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樓拜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的讀后感(通用4篇)
福樓拜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的讀后感 篇1
《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樓拜(1821-1880),是法國現實主義文學大師,法國19世紀小說史上三位巨人之一。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是福樓拜的代表作。此書通過愛瑪的曲折的愛情故事,揭露了19世紀中期法國的社會生活。
包法利夫人從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間,愛瑪迷上了看小說,尤其是那些有關男女情愛的書。書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這讓她深深地著迷了。就因為這樣,包法利夫人才會不滿于醫生夏爾的膽小懦弱,遲鈍無能。就因為這樣,她才踏上了尋找理想中的愛情之路。但當時的法國正在被黑云籠罩。她最終在被騙與人的只求自身利益之中結束了她的一生。第二天一大早,我就連忙去看魚草。我驚奇地發現倒了的魚草竟奇跡般地豎了起來,一點看不出被壓過的痕跡。我驚呆了,站在一旁自言自語:“這是為什么呀?”包法利夫人是一個悲劇人物。她追求浪漫的愛情,奢華的生活,卻不知她所處的環境給不了她想要的。當愛情建立在物質基礎上時,就注定了它的悲劇結果,無論過程如何使人沉淪,結局都只有一個。是誰使她走向了絕路?是人們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無門,還是自己對命運的屈服?最終導致了愛瑪的悲劇,或許可以說是當時的社會逼得她服毒自殺的!
現實與理想總會有差別,當現實于理想中的情況不同時,我們不應該把這一切歸結為命運的安排。當我們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時,或許這是上天給我們一次調整心態的機會。在繁華和虛榮里,也許你會忘了自己的正面目。但要知道自己擁有的,珍惜自己獲得的,不要總陷入沒有結果的幻想中,來虛度光陰。
福樓拜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的讀后感 篇2
小說講述的是主人公愛瑪不斷追愛情與理想,最后卻自殺的故事。愛瑪有著美麗的面孔、婀娜的身姿、優雅的談吐以及飽讀詩書的頭腦,這樣的她,為何會落得如此下場?也許可以借用她的丈夫查理的話來總結——“這是命運的錯”,“似乎是宿命使包法利夫人成為了壞妻子、壞母親,使她誤入歧途”。
仔細閱讀小說,可以發現愛瑪的悲劇其實是內外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由于外部事件和她性格的乖僻之間的相互影響,她如同在一個斜坡上一樣,逐漸滑向厭煩、謊言、不忠和最后的自殺”。
青年時期養成的乖張性格和求學期間浪漫主義情調的影響為日后愛瑪的變化奠定了基礎。在修道院讀書期間,她閱讀了大量浪漫派作品,多愁善感、喜愛幻想的她渴望效仿司各特小說中才子佳人的故事。小說用了整整一章來描寫愛瑪在修道院的生活,其中大部分筆墨寫的是她如何喜愛那些有關風月、激情、浪漫與愛的書本、詩歌、圖畫和新聞。“她在望彌撒時開小差,去看經書上有天藍邊框的插圖,她喜歡病怏怏的羔羊、利箭射穿的圣心,還有那半路上倒在十字架下的可憐的耶穌……愛教堂是愛里面的花兒,愛文學是愛使人心潮澎湃的激情,她在信仰的奧義跟前抬起頭來,對教規愈來愈反感,覺得其中有一種與自己的整個氣質無法相容的東西。”美麗可愛的愛瑪小姐,骨子里并不是安分守己的性格,溫順乖巧的外表下藏著一個乖僻的靈魂,“她的性格,在熱情浪漫中間透出一股講求實際的意味”。
