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傷仲永有感500字(精選5篇)
讀傷仲永有感500字 篇1
閱讀課上,我在《語文讀本》中看到一篇題目叫《傷仲永》的文言文。初讀之后,不甚理解;細細讀來,感觸很深。
“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們的才能雖有差別,但主要來自于勤奮學習!秱儆馈返墓适陆o我很大啟示,一個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賦,但如果不努力學習,也很難取得真正的成就。
仲永的故事是這樣的:并非書香子弟的方仲永5歲時便能“指物作詩,立就”,并“自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觀者”,因而揚名邑中。到了十二三歲,才氣漸減,“令作詩,不能稱前之所聞。”到了成年,竟“泯然眾人矣”。
一個天資聰穎的神童,因為被唯利是圖的父親每天帶著四處走訪,而不讓他學習,使得“神童”竟淪為一個默默無聞的“庸人”!這能不叫人扼腕嘆惜嗎?神童泯然眾人,責任在于他父親,原因是“不使學”。像方仲永這樣的天才,由于后天沒有好好學習,尚且要成為普通的人,那么,那些本來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學習,豈不是連一個普通的庸人還不如嗎?
所以說,才能來自于勤奮學習!“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學習而淪為“庸人”的,在歷史上屢見不鮮;而本來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堅持不懈地奮發努力,而成為舉世聞名的科學家、發明家的卻大有人在。
牛頓不是神童,但他終身勤奮學習,終于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愛因斯坦不是神童,大學考了兩次才被錄取,畢業后到一家專利局當了7年職員,他在艱苦的條件下頑強學習和工作,終于奠定了相對論的基礎。
不僅在科學上如此,在文學藝術上也是如此。不論是誰只要付出和他們同樣艱辛的努力,都能取得這樣或那樣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爾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樣深刻地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才能來自勤奮學習!
讀傷仲永有感500字 篇2
最近,我剛讀完王安石所著<<傷仲永>>一文,感觸頗多,不禁為方仲永的''泯然眾人''而惋惜.神童方仲永由神入凡的經歷,追根尋源,不可否認有眾多原因,在我看來,主要還是因為他所處的環境使其成長產生了畸形.
年幼的方仲永才華出眾,其父在名利的誘使下,使單純的方仲永過早的接觸了外界環境,邑人經常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的行為,終使得他'不使學'漸埋沒了.
古語曰人性如素,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以入者變,其色亦變.此可見,環境對人的成長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讓我們放眼當今社會,試問:在這個信息高度發達的社會,最需要什么?你可能已經猜到——人才.如果我問:什么樣的人才能算是人才,我敢肯定你此時一定很茫然.
在我看來,真正的人才是擁有自主意識的智者,而不是遇事只會照搬教條的機器,比較當今中國社會與美國社會,我不禁要問,為什么泱泱華夏幾千年的歷史面臨人才匱乏的問題,而美國卻人才過剩.
我的答案是:環境
美國社會十分注重培養青年的獨立意識,當他們還是幼年的時候,便同過為父母做家務取得零用錢,十八歲以后差不多都能自力更生了.
前美總統里根的女兒曾領取過救濟金,有人不禁要問,堂堂美國總統連自己的女兒都養不起嗎,他配做一位父親嗎,錯了,這就是獨立,只有脫離了家庭,面臨生存的問題.他們才會憑借自己的才能與素質與他人競爭,物競天則,適者生存,美國社會才會擁有如此多的高素質人才.
而在中國社會,傳統觀念的束縛下,父母從小就要為孩子的生活而拼命掙錢,供養他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比比皆是.
學習+父母供養+結婚生子+吃喝睡=生活,成了恒等公式,乃至于現今社會出現了一批啃老族.
試問,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人才能夠競爭,能夠創新嗎?如此社會又怎會發展,國家又怎會強盛.
