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000字十篇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000字 篇1
一提到歷史,似乎在人們的印象當中都是一個枯燥乏味的東西。要將原本一眼一板、循規(guī)蹈矩,而且語言深刻難以體會的歷史用生動有趣的白話文來體現(xiàn),《明朝那些事兒》正是讓我們學習歷史的一條捷徑。
《明朝那些事兒》共著七本,雖然只拜讀了前兩本,卻已經(jīng)讓我受益無窮、愛不釋手。
第一部可分為三部分:明朝的誕生,開國治國,叔侄反目。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第一部,那就是“奮斗”。無論是朱元璋,還是朱棣,都是經(jīng)過許多生生死死,在冒死的拼搏奮斗下打下的江山,是用無數(shù)條生命鋪出走向皇位的路。那么就先從朱元璋的一生說起吧。
朱元璋從苦難的童年——從一個放牛娃開始。長大后在饑荒之下家破人亡,之得入寺為僧,維持生計,卻被人指謀反,無奈之下“逼上梁山”,加入了起義軍對抗元朝。朱元璋在起義軍中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先后擊敗強大的對手——陳友諒、張士誠和元朝。在鄱陽湖與陳友諒的“無敵軍艦”殊死一搏,在易守難攻的“第一堅城”平江與張士誠斗智斗勇,最終將自己最大的敵人——元朝擊敗,北伐肅清北元獲得全盤勝利。
朱元璋用他的座右銘:“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將天下征服。他一直盡心盡力,想要管理好國家,打擊、杜絕,用殘酷的刑罰令人望而生畏,但在他死后明朝卻成為歷史上貪污最嚴重的朝代之一。為了保證天下永遠在他的手中,同時也為自己的下一代鋪路,勞心勞力,將后代所有的事都先做好,以防不測——奪去兵權、斬殺許多開國功臣。但歷史這個不被人力左右的編導,卻讓朱元璋嘔心瀝血鋪好的路在百年內盡殆。終究,皇位還是被自己的兒子——朱棣從孫子朱允炆的手上奪走了。
如此,即使你機關算盡,但還是不能改變未來這個不可抗拒的結果,未來是不能被人所操控的,總會有一些讓你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卻無法避免,命運之神總是出人意料。接下來的這個人,他在父親朱元璋的基礎上,雖然謀權篡位奪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但還是將大明發(fā)揚光大,成為萬國朝拜的“帝國”,對明朝的影響也是十分深遠,他就是雙面人——朱棣。
他有著兩副截然不同的面孔:仁慈和善——與老百姓在一起時,為他們主持正義,愛民如子;殘暴嗜殺——殘忍荼毒一切不服從他的人。他野心勃勃,戰(zhàn)功顯赫,長期在名將常遇春、徐達、傅友德等名將中長大,對戰(zhàn)爭和死亡早就司空見慣,自然而然成為了一個驍勇善戰(zhàn)的軍事家。因為自己是并非是朱元璋的將來接班人的培養(yǎng)對象,對于朱元璋對太子朱標及其兒子朱允炆的偏愛而變得冷酷,對死后朱元璋傳位給侄子朱允炆卻沒有傳給他而心存憤恨,在明朝第一陰謀家——一個名叫道衍的和尚的引誘下,終于走上造反這條不歸路上。朱棣固然殘暴,但也是在他的統(tǒng)治之下,將明朝的發(fā)展推向了巔峰。鄭和七下西洋,用友好和強盛將大明帝國的名字傳遍世界。
朱棣后的兩任繼承人也選的不錯,可惜統(tǒng)治的時間都很短,朱高熾和其子朱瞻基一共只統(tǒng)治了十一載,雖然沒有朱棣和朱元璋的驚天動地,但在這十一載中,卻是明朝的黃金時期,兩人合稱“仁宣”。書中有令后人敬佩的、寧死不屈的錚錚傲骨,如鐵鉉、方孝孺,雖然都只是一介書生,一個文臣,但在朱棣的暴行之下,仍不屈服,心中懷中對正義的信念,無所畏懼。這不禁震撼了我:堅強的意志和勇敢的決心是無可戰(zhàn)勝的,執(zhí)著的信念與不滅的正義才是最強大的武器。
書中除了正經(jīng)的歷史,但幽默是在每一行中都能體會到的。其中令我覺得最經(jīng)典的黑色幽默:“……如果你有幸拿到兩張鐵劵,倒也不一定是好事。特別是第一版‘開國輔運’,因為據(jù)有關部門統(tǒng)計,拿到這張鐵劵的人80%以上都會有朱元璋同志額外附送一張陰曹地府的觀光游覽劵。此外特別說明:單程票,適用于全家老小,可反復使用多次,不限人數(shù)。”除了幽默的調侃,還凸顯出朱元璋當時滅臣人數(shù)之多。這就是《明朝那些事兒》,能將歷史如此簡潔明了,幽默生動的娓娓道來,一篇偉大的著作。能將歷史寫成如此,已是一種創(chuàng)世之舉。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000字 篇2
