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讀后感十篇
馬說讀后感 篇1
最近幾天,我背了《馬說》一文。
《馬說》是韓愈寫的。大家肯定知道韓愈很育才。可是,在那時,韓愈懷才不遇,曾三次上書宰相以求得提拔,卻一直未被采納。
韓愈的坎坷遭遇正式寫這篇《馬說》的思想基礎,這篇文章另一用意是惋惜的表白心跡,并與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這篇文章巧妙的運用了比喻手法。將韓愈本人比做千里馬;將中用韓愈的人比作伯樂。
我覺得,最能體現(xiàn)韓愈懷才不遇,也最帶有諷刺意義的句子是: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意思是: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特長也就顯現(xiàn)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它的內(nèi)含意義是:我韓愈,雖然有許多才華,許多智慧,但不給我一個機會,不給我一個展現(xiàn)才華的舞臺,我有再多的智慧也展現(xiàn)不出來。想要和平常的人一樣還辦不到,怎么可以要求我能夠為你解除憂愁呢!
我突然由韓愈想到了一位同樣是懷才不遇的另類奇才——東方朔。他是漢武帝身邊的一位弄臣,十分搞笑,他曾說過“我為什么不哭呢?躺著的是尸體,立著的是墳墓,我來到一片墓地里,怎么能不不哭呢?”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東方朔是一位“相聲演員”。但真實的東方朔卻不是這樣的。真實的東方朔是一位才華橫溢的人。他寫的文章都很有水平,他在文章里也曾寫道“我懷才不遇,我那樣做是為了親近漢武帝。”
由韓愈的這個文章,我突然覺得引申到現(xiàn)在正合適。現(xiàn)在這篇文章的意思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每人都有各自的特長,要根據(jù)他人的特長來使用。就像《馬說》中所說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一樣。
哎,伯樂不常有啊!即使有,也是那么一點點,很難碰上啊!悲哀!悲哀!地球人的悲哀!
馬說讀后感 篇2
《馬說》里有這樣幾句話:“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刻畫出一匹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千里馬”,對于不識人才,埋沒、摧殘人才的行為發(fā)出了強烈的譴責。
在現(xiàn)實生活中,特別是在當今年代,人才需要學會表現(xiàn)自己。我們需要伯樂,但我們更要學會自己去找伯樂。只要有本事就應該展現(xiàn)出來,姜太公釣魚式的等待已不適應社會需求了。
“是金子在哪里都會發(fā)光。”這是一句管理者的口頭禪。可是,如果如果金子被埋在地下,那么它所發(fā)出的光又有誰知道呢?那么這塊金子有還有意義嗎?
千里馬的才能被食馬者埋沒,令人婉惜,無知的食馬者應承擔大部分責任,這是外界因素。但千里馬沒有主動表現(xiàn)自己的才能也是一個因素,這就是千里馬內(nèi)界本身的因素了。
社會給了人才一個施展本能的舞臺,創(chuàng)造了一個公平、公正、自由的人才競爭社會,讓每一個人靠真才實學贏得社會地位。最重要的就是靠自己,如果你是千里馬,如果你確實有才,那么你就應該展示自己的風采,讓伯樂發(fā)現(xiàn)你。這幾年最紅的電視節(jié)目“超級女聲”、“夢想中國”等等,都為大家鋪展了平臺,有多少懷著音樂夢想,懷著明星夢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了目標。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信和勇氣。
在當今競爭如此激烈的年代,有才不露還不如毛遂自薦,如果你沒有勇氣和自信去像大家推薦你自己,那么你就已經(jīng)間接的被社會淘汰了。
談到選拔人才,大家必然會聯(lián)想到教育的培養(yǎng),這之間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
中國自古就有一個傳統(tǒng)美德——謙虛。在這里,我并不是認為謙虛是錯的,只是如果大家都過分謙虛,有才不露,那么我們這個國家,這個社會就沒有什么前程可言,社會也就不會再進步了。
因此,我覺得要想成功的培養(yǎng)出一代代人才,最重要的就是要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和勇氣,讓他們敢于地向社會推銷自己,讓自己這匹“千里馬”被伯樂所發(fā)現(xiàn),并找到屬于自己的真正用武之地。
如果你是千里馬,如果你是一塊被深埋在地下的金子,如果你想要成功,那么就請你自己去尋找伯樂和“識金者”吧!不要再做無謂的等待。我們的青春是短暫的,讓我們?nèi)樽约簞?chuàng)造美好的未來!