蓬生麻中,不扶則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希望方仲永的例子越少越好。
讀傷仲永有感500字 篇3
在我看來,一個天資聰穎的人,那他的前途一定是無量的。直到讀了《傷仲永》這一課,我才認識到自己的這個看法是片面的,同時也對方仲永的境況深感同情,惋惜。有圣人般的天資,居然因為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而成了一個平庸的人。
這篇文言文的情節實屬讓人意外,當我讀到“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時,我不禁大吃一驚,一個從未見過文房四寶的五歲孩兒,在一瞬間卻忽然想起要這些東西,并且還能立即寫出幾句詩,題上自己的名字,這不能不使人大吃一驚,欽佩之意油然而生。當我讀到“父利其然也,日挾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時,我就想:方仲永天資這么好,如果努力學習的話一定會成為曠世奇才的。
帶著這個想法,我就繼續往下讀,當讀到“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時,就想:這次可能是一個失誤吧!不要在意,不要氣餒。當我讀到“又七年,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時,我才知道原來那次仲永把詩寫糟了,并不是一時之誤,而是他的才能的確消式了,他真的變成了一個毫無才華的平庸之人。可惜啊,真是太可惜了!
讀完這篇文章,我不禁思緒萬千。方仲永為什么會由一個“神童”變成一個“庸才”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他沒有接受后天教育。由此我不禁想到王安石的話:方仲永-----一個天資這么好的人,因為后天沒有好好學習而成了一個平庸之人。那我們這些天資不怎么好的人如果不好好學習,下場會和仲永一樣嗎?
深思良久,不禁想起了愛因斯坦對天才的詮釋和對成功的理解: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九的努力。今天在對方仲永的分析中,我也進一步認識了自己。我雖非神童,但生活在這個不平凡的時代,有溫暖的祖國,溫馨的家庭,快樂的學校;有父母對我們的愛,老師的關懷,同學間的友誼;有……我們擁有這么多,而這些都是每個人都擁有的,我們都不平凡,我們都很公平。有了“她”們的滋養,我們應更當立凌云之志,扯起勤奮的風帆!做一個不平凡的自己!
讀傷仲永有感500字 篇4
《傷仲永》中的方仲永是當時遠近聞名的神童。五歲就能“指物做詩”而且“文理皆有可觀者”。 而到了十二三歲,“令做詩,不能稱前時之聞”。最后淪為“眾人”。短短數十年間,一個卓有才華的少年就如此失盡光彩淪為眾人,是何原因?這一切全都是由于他的父親貪圖鄉人的錢財,天天領著仲永四處拜訪鄉里人,沒有讓仲永進入學堂讀書,接受教育,走上報效祖國的道路。唉,怎么能不為仲永的才華消失而扼腕嘆息呢?
盡管文中譴責的是仲永的父親,但卻含有對泯滅人才的環境的批評。文中的社會環境的確不好,鄉里人想用錢財討取仲永的詩作,這才導致仲永的父親認為有利可圖。對于我們現在的社會環境,對此當然會引起共鳴。當今社會,父母只顧著賺錢,忽略了關心孩子的學業。他們往往認為多賺點錢留給下一代,下一代就會衣食無憂?墒乾F在是人才的時代,雖然現在還能勉強生存下來,可過個三五年,就會被社會所淘汰,成為世間的庸才?梢姡h境對于人的影響是很大的。不能目光短淺,只看見眼前利益。文中仲永的父親就是如此,只看見現在有利可圖就要仲永拜訪同鄉人。如果你把他培育成人,利益比這眼前的要強不知多少倍。
一個人先天天資聰明是需要的,但后天的勤奮努力更為重要。但雖有天賦,卻沒有遇上有利于他成長與提高的環境也是徒然。所以作為與仲永同齡人的我們要抓住機遇,在如此優良的環境中成長,作為中學生的我們一定會綻放出最鮮艷的花朵!
讀傷仲永有感500字 篇5
讀完《傷仲永》這篇文章后,的確讓我感到有些”傷”。仲永天生聰明、有才智,年紀小小就能作詩,但最后卻得到”泯然眾人”的結果。像方仲永那樣的神童,如果從小就努力勤奮地學習,將來一定會成為舉世聞名的才子,成為國家的棟梁
天才方仲永為什么不能取得重大的成就呢?我覺得這是方仲永父親的錯,他要承擔主要的責任。仲永的父親貪圖財富,在仲永年小的時候,每天帶著他四處拜訪,尋求利益,而不讓他去學習,耽誤了他學習的機會,白白荒廢了一個天才的一生。這也告訴我們,作為父母的應該給子女最好的教育,而不應該著重與眼前的利益。
人們常說:”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而是勤奮的。”我們現在有這么好的學習條件,老師和家長對我們的學習又是那么重視,因此,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勤奮學習。青少年時期是學習最好的時機,我們要抓緊時間,學習更多的知識,千萬不能”老大徒傷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