)這一家人
小說中老卡拉馬佐夫,費堯多爾·巴甫洛維奇是一個自私,吝嗇,荒淫無道并且貪婪好色的小地主形象,而正是這樣一個令周圍人都憎恨的人,卻有四個性格迥異的兒子。老大德米特里·費堯多羅維奇·卡拉馬佐夫,或許大多數人都會覺得他繼承了老卡拉馬佐夫的自私,貪婪,我在看書的初期差不多也是這么認為
的,但是越往后讀就越覺得米嘉可憐,正如那就老話“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特別是看到米嘉在接受審判時的自責、反思、和突然升起的對未來的無限渴望,假如費堯多爾·巴甫洛維奇也就是他的父親沒有被謀殺,米嘉也許會一輩子活在對父親的憎恨和對金錢以及美色的欲望之中。但或許這又是當時那個時代人性的縮影,俄國在社會轉型期間,不僅社會制度,經濟水平在發生著變化,連同人們觀念和思想也一同影響著。米嘉的童年是在父愛母愛缺失的條件下度過的,從小就倍受冷落,這樣的人要么滿懷仇恨長大,然后變得強大再回頭報復所有傷害過他的人,要么就會自暴自棄,沒有目標。很顯然米嘉是后者,但是在米嘉的內心深處,其實是沒有那么多仇恨的,從小時候開始,他就知道為了一磅的榛子的恩惠而感恩二十年,從這一點來看,米嘉是善良的,其殺害自己父親的可能性也是很少的,當然,判斷一件實事,只是從推理和性格分析是不可靠也是經不起推敲的。總之,在小說的最后,我對米嘉充滿了同情,為了他那一顆還善良的值得挽救的心,為了他突然明朗的對未來的期望。除此之外,米嘉的坦率和單純也令我印象深刻,他不掩飾自己的感情,比如他對卡捷琳娜的炙熱的愛,就算她同時也是自己父親看上的女人,他也要與之一較高下;再比如他也不遮掩對父親的厭惡,甚至對他動手。但他的張揚和放蕩同時也導致了周圍人對他的不滿,高傲自大,不學無術,這些評價在最后的審判中對他的沖擊力很大,也讓他深刻認識到了自己在眾人心目中形象,此時的米嘉就算是渾身是嘴也不能為自己辯解。
老二,伊萬最初給我的印象是一個學識淵博,積極沉穩的年輕人,但隨著故事的不斷進展,伊萬變得越來越空靈,仿佛一直飄蕩在天空中,沒有根,沒有著落,以至于在父親被殺害后,被斯麥爾科加夫誘導得陷入深深的自責和恐懼中,甚至出現幻覺,在正反兩面中徘徊,不過最終在良心和信念的拷問下,知道真相的他決定為了還米嘉的清白,冒著自己可能背上弒父罪名的風險,在法庭上作證。伊萬的心理活動很豐富,但卻往往表里不一,比如,他深深愛著卡捷琳娜·伊萬諾夫·維爾霍夫策娃,但卻常常矢口否認。再比如,其實他也憎恨自己的父親,但是卻不像米嘉般展露無疑。總的說來,伊萬在小說后期,是一個矛盾的混合體,本來清晰的人生目標,態度,一下子變得迷茫,慌亂,我不知道這是否也在預示著俄羅斯在當時的時代下,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站在國家發展道路的三岔口上,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至于阿廖沙,費堯多爾·巴甫洛維奇的第三個兒子,文章中把他作為一個近
似神圣的人,沒有仇恨,沒有欲望,是一個被升華的形象,他的光輝籠罩著每一個心存“魔鬼”的人,似乎阿廖沙已經不再是一個人,而是代表某種積極的能帶給人們無限希望的精神。小說里不管是善良的、邪惡的、冷漠的、勢力的人物幾乎都對阿廖沙懷有好感,就算是存在某個反對阿廖沙的,那也是出于對他的嫉妒和羨慕。也許生活在動蕩不安的處在變革時期的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想要借阿廖沙這一人物形象表達對俄國未來的期望,以及對俄國人未來的期望。從這本書中,基本上可以了解到那個時代俄國是一個怎樣的國家,俄國人是一個怎樣的民族,也許正是作者是來自于這樣的一個階層,才會有對這個社會如此深刻的表達。
斯麥爾科加夫是我認為隱藏在小說深處的主角,他在事實上雖然也是卡拉馬佐夫家的一份子,但是由于私生子的身份,他既不能像其他三兄弟一樣有貴族樣的身份,也不能從費繞多爾的財產里分的半杯羹,甚至還要低聲下氣的面對主人們的吆五喝六,但他也向往著充滿陽光的溫暖生活,向往著有朝一日可以擁有一筆足夠去往法國,那個自由的國家的經費,并且他也默默地為自己的這一希望計劃著。正如小說里,伊凡的那句話“你比我想象的要聰明的多”從“最后一次訪問斯麥爾科加夫” 這一小節里,斯麥爾科加夫向伊凡描述自己是怎樣部署這一計劃,又是怎樣實施的,并且最主要的是他是如何將這罪惡轉嫁給德米特里,甚至想好了把伊凡拉下水做幫兇,不,確切的說應該是主謀。斯麥爾科加夫的智商確實很高,不僅僅表現在他成功的將伊萬變成他的幫兇這一邏輯思維上,還表現在他縝密的作案手法上,尤其是他在向伊萬陳述他將費堯多爾的裝有3000盧布的信封仍在地上的這一行為是為了讓人們相信這是米嘉作為一個紈绔子弟由于頭一次做這種事情而緊張,才慌亂的把信封仍在地上。這讓我頓時很佩服他,雖然在小說中他是一個可憐的反面人物,但是,就從這一行為,用現在話說,反偵察能力很強。也因此,斯麥爾科加夫的這一特點成為我欣賞他的主要原因。
(二)作為一個法律的學習者,我在閱讀這本著作時,自然會對其后面關于審判環節的關注,不得不說在“錯案”這一章里,公訴人與律師菲久科維奇之間展開的唇槍舌戰是十分精彩的。公訴人在公訴意見書里,通過對德米特里的性格的細致分析,以及對他平日的生活作風等內外因結合,判斷他極有可能是殺死他父親的兇手,并且由此上升到對國家,對信仰的褻瀆。雖然我對這份公訴書的內容豐富精彩表示了認同,但是,就針對德米特里來說,是不公平的,首先,由于德米特里個人的原因,使大部分人都認為他是個紈绔子弟,因此對他存有偏見,
并且由于他與其父親之間確實存在尖銳的矛盾并且曾經起過爭執,這一切看似巧合的事情,連起來讓人們,包括檢察官、法官都對德米特里產生了先入為主的觀念—德米特里就是殺害他父親的兇手。不管是在英美法系還是大陸法系,法官都應當是公平正義的象征,不能將個人的觀點加之于案情上,否則,公平也無從談起,事實也正是如此,《卡拉馬佐夫兄弟》以錯案告終。并且,在法庭審判的過程中,對客觀存在的證據的運用程度很低,德米特里被認為行兇的血衣,兇器等一出場就被擺放在一邊,全過程中,幾乎被忽略,這與我們如今的法庭審判截然相反,現代刑事法律制度,對證據的要求程度很高,必須要求證據符合真實性、關聯性以及合法性的排查要求。總之,一切都是證據在“說話”。根本不會出現《卡拉馬佐夫兄弟》庭審過程中的都是人在辯論、推理、分析的現象。也許是當時的科學技術并不發達,人們無法使用一些高科技儀器對證據進行比較分析,得出客觀的結論。但是最主要的還應當是受當時的刑事法律思想的影響。這部小說誕生之際正是19世紀中期,這個時候是刑事古典學派和刑事實證學派針鋒相對的時期,不得不說這次審判即帶有深刻的古典學派的刑事思想,又引入了實證派的觀點,時代特征很明顯。因為,小說中卡捷琳娜為德米特里請來了一位醫生,她希望通過醫生來證明德米特里是神志不清醒的精神病人,想以此來逃避懲罰或者減輕刑罰。而將精神病納入刑事犯罪的研究正是刑事實證學派的顯著特點。
最后,我還要向文中我最佩服,最睿智,也最敬業的律師菲久科維奇表示尊敬。不管是他的為德米特里所作的辯護,還是他在法庭上對抗各位證人,亦或者是他極富感染力的演說內容,都讓我為他折服。菲久科維奇極短的時間里對這樁謀殺案做了詳盡的了解,詳盡的程度,令所有人震驚,同時,他對案件也作了深入的剖析,十分理性地運用各種技巧擊破公訴人的防線。比如那場精彩的對抗證人的章節,雖然他只是運用了一種手段,也就是給各位出庭作證的證人抹黑的辦法,使證人們的證言受到質疑,但這手段也恰恰表現出他作為一名資深律師的老謀深算。其實短時間內要想完全了解這樁案件是不太容易的,所以說菲久科維奇在短短三天內就想盡了事情的來龍去脈,我對此說法是有保留的,因為我更愿意相信,這名資深的老律師憑著多年的從業經驗,完全有可能是有側重的展開了解,比如,他會重點了解可能會是證人們蒙羞的事實。此外菲久科維奇在他的辯護中也說到了證據,他提出,公訴方對德米特里的控訴,沒有事實根據,完全沒有證據來證明。雖然他自己沒有提出什么明確的證據證明德米特里無罪,但是我認為
這樣也就夠了,因為菲久科維奇的辯護足以對抗公訴方的控告,看看周圍群眾的反應就知道了。按道理法官如果不能證明一個人有罪也不能一個人無罪通常是回按無罪來結案,但是事與愿違,卡拉馬佐夫家族在當地有著深刻的歷史,想要清除法官們先入為主的信念是相當不容易的。所以德米特里依舊還是被當做了殺害父親的兇手,這也是我所遺憾的。
《卡拉馬佐夫兄弟》是一部偉大的著作,每一個卡拉馬佐夫成員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僅僅基于小說豐富精彩的內容,更是為了他們毫不掩飾地向我們展現了深藏在人們內心,而又被我們拼命想要否認的特征。作者通過小說既展現了圣賢的博愛與崇高的精神力量,又有邪惡黑暗的魔鬼,這兩種力量的對抗共同構成小說的精神框架。人們內心是希望真善美可以戰勝假惡丑,但是現實與理想畢竟是有差距的。但是這并不阻擋人們對于美好未來的向往,如果每一位閱讀者都能夠從《卡拉馬佐夫兄弟》中得到反思,相信作者的寫作意圖也將得到升華。
讀后感5000字 篇25
She was seduced by a so-called gentleman—Alec, and from then on her life totally changed from this loss of innocence. People looked down on her and respected her no more. Actually she did nothing wrong because before she was seduced she knew nothing of men. She was just a girl when she first met that terrible man.
