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彌兒》讀后感范文(精選3篇)
《愛彌兒》讀后感范文 篇1
盧梭是十八世紀中最杰出的啟蒙運動家,他創作出了大量的著名作品,其中以《愛彌兒》的影響最為深遠。它屬于一本教育巨著,該部作品主要圍繞主人公愛彌兒進行創作,講述愛彌兒處于不同時期下的生理與心理特點,并滲透了多種教育方法,它在現代教育藝術領域中占據著重要位置,發揮著巨大作用。
此部作品歷經二十年才完成構思,利用三年完成創作,一經發表變引起了轟動性的效應,掀起了教育狂潮。盧梭筆下的愛彌兒不僅擁有哲學頭腦,還勤勞肯干,追求自由與平等,這無疑是一個理想的人物形象,它是作者所憧憬出來的。盧梭借助愛彌兒的形象,對封建教育進行嚴厲抨擊。
縱觀全書,在本部作品中,作者所滲透的教育思想具體表現如下:
1、將兒童單純地看作兒童。提倡應尊重兒童的自然天性,鼓勵自由發展、自助生長,這會讓兒童收獲更多的幸福和歡笑。
2、自然教育思想。本文中的自然教育指代尊重兒童的本質與天性,遵循正常成長規律,結合兒童在不同年齡段所表現出來的具體特征采取針對性的教育方法。
3、作者認為兒童并非小大人,他們擁有別樣的生活,兒童期屬于一個自然現象,客觀存在。為成年生活奠定基礎并不是兒童期的唯一存在目的,它擁有特定的價值。
盧梭認為教育教學工作應尊重事物的客觀發展規律,適應孩子的天性,不允許妄加干涉,更不允許將成人思維生硬地添加到孩子中。在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家長為讓自己的孩子不被殘酷的社會擊退,以免輸在起跑線,賦予孩子過高的期望,害怕自己的孩子輸給別人,便為孩子報各種特長和補習班,鋼琴、舞蹈、畫畫等占據了孩子的業余時間,無暇玩耍,剝奪了孩子的選擇權。這種作法不僅不會達到預期效果,有時還會適得其反,扭曲孩子的性格,產生過多的負面情緒。盧梭提倡教師應正確看待自然教育觀,深入挖掘內在天賦,為盡量孩子提供更多的親近自然的機會,使其自由成長。
《愛彌兒》還是一部關于人性教育的作品,盧梭在書中指出,收獲幸福是開展教育活動的唯一目標。他提倡自主教學,教師應一邊傳授知識,一邊激發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習自主性,從要我學順利過渡到我要學。
在該部作品中,絕不損害別人的思想給我的感受最為深刻,而這也是在向讀者滲透道德教育,無論在個人成長的任何時期,都應嚴格堅守這一教訓,與人為善,不允許損害他人利益。
盧梭主張兒童的教育應順應自然,以兒童為本位。他在《愛彌爾》中開宗明義地說,“一切出于自然的創造者皆好,一經人手卻變壞了。”盧梭認為教育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
而社會對孩子任何的干涉,都會使孩子覺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產生罪惡;任何違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發展,產生嚴重的后果。因此,盧梭極力主張:在兒童的理解力尚未發達之前,要讓兒童遠離社會,回歸自然,到自然環境中去看、去聽,不接受世俗的影響。
盧梭認為,兒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則的“自然的存在”。因此他主張教育應遵循兒童的自然本性,按照兒童自然發展的程序分階段進行。而在他之前的英國大哲學家洛克曾主張,兒童就像一塊白板,教育者可以任憑自己的意愿采用任何方式去塑造兒童。
在這種兒童觀下,教育就是重復訓練,兒童被當作一個容器,由成人隨意填充。這種兒童教育觀對教育的影響十分巨大。在當今學前教育實際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種影響。其實上述兒童教育誤區的例子也是洛克教育觀的流毒。作為一名教師,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孩子的心貼近自然,讓孩子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讀完《愛彌兒》這部偉大的著作,我認為在我們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注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鍛煉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必要讓學生盡可能地接觸、了解、掌握一些最新的科學技術知識,關心當代世界共同關心的問題,把當代和未來的科學發展的絢麗藍圖呈現在他們面前、
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盧梭主張采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這對現在的中小學教育體制也也是有很大的借鑒意義的。另外他所主張的從兒童的個人愛好和興趣出發進行教育的“兒童中心論”,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
我認為在我們平時的教育中,不夠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足夠重視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自主性和個體差異性。
書中有這么一段話,十分值得學習:“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這正提醒了我們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要注意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熱愛學習,主動地去學習。
筆者個人認為,教育教學工作若單純地培養自然人是行不通的,這是因為教育并非獨立發展,它依賴于時代的進步與社會的前進。而教育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通過教育不斷將兒童帶入社會,最終有效適應。而教育的道路并非是一條康莊大道,也沒有特定的法則與捷徑,這需要我們逐步探索,不斷總結。
《愛彌兒》讀后感范文 篇2
暑假名存實亡,以前還讓休息個10天和半月的,今年連這點也沒有了。干也沒干成個什么,休息也沒休息成啥樣。假期,反正就這么拖拖拉拉、糊里糊涂、窩窩囔囔的被打發了,真是可惜。
張馳有道,乃社會前進和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難道當官的連這點也不懂?這樣教師受苦不說,學生受害可就大了。教師反映說,假期補課、上新課,開學后學生上新課就沒興趣、沒勁了。真是疲勞戰術、拔苗助長、欲速不達。
不過,收獲還是有的,雖然沒放假,畢竟沒有正式上班那么緊張,抽時間完成了夙愿,讀了一邊《愛彌兒》,盡管是粗粗的瀏覽了一邊。
《愛彌兒》,18世紀法國教育家、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盧梭著,假借對虛構人物愛彌兒從出生到長大的跟蹤培養,詳細敘述了其自然主義的教育觀,讀起來真讓人蕩氣回腸,嘆為觀止!
