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讀后感(精選10篇)
《為學》讀后感 篇1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边@是清代彭端淑說的,有錯嗎?
讀了《為學》,我心里就感到隱隱作痛,夜不能眠,它令我臉發燒,心作痛,所以我內心很不平靜,心中的漣漪不斷蕩漾,我不得不暗暗地責問自己:進了初中后,你究竟在趕什么了?
可能是升中考吧!升中考的失敗對我的打擊實在太大,太大了!升中考的失敗使我遭受到許多的白眼,許多的指責。這都足以令我陷入萬丈深淵,不能自拔。我對學習失去信心,直到在暑假姐姐引導我學會了《為學》一課后,我對學習有了希望,對生活也有了希望,F在老師讓我真正領會到當中《為學》一課的奧秘了。
這《為學》使我看到以前的我:成績差,總為自己尋找一些客觀的原因(藉口),說什么“我很笨”呀、“我基礎不好”呀,“試題太差”呀之類的話。殊不知:為了學習知識,搞好成績,我付出過努力嗎?付出過多少艱辛勞動,我又有沒有改進學習的方法?我“學之”了嗎?我“為之”了嗎?
論條件,我會比文中的“窮和尚”差嗎?他幾乎三餐溫飽的問題也解決不了,但他僅靠他雙腳,只是去幾千里外的南海,意料之外的是,他竟到達了目的地。他靠得是什么?靠得是他對理想的追求,以及對為現實理想而付諸行動的毅力。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三十二歲突然耳聾了,當時的他心情痛苦之極了,但他就是靠著他對音樂的那種追求,以驚人的勇氣和毅力克服了困難,創下了一部驚世之作——《第九交響樂曲》。這說明了什么?
論天資,不可否認,我們的同學有的天資較差,反應遲鈍,這樣是不是意味著搞不好學習呢?偉大發明家愛迪生小時侯就是又聾又啞,被人稱為“笨蛋”。也許當時他真是十分笨,可是他“笨鳥先飛”,終于靠自己的勤奮刻苦,成為世界聞名的“發明大王”。可見,“笨”并不是借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于“笨”而止步不前。“不學”“不為”,又怎能搞好學習呢?
學過《為學》,我如夢初醒,后悔莫及。前人在逆境中,在艱苦環境中能有這樣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我們在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在這樣好的條件下,難道沒有了嗎?
《為學》讀后感 篇2
拜讀彭瑞淑的《為學》,很受教益。他通過一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一條令人終生受益的大道理。
那故事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四川一個偏僻的深山里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很貧窮,另一個比較富一些。有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去南海——即舟山群島普陀山,乃佛教圣地,觀音菩薩的“家”—— 朝圣,您覺得怎么樣呢?
富和尚說:“您怎么去呢?”
窮和尚說:“我步行呀。帶上一個盛水的瓶子、一個化緣的飯缽就足夠了。”
富和尚說:“我多年來一直想雇艘船東下,終因千里迢迢、困難重重,至今也還沒有能夠去成。您這樣怎么能去啊!”
一年后,窮和尚從南海回來了。富和尚知道以后,臉上露出了慚愧的神色。
從四川去南海,間隔千山萬水,且“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又會有多少困難險阻啊!富和尚害怕路上有野獸,害怕自已會生病,害怕自己會迷路……害怕這,害怕那。所以今天推明天,今年推明年。最終一事無成。而窮和尚只知道:邁開雙腳,走!那看似難以克服的困難就這樣被一步步踩在了腳下!這結果毫不奇怪,畢竟——“路在腳下”!
古人用這個小故事教育我們,凡事都是這樣的:再困難的事,只要我們鍥而不舍地用心去做,就一定會有所收獲;再容易的事,不去做,也絕不可能成功。像富和尚那樣,凡事多籌劃籌劃,當然亦無不可,但更加關鍵的是——不能空談,必須付諸于行動!