She was forced by the gossips and the church to blame herself for this accident, so she thought she deserved nothing good.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past she decided to go to a distant dairy farm but was still saying to herself that she was wrong. Maybe God didn’t agree with that, because the Lord gave her someone she loved with her whole heart and life—Angel Chare. Angel popped the question to her but she refused him without saying why. She said she loved him deeply and perhaps no one in the world could love him more than she did but she could not marry him for some unspoken reason. Angel wasn’t satisfied with this vague answer and did his best to win Tess. Somehow she agreed and they soon fixed the wedding day. Soon after their wedding Angel confessed the crime he committed to a woman long time ago and asked for Tess’s forgiveness. Tess was not at all angry and forgave Angel at once; in fact she was rather happy and excited for she also had things to confess.
She sat and told everything to Angel, hoping he would forgive her as he was forgiven but she was wrong. She was not forgiven, not as she thought she was. The woman pays.
Without Angel’s love, nothing meant anything to her. The result wasn’t important now. Tess was arrested for her murder of that so-called gentleman. Why? She still loved Angel and when he finally went back to her and asked for HER forgiveness, after he regretted what he had done unfair to Tess, she was desperate. That was too late—Alec had always told Tess that Angel would never come back so he won Tess’s trust. Unluckily Angel did come back and found Tess.! Everything was too late!
Tess was deceived and she lost Angel for the second time! The strengh of her love was so strong that she had forgotte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Before that she had done nothing wrong but when she killed Alec, everything really changed! She became a criminal! How could it be? She was as pure and innocent as the good wife in the Bible. Her whole character was honest and faithful. Angel figured out at last that a person should be judged not only on what he has done but also on what he wanted to do!
Tess didn’t want to be seduced by man and she had no power to defend herself so she lost her innocence and that’s all! Angel also did the wrong thing and it was even more serious than Tess’s crime but HE was not blamed for it. Why it is always the woman who pays? Why they are always hurt? Why was Tess’s girlish purity lost? Why does the wrong man take the wrong woman? Why do the bad often ruin the good? Why is beauty damaged by ugliness? Women are too weak! Thousands of years of history have shown us that women have always been treated unfairly!
In old China there was a culture, which didn’t think of women as human beings. If you asked one if he was the oldest in his family, he would probably answer “the oldest one” even if he had some elder sisters. If you asked why then he would say, “Ha, they are not included!”
People gave birth to many girls in order to have only one boy to keep the family name going. They thought girls had no use for the family. They would be married and go to live with their husbands’ home and be their wives some day sooner or later. So they were extremely hard on girls.
Girls should be hard working, faithful, loyal, intelligent, and virtuous and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was she must be a maiden! If her husband was the first man who touched her then she was a good girl, a good wife no matter how she thought. If she wasn’t, then she would gain a very bad reputation and nobody would dare to go near her. What about men? People did not care whether he was an experienced man or not, nor did they care about his character. They thought man equals power and power equals rights…
Now let’s not be so bitter. Nowadays women’s situations have become much better. Some are because of the change of society and some are because of civilization. Just let those poor painful women like TESS be just a memory.
讀后感5000字 篇26
I don’t know for sure whether it is the cold or the movie that kept me tossing and turning in bed, but one thing is certain: many scattered fragments of the movie again and again flashed in my mind. My cell phone read 4:16 am at that time, but I was not sleepy at all. So I decided to get up and write something.
"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 the title comes from a misspelled schoolhouse mural -- has a lot on its mind but mostly this: If America is about the promise of bettering oneself, why does it have to be so freaking hard? In the movie, Jefferson's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words about happiness kept recurring to Chris Gardner. Every day, Christ had to work hard from morning till night, but still could hardly make a living. Chris saw a bunch of suits, mostly male, pouring out of the Dean Witter Reynolds brokerage firm in downtown San Francisco. They all looked “happy,” “Why not me? “ Christ wondered. He did have an adorable boy, Christopher, but wife Linda was becoming a scarecrow of overworked anxiety. Finally, his wife left Christ because of life pressure, leaving him and her five-year-old son, Christopher. And naturally, Christ became a single father.
With the failure of his business, Christ had no money to pay for the rent, so they were driven away from the flat. They became homeless. They slept in asylum, subway station public bathroom or anywhere as a temporary shelter. The destitution of life was absolutely depressing, but for his son’s future, for his own belief, Christ never gave up and he still strongly believed that happiness would come one day if he worked hard enough today.
With his great efforts, Christ won a six-month internship at Dean Witter, but there was no pay at all. So on one hand, Christ had to work hard to make a living; on the other hand, he had to fight for his intern work, since only one of the twenty interns would succeed finally. Besides, he had to take good care of his son after day care. However, Christ made it with his amazing willpower.
Christ was unfortunate, for he got a wife who was not understandable at all (though she has her own difficulties) and was in bad luck with his business. But he was very fortunate also, for he got a son who was very thoughtful and, I think, tough life experiences always make a great person.
It is said that this movie is inspired by a true story, and I want to say, this movie does inspire me a lot. What impressed me most are: Christ’s wife left him because of life pressure; Christ’s love to his son and Christ’s strong belief towards life. Through these, I know that it is not easy to be a good husband and a good Papa, since in reality, only love cannot only make everything. And I also learn that one has to strongly believe in himself, no matter how difficult the situation is, but of course, hard-working is indispensable.
I like to watch The Pursuitof Happyness.
From Gardner, who realized that what I do is the real men and how to do good is the real father.
Christopher was from, I feel the child's innocence and ignorance, how is the good son.
You gotta dream, you gotta protect it. If you have a dream, you theprotection on it.
This is a great father to his son's care and education Christopher In many cases, we would like to see a movie may be silly to pass the time,saying that some of the good, or it may be trained to listen to hearing English spoken. This inspirational film, I look at it with the problem. What I can learn.
From despair to find hope Out of society, have no choice but to work hard, as long as solely, nothing is insurmountable unless heaven or hell.
Christopher's cute in his ignorance and innocence which Christopher has always been the man could in his father through thick and thin,no complaints. I'm impressed the most is his father said to him "I trust you",
I think this is that they are able to Gardner in countless ting in front of the biggest setbacks from the powerand reason.
讀后感5000字 篇27
The sun setting, I pull the curtain aside and open the window, taking a deep breath, and feeling the vicissitudes of life.
Be faced with he money, great father is worth of nothing.
At that time, money is the capitalist new signs of the times, and father is just something that when the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residual feelings.
Concerning father’s love corroded by money, what's left? Sighing…
Saddened by her solitude in the falling dusk, she is assailed by wind and rain. I never thought that, they decided to choose money instead of love. Extreme egoism flooded all moral principles. Father Goriot's property was bled white and abandoned. Originally the spoiling under the money is so heartbreaking.
He was glowing with pain and memory, always hiding in the lonely grave.
Obedient just quietly indulgence, in exchange for you is just being betrayed.
