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600字作文(通用7篇)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600字作文 篇1
春節放假值班,閑下來閱讀了我的生日書,《少有人走的路》是由著名的心理學醫生斯科特派克寫的一部關于揭示人心智的心理學著作。
大多數人都存在心理健康缺陷,因為他們都有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總是不去應對問題和痛苦,抱怨上天的不公、自己的不幸,甚至用各種極端的方式去麻醉自己,讓自己不去想,營造一個與現實脫節的完美的虛幻空間,這無異于作繭自縛。“惟有痛苦才會帶來教益”,應對問題我們不能因害怕痛苦而選取逃避,而是就應迎難而上,直至將其戰勝為止。
書中第一篇談到了“自律”,人生苦難重重,我們的人生就是不斷的應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唯有自律才是解決問題的首要方案。所謂自律,就是以用心的主動的態度,去解決問題。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職責、尊重現實、持續平衡。對于推遲滿足感,我們不要貪圖暫時的安逸和一時成績的滿足,要時刻持續清醒的頭腦,工作時要先難后易,徹底克制自己拖沓的工作毛病,延長自己的滿足感;而對于承擔職責,我們對待問題要有承擔職責的勇氣,找出問題解決問題,增強自己的信心;對于尊重事實,20xx對于各個行業都是一個嚴冬,我們要認清這個事實,結合我們自己的特點,找到20xx年屬于我們的機會;最后就是持續平衡,一味的自律,就會變成壓抑和束縛,我們要用一種平衡的自律方式去應對問題,張弛有度,建立正確的解決問題方式。
20xx作為公司的“變革年”,我們更要加強自身的“自律”意識。20xx年的航運市場好比一座獨木橋,我們沒有退路,唯有奮起跨過。俗話說“狹路相逢,勇者勝”,20xx要亮出我們的中谷精神。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600字作文 篇2
21世紀是心理學的世紀,但有許多人心智不成熟。如果說以前中國人最大的問題是一溫一飽問題,那么這天中國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心理問題。我認為任何人都該讀一讀《少有人走的路》,在M.斯科特。派克的淡淡敘說中感受這本暢銷20余年的心理書的真正魅力。
一、先苦后甜還是先甜后苦
“自律”被作者分為幾大類,但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由一個實例引發的思考。一個女財務分析師因經常拖延工作而去向心理醫生求助,但他們始終找不到原因,直到作者無意當中的一個問題解開謎底“你喜歡吃蛋糕嗎?”因為這位分析師喜歡將工作像吃蛋糕先吃奶油一樣,先完成容易的再去完成困難的事,導致她整體速度極慢。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注意,先苦后甜固然比先甜后苦更有利,但人們止不住先嘗甜頭的用功,往往事倍功半。這種習慣如果不在童年時養成,長大便無法改善。所以導致拖拉,中國的許多學生會產生這種行為,往往是因為貪圖一時安逸而造成的。
二、家庭教育成就孩子一生
父母的教育對孩子們至關重要,家是人們的第一所學習,也幾乎決定了孩子未來生活的發展趨勢。有許多父母習慣用嚴厲的體罰教訓孩子,本質上不上教育,而是發泄怨氣和不滿。這樣的家庭中出生的孩子往往會成為問題少年。所以,父母應當學會關愛孩子,善于傾聽孩子的心聲,能對癥下藥地解決孩子的疑惑。讓孩子得以健康快樂地成長。當然忙于工作無心照顧孩子的家長也會使孩子不懂自律,無法無天。毋庸置疑,父母的愛,決定了家庭教育質量的優劣。充滿愛的教育帶來幸運,缺乏愛的教育只能導致不幸。只有孩子在童年時能得到父母的愛和照顧,長大后內心才會擁有安全感。
三、必不可少第認真傾聽
在我們六年級之前,常會拉著父母不斷地說話,沒完沒了,滔滔不絕,往往父母會不理睬或假裝傾聽,實際忙自己的事以及有選取性第傾聽。但應對青春期的孩子,這些方法明顯不適宜。因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開始有個人思想便更加需要父母的關注和傾聽。用心傾聽,是一種愛的行為,能從孩子口齒不清,語句不通中品味更偉大的不同,從他們幼小的心靈中發掘不平凡之處,將個人想法放在一旁,盡可能低體會說話者的感受,使彼此得到自我完善、
為什么人人都愛逃避問題?是因為我們心智還未成熟,本書作者點明了一個人們從來不敢說的,也不愿承認的話:幾乎人們都有心理疾病,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是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但我們不能逃避它們,而就應勇敢滴應對自己的問題,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600字作文 篇3
21世紀,人們的生活節奏日益變快,伴隨而來的是人們心理問題增多。可能是學習壓力,也可能是工作壓力,總之許多人都有自己的壓力,有的人內心強大就會自己解決而不至于做出極端的事,有的人并不能,就選擇各種逃避的方式,例如自殺。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作者第一次說出了人們從來不敢說的話,提醒了人們從來不敢提醒的事,這就是: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過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 這本書激勵我們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問題,不要逃避。直面問題,我們的心智就會逐漸成熟;逃避問題,心靈就會永遠停滯不前。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的。心智成熟有多么難,讓心靈成長有多么難,我們要努力克服自身的種種局限。雖然懷疑、自省、反思、進取、追求,的確是那么難,但是我們的卻是需要這些幫助我們是自己成熟起來。 因此接受挑戰,才可以愛來真正的安慰……我們只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問題,我們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600字作文 篇4