明朝那些事兒 我興味盎然地合上《明朝那些事兒》,金戈鐵馬,權謀詭計,風云際會,斗智斗勇,奮起反抗,忍辱負重的一幕幕都在我腦海中重現(xiàn)。方孝孺,他或許并不是一個聰明人,他甚至只是一個書呆子,他的一生未經(jīng)兵戈戰(zhàn)亂,但在朱棣大軍壓境之下,仍然臨危不懼,忠肝義膽、錚錚傲骨,天地可鑒。最后雖被朱棣凌遲處死,殺滅十族,他這一支再無后裔,但他卻依然憑借忠誠二字而青史留名。朱元璋昔日對朱允文所說的話畢竟實現(xiàn)了一半,實現(xiàn)了最不可能實現(xiàn)的一半,“他一定會為你盡忠到底。”方孝孺做到了,他有忠心如此,何懼千刀萬剮,粉身碎骨。于謙,當也先的鐵蹄直指京城的時候,他挺身而出,擔負起保衛(wèi)京城的重任,從那一天開始,他已經(jīng)沒有了退路,他不能疏忽,也不敢疏忽,半壁江山的命運都掌握在他的手中,在這一場景泰年間的巔峰賭博中,也先輸?shù)闷穑伤麉s輸不起,但是他卻默默地承擔起了這個千鈞的重擔。當也先在京城下耀武揚威時,他用他瘦弱的身軀擊潰了這個不可一世的也先。他的心里有保家衛(wèi)國的信念,有對大明的無限的忠誠,他為大明所付出了一切,盡管他死于非命,卻用一己之力力挽狂瀾,挽救了大明的未來。楊慎,大明三大才子之首,他飽讀詩書、學究天人,在父親楊廷和自動離去之后,怨憤沖天的他帶領百官鬧出了明史最大規(guī)模的罷工。失敗之后,他被發(fā)往云南,卻一直不理解父親的主動退出,但當他親眼見到父親叱咤風云一輩子之后,也逃不過入土為安的命運,他在那一剎那之間幡然醒悟,人的一生,縱然何等的風光無限、權傾天下、不可一世;何等的家財萬貫、揮金如土、一擲千金,卻也終究躲不過這一抔黃土的宿命。從此他再不涉足官場,游歷云貴川三地,吟詩作對,潛心著書,終得以善終,著作等身、名揚天下。他的才學冠絕當代,映照千秋,古今讀書之人,鮮有人與他仿佛。胡宗憲,一個聰明人,他明白,在黑暗的嘉靖朝,不投靠嚴嵩就沒有出路,自己的抗倭大計、平生抱負也將毀于一旦,東南數(shù)省生靈涂炭。為了東南黎民蒼生的安危,他舍棄自己的清高、名譽,換來東南總督的高位,他臨危受命,與徐渭二人縝密策劃,兵不血刃誘擒汪直,計殺徐海,瓦解了倭寇的主力,另一方面,他又提拔戚繼光、俞大猷等名將,徹底掃清倭亂。他是堪與于謙相提并論的社稷大臣。他保住了大明的東南江山,是當之無愧的抗倭第一功臣,但是他優(yōu)點與缺點一樣眾多,最終落得個揮刀自刎,身首異處的凄涼下場。是這些缺點將他一步步地拖向死亡的深淵,自殺之前,曾留下兩句詩句“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云”。在所有的鋒芒展露之后,必定會是滅亡的前兆。明史忠實地記錄了他的一切,包括他的忠心愛國,精通兵法,聰明絕頂和趨炎附勢,巴結諂媚,貪得無厭。徐階,一生坎坷多舛,他作為六位蓋世英才中的一員,出現(xiàn)在嘉靖朝這個斗爭火焰異常熾烈的年代,他深通心學奧秘,盡管被迫低聲下氣,卻無時無刻不在奮力地掙脫黑暗,走向光明。他忍氣吞聲十余年,終于發(fā)動了致命的一擊,徹底擊潰了嚴黨,完成了驚天逆轉。嚴嵩覆滅的一刻,他的眼前一定會浮現(xiàn)出很多的人:夏言,古板嚴肅,一絲不茍卻大公無私,寬以待人的老頭,終生不肯沾染一點污濁的好人;沈煉,小小的錦衣衛(wèi)經(jīng)歷,嫉惡如仇、仗義執(zhí)言,一個雖然官職卑微,卻敢于追尋光明的人;楊繼盛,一名普通的進士,沒有蓋世的才華,卻甘冒奇險,死劾嚴嵩,而是為社稷不忿,為蒼生不忿,為被嚴嵩所冤殺的人不忿。而他們的下場都是一樣的:死亡。但他們沒有懼怕,他們相信,這是黎明前的最后黑暗,他們的死亡,必定能夠打開嚴嵩毀滅的大門。現(xiàn)在,徐階做到了,盡管他也貪污受賄,玩弄權術,但他為江山社稷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是一位優(yōu)秀的內閣首輔,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一個能臣,一個好人。還有很多,王守仁、張居正、高拱、楊廷和、李東陽、楊一清、姚廣孝…… 他們每個人都有許許多多的故事,而這許許多多的故事和那些許許多多的有名無名之人又共同串成了這二百多年的明朝歲月,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留給我們的,只有這些發(fā)黃發(fā)卷的史冊和沉默不言的歷史,伴隨著人們一代代的成長,亙古不衰。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000字 篇3
《明朝那些事兒》是一部白話正說明朝的史書,它與史書不同的是它的語言生動幽默,而與演義不同的是它講述的全是真實精彩的歷史,這成了我喜歡這部書的原因。
歷史,每次讀來總是心潮跌宕起伏,那些事兒又都是大事,平凡如蟻的事,正史不關心,野史也不疼愛,既然是大事,就總會引來很多的假設,總會假如這個不這樣,那咱們國家早就怎么樣啦,如果那個不那樣,咱們早怎么樣啦。無論大事還是小事,只要是個事兒,就沒有如果的,哪怕你是王侯將相。但這也就構成了后人在閱讀歷史時的一個微妙的心理,這種奇妙的品味過程,相信每個讀歷史的看官都深有體會的。