Father Goriot still adhere to love them, as in the past, there is no reason, nor whether it is worthwhile, maybe, in his heart, so this is love.
The story happened in the past, but affects the future.
In our society, who are the only children in us, and it is groeing up in the doting parents’ love ? The same is the interpretation of love, at different times, what is the difference? As children, to accept the same care, what difference does it make? The same parents, giving this selfless care, and usually in the Father Goriot "refuse to realize one's error"?
It is often said, “This is the product of the society”。 Yes, the society originated from the people, for people in the final analysis, it is still the problem! Human nature on the one hand is missing, that led to all the problems of society the arch-criminal.
Their son is of far-reaching.
I've seen in a magazine that a story:
Kim was born in a rich family. A few years ago parents opened the gold mine and accumulated vast wealth, becoming the richest man in the village. Rich family make little Kim be spoiled, and develop a wayward character that she love leisure and hate labour. She learned to smoke, drink alcohol, and spend a lot of money. In the countryside, her monthly expense is two thousand yuan, let the other kids out of.
When she was lack of money, she would ask parents for money, sometime little criterion thousands, but sometime over ten thousand. Once, she told a lie to his father for money to buy things, opening, father he gave her a stack of $100 bills, count for more than 20xx0 pieces, less than two months, she will spend it all. When her mother repeatedly reprimanded her for this, she became so bitter. But without money, she even collaborated with her cruel boyfriend to kill her mother.
Until now, I still have a lingering fear. As a child, how can she kill her mother who raised her for 10 years? Is the situation that some people are lack of human nature really so serious? I think this is a true portrayal of "Father Goriot"in today's society.
Maybe you are feeling better in today's society,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Is there anybody that ever considered why tragedy in such a modern society is much more terrible than the chaos of the dark days in the old society?
I think that society is not the scapegoat of the dark and the stepping stone of tragedy!
I can still remember the time when I was seven years old. At the weekend, I go to grandma's house as usual. I hurry to eating lunch to rush down the stairs to play games with the children. An old man lived in the first floor with their own little yard with many flowers. Then again at the spring, the flowers fill the yard. I don't know why, maybe possessive crazy filing my heart. No more hesitation and no longer afraid, I pick off the most beautiful flower.
But when I get out off the yard, I fell down and crushed lots of flowers. I run away from the yard and go home. Under mother's stern, I tell my mother the whole thing in detail after a few evasion .The thought of the coming Armageddon was replaced by mother’s silence. She got up and pulled me, then went up to the old man’s home. I really fear the old man’s punishment. But it really surprised me much that the old men didn’t punish me .He gave me some flowers to prise my honest.
The road home seems to be long. Along the way, my mother said to me a lot, and I kept nodding my small head .But I only remember that mother said such words: to be honest, be responsible; can not be greedy, can not be empty.
In hindsight, I know, this word express volumes. Compared to the " Father Goriot " children, I was lucky. When I'm gone wrong in the prelude, there is mother’s diligently teachings wake me up. Without being a spoiled and blindly condoned, I didn’t get increasingly fallen.
Perhaps, this is love.
To love is always delicately parallel with to be loved. Wrong to give, will never be able to harvest the true. When love and being love are truly coordinated unification, you will understand the family growth.
You hold on your doting love and the indulgency make the end melancholy.
Maybe, love…
讀后感5000字 篇28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在高中課本中讀過片段,有感于文章中那寧靜溫潤的環境,以及人與人之間純樸赤誠的關系,我在課后找來全本閱讀。
一條小溪,一只方頭渡船,一座白色小塔,一只黃狗。就可以是農村山城人家的一生!
農村山城是一幅活動的圖畫。畫中的一切都是鮮活的生命,千年萬年時刻變更,生活于里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生存在所謂的世外桃源,承載著圖畫的完美與歷史的厚重。他們無法掌控命運的快速旋轉,只能任它擺布——這潛在流動的悲劇!
一位慈祥質樸的老人,一條忠實可愛的小狗,再加上一位天真活潑的小女孩,還有里面許許多多的水鄉村民,筑成了一方讓作者沈從文先生為之沉醉的土地。這片樂土也許是作者一心向往的,是夢的起航。
《邊城》里的沉重古老永遠讓我覺得是悲劇發生的前兆,事實也正是如此。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悲涼的意境總是存在于茶峒人家的一角一落。
當然故事的主要情節還是翠翠、大佬和二佬之間的感情糾葛。翠翠的母親與一個軍官私生下她早死去了,父親從她剛誕生就遠去。從小相伴翠翠的是黃狗,爺爺,渡船,渡口以及對母親依稀回憶。成年累月感受的是臨溪石頭,天光日月。雖然翠翠和二佬兩情相悅,但夾雜在他們之間的,有兄弟之義,有習俗的束縛,也有翠翠羞澀的少女情懷的阻隔,這些都是他倆感情的無法避免的不確定因素;雖然翠翠有愛她、尊重她的爺爺,但爺爺太過以翠翠的意愿為重,而情竇初開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著,不對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親的爺爺,少女的羞澀使翠翠在面對二佬時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這便為翠翠的親事埋下禍根;雖然儺送很愛翠翠,但哥哥對翠翠的心意,由于翠翠刻意的冷漠而產生的不確定感,以及后來哥哥的死,致使儺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決心也變得不再堅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對,他毅然離家闖天下,沒有人知道他什么時候會回來。
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的黑黑。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只小動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儼然圖景中一道風景。風和晴朗的天氣無人過渡,鎮日長閑。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門前大巖石上曬太陽;或把一段木頭從高處往水中拋去,鏃的使身邊的黃狗自巖石高處躍下把木頭銜回來;或翠翠與黃狗張著耳朵聽祖父講城里很多年前的戰爭故事;或祖父同翠翠兩人各把小竹做成的豎笛含嘴里吹迎親送女的曲子……
遇到過渡的是新娘。翠翠必爭著做渡船夫。站在船頭,懶懶的攀緣纜索讓船緩緩過去。花轎到岸拉,翠翠必戰在小山頭,目送這些遠去,方回轉船上,把船靠近近家的岸邊。獨自哼唱或采一把野花束在頭上裝扮新娘子……
平靜,古老而祥和,自然樸實。
然而翠翠的內心卻是孤寂的。自幼的父母雙亡,讓她從小就深感孤獨。雖然有外公無微不至地照顧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為一個青春少女的情懷。她“看著天上的紅云,聽著渡口飄來鄉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涼”。沒有人能體會一個思春少女的感情,所以她感到“這日子成為痛苦的東西了”。她為這無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內心的哀痛,只能哄勸她說:“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許哭。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對于一個花季少女,這樣的話太不切實際了。天保和儺送為了她唱歌“決斗”,她卻毫不知情,只能在夢中希望愛情的實現,現實好像總和她擦肩而過。最后天保闖灘而死,翠翠還不知情就背上了莫須有的罪名。儺送卻因為內心的愧疚與家庭的阻力而離家出走。翠翠的愛情自此破滅。外公為她的婚事憂愁而亡,她卻并不能了解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凄涼地守著渡船,等待著心上人的歸來。
到了冬天,那個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茶峒……“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她不知道自己要孤獨地等到什么時候。
第一次的相見,卻是生生世世的一場宿命。
《邊城》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覺除了是一個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之外,也夾雜了兄弟之間的情義(天保與儺送兩兄弟在得知雙方心怡的是同一個少女之后,都是光明磊落地采取走馬路的方式,在碧溪岨對溪高崖上唱歌,最終由翠翠做決定),朋友之間的義氣(船總順順、楊馬兵在老船夫死后對翠翠周全照顧),還有對感情的忠誠(翠翠在二佬走后堅定地一邊渡船,一邊等著他歸來),以及全文所縈繞的淡淡的憂傷給以人的浸染。
毋庸置疑的,《邊城》是以悲劇結尾的,大佬死了,老船夫死了,二佬走了,翠翠至此只能無盡地等待,不過全篇還是不時會透露出溫馨的感覺,包括老船夫渡船的規矩,順順船總對老船夫和翠翠的照顧,以及老船夫死后,順順船長和楊馬兵對翠翠周到的照顧。這些無疑會讓人在面對悲劇時有所慰藉,不至于太過傷感。
另外,我總覺得翠翠的母親也是一個特別重要的角色,雖然沒有太多有關于她的描述,但她的影子縈繞全文,無論是老船夫是由于翠翠母親的緣故,才會至始至終的太過尊重翠翠的意愿,致使在處理求親之事時遭到誤會,一定程度上直接破壞了翠翠的幸福,還是翠翠母親與其生父的相戀過程,以及她的結局,無一不暗示著翠翠的不幸結局。
全文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便是結尾“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或許有許多人會和我一樣,把這句話當做祝福的依據和憑證,想象著,儺送二佬回來了,順順船總為他們舉行了婚禮,他們平靜地守著渡船,過著悠閑和幸福的生活。無論我們的幻想是否成真,但不妨讓我們這樣想著,只為心頭的那份希冀。
遍讀全文,字里行間充溢著濃濃湘西鄉土味、鄉土情,透析著醇厚的鄉土風。他們身上滲著自然的氣息,在茶峒這一小城里,人們過著,樂著,從不為世事而揪心,不為名利而爭斗。他們遠離喧囂,保持著淳樸自然、真摯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們誠實勇敢、樂善好施、熱情豪爽、輕利重義、守信自約,“凡事只求個心安理得”,如老船家在拒絕過渡人的錢時理直氣壯地說: “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錢,夠了。誰要這個!”