一直都沒有好好地看完這本書,總是覺得好像書里的文字認識我我卻不認識他。但是看過之后有一種淺嘗輒止的感覺。一本書文字不在于能看多少,在于你理解了認識了多少!其實它里面所謂的各種心理問題我不是很理解,但是我唯一看懂了就是面對和勇氣。
所謂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餓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為。面對苦,面對餓,面對困境,巴爾扎克有句名言:“困難,對于弱者來說是一個萬丈深淵,對于強者來說卻是一筆巨大的財富。”面對這么一個巨大的財富,我們當然要撿起來,人生就是積累的過程嘛。期待成長就要面對所謂的生活煩惱,看過這本書,我突然明白了人生就三件事:微笑,面對,然后接受。
作者說過,放棄人生的某些東西,一定會給心靈帶來痛苦,而其劇烈的程度甚至如同面對死亡。任何的放棄在一定高度上說都是放棄自我——放棄速度、放棄情感、放棄根深蒂固的行為模式甚至個人人生理念,這種痛苦可想而知;但若不經歷這種痛苦,我們就無法超越自己、自己的靈魂。可為何要追求這種自我精神的發展呢?作者坦言,“或許你可以找到答案,或許怎樣努力,你都與最終的答案無緣。”面對放棄,面對痛苦,其實人生重要的不是行為,重要的是態度。
我能理解的另一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勇氣,所謂勇者無敵,好多人都說年紀越大膽子越小啦。還是懵懂的小孩的時候,心懷大勇,好像上刀山下火海都不怕,都說青春期叛逆,但是只有在青春期我們才能看到最完整的自己,陽光青春然后無畏。
作者首先讓我們認識到問題,面對問題,并研究問題的根源,慢慢地教會我們愛的方式,鼓勵我們堅定信仰,真正的愛,不是一味的追求,不是執著于痛苦,而是微笑,面對然后接受,樹立人生追求,努力克服困難,戰勝自我。生活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的教會我們讓心靈成長,讓心智成熟。并且處處透露出溝通與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時代限制,幫助我們探索愛的本質,引導我們過上嶄新,寧靜而豐富的生活。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
從明天起做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告訴他們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我將告訴每一個人,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個溫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愿你有一個燦爛前程,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個溫暖的名字,愿你有情人終成眷屬,愿你在塵世獲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讀《少有人走的路》不知不覺就想起這樣的詩文,做一個幸福的人其實很簡單,給我們的心涂上幸福的顏色,面對困境,把它融入海一樣的胸懷,面對痛苦,把他留在春天一般溫暖的陽光下。
書中反復強調真正的愛,我們每個人對愛的定義不一樣,有過愛才能了解愛,有過執著才能放下執著,有過面對,才可以真正無畏。
少有人走的路并不一定是所有成功人士的道路,而是一條充滿幸福快樂充滿愛的指引人心靈的道路。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600字作文 篇5
很少有書,我看了之后會寫讀后感的。偶然的機會看到這本書,讀了之后感覺很有道理,有的地方寫得很好,對將來會有所幫忙,因此寫下讀后感,算是加深一下理解。
首先這是一本心理醫生寫的,教你如何使“心智成熟”的書,其中有詳細的邏輯分析,也舉了很多病例解釋它
心智成熟即“精神”的成熟。
要想心智成熟,務必要有“自律”,遇到問題時能直面問題并解決它。我身邊就有一個人,天天過得渾渾噩噩的,放縱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盡情享樂。她也明白這樣不好,但是一向改不了,就是因為她缺少自律。而自律的原動力是"愛",真正懂得愛的人,懂得愛自己和周圍的人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約束,以此促進周圍的人的成長,促進他們心智的成熟。
隨著自律的不斷加強,愛和人生經驗一并增長,我們會越來越了解自身成長的世界,以及我們在世界中的位置,構成我們自己的世界觀。很多人從未有過大規模跳躍,也就無法實現真正好處的成長。那里要指出的是,生活中確實有很多人很不“成熟”,尤其是那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他們將要承擔很多的職責,但內心還是很幼稚,這對他們的下一代都會有很大的影響。或者一些上級領導,心智同樣需要成熟,這對下級的發展是必需的。
要建立與現實相適應的世界觀,我們務必不斷學習,增進對世界的認識。
阻礙心智成熟的障礙是“懶惰”,即自律的反面。而懶惰的特殊形式“邪惡”則是指主動捍衛自己的懶惰,它們在人類進化過程中不可避免存在著。(這下明白“邪惡”的另一種定義和本質。)書中同時提出“潛意識”這個概念,及如何利用病人不經意流露出的“潛意識”解決病人遇到的問題――因為心理疾病就是由于我們自己的意識抗拒潛意識而產生。這是一個獨特的理念,對于很多人包括心理有問題的人都有幫忙。我們要善于發現和傾聽自己的潛意識,雖然很多時候它深深藏在你心底。