本書從明太祖朱元璋的一份檔案開始,細數(shù)朱元璋的小名朱重八,座右銘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等,一切事情都從1320xx年的那個夜晚開始,朱元璋因為家庭出身三代貧農,所以為了吃飯,他為隔壁地主放了20xx年的牛。自古雄才多磨難,他17歲時的一場饑荒讓身旁的親人一一死去,帶著復仇的火焰和有飯吃的追求,朱元璋來到寺廟,做了8年的和尚,但身旁的數(shù)十起暴動讓他揭竿而起,經(jīng)過長達20xx年的艱苦努力,他打敗了元朝,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王朝明。
朱元璋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個農民世家,缺乏食物,于是他就去討飯吃,做和尚,但到后來,元朝把朱元璋列為造反成員,以此為借口來殺朱元璋的一家。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huán)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朱元璋就是在這樣的險惡環(huán)境下成為一代偉人的。他不得不戰(zhàn)斗,而在戰(zhàn)斗中,他學會了冷靜、堅持與果斷。冷靜讓他能夠準確判斷局勢,甚至在失敗后能夠正確總結經(jīng)驗;而堅持,能讓他在僵持時打破僵局;果斷,讓他能夠從現(xiàn)在的局勢中正確而快速地判斷。這三件寶物結合起來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線,而朱元璋利用這道防線取得了成功。做一件事,必須要學會冷靜、堅持與果斷。它們讓你準確地判斷局勢;讓你在失敗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來,而不至于崩潰;讓你從困境中發(fā)現(xiàn)機會。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非常冷靜、堅持與果斷,那么所有的困難都能迎刃而解,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
在20xx年的造反經(jīng)歷中,我看到了朱元璋無比的軍事天賦。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與陳友諒的鄱陽湖之戰(zhàn)中,他利用徐達的多點圍攻的沖鋒旗開得勝,而后常遇春的單騎救主,再是猛男丁普郎的沖鋒,最后致命一擊火攻。這幾板斧掄得陳友諒一敗涂地,而后用安撫俘虜?shù)拿瞰@得民心,并一舉消滅了他當皇帝路上最大的敵人。這幾招看出了朱元璋對海戰(zhàn)的精通兵貴神速,旗開得勝;他的眼光之準關鍵時刻常遇春一箭射中孤軍深入、勇不可擋的張定邊;不斷敗退中,丁普郎無畏的沖鋒當這些名將都被朱元璋納入麾下時,勝利還難嗎?其實,他最狠得是最后一招,利用不殺降的政策廣博民心,將陳友諒的軍隊弄得支離破碎,再無還手之力。不得不承認,朱元璋是個軍事天才,小時候放牛、討飯的情況下能有如此出神入化的軍事才略,實在難能可貴!
明代,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最明顯的體現(xiàn)。在政治制度上,朱元璋基本照搬元朝,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廢除丞相,撤銷中書省,由六部分理朝政。這么做其實是通過分權來抓權,他將軍政大權全都集中到他手里。但這是要付出代價的,這對于精力旺盛,每天加班加點批奏章的朱元璋也是累得夠嗆,于是他另設內閣,參與決策,減輕負擔;而后內閣首輔權傾天下,連皇帝的圣旨都可以不批,想整誰整誰,這和明太祖的內閣制度是有直接關系的。
時勢造英雄是真理!朱元璋雖有過人之處,但總體上不算是奇人,和歷史上許多君主相比,他并不出眾。與其說他有王氣,倒不如說他很有運氣,先是出生在了一個漢人必反的動蕩年代,又巧遇了眾多良相俊將,就連細節(jié)因素(鄱陽湖的東風)也那么庇佑他想不稱王也難。他的過人之處不多,但有一點對他的對手來講是致命的,那么就是緩稱王政策,這能讓他在高舉自然法正義旗幟的基礎上巧妙地周旋在蒙元和陳、張之間,先是幫助蒙元剿滅陳、張二人,然后再對蒙元反戈一擊。考察歷史,我們發(fā)現(xiàn)國民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和改革開放初期的韜光養(yǎng)晦理念都有緩稱王的影子。
朱元璋一生殺人如麻,他的統(tǒng)治時代像極了蘇聯(lián)的大清洗時期政治上極端恐怖,經(jīng)濟水平和軍事力量卻都有了長足進步。盡管如此,中國的朱元璋還是要比俄國的斯大林優(yōu)秀:斯大林搞大清洗,主要目的在于鏟除異己,只是徒有肅反之名罷了,他把殺人當作目的;朱元璋雖也濫殺了不少無辜,卻也幾乎沒有放縱一位奸臣,殺人在他眼里只是手段。但總會有人會為這種人才的大量流失埋單吧:蘇聯(lián)在二戰(zhàn)中付出了死亡20xx萬的慘痛代價,而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則丟掉了江山。