馬說讀后感 篇3
伯樂相馬的故事古已有之,而被人們廣為傳贊,而韓愈卻借千里馬不被發(fā)現(xiàn)的悲慘遭遇鳴不平之音。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吃不飽,力氣不充足,不能跑出千里的路程。在我看來,千里馬,之所以叫做千里馬,因為其有足夠的能力去完成其千里之行。雖說食不飽,力不足,但若竭盡所能,必定能顯示其與常馬的不同之處。
古語云:“天馬行空而步驟不凡。”千里馬與常馬必然會有巨大的差別。在僅有的資源和基礎上,跑出與常馬相同或比常馬更遠的行程。才能顯示出其步驟不凡,日行千里的與眾不同。若是如此,還會有人感嘆道:“天下無馬嗎”?
在當今的社會里,人才濟濟,才人輩出,不由生疑,為何唯獨千里馬似的人不在其列呢?答案是堅持!是爭取!千里馬們是否為自己的命運爭取機會?是否毛遂自薦的推薦過自己?答案無疑是否定的。他們?yōu)榱俗C明自己所謂的“志存高遠”,就時不時的無病呻吟,郁郁寡歡,安于現(xiàn)狀,完全忘記了自己是一匹千里馬,自己有能力去做。只得整天怨天尤人,就會在自己的馬棚中說幾句“誰主沉浮”之類的話。
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能怨“食馬者不識其能千里之食也”千里馬不懂得如何去利用現(xiàn)在的僅有的資源去展現(xiàn)自己的才能,卻是早早的放棄,只知一味的等待伯樂去找自己,這談何容易呀!我想當伯樂找到了你,你也成了常馬了吧!這也只能算是一個扶不起來的阿斗罷了。
在這愈演愈烈的社會競爭中,要想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就要抓住機遇,利用好身邊的一切對我們有利的資源充分的展現(xiàn)自己的千里之能。只有這樣抓住一切機會,振奮起來,發(fā)掘自身潛能,讓自己這匹千里馬不會埋沒在這競爭激烈的社會之中。
馬說讀后感 篇4
看完了《馬說》,突然發(fā)現(xiàn),我與作者韓愈有著不同的觀點。
作者的觀點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而我的觀點則是“世上伯樂與千里馬同在。”讀完《馬說》,我不禁有許多疑問。
為什么韓愈會懷才不遇而寫文章呢?而為什么他在被拒絕的同時只選擇寫文章呢?他為什么不再努力試試呢?就算統(tǒng)治者們不識人才,他不可以做出點什么事而讓他們刮目相看呢?
