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讀后感十三篇
名人傳讀后感 篇1
人們常說:“一本優秀的傳記不僅能讓我們認識世界,還會讓我們更深刻地了解人生。”《名人傳》即:“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三篇傳記。他們的主人公分別為音樂家、雕塑家和小說家,不過,雖然他們的職業和所處的年代各不相同,但他們所追求的理想卻是相同的——為了真理和正義所做出的努力。
面對痛苦、面對孤獨,貝多芬選擇了堅持自己的信念,作為一個聽不到任何聲音的音樂家,他給人一種傲慢的錯覺,對于政治上的專制統治,無情的戰亂,他卻選擇了反抗,為了和平,貝多芬曾說:“只要是為了獲得更美的事物,任何規律都可以破除。”這句話準確地表達了他當時反對專制的心理,而米開朗基羅又何嘗不是呢?為創造表現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因為他相信只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堅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淪,那么就一定會沖破精神上的束縛,本想他的人生理想中。而托爾斯泰則用他的筆桿描寫除了當時社會的陰暗,對神的信仰是他堅持不懈地用筆尖向人間播撒愛的種子。
而我面對現在的和平,美好的社會,更應該用刻苦的學習,豐厚的知識,武裝自己,走向美好的未來。
名人傳讀后感 篇2
《名人傳》,又稱為《巨人三傳》,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羅曼·羅蘭創作的傳記作品,它包括《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三部傳記。
此傳記里的三人,雖然一個是德國的音樂家,一個是意大利的雕塑家、畫家、詩人,還有一個是俄國的作家,各自處于不同的領域,但他們都是偉大的天才,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上,為尋求真理和正義,為創造能表現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獻出了畢生精力。他們堅信只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堅忍果敢,不因悲苦與劫難而一味地沉淪,那么就定能沖破肉身的束縛,奔向人生的崇高境界。
《名人傳》非常好地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今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貝多芬的“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米開朗琪羅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無不表明偉大的人生就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斗。
貝多芬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盡管父親性格粗暴母親的文化素養不高,自己的長相也十分丑陋,最后還不幸的失聰,但他也能成為一名享譽全球的音樂大師。古語云:“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貝多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米開朗基羅的一生坎坎坷坷,六歲喪母。即使十三歲進入畫室,但由于成績過于優秀,他的老師為之嫉妒。一年后他就轉頭另一所雕塑學校。又因為宗教沖突,他離開那先后到達威尼斯、羅馬等名城雕塑水平得到了提高。即便如此,他也能創造出名作。
小說家列夫托爾斯泰兩歲喪母,九歲喪父,是一個孤兒,青少年時代的托爾斯泰,不僅常為思想苦惱,還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絕望,但他在人生的征途中不懈努力,最終成為了享譽世界的大作家。
以上三位名人,都有不平凡的一生。一個人如果過的值得去記錄,那么就成功了!即便他們在這成功的道路上遇到了無數困難,他們都能一一克服。我們現在的條件比他們優越很多,不成功還對的起自己嗎?遇到困難就想想他們是怎么做的,學習借鑒,不斷進步,就可成功!
名人傳讀后感 篇3
我從貝多芬身上學到了許許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別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種頑強地與命運抗爭的精神。貝多芬全名叫“路德維希·馮·貝多芬”。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對他來說就好像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斗爭。父親急于想開發他的音樂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貝多芬練習各種樂器。當他稍長大一些,惡運又一次降臨到了貝多芬的頭上:他失去了最親愛的母親,貝多芬悲痛欲絕,只有寫信向朋友哭訴。苦難中長大的貝多芬也是幸運的。法國大革命爆發之時,貝多芬曾遇見莫扎特,并相互交流。接著,又拜海頓為師。后來,貝多芬開始嶄露頭角。就在貝多芬初次嘗到成功的甜蜜的時候,痛苦又一次降臨。慢慢地,貝多芬耳朵的聽覺越來越衰退,他的內臟也受著劇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還是瞞著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隱瞞了,才寫信給韋格勒醫生和阿曼達牧師這兩位好友。貝多芬耳聾的程度是逐漸增加的,但沒有完全聾,可以說,幾乎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聾后寫的。
