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讀后感范文(精選7篇)
《為學》讀后感范文 篇1
文言文,又稱古文。是一種看起來很難學習的文章類型。許多人對它避之不及,其實,細細閱讀。卻會有一番讓人受益終身的道理……在這么多的古文里,你,最鐘意哪一條呢?
——題記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這首流傳千古的《為學》深受我的喜愛,它講述了兩個和尚實現夢想的事,我閱后覺得其深有一番大道理。便時時銘記心中,希望有一天能施其用途。
還記得又一次參加市里的讀后感征集比賽,我是整裝待發、信心滿滿,相信自已一定可以拿到一個好名次。
我開始不分晝夜地寫了,當時我思如泉涌。如秋風掃落葉般奮筆疾書,很快我的讀后感便起草完畢。
我開始在電腦上打字了,我開始很積極,幾乎天天都敲上那么幾個字,后來卻不再如此。我惰性慢慢漲起來,每天打著寫讀后感的名號開始玩電腦。
時光如飛鳥般流逝,暑假的生活也在我的手中溜走了。我急了,開始瘋狂地找那篇讀后感的草稿,幾乎將家翻了過來,也沒能找到。
我決定不交了……
開學,大家交作業的時候,我才意識當初的決定是多么的荒唐。其實,再補一篇,還是來得及的。什么“第2名”、“第三名”、“第4名”……這些與我寫作水平相當的好學生都把工工整整打印出來的讀后感交了上去,老師收過以后,沒有像以往那樣放下,而是一直舉在手中,似乎在等某一個人。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望著我,我尷尬極了,臉深深陷入了手臂中,希望能在那小小的臂彎之中,感受到一點點慰藉。
老師見我沒有交的意思,失望地搖搖頭,把那一打厚厚的稿紙放下……
我羞愧萬分,似乎掉進了寒冰地獄,那“好學生”的名頭也讓我感到了深深的不安。
后來,我終于找到了那篇草稿,在老師布置的練筆中,隨隨意意地交掉了。那次,老師下的評語,至今我還記憶猶新:如果你把這篇文章交上去,說不定會得獎,其實你有這個能力。但是,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你與成功失之交臂呢?
我的耳邊似乎又響起那熟悉的《為學》聲: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為學》所著,其實不僅是學習的真理,亦是生活的真理。
天下事有難易乎?
答案是:沒有。天下的事情沒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只要做,那么困難的事情也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再容易的事情也困難了。
今日再品《為學》。又明其理:對于生活,敢作敢為,實乃真英雄!
《為學》讀后感范文 篇2
昨天我看了清朝作者彭端淑寫的一篇文言文——《為學》。文言文注解,我明白了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作者通過兩個和尚去海南的故事,用簡練的語言為我們闡述了“是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當我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后,我想到了現實社會,我覺得彭端淑的語言是極賦有哲理性的,并且他所闡述的事理完全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縮影。
正如文中開頭所講:“天下事有難易呼了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呼?學之,則難者亦難矣。不學易者則易難矣。”文中說的很對,天下的事有容易和簡單之分嗎?沒有,這正如作者所說:只要去做,難事也會變簡單;而不去做,簡單的也會邊難,就如文中的那兩個和尚;富和尚隨有財富,卻沒有志向,而窮和尚隨窮,但有遠志,有信心。就平這兩樣,他達到了他最后的目的,以至于最后“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的結果。
由兩個和尚的故事,我終于明白了有心者事競成的作風。真的,人各立志,每人都能成功嗎?不是由古到今,每一個干部都立志,都宣稱自己要成為為人民服務的好干部,可做到的又有幾個呢?當他們登上官位時,就志呼所以,貪贓枉法,以至于最后使國家受損失,使人民受害,連自己也不能堂堂正正做人,為什么呢?因為他們只是空懷大志,并沒有付諸行為,所以他們根本不可能有什么作為。比如我身邊有一些同學,他們的父母給他們創造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學習條件,而他們呢?卻不知父母的苦心,看到這些好條件,就不在認真學習了,而是一天樂不思蜀的玩著。他們并不是沒有志向,而只是對現實狀況感到滿足,所以就忘記了自己的行動。
人們常說:“寒門出才子”。由此可見,人生立志,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向窮和尚那樣,有所想必有所做才行。否則就會一事無成。
《為學》讀后感范文 篇3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這是清代彭端淑說的,有錯嗎?
讀了《為學》,我心里就感到隱隱作痛,夜不能眠,它令我臉發燒,心作痛,所以我內心很不平靜,心中的漣漪不斷蕩漾,我不得不暗暗地責問自己:進了初中后,你究竟在趕什么了?