學習不也是一樣的嗎?我們不迷信天才,只相信勤奮。再難懂的知識,只要努力了,就會有所收獲;再淺顯的知識,不用心,就只能學點皮毛,甚至什么也學不到。
堅忍不拔的努力乃是成敗的關鍵。我們應該牢牢記。喝酥疄閷W,貴在立志,要立長志,不要常立志。無論客觀條件的好壞,無論天資的高低,關鍵在于我們自已的努力。
《為學》讀后感 篇3
前些天,我學習了《為學》這篇文章,明白了“事在人為”的道理。掩卷遐想,思緒萬千……
立志,乃事業的第一步,它就像船舵一樣,為萬噸巨輪確定航向!胺蛑井敶娓哌h!币删痛髽I者,必立高遠之志。敬愛的周總理正是從小胸懷大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才把自己的一切無私地奉獻給祖國和人民。
“有志者,事竟成!蓖ǔ,人們對這句名言堅信不疑,可是為何《為學》中所提到“蜀鄙二僧”同是有志去南海,最后卻“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呢?因為,“壯志與毅力是成功的雙翼”,歌德的這句話告訴我們,成功就像一只雛鷹,少了壯志或毅力二者中的哪只翅膀,都是飛不起來的,也就是說,事業的成功屬于有遠大志向而又能迎難奮進的人。正如,貧富二僧皆有遠大志向,可富者空有其志,“數年來欲買舟而下”卻不去奮斗,就像開門一樣,門都不打開,里面的人就想出去,這怎么可能呢?當然,去南海只能成為他遙遠的夢;而窮者則立志去爭取,富者問他“何恃而往”,窮者“恃”不畏艱險、挫折、荊棘、坎坷和失敗的精神“而往”,乘風破浪,最終到達了南海,貧者之所以能夠實現自己的志向,是因為他不僅用志向指導著自己去奮斗,而且用奮斗的結果來證明了他的志向。翻閱古今中外的歷史長卷,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高爾基,為了寫歌頌無產階級的作品,為了共—產主義事業,飽受人間辛酸,在饑餓和危險的威脅中不屈服,不畏縮,像海燕一樣在雷鳴電閃中擊風搏浪,在社會這座大學里千錘百煉,終于,成為一個堅強的無產階級戰士,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從諾貝爾到愛因斯坦,從李時珍到童第周,凡是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他們的成功無一不是努力奮斗的結果。由此可見,“有志者,事竟成”不是說只要立定鴻鵲志,自有鵬程萬里時;而是既要有偉大的創造志向,還要有爭取成功的更偉大的奮斗精神。
一個真正胸懷大志的青年或少年,他在學習本領、成就大業的征途中,必定能夠沖破各種艱難險阻,擊浪揚帆,破浪遠航。巴斯德曾經這樣說過:“壯志是事業的大門,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旅程的盡頭便是成功!”
《為學》讀后感 篇4
昨天我看了清朝作者彭端淑寫的一篇文言文——《為學》。文言文注解,我明白了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作者通過兩個和尚去海南的故事,用簡練的語言為我們闡述了“是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當我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后,我想到了現實社會,我覺得彭端淑的語言是極賦有哲理性的,并且他所闡述的事理完全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縮影。
正如文中開頭所講:“天下事有難易呼了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呼?學之,則難者亦難矣。不學易者則易難矣。”文中說的很對,天下的事有容易和簡單之分嗎?沒有,這正如作者所說:只要去做,難事也會變簡單;而不去做,簡單的也會邊難,就如文中的那兩個和尚;富和尚隨有財富,卻沒有志向,而窮和尚隨窮,但有遠志,有信心。就平這兩樣,他達到了他最后的目的,以至于最后“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的結果。
由兩個和尚的故事,我終于明白了有心者事競成的作風。真的,人各立志,每人都能成功嗎?不是由古到今,每一個干部都立志,都宣稱自己要成為為人民服務的好干部,可做到的又有幾個呢?當他們登上官位時,就志呼所以,貪贓枉法,以至于最后使國家受損失,使人民受害,連自己也不能堂堂正正做人,為什么呢?因為他們只是空懷大志,并沒有付諸行為,所以他們根本不可能有什么作為。比如我身邊有一些同學,他們的父母給他們創造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學習條件,而他們呢?卻不知父母的苦心,看到這些好條件,就不在認真學習了,而是一天樂不思蜀的玩著。他們并不是沒有志向,而只是對現實狀況感到滿足,所以就忘記了自己的行動。
人們常說:“寒門出才子”。由此可見,人生立志,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向窮和尚那樣,有所想必有所做才行。否則就會一事無成。
《為學》讀后感 篇5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清代學者彭端淑所著《為學》開篇闡明自己的觀點,又用貧富二僧的故事,論證了為學的成敗在于為與不為的道理.讀了這篇文章,使我深受教育.