朱皇上無疑是個成功者,但他卻不是個常勝將軍。在他的成功的路上經(jīng)歷了那么多的失敗。因此,要獲得最后的成功,不是經(jīng)歷失敗,而是經(jīng)歷失敗后,繼續(xù)奮斗的勇氣。這是普通人和成功人士的本質區(qū)別。
作為大明天下的締造者,朱元璋有過不朽的功勛,也有過嚴重的過失,但他有充足的理由為大明帝國而驕傲和自豪。
朱元璋的失誤之處也許在于他太相信責罰、殺戮的功效,而忽略了制度的完善和教育、感化吧。不過,朱元璋就是朱元璋,他的是非功過早已載入史冊,人們心中自有分數(shù),又豈是你我可以毀譽的?!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歷史風云即便,各個英雄人物流星般橫空出世。滄海桑田,世事變遷,當年的人、事早已灰飛煙滅;然而,大浪淘沙,他們這些豪杰在歷史的長河中更加灼灼生輝。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000字 篇4
三國志這一游戲之所以如此吸引人,主要是它會給人帶來這樣一種快感:玩家可以隨意挑唆歷史,讓歷史的巨輪隨自己的意志轉移。最終讓自己操縱的人物實現(xiàn)天下統(tǒng)一,成就前人無法完成的夢想后,顧往昔反而有種孤獨蒼涼之感。這巨大的孤獨感來源于千古悲嘆的歷史史實:先人們?yōu)⒈M一身熱血,抱著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信念去追逐自己的夢想,多年以后卻頹然驚覺,人生五十年,如夢亦如幻的宿命。多少腥風血雨,多少明謀暗算盡赴滔滔東流。
當年明月的這系列著作就是一張巨幅的眾生相,一些人占據(jù)最顯眼的位置,輕輕一掰便扳動了歷史的巨輪推動歷史的發(fā)展,一些人不算太突出卻還能勉強影響歷史的軌跡,但大部分人都處于鋪墊的位置,他們化作歷史的煙塵,為這波瀾壯闊的歷史增添五光十色。這或許是時間最真實的面目,也正是這三百多年的波浪壯闊與夾雜其中的平淡不驚,給我們一段鮮活的歷史,給我們無數(shù)站在歷史舞臺上的人格形象。
——世間已無張居正
第一次看見這標題是在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第一次便讓我銘記一生的一段話。張居正不是什么圣人,他出生于一個普通的家庭,從小熟讀四書五經(jīng),挑燈苦讀,是為了混碗飯吃,進入官場,參與權力斗爭,拉幫結伙,是為了保住官位,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他都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俗人。可正是這樣一個俗人占據(jù)了歷史最耀眼的位置,成就萬世不滅的功績。也許只有當你知道,他是一個正常人,有正常的欲望,有自己的小算盤,有過猶豫和掙扎,有過貪婪和污點,你才能明白,那個不顧一切,頂住壓力堅持改革的張居正,到底有多么的偉大。
我不認同他為實現(xiàn)夢想不擇手段的做法,但不得不贊服他為夢想堅持貫徹,始終如一的人生態(tài)度。“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是難于法之必行。” 在因循守舊的官場體制下,他滿布親信排斥異己,爾后力排眾議推行改革。他用他的人生告訴我們,良知和理想是不會消失的,不因富貴而逝去,不因權勢而凋亡。
縱使最后你的夢想不能得以實現(xiàn),至少你為此奮斗了終生,而人生最偉大的成就往往不在于結果,而在于經(jīng)歷。張居正用盡他的一生擦出了夢想的火花,為大明帝國綻放最動人的光輝,盡管這輝光猶如曇花一現(xiàn),卻曾經(jīng)耀如天堂。
——帝國空余老槐樹
《明史》評價崇禎說:“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為。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如果說明史有偏頗之嫌,那么李自成在《登極詔》也說“君非甚暗(崇禎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煬灶恒多(即便他被孤立,卻頗能為人民國家做出許多打擊貪官污吏好事);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總的來說,崇禎同樣是個堅持的人,以一己之力苦苦支撐著早已臃腫不堪的大明帝國。無奈,他只有他一個人而已。
我曾聽別人說,一個勤勉的人就算再弩鈍也能通過笨鳥先飛的方式獲得成功。這樣的人如果還能對自己節(jié)儉對他人慷慨,那必然能成就一番大事業(yè)。而這位明朝乃至整個皇朝最為勤勉的帝王,每天只睡五六個小時,其余時間全部都在工作。即使穿著一補再補的衣裳早朝,也寧愿拿出自己的錢來充當軍餉。就是這樣一個崇禎,天仍不酬勤。繁重的稅負體系,因循守舊的文官政治,乃至于突如其來的叛亂、異族的興起,早已讓這個帝國走過沒落的余暉。“惜乎大勢已傾,積習難挽。”
