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讀后感(通用11篇)
《大學》讀后感 篇1
《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曾子在此引用上古之圣人之經典,開始闡述仁學的要義皆來自上古時期的傳承,通過孔子刨根問底顯示了仁學的本質來源于人之心性,一切神祇之性皆來源于本性既德性,剝離怪力亂神,去除無謂的精神崇拜,回歸自然,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徹底的回歸,回歸無神輪,一切人皆可圣,圣不在什么地方,心性就是圣地。由此可見,無論佛教宣說無神論卻再次淪入神祇崇拜,其他所有宗教都沒離開有神崇拜。這是我們華夏文明最璀璨的源起。
《尚書。周書》中德《康誥》乃周公封康叔于殷地之時所作的訓辭。意為你要克制自我之私欲而昭示仁德之性,慎用刑法,善待孤寡老人等等弱者,才不會如同三監一樣為了自己而使社會動蕩。能夠執守和實現內在心性之德于自己和天下,也只有這樣實行圣賢之道于時時刻刻和事事物物中。
《尚書。商書》中《大甲》中說到伊尹放太甲這個事件中來說明“先王顧諟天之明命”的根本性。太甲上位三年而剛愎自用,一味享樂而朝政昏亂,被伊尹放于銅宮而反省,終于明白天子與百姓無別,明白心性只要而重新國泰民安。告訴大家不管是誰皆應尊重內在心性之本,方本國顧諟天下之命。
《尚書。虞書》至《帝典》闡述上古禪讓之禮。“克明峻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也就是說通過天子內在生命中高深光明的德性來普照和諧九族百姓,以至于和睦相處,風俗歸厚,才使社會處于文明,以至于普天下太平。可見華夏文明上下貫通,從不偏頗,這就是我們國家的社會本質以和諧為上。
通過對《尚書》三篇的經典引用,明明德之明是自覺、自發、自主、自由地彰顯仁義心性,是超越的和先驗的。正如孔子所說“吾欲仁,斯仁至也”。禪宗臨濟大師一樣以人為本,心性自明,可見佛教傳入中國,融合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本善才有了禪總本真,于是禪宗才是真正的漢佛之核心,完全超越原來的佛教框架。
讀書明志在于透徹心性,大學之深邃在于此。
《大學》讀后感 篇2
《大學》作為四書之一是古人必修的科目,千年之后,再讀《大學》,也能從中感受到當時的思想風潮。可以說它影響著千萬古人,也形成了他們獨特的具有中國色彩的思維方式與做人原則。其中某些道理沿用至今,我們的思維方式仍受其影響。
《大學》中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至止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簡而言之,即三綱(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條(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七證(知,止,定,靜,安,慮,得)。這是它的核心。再直白些,他講的就是做人,做學問。
眾人皆知,人性本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品行只是因為成長的環境不同。但我們所崇尚的都是做一個有道德,修養,品行的君子。做君子的基礎首先要做到正心,誠意,修身。首先我們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場合都要擺正自己的心態,使自己有一顆正直的內心。這樣就算外界環境何其復雜,也不能擾亂你的判斷,動搖你正確的態度。俗話說:腳正不怕鞋歪。再看看如今,不少官員因貪污受賄紛紛下臺。其實他們缺錢而貪,而是沒有正心,被欲望所迷惑。盲目追求名利,臉面。認為受賄很有成就感,是自己權力的體現。再說現在的大學生,不少皆沉迷于網絡,或是游戲,或是小說,或是不良影片。這顯然也是不正心的表現。
作為大學生最重要的任務當然仍是學習。學習理論知識,學習為人處事,而不是學習如何花著父母的錢娛樂,消遣。其余次之。其次做人要講誠意。“所謂誠意,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心慎獨也。”它既需要人們對誠意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認識,愿意過有誠意的人生,同時還要逐漸養成習慣,以誠意人生為幸福,以違反誠意道德為痛苦。這樣才會實實在在去追求誠意。從善改過,不斷完善自己,在各種非誠意的誘惑面前不動心,這是對君子的要求。而對大學生而言,誠意更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大學生是祖國的接班人。如果連大學生都不講誠意,那么整個國家還談什么未來呢?最后,學會修身,做到進取和完善。雖然我們做不到完美,做不到圣人一樣可以考慮到天下,但是我們能做到的是修身,修身更多的不是為了國家,而是為了自我能活得更高尚。