可能是升中考吧!升中考的失敗對我的打擊實在太大,太大了!升中考的失敗使我遭受到許多的白眼,許多的指責。這都足以令我陷入萬丈深淵,不能自拔。我對學習失去信心,直到在暑假姐姐引導我學會了《為學》一課后,我對學習有了希望,對生活也有了希望。現在老師讓我真正領會到當中《為學》一課的奧秘了。
這《為學》使我看到以前的我:成績差,總為自己尋找一些客觀的原因(藉口),說什么“我很笨”呀、“我基礎不好”呀,“試題太差”呀之類的話。殊不知:為了學習知識,搞好成績,我付出過努力嗎?付出過多少艱辛勞動,我又有沒有改進學習的方法?我“學之”了嗎?我“為之”了嗎?
論條件,我會比文中的“窮和尚”差嗎?他幾乎三餐溫飽的問題也解決不了,但他僅靠他雙腳,只是去幾千里外的南海,意料之外的是,他竟到達了目的地。他靠得是什么?靠得是他對理想的追求,以及對為現實理想而付諸行動的毅力。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三十二歲突然耳聾了,當時的他心情痛苦之極了,但他就是靠著他對音樂的那種追求,以驚人的勇氣和毅力克服了困難,創下了一部驚世之作——《第九交響樂曲》。這說明了什么?
論天資,不可否認,我們的同學有的天資較差,反應遲鈍,這樣是不是意味著搞不好學習呢?偉大發明家愛迪生小時侯就是又聾又啞,被人稱為“笨蛋”。也許當時他真是十分笨,可是他“笨鳥先飛”,終于靠自己的勤奮刻苦,成為世界聞名的“發明大王”。可見,“笨”并不是借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于“笨”而止步不前。“不學”“不為”,又怎能搞好學習呢?
學過《為學》,我如夢初醒,后悔莫及。前人在逆境中,在艱苦環境中能有這樣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我們在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在這樣好的條件下,難道沒有了嗎?
《為學》讀后感范文 篇4
前些天,我學習了《為學》這篇文章,明白了“事在人為”的道理。掩卷遐想,思緒萬千……
立志,乃事業的第一步,它就像船舵一樣,為萬噸巨輪確定航向。“夫志當存高遠。”要成就大業者,必立高遠之志。敬愛的周總理正是從小胸懷大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才把自己的一切無私地奉獻給祖國和人民。
“有志者,事竟成。”通常,人們對這句名言堅信不疑,可是為何《為學》中所提到“蜀鄙二僧”同是有志去南海,最后卻“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呢?因為,“壯志與毅力是成功的雙翼”,歌德的這句話告訴我們,成功就像一只雛鷹,少了壯志或毅力二者中的哪只翅膀,都是飛不起來的,也就是說,事業的成功屬于有遠大志向而又能迎難奮進的人。正如,貧富二僧皆有遠大志向,可富者空有其志,“數年來欲買舟而下”卻不去奮斗,就像開門一樣,門都不打開,里面的人就想出去,這怎么可能呢?當然,去南海只能成為他遙遠的夢;而窮者則立志去爭取,富者問他“何恃而往”,窮者“恃”不畏艱險、挫折、荊棘、坎坷和失敗的精神“而往”,乘風破浪,最終到達了南海,貧者之所以能夠實現自己的志向,是因為他不僅用志向指導著自己去奮斗,而且用奮斗的結果來證明了他的志向。翻閱古今中外的歷史長卷,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高爾基,為了寫歌頌無產階級的作品,為了共—產主義事業,飽受人間辛酸,在饑餓和危險的威脅中不屈服,不畏縮,像海燕一樣在雷鳴電閃中擊風搏浪,在社會這座大學里千錘百煉,終于,成為一個堅強的無產階級戰士,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從諾貝爾到愛因斯坦,從李時珍到童第周,凡是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他們的成功無一不是努力奮斗的結果。由此可見,“有志者,事竟成”不是說只要立定鴻鵲志,自有鵬程萬里時;而是既要有偉大的創造志向,還要有爭取成功的更偉大的奮斗精神。
一個真正胸懷大志的青年或少年,他在學習本領、成就大業的征途中,必定能夠沖破各種艱難險阻,擊浪揚帆,破浪遠航。巴斯德曾經這樣說過:“壯志是事業的大門,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旅程的盡頭便是成功!”
《為學》讀后感范文 篇5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清代學者彭端淑所著《為學》開篇闡明自己的觀點,又用貧富二僧的故事,論證了為學的成敗在于為與不為的道理。讀了這篇文章,使我深受教育。
“有志者事竟成”。一個人天資昏昧,才能平凡,如果他每天堅持不懈地學習,持之以恒。當他干出一番大事業的時候,你會認為他愚笨、平庸嗎?而一個人天資聰明,才能敏捷,他天資很高但不努力學習,難道你還會認為他會成功嗎?
