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讀后感范文800字范文(通用3篇)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范文800字范文 篇1
我最初對這本書好奇是因為這本書的作者,先來了解一下這個作者吧!卡勒德·胡賽尼,1965年生于阿富汗喀布爾市,后隨父親遷往美國。也就是說,他是一位美籍阿富汗。
眾所周知,20xx年阿富汗戰爭是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在20xx年10月7日起對基地組織和塔利班的一場戰爭,該戰爭是美國對九一一事件的報復,同時也標志著反恐戰爭的開始。直到20xx年12月29日,美國總統奧巴馬正式宣布阿富汗戰爭結束。
全書圍繞風箏與阿富汗的兩個少年之間展開,一個富家少年與家中仆人關于風箏的故事,關于人性的背叛與救贖。本書于20xx年出版,是美國20xx年的排名第三的暢銷書。所有意味著這本書是在阿富汗戰爭期間在美國暢銷的。而書本的前言的前面一頁,寫著“獻給所有阿富汗的孩子”
我始終認為多數的小說無疑是虛構的,假想的,正如《盡信書,不如無書》,所以我對這書本本身的內容并不好奇,而是對作者和暢銷的原因而驚訝。
因為這部書,讓世界了解了一個遭受戰火蹂躪的、默默無聞的阿富汗斯坦人,這才是文學的魅力,也是這部小說的藝術魅力。但是這部小說不僅如此,它之所以能夠吸引不同民族、國家的讀者,撼動讀者內心纖細的情感,是因為它討論了關于人性和人性的拯救問題,這是現代人類面臨的共同話題。其實,人性的救贖是這部小說的核心價值。
作為阿富汗戰爭的發起者美國政府,面對如此一本書,居然還在美國暢銷,無疑是一個奇跡,或者是必然,因為美國政府不能左右民主的意愿,這才是一個言論自由的國度。
誠然,言論自由被世人自1789年法國《人權與公民權宣言》把言論自由作為人權的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加以規定。1791年美國憲法修正案第一條也把言論自由列為首要的公民權。已經說了幾個世紀了,統治者真正讓民眾言論自由的卻很少,為什么?因為會引起社會不安,一定的言論自由限制,在某種程度上有利于社會和諧安定的發展,但是,積怨越久,怨越深,終究會爆發,如果陳勝吳廣李自成,甚至是共產黨的起義,可見一斑。
總之,不好的地方就改變它,不能改變就要想辦法改進它。這就是我所感。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范文800字范文 篇2
《追風箏的人》是一本極其震撼人心的書,看完之后我也有很多的感想,書中的風箏在我看來每人心中都飄蕩著一只屬于自己的風箏,象征著親情、友情與愛情,也象征著正直、善良、忠誠與希望。
對阿米爾來說,風箏就是他心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追到風箏后,阿米爾才是他心中所期望的阿米爾。小說開頭與結尾重疊在一起,成為兩幅相似的畫面:廣漠的天空,雪花飄落,空氣寒冷而清澈,追風箏的孩子們歡笑著奔跑,追逐飛逝的光影。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兩代人之間反復地上演著,但每一次的重復之間,生活都發生著劇烈的變化,這幅畫面也隨著主人公命運的變化被不斷染上新的顏色,從孩童天真的視野墮入世事變遷的悲哀之中。
故事的最后,阿米爾救回了哈桑的遺孤——索拉博,可此時的索拉博卻因精神上的傷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說起風箏——那哈桑和阿米爾童年最喜愛的玩物時,才會不知覺的笑起來……書的后半段寫的是主角心靈的救贖。他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浮不定的風箏,重新成為一名堂堂正正的男子漢,生活的大門終于又向他敞開了。阿米爾的結局,相比較而言,是幸福的。他終于明白了彼此的意義——以生命為代價。
作者用細膩平淡而又筆力萬鈞的筆觸,為我們還原了真實的阿富汗,娓娓道來一段人性的救贖。語言平實而力透紙背,感情強烈而真摯,仿佛一位老朋友凝視著你,向你訴說他曾經的故事:“為你,千千萬萬遍!”
