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道士》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
《嶗山道士》讀后感范文 篇1
我讀了一本叫《幽默故事》的書,其中讓我最難忘的是一個叫《嶗山道士》的故事,嶗山道士讀后感。 傳說以前在嶗山上有一位仙人,會許多法術,大家叫他嶗山道士。有個叫王七的人從縣除來要學法術,道士怕他吃不了苦,但王七一口否認。幾個月來,道士只帶他上山砍柴,什么法術也沒教他。王七的手上漸漸起了血泡。他終于忍不住了,要在走之前讓道士教他一個法術。王七學會后回家一用,根本不行,于是罵起了道士。 這個故事告訴我許多道理:一個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意思是:你如果吃得常人吃不了的苦,就會成為像嶗山道士一樣的人上人,這還有幾個例子。如果農民伯伯不能堅持每天在烈日下為禾苗澆水、施肥,那禾苗還能長高嗎?如果小蜘蛛不能一直吐絲,那還能結成網嗎?如果比賽選手不在平時努力訓練,可能拿到金牌嗎? 我現在一定要刻苦學習,將來報答祖國,讓國家更富饒,更強大!
《嶗山道士》讀后感范文 篇2
《聊齋志異》是清初文學家蒲松齡的代表作,它的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包括道士傳記、書生奇遇、人鬼之戀等。蒲松齡通過這些看似荒誕不經的故事,對當時社會的黑暗腐.敗進行了有力的批判,揭露社會矛盾,表達人民的愿望。
嶗山道士這個故事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世家子弟姓王的書生因為仰慕道學,聽說嶗山有很多的仙人,就背著書箱去求道。來到嶗山,王生見道長精通玄理,便求道長收其為徒,但道長怕王生嬌生慣養,受不了苦修不想收其為徒,王生堅持自己能受得了苦修,于是道長便收下其為徒弟,并讓他與眾人一起去砍柴,這樣過了一個月王生覺得太辛苦便暗地里有了回家的念頭。但看到道長的法術后又打消了念頭繼續堅持了一個多月,后來堅持不下去了就向道長告辭并請求道長教給他一些法術,道長便教給他穿墻術,并告誡他不可亂用法術,不能用法術做壞事,也不能炫耀自己。
王生回到家后吹噓自己遇到仙人,在嶗山學會了穿墻術并當眾表演,結果撞到了墻上,氣的王生大罵道長沒良心。
通過這個故事,我知道了我們一定不能嬌生慣養,學會本領不要炫耀,也不能用本領做壞事,否則就會受到懲罰。
《嶗山道士》讀后感范文 篇3
今天,我讀了清代作家蒲松齡著的《聊齋志異》中的一個小故事《嶗山道士》,頗有感觸。
故事講的是原為財主的王七因只會吃喝嫖賭,不會勞動生產,把家財敗光了,竟異想天開到嶗山去求道,想通過學會法術過上好日子。可嶗山道士只叫他每天上山打柴,卻不提傳授法術之事。王七吃不了苦,便打算回家。走前總算從老道那里學到了穿墻術,由于他心術不正,結果不但穿不過墻,額角反而撞出個大塊,給妻子當做笑柄。
故事中的王七,因心術不正,即使從嶗山道士那里學會了穿墻術,也無法施展,弄得頭撞壁起了個大塊,落得被妻子笑話,還羞得臉紅。王七心術不正,是其德行出了問題。人們常說:德才兼備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無才是廢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這么一來,故事中的王七倒有點像危險品,但幸虧其穿墻術未奏效,否則不知會有多少人家遭其禍害。現在,我們讀書學知識學本領,首先就要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力爭做一個德才兼備的學生,立志為造福人民,富國強國而努力讀書,將來成為建設國家的棟梁之材。這樣,我們的書才不會白讀,我們的知識本領才不會白學。
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時刻注意我們的德行,力爭培養良好的德行,不成為像故事中的王七那樣的好逸惡勞、品德敗壞之人。
《嶗山道士》讀后感范文 篇4
從前,有個姓王的書生,排行第七,就姑且叫他王七吧.王七想學道術,聽說勞山有很多仙人,便前往求學.老道士收下了他,讓他每天去砍柴割草.干了一個多月,他嫌苦,便想回家.這時看到了老道士施法術跟弟子們飲酒娛樂,非常羨慕,就又留了下來.又過了一個月,受不了苦,又沒學到什么道術,就又想回家了.為了不白來一趟,臨走時,跟老道士學了穿墻術,結果回家后因為炫耀而不靈驗,頭上撞出個大包。
這雖然只是個虛構的故事,但它卻告訴了我們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學習不能怕吃苦。
具有堅強的意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是學知識學本領的前提.因為學習是一種艱苦的勞動,需要認真聽講、閱讀和思考,需要反復練習、勤于實踐.聽不明白讀不懂,苦苦思索而沒有結果的情況會時常出現的.如果缺乏意志、毅力和吃苦精神,是不可能學好的.老道士之所以讓王七天天去砍柴,無非是磨練他的意志,讓他能吃苦,可他不懂得這個道理,受不了苦,總想當逃兵,最終什么也沒學到。
請看那些取得成就的人,哪一個不具有堅強的意志和吃苦耐勞精神?乒壇名將鄧亞萍多次獲得國際比賽冠軍,因突出的成就,而成為國際奧委會委員.我們更多的是看到她金牌的閃耀,可你是否知道,通向她成功的路上,浸透了多少汗水?鄧亞萍在平時訓練中,每天都要比別的運動員多訓練兩小時.她每次去訓練,都是腳上穿一雙鞋,還另外帶一雙鞋,因為每次訓練,汗水都會像雨水一樣流進鞋里,使她無法繼續訓練.鄧亞萍正是靠這種拼勁兒,才成為乒壇王后的.乒乓球比賽和訓練,是遠遠要比砍柴割草辛苦的,試想,如果鄧亞萍也像王七那樣,害怕吃苦,她怎么能會有今天呢?