茶峒,這個美麗的小城,有著深厚的鄉土文化,故事中多次寫到人們熟知的端午節、中秋節。端午這天,人們總會有很多流傳久遠的節日“小曲調”,如賽龍舟、趕鴨子等。據說趕鴨子是當地官員為更好地與民同樂而舉行的活動。那天,當地的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以映襯節日的氣氛。而茶峒人是饒有情趣的,當地的婦女在自己心屬的男人外出行船時總免不了癡癡的等待,用作者的話說就是“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蕩蕩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或日中有了疑心,則夢里必見男子在桅上向另一方面唱歌,卻不理會自己”。是啊,在一片風俗淳樸的土地上,人能很容易地忘卻摯真的那份情嗎?
最令人揪心的當然是翠翠了。對于翠翠,作者憐由心生。翠翠,這位十六七歲的純真的小女孩,秉著對純真愛情的憧憬,一心愛上年少果敢的儺送。純正的鄉土氣息始終縈繞著她,自小與爺爺相依為命。但這個正值花季的少女,不可幸免地步上她母親的后塵,擺脫不了愛情的困擾,過早地陷入愛情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她和男主人公儺送之間自小就結下不解之緣,他愛她,她也愛他。但不幸的是儺送的大哥天保也對翠翠這個純真少女一見鐘情,他們三個就這樣備受愛情的困擾,不能相讓,但也不能相殘。故事最終以天保的殉情,爺爺的溘然長逝,和儺送的音信杳無結束。
雖然故事的結局是個悲劇,但充溢其間的人性之美,世事之滄桑,情節之撲朔迷離,是值得深思的。現在我們生在這個物質充裕的時代里,追求著實質的東西,而忘了把虛的但最能讓人滿足的情感找回來,把人性的美好一面找回來,使內心得到充盈。
一方水土一方人,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有一種不為世俗所沾染的淳樸自然美。茶峒人也具有最原始的自然淳樸的品格。面對無法抗拒的春水上漲的考驗,茶峒人或安之若素,或從大水中救人救物。這正是作者一如向往的美好的淳樸的生活。
讀后感5000字 篇29
小說主人公于連,是一個木匠的兒子,年輕英俊,意志堅強,精明能干,從小就期望借助個人的努力與奮斗躋身上流社會。
在法國與瑞士接壤的維立葉爾城,坐落在山坡上,美麗的杜伯河繞城而過,河岸上矗立著許多鋸木廠。市長德瑞那是個出身貴族,在扣上掛滿勛章的人。
他五十歲左右,他的房子有全城最漂亮的花園,他的妻子是最有錢而又最漂亮的妻子,但他才智不足,“他只能辦到嚴格地收討他人的欠債,當他自我欠人家的債時,他愈遲還愈好”。在這座城市還有一個重要人物,是貧民寄養所所長——哇列諾先生。他花了一萬到一萬兩千法郎才弄到這個職位,他體格強壯棕紅色的臉,黑而精粗的小胡子,在別人眼中他是個美男子,連市長都懼他三分。但市長為了顯示自我高人一等,決心請一個家庭教師。
木匠索黑爾的兒子于連,由于精通拉丁文,被選作市長家的家庭教師。他約十八九歲,長得文弱清秀,兩只又大又黑的眼睛。在寧靜時,眼中射出火一般的光輝,又象是熟思和探尋的樣貌,但一瞬間,又流露出可怕的仇恨,由于他整天抱著書本不放,不愿做力氣活,因而遭到全家的嫌棄與怨恨,經常被父親和兩個哥哥毒打。他小時瘋狂地崇拜拿破倫,渴望像拿破侖那樣身佩長劍,做世界的主人。認為拿破侖“由一個既卑微又窮困的下級軍官,只靠他身佩的長劍,便做了世界上的主人”。但之后他又想當神甫,因為“如今我們眼見四十歲左右的神父能拿到十萬法郎的薪俸。這就是說他們能拿到十萬法郎,三倍于拿破侖當時手下的著名的大將的收入。”于是,他投拜在神甫西朗的門下,鉆研起神學來。他仗著驚人的好記性把一本拉丁文《圣經》全背下來,這事轟動了全城。
市長的年輕漂亮的妻子是在修道院長大的,對像她丈夫那樣庸俗粗魯的男人,打心底里感到厭惡。由于沒有感情,她把心思全放在教養3個孩子身上。她認為男人“除了金錢、權勢、勛章的貪欲以外,對于一切都是麻木不仁”。最初,她把于連想象為一個滿面污垢的鄉下佬,誰知見面時卻大出她的意料:面前這個年輕人竟是這樣白皙,眼睛又這樣溫柔動人。以為他“實際上是一個少女”故意假扮男裝。她對于連產生好感,甚至覺得“只有在這個少年教士的心里,才有慷慨、高尚、仁愛”。瑞那夫人的女仆愛麗沙也愛上了于連,愛麗沙得到了一筆遺產,要西郎神父轉達她對于連的愛慕,于連拒絕了女仆愛麗沙的感情。瑞那夫人得知此事心里異常高興,一股幸福的流泉瀉落在她的心海里,她發覺自我對他產生了一種從未有過的一種感情。
夏天市長一家搬到凡尼鎮鄉下花園別墅居住,晚上乘涼的時候,全家聚在一株菩提樹下,于連無意間觸到了瑞那夫人的手,她一下子縮回去了,于連以為瑞那夫人看不起他,便決心務必握住這只手。第二天晚上他果然做了,瑞那夫人的手被于連偷偷地緊握著,滿足了他的自尊心。瑞那夫人被感情與道德職責折騰得一夜未合眼。她決定用冷淡的態度去對待于連。但是當于連不在家時,她又忍不住對他的思念。而于連也變得更大膽,他在心里暗想:“我就應再進一步,務必要在這個女人身上到達目的才好。如果我以后發了財,有人恥笑我當家庭教師低賤,我就讓大家了解,是感情使我理解這位置的”。
深夜2點闖進了她的房里。開始,她對于連的無禮行為很生氣,但當她看到“他兩眼充滿眼淚”時,便同情起他來。她暗想,如果在20xx年前能愛上于連該多好。但是,在于連的心里則完全沒有這種想法,他的愛完全是出于一種野心,一種因占有欲而產生的狂熱。他那樣貧窮,能夠得到這么高貴、這么美麗的婦人,已經是上天的恩賜了。
不久,皇帝駕臨維立葉爾,在瑞那夫人的安排下,于連被聘當上了儀仗隊隊員,使他有在公眾面前大出風頭的機會。迎駕期間,于連作為陪祭教士參加瞻拜圣骸典禮。之后,他對木爾侯爵的侄子、年輕的安倍主教十分崇敬。心想,安倍主教如此年輕就有顯赫的地位,而且倍受女人的青睞,暗下決心“寧愿受宗教的制裁,也要到達令美人羨慕的境界”。
瑞那夫人心愛的兒子病危,她認為這是上帝對自我不道德行為的一種懲罰,她陷入了可怕的懺悔里。這時,愛麗沙又把夫人的事暗中告訴了哇列諾先生,他早先曾貪戀瑞那夫人的美色碰了一鼻子灰,便趁機給市長寫了一封告密信。但市長擔心如果把妻子趕出家門,自我將失去一大筆遺產,而且也有損于自我的名譽,采取“只懷疑而不證實”的辦法。但在這座城市里,街談巷議對瑞那夫人和于連卻越來越不利。一次愛麗沙向西朗神父懺悔時,又談出于連與瑞那夫人的秘密關系。關心于連的神父要他到省城貝尚松神學院進修。告別后的第三天夜里,于連又冒險趕回維立葉爾,與瑞那夫人見面,此時的瑞那夫人由于思念的痛苦,已憔悴得不像人樣了。
貝尚松是法國一座古城,城墻高大。初到神學院,那門上的鐵十字架,修士的黑色道袍,和他們麻木不仁的面孔都使于連感到恐怖。院長彼拉神父是西郎神父的老相識,因此對于連個性關照。他對于連說:“嘻笑就是虛偽的舞臺”。
在321個學生中,絕大部分是平庸的青年,由此于連自信會迅速獲得成功。他悄悄對自我說:“在拿破侖統治下,我會是個軍曹,在未來的神父當中,我將是個主教。”由于學習成績名列前茅,院長竟讓他當新舊約全書課程的輔導教師。
但神學院是個偽善的地方,他很快就墮入了憂郁之中。彼拉院長受到排擠辭職不干了,并介紹于連為木爾侯爵的秘書。彼拉神父專門給他介紹侯爵一家他說“你要十分注意,一個象我們這種行業的人,只有靠這些大人先生們才有前途……在這樣一個社會里,如果你得不到人家的尊敬,你的不幸是注定的了”。