名人傳讀后感 篇4
18XX年,他愛上了一位名叫朱麗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殘疾(此時他已耳聾)以及朱麗埃塔的自私、虛榮,兩年后她嫁給了一個伯爵。肉體與精神的雙重折磨,都反映在他這一時期《幻想奏鳴曲》《克勒策奏鳴曲》等作品中。席卷歐洲的革命波及了維也納,貝多芬的情緒開始高漲,這時的作品有《英雄交響曲》《熱情奏鳴曲》。
音樂大廳的演奏,獲得再多掌聲也無法改變貝多芬的處境,往往是每次演出完畢,他都得不到一分錢,沒人關心他的生活是否困苦,所有人都以為貝多芬有足夠的錢財。18XX年貝多芬與布倫瑞克小姐訂婚,愛情的美好產生了一系列偉大的作品。不幸的是,愛情又一次把他遺棄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結婚了。不過這時貝多芬正處于創作的極盛時期,對一切都無所顧慮。他受到了世人矚目,與光榮接踵而來的是最悲慘的時期:經濟困窘,親朋好友一個個死亡離散,耳朵也已全聾,和人們的交流只能在紙上進行。面對生活苦難,似乎沒有什么能使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創作風格扭轉了維也納當時輕浮的風氣。
為了更美,沒有一條規則是不可以被打破的。
名人傳讀后感 篇5
《名人傳》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寫的。書中寫了三個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貝多芬,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
這三個人物中令我感動最深的是貝多芬,他是個音樂天才。小時候,他的父親就發現他有音樂天分,于是他天天讓貝多芬練琴。但之后他不顧及貝多芬的情緒,一個勁的想把他培養成天才,有時他還把貝多芬和小提琴關在一個屋子里這是導致貝多芬脾氣暴躁古怪的原因。不幸的事很快降臨,他的耳朵聾了,這對于一個音樂家來說無疑是最大的打擊。但不久后,他又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音樂創作中。
貝多芬的一生是悲慘的,但他為什么成功了?我認為他的成功是正因他有著奮斗的精神,過人的毅力,應對困難毫無畏懼。在生活中,如果我們遇到困難,經常會請求別人的幫忙而不是獨立應對,但貝多芬古怪的性格使他沒有多少朋友,因此應對困難,只能孤身戰斗,但這卻使他學會了別人不會的東西,因此我們應學習貝多芬的精神。
名人傳讀后感 篇6
讀《名人傳》雖然已經是前段時間的事情了,但是這本書對于我的人生觀的影響一直都是深遠持久的。
《名人傳》給我最大的影響就是在于對于人品的培養,以及對于人生的一種態度。
沒有一個人天生就會成為名人的。所以說,每一個名人的背后都是有著自己的獨特的人生經歷以及感悟的。
但是,每一個名人雖然成長的經歷以及經驗是不見相同的,但是從整個的經歷所能夠給予的東西來看,其實就是大同小異的。
因為通讀整本《名人傳》就會發現,每一個名人都是有著自己面對困難時候的奮戰的一個過程。
所以說,面對困難的態度以及應對方式還是決定一個普通人會不會成為名人的主要因素。
一般來說,面對困難的時候會有三種不同的態度。一種是積極面對,一種是一味逃避,還有一種就是不斷地尋找推卸的途徑。
其中,選擇第一種的人成為了名人或者是英雄,選擇第二種的成為了懦夫,而選擇第三種途徑的則是成為了真正的社會的敗類。
而且,對于一個人的品質的培養是一個比較長久的過程。所以對于一般的人來說,想要讓自己的人生方向朝著名人的方向發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將自己的人生態度進行擺正。
只有在日常的小事當中,讓自己對于不同的環境以及面臨的情況有一個正面積極的態度,久而久之,在人生的推進過程當中也就形成了一種處理事情的正確的態度以及觀點。
名人傳讀后感 篇7
我們享受著他們的天才創作出來的作品,同享受我們先輩的偉績一樣,不再去想聽他們流出的鮮血,這無疑是使我們尷尬的事情,因為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鏡,使我們的卑劣與渺小纖毫畢現。我們寧愿去贊美他們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們人格的偉大。不是的,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們將在那里獲得更大的啟示。《名人傳》就猶如向我們譜寫了一首“英雄交響曲”。我們從中得到的啟發是:每個人的身上都會降臨苦難與災害,我們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奮斗,與其羨慕偉人,不如學習偉人人格的偉大,讓自己的人生充滿意義,與其靠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不如堅持自己的信念、真理和正義,讓自己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