崇禎是不幸的,明朝三百多年的基業(yè)卻不曾給予他任何有用的東西,當他登上極位,他看見的不是盛世天下而是一個爛攤子。但即便他擁有所有的不幸,他都依然在堅持,幾十年的堅持,為我們講述了另一類人的堅持,用他的方式,堅持他的生活,即使他的堅持沒有結果,或許他的堅持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滅亡,但是他仍然堅持著。
而最后他還是繼續(xù)了他一如既往的堅持,帶著明帝國最后的光芒登上了煤山壽皇亭,走過了風雨三百年,走向了那根 屬于他的吊繩。
歷史的吊詭正在于此,沒有人可以準確地預期自己的選擇究竟意味著什么, 堅持著自己的選擇,命運就此注定。歷史是一面鏡子,也許有太多的不幸讓我們在堅持夢想的路上踟躕不前,也許太一之輪下人生的渺茫感讓我們在堅持夢想的旅途彷徨躊躇,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并非只有宿命論的悲傷,我們?yōu)榱烁髯缘膲粝耄谌松恼魍局腥リJ去愛去后悔去相信,以自己的方式圓滿人生的價值,這才是當年明月鋪下漫長的歷史畫卷嘗試揭示告訴我們的人生真諦,也是時間最真實的面目揭示給我們最深刻的道理。
在全書的最后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叫徐霞客的行者的故事,巧妙的運用了一個簡單純樸的例子總括了全書主題:也許我們大部分人都無法站在最耀眼的位置上翻云覆雨,但我們活出了自己的價值,堅持過自己的堅持,執(zhí)著過自己的執(zhí)著,那便是人生的英雄。請執(zhí)著地相信,歷史需要我們,需要我們不斷嘗試,不斷堅持。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000字 篇5
評價歷史人物,絕對是兩方面的。像著名的明君,唐太宗。修生養(yǎng)息,天下大治,可之前隋朝剛滅,盛世一般都出在一個新王朝的前期。天下大定,盛世何不在?例如:康乾盛世,我不是一個民族歧視的人,我并不對滿蒙政權對有任何歧視。可康乾盛世確確實實是明末的經(jīng)濟回暖。盛世?稱不上。如果說天下只要沒有造反的就叫做盛世的話,那中華五千年,豈不是一半的盛世?
中興這事,明朝的家常便飯,弘治中興,萬歷中興。我都從這本書里看到了。這本書可以說是我的歷史啟蒙教材。讓我看清人的兩面,不是歷史課本上的單方面。
書中有提到張居正。過去我就聽過張居正的鼎鼎大名,知道他在嘉靖末萬歷初的功臣,萬歷中興,明朝最后一個巔峰。我對于他的死,很惋惜,我甚至痛恨萬歷帝不識貨,不識人才是個昏君。看了《明朝那些事兒》我也看到了張居正不好的一面,剛開始看到的時候,我接受不了,生活作風很成問題,但是做為一個我的偶像,我真的是接受不了的。
我從其他地方看到張居正死了之后他家屬的慘狀,我更加痛恨萬歷帝。不僅不識人才,而且殺良臣之屬。萬歷帝,你是個什么皇帝!?誤了大明王朝!
后來,我看了書才知道,當年明月所寫的是很中肯的。雙方面,即使是歷史學家以及清朝皇子的老師所不重視,甚至鄙視的明武宗。他也寫了武宗的優(yōu)點,八虎誤了武宗,當年明月教會了我看人的兩面性,很巧合,我的歷史老師也叫明月。
萬歷皇帝在張居正死了之后又恢復了祖制,是個墨守成規(guī)的人,因為,少不了一群墨守陳規(guī)的大臣。一個使勁,把明王朝從巔峰推向低谷。
人,很奇特,喜歡的自然是好的方面,討厭的自然也就是壞的方面。可是,當人的好的那方面大到一定程度時,往往會掩蓋了他黑暗的那方面,評價人自然需要兩面性。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000字 篇6
這個冬天的夜晚,我終于讀完了當年明月的大作《明朝那些事兒》。雖說窗外無輕揚的雪花,屋內也沒有溫暖的火爐,但我依然讀得很舒服。
在這本書的后記中,當年明月講述了很多他讀史和寫作時的感受。按照作者的說法,他所讀過的歷史故事中,幾乎無一例外地全都是悲劇結局。
想想我們的歷史,可以說真的是這樣。
“每一個人,他的飛黃騰達和他的沒落,對他本人而言是幾十年,而對我來說不過只有幾頁。前一頁他很牛,后一頁就慫了。”這大概是作者內心最真切的感受。
我看著書桌上那七本并不是很厚的書——大明王朝從建立到滅亡前后三百年的時光,就呈現(xiàn)在這寥寥數(shù)千頁的紙上。三百年,是十萬九千五百七十五天,是二百六十二萬九千八百小時,還有明朝十六位皇帝,大明帝國的前前后后繁華衰落,都在這七本書中。其中一些著名人物的命運,他們每個人幾十年的風風雨雨,的的確確就只有幾頁。比如常遇春,這位大明開國第一功臣,自太平之戰(zhàn)時自告奮勇,在其后幾年中參與了帝國建立的所有重大戰(zhàn)役。后北出大漠取得大勝,班師回朝,經(jīng)柳河川時暴病而亡,年僅四十。即便是這顆耀眼的將星,在這本書中的記述,也不過就數(shù)頁而已。
仿佛是逃脫不掉的魔咒一般,無論什么人自出世那天起,就注定了死亡的結局。每一個人都逃脫不了消逝,王朝也逃脫不了坍塌,地球總有一天也會因為太陽的消亡而消亡。再想想,其實毀滅又何嘗不是新生命的開始?