許多許多的疑問在我的腦海中產(chǎn)生,《馬說》抒發(fā)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可是他這樣光抱怨又有什么用呢?我想,當時如果是我,或許我會一次次的毛遂自薦,不放棄,總有一天,他們會發(fā)現(xiàn)我的才華的,也或許我會在被拒絕之后,再次奮發(fā)努力,做出點成績出來,讓他們知道當時他們的決定是個錯誤,再讓他們請我做官,那樣,不是比寫文章來訴說更實際么?但是韓愈兩樣都沒有做。
我認為“伯樂”與“千里馬”并沒有先后之分,有的只是身份上的差別,“伯樂”是發(fā)現(xiàn)千里馬的,而千里馬則是被發(fā)現(xiàn)的,當千里馬沒有被伯樂識用時,應該先反省自己,然后加強自己各方面的不足的地方,更加完善自己,再努力學習,讓自己的名氣大增,在沒有那些統(tǒng)治者的幫助下,自己應該做些自己能做的事,就算不被他們所發(fā)現(xiàn),所任用,也可以做出一番事業(yè)的,到頭來,你的所做與所為就會被人民所廣為傳頌,那樣,你的名氣不就大了么?名氣大了就自然會傳到統(tǒng)治者的耳里,那到時,統(tǒng)治者就會自己來找你的,到那時候,你還愁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
在我們現(xiàn)代社會中,伯樂與千里馬都常有。“千里馬”太多,而怎樣才能讓你脫穎而出呢?那最根本的就是好好學習,做出一番小成績,再讓“伯樂”來發(fā)現(xiàn)你,那時,就不愁該怎樣施展才華了。
馬說讀后感 篇5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題記
今天,在語文課本上學了《馬說》,鑒別千里馬,靠的是伯樂的慧眼,而我們生活中呢?是否也要靠自己的一雙“慧眼”呢?
我認為生活中需要。
生活中,勤奮刻苦的人不計其數(shù),但懂得賞識他人的卻少之又少。能干的人知道:勤勞可以換來報酬。殊不知,懂得賞識他人的人,能夠得到比報酬更多的東西。
學會賞識,你便擁有一種能力。伯樂的眼睛不是天的生的,而是后天煉就的。學會賞識,你需要深思熟慮。一旦“看走眼”,輕易用人,后果將是非常嚴重的。秦二世錯用趙高,結(jié)果官逼民反……只有考慮周全,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劉備當年為什么獨具慧眼看中諸葛亮而不惜三顧茅廬?正是因為他看中了諸葛亮過人的才智、敏銳的政治頭腦以及超強的分析能力。
學會賞識,會影響甚至改變你的一生,懂得賞識別人,就如同自己得到了成功的秘訣。漢武帝慧眼識別英雄,結(jié)果衛(wèi)青、霍去病都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劉邦識人有方,結(jié)果張良、蕭何等一批人才成了他的開國功臣。可見,學會賞識,對人有多大的影響!
學會賞識,猶如干旱的田地迎來了久別的甘霖;學會賞識,猶如在人生殿堂里添上了一顆璀璨的明珠……
伯樂的眼睛,其實就是會識別、賞識。借你一雙慧眼,去學會賞識別人吧!
馬說讀后感 篇6
最近我們學習了韓愈的《馬說》這篇文章,這是一篇有感而發(fā),托物寓意的散文,表達了作者自己得不到重用的憤懣,也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敗。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一個有才能的人出生貧賤會引起誰的注意、欣賞、重用呢?滿腹詩書卻沒有舞臺施展,還有什么能比這更令人惋惜的呢?拼搏過后好不容易取得一些好成績,卻不曾想:能在這種環(huán)境下取得那么好的成績,就憑他的意志將來定有大的作為,而是膚淺的認為:在那種環(huán)境下取得那么好的成績是多么艱難,定是竭盡其能了。“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自己不識材硬說別人沒有才,看來伯樂真是難遇呀!真的等到成就顯著時人們才恍悟過來:這人不簡單,是個人才。時間雖然證實了真的有才,但生命還剩幾朝啊!
