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魚哲學》讀后感
這本書是一位家長推薦我讀的,她是高校的一位老師,本人素質很高,但偏偏她的孩子腦子慢,于是她經常和孩子生氣,一天她讀了這本書很受啟發反思了自己以前的行為的,于是也推薦給了我。這本書我前前后后讀了兩遍,感覺雖然它是一本關于幫助人怎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好書,但是我也感到了它對我們的教育教學上也有很大的運用價值。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公司里的中層領導怎么也與下屬搞不好關系,每天被工作和復雜的人際關系搞得疲憊不堪,一天一個朋友建議他放松一下,去看鯨魚表演,他推脫不掉只好前往。在水族館,虎鯨的精彩表演博得了滿場觀眾的陣陣掌聲。要知道,虎鯨是一種吃人的大型海洋動物,訓獸員是怎樣讓這個兇狠的大家伙俯首帖耳呢?于是,這個人找到訓獸員想了解其中的奧妙,訓獸員很輕松地向他介紹了自己是怎樣訓練虎鯨的,而這次談話讓他收益匪淺、豁然開朗。
文中詳細介紹了怎樣訓練虎鯨,既不是我們通常見到的饑餓訓練法也不是我們想象的鐵碗式(體罰)訓練。那他們是怎樣訓練的呢?比如讓虎鯨鉆圈,他們給虎鯨吃得飽飽的,然后和它一起游戲,讓虎鯨在精神上放松、愉快,然后在游戲中讓它鉆圈,開始虎鯨沒有鉆圈的意識,所以有一次沒一次的,但是當它無意識地鉆過一次圈之后,所有的訓獸員就為它鼓掌叫好,而且給它最喜歡的食物作為獎勵,還要摸摸虎鯨的頭,但是緊接著虎鯨又沒有鉆過去,這時訓獸員象什么也沒有發生一樣,繼續和身邊的人聊天。當虎鯨再次鉆過時,大家又及時激勵它,就這樣虎鯨很快學會了鉆圈。這個例子向我們介紹的就是今天我給大家講述的“鯨魚哲學”,“鯨魚哲學”就是發現別人做得正確的事。
注意力就象陽光一樣,我們關注什么,什么就會生長;我們忽略什么,什么就會枯萎。把事情越做越好,需要經常被注意到,被認可,并且被獎勵。對人,我們也需要做同樣的事,發現他越做越好,即使做得不是完全正確,也要表揚他們的進步等。
看完這本書,我想孩子們就好比是個小動物,我們就好比訓獸員(也許比方得不太恰當),我們要訓練孩子們養成好多好的習慣,例如學習的習慣、讀書的習慣、思考的習慣、講衛生的習慣等等,而我們也象是一個團隊中的核心領導人物,我們的認識水平和管理策略是直接影響我們的管理能力,看了這本《鯨魚哲學》之后,我也反思了我以前的一些教育教學行為,并且寫下了一些我的感受:
第一。你越去注意某個行為,這個行為就越有可能被重復,當我們不太注意他們犯的錯而是多關注他們做對了的動作時,他們就會更經常地做正確的動作。我個人認為很多老師,包括我在內很象書中介紹的“海鷗型”經理,在這里我們稱她為“海鷗型”教師,你把孩子們撂在一邊不管,直到孩子們做錯了事。這時,你就會撲出來,狂吼亂叫一氣,沖每個人發通火。而這種辦法不好在,你恰恰是在孩子做錯事是時候跳出來,無形之中強化了他們的錯誤的行為,更重要是孩子們從開始就沒有得到一個正確的指導,在他們懵懂的內心沒有怎樣做才是正確的方法,只有這樣做是不對的警示。
第二。把事情越做越好,需要經常被注意到,被認可,并且被獎勵。對人,我們也需要做同樣的事,發現他越做越好,即使做得不是完全正確,也要表揚他們的進步。有時候,我覺得我們太關注孩子的做事的結果,而沒有關注他們的過程,尤其是我們年輕的老師過于急燥,對孩子大的進步大加表揚,而對他們小的進步或過程中所有好的表現沒有及時肯定,讓孩子們得到一個表揚太難了。
第三。所有良好的表現都始于明確的目標。如果老師不能坐下來和自己的孩子們共同討論并制定一個遠大但可以實現的目標的話,這些孩子們就不可能明白老師到底希望他們做什么,也不知道良好的表現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如果你的孩子們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那作為老師,無論你干什么就都是無濟于事的了。例如,《愛麗絲漫游仙境》中的愛麗絲都明白這個道理。當她走到岔路口的時候,她發現柴郡貓坐在那里,于是她就問:“我該走哪條路呢?”“你要去哪兒?”貓反問她。“我不知道。”愛麗絲回答到。“那樣的話,走哪條路都無所謂了。”貓立即回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