另一方面就是做學問。做學問講究致知,格物。“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有不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不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格物指努力窮就事物之理。當人們通曉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識也就完備徹底了;致知完全是作為認識過程找能夠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識的一個自然結果。若沒有格物談致知是無法辦到的,所以對于我們大學生來說,?修就要格物致知,精神上“誠其意,正其心”誠意則必須從慎獨開始,正心則要求保持平和的心態。
最后我們簡單談談齊家,治國,平天下。首先,我們要齊家。正如一葉知秋,以小見大。連自己家族都管理不好,怎能治理國家,使天下太平。作為大學生,我們為自己的目標,理想奮斗的過程中,應由小事做起,做好每一件小事,最終必能實現你的偉大目標。
《大學》蘊含的內容太多太多,如用一句話來講,“《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
《大學》讀后感 篇3
《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
《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第四章讀起來太難,開始很多字都不認識更別該文說啥意思啦。文中多次引用《詩經》原文更是讓人難以理解其意,如果沒有《詩經》功底,再不看注釋或翻譯都不知道說的是什么意思了。就算知道《詩經》中這幾話意思,如果不能把前面幾章結合起來進行閱讀也不能明白這章說的是什么意思。
第一段關鍵在于一個“止”字,這個“止”字不是停止而是達到或者到哪里的意思。接著第二段用類比的方式解釋“止”的意義,例如“為人君、為人臣、為人子”如何如何等。該章必須結合開篇“止于至善”四字進行閱讀理解,唯有這樣才能明了本章的意思就是告訴明德要“止于至善”的意思。止于至善不是達到某點而是不斷地追求直至最高境界就是至善,或者說至善才是最高層次。
本章第三段指出明德的過程要不斷的琢磨,格物才能致知。也是告訴后人要想明德唯有格物窮理,不斷琢磨才能不斷地進步,于是才能逐步提高對“德”的認識。
大學乃大人之學,小學學“事”,大學明“理”,即“明德”后“明明德”。怎么明德?格物、琢磨,再格物、再琢磨,唯有如此。朱熹曾說成人即大學的學習方法有二,一是自學二是交流。自學中不斷的研究,交流中相互借鑒才能不斷地提高對“德”的認識和理解,這樣才能止于至善。
可惜現在的學生一是自學能力差二是不相互交流,大量的時間用于如何應對考試。如從這方面看如今的教育真的是不如古時,從方法上應向古人學習,這也或許是沒有“大師”的原因吧。《詩》云:“於戲,前王不忘!”這句話更值得做教育的人深入反思啊。
《大學》讀后感 篇4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書,叫做《我的大學》,這本書是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之一。
作品敘述了少年的“我”懷著上大學的愿望來到喀山,夢想破滅以后,不得不為生存而四處奔波,住在“大雜院”,買苦力,與窮人和大學生交朋友。他進入了一所天地廣闊的“社會大學”,在那里學到了在有圍墻的大學里學不到的知識,經過痛苦的思想探索,終于成為一個革命知識分子。
我今天生活在這么幸福的時代,國家給我們這么好的學習環境,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長大要做一個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
《大學》讀后感 篇5
《大學》原本是名列五經的《禮記》中第四十二篇,宋朝的程氏兄弟把它抽出來單列,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大學》是四書五經當中最短的一篇,共十一章,僅有1700字左右。雖然很短,但卻講出了一個人由凡轉圣的途徑,若人能夠依照大學的教誨,進修德行、鉆研學問就有一個明確的方向,一生受益無窮。退可善其身,進可報天下。
《大學》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我覺得這條可以作為所有大學的校訓,不正是我們所追求的人生的意義嗎?再看看當今的大學,仿佛離這三條基本的方向還相差的挺遠,大學的教育不僅僅是授人以技,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道。之后這本書還說了實現這三條基本方向,實現天下大治的方法“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這八條途徑又以修身為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意修身為本。”如果修身搞不好,治國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窮其理也。”是給我感悟最深的一句話,它的意思是“說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是指要想獲得知識,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研究它的原理。”我們從小學到現在,寒窗苦讀十幾年多數是為了金榜題名。但上了大學我又不免迷茫,我們要如何獲得自己想要的知識呢?再沒有老師象以前那樣時刻監督自己了,我們只能靠自覺。所以我們要去認識事物,接觸事物。只有徹底研究事物的原理我們才可能獲得有用的知識。關于做學問,《大學》里引用了一句《詩經》中的話“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做學問就像磨制一塊精美的玉器那樣,需要反復的為之,精益求精。做學問如此,磨練德行也是如此。接著又提到了誠意的根本“勿自欺也”,所以說君子在獨處的時候,更要小心謹慎,不敢隨便。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財富可以裝飾房屋,品德卻可以修養身心,使心胸寬廣而身體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我們可以不求自己有多高尚,但在待人接物方面至少要做到真誠吧。以心換心才能走得更遠。