名人傳讀后感 篇8
生活中我們會因為自身或者周圍的因素感到煩惱,這時,《名人傳》則是很好的心靈慰藉。在這其中,你會感受到這些名人面對困難而迎難而上的獨特魅力。
《名人傳》寫了三位名人——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他們都生活在戰亂的年代,和平、自由和民主是他們共同的追求,他們經常作出自己的政治見解。“樂圣”貝多芬一生被耳聾疾病所困擾,被愛情做拋棄,但他發誓“要扼住命運的喉嚨”。進而創作了舉世聞名的樂章,如《月光奏鳴曲》、《第九交響樂》還有為他人歌頌快樂的《歡樂頌》。偉大的雕塑家和畫家米開朗琪羅,他的性格難以琢磨透,他有不屈的戰斗精神和堅韌的意志,卻屈服于教皇腳下,因恐懼戰爭逃跑,但卻是這樣的兩面性使他顯得偉大而卑微。托爾斯泰是作者羅曼。羅蘭的啟示者,這位極富愛心、看見窮人經受苦難,自己的“富貴”不禁憐憫得掉下眼淚,最終在真理和愛的面前徘徊。他們都經歷了苦難的人生,想過結束自己的生命,但心中的信念無法讓他們停止腳步,他們憑借著身上獨特的閃光點,創作了一個又一個為后人所贊頌的偉大杰作。
而我們要學習的,就是這些迷人的閃光點。不要輕易被眼前的困難打敗,不要因一點挫折而叫苦連天,應該堅持不懈地朝著自己的理想奮勇前進。《名人傳》里所詮釋的,我想應該是這個。
名人傳讀后感 篇9
寒假期間我閱讀了羅曼·羅蘭的《名人傳》,深有感觸。
《名人傳》的作者羅曼·羅蘭是20世紀法國著名作家。這本書是羅曼·羅蘭追求人類進步與生命和諧的博大而寬廣的心靈中吟詠出來的對于人類最偉大的英雄的贊歌。《名人傳》寫的是三個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德國
作曲家貝多芬、意大利天才雕刻家米開朗基羅和俄羅斯名作家托爾斯泰。
《名人傳》非常好地印證了一句中國人蘇軾的豪言壯語: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貝多芬的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米開朗琪羅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
,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無不表明偉大的人生就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斗。是的,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都是世界的征服者。他們經歷了各種的磨難卻沒有向命運屈服,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不屈不撓的抗爭著,
最終成為了偉人。這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艱難和挫折是對命運和人生的最好錘煉!《名人傳》就猶如向我們譜寫了一首英雄交響曲。我們從中得到的啟發是:每個人的身上都會降臨苦難與災害,我們與其怨天尤人,
不如努力奮斗,與其羨慕偉人,不如學習偉人人格的偉大,讓自己的人生充滿意義,與其靠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不如堅持自己的信念、真理和正義,讓自己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
我們作為學生,在遇到難題時,在學習成績下降時,在被挫折拌住腳時,也要向貝多芬、米開朗基羅、托爾斯泰學習,我們要借著名人的光芒,再一次擦亮我們的眼睛。用堅定的信念去面對挫折,用頑強的毅力去實
現理想,這樣才能征服世界。
名人傳讀后感 篇10
《名人傳》由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組成,它們均創作于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是在后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在這本《名人傳》中最令我感動的就是貝多芬的故事。貝多芬是個音樂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親發現了,他天天讓貝多芬練琴,不顧及他的心情,一個勁兒的培訓他,有時甚至把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進一個屋子里關起來。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慘的,他的母親在他十六歲時就去世了,他的父親變成了揮霍的酒鬼。但是貝多芬沒有因此而沉淪,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熱愛的音樂事業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奮,很快他就成名了。當他沉醉在音樂給他帶來的幸福當中時,不幸的事情又發生了:他的耳朵聾了。貝多芬這樣以音樂為生的大音樂家,耳朵卻聾了,這個打擊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名人傳》里貝多芬的“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米開朗琪羅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