一個人天資昏昧,才能平凡,如果他每天堅持不懈地學習,持之以恒.當他干出一番大事業的時候,你會認為他昏昧、平凡嗎?而一個人天資聰敏,才智過人,但他自恃天分很高卻不努力學習,整日滿足現狀,一生庸庸碌碌,難道你還會認為他是天才嗎?古今中外杰出的政治家、科學家、發明家的非凡能力,都是出于他們長期不懈的努力.他們竭盡全力,備嘗艱辛,百折不撓,終于成就大業.比如美國著名的發明家愛迪生,7歲上學時被老師看成笨學生,只上了三個月學,被迫輟學回家,在媽媽的指導下,自學了英語、算術、化學、地理、歷史等多門課程.他12歲時,由于家境貧苦,不得不在火車上一邊賣報,一邊做實驗.一次化學藥品著火,車長盛怒之下的一耳光,使他右耳失聰,被迫流浪他處,繼續尋找職業,但他仍然利用一切機會刻苦自學和做實驗,終于成為一位舉世聞名的發明家,一生發明了發報機、留聲機、電燈、電影機、蓄電池等一千多項發明,被人們稱為偉大的天才.我國近代的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潛心苦學,堅持不懈,終于成為著名的書法家.
貧富二僧皆想去南海,富僧雖躊躇滿志,但一直苦于未能買船,而貧僧立下去南海的志向,就憑一瓶一缽,不惜跋涉幾千里,以堅定的意志,實現了自己的愿望,令富僧慚愧不已.立下雄偉大志,就要腳踏實地而為之,一味地強調客觀條件而不為,就會一事無成.相反,雖然身處艱難困苦,仍然毫不氣餒,勇往直前,未必不會成功.
聯想到我們的學習,有的同學自恃聰明,學習不刻苦,不認真,靠耍小聰明應付學習,結果知識掌握的很膚淺,成績起伏不定,遠不如那些天資一般,卻踏踏實實、勤奮刻苦的同學;有的同學自甘平庸,認為自己天分不高,再努力也沒用,所以灰心喪氣,不努力學習.如果能從主觀上反思一下,天資不如人,我就“笨鳥先飛”,用勤補拙,常此以往,努力不懈,你還會不如別人?
通過學習《為學》,使我受益非淺.天才出于勤奮,“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們從小就要有遠大的報負,扎扎實實地學好文化知識,勤奮刻苦,堅持不懈,只有這樣,才能學有所成,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材.
《為學》讀后感 篇6
文言文,又稱古文。是一種看起來很難學習的文章類型。許多人對它避之不及,其實,細細閱讀。卻會有一番讓人受益終身的道理……在這么多的古文里,你,最鐘意哪一條呢?