把《大學》讀了之后,真有一種相見恨晚、醍醐灌頂的感覺。希望此類的國學經典能讓更多人受到教育啟發。
《大學》讀后感 篇6
最近,我在國學堂學習了《大學》這本書。讀了《大學》后,我雖然不太懂其中的奧秘,但也從中學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我喜歡《大學》中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我理解這三綱領就是去惡從善、改正缺點,弘揚光明的德行,使自己達到最完善的境界。那么,怎樣才能達到止于至善的目標呢?諸葛亮告訴我們要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只有恬靜才能修身,只有儉樸才能涵養品德,只有看輕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只有內心寧靜才能高瞻遠矚。
《大學》這本書總結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道理,指出,修身是做人的根本。要做到修身就必須從小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在我國歷史上就有這樣一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清代的劉蓉少年時在屋子里讀書,遇到不懂地方就仰頭思索,在屋子里走來走去。這屋有一處洼坑,每次經過,他總要被絆一下。剛開始,感到很別扭,走著走著也就習慣了。有一天,父親看到他被絆一下也沒感覺,就很生氣,大聲說:“你連一間屋子都不能治理,怎能治理國家呢?”是啊,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這就是《大學》這本書教給我們的道理,只有先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一個人要想做出一番事業,就必須從修身開始。比如,你將來想做什么工作,而現在卻不努力、不學習,天天只求想象,而不面對現實,到最后還是一事無成。只有一直向著一個目標出發,不斷努力,才會有好的結果。
我們從一開始就一定要有美好的目標!要在家孝敬長輩,在學校尊敬老師,在社會不為外界干擾和誘惑,不為名利所困,對朋友要守信。我學《大學》,感到很有收獲,今后,我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努力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大學》讀后感 篇7
在還沒有學過《學記》之前,就曾聽聞“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教學相長”,而在仔細學完《學記》后才真正領略到先人的智慧以及這篇文章的偉大。
《學記》主要講述了教育制度,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等,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這么一段話:大學之法:禁于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發然后禁,則?格而不勝;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教育教學的第一原則就是禁于未發,意思是在事情還沒有發生之前就加以防止,和我們現在所說的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意思相近,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具有敏銳的洞察力以及積極的心態,將學生不好的萌芽不好的欲望在還沒有發出來的時候就鏟除掉,并把好的一面引導給他們。結合我們自身而言,作為未來的小學老師,就一定要具有這樣的能力,孩子在小學的時候是學習能力最強最需要老師引導的時候,在這個階段,他們的人格就將定型,我們小學老師就應該教會他們擺脫可能會形成的惡習,學會真善美。如果發然后禁則為時已晚矣,因為不好的習慣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難再被改變了。
第二原則當其可,意思是在適當的時機給學生進行教育,掌握教育機會,不僅能讓學生學的有興趣,給他的教育印象也會比平時更加深刻。如果錯過了學習的最佳時機,那么再學習的話就很容易力不從心了,之前吳院長也和我們說過,很多小學女教師在工作兩三年后才來考研,一邊帶孩子,一邊工作,即使學的再苦再累又怎么可能學的進去呢?