貧富二僧都想去南海,富僧雖也有志向,但一直苦于未能租船,而貧僧立下去南海的志向,就憑一個水瓶和一個飯缽,不惜跋涉幾千里,以堅定的意志,實現了自己的愿望,讓富僧慚愧不已。立下雄偉大志,就要腳踏實地而為之,一味地強調自己的志向而不付出行動,就會一事無成。相反,雖然身處艱難困苦,仍然毫不氣餒,勇往直前,未必不會成功。
從這篇課文聯想到我,一心想把作文寫好,但是總把這件事掛在嘴邊,不放在心里,也不付出行動。這就和彭端淑所寫的那個“富和尚”一樣了,我們要向文中的“貧和尚”學習。俗話說“光說不練假把式”,我們在有遠大志向的同時,也要付出行動。學習《為學》這篇課文,我要從現在開始付出行動,經常練習作文。
通過學習《為學》,使我受益非淺。天才出于勤奮,“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要有遠大的報負,扎扎實實地學好文化知識,勤奮刻苦,堅持不懈,只有這樣,才能學有所成,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材。
《為學》讀后感范文 篇6
拜讀彭瑞淑的《為學》,很受教益。他通過一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一條令人終生受益的大道理。
那故事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四川一個偏僻的深山里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很貧窮,另一個比較富一些。有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去南海——即舟山群島普陀山,乃佛教圣地,觀音菩薩的“家”—— 朝圣,您覺得怎么樣呢?
富和尚說:“您怎么去呢?”
窮和尚說:“我步行呀。帶上一個盛水的瓶子、一個化緣的飯缽就足夠了。”
富和尚說:“我多年來一直想雇艘船東下,終因千里迢迢、困難重重,至今也還沒有能夠去成。您這樣怎么能去啊!”
一年后,窮和尚從南海回來了。富和尚知道以后,臉上露出了慚愧的神色。
從四川去南海,間隔千山萬水,且“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又會有多少困難險阻啊!富和尚害怕路上有野獸,害怕自已會生病,害怕自己會迷路……害怕這,害怕那。所以今天推明天,今年推明年。最終一事無成。而窮和尚只知道:邁開雙腳,走!那看似難以克服的困難就這樣被一步步踩在了腳下!這結果毫不奇怪,畢竟——“路在腳下”!
古人用這個小故事教育我們,凡事都是這樣的:再困難的事,只要我們鍥而不舍地用心去做,就一定會有所收獲;再容易的事,不去做,也絕不可能成功。像富和尚那樣,凡事多籌劃籌劃,當然亦無不可,但更加關鍵的是——不能空談,必須付諸于行動!
學習不也是一樣的嗎?我們不迷信天才,只相信勤奮。再難懂的知識,只要努力了,就會有所收獲;再淺顯的知識,不用心,就只能學點皮毛,甚至什么也學不到。
堅忍不拔的努力乃是成敗的關鍵。我們應該牢牢記住:人之為學,貴在立志,要立長志,不要常立志。無論客觀條件的好壞,無論天資的高低,關鍵在于我們自已的努力。
《為學》讀后感范文 篇7
昨天我看了清朝作者彭端淑寫的一篇文言文——《為學》。文言文注解,我明白了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作者通過兩個和尚去海南的故事,用簡練的語言為我們闡述了“是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當我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后,我想到了現實社會,我覺得彭端淑的語言是極賦有哲理性的,并且他所闡述的事理完全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縮影。
正如文中開頭所講:“天下事有難易呼了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呼?學之,則難者亦難矣。不學易者則易難矣。”文中說的很對,天下的事有容易和簡單之分嗎?沒有,這正如作者所說:只要去做,難事也會變簡單;而不去做,簡單的也會邊難,就如文中的那兩個和尚;富和尚隨有財富,卻沒有志向,而窮和尚隨窮,但有遠志,有信心。就平這兩樣,他達到了他最后的目的,以至于最后“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的結果。
由兩個和尚的故事,我終于明白了有心者事競成的作風。真的,人各立志,每人都能成功嗎?不是由古到今,每一個干部都立志,都宣稱自己要成為為人民服務的好干部,可做到的又有幾個呢?當他們登上官位時,就志呼所以,貪贓枉法,以至于最后使國家受損失,使人民受害,連自己也不能堂堂正正做人,為什么呢?因為他們只是空懷大志,并沒有付諸行為,所以他們根本不可能有什么作為。比如我身邊有一些同學,他們的父母給他們創造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學習條件,而他們呢?卻不知父母的苦心,看到這些好條件,就不在認真學習了,而是一天樂不思蜀的玩著。他們并不是沒有志向,而只是對現實狀況感到滿足,所以就忘記了自己的行動。
人們常說:“寒門出才子”。由此可見,人生立志,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向窮和尚那樣,有所想必有所做才行。否則就會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