——題記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這首流傳千古的《為學》深受我的喜愛,它講述了兩個和尚實現夢想的事,我閱后覺得其深有一番大道理。便時時銘記心中,希望有一天能施其用途。
還記得又一次參加市里的讀后感征集比賽,我是整裝待發、信心滿滿,相信自已一定可以拿到一個好名次。
我開始不分晝夜地寫了,當時我思如泉涌。如秋風掃落葉般奮筆疾書,很快我的讀后感便起草完畢。
我開始在電腦上打字了,我開始很積極,幾乎天天都敲上那么幾個字,后來卻不再如此。我惰性慢慢漲起來,每天打著寫讀后感的名號開始玩電腦。
時光如飛鳥般流逝,暑假的生活也在我的手中溜走了。我急了,開始瘋狂地找那篇讀后感的草稿,幾乎將家翻了過來,也沒能找到。
我決定不交了……
開學,大家交作業的時候,我才意識當初的決定是多么的荒唐。其實,再補一篇,還是來得及的。什么“第2名”、“第三名”、“第4名”……這些與我寫作水平相當的好學生都把工工整整打印出來的讀后感交了上去,老師收過以后,沒有像以往那樣放下,而是一直舉在手中,似乎在等某一個人。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望著我,我尷尬極了,臉深深陷入了手臂中,希望能在那小小的臂彎之中,感受到一點點慰藉。
老師見我沒有交的意思,失望地搖搖頭,把那一打厚厚的稿紙放下……
我羞愧萬分,似乎掉進了寒冰地獄,那“好學生”的名頭也讓我感到了深深的不安。
后來,我終于找到了那篇草稿,在老師布置的練筆中,隨隨意意地交掉了。那次,老師下的評語,至今我還記憶猶新:如果你把這篇文章交上去,說不定會得獎,其實你有這個能力。但是,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你與成功失之交臂呢?
我的耳邊似乎又響起那熟悉的《為學》聲: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為學》所著,其實不僅是學習的真理,亦是生活的真理。
天下事有難易乎?
答案是:沒有。天下的事情沒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只要做,那么困難的事情也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再容易的事情也困難了。
今日再品《為學》。又明其理:對于生活,敢作敢為,實乃真英雄!
《為學》讀后感 篇7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清代學者彭端淑所著《為學》開篇闡明自己的觀點,又用貧富二僧的故事,論證了為學的成敗在于為與不為的道理。讀了這篇文章,使我深受教育。
“有志者事竟成”。一個人天資昏昧,才能平凡,如果他每天堅持不懈地學習,持之以恒。當他干出一番大事業的時候,你會認為他愚笨、平庸嗎?而一個人天資聰明,才能敏捷,他天資很高但不努力學習,難道你還會認為他會成功嗎?
貧富二僧都想去南海,富僧雖也有志向,但一直苦于未能租船,而貧僧立下去南海的志向,就憑一個水瓶和一個飯缽,不惜跋涉幾千里,以堅定的意志,實現了自己的愿望,讓富僧慚愧不已。立下雄偉大志,就要腳踏實地而為之,一味地強調自己的志向而不付出行動,就會一事無成。相反,雖然身處艱難困苦,仍然毫不氣餒,勇往直前,未必不會成功。
從這篇課文聯想到我,一心想把作文寫好,但是總把這件事掛在嘴邊,不放在心里,也不付出行動。這就和彭端淑所寫的那個“富和尚”一樣了,我們要向文中的“貧和尚”學習。俗話說“光說不練假把式”,我們在有遠大志向的同時,也要付出行動。學習《為學》這篇課文,我要從現在開始付出行動,經常練習作文。
通過學習《為學》,使我受益非淺。天才出于勤奮,“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要有遠大的報負,扎扎實實地學好文化知識,勤奮刻苦,堅持不懈,只有這樣,才能學有所成,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材。
