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教師讀后感(精選3篇)
塑造教師讀后感 篇1
記憶想是倒在掌心的水不論你攤開還是緊握終究還是會從指縫中一滴一滴流淌干凈。很多年來的教師職業,給自己留下許多回憶,許多思考,也有許多遺憾。略讀了《塑造教師:教師如何避免易犯的25個錯誤》一書,感到這本書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心中也有許多的想法和沖動,是一種久違的等待后帶來的喜悅。
《塑造教師:教師如何避免易犯的25個錯誤》一書中,著名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卡羅林博士,收集了職前教師們回憶的近200個在學生時代所經歷的最不愉悅,且記憶猶新的事件。這些事件,涉及幼兒園、中小學以及大學的學生生活,包括班級管理、學生活動、課堂教學、成績評定、師生交往等等方面,內容豐富,舉例生動形象,真實地反映凝固了教師在教育管理中易出現的種種錯誤。讀著這本書,如身臨其境,從所舉教師的錯誤當中,思索著,對照著,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特別是從這些案例中進一步理解了學生的感受,又一次站在學生的視角審視我們的許多教育現象和處理方法。
這本書最吸引人的是,在每一個案例后都有處方的形式,對發生的事件給予分析,幫助讀者找出問題的根本。這些分析根據人的心理發展的理論,提出許多現代教育理念,強調了對學生的尊重、理解,關注、欣賞、支持、幫助,突出了作為教師應有的對學生真誠的愛。諸如:全班100%掌握學習內容是不可能的,這種期望既讓人充滿希望也會讓人倍受打擊當你身處一個手指責別人的時候,剩下的四個手指其實在指責自己,優秀的教師,善于挖掘不擅長表現的學生其他方面的優點,通情達理的老師會注意黑板禮節——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上黑板做題時的感受教師的潛在動力源是運用社會贊許而塑造學生的行為,等等。這些閃爍著思想火花的語言,使我們共享卡羅林博士的智慧和方法,從而有助于改變自己在教育學生過程的策略和技巧,從而得到發展。
這本書中介紹的知識能讓人恢復平靜,保持心理的平衡。教育是一門事業,而教師則是一種職業。我們從事的是教師這一職業,擔負的卻是教育的責任。教師與學生之間,維系在一起的是愛,因而愛也就成為了教育永恒的主題。
我們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是上課嗎?不是,那只是我們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們主要的工作是把我們的愛給孩子,并且,要把我們的愛給每一個孩子,不要有所遺漏,因為,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原來每個孩子都是那么可愛。我們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從事著教育這一事業,我們應該用童心、愛心、恒心去撐起這一工作,我們應該用心地去做好我們的工作。
塑造教師讀后感 篇2
《塑造教師:教師如何避免易犯的25個錯誤》一書中,著名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卡羅林博士,收集了職前教師們回憶的近200個在學生時代所經歷的最不愉悅,且記憶猶新的事件。這些事件,涉及從幼兒園、中小學以及大學的學生生活,包括班級管理、學生活動、課堂教學、成績評定、師生交往等等方面。這些事件內容豐富,舉例生動形象,真實反映了教師在教育管理學生中易出現的種種錯誤。讀著這本書,如身臨其境,從所舉教師的錯誤當中,思索著,對照著,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特別是從這些案例中進一步理解了學生的感受,又一次站在學生的視角審視我們司空見慣的許多教育現象和處理方法,會有所悟、有所省,從而避免因工作中的失誤,而給孩子們的成長造成傷害。
這本書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個案例后都有處方的形式,對發生的事件給予分析,幫助讀者找出問題的根本。這些分析根據人的心理發展的理論,提出許多現代教育理念,強調了對學生的尊重、理解,關注、欣賞、支持、幫助,突出了作為教師應有的對學生真誠的愛。諸如:當你用一個手指指責別人的時候,剩下的四個手指其實在指責自己,優秀的教師,善于挖掘不擅長表現的學生其他方面的優點,教師是潛在的動力源,運用社會贊許可以烏棗學生的行為,通情達理的老師會注意黑板禮節——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上黑板做題時的感受等等。這些閃爍著思想火花的語言,使我們共享卡羅林博士的智慧和方法,從而有助于改變自己在教育學生過程中的原型策略和技巧,從而得到發展。
總之,這本書中描述的種種案例,讓我沉思,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這本書中的分析和策略,讓我如獲珍寶。通過學習這本書,使我享受了卡羅琳博士教學中的智慧和方法,從而有助于我自己在教學中更加完善自己的教育言行和技巧,從而發展自己,成熟起來。
塑造教師讀后感 篇3
讀完《教師的五重境界》,“格局”一詞,一直縈繞在心頭,久久揮之不去。
格局是什么?作者做了這樣一些詮釋:格局是一種觀點和態度;格局是一種對自身的定位;格局是一種戰略眼光;格局是我們生存的空間。
格局跟什么有關?書中這樣寫道:“一個人的格局與他的經歷有關。從‘書香門第’‘將門虎子’來看,格局不可避免地有遺傳的成分,而對孩子產生重大影響的家庭環境也是不可選擇的結果!薄皩W校教育則是學生格局形成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學校的格局也就是教師的格局,而學生的格局是由教師的格局決定的!