第三原則是不陵節而施,意思是在教學生的時候不超越學生的接受能力,要循序漸進,每個班上學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作為一個老師不能只看到那些學習能力強的小孩,也要顧及到一些學習知識比較慢的學生,當然最好的就是知識難度能夠適應所有的學生,如果教學太過急功近利,比如有的老師為了趕進度,自顧自的講,毫不顧及學生,那么這樣子的教學,實際上是毫無成效的。
第四原則相觀而善,指的是學生之間應該互相幫助,共同學習,在學校里如果只知道一味的學習,而不會與人交往,沒有一個朋友,只會讓自己孤陋寡聞,但是擇友的時候也不能選擇品行不好的朋友,當然朋友也不是用來閑聊的,不過在當今社會互相切磋學術的朋友實在是不多了。
雖然《學記》是三千多年前先人的智慧,但在今日也值得我們學習效仿,作為未來的小學老師,《學記》是值得我們一生都學習的楷模。
《大學》讀后感 篇8
讀完了《我的大學》后,我更加崇敬高爾基了,因為他有堅持不懈的決心。
《我的大學》主要講了:高爾基懷著讀大學的理想去了喀山,但由于各種情況,他的希望破滅,他不得不為生存而奮斗:住“貧民窟”,賣苦力,和流浪漢接觸,在面包店工作……在一些大學生和進步人士的幫助下,高爾基投身進了一所社會大學。
高爾基求知的欲望是多么強大!他有很大的決心,想進大學,他想學習知識,做一個大學生,而不是成天只干苦力活。為了能生存下去,他付出了多少努力,他吃不好,也沒有好住宿,但他后來卻通過自己的努力成了家喻戶曉的作家,真了不起!
高爾基觀察了許多周圍的人,接觸了各種性格的人,他閑的沒事干時,就觀察貧民窟的人們是怎樣生活的,正因為他善于觀察,才能寫出這樣動人的小說。他喜歡同知識分子交流,比如“霍霍爾”。在這期間,高爾基知道他的外祖母去世了,很傷心。我讀到這里,也不由得傷感,他已經失去很多親人了,他的心經歷過多少苦難,但他從不放棄對夢想的追求。
讀完《我的大學》后,我對高爾基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也知道了生存的艱苦。
《大學》讀后感 篇9
《禮記》是一部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狀況、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在歷史上的地位僅次于《論語》,比肩于《孟子》,又遠超于《荀子》。這部書可謂是包羅萬象,它以禮樂為核心,所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禮記》在唐代就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則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由此可見《禮記》這部書的重要價值。《禮記》與《儀禮》《周禮》合稱為“三禮”,對中國文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各個時代的人都從中尋找思想資源。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我反復吟讀著這段文字,深深地被文字中所蘊含的那股強大的精神力量所感染。“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為天下人所共有。選舉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來治理天下,人們之間講究信用,和睦相處。所以人們不只把自己的親人當親人,不只把自己的兒女當做兒女,這樣使老年人能夠安享天年,使壯年人有貢獻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無偶、年幼無父、年老無子和殘廢的人都能得到供養,這樣的社會就叫做大同世界。”孫中山先生就曾提出“天下為公”的思想,主張為了老百姓,建立一個民有、民享、民治的民主共和社會。這段文字,并不會因年長日久而失去光澤,至今讀來,它仍發出道道金光照亮了我們每個人的內心,表達了我們每個人對對美滿、公正的大同社會的強烈向往。
翻開我的筆記本,本子上摘錄的第一句話便是《禮記》這部書中的一段文字:“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這句話的原意是:“要廣博地學習,對學問要詳細地詢問,徹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別,要切實地力行。”我經常將《禮記》中的這句話作為我的座右銘,并時常用這句話教導與勉勵我的孩子和我身邊的年青朋友。“博學之”即講學習首先要廣泛的獵取,培養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喪失了,為學的欲望也將隨之而消亡,博學遂為不可能之事。“博”還意味著博大和寬容。惟有博大和寬容,才能兼容并包,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眾,而親仁”。因此博學乃能成為為學的第一階段。越過這一階段,為學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審問”為第二階段,有所不明就要追問到底,要對所學加以懷疑。問過以后還要透過自己的思想活動來仔細考察、分析,否則所學不能為自己所用,是為“慎思”。“明辯”為第四階段。學是越辯越明的,不辯,則所謂“博學”就會魚龍混雜,真偽難辨,良莠不分。“篤行”是為學的最后階段,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篤”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