銘刻在心底的聲音是永恒的忠誠與誓言,哈桑堅定、澄澈、洞察一切的眼神從一個少年的眼中直達另一個少年的心扉,二十多年來不停歇地煎熬拷問著懦弱的靈魂。
親情、友情,歡笑、背叛,汗水、血水,樹蔭傾瀉的陽光,順窗而下的雨水,最珍貴的感情,最鄙夷的沉默,獨自咽下的淚水,難以置信的身世,執著奉獻的生命,連同風箏和那張帶著兔唇的圓臉在阿富汗這片被宗教信仰與真誠熱情纏繞,被戰火摧殘的土地上交織成震撼人心又余音繞梁的交響曲:“為你,千千萬萬遍”……
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涌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沖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偽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的真實反應,是夜深人靜時最隱秘的捫胸自問。
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刺刀,將真實的人性刻畫得近乎殘酷,卻又毫不嘩眾取寵。
也許故事的結局并不完美,也許有些許苦澀與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范文800字范文 篇3
當我看到《追風箏的人》這個書名,引發了我無限的聯想。又看到它的封面——黃昏的天空。層層斑斕彩云中有一片通透的蔚藍天空,仿佛把人帶到更深更廣遠的世界。一只拖著長長尾巴的風箏在余暉中翩翩起舞。這是一個夢啊!因為一個書名,因為一個夢境,我買下了它。而事實證明我這次的決定是對的。
然而有一點我錯了。這不是什么童話故事,也并非喜劇。
故事的開始,在阿富汗。說起這個我們的鄰國,并不是一個太平世界。我們總會把它與塔利班、戰爭、難民、死亡聯系在一起。讓我們想起的總會是一張張猙獰的臉、驚恐的臉,沒有輕松,更不會有笑容。就是戰爭,進一步推動了悲劇的發生。
似乎一切都是注定的。阿米爾和哈桑,是一對從小一起長大的主仆,或者說伙伴。阿米爾少爺會說的第一個詞是爸爸,而哈桑會說的第一個詞是阿米爾。那將是他們一生最重要人的名字。阿米爾為了得到爸爸全部的愛,不惜陷害哈桑一家;哈桑為了自己的主人,受盡恥辱,最終奉獻出生命。
是阿米爾錯了嗎?他膽小、懦弱、自私,看到哈桑被阿塞夫一群人欺負,卻佯裝不知道。但他在逃跑的那一刻,心里是多么復雜。最終他確定“為了贏回爸爸,也許哈桑只是必須付出的代價,使我必須宰割的羔羊。。。。。。他只是個哈扎拉人,不是嗎?”事實不是這樣的,哈桑還是阿米爾同父異母的親弟弟。然而這個被爸爸一生深埋的秘密揭開時,哈桑已經死在塔利班的下。
漱桑錯了嗎?當我們讀完這本小說,無不為他的不幸所悲傷,為他的忠誠、純真、善良所感動。但經歷了一系列事情,看到主人對他的態度,哈桑還會認為這一切值得嗎?他為什么還要一次次的獻身?難道他也認為自己只不過是一個低賤的仆人嗎?還是為了朋友阿米爾,他情愿付出一切,我們不得而知。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無論是阿米爾還漱桑,都沒有錯,他們原本都是純真善良的孩子。因為種族,使他們有了高低貴賤之分,被逼向世界的兩極。
這個故事震撼了每一個人的心靈,他向我們再一次發出最深的吶喊:
我們要和平!我們要平等!
如果作者僅僅是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曲折的故事情節,那它就太平凡了。故事的精彩在于它細膩的景物和心理描寫,每個細節都值得去細細品味。還不只是這樣,通過阿米爾的視角和內心獨白,我們看到他的世界。每一次聚焦都是那么精準,就像自己親眼所見。我竟產生這樣的想法,我可以拿它來拍一部電影了。
“為你,千千萬萬遍。”我聽見自己說。
然后我轉過身,我追。
他只是一個微笑,沒有別的了。他沒有讓所有事情恢復正常。他沒有讓任何事情恢復正常。只是一個微笑,一件小小的事情,像是樹林中的一片葉子,在驚鳥的飛起中晃動著。
但我會迎接它,張開雙臂。因為每逢春天到來,它總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許我剛剛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
我追。一個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的臉龐,我唇上掛著一個像潘杰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
我追。
結果,阿米爾解脫了,在二十六年的的掙扎折磨之后。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幸福的結局。
然而對我來說,還沒有結束。我會記得這本書,反復回味著其中閃爍著的人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