侯爵瘦削而矮小,有一對十分靈活的眼睛,頭上帶有金色假發。他是個極端保皇黨人,法國大革命時,他逃亡國外,王朝復辟后,他在朝中取得了顯赫的地位。于連每一天的工作就是為他抄寫稿件和公文,侯爵對于連十分滿意,派他去管理自我兩個省的田莊,還負責自我與貝尚松代理主教福力列之間的訴訟通訊,后又派他到倫敦去搞外交,贈給他一枚十字勛章,這使于連感到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于連在貴族社會的熏陶下,很快學會了巴黎上流社會的藝術,成了一個花花公子,甚至在木爾小姐的眼里,他也已脫了外省青年的土氣。木爾小姐名叫瑪特兒,是一個有金栗色頭發,體態勻稱,十分秀麗的姑娘,但“這雙眼睛透露出一種內心可怕的冷酷”。她讀過許多浪漫主義感情小說,并被3世紀前一段家史所激動:她的祖先木爾是皇后瑪嘉瑞特的情夫,被國王處死后,皇后向劊子手買下了他的頭,在深夜里親自把它埋葬在蒙馬特山腳下。她十分崇拜皇后的這種為感情而敢冒大不韙的精神,她的名字瑪特兒就是皇后的愛稱。
起初,于連并不愛瑪特兒那清高傲慢的性格,但想到“她卻能夠把社會上的好地位帶給她丈夫”時,便熱烈地追求起她來。瑪特兒也明白于連出身低微,但她懷著一種“我敢于戀愛一個社會地位離我那樣遙遠的人,已算是偉大和勇敢了”的浪漫主義感情,因此,她在花園里主動挽著于連的胳膊,還主動給他寫信宣布感情。為了考驗于連的膽量,她要于連在明亮的月光下用梯子爬到她的房間去。于連照樣做了,當晚她就委身于他了,過后瑪特兒很快就后悔了。
一次,他們在圖書室相遇,她邊哭邊對于連說:“我恨我委身于第一個來到的人”于連感到痛苦,他摘下掛在墻上的一把古劍要殺死她,瑪特兒一點都不害怕反而驕傲地走到于連面前,她認為于連愛她已經愛到要殺了她的程度,便又與他好起來。夜里于連再次爬進她的房間,她請求于連做她的“主人”,自我將永遠做他的奴隸,表示要永遠服從他。但是,只要于連稍許表露出愛慕的意思,她又轉為憤怒,毫不掩飾的侮辱他,并公開宣布不再愛他。
因為于連的記憶力很好,木爾侯爵讓他列席一次保王黨人的秘密會議,會上有政府首相、紅衣主教、將軍。會后,木爾侯爵讓于連把記在心里的會議記錄冒著生命危險帶到國外去。在驛站換馬時,差點被敵方殺害,幸好他機警地逃脫了,與外國使節接上了頭,然后留在那等回信。在那兒他遇到俄國柯哈莎夫王子,他是個情場老手,于連便把自我的感情苦惱講給他聽,他推薦于連假裝去追求另一個女性,以到達降伏瑪特兒的目的,并把自我的五十三封情書交給她,“把這些信轉抄一份寄給你所選定的女性,這個女性務必是瞧你不起的對方的熟人。”
于連回到巴黎后,將這些情書一封封寄給元帥夫人,元帥夫人受了感動,給于連回信,瑪特兒再也忍耐不住了,跪倒在于連的腳下,求他愛她,于連的虛榮心得到極大的滿足,“看呀!這個驕傲的女人,居然躺在我的腳下了!”。不久,瑪特兒發現自我懷孕了,她寫信告訴父親,要他原諒于連,并成全他們的婚事。侯爵在愛女堅持下,一再讓步。先是給了他們一份田產,準備讓他們結婚后搬到田莊去住。隨后,又給于連寄去一張驃騎兵中尉的委任狀,授予貴族稱號。
于連在驃騎兵駐地穿上軍官制服,陶醉在個人野心滿足的快樂中,“由于恩寵,剛剛才作了二天的中尉,他已經在盤算好至遲有象過去的大將軍一樣,在三十歲上,就能做到司令,那么到二十三歲,就就應在中尉以上。他只想到他的榮譽和他的兒子。”這時,他突然收到了瑪特兒寄來的急信。信中說:一切都完了。于連急忙回去,原先瑞那夫人給木爾侯爵寫信揭露了他們原先的關系。這時惱羞成怒的于連立即跳上去維拉葉爾的馬車,買了一支手槍,隨即趕到教堂,向正在禱告的瑞那夫人連發兩槍,夫人當場中槍倒地。于連因開槍殺人被捕了。
入獄后,他頭腦冷靜下來,對自我行為感到悔恨和恥辱。他意識到野心已經破滅,但死對他并不可怕。瑞那夫人受了槍傷并沒有死。稍愈后,她買通獄吏,免得于連受虐待。于連明白后痛哭流涕。瑪特兒也從巴黎趕來探監,為營救于連四處奔走,于連對此并不感動,只覺得憤怒。公審的時候,于連當眾宣稱他不祈求任何人的恩賜,他說:“我決不是被我的同階級的人審判,我在陪審官的席上,沒有看見一個富有的農民,而只是些令人氣憤的資產階級的人。”結果法庭宣布于連犯了蓄謀殺人罪,判處死刑。瑞那夫人不顧一切前去探監。
于連這才明白,她給侯爵的那封信,是由聽她懺悔的教士起草并強迫她寫的。于連和瑞那夫人彼此饒恕了,他拒絕上訴,也拒絕做臨終禱告,以示對封建貴族階級專制的抗議。
在一個晴和的日子里,于連走上了斷頭臺。瑪特兒買下了他的頭顱,按照她敬仰的瑪嘉瑞特皇后的方式,親自埋葬了自我情人的頭顱。至于瑞那夫人,在于連死后的第三天,抱吻著她的兒子,也離開了人間。
讀后感5000字 篇30
首先要感想吳曉波先生奉獻出這樣一部企業史巨著。
書中這樣寫到“盡管任何一段歷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獨特性,但是,1978-20xx年的中國,卻是最不可能重復的。在一個擁有近13億人口的大國里,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日漸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國變成了一個巨大的試驗場,它在眾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轉的姿態向商業社會轉軌。。。。。。”
書中以20xx年為界把中國企業的發展分成了兩個部分,在書中最后部分我最后的體會到曉波對民營草莽(小人物)們的同情與敬意和對未來無限的遐想與期許。
1978-1993年,第一部分,那是兩年前讀的,此刻仍然能清晰的記起。從恢復高考,鄧小平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開始,中國人拉開了擁抱世界的序幕。以前的我們,貧窮、封閉、落后,但從那時起中國人正以其獨特的經驗效果至上(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的獨特方式和持續性的修正(每隔三五年就要進行經濟調控)等一系列在大是大非上十分正確的的方針,迅速而深刻的自我進化和影響世界。
說到企業史,從企業性質上能夠分別從國有企業史、民營企業史和外資企業史三個方面來看(或許還能夠加上農民史)。改革伊始,基本上只存在百病纏身的國企。也許大家都很清楚,國企怎樣的掙扎,怎樣的在提高效率上努力,怎樣的掙脫計劃體制束縛。這時候漸漸的冒出了一些民營企業的先驅,其靈活性和高效性在與國企的較量中發揮了極大的優勢,但是在姓資還是姓社的打擊下,很大一批在搖籃中都被扼殺甚至有人為此付出了生命(如傻子瓜子年廣久、柳市鎮八大王),還有一些比較聰明的經營者找到群眾所有制的外衣,把自我裹在里面慢慢的壯大(包括萬科、聯想、海爾、伊利等)但是這樣也為將來的產權不清留下了隱患。有遠見的外資這時也慢慢的想中國伸出觸角,如百事、松下等。
我出生于80年12月份,就應說經歷了這段過程后半部分。我能清醒的記起冰棍從5分錢到5毛錢的飛升,能清醒的記得買東西從要糧票到不要糧票,能清醒的記得工人戶口比農業戶口要高一個層次,能清醒的記得不惜一切代價的搶購彩電和冰箱,能清醒的記得家里存款從3000元到1萬元再到10萬元的變化,能清醒的記得父親常年從溫州倒賣襪子到天津。92年父母拿出所有的積蓄和借遍親戚朋友總共20幾萬元,在土地成本為每年20xx塊的條件下,在機場和高速的邊界處蓋起了一個2層的飯店。就像中國即將激烈的變化一樣,所有不安于現狀的人的生活,將在即將到來的后20xx年激烈的發生著變化。
下班了,后20xx年待續!也期望大家談談自我的感受!