鄉鎮生活悶得愛瑪快要發慌,受到侯爵邀請去城堡做客無疑給她的生命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而這次做客留下的影響,無疑是雪上加霜。城堡的舞會上,愛瑪看見甚至親身體驗到了她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生活:豪華的房間和家具、美味的食物、優美的音樂、耀眼的衣衫、出色的人物、優雅的舉止……這一切都讓她享受、沉醉、迷戀。愛瑪恍然間發現:原來幻想的場景和事物不只是出現于頭腦和夢中,它可以成為現實!這促使了愛瑪對下一次舞會的期盼和等待,也導致了她后來對那樣一種生活的沉迷。關于舞會的描寫,有一處可以看作是愛瑪后來背叛婚姻、紅杏出墻的伏筆或者先兆。“旁邊有位夫人把扇子掉在了地上。一位先生正好走過。‘勞駕,先生,’女客說,‘麻煩您撿一下扇子好嗎,就在這長沙發后面!’那位先生彎下身去,而就在他伸出手去的當口,愛瑪看見少婦把一張折成三角形的紙條放進他的帽子。先生撿起扇子,恭恭敬敬遞給夫人,她點頭致意,掉頭去嗅手里的花束。”通過“少婦”一詞,可知這位夫人已是有夫之婦;從“夫人把扇子掉在了地上”而不是“夫人的扇子掉在了地上”,可知“掉扇子”一舉是有意為之;而恰在此時,“一位先生正好走過”。如果這二人為夫婦,少婦就不必有意掉扇子,那位先生也不必“正好走過”,而且夫妻間的正常交流也不必傳紙條。把這二人的行為聯系在一起,難免讓人對其關系產生一些不好的想法和揣測——這顯然是發生在愛瑪眼前活生生的婚外情。如果沒有這次舞會,如果愛瑪沒有親眼目睹這一場景,日后的愛瑪會不會在渴望幸福的同時卻怯于行動呢?又或者雖渴望激情,行動上卻不敢那么大膽呢?事實是愛瑪后來的很多舉動都顯得大膽而張揚:她請萊昂陪她去奶媽家,來回的路上挽著萊昂的胳膊;農業展評會上她在大庭廣眾下挽著魯道爾夫的胳膊四處逛;清晨她奔向魯道爾夫的寓所,深夜他們在花園親吻;她定期去旅館與萊昂私會……此時的愛瑪已經由孤寂、青澀、純真的女孩變成了一個狂熱、放浪、迷失的婦人了。筆者不敢斷言作者是否是有意描寫舞會上拾扇子的場景,但此舉無疑給愛瑪起到了“很好”的“榜樣”作用。
青年時期所受的浪漫主義的影響,自身形成的乖張的性格,貴族舞會的豪華奢侈、貴族男女的不正當戀情,加上平庸的丈夫、苦悶的鄉鎮生活,愛瑪在內外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終于爆發了!為逃脫苦悶、厭倦的深淵,她瘋狂地追求幸福、刺激與激情;對婚姻的不忠、內心的忐忑便借著謊言、奢華的生活、惡劣的脾氣和情人的承諾來暫時壓制;當家財散盡、情人離去、謊言拆穿的時候,可憐的愛瑪最終只好選擇了結自己來逃避現實、難堪與責任。
小說又被稱為《外省風俗》,描寫的也均是十九世紀法國外省的生活。書中大多數人物被稱為“布爾喬亞”,法文原意為“城鎮居民”、“資產者”,作者則用來指“庸人”。愛瑪生活的地區是經濟、文化、社會均不發達的外省,生活在她身邊的都是些布爾喬亞(庸人)。客觀的生活環境容不下愛瑪的幻想,人文的生活環境更不理解她的情懷。正是這種落后、閉塞、單調、狹隘的生活環境以及生活于其中的平庸人的生活,極大的限制了人的思想和活動。而作為這種社會環境下的一名女性,作為這種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中的一員,愛瑪的愿望誰人關心,愛瑪的心聲誰人傾聽?其悲哀也就正在于此。
福樓拜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的讀后感 篇3
這本書的故事背景是在資產階級社會下形成,作者之寫作手法充斥著浪漫抒情卻又寫實諷刺。揭露資本主義社會殘害人性,甚至吞噬人的罪惡本質的黑暗面。一切取自于人性的根源與環境的影響,以冷靜客觀的筆調描述一位被社會壓榨的婦女的悲慘一生。
包法利夫人是一位被當代社會摧殘的悲劇性人物,因為她在社會的期許之下從小學習關于上流社會的教育生活,也因此她對這類愛情的希冀極大。她崇尚浪漫華麗的愛情,但卻也因此使她的一生從不感到滿足而使她墮落致死。其實我是很瞭解愛瑪的,因為她嚮往愛情的心態與現代少女的憧憬無太大差異,同樣幻想著童話般的愛情能夠降臨在自己身上,擁有高貴身世背景的白馬王子。然而她極為需要檢討的地方在于她的不知足,雖然可以了解她感嘆自己沒有完成理想進入上流的社會,但她已擁有了深愛她的查理,就算她的丈夫庸俗不堪、枯燥木訥,我認為她也應當改變自己的想法,樂觀的面對實況,積極的想辦法改變現實,或許會有機會讓自己的丈夫事業步步高升,使生活品質越發完善,以此完成她的夢想,不應該不檢點的墮落,讓自己的前途栽在自己手中!
