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工作讀書的讀后感(精選3篇)
認真工作讀書的讀后感 篇1
我有兩個理解。一是書的內容讀的遍數多了,文章的意思自然就理解了。而是對同一本書,在前后不同時間段的閱讀中,由于深度廣度的增加,理解也自然每次都有突破,根據經歷與心境而有不同的看法。
讀書的好處很多,愿大家都能成為讀書愛書的人。
我非常喜歡讀書,不過多數都是小說。而且主要還是情感類的。生活中,空閑的時間是很多的,在沙發上看電視的時候,臨睡前沒有進入睡眠狀態的時候,在備課改作業的閑暇,玩瘋了需要平靜一會的時候,一個人閑著無聊的時候,……那些細小的時間,要靠你去拾掇。有一個作家說得很好,每天你就是再忙,看三、四頁書的時間總是有的,慢慢積累起來,將是一個很驚人的數目。“讀書”也就是“學習”,那“學習”又得分開說:“學”是學習新的知識,只有學了,才將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習”便是溫習學過的知識,學了,轉而又忘了,那等于白學,白學又不如不學,所以溫習不可少。學習后還得“思”,“思”便是思索學過的知識,不思,便不理解,不理解學來也無用。讀書必是自愿,只有自愿做的事情才更快樂,更有效果。別人逼你,你本身不愿意,只懷著滿肚子的氣讀書,腦里便不能“思”了。
建議大家多讀名著,之所以為名著的書,終有其可讀之處,對人閱歷的增長,思想的升華,人生觀,世界觀的去蕪存莠都有很大的幫助。不過不是所有人都會、都能夠認真的研讀一本名著。比如說我吧,一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看了一個月還沒看完四分之一,我自己也火了,看不下去有何辦法?但同樣厚薄的一本小說,僅一小時,便半本“下肚”。那時我還想:人生還有比這更快樂的事嗎?在我眼里,暫時沒有。
認真工作讀書的讀后感 篇2
讀后感,是指看了某篇文章或某部作品后,根據自己的感想所寫的文章(如果是看了某部影片或戲劇后所寫的感想,叫“觀后感”,與“讀后感”的性質性同)
讀后感屬于議論文的范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議論文。
一、格式和寫法
讀后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后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后感》,也可以用《讀有感》。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后感的關鍵。
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開雜貨鋪一樣,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地寫上去,什么都有一點,什么也不深不透,重點部分也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擦而過,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對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煉,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寫。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總之,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后感的重要內容。
寫讀后感的重點應是聯系實際發表感想。我們所說的聯系實際范圍很廣泛,可以聯系個人實際,也可以聯系社會實際,可以是歷史教訓,也可以是當前形勢,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級或家庭狀況,但最主要的是無論怎樣聯系都要突出時代精神,要有較強的時代感。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讀后感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讀后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述,又必須說理。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又是敘述的深化,二者必須結合。讀后感以“感”為主。要適當地引用原文,當然引用不能太多,應以自己的語言為主。在表現方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議論時應重于分析說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簡潔。在結構上,一般在開頭概括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著重抒寫感受后,結尾又回扣“讀”。
五、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六、要審清題目。
在寫作時,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七、要選擇材料。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后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摘取其中的某一點做文章。
八,寫讀后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后,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
九,寫讀后感的注意事項:①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
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認真工作讀書的讀后感 篇3
太陽橘紅的臉很羞澀地探出,在白云中好奇地東張西望。陽光穿過樹梢去叫醒枝頭上的鳥,從美夢中醒來的鳥,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歌聲。
女孩掀起了被子,整理了一下睡衣,從床上跳下來,將擋在眼前的一縷黑發匆匆忙忙地掛在了耳后,然后輕輕地捧起了桌上的書徑直走到院子,用歡快的嗓音讀“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讀“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鳥兒停止了啁啾,立在枝頭一動不動地聽女孩讀書,連身邊的晨風都微喘著,生怕驚擾了這位讀得認真的女孩。
是的,這是我。
我喜愛早晨,喜愛早晨帶給我的煥然一新;喜愛晨讀,喜愛晨讀帶給我的神清氣爽。
我喜愛在寂靜的小院里晨讀,也喜愛在早讀課堂上晨讀。我也曾觀察過班里的同學們晨讀的模樣——一些人在用雙眼直勾勾地看著書,全神貫注地讀,一些人捧著書一邊聲情并茂地讀一邊搖頭晃腦,還有一些人讀到一半忽然停下,用手托著作文下巴不知在思考什么。連那些平常風風火火的同學都安靜下來,捧著書本在讀。此時的班級就像是一片澎湃著書聲波濤的大海,此起彼伏。每個同學無不沉醉在書的海洋中,用心享受晨讀。
清晨那和煦的陽光,悅耳的鳥鳴,芳菲的花香讓人心馳神往。此時捧上一本書,把花香與書香一起咀嚼,以書聲開始清新美好的一天,是再好不過的了。
列夫·托爾斯泰說:“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那么科學的晨讀就應該是步入知識寶殿的階梯。不晨讀的學者就如同不上油的齒輪,如同不授粉的鮮花,如同不扎根的樹苗。不能獲取更牢固的知識,不能將學問爛熟于心。
我喜愛晨讀,現在,將來,今天,明天,我都會去晨讀。它不僅是一種習慣,而且它已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不晨讀的一天就不是完整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