激蕩三十年讀后感
《激蕩三十年》分上下兩冊,是中信出版社出的兩本書,作者吳曉波。最早在網上看到這本書的評價,還是比較高的,但只有上沒有下,就沒有買。因為這種吊胃口的感覺實在太不好了,最近兩三年中遇到好多次,一是百家講壇上的易中天,半本半本的出書,二是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五分之一六分之一的出書,三是哈里波特,七分之一的出書,拖了好多年才出完,還有余華的《兄弟》,都是如此。所以我干脆等到這本書的下出來以后,再去買。
沒想到下出來的時候,上已經買不到了,看來真是一本好書,但是這也難不倒我,此刻當當上買不到的,淘寶上基本都能買到。我在淘寶上定了一本,發現還要便宜,合算合算。
這本書從78年開始,一向講到20xx年,說的就是這三十年中,風起云涌的改革大潮如何改變幾代人的命運,人們又是怎樣各顯神通的去趟過這條歷史大河的。
讓我驚訝的是第一代改革開放者們那種渴望,那種不顧一切的拼搏精神。陳春先、柳傳志們怎樣從兜售廉價的電子表開始,開創他們的大事業;史玉柱當年青澀的照片,背后則是一段中國IT史詩;88年的物價闖關,讓全國的百姓發瘋一樣的搶購各種物資,居然讓滯銷兩年多,積壓了各大倉庫的電風扇一掃而光,云南、貴州這些地方還為了搶購毛線在大街上大打出手。
君安、萬國、申銀的這些證券市場的教父如何崛起,如何鼎盛,如何呼風喚雨,又是如何衰落;楊百萬是怎樣靠倒騰國庫券發家;袁庚怎樣搞大了蛇口、深圳,怎樣一手扶持起了此刻的招商銀行,平安保險。那些此刻富豪榜上的首富們,當年怎樣篳路藍縷,胼手砥足的賺到事業的第一桶金,劉氏兄弟,唐家兄弟;萬科的王石原先也是倒爺出身,而且大倒特倒,游走在政策與法律邊緣。
至于在這三十年中,沉沉浮浮的英雄好漢更是不勝枚舉,把他們的名字烙印一樣打在幾代人的腦海里。傻子年廣久前兩天還出此刻第一財經的嘉賓席上,紅塔的褚時健,長虹的倪潤峰,承包的馬勝利,裁縫步鑫生,都曾是一代紅人。
溫州模式、蘇南模式與其對應的地下金融,各種小廠的興起,假冒偽劣,走私逃匯,太多太多,改革真是一部摸著石頭過河的歷史,看完了才明白原先這天的日子是這么來的,但是也因為這樣,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中國的方方面面在這三十年中都發生極其巨大的變化,未來的十年中肯定還會有十分大的變化,而這十年,絕對是保險業的黃金十年。
激蕩三十年讀后感
這段時間里,我沉浸在這本《激蕩三十年》中久久不能自拔。作者吳曉波先生站在國際視野的高度,透過民間觀察的角度,用真實和激情相交融的優美文字,整體和個體相結合的描述手法,將一部改革開放30年的中國企業發展史清晰地呈此刻讀者面前,客觀、全面、細致、生動地再現了幾代企業家在歷史創造中的激情與迷惘、喜悅與傷痛、成功與沒落、經驗與教訓。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借用這樣一句頗為矛盾的話語可能的確反映了1978到20xx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歷程。
作者按照編年的體例介紹了改革開放三十年每年出現的重要事件或現象,并歸納出這些事件或現象的原因,并在每年都附上一個典型的案例介紹,如廣為人知的禹作敏倒臺、健力寶的沉寂等。能夠說頗有當代中國經濟資治通鑒的感覺。作者以尖銳的視角幫我們概括了中國這三十年這樣一個發展模式。
改革開放早期、初期,在國家呵護和政策扶植下一批國營企業拔地而起,茁壯成長,但當時代漸漸步入改革開放成長期后,國家開始放手這些溺愛的“孩子”時,他們開始掉隊了,他們原有的市場開始不斷遭到自主潛力更強的民營企業和私有企業的猛烈蠶食,有些國企甚至砰然倒下。這10多年間,國營企業、私有企業、以及股份制公司的興衰變化,中國的經濟發展帶有強烈的政府和民營資本博弈的色彩,改革之前,政府掌握了基本上所有的經濟資源,而改革便是讓民營資本一步步向國有經濟領域發起進攻,這其中有成功,有失敗,有掙扎,于是便有了書中一個又一個的故事。
中國企業的三十年歷程,有多少激動人心的輝煌,就有多少令人揪心的隕落。過去我們講,“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但此刻我們發現,中國絕大多數的企業只能各領風騷三五年,一時風光無限,不久就銷聲匿跡。即便是一些巨型企業,也難以幸免地經歷了從神話到噩夢的輪回,“泰坦尼克現象”此起彼伏。究其原因:正是在這個激情年代中,中國企業界和企業家構成了一種非理性的市場運營模式和思維,涌動在激情之中的那股不可遏制的投資和擴張沖動,上演了一出令世界矚目的中國企業崛起大戲,可也正是這種過度泛濫的激情把中國的市場推向了新的無序和盲動,使如今的中國市場呈現出非線性的迷亂態勢。更要時刻警覺的是,一旦我們因盲目自信、自我膨脹、急功近利而喪失理性,就有可能撞上那足以令船毀人亡的冰山一角。
這本書讓我深深地懂得了兩個道理,時勢造企業,識時務者為俊企業。在中國特定的國情背景下,事業要有所成就,必須要及時關注中央的政策走向,把握歷史的風向,因為根據“叢林法則”——存活下來的物種,不是那些最強壯的種群,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種群,而是那些對變化做出最用心反應的物種。只有能夠不斷適應政策及時代變化的企業才能長治久安,才能長盛不衰。企業這樣,人亦如此!
讀罷《激蕩三十年》,不禁讓我想起《三國演義》中的卷首詞《臨江仙》中那句“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三十年的中國企業史,在歷史的長河只能算是很短的一段,但由于處在改革開放這個時代背景中,卻顯得尤為不平凡。在歷史的機遇面前,有人窺見先機,一躍而起抓住了機遇,獲得了飛躍的發展和急速的膨脹;有人隨改革的進程,在不斷廓清思路的拉鋸中起起伏伏;亦有人始終站在政策的前端,撈取著轉型時期中國經濟的厚利;還有更多的人,他們以自我的勤勉、奮斗在這個英雄的年代,大寫英雄的歷史。
作者的寫作目的絕不是簡單地為這段高歌猛進同時又充滿曲折的30年商業史歌功頌德,恰恰相反,他正是要用飽醮激情的筆觸,“在事實和理性的層面上抽絲剝繭”,為我們揭示“一個空前復雜而大半面目未清的時代”。同時也告誡我們,在進入改革發展事業的“深水區”,更要摒棄早已泛濫的激情和“自我崇拜的熱焰”,以一種更理性的思想狀態,更良好的職業操守、更奮發的拼搏精神,努力走向期望的春天,真正成就企業的不朽。
讀后感5000字 篇31
才讀罷這本書已經是滿腹的滄桑了,隨余秋雨游歷了一邊世界上那些正在被時間、戰爭所吞噬的禮貌遺跡。那是怎樣的一種旅程?捧著這本《千年一嘆》,我的手就好象撫摸到了禮貌的碎片、歷史的車轍......
放下書,去細細品味的時候,才發現,我的心原先正在滴血......