自然主義教育觀,即主張按照兒童自然成長的規律來培養孩子,一切順其自然,張揚個性,以使孩子健康成長。盧梭主張自然主義的教育觀,明顯反對英國洛克的紳士教育觀。法國,崇尚自由、民主、創新、浪漫,似乎明顯可以看出受盧梭自然教育觀的影響;而英國人處處中軌中矩的紳士風度,又似乎明顯可以看出洛克紳士教育觀的影子。當然,作為教育家,盧梭對洛克的揚棄和超越,以及以后赫爾巴特對盧梭的繼承和發展,這都是正常的現象,他們各具千秋,都對世界教育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都是偉人。
我認為盧梭對兒童教育最感人和成功之處在于對兒童10歲-15歲之間和20左右即將談婚論嫁時期的教育。
10歲-15歲時期,愛彌兒有一次特別的調皮任性,要出外旅行,盧梭就表面上任其按自己的方式行動,盧梭知道其結果必然要碰壁和失敗,為了不致孩子有什么危險,盧梭又暗地派人跟蹤保護,直至孩子在碰了壁后自我醒悟,完成了自我教育,這即典型的自然教育法。
當愛彌兒到20歲談婚論嫁時,盧梭對其和蘇菲之間戀愛的描寫,極為細膩傳神,那些細微美妙的描寫,可使任何言情小說家汗顏和相形見絀、望塵莫及。當然,盧梭不是言情小說家,主要是要闡述其自然教育觀。當愛彌兒和蘇菲雙雙墜入愛河,看官都認為水到渠成,他們就要結婚時,盧梭卻來了個急剎車:讓愛彌兒到鄉下鍛煉,學習木工技能,以得到作丈夫的能力。之所以不在城里,因為盧梭認為鄉下自然,沒有城里那么多的污泥泏水,鄉下的環境自然清新。
很是遺憾,由于自己才疏學淺,對盧梭大量關于哲學的論述、尤其是對宗教的論述,多半半懂不懂,更多的是根本不懂,只是走馬觀花的瀏覽了一下。但就哲學來說,盧梭主張不要施恩圖報,令人耳目一新,令人景仰。
以前斷斷續續的讀《愛彌兒》,主要是開始和結尾部分,寫過兩篇感想,《有感盧梭關于愛情的研究》和《驚嘆教育經典——“愛彌兒”》。
不管怎么說,盡管是粗粗的閱讀,總算是對《愛彌兒》有了一個全貌和梗概的了解,這也很心滿意足了。因為,這畢竟是和哲人和偉人的一次對話,心靈得到了一次沐浴和滌蕩,收獲了澄明和敞亮,超越和升華。
《愛彌兒》讀后感范文 篇3
印象中“愛彌兒”一詞在大學時期的課堂、教材和試卷上頻頻出現,當時對于《愛彌兒》一書的認知僅限于“盧梭的一部關于教育的著作”,除此之外并無更深入的了解。踏入工作崗位后,無意間在當當網上再次看到《愛彌兒》,覺得熟悉又陌生,便想著入手“一讀究竟”。
“那些聰明的作者總是致力于研究成人應該知道些什么,卻從不問問孩子具備學些什么的能力。他們總是期待孩子變成什么樣子的成人,卻從不考慮在變成成人前孩子是什么樣子。”翻看續頁,這段文字就像一把刀子扎在我的心上,這不就是畢業初期的我嗎?一心想著到底該如何教孩子才會懂,卻未曾去深思孩子到底該如何學才能更快樂。
孩子哭了,作為家長,你會怎么辦?
奶奶選擇趕快安撫或是盡力幫助,去做一些讓孩子開心的事,馬上滿足孩子,讓孩子覺得一哭就能解決問題。爸爸首先想到求助,無人幫助時,再去做一些讓孩子可能開心的孩子。孩子哭了,很多時候,為了讓他們平靜下來,我們會抱抱他們,撫慰他們;安撫無果,我們會嚇唬他們,甚至打他們。讀后感·很多時候,不是孩子對我們下命令,就是我們讓他們服從命令。因此孩子最先習得的不是支配別人就是受人支配,還不知道怎么說話,就會命令別人了;還不知道怎么行動,就會按照別人的意思行動了。不是我們屈從于他們,就是他們順從于我們自己的一時念想。
孩子哭了,媽媽則先了解原因,觀察孩子并確認孩子是否需要幫助,如有真正需求,及時認可并立刻滿足需求。摧毀一個人的最快方法,是讓他想要什么就立刻得到什么,因為所有欲望得到滿足就會覺得生活安逸,欲望便隨之日益增長。待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絕他的要求,而這樣的拒絕完全出乎孩子的意料之外,后果便不堪設想。
發展,順應自然;教育,回歸孩子;成長,遵循規律。
人總是強要淮北的土壤生淮南蜜橘,強要淮南蜜橘結在淮北的苦枳之上,但是氣候、風雨和季節等自然條件,他們通通不管;新生兒離開母體,還沒有開始活動和伸展他的四肢,就又被放在床上固定腦袋、伸直雙腿、用各種各樣的包布和帶子將他們束縛起來,殊不知新生兒需要活動并伸展他們的四肢,才能讓四肢不會因蜷縮太久而感到麻木;想要孩子身體強壯、自主獨立,卻不訓練他們忍耐嚴寒酷暑、風霜雨雪,事事包辦代替。想努力改善自然,卻時時刻刻破壞它;想努力培養孩子,卻時時刻刻限制他。蜜橘生長,要順應生長環境;孩子成長,要遵循發展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