最后,心智成熟的最終好處何在?我們在心智逐漸成熟的旅程中,需要不斷自我糾正和自我調整,最終我們了解人生的真諦,清楚我們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我們將擁有駕馭人生的強大力量,我們就會感覺舒適而愉快。這種幸福快樂的感覺在其他方面是很難體會到的,而那些不了解這些真諦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的人也是很難體會到的。當然,我們走了“少有人走的路”――通向心智成熟的路,我們到達了頂峰,周圍有很少人和我們在一齊,前面也沒人帶路,我們不明白前面的路之后怎樣走,這時我們可能會難以采取行動,同時我們會產生孤獨感。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600字作文 篇6
這本書的副標題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而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問題的傾向,因此大多數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無幾。因此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銳指出: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過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礙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的。
當然,心靈成長的旅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很多時候它都是伴隨著當事人的痛苦。回想一下,當你第一次踏入校園,身邊沒有了家人的保護,都是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你的心中都是對新環境的害怕和無助。但是也有興奮和期待,認識新的人,和他們交流,使自己更適應新的環境。在這種時候,只要你順利度過了剛開始的不適應期,努力改變自己,你的心靈就在新的環境中獲得了成長,你終于明白,傷別離是人生“一苦”。
心靈成長的目的其實是讓我們找回幸福或逝去的幸福。我們曾經都很單純,以為世界上都是好人,以為我們對別人好別人就會對我們好。但當我們受到傷害后,我們就比誰都害怕,比誰都提防,終日生活在恐懼中,這不是真正的心靈成長,真正的心靈成長是我知道世界和我們自己都是不理想的,我只能做好自己,只能耕耘好現在,別人對你怎樣和結果如何都是你所無法掌控的,只有這樣你才能釋然,從而回歸幸福。
正如《少有人走的路》扉頁中所說:現代社會人類最大的病痛是“心靈的淪喪”。心靈淪喪的我們物質越來越豐富,卻越來越感覺不到幸福;相處的技巧越學越多,婚姻關系卻越來越難搞;經歷的事情越來越多,感動卻越來越少,針對這些問題,本書提供了一種新的解決方式,它無需高深的哲理,更與醫學技術無涉,你只需重新審視日常生活,就能找到久違的快樂與滿足。
愿心靈不再迷途!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600字作文 篇7
本書開篇即說:人生是一個面對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能啟發我們的智慧,激發我們的勇氣;為解決問題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斷成熟。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而人生的問題和痛苦是客觀存在,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學會理解他人,找到真正的自己,練就一個強大的內心是我們唯一可選的路。
書中提到這樣一個實驗,實驗人員給幾個四五歲的孩子每人一塊糖,然后告訴他們如果現在就吃也可以。但是如果能夠等到明天早晨還沒有吃,那么就可以再得到一塊糖。然后觀察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馬上就吃了,但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堅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并得到了第二塊糖。在這之后,實驗人員跟蹤觀察這些孩子,發現那些堅持住的孩子在他們長大后都獲得了成功,成為杰出人士。想想就會明白,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就能夠面對糖的誘惑,做到了推遲滿足感,這種自律的精神和能力在今后的成長中會給他很大的助力。
為個人行為承擔責任,難處在于它會帶來痛苦,而我們卻又想極力規避這種痛苦。我們力圖把責任推給別人或組織,就意味著我們甘愿處于附屬地位,把自由和權力拱手交給命運、社會、政府、上司。為遠離責任帶來的痛苦,許多人甘愿放棄權力,實則是在逃避自由。
我們是否有可能完全逃避心靈的痛苦呢?或者說,我們是否能把心靈的痛苦降至最低呢?答案是否定的。世界需要有能力的人,心智成熟者則是最好的人選,他們的內心擁有強大的力量,能做出各種決定。在全知全能的狀態下做決定,遠比在一知半解的狀態下,要經歷更多的痛苦。譬如說,兩位將軍各帶一萬名士兵外出作戰,在一位將軍眼里,一萬名士兵不過是戰略工具而已,而在另外一位將軍看來,士兵不僅僅是作戰的工具,他們個個都是獨立的生命,是家庭的一份子。
那么面臨生死關頭,哪位將軍更容易做出決策呢?也許你認為心智成熟的人,絕不會成為前面那位將軍。但很明顯,答案就是前者,因為他不必忍受心智成熟者所要經歷的痛苦。類似上述情形,也會發生在企業主、醫生、教師、父母身上,人人都有可能碰到這種情況,做出影響一生的選擇。但容易做出決策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決策者。最好的決策者,愿意承受其決定所帶來的痛苦,卻毫不影響其做出決策的能力 。
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時處理,你就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承受更大的痛苦。” 勇于承擔責任,敢于面對困難,才能夠使心靈變得健康。學會推遲滿足感,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