《為學》讀后感 篇8
“我們常常暗下決心節食鍛煉,但是只要看到甜點小推車一過來,我們的決心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我們有時候興致勃勃去購物,買回來一大堆東西,卻放在家里用不上。這是為什么呢?頭痛的時候,我們花5美分買的阿司匹林吃了不見效,可是花50美分買的阿司匹林卻能立竿見影。這又是為什么……”這是《怪誕行為學》一書開頭的一段話,給我們拋出了很多生活中的疑問,而這本書就是用各種實驗和逸聞趣事來解答這些問題的。
作者艾瑞里是美國杜克大學經濟學家,正如他在書中所說的那樣,“很多人對我說,我觀察世界的方式異乎尋!。的確,作者一反傳統的認為人是理性的這一基本假設,揭露了生活中種種的非理性的,怪誕是行為,并從社會學和經濟學的角度加以解釋,“幫助你們從根本上重新思考使你們和周圍其他人生生不息的動力是什么”。比如作者對于頭痛時吃什么藥最見效的問題,同樣的藥,不同的價錢,結果是50美分定價的藥比5美分定價的藥更有效,這個時候人是非理性的,但是非理性卻在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了比這更多的影響。生活中類似這樣的例子有很多,人們會去瘋搶免費的但并不需要的東西。
《怪誕行為學》顛覆了傳統的看世界的眼光,打開了另一扇看待這個社會的窗口,為我們展現了“另一個”世界。讀來令人恍然大悟。在字里行間,都讓人忍俊不禁,發出感慨和共鳴,“我也是這樣”或“我周圍的人就是這樣的”,引發人對于非理性的思考,教人更加理性的對待生活和經濟活動。但是如作者一樣,往往是“暗下決心”,最后還是陷入了非理性的怪圈。盡管如此,還是忍不住繼續往下讀,讀完掩卷而思。
《為學》讀后感 篇9
利用周末的時間,終于將《怪誕行為學》讀完了!豆终Q行為學》是通過講述日常中最常見的行為,來闡述我們的非理性行為。在傳統經濟學中,其基礎假設條件之一就是,人都是理性的。但是通過《怪誕行為學》的嚴密論證與闡述,此論點是不足以成立的,因為人是這個世界上最復雜的生物。
先說說看《怪誕行為學》的一點感受。此書中運用了大量對比試驗,以試驗結果來闡述自己的觀點。這在國內的圖書上是比較少見的(目前可能比較多的是數據)。對比試驗,我想不單單是一種科學探索的方法,更是一種以此可以借鑒到實際工作中的工作方法。因為我們除了既定的經驗可以參考(實際上隨著環境的變換,其真實的參考意義到底多大還有待商榷),可以通過這樣的對比試驗,來檢驗我們的想法。如果你的試驗設計的巧妙,并且經受住了考驗,那么在推廣開來,可能是成本最低化的一種途徑。
因為書中涉及的內容比較多,今天晚上重點根據書中闡述的幾個方面的內容進行引述與總結,以便學以致用。
第一:約會的竅門。人們的平均行為都具有相對的特質,也就是說人們都愿意結合當時的環境、場合、以及可供選擇的參照物來做出對比。那么,如果你想在一個環境中,脫穎而出,你要做的就是選擇一個看起來沒有你帥氣、沒有你漂亮,與你想比有一定差距的對象陪同。這聽起來對那個陪同的人不公平,但是人們會根據這樣的情況來做出判斷。所以,要想約會成功,選好伙伴很重要。既然已經知道了這條規律,那就要保密好,否則會引起你的伙伴的憤怒。
第二:有魅力僅存在特定的環境中。當我們在生活中,總會對一些特定的事情,或者某些人產生濃厚的興趣,具有特殊的好感。但是出現這樣情況的前提,就是存在于特定的環境中。隨著環境的變化,你的興趣點也會轉移。這條規律告訴我們,如果你在一個區域內,或者時間內,要去選擇那些與你具有共同特質的人,而這些人與你在這個環境內都有一些不適應,這樣彼此才會產生吸引力。當然,不論是你對別人感興趣,還是別人對你感興趣,隨著時間和環境出現了變化,如果魅力減少了,也是正常的現象。沒有必要為此而糾結。
第三:輪流做東比AA制更能促進感情。在這里,社會科學家有個理論,叫做“付款痛苦”,就是說賺錢都不容易,付錢時都有一種非快感,任何情況下都是如此。但是“付款痛苦”的敏感程度隨付款金額增加而相對下降。這點給我們的提示是,如果輪流做東,那么對于付款人來說,“付款痛苦”隨著付款金額增加而下降,同時還會留下好客的名聲。而同時參與的人,會因為獲得了免費的享受,快感增加。其實套用老祖先的話說,就是禮尚往來。只有這樣,大家才會更快樂,感情才會更深厚。