讀到此處,不由得深思。作為教師,我擁有怎樣的格局?如何改善教師自身的格局,來幫助學生提升其人生的高度?
一、為學生讀書,為自己讀書
如果教師能從學生格局出發,來確定自己努力的方向,這是對自身的一種定位。為學生讀書,就要去讀教育、教學類的好書,讓讀書提升自己的教育情懷與教學智慧。
關于教育類的好書,有這些好書值得一讀:《教師的五重境界》《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第56號教師的玄機》《讀書成就名師》《做最好的老師》《六項精進》《靜悄悄的革命》《教育案例寫作與研究》。我讀《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時,明確了教師服務學生的定位;讀《第56號教師的玄機》,被這位外國同行的敬業精神打動;讀《教育案例寫作與研究》,從陳大偉教授的案例寫作指導中,學會了對自己的日常教學中的案例做理性思考。
在語文教學上,以下這些好書給了我智慧與力量:《解讀語文》《名作細讀》《微型寫作課程實踐研究》《余映潮語文教學設計技法80講》《聽王榮生教授評課》《你也可以這樣教寫作》《蔡明講語文》《王君講語文》《王棟生作文教學筆記》等!睹骷氉x》給我個性解讀的勇氣,《微型寫作課程實踐研究》給我寫作教學方面的引領,余映潮老師的“80講”給我教學細節的科學指導……讀書時,我總會用鉛筆在書上做批注,如果時間充裕,我就把讀書心得整理成電子文檔,發表在博客上。
除為學生讀書外,我們還應為自己讀書。為自己讀書,就是去讀自己喜愛的、能充盈生命、讓自身幸福的書。木心點評狄更斯的作品時,引用托爾斯他的話:“如果誰落在憂悒中,不妨試試:沙發、巧克力、狄更斯!蹦拘牡恼f法不僅僅是幽默,更有豐富的人生趣味在其中,內心活力可以借助閱讀這個渠道去取得。關懷理論大師內爾諾丁斯說:“幸福生活就是事業順遂、良好的人際關系、有空閑時間看自己喜愛的書,以及在海灘上散步看日出與日落……”王棟生老師讀書很雜,更鼓勵教師的非專業閱讀,具有濃濃的人文情懷。
每讀一本書,就會為自己打開一扇窗,找到一條通向更廣闊世界的路。
二、專注一件事,向深處漫溯
書中有一篇《成功源于專注》,其中引用了中國最年輕的國際象棋世界冠軍侯逸凡的一段話:“我好像一直以來就不是特別看重勝負,所以影響可能自然就沒那么大,情緒也沒有那么大的波動。我自己不太在意是不是能夠打破紀錄,下棋時全部心思都放在思考怎么走好下一步棋,結果沒想太多!
侯逸凡的話道出了各行各業成功人士的共同品質,那就是專注于事情本身,追求過程而看淡結果。這是心理學家曾研究過,任何智力正常的人,在任何一個領域專注做十年必定成為專家。因此,如果我們專注的內容正確,專注的時間足夠長,我們在這個領域遲早會有發言權。這就是所謂的“十年磨一劍”吧!
專注一件事,談何容易?