春去秋來,斗轉星移,在這滄桑的轉換中我們終究還是把握住了一項權力——這就是能夠駕馭自己生命的過程。是的,如何去駕馭生命的過程,演繹出屬于你的精彩,是我們每一個生命個體自己的權力。或許每個生命都不能決定自己出生時的形態(tài)——或許我是一只飛翔的小鳥,或許我是一條游動的小魚,或許就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入世的態(tài)度與方式:是鳥兒就要振翅翱翔于天空,是魚兒就要游川入海躍向龍門……每一個生命體都要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精彩中去,去沖擊生命的極限。
面對最終的毀滅,我們唯一所能倚仗的就是那個過程。我們必須以百倍的精力去充分裝點、盡情享受這個美好的過程。毛澤東說“萬類霜天競自由”,我看到的就是每一個個體在生命的過程中盡情享受著自由的可貴與歡樂。
也許,生命的真諦就在于此——按自我獨有的方式去創(chuàng)造和經(jīng)歷一個精彩的過程!
我們喜歡歷史,喜歡的是他那豐富多彩的故事情節(jié),是他那發(fā)人深思的歷史現(xiàn)象。你要明白史官也是人,是人就會有感情。所以史官一定會曲筆,不同的只是程度罷了。既然我們已經(jīng)無法還原歷史的第一現(xiàn)場,那我們?yōu)槭裁床幌蚯翱?
我們有什么樣的理想,我們就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力。也許有人說,是現(xiàn)實太殘酷,使我不得不放棄了自己的理想,但我想說,正是因為現(xiàn)實太殘酷,我們更不應該放棄自己的理想!正是因為有它,才使得我們在這徹骨的現(xiàn)實中保有一份溫暖,保有一份信念,保有一份不放棄的精神。支撐著我們一路走下去。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000字 篇7
每個朝代的覆滅都是因為最后一位皇帝的昏庸無能,然而明朝卻沒有隨歷史的軌跡走下去,因為他的最后一位皇帝是崇禎。
幾百年來,關于崇禎是一個昏庸無能的皇帝還是一位奮發(fā)圖強的明君,一直是眾說紛紜。然而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位偉人,一代梟雄。他足智多謀,一切盡在掌握之中,也許你會問,既然有這樣的一位皇帝,那么明朝為什么會滅亡?原因很簡單,沒錢。沒錢當軍費,更沒錢安撫百姓。可以打個比方,一堵城墻,經(jīng)過長期的日曬雨淋漸漸腐爛,這時候你無論用多么優(yōu)質的油漆來粉刷,最終也逃不脫塌陷的命運。準確的說,明朝就是那堵墻,而崇禎就是漆。崇禎上任時,明朝已經(jīng)是千瘡百孔,氣數(shù)已盡,無論崇禎多么努力地挽回局面,最終只能是大局已定。
在當時,天啟皇帝在閹黨魏忠賢等人的壓迫下,已經(jīng)拋棄了所有的治國理念,換句話說,他就是魏忠賢的傀儡,瓜分大明江山的工具!東林黨與閹黨相互對峙,自相殘殺。朝廷中的官員為了活下去爾虞我詐,無心治政。就連貪污都是小菜一碟,沒有誰沒干過!所以說談不上什么犯法。當崇禎上臺后,對閹黨趕盡殺絕,可謂一個不留。由此可見崇禎的聰明機智。但仔細想想,又何必呢!大家都是被逼的走投無路,只是為了混口飯吃,殺閹黨頭目就可以了,又何必一連解決幾百人。人都被你弄走了,誰來干事。這是要你假慈悲饒了他們,他們會感激不盡,然后死心塌地的為你做事。再說閹黨雖不是好人,但東林黨也不是善類。尤其是言官,比閹黨更厲害,一天不找?guī)讉人干一下就難受,所以當時朝廷沒幾個在干正事,大家都在相互告狀,非拼個你死我活,就算崇禎是神那都是沒辦法的事呀!
我們再看看關外,后金軍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訓練下越來越能干,八旗的威脅也十分嚴重!崇禎就是想打仗也沒人愿意干,原因是什么,沒軍餉!普天之下除了特種兵關寧鐵騎有錢拿之外,其他地方的士兵有幾年沒拿一分錢了,結果便是賣兵器的賣兵器,賣馬的賣馬。總不能餓肚子吧!這樣沒兵器的打什么仗!國庫沒錢也不是崇禎同志的錯呀,他連自己的私房錢都拿出來了,祖上沒留錢給他,他能怎么辦?
那老百姓的稅收都到哪兒去了?真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呀,天災人禍都來了,打從崇禎即位那天,就一直災荒,不然人家皇太極同志也不至于父汗剛死就來打仗,你想想,關內都搞饑荒,關外不更慘。沒辦法,只能操家伙來搶。農民被搶了沒糧,朝廷又不賑災,只能發(fā)動農民起義了,由此李自成的時代開始了。
最后,崇禎無法,為了尊嚴,為了不當俘虜,他只能踏上煤山,自盡……
我想如果在太平盛世,他一定是個好皇帝,明朝也一定會在崇禎的手里變得更強大。可惜的是,有太多的巧合同時上演,偶然的災荒讓皇太極打中,偶然的裁掉驛站創(chuàng)造了李自成的“輝煌”,偶然的地點讓明朝走向滅亡。如果沒有這三個“偶然”同時發(fā)生的話,也許就不會有最后的滅亡。可是崇禎都遇上了,時運不濟,命運多舛啊!即便知道自己無論做什么也不能挽回,但還是做了,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每天聽群臣們唇槍舌戰(zhàn),他孜孜不倦,勤勤懇懇,可是他的一生不像電視里的主角一樣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有了一個美滿的結局。
因為他是真實的,而真實的東西,往往都很殘酷!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000字 篇8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中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中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了新中國的成立,隨后,便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上擬上了這幾句話,由周恩來總理親筆題詞。20xx年,是我們偉大的祖國成立60周年,每一個炎黃子孫都驕傲的宣布:我是中國人,我愛我的祖國!