第四:禮品是最佳的友情潤滑劑。在這里,作者闡述了兩個概念,就是社會規范與經濟規范。社會規范更傾向于道德、感情等非金錢因素,經濟規范則強調的是投入產出的金錢關系?梢韵胂螅鐣P系中,如果過多的金錢交易,就變得世俗而更不容易被人接受。禮品,可以作為友情的潤滑劑,可以有效的提升彼此之間的社會規范程度。同時,禮品在用在員工激勵上,要比金錢更能激發員工的忠誠度和勤奮度。結合自己的實際,我的朋友們,也許我要開始為你們準備自己用心挑選的禮品啦。
第五:如何解決你的電子郵件癮與短信癮。產生電子郵件癮與短信癮的主要原因,是由可變強化式(什么時候獲得獎勵或信息是不確定的)因素引起的。在這里先說明一下,固定強化式,就是你通過固定的行為可以獲得固定的獎勵;可變強化式,是什么時候獲得激勵是不確定的。我們對于電子郵件和短信成癮,很大程度上是我們對未來的不明確的因素缺少了把控能力,也可能是我們期望電子郵件和短信,會給我們帶來可變強化式的激勵。那么,要想讓自己擺脫這樣的困境,首先要做的就是取消自動收發郵件的功能,同時將自己的郵件聯系人進行分類處理。這樣可以對我們的電子世界生活有所改變。
第六:錯誤的生活決策是影響我們生命的“頭號”殺手。書中作者列舉了自己生病期間的一些思考和解決對策,其實隨著醫學技術發展,真正影響我們生命的,是我們對生活決策方式的改變。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去做?書中的建議是將有益的和不益的結合起來。以自身舉例來說:出去見客戶是有益的,不愛鍛煉身體是無益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對于一些可以步行或者騎車去見的客戶,就絕不坐車。如此,不就是兩相結合嗎?
第七:人們總是對自己擁有的過于高估。此點其實可以應用到很多地方,我們對自己的決策都認為是完美的,我們認為自己的產品是完美的,商家認為自己想的都是對的。其實這里更主要的是要引導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真正的去想,人家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我要的是什么。只有這樣才會促成最終的合作。適度降低一點自己的期望,有的時候,對自己也是一件好事情。
以上七條是根據書中的要點進行的一個總結。其實真正讀此書,讓我佩服作者的,是他的思考方式。這樣思考方式,第一從大家都習以為常的事情入手,卻發現了很多值得思考的東西;第二以大量實例為依據,并且能設計出合理的行為試驗,這種以實證論觀點的方法可以在很多工作中加以運用。
書讀一次只是皮毛,讀兩次是懂道理。生命不止,當學習不止。
《為學》讀后感 篇10
生命中我們常有莫名其妙的舉動,你真的會失控?一時沖動就是沒有道理可言?錯!所有的現象,背后都有經濟的力量供求關系的謬論:或許起初的時候,珍珠并不是很值錢,甚至根本不在人們的視線范圍呢?但就是有的人,會在起初他進入市場的時候,捧高他們的價值,并標上難以置信的天價,漸漸地,人們理所當然的認為珍珠確實是個好東西,可是,它真的有那么值錢嗎?還不一定。
人們為某個東西定位的時候,總是愿意以錨作為標準,何為錨呢?就是初始的一個標準,例如:早期的店鋪里散發著烤咖啡豆的香味(咖啡豆的質量要優于鄧肯甜甜圈店的)。他們銷售別致的法式咖啡壓榨機。櫥窗里擺放著各式誘人的點心——杏仁牛角面包、意大利式餅干、紅桑子蛋奶酥皮糕等等。鄧肯甜甜圈店有小、中、大杯咖啡,星巴克提供小、中、大和特大杯,還有各種名稱高貴華麗的飲料,如美式咖啡、密斯朵牛奶咖啡、焦糖瑪奇朵、星冰樂等等。換言之,星巴克不遺余力打造這一切,來營造一種與眾不同的體驗——這種不同是如此之大,甚至讓我們不再用鄧肯甜甜圈店的價格作為錨來定位,與此相反,我們會敞開思想接受星巴克為我們準備的新錨。星巴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就在這里。