一些古代的文學大儒如:杜荀鶴、蘇軾、韓愈等都因被埋沒而憤懣、傷感、憂郁過。社會在他們的腳下畫了一個圈,限制了活動范圍,卻永遠不能在他們頭上戴個金箍限制思想,所以他們的不滿都發(fā)泄在了文章中,留給了當今人們見證歷史的證據(jù)。現(xiàn)如今21世紀了,國家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了,機會也多了,當然“伯樂”也多了,我們只要抓住恰當?shù)臋C遇,展示自己的特長和優(yōu)點,自然就有伯樂欣賞你,為祖國貢獻的機會也多了。
馬說讀后感 篇7
今天,我讀了我國唐宋文學八大家之一韓愈寫的《馬說》這篇文章,讀得即認真又仔細。
《馬說》這篇文章寫的是刻畫出一匹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千里馬”因為得不到“伯樂”的發(fā)掘,又因為“食馬者”用不適當?shù)姆椒ㄈワ曫B(yǎng)和對待這匹“千里馬”,從而導致了“千里馬”被埋沒。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把自己當作“千里馬”,把發(fā)掘他的“伯樂”當作是“伯樂”,把愚妄淺薄的統(tǒng)治者比作是“食馬者”,在最后,食馬者還因不懂的是別“千里馬“而感嘆:”“其真不知馬也”中可以看出“愚妄的統(tǒng)治者的昏庸無能而把有才能的人流失。此文直接地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tǒng)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摧殘人才的現(xiàn)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對于不識人才,埋沒、摧殘人才的行為發(fā)出了強烈的譴責。這篇文章巧妙的運用了比喻手法。將韓愈本人比做“千里馬”;將中用韓愈的人比作“伯樂”。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才需要學會表現(xiàn)自己。我們需要“伯樂”,但我們更要學會自己去找“伯樂”。只要有真本事就應該展現(xiàn)出來。
社會給了人才一個施展本能的舞臺,創(chuàng)造了一個公平、公正、自由的人才競爭社會,讓每一個人靠真才實學贏得社會地位。最重要的就是靠自己,如果你是“千里馬”,如果你確實有才,那么你就應該展示自己的風采,讓“伯樂”發(fā)現(xiàn)你。
這就引發(fā)我們深思。在愈加強烈的社會競爭中,怎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除了必須的才能以外,我們必須要進取、必須要自主、必須要堅強、必須要爭取一切機會。如果甘于做個平凡人,那縱然有成萬雙手托舉你,你仍然只是個平凡的人。振奮起來,抓住機會,真正能夠拯救你的人只有你自己而已。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是珍珠總會發(fā)亮的,只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哪怕是沙子也會發(fā)出耀眼的光芒的。
馬說讀后感 篇8
今天,我讀了《馬說》這篇文章,讀得即認真又仔細。
《馬說》的作者是我國唐代著名詩人,此文寫于貞元11年至貞元16年間,這時的作者初登仕途得不到重用。曾三次上宰相求擢用,但沒有達成,便寫下此文來抒發(fā)“伯樂不常有”的情感。
《馬說》這篇文章寫的是刻畫出一匹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千里馬”因為得不到“伯樂”的發(fā)掘,又因為“食馬者”用不適當?shù)姆椒ㄈワ曫B(yǎng)和對待這匹“千里馬”,從而導致了“千里馬”被埋沒。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把自己當作“千里馬”,把發(fā)掘他的“伯樂”當作是“伯樂”,把愚妄淺薄的統(tǒng)治者比作是“食馬者”,在最后,食馬者還因不懂的是別“千里馬“而感嘆:”“其真不知馬也”中可以看出“愚妄的統(tǒng)治者的昏庸無能而把有才能的人流失。此文直接地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tǒng)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摧殘人才的現(xiàn)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對于不識人才,埋沒、摧殘人才的行為發(fā)出了強烈的譴責。這篇文章巧妙的運用了比喻手法。將韓愈本人比做“千里馬”;將中用韓愈的人比作“伯樂”。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才需要學會表現(xiàn)自己。我們需要“伯樂”,但我們更要學會自己去找“伯樂”。只要有真本事就應該展現(xiàn)出來。
社會給了人才一個施展本能的舞臺,創(chuàng)造了一個公平、公正、自由的人才競爭社會,讓每一個人靠真才實學贏得社會地位。最重要的就是靠自己,如果你是“千里馬”,如果你確實有才,那么你就應該展示自己的風采,讓“伯樂”發(fā)現(xiàn)你。
這就引發(fā)我們深思。在愈加強烈的社會競爭中,怎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除了必須的才能以外,我們必須要進娶必須要自主、必須要堅強、必須要爭取一切機會。如果甘于做個平凡人,那縱然有成萬雙手托舉你,你仍然只是個平凡的人。振奮起來,抓住機會,真正能夠拯救你的人只有你自己而已。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是珍珠總會發(fā)亮的,只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哪怕是沙子也會發(fā)出耀眼的光芒的。
馬說讀后感 篇9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這是《馬說》作者韓愈的觀點.