這是一本日記,寫的是在千年之交,余秋雨先生隨香港《鳳凰衛視》考察人類禮貌遺跡的經歷。一個柔弱的學者、書生,數萬公里的越野行程,何等的不易?這是對人類禮貌的一種執著追求、謔誠朝拜。沿著人類古代禮貌的路基前行,卻發現竟然有那么多路段戰壕密布、荒草迷離、盜匪出沒!人類正在慢慢親手毀掉自己的禮貌。
或許是對余秋雨先生的尊敬,我對這本書的感覺頗為良好,讀書的同時既領略了沿途的奇聞軼事、還有余先生思辯的精神、對禮貌衰落的厚重情感;對當地貧窮落后的現狀的痛惜;以及對當地人的愚昧、麻木的痛恨所感動。心里不禁的為余秋雨先生的此行叫好,一本在世界最危險、最有人類禮貌倉桑感的地方寫成的日記,大大的解決了我的饑渴。
“千禧之旅”的首站是希臘。
是希臘國家男子足球隊曾拿過20xx年的歐洲杯的冠軍。希臘是一個神話般的國度――這是我對希臘僅有的了解。隨著余先生的筆跡慢慢的游,讓我明白希臘竟然有如此濃厚的文化氣息!遺憾的是那里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沒落。談到希臘衰落的原因,余先生認為有兩點:一是雅典斯巴達人曠日持久的內耗;二是內憂外患,又不斷遠征,希臘始終沒有成立一個統一的集權的國家。
古老的埃及禮貌也不容樂觀,她已經沒落了,卻還在沉醉于自負的神秘,余先生認為:“埃及以龐大的雄姿切斷了被外部世界充分理解的可能,其實也切斷了自己的延續使命。”過于沉湎于對死后世界的憧憬,使他們不重今生,只顧來世。神秘、古老的埃及最后在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阿拉伯人的輪番討伐下,最后沒落了,只剩下盧克索一帶的所謂的“法老人”后代還在不斷叮叮當當地修復著祖先陵墓,供人參觀。這是埃及法老的杯具。
兩河禮貌以商業與法律著稱。而此刻,在余先生的眼里、在鏡頭下,文化二字竟會是那樣的蒼白無力。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不在了,古老的巴比倫禮貌被踐踏了!
希伯來禮貌充滿了感傷與動蕩,從沒有一天的寧靜與安定......
一個偉大的波斯統治者――大流士,他消除了由居魯士兒子的殘暴變態和版權者的宗教陰謀所帶來的種種惡果,帶領500傭兵起家,大小1000多戰,戰無不勝,最后建立了空前強大的波斯帝國,把版圖和實力在居魯士大帝的基礎上繼續擴充。而此刻......
談到印度河-恒河禮貌的衰落,余先生認為與宗教有關。那里也如同耶路撒冷一般,是多宗教聚集、沖突的地方,宗教仇殺很嚴重。戰爭、殺戮又把這千年的禮貌消磨了。
......
禮貌在鐵戟長刀下衰落了。
極度的貧窮與落后,
極度的愚昧與無知,
禮貌與野蠻只有一步之差。禮貌的發源地,是最早開始使用文字的地方,此刻卻成了文盲最多的地方,真是絕妙的諷刺......
波斯禮貌;希伯來禮貌;埃及禮貌;希臘禮貌;巴比倫禮貌......此刻只剩下了一堆堆廢墟,廢墟伴隨著他們的禮貌一齊埋葬。
余秋雨先生是一個具有文學理論家、文化史學家和作家的多重身份人,一本《千年一嘆》以他深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深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洋洋灑灑的揭示著人類文化的內涵。讀著這本書,我的思緒在博大精深的世界文化和古老神秘的禮貌古國中穿行。最令我著迷的是余先生在書里深刻的思考,深刻的思考是一個作家文學生命的所在,他的文字很是深邃,是散文中的一個另類。這本《千年一嘆》每一篇文章都在閃耀著耀眼的光,每一個字都是一個文化的符號,向我們詮釋了歷史的好處。
歷史是復雜的,歷史是多元的,歷史是無窮盡的。歷史是文化的締造者,但文化也可能在歷史中泯滅。余秋雨先生以他敏銳的思維,強烈的憂患意識,給了我們一本《千年一嘆》。余先生其實間接的告訴我們要保護炎黃文化,就象保護我們的母親。不要讓文化隕落的杯具在我們那里重演。一本沉甸甸的《千年一嘆》在帶我們游離文化古國的同時,也給敲我們敲了警鐘:悠久文化其實很脆弱。
是否文人都懷有比較嚴重的憂患意識?根深蒂固地生長在內心?無時不刻地左右著他們的眼睛與思想?
余秋雨的《千年一嘆》就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重重嘆息。
這是一本日記,記錄了作者隨香港鳳凰衛視親身越野數萬公里考察人類各大禮貌遺跡的經歷。十個國家一一走過來,他的震驚傷感表露無遺:“人類禮貌的巨構崩坍得如此凄涼!”“衰草瓦礫,承載著一個從古到今的災難,一切摧殘都是具體的,一切委屈都是難以表述的!”在撫摸禮貌遺跡累累的傷痕后,作者回頭苦思:作為我們的生命基座,中華禮貌也傷痕累累,卻如何避免了整體性的崩坍?這種避免付出了多大的代價?哪些代價是正面的,哪些代價是負面的?過去的避免能否擔保今后?更重要的是,此刻世界上生龍活虎的年輕禮貌,過多少時間,會不會重復多數古代禮貌的興亡宿命?作者憂心叩問,是啊,“思亙古如斯又倏忽閃現,誰的驚愕能深究它?”。
由希臘而入,憂傷的情懷已起幕。遠古的愛琴海依舊在,公園前5世紀的遺跡――石柱只剩下之后者的銘刻,邁錫尼的海倫早已隨戰爭而消逝,空留一個三千三百年前的王城遺址,可惜以前的千古氣勢已成追憶,幸而,還有一個奧林匹亞,宙斯神殿和希拉神殿依然有圣火的氣息……
埃及,尼羅河、法老、金字塔、太陽神廟……埃及禮貌是疑問最多的禮貌,是最難以解讀的禮貌,因為難以解讀,所以便難以傳承。埃及人對能追溯他們歷史的許多古碑、古籍依然沒有其文字的解讀潛力,因而,禮貌的神秘便無處不在了。所以,作者說“當法老們把自己的遺體做成木乃伊的時候,埃及的歷史也成了木乃伊”,慶幸,中國有個秦始皇,他讓中國的歷史活了下來。
以色列――怨氣聚集的國家。以前輝煌的所羅門王朝絲毫沒能讓堅強的猶太民族得以安逸地喘息,命運對其尤為不公,那么多的災難接二連三地降落在他們頭上,驅逐、殺戮、奴役,怎樣也擺脫不了,但這個民族最讓人佩服的地方就是:“為了民族的解放不惜一次次大遷移。而只要落腳,就能迅速創造出一個優于別人的生態。如果這種生態中有被奴役的成分,那么他們寧肯放下,選取流浪”。是啊,多舛的命運已造就了他們堅強的的生存文化,但無論多么堅強,集合了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精神重心的耶路撒冷永遠都是他們內心的痛,一面哭墻見證了他們多難的歷史。
巴勒斯坦,有一座世界上最古老的的城市――杰里科古城遺址,一萬年前的驕傲此刻只剩下破敗和不安全,唯有幾叢遺落的花,悄悄鮮艷了一萬年。
約旦,美麗神奇的佩特拉山谷中,玫瑰紅宮殿和羅馬競技場還完好無損地存在著,卻只能與清風明月為伴,因為缺少文字所以其寂寞的輝煌顯現的是隱性的禮貌形態,對它的了解只能靠猜測與想象。
伊拉克――敏感的國家,因為有了全人類禮貌的母親河――底格里斯河而令人向往,雖然鐵絲網重重。原想由此探尋巴比倫禮貌的痕跡,比如早熟的《漢謨拉比》法典,比如殘暴的統治,比如奇異的建筑,比如,天文學、數學、醫藥學……然而,在巴格達博物館里,作者只看見了一屋的空缺,一屋的悲愴,一屋的遺忘,連巴比倫遺跡也被糟踐成一個低劣的現代模型。
伊朗,歷史上的伊朗被征服的次數很多,所以歷史的遺跡在征服的過程中被破壞得很徹底,米底王國(伊朗人建立的第一個王國)的首都和居魯士成為作者了解伊朗史的開端。伊朗因薩珊王朝而奠定了現代伊朗文化的基礎,此后,伊朗不斷地遭遇到侵略,但是,最后居然在重重的災難中成了伊斯蘭文化的一個重鎮,以獨特而緩慢的步伐,走進了現代。此刻的伊朗呈此刻作者面前的是一種淡然漠然,有點蒼涼,有點神秘,有點世俗。
巴基斯坦,沒有石柱的斷殘、城堡的倒塌、古都的湮滅,但是“赤腳密如森林”,這個國家呈此刻作者面前的是不可掩飾的驚人的整體性貧困。這是另一個好處上的禮貌淪落。欣慰的是作者在其首都伊斯蘭堡的塔克西拉尋找到了犍陀羅藝術,在那兒,法顯和玄奘以前的足跡讓他激動萬分,他思考了僧人遠行進行禮貌之間深層溝通的好處。
印度,向往以久的“恒河晨浴”讓作者徹底明白了那與美麗無關,卻是一場人類的杯具。極端的貧困、極端的混亂、極端的骯臟讓作者早早告別阿育王與菩提樹,逃離了。
尼泊爾,綠色的尼泊爾讓作者的感覺瞬時蘇醒。在這兒,作者得以靜靜地反思萬里歷程,為此番的文化考察畫下一個大大的感嘆號。
遠征和失序,迷昧與保守是作者思考得來得禮貌衰落原因。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長。車輪滾滾塵飛揚,祖先托我來拜訪。我是昆侖的云,我是黃河的浪,我是涅的鳳凰再飛翔。
法老的陵墓,巴比倫的墻,希臘海濱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風涼。我是廢墟的淚,我是隔代的傷,恒河邊的梵鐘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長。東方有人長相憶,祖先托我來拜訪。我是屈原的夢,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的鳳凰再飛翔!
