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讀后感(精選3篇)
誠信讀后感 篇1
小時候,老師、家長常常教導我們做人一定要誠實、守信,因為如果一個人失去了誠實守信,盡管那個人再聰明、再能干,那個人就失去了做人最基本的原則,所以我們要從小養成誠實守信的好習慣。在中國古代,上至賢明君主,下至平民百姓,也曾留下過許多誠實守信的故事。如曾子以信教子,曾子說:“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著父母學,聽父母教導,現在哄騙他,就是教孩子們騙人”。還有我曾經看到過一個故事,以前有個明君,想收一名義子來繼承國業,于是,國王便對孩子們進行測試,他給孩子們一些花種子,說誰能在規定的時間里培育出最美麗的花朵,誰就是國王的義子。有個叫雄日的孩子,他把種子細心的栽種在花盆里,經過悉心的照料和管理,但花一直也沒有發芽,日子到了,成千上萬個孩子捧著美麗的花朵來見國王,只有雄日無精打采地端著空花盆,最后國王卻認他做義子,孩子們都百思不解,國王說:花種是煮過的,根本不能發芽,孩子們都低下了頭。
以上的兩個故事和日常生活說明了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立足,干出一番事業,必須具有誠實守信的品德。誠實是我們對自身的一種約束,講信益、守信用是外人對我們的希望,人,應該以誠實守信為重點,作風正派,誠信立身,才是人的崇高品德。如果一個人弄虛作假,欺上瞞下,糊弄國家與社會,千方百計騙取榮譽與報酬,是不受歡迎和不道德的行為,所以我們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誠信讀后感 篇2
從小店開張到現在,一路順風。可是,今天卻出人意料,在賣貨時收回一張50元的假幣,叔叔好像火山爆發一般,臉上的肌肉不停地抽動著,用手拍著桌子,氣急敗壞地說:“真氣死我了,沒料到現在還有人昧著良心用假幣” 。“唉,今天辛辛苦苦忙了一天,哪知全搭進去了。”叔叔一邊長吁短嘆地說著,一邊走出了小店。
正在這時,一位鄰居阿姨走了進來,手里捏著100元鈔票。我的眼睛一亮,心想叔叔那么疼我。我就……,不,我是少先隊員,不應該做這種事。可是一想到叔叔那張臉,我什么也不顧了。“小朋友,我買一瓶葡萄酒。”鄰居阿姨打斷了我的思緒。我拿來一瓶葡萄酒遞給阿姨,然后把那張50元假鈔混入一些零錢當中,小心翼翼地遞給阿姨。阿姨拿著錢和酒走了。我心里的大石頭落了地,心里十分得意。
不一會兒,叔叔愁眉苦臉地回來了,我笑呵呵地跑上去喜滋滋地說:“叔叔,那50元假幣我已經幫你脫手了。”“什么?”叔叔一聽,立刻叫了起來。我得意地把剛才的經過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叔叔,本以為叔叔會表揚我,可叔叔聽完后,臉更沉了,他大聲對我說:“你這樣做行嗎?你這樣做,我怎么對得起‘誠信商店’這個榮譽稱號呢?”我嚇呆了,從小到大,叔叔都很疼我,從沒這樣大聲吼我。我“哇”的一聲哭了。叔叔沉默了一會,摸著我的頭語重心長地說:“我從小就教你要誠實守信,我收了一張假鈔,雖然心里不好受,但也不能再用這錢去害大家呀。你一向都很懂事,快,去把那50元假鈔換回來。”我聽了,始終翹著嘴,叔叔又說:“我知道你在生我的氣,但你想想,你們老師常教你要誠實守信,我們待會兒一起去把假幣交給銀行,好不好?”我聽了叔叔的話抬頭看了看懸掛在墻上的“誠信商店”牌匾,此時,牌匾好像失去了往日的光澤,變得暗淡無光了。我接過叔叔手里的50元鈔票,向鄰居阿姨家走去……
誠信讀后感 篇3
今天學習了《弟子規》第四部分《信》,使我明白做事情要誠信為先,做人要誠實守信。
其中有一句話“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意思是:凡是開口說話,首先要講究信用,說謊話和不誠信的語言,怎么可以呢?這讓我想起了曾經看過的一個故事。故事的內容是:明朝一個叫宋濂的人很喜歡讀書,但家里很窮。他只好向別人借書,可是別人不想借給他,就說十天內必須把書還回來,但那本書不可能十天看完。為了能借到書,宋濂答應第十天一定歸還。到了第十天清晨,晚上下了整整一夜大雪,天寒地凍,那家人以為宋濂不會來了,可宋濂還是把書如期歸還給了書主。書主很感動,就讓他以后可以隨時來看書、借書。我們應該像宋濂一樣做一個守信的人。
姑姑開了一家小家電,來的許多客人都是回頭客,就連好多新顧客也是老顧客介紹來的。這都是因為姑姑的經營以誠信為本,以誠信待人,所以生意異常興隆。姑姑也經常說,她這幾年做生意,最大的收獲就是:做事情,首先要學會做人。
《弟子規》之《信》讓我懂得,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是多么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