“世有伯樂與千里馬.”這是我的觀點.
我認為千里馬與伯樂是同時誕生的.因為在“伯樂”這個新名詞出現(xiàn)前,沒有所謂的千里馬;而在“千里馬”這個神奇的物種出現(xiàn)前,更沒有所謂的伯樂.于是假設:某年某月,千里馬與伯樂同時誕生并相遇相識.于是伯樂成就了千里馬——名聲遠揚,千里馬成就了伯樂——鑒馬大家,皆大歡喜.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并非僅僅是伯樂在尋求千里馬.尋找,是雙方的事.
再談談當時的情勢,韓愈所在的朝代唐朝是中國古代相對鼎盛的時期,人才濟濟、英雄輩出.不由生疑:為何韓愈不在其之列?為何馬說中怨聲四起?答案是堅持!是爭取!“千里馬”們是否為自己的命運爭取機會?是否如毛遂般薦一下自己?沒有,從來沒有堅持!為了證明自己所謂的“志存高遠”,就做“無病之呻吟”,郁郁而終;就隱居山林,不諳世事;就安于現(xiàn)狀,全然忘卻了自己是千里馬,自己有能力更有責任去主宰這所有一切.沒有,完全沒有爭取!只是偶爾清醒過來,滿腹惆悵的跑出“馬棚”吶喊幾聲“誰主沉浮!”而已.
既然如此,那就怨不得伯樂了.千里馬不爭取機會、不愿展示自己而直接導致他們的悲慘下場.縱然伯樂尋遍萬水千山,踏破千百雙鐵鞋,終而只能坐在馬棚邊上嘆息:為千里馬悲哀,為自己悲哀.因為就是再有才能,如果自己早已放棄、早已屈服,那便無異于扶不起的阿斗.
這就引發(fā)我們深思.在愈加強烈的社會競爭中,怎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除了必須的才能以外,我們必須要進取、必須要自主、必須要堅強、必須要爭取一切機會.如果甘于做個平凡人,那縱然有成萬雙手托舉你,你仍然只是個平凡的人.振奮起來,抓住機會,真正能夠拯救你的人只有你自己而已.至于伯樂,只是起輔助作用罷了.
因此,“神馬”遭迫,莫怨伯樂.
馬說讀后感 篇10
今天我讀了韓愈的《馬說》。
這是一篇關(guān)于“馬”的議論文:借議“馬”而論“人”。以“千里馬”比喻“人才”,而且開門見山:“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強調(diào)人才是需要有眼光的人去識別、選拔、使用的。然后回到現(xiàn)實,談“千里馬”也即人才的命運。最后提出“天下無馬”還是“不知馬”,即“有沒有人才”、“識不識人才”的問題,正是和開頭呼喚“伯樂”相呼應。
這都是文字本身所表達的意思,但在文字的背后,還隱含著一層些意思,需要我們?nèi)プ聊ィンw會。比如我在讀“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從這連續(xù)的三個“不”中,我分明可以感受到作者“懷才不遇”的無奈和痛苦:他是如何急切地等待著一個“伯樂”。我想,這才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動因和主旨所在。
這種寓抒情于議論之中的寫法,很值得我們學習和琢磨。更是一次閱讀方法的實驗:如何在弄懂了文字本身的意思的基礎上,再去體會其“言外之情,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