讀了《明朝那些事兒》,我更敬佩這些愛國的仁人志士!
書中提到了南宋著名愛國詩人——文天祥。文天祥經(jīng)受住元朝的軟硬兼施。在處死前,他還向南跪拜行禮。在他心中,那是祖國的方向啊!臣子對祖國的依戀,未能挽救國家于危亡的悔恨,全都夾雜在這深深的一叩中。他心里,有道義,還有愛國的新信念。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這是他的遺書。
肉體可以被征服,心中的道義,心中的愛國心是不會被征服的。
在燕王奪位時,鐵鉉只是管糧餉的人,但他仍然堅持組織士兵。當時,江山隨時可能易主,他卻干著令所有人不解的事。他不懂軍事,然而就是這么一個不懂軍事的知識分子挑起了那副誰也不愿意承擔的重擔——挽救國家危亡。事實證明,他是有能力的,他抵制住了燕王的進攻。他是有氣節(jié)的,鐵鉉在朱棣破城時仍然在做最后的努力。他最后回天乏術,雖然不能真正挽救國家,但他畢竟盡到了自己的努力,兌現(xiàn)了自己的諾言。鐵鉉受盡虐行,即使在最后,也不甘于屈服“亂臣逆子”。
“生既死矣,未有補于當時;
死亦徒然,庶無慚于后也。
鐵鉉為建文帝盡忠而死,縱然,他曾是一個無名小卒,此時,他真正履行了一個國家臣子的義務。道義,始終是他心中堅守的信條;愛國,始終是他思想中亙古的精神。
誠然,有愛國不惜性命的人就有為保全性命而背叛祖國的人。在徐達、常遇春攻打元大都時,元惠宗沒有抵抗就逃跑了,把大都拱手讓人。歷史的潮流沖凈元的殘骸。元惠宗無疑葬送了元。當他棄城逃跑時,他不顧顏面,更沒有想到自己給元朝抹上了不講道義的黑斑。他不懂道義,在他心中,道義是無所謂的,國家是無所謂的,自己的性命才是最要緊的。他的愛國心早已在逃跑的時候丟棄!
炎炎夏日,我們在向偉大的愛國人士致敬時,不僅要向這些人學習,還要想到是誰養(yǎng)育了如此多的文人志士;我們在享受優(yōu)越條件的同時,是否能思考到是誰帶給我們美好生活?答案是肯定的,是我們祖國的河山養(yǎng)育了如此多忠貞的人才,是我們祖國的日益強大帶給我們美好生活。中華民族的子民要用行動證明我們祖國的強盛,祖國將在我們手中變得更加強大!我們要把祖國的光輝傳揚下去,讓所有人仰視我們這個偉大的國家!
中國!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000字 篇9
歷史原來可以很精彩”,這就是我讀完這本書的第一感受。確實,歷史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枯燥無味,它原來是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它比小說更跌宕起伏,比電影更緊張刺激,比美味更令人回味。
顧名思義,這本書介紹的就是明朝的那些事,忠實的重現(xiàn)了明朝的每件大事:從朱元璋白手起家到張居正雄霸天下;從于謙保衛(wèi)北京城到大明王朝光榮滅亡……這本書就是一本史書,但與眾不同的是,作者用詼諧的語言,有點小說式的寫法,真正的把歷史給寫活了。通俗的語言中往往包含了從歷史中體現(xiàn)出的真理。更難能可貴的是,作為史書,它不僅記錄了歷史的原原本本,更表達了作者對于歷史的看法。它公正的評價了每一個歷史人物,從正反兩面分析事件,觀點客觀,給了我一種遨游在歷史中的感受,它告訴了我,歷史原來可以很精彩。
作為史書,它在向我展現(xiàn)歷史的同時,竟也在向我展示這個世界的許多原則,教會我思考。一般的小說,都是在敘述一個一個的故事,讀時熱血澎湃,但讀過后,似乎大腦中就是白紙一張。但在讀這本書時,我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每件事,每個人,作者都給了評價,但是,又留給了讀者無窮的想象空間。就像朱元璋,大多數(shù)史書都把他塑造成一個開國功臣,但殺起功臣來又毫不講理的形象。這本書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確實,朱元璋是殺功臣不講理,不過這背后不僅是他心中的心理陰影所致,還有就是他對國家的擔憂。從朱元璋身上,我又看出了他的無奈,以及現(xiàn)實的殘酷,原則在利益面前,是那么的不堪一擊。這些書中并未提到,但卻是它教會了我思考,從歷史長河中總結經(jīng)驗,為我所用。在不斷深入發(fā)掘,深入思考中,我發(fā)現(xiàn),歷史原來可以很精彩。
聯(lián)想集團創(chuàng)始人柳傳志評價過,寫這本書的和愛看這本書的人都是有思想的人。是的,作者在書中融入了大量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而這些又都是從大量歷史故事和現(xiàn)實生活中總結出的經(jīng)驗。比如:很多人說過,世上最好的老師不是名牌學校,不是特級教師,是興趣