讀后感5000字 篇32
暑假里,偶然看到了一個書名-------麥田里的守望者,令我心頭一震,一來是因為‚麥田‛二字勾起了我對童年以及家鄉的美好回憶,二來是我本身對這個在麥田里的‚守望者‛所守望的東西非常好奇,總覺得它將會是一本充滿浪漫回憶與等待的小說,于是懷著無限遐想以及期待的心情看上了這本書,然而書的內容卻大大的出于我的意料,它讓我在自己的思維還未適應作者的意圖時,內心就不自覺的受到了沖擊,在彼此意識的相互碰撞中,我的感觸頗深!
這本書主要以一個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為主人公展開的。他整日穿著風雨衣,戴著鴨舌帽,游游蕩蕩,不愿讀書。他對學校里的一切——老師、同學、功課、球賽等等,全都膩煩透了,3次被學校開除。
又一個學期結束了,他又因5門功課中4門不及格被校方開除,他卻絲毫不感到難受,不等到退學的那一天,他就離開了學校,然而又不敢回家,于是他就在紐約城游蕩將近兩晝夜,全文主要抓住他這兩晝夜以他的口吻講述他的見聞,道出他的心聲,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虛偽面目和欺騙行徑,反映了二次大戰后,美國社會的‚垮掉的一代‛精神面貌。
看完了這部小說,我百感交集,既沒有完全贊同霍爾頓的那種些想法與做法,也沒有完全反對,而是在批判中默默的接受。
在霍爾頓的眼中,現實的世界,充斥著虛偽,欺騙與世態人情,與他所渴望的樸實與真誠有著太大的出入,而他又無力法抗,只好苦悶、彷徨、放縱,最后甚至想逃離這個現實世界,到窮鄉僻壤去裝成一個又聾又啞的人。也許,從他所接受的教育中,他的經歷中,我們能大概了解到他有這種想法的原因。
‚他們差不多在一千份雜志上登了廣告,總是一個了不起的小伙子騎著馬在跳籬笆。好象在潘西除了比賽馬球就沒有事可做似的。其實我在學校附近連一匹馬的影子也沒見過。在這副跑馬圖底下,總是這樣寫著:‘自從一八八八年起,我們就把孩子栽培成優秀的、有腦子的年輕人。’完全是騙人的鬼話。在潘西也像別的學校一樣,根本沒栽培什么人才。而且在那里我也沒見到任何優秀的、有腦子的人。也
許有那么一兩個。可他們很可能在進學校時候就是那樣的人。‛一個傳授他知識,提升他思想境界的教育機構都如此虛假做作,他還能夠看到什么真實呢?
他所尊敬的一位老師對他說過:‚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一個教育者對被教育者做出這種認識的教育,又讓人能對未來抱有什希望呢?卻多了份絕望!
真的,不僅是他,有些事情我們現在也常常遇到,我們也常常反感。比如,當你的家庭比較貧困時,親戚鄰居可能對你是冷冷淡淡不理不睬的,可是一旦你富有了,則可自當別論了;在職場中,靠關系的很快升職,然而,勤勤懇懇勞作的人卻遲遲得不到升遷;在人際交往中,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也不乏少數..........這些不好的一面幾乎每天都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難道我們每天都得悲嘆現實,為這些虛偽與勢力耿耿于懷嗎?為這些不公而怨天尤人嗎? 或者說隨波逐流,融入其中,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呢?
其實,每個時代都有其鮮明的時代特點,每個人在不同的年齡層也表現出不同的性格特點,但社會的階級性與矛盾不調和性是永遠不會消失的,他有陰暗的一面也有光明的一面啊!但處于青春期的我們卻常常只注意到陰暗的那一面,總感嘆著現實世界的不公,虛偽,勢力,做作……總能感覺的自己是受害者,我們的精神世界總是苦悶仿徨、孤獨憤世,矛盾百出……但是仔細想一想,我們從小到大所感受到的愛都是假的嗎?我們經歷過的美好都是虛的嗎?世界中那美好的一面我們真的能視而不見嗎?或者,我們站在那些所謂‚做作‛、‚勢力‛、‚虛偽‛ 的人的角度上想一想,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什么?難道真的是他們本身就喜歡做這些嗎?
成人世界或許比較復雜,但是他們的本質意圖還是美好的,只不過是我們怕深入其中來了解并理解他們罷了。或許,他們中的大多數以前與我們懷著同樣的想法,覺得大人的世界很丑惡,覺得自己以后才不會像他們這樣,可是,當你真正步入了這個年紀,經歷了類似的事情,你就會慢慢的明白那些大人為什么要這樣做了----當我們擁有了夢想,擁有了家庭,擁有了事業,相應的,肩上就背負了責任,那是永遠也不可推卸的,為了它,我們就不得不去做某些事了,盡管我們很不愿意。
潘西的校長是以一校之主,他的決定關系著學校的未來,也許他做那張海報只是純粹的為了多吸引幾個學生,讓自己的學校能繼續走下去;霍爾頓的父母讓他好好學習,只是為了讓他以后能獨立自主的生活著,讓他們少寫擔心而已,而不僅僅只是他所認為的‚可以買輛混帳凱迪拉克‛;老師的那番話或許是因為自己的某些不愉快的經歷讓他的思想麻木了,對生活的激情也消失殆盡了而采取的一種自我保護手段……..試問?真正的‚壞人‛能有多少個?更多的是,我們常常提升了自己的認識標準,以高于正常生活限度的標準來看待周圍的事物,所以總覺得周圍的人、事、物都很黑暗。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擔任著不同的角色,更多地,我們只是為了成功的完成自己的責任而已,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罷了。
霍爾頓的內心太善良了,相應的,他的認識標準也自然的提高了,因而,他看不得世界上的一點陰暗面,然而,世界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既有美好的一面又有不如意的一面,就像白天與黑夜,太陽與月亮,他們既相互對立卻又不可分割,總是相伴相生著。對于一個人,一個社會也是一樣的,他們不會也不能做到完美。這樣,他所追求的美好純潔永遠只能在孩子身上看見,只有孩子,才不會有成人世界的丑惡陰謀,也因此極容易受到成人世界的不良影響!這是他唯一可以看到光明與希望的凈土,他要不惜一切去保護這片凈土。
我常常被霍爾頓的夢想迷戀住了,因為它太誘人了,太美麗了,像夢一般 ------------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群麥田里做游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么地方出來,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每天陪在孩子身邊,做孩子的守護天使,就這樣,日復一日的看著他們安全的長大!多么奢侈美好的夢想啊!
看完了這這一段話,我流淚了,不為別的,只為了主人公那稚嫩卻又偉大的追求,很難想象一個讀書不用功,還怞煙、酗酒,滿口粗活,張口就‚他媽的 ‛的‚壞孩子‛會有這種想法,只因他追求的只是純粹的美好與真實,當現實滿足不了他的時侯,憤世嫉俗思想便引起的消極反抗,還有那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發泄、易沖動的青春期心理,又使得他不肯讀書,不求上進,追求刺激,玩世不恭。
處在21世紀的青少年,也正面臨著類似的情形,好多類似的情緒便產生了,憤世嫉俗,特立獨行,盛行非主流……..我們正漸漸走向以自我為中心的泥潭,總是渴望別人能理解你,愛你,卻不知如何去愛別人;總覺得社會不公平,機會從不降臨在自己的身上,殊不知機會是要靠自己去爭取的,與其自怨自艾,倒不如充實自己,加強自己的戰斗力!總覺得大人只顧著自己忙,對自己不夠重視,而從來不想想大人們正在職場上激烈的拼搏著,身心俱疲,為的也只是自己的孩子。
我們或許看到了世界上很多的黑暗,可追其根源,絕大多數還是來源于他們的愛或者他們缺失的愛,對自己或是自己所重視的人,只是表現的方式不太正確罷了!
因此,面對生活中不好的一面,我們既要保持自己內心的本質又要對他們加以理解的接受并加以引導,只要世界多了份包容與理解,只要我們人人都能善于發現愛于給與愛,光明的一面遲早會戰勝黑暗,我相信,當我們的認識標準達到霍爾頓的那種水平,他所追求的那種純潔美麗的世界終將會實現!
何謂真實?何為虛假?他們又能有什么明確的界限呢?同樣存在于每個人的心中,他們就是矛盾的結合體!只是,誰將會戰勝誰才是問題的關鍵!而這個結果,卻是要靠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