先后出現在愛瑪生命中的兩位情人--賴翁與羅道夫,他們兩人是迥然不同的人物,前者是斯文內向的年輕人,后者是風流的愛情高手。愛瑪其實是一位冰雪聰明的女人,她擅長甜言蜜語,蠻橫的佔有欲卻使人倍感壓力,雖然最后情人還是離開了她,然而在情場上她還是嚐到了許多甜美的滋味。但對于債務糾紛上,她顯得愚笨無知,因為她的貪得無饜,使得她成為商人手中肥美的羔羊,落得她積欠債務導致破產。而在她懇求情人給予她金錢上的協助時,情人冷漠無情的態度,也真實的表露出世間的現實炎涼。
此故事中我最同情的人物是愛瑪的丈夫--包法利.查理。他是這么的忠心愛護愛瑪,在他心中最大的幸福就是那簡單樸實的愛情,只要能與愛瑪共同生活,一切便是快樂!雖然他的單調生活可能真的會使喜歡新奇變化的人感到透不過氣與厭煩,但那是可以去改變的!他愛著愛瑪的心在這之中是最真摯不變的,直到愛瑪去世后他還不曉得她偷情的事實,是過一陣子才發現的,因而使他傷心過度頹廢致死,真是令我感到萬分的難過。因為他是那樣的善良,也因此我對愛瑪紅杏出墻之行為感到憤怒與感嘆,如果這些事情沒有發生,他們是不是可以就此擁有美好的未來?不過我想這些內容也就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人的本性吧。
人偽善自私的一面在這部小說中表露無遺,愛情的本質也發揮得淋漓盡致,令人不禁深深思索人性的本質。作者將社會的事實融入虛構的體系當中,讓整篇文章充滿了真實感,是值得再叁回味的寫實小說。
福樓拜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的讀后感 篇4
這是一個關于愛情的故事。我曾讀過很多書,其中《包法利夫人》給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查爾斯的父母讓他退了學,并叫他學醫。
隨后,查爾斯在多特成為了一名醫生,娶了一個名叫迪耶普的有錢的寡婦。因為迪耶普是一個丑陋的老女人,她一直試圖控制家庭的一切。她總是抱怨她的一切,問查爾斯要一個劑量的藥物和一點愛,查爾斯根本不愛她。事實上,當他去醫治魯奧先生時,他便愛上了老魯奧的女兒,一個名叫艾瑪的年輕女子。迪耶普去世后,查爾斯就與艾瑪結了婚。現在,艾瑪成了包法利夫人。
如果艾瑪就像迪耶普一樣,是一個平常的女人,我認為,查爾斯也許能和她永遠快樂地生活在一起。然而,事實上,艾瑪是一個美麗的,年輕的,受過良好教育的女子。在她心目中,她的丈夫應該是英俊,機智,有風度,具有吸引力的。
在她的眼里,丈夫查爾斯并不是一位完美的丈夫。所以當我們知道艾瑪最后成了魯道夫和列昂的情婦時,我們并沒有感到萬分詫異。但可悲的是,魯道夫并不是她真正的愛人,列昂也不是。因為購買東西又借了一大筆錢,包法利夫人必須支付八千弗朗西絲。然而,她支付不了這么大一筆錢,所以她向魯道夫和列昂尋求幫助。但是他們根本不愛艾瑪,只把她當成生活的調味料,沒有一個人愿意幫助她。故事的結局非常悲慘,艾瑪對生活感到絕望,對愛情心死,最后選擇了自殺。艾瑪死后,查爾斯也出人意料地猝死了。他們的小女兒,伯特,被送往cotton-mill謀生。
當你遇到一個非常愛你,但你卻對他(她)沒有感覺時,你會選擇和他(她)在一起嗎?或當你愛的人不愛你時,你會將他(她)栓在自己身邊嗎?這就是我想和你討論的,當我讀這本小說后。當然,不同的人對于這個問題肯定會有不同的回答。有一種觀點是:如果你喜歡一個人,勇敢追求,即使她或他不愛你,死磨硬泡,直到她或他答應和你在一起。另一種觀點是,既然你愛的人不愛你,那么就放棄吧,看著我們所愛的人能夠幸福,不就已經足夠了嗎?我們無法判斷哪個是正確的,但我偏愛后者,如果你追求的人對你就是不感興趣,無論你做什么,都不可能會贏得他(她)的心吧。就比如你自己遇上一個很愛你的人,但你一點也不愛他,無論他(她)對你有多好,你也很難會愛上他(她)。
在中國歷史上,男人的社會地位要高于女人。有些男人會迫使自己心愛的女人和他們結婚。很不幸的是,這些女人沒有權利說“不”。我不認為這樣的婚姻會是幸福的。他們都不會感到快樂。中國有句古語:強扭的瓜不甜。事實上,如果你讀過《包法利夫人》,你就會知道,是查爾斯選擇了艾瑪做他的妻子。艾瑪的父親-老魯奧也對查爾斯能夠娶他的女兒感到十分的滿意,因為艾瑪太聰明,不適合做農活。艾瑪并沒有深入了解過查爾斯,便糊里糊涂的嫁給了他。因此他們的悲劇結局從開始就這樣注定了。
愛情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很多人畢生都在尋找自己的真愛。但它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遇到一個你愛并愛你的人,是很難很難的。最后,我想說的是,也許只有你經歷過了,才會知道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