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寒《三重門》讀后感(精選4篇)
韓寒《三重門》讀后感 篇1
接觸韓寒的文字都有一兩年了,但是現在才開始看他的成名作,他的比喻依舊很新鮮,《三重門》比起《長安亂》《一座城池》還有《1988》,似乎更有故事情節一些,林雨翔像極了我現在的弟弟,膽怯,又好炫,些許叛逆但又沒什么資本干大的壞事,跌跌撞撞,磕磕碰碰,又是一個學習生涯。
故事本身是極為平常的,夾雜些淺顯易懂的諷刺,是我一直堅持看韓寒作品緣由,像是諷刺教育的那個部分,說“他只屬于孟德斯鳩式的人物,不喜歡教育,但思想覺悟還沒到推翻現行教育體制的高度。因為一旦到了這個高度他馬上就會被教育體制推翻。” 不要只說學生,很多老師也深諳現行的中國式教育弊大于利,但是為了淺薄的工資,為了學校的升學率,自己的飯碗,只能乖乖順從。在以前廣外的日子里面,由于是私立學校,老師的話語權比公立學校的話語權自由些,偶爾有間隙就會抱怨,甚至怒斥填鴨式教育,倏忽又回歸平靜,因為他們總得為月末那小小的工資條奮斗,為了生存,不總得帶著鐐銬跳舞的麼?
還有一處挺觸動我的,是林雨翔進了市重點學校后他的一個朋友說:“怎么叫‘看破紅塵’,我看不起那種悲觀的人,所謂的看破紅塵就是把原本美好的紅塵看成了破爛。”
對呀,看破紅塵不正是悲觀者遭遇挫折消極的通用借口么,有人說不相信愛情,看破紅塵,還不是因為還沒有遇到美好的愛情,或者沒有努力去愛,就說愛情不存在。他也就是因為看破了紅塵所以離我而去,而我還在相信紅塵是美好的,但是我不打算改變我的初衷,我始終相信,只要樂觀,只要有勇氣,紅塵怎么看都是美好的,絢爛的,炫目的。愛情不同于婚姻,也有異于商業,不在于結果如何,過程和付出不更是重要么。
但是,“女人的智慧和愛情詩相對的,愛情多了智慧就少了,這就是古希臘神話中智慧女神雅典娜不談戀愛的緣故。”要說智慧與愛情的本質區別,就是理性和感性的區別了,前者有理可循,后者莫名其妙,這種看似矛盾的說理也戳破了我許多密友的戀愛現實。對于韓寒的諷刺,我相信是真的,但不相信全是真的。
韓寒《三重門》讀后感 篇2
剛上高一的時候,遇到了個很不一樣的語文老師。她患有嚴重的咽病,講課的時候嗓音低沉,告訴我們要嘗試著去蹦極多閱讀,要看看《三重門》。我們都很聽話,可學校對面的小書店庫存也不幾本,怎么也買不著,所以一直也沒看。后來,語文老師也換了。不知那些有幸看過的同學有什么感受。
然后就這樣過了,恩,6年,重新翻看起這本描寫中學生活的小說。似乎過了該看的年齡,但又似乎也正適合。那時的心智,可能也就是當故事看了。
這本書里有大量的信息,古文的,西方的,都是我沒聽說過的。故事普通,文字戲謔,直接指向主題的句子不多。文字還是美的,不及郭敬明的細膩;感情也是有的,不及饒雪漫的悲情。結果,他告訴了我們,我們的穹廬之上是什么。
不能擺脫,家庭、學校、目光的局限,看著自己生活的圈子,不知道圈子的外圍是什么。順著慣性,和周圍的其他人一樣生活。當然,既然被制約在這個圈子里,也只能這樣活。
總之,似乎是一把鑰匙,讓我進到了一個未涉足的領域。
韓寒《三重門》讀后感 篇3
高一高二時,對待韓寒不太感冒?傆X得一群人稱贊他,是隨大流的表現。要突出我的與眾不同,就是不理會。可是后來,偶然機會,舍友買了他的書,偶然去讀了。
我能說,當時本來復讀很郁悶,愣是被書給逗笑了。你可以說是,段子手啊,活著是惡意諂媚啊。我就是覺得,他的書,有趣。本來也不復雜,就是朦朦朧朧的校園戀情,中間穿插學習生活的日常。韓寒的文筆幽默,是沒得說的。比喻有時有點強行,但確實很搞笑,很有意思。我喜歡有趣的人,有意思的人。書中男主也是有點意思的,可以算個逗逼,沒什么大出息,在內心里已經干翻了整個世界,沒人時大喊:“老子最牛!”很難說,主人公是符合“四有”標準的青少年。大概好好就是想說,我就要塑造一個反榜樣的角色,給道學先生看看。因為韓寒就是個有點反榜樣的家伙。印象很深的,是一些笑到不行的說理,比喻,或者說YY。當時真是捧腹大笑,很少看到這么有意思的。我不知道他深不深刻,但是我覺得他有意思。還有結尾那部分,我讀過《圍城》,覺得和錢先生給的結尾異曲同工。就是好像完了,又好像沒完。意境給你留下了,列位看官,自行意淫。不,是自行腦補。在那樣的歲月里,的確是帶給我不少歡樂,現在看,覺得可能有點牽強,沒有那么好。但當時而言,很棒很棒的。
韓寒《三重門》讀后感 篇4
用剛買的kindle看完的第一本書就是三重門,我居然會在這個年齡才看,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為當時出版是嚴肅的黑色封面上白色的三個大字,讓我覺得是一本有關佛教的武俠小說吧。
因為最近韓寒和他的這本書都挺火,就趁著剛買kindle還沒捂熱乎的時候花了幾個晚上的時間把這本書看了一遍,有人說一個小時就可以看完,我看了十幾頁就一個小時了,看書的速度太慢啊。
可以看出我沒看過幾本書。但以我目前的水平來看,這本書還是不錯的,但是絕對不能叫好書。雖然書中以其天馬行空的筆法描寫了一個普通的帶有自傳性質的故事,波瀾不驚的像一般中學生的作文一樣,只是其中遍布作者的奇思妙想的比喻。
雖然這些東拉西扯的比喻生動而且形象,但是總感覺和文章有些分離,什么二戰迅速被拿下的波蘭什么的,有些太突兀了。而這樣的比喻全篇都是。文章不是以細致入微的描寫、生動具體的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情節取勝,而僅僅是一個個支離破碎的比喻將平淡的敘述串聯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