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篤行”。這句話時常提醒我在工作中注重學習,不僅僅要精通業務知識,還要廣泛學習其它方面的優秀書籍,不斷提升個人的綜合素養,做一個“一專多能”的人,此外在平時還要多與身邊的同事朋友溝通交流,學習他們先進的工作方法,對于工作生活中的難題要多向有經驗的老同志請教。此外,光學習理論和書本知識還不夠,還得多實踐、多鍛煉,做到活學活用、學以致用。
《大學》讀后感 篇10
《大學》原為《禮記》中的一篇,在唐宋時期開始受到重視。朱熹把它從《禮記》中抽出,單獨成篇,并把《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
大學開篇便提出了自己宗旨,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朱熹把它稱之為“三綱領”。實現三綱領的途徑是“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八條目”中,“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要做到修身,就必須心正意誠,改掉自己不好的習慣,養成美好的品德。對于子女來說,修身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在家里孝敬父母,將來在工作上才能夠做到忠和義。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這樣的事例很多,比如,趙善應就是這樣的人。
趙善應是宋朝人,是歷史上有名的孝子。有一次,趙善應的母親得了一種怪病,他四處尋醫為母親醫療,但母親的病還不見好轉。后來靠皇室親族的關系,請來御醫為母親診治,御醫說要用人血和藥,趙善應二話沒說,便用刀刺破手臂,用他的血和藥一起給母親服下,不久,母親的病就好了。但卻留下了心悸的病根,害怕雷鳴。所以一到打雷下雨天,趙善應就去陪伴母親。曾經在一個寒冷的夜晚,趙善應出遠門回來,手下人要敲門,卻被趙善應給制止了,他說:“不要敲了,我怕驚動母親。”就這樣,趙善應和手下人在門沿下過了整整一夜。趙善應做到了“百善孝為先”,也正因為趙善應孝敬母親,才被大家擁護稱贊,在事業上有所成就。這也正應了《大學》中的那句話:“孝者,所以事君也。”只有在家孝敬父母,在外才能有所成就。
與《大學》提出的修身要求相比,與古代圣賢相比,我做得還遠遠不夠,比如在家里,我有時會不聽話、和家長頂嘴;有時家長讓我寫作業,我想出去玩;還有時會挑食。在學校,我有時會因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和同學鬧不和,還有……。
《大學》提出:“為人子止于孝,與國人交止于信”。所以說,作為青少年,在家聽家長的話,做力所能及的活;在學校,見到老師要問好,上課積極回答問題,認真學習考高分;與同學交往言而有信,同學之間互相幫助、學習。做到這些,就做到“止于至善”了。
我愛《大學》這本書,愛里邊的名句,愛圣賢的智慧,更愛《大學》提出的人生境界。今后,我要努力鉆研這本書,以古代圣賢為榜樣,為國家、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大學》讀后感 篇11
讀了《大學》這本書使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大學》原屬《禮記》中的一篇,在唐宋時期開始受到重視。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四書》,并把《大學》排在了“四書”的首位。
我最喜歡《大學》中“止于至善”的一段話:“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這就是說,作為君主,應當廣施仁政;作為臣民,應當敬事君王;作為子女,應當孝敬父母;作為父母,應當慈愛子女;與人交往,應當堅守誠信。
讀了這段話,讓我想起了南宋時期愛國將領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在1126年,金兵攻打中原,岳飛要抗擊金兵,精忠報國。岳飛的母親十分高興,就把“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刺在岳飛的背上,教導兒子要精忠報國。岳飛投軍后,打了很多勝仗,無數金兵聞風而逃……。但后來昏庸的皇帝卻聽信小人的話把岳飛殺害了,但岳飛的美名卻流傳于世。我特別敬佩岳飛,不只是他的勇敢和武功,而是他有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岳飛為什么能做到精忠報國呢?就是因為岳飛孝敬母親,聽從母親的話。岳飛在國難當頭之際,不僅做到了“為人臣,止于敬”,也做到了“為人子,止于孝”。
讀了《大學》讓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我們從小就要認真聽父母的教誨,不能跟父母頂嘴。對兄長要敬重,看到長輩和老師要敬禮。對人要有仁有義,不能騙別人,也不能把我所知道的別人的秘密告訴他人。在學校要認真聽講,上課不說悄悄話。認真上好每一堂課,認真完成作業,學習上遇到困難不退縮!一定要把學習成績搞上去。
《大學》這本書講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只要我們從孝敬父母開始,努力盡到做兒子的責任,盡到做學生的責任,從一點一滴做起,長大后,就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一個有所作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