,但我要告訴你,這個答案是錯誤的,在這個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老師,是生存。是的,這些觀念或許很殘酷,但現(xiàn)實也就是這么的殘酷!它不像電影中的那樣,有時正直的人不能成功,有時正義會敗給邪惡,有時光彩的人的成功背后是一個個不光彩的故事。不過,這就是這個世界!于謙慘死于自己的小錯誤,魏忠賢,皇帝只是他人棋子……這么多的實例告訴我們,現(xiàn)實就是這么殘酷!不過在這個污穢、混亂、骯臟的世界上,公道和正義終究是存在的,違反了規(guī)則的惡勢力終究還是會失敗,這也是這個世界的現(xiàn)實,道德與良知終究是存在的。歷史原來可以這么精彩。
在大明王朝3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出現(xiàn)了無數(shù)有正義感、體恤百姓、熱愛國家的人,對這些人,作者也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傳播了濃濃的愛國主義情懷。在這里,愛國就不再是吹出來的,而是用無數(shù)的鮮血與生命換來的。無數(shù)人不畏權貴在監(jiān)牢中含冤而死,無數(shù)人清正廉潔為百姓辦事自己卻家徒四壁,無數(shù)人怒吼著戰(zhàn)死在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場上……這不是輕飄飄的領導演講稿上的空話,這是裝在人們心中的沉甸甸的信念啊!當百姓的利益受到侵害,國門被他人攻打,他們沒有抗議,沒有洋洋灑灑寫出文章,沒有腆著肚子說官話。他們手握自己的生命,將愛國裝在心中,奔向最需要他們的戰(zhàn)場。歷史證明,只有真正愛國的人,才會被人們銘記,才會永遠活在人們心中。歷史,原來是這么的精彩。
這本書教給了我太多太多,甚至在讀完書后,我有了一種想和作者談談的沖動。在歷史中飛翔的感覺遠勝于看那些小說,它的文化底蘊,它的現(xiàn)實意義,讓人回味,讓人成長。
歷史原來可以很精彩!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000字 篇10
《明朝那些事兒》記述了明朝兩百多年的歷史,將暗淡的歷史煥發(fā)精彩。當年明月用他那幽默的筆風,從客觀的角度,剖析人物的心理,帶著讀者去品明朝。
一個王朝的興起,在于前一個王朝的腐敗,一個王朝的滅亡,在于這個王朝的無能。每一個王朝都是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里,人們打打殺殺,從叔侄大戰(zhàn)到闖王李自成,從蒙古部落到后金部,大人物被打倒,小人物趕上去。一個王朝滅亡,另一個王朝誕生,這像是在輪回,但其實是在進步。
一個國家的統(tǒng)治需要實力。沒有實力就會被推翻。弱的遲早會被強的征服。只有這樣推陳出新,社會才能發(fā)展,人類才能進步。一個經(jīng)濟繁榮,軍事力量強大的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人民富有就不會造反,軍事國防強大就不會有別國侵略。
一個國家是不能沒有錢的。明朝亡于無銀。國富則民強,國貧則民受欺。中國原來是世界上罕見的帝國,西漢時有絲綢之路,明朝時有七下西洋,各國的友好使臣,商人留學生不斷的涌來,那時何等的強大。后來貧窮下去了,經(jīng)濟不能再使人溫飽,軍隊不能夠足以保衛(wèi)領土,八國聯(lián)軍就來趁火打劫。
為人處事要講氣節(jié),但有時候氣節(jié)等于死心眼,我們要有氣節(jié),但不能死心眼。暫時的忍讓是為了以后的長治久安。正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否則就是欠扁,很顯然,明朝的大部分官員就是欠扁的。
在很多時候心態(tài)和信念是可以決定成敗的。一支抱著必死決心的軍隊是一支無敵的軍隊。連死都不怕還有什么可怕的呢?相信自己能行,仗就打贏了一半,相信自己不行,那么仗就別打了,早點認輸投降或者干脆自殺算了。所以說士氣很重要,堅定信念調整心態(tài),有決心才有動力。自信很重要,但過于自信就成了驕傲,一個驕傲的將軍會讓手下的千萬士卒喪命。一個好將軍就是一個高素質的兵。一次次血腥的戰(zhàn)役磨練了他們的意志,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從戰(zhàn)友的尸體中獲得總結。面對強勁的敵人,不斷的戰(zhàn)敗,敗久了就會產(chǎn)生恐懼,但不管有多么恐懼,下次依然要與他再戰(zhàn),因為國家需要。終有一朝打垮敵人所向披靡!那么一塊好鋼就這么煉成了。
什么物件都有氣數(shù),氣數(shù)就相當于保質期。一個王朝在世界上存在多久,這段時間就是他的保質期。氣數(shù)的保質期就相當于國力,國力有增無減時氣數(shù)殆盡。國力如果永遠強盛氣數(shù)就永遠不盡。所以我認為氣數(shù)是可以左右的。
斷斷續(xù)續(xù)用了一年的時間終于看完了整套的《明朝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