我們的時代千變萬化,充滿機遇,我們渴望成功,但我們卻不想奮斗。做一個人,就要學會在痛苦中尋找快樂,尋找生活的希望。
名人傳讀后感 篇11
給老師的畢業贈言,古人不遠,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世小名人傳讀后感
太陽落山了,它那分外的強光從樹梢頭噴射出來,將白云染成血色,將青山染成血色。名人傳讀后感
暗藍色的高空中閃耀著一顆白亮耀眼如鉆石的星星——啟明星。青蛙碧綠的身體上布滿了墨綠色的斑點,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過了氣,一鼓一鼓的。
夏天,雨點嘩啦啦。天上的雨點像篩豆子似的往下直掉,打碎了如鏡的湖面,嚇跑了原本想跳上水面看看雨景的小魚兒。這時候,一個高個子青年人匆匆忙忙 地朝了鋼口跑去。他頭上戴著鴨舌帽,鴨舌前吊著一副藍色的眼鏡,滿臉通紅,流著汗水,腳穿帆布襪子和厚鞋,手上戴著帆布手套。,我喜歡的風味食品,給老師的
盛夏,天熱得連蜻蜓都只敢貼著樹蔭處飛,好像怕陽s光傷了自己的翅膀。李阿姨快四十歲了,長年的辛勞,給她眼角留下淺淺的魚尾印跡。不過,她那濃密油亮的短發,仍是那么烏黑。眼睛雖是單眼皮,但秀氣、明亮。那高高的鼻梁下經常有力地緊抿著的嘴唇,顯示著青零星的活力。
星星比任何時候都要多,又大、又亮,它們既不眨眼,也不閃爍,是恬靜的,安詳的。
名人傳讀后感 篇12
《名人傳》的作者是法國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 _羅曼。羅蘭。《名人傳》記敘了貝多芬,開基米德。托爾斯泰這三位偉人苦難和坎坷的一生,同時也贊美了他們頑強拼搏的意志,和堅韌不拔的品格。此傳里的三個人,雖然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雕塑家、畫家,另一個是作家。但在各自不同的領域里,他們都是偉大的天才,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非凡成就!
我最喜歡音樂家貝多芬,貝多芬的童年并不像我們大多數孩子的童年幸福,貝多芬的童年是悲慘的。父親為了讓他在音樂方面有所成就。整天地把他關起來使用暴力逼著他學提琴或洋琴。值得慶幸的是,貝多芬不僅有相當高音樂天賦還很熱愛音樂,十一歲已經是樂隊成員,兩年后即成為大提琴手。世事不令人如意,正當他的音樂腳步遂漸站穩時,年輕的貝多芬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母親因肺病不愈而撒手人寰。隨之帶給他的是各種的壓力:父親因酗酒而被辭退。兩個兄弟還小,需要人照顧,此時的貝多芬擔起一家之主的重擔。
而在1796年后貝多芬一生的又一次磨難悄悄來臨。在1796年后的四年里,貝多芬明顯感覺聽覺在逐漸衰退。盡量對家人,朋友、陌生人隱瞞他的殘疾。直到1820xx年他的朋友魏蓋勤醫生和阿芒達牧師才得知此事。1815貝多芬的聽力完全喪失聽力不得不用筆代替口與人交流。他的事業受到了具大的困難。1820xx年有一次貝多芬要求親自指揮演奏,但因為耳朵的關系,現場一片混亂,兩年以后,也就是1820xx年,貝多芬終于可以在臺上自如的指揮。
我要學習貝多芬的意志和品質。
名人傳讀后感 篇13
在暑假期間我讀了一本書名叫《名人傳》它是由法國著名作家羅曼 羅蘭他告訴了我們三位名人的英雄事跡分別是:貝多芬,米開朗基羅和托爾斯泰。一個是德國的音樂家,一個是意大利的雕塑家、畫家、詩人,另一個是俄國的作家,他們都是著名的天才,在人生悲傷的征途上,為尋求真理和正義,為創造能表現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獻出了畢生精力。
貝多芬,他的音樂受到歡呼,他的困難卻幾乎無人問津,病痛一直伴隨著他。在生命的末日寫出了不朽的《歡樂頌》。米開朗琪羅,每從事一項工程,都必然遭到一批小人的嫉妒和怨恨,可他很努力,他同貝多芬一樣終身未婚,沒有能享受到真正的愛情。他直到臨終前幾天還整天站著塑像,終于留下傳世杰作。托爾斯泰,要面對整個貴族上流社會,以至被教會開除教籍。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了擺脫貴族生活的決心。他們都很悲慘,可卻創造出了偉大的杰作,他們或許受病痛的折磨,悲慘的遭遇,內心的惶恐。可他們依舊堅持。
貝多芬,他以自己的創作風格扭轉了維也納當時輕浮的風氣。米開朗基羅似乎命運注定他只能在無休止的干涉中替別人干活。不僅如此他的愛情也不太理想。 托爾斯泰是苦惱的:他本人擁有地位和財富,但他時常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難安;他同情下層民眾,又對他們缺乏信心。因此,他厭倦自己的生活,決心和自己的社會決裂。
這就是名人的事跡,他們往往是悲慘的但同時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令人驕傲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