的確有一些因怕苦怕累而不能很好的堅持學習的人.人生的道路是漫長的,其中的許多路段是要靠自己去開拓的,今天吃的苦少,明天我們遇到的坎坷可能就要多,我們吃的苦可能就會更多.要知道,苦和甜是一對孿生姐妹,沒嘗過拼搏的辛苦,也就感受不到成功的甘甜.為了那明天的甜,今天我們就不要怕吃苦,相反,我們還應該主動地去吃苦。
《嶗山道士》讀后感范文 篇5
今天,我讀了《聊齋志異》中的《嶗山道士》,給我很大的啟發。
古時候,有一個姓王的書生,他自幼仰慕道學,聽說嶗山有很多仙人,就背著書籍,準備去求道。走了大半個月來到了道觀,見門前有一個小道在掃地。他走上前去說:“我是來學道的,請你帶我去見師傅吧。”來到道長跟前,道長說:“只怕你受不了這里的苦修啊。”王生說:“只要師傅能收下我,我什么苦都能承受。”第二天,王生就拿著斧子砍柴去了,剛砍了一個月,就受不了想回家。有一天,他看見道長施展了一些法術非常羨慕,就又干了一個月。一個月后他又想回家了,他找到道長想讓道長教他些法術,道長教他了穿墻術,他沒有學好就走了。回家后他演給妻子看,結果一頭撞在了墻上,撞起來了一個大包,他不后悔自己沒有下功夫學道,卻大罵道長是騙子。
讀了這篇文章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一個人要學會一項本領必須不怕苦不怕累。例如我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從小學到初中,從初中到高中,又從高中到大學共計20xx年,上了多少節課,寫了多少本作業,經過多少次的考試,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才大學畢業。再例如,咱們學滑板,不是一次就能學會的,必須經過很多次摔跤磨練才能學會吧!再例如學騎車一不小心就會摔跤,可是摔了幾次跤可能就學會了。
所以,只要我們不怕苦,不怕累,就能學好一門功夫。
《嶗山道士》讀后感范文 篇6
我讀了一個故事,名字叫《嶗山道士》,它是一個出自《聊齋志異》的故事。
這個故事講了一個王姓書生,去嶗山拜道士為師,想學些法術。可是道士只是讓王生砍柴。王生受不了苦,有了回家的打算。
一天晚上,王生看到道士和兩個人飲酒。三個人施起法術來:道士剪下圓紙片貼在墻上,紙片竟開始發光,像月亮一樣;一個客人拿出一個小酒壺倒酒,酒壺里的酒怎么也倒不完;另一個客人則把筷子變成了月中嫦娥,在他們面前又歌又舞;三個人又和酒席一起升到了空中。
王生見了這種神奇法術,就不想回家了。可一個月后,王生又受不了了。于是他就去求道長傳他一點法術,讓他下山。
道士就傳了他穿墻而過、來去自如的本領。并叮囑他不可用這法術害人,也不可亂用法術,否則就不靈了。
王生回到家對妻子說他能穿墻而過。妻子不信,他就演示給妻子看,不料他一頭撞在墻上。王生又羞又氣,大罵老道沒有良心。
這個故事真神奇,雖然它不是真實的,卻也給我們很多幻想和啟迪。
故事中的王生,不愿吃苦也就算了,可他不聽道長叮囑,亂用法術,實在是不應該。幸好他自作自受,不能再用法術,不然,以后一定會害人的。
雖然大家都討厭像王生這樣的人,可是這樣的無恥小人在現實中還真有不少。他們貪圖富貴,吃不得苦,受不得累,損人利己。我們可不能學他們。
我們應多向好人學習,壞人壞事則要引以為戒。這樣我們才會更加優秀,將來為祖國多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