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jīng)典書籍的讀后感(精選3篇)
國學經(jīng)典書籍的讀后感 篇1
《史記》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合上書,書中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其中“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深深震撼了我。
故事主要講的是君主周幽王整天吃喝玩樂,掠奪美女,根本無心管理朝政。大臣將漂亮姑娘褒姒獻給了周幽王,可褒姒整天悶悶不樂,從沒露出一絲笑容。幽王無論如何也不能博得褒姒的一笑,這時,有個叫虢石父的馬屁鬼,出了個餿主意:讓幽王把娘娘帶上驪山玩幾天,到晚上把烽火點起來,讓諸侯都來相救。果然,到了晚上,諸侯們看到烽火突起,火速趕來。可大家趕到鎬京,才知道這只是一場游戲。褒姒見大家亂哄哄地白忙了一場,果然覺得有趣笑了一笑。不久,西方的犬戎真的入侵鎬京。幽王趕緊派人點燃烽火向四方諸侯求救,但這次大家以為這也只不過是一場游戲,都不相信。于是,犬戎大隊人馬搶走美女和許多金銀珠寶,才退兵回去。結(jié)果損失慘重,幽王也被殺死了。
看了這個故事,我不禁為幽王深深嘆了一口氣。我突然想起了《狼來了》這個故事,那個放羊的孩子不也像周幽王一樣先是撒謊說危險來了,惹得邊上的人們都帶著道具前來相救,最后才發(fā)現(xiàn)白來一場。到危險真正來臨時,人們也就不相信他了,最后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甚至還賠上了性命。
在生活中也一樣,如果你撒謊了,那么你就失去了人們的信任,也失去了生命中最基本的物質(zhì)——誠信。如果你想講誠信丟失,只需隨便撒個謊,這是十分容易的事情,當你后悔時,試圖挽回這一切時,就成了十分困難的事。丟失之時,轉(zhuǎn)眼間就能做到;挽回之時,卻要花個十年八年時間來獲得它。如果丟失了誠信,在生活做許多事都不能如愿以償。你到鄰家小店去買東西,別人不會賒賬給你;你到別人家做客,別人會時時提防著你;你走在街上時,別人指指點點議論你。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更是一個人在這個社會中的立身之本。讓誠信之花處處開放,世界變得更美好!
國學經(jīng)典書籍的讀后感 篇2
最近,我在國學堂學習了《大學》這本書。讀了《大學》后,我雖然不太懂其中的奧秘,但也從中學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我喜歡《大學》中的三綱領(lǐng):“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我理解這三綱領(lǐng)就是去惡從善、改正缺點,弘揚光明的德行,使自己達到最完善的境界。那么,怎樣才能達到止于至善的目標呢?諸葛亮告訴我們要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只有恬靜才能修身,只有儉樸才能涵養(yǎng)品德,只有看輕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只有內(nèi)心寧靜才能高瞻遠矚。
《大學》這本書總結(jié)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道理,指出,修身是做人的根本。要做到修身就必須從小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在我國歷史上就有這樣一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清代的劉蓉少年時在屋子里讀書,遇到不懂地方就仰頭思索,在屋子里走來走去。這屋有一處洼坑,每次經(jīng)過,他總要被絆一下。剛開始,感到很別扭,走著走著也就習慣了。有一天,父親看到他被絆一下也沒感覺,就很生氣,大聲說:“你連一間屋子都不能治理,怎能治理國家呢?”是啊,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這就是《大學》這本書教給我們的道理,只有先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一個人要想做出一番事業(yè),就必須從修身開始。比如,你將來想做什么工作,而現(xiàn)在卻不努力、不學習,天天只求想象,而不面對現(xiàn)實,到最后還是一事無成。只有一直向著一個目標出發(fā),不斷努力,才會有好的結(jié)果。
我們從一開始就一定要有美好的目標!要在家孝敬長輩,在學校尊敬老師,在社會不為外界干擾和誘惑,不為名利所困,對朋友要守信。我學《大學》,感到很有收獲,今后,我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努力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國學經(jīng)典書籍的讀后感 篇3
春秋時期的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更是中國人的精神偶像、中國文化的代表。
中國人因為孔子而驕傲和自豪,外國人因為孔子而研究中國,“孔子學院”于是成為許多國家研究中國的歷史和現(xiàn)實,尤其是研究中國的古人和今人的學術(shù)機構(gòu)。孔子的經(jīng)典語錄集《論語》,因其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fā)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其推崇備至,不僅影響著今天中國人的思想,更是成為外國學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經(jīng)典之作。可見,《論語》之影響深遠而巨大。
我們今天再來捧讀《論語》,其現(xiàn)實意義究竟在哪里?北師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論語》就是教給我們?nèi)绾卧诂F(xiàn)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yīng)日常生活,找到個人坐標”。因此,《論語》可以作為我們個人尤其是作為教師的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論語》中關(guān)于修德的言論,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益者三樂,損者三樂”。孔子認為:血氣未定的年少之時,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氣方剛的成年時期,不要與人爭斗:而到血氣既衰的老年,不要貪得無厭。一個人遇事不要主觀臆測,不要盲目武斷,不要固執(zhí)己見,不要自以為是。孔子還認為,和正直,誠實守信,博學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諂媚的人,虛偽陰險的人,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時他還認為,如果以適度的禮樂來節(jié)制自己,以稱道別人的好處,以擁有很多賢德的朋友為快樂,對人是有益的,而以驕奢淫逸,游蕩忘返,宴飲荒淫為快樂,對人則是有害的。這些言論,簡潔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讓人持守美德或教人棄去偏執(zhí)。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把這幾句話牢記在心,時時警醒自己,應(yīng)該說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會有大的過錯了,作為教師,為人師表,更是要牢記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為范。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許多人過分地強調(diào)物質(zhì)利益的追求,因為種種原因而使得人們的利益主體多元化,于是,人們的價值觀也呈現(xiàn)多元化,而作為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責任,肩上的擔子千斤重,一頭挑著學生的現(xiàn)在,一頭挑著國家的未來,必須給予學生的正確的世界觀。
價值觀。人生觀的引導,教育學生為民族的復興而不懈努力并成為國家的棟梁。而要達到此目的,教師自己首先要有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
人生觀,因此,教師必須修身養(yǎng)性,經(jīng)得起各種不良現(xiàn)象的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