我在博客里讀到這樣一個例子。1997年春,在著名特級教師胡明道老師的教學藝術研討會上,余映潮老師作了一個長達兩小時的發言,話題是“胡明道老師教學生動的藝術”。發言結束后,胡老師問余老師:“余映潮,你講話的這些資料是從哪兒來的呀?”我說:“我有專門研究您的卡片呢!”并給胡老師開了一個長長的“書單”,上面有胡老師四十多篇文章的目錄及出處——這份目錄,連胡老師自己都沒有。
余映潮老師能成為中語界的巍巍高山,與他對名師的研讀是分不開的。他曾堅持數年,研究過中學語文界非常多的名師。在《“名師研究”法》這篇文章中,余老師這樣寫道:很多年前,我不僅有研究胡明道老師的專題目錄卡片,還有于漪、錢夢龍、魏書生、寧鴻彬的專題目錄卡片,還有對張建華、章熊、黎見明、洪鎮濤、徐振維、陳鐘梁、蔡澄清、陸繼椿、魯寶元等名師的研究紀錄。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上海的一批名師,可以說是被我“盡收眼底”,即使是上海本地的老師也沒有像這樣研究過他們……
在我的心目中,這是何等雄奇壯麗的隊伍啊;在我的心目中,這是何等才華橫溢的隊伍啊!這是何等專注的精神!這是何等廣采博取的韌勁!從這一長串名單里,我明白了余映潮老師取得豐碩成果的原因,我更讀懂了“專注”的含義!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專注于閱讀與寫作教學,專注于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專注于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專注于學生文化底蘊的積淀。撐一支竹篙,向更深處漫溯!
三、探究中反思,反思中成長
書中還介紹了許多思維方法,給我以不同的啟示,促使我在思考中逐漸成長。
首先,這本書的作者萬瑋是一位數學老師,我讀到他帶有數學思維方式的智慧點滴,覺得深受啟發。
《尋求最佳途徑》中寫道:“我大學讀的是數學系,有一門課教運籌學,講的就是如何尋找最優解!薄懊鎸σ粋具體情境我首先思考,能得到的最好結果是什么。確定了最好的結果,我接著思考,要得到這個結果有哪些,其中哪些途徑是可行的,有沒有最佳方法。這是很難的一步,需要經驗的積累。我也是經過多年的積累才養成這樣的習慣,慢慢形成正確的判斷與決策。”真的很佩服這位數學老師的思維方式,多中選優的方法,如果用在教學中也許就是一課多案,兩個切入角度,三個導語,或四個結束語,諸如此類,那將豐富我們的備課。這種方式,如果運用到課題中,就是頭腦風暴,延伸出多種研究思路。
其次,萬瑋老師在《數學日記》《積累》《作業留言》等文章中,也展示出了一點語文老師的思維特點。
《積累》一文中,他提出要積累兩類內容:“一是積累在工作中產生的一些領悟、靈感。它們往往稍縱即逝,一旦產生我就會馬上就近拿一張紙記下來。如果不記下來,不用過多長時間肯定會忘光。二是積累可以用來說理的小故事、案例、數據、觀點等,我非常喜歡讀文摘類的報刊。采用四步積累法:保存,整理,分類存放,經常溫習!标P于積累,我自己深有體會。工作中的感悟,我經常積累,我的論文多出自隨手記下來的感悟。最近一段時間,有好多感悟,或課堂上的精彩片段手一懶,就沒記下來,之后再回想,就沒有那么清晰了,作為課例來積累,已經不可能了。所以,還是要及時記,哪怕是一張紙,也要順手記下來。第二類我之前做得還不夠。閱讀積累,美文、故事、案例,寫出感想,確定用途,分類存放,經常溫習。這一點,我要有意識地去積累了。
另外,《預演》、《拖延癥》、《破框思維》、《體驗》等文章,也給我提供了思考問題的不同角度。比如:“預演”,就是“在實施一項很重要的教育任務之前首先在腦子里預演一遍”。其實,預演也可以從打算一件德育小事、籌劃一節公開課,延伸至為一段時間的工作列提綱、做計劃,為課題的開展做預設。“拖延癥”,差不多人人都有一點,書中對如何克服拖延癥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幾點方法,于我是十分有益的。
作為一名普通的語文教師,為學生讀書,為自己讀書,可以拓展人生的寬度;專注一件事,向深處漫溯,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探究中反思,反思中成長,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不同角度。
生命中最優美的姿態,是成就別人。教師改善自身的格局,就是為了成就學生的美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