零成本的成本
在促銷及優惠的情況下,我們為什么愿意用高價去買自己不需要的東西,首先頭腦的潛意識里,認為這種情況下,自己是受益的,盡管目前不需要,或許將來需要;或者就算是不需要自己也虧不多大,促使大量的人民幣流入商家的口袋。
社會規范的成本
一個人愿意免費做義工,給補貼卻不愿意做了,或許錢不是激勵員工的最有效辦法
一旦社會規范與市場規范發生碰撞,社會規范就會退出。換言之,社會規范很難重建。一旦這朵盛開的玫瑰從枝頭落下——一旦社會規范被市場規范打敗——它很難發揮任何效力。
……
或許我們認為形形色色的人群所做出的任何行為都是理性的,但是基于內心的世界,我們無法去定位,無法去深入理解,只有我們自己知道自己的行為是為何產生的?與其說怪誕,但不如說人類行為是一項了不起的事業,因為它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揭開我們日常生活中許多不解之謎。《怪誕行為學》是一本行為經濟學的通俗讀物,個人覺得它與《別做正常的傻瓜》相類似。不過,有區別的是,本書的作者由于童年時的經歷(全身被燒傷60%——70%),使得他看問題的角度和常人差異很大,他傾向于分析人們的非理性行為。他就是出生于以色列的丹。艾瑞里。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決策往往會受到心理因素或者情緒的影響,往往不能作出理性決策。例如,原本很容易作出的抉擇,在外界因素的誘導之下,往往會使人們的決策發生改變。商家往往會利用這一點,設置一個誘餌,往往能使客戶花費更多的金錢。人們對于自己收入的預期往往也會因為與周圍環境的改變相聯系。也許當初的預期并不高,但是在達到了這一目標之后,由于周圍人群的收入較高,人們對于自我的要求就會提高,這就是所謂的“人心不足舌吞象”吧。這些非理性的決策就與人們喜歡比較有關,在奚愷元的《別做正常的傻瓜》一書中就已經作了一定的描述。
人們在選擇消費品的時候,通常被認為往往是根據商品的價值屬性和價格等因素作出決策。大體上而言,偏好是比較穩定的。但是,也許因為偶然的機會,偶然嘗試了某種商品,就在內心中形成了一種錨,由此導致自我“羊群效應”式的偏好轉變,也就是書中所提到的所謂“供求關系”的失靈。至于零價格物品搭售使得人們的消費增加就是顯而易見了。商家們往往利用顧客們喜歡占便宜的心理,在銷售一些商品的時候附帶贈送一些小禮品,使得顧客們不受自我控制地買了許多原本不需要的商品。所謂的“折價”銷售原理基本也是一致。
在社會中往往是市場規范和社會規范并存。人們在對待不同的事情時必須搞清楚應該運用哪種規范來解決問題。有些事件只能運用市場規范來運行,而有些問題卻只能運用社會規范,如果強行運用市場規范來解決,需要支付數倍的價格,而更多的時候則是支付多高的價格也解決不了實質問題,例如教育以及一些慈善活動。
我們再把視線由普通的經濟現象擴展到各種社會現象之中,我們同樣能夠發現許多非理性行為。平常品性很好的人,由于突然受到刺激,也有可能突然失控,還有可能造成比較大的危害。前不久發生的北科大學生搶劫也屬于該類情況。人們由于情緒上的沖動有時也會造成一些異想不到的后果(往往是平常自己覺得不道德的)。并不是每一個案件都是蓄謀的。弗洛伊德曾經這樣評價過人性,人格大體上都是分裂的,在每個人的內心都存在一個陰暗的本我,自我,一旦這個陰暗的自我被激發出來,往往會形成很嚴重的后果。而應對這類事件的發生,只能未雨綢繆。
艾瑞里雖然在書中側重于考察非理性行為(諸如此類非理性行為的介紹還有許多),不過在每章的最后還是在探討如何解決非理性行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目的還是在于使讀者能夠理解如何讓自己的行為理性化。當然,非理性行為的誘因有時也難以被透徹地觀察出來,這使得人們的行為理性化更加困難。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之中就曾經寫道:理性何等高貴,才能何等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