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和自由教師讀后感作文(精選3篇)
愛和自由教師讀后感作文 篇1
今年春節期間看了《愛和自由》第四版,和以前看過的第三版比較,感覺第四版的實際操作性更強。無論是作為家長還是教育機構工作人員,第四版里面都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可在實際中作為參考。
看完這本書讓我更加全面的了解了兒童的內心世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十八章“孩子達到順從的三個階段”中寫道的:“當兒童有時順從、有時不順從時,那是他還沒有具備順從的能力。”、“所有的兒童發火、發脾氣都是有原因的,都是因為某種需求、某種發展的愿望沒有得到滿足”。當我們成人聽懂并相信這一切,我們在對待兒童所謂種種執拗的行為時不再會感到焦慮和生氣,而會覺得很坦然。這樣我們成人就給了孩子一個自由的發展自己的空間。
前些天,我的先生對我說:“我發現你這段時間對小米越來越有耐心了。”是的,我們必須知道,在兒童0-6歲發展自我的階段,不是他們對某件事固執,往往是我們成人自己太固執了。我們固執于我們的經驗與需求,而禁錮甚至責怪孩子,這無疑阻礙了兒童的內在發展。
整本書還有其他很多細節都讓我頓悟:哦,原來孩子是這樣的。
感謝這本書帶來的一切!
愛和自由教師讀后感作文 篇2
正如題目所言,在這本書中,蒙氏幼兒園的園長孫瑞雪通過大量的實例來論述自己的觀點:只要給孩子充分的愛、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兒童按照自己的內心發展成專注、寬容、堅強的、完整的人。
關于兒童,連弗洛伊德這樣的大師所言也未必正確,我們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不過,作者的這一觀點,我倒是深表贊同。本來嘛,小孩子如同一張白紙一樣來到人世,對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腳等都是兒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兒童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因為經驗欠缺,必然會產生各種各樣大人看起來淘氣的行為。如果真的愛孩子,又了解了這一點,給予兒童更多的自由,讓他去按照自己的意愿發展、完善,豈不是能塑造孩子!
記得曾經有位姐姐帶著自己正上幼兒園的女兒來玩,小女孩活潑可愛,新奇地望著周圍的一切。年輕的媽媽告訴女兒:“這位阿姨是老師!”“老師……”聽到這兩個字,小女孩頓時害怕地躲到了媽媽身后。姐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而我卻笑不出來:小女孩的老師到底對她做了什么,以至她竟然如此害怕老師?
這件事也許是個案,但確實讓我在一段時間之內對中國的幼兒教育產生了擔憂!稅酆妥杂伞肪陀幸粋老師粗暴對待學生的案例:某幼兒園,老師和孩子在玩扔球,老師扔了一個球給孩子,孩子沒接住,“笨死了,連個球都接不住!”接著是孩子把球扔給老師,結果,老師也沒接住。當時看到這一幕的蒙氏老師想:這回老師沒話說了吧!接著,令人驚愕的一幕發生了,老師說:“笨死了,連個球都不會扔!”
怎么著都是孩子的錯!可想而知,經常被這么指責的孩子必然會膽怯、不自信、內向、對別人也不會寬容到哪兒去,并且對什么都沒信心,也不敢去挑戰自己,更不用提什么創造力了!
其實,何止是兒童,在充滿指責、冷漠、抱怨的環境里,任何人都不會感覺到快樂,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圍的環境充滿了愛、自由與溫情,人與人相互理解、相互寬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會快樂、有效率的多?
當我們理解了這一點,是不是就會更加以寬容的心態來面對這個紛亂的世界呢?
愛和自由教師讀后感作文 篇3
讀完《愛和自由》這本書,內心都激蕩著震撼和深深的思考,并伴隨著些許悲哀和無奈。悲哀在于,還有許許多多的家長沒有意識到兒童擁有一種積極的精神生活。我們不能再無視兒童的心理和發展,而且必須從一開始就去幫助兒童,這種幫助并不在于塑造兒童,因為這一任務屬于自然之神,而是在于觀察兒童心理發展的外在表現,在于能為兒童成長提供必要的手段,因為這種手段單靠兒童自己是辦不到的。
愛是土壤、是根基。《愛和自由》中,愛的定義為“給與孩子成長的機會,并讓孩子感知到你的愛,為孩子的發展和每一個生活細節提供條件和幫助”?墒沁@種愛又何嘗不是相互的呢,兒童身上也具有愛的能量,兒童在敏感期中那種對周圍事物不可抑制的沖動,實際上就是他對所處環境的愛,這種愛不僅僅是情感上的愛,也是智力發展的需求。同時成年人也是兒童愛的對象,他從成年人身上得到自我發展所需要的東西,對兒童來說,成人是令人尊敬的。園長一再叮囑我們,不停的對孩子表達我愛你仿佛也喚醒了我自身部分的麻木,兒童也在用他們的愛喚醒著我們,喚醒著快消失的生機和活力,是的,更好的生活,感受愛的氣息!
《愛和自由》也強調說紀律必須建立在自由上,這個自由的含義很深很廣,我對自由的理解為,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存在著一種這種能力不是一從與父母的指導,而是自動自發的,尤其是在感覺的練習中,這種自我教育更加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這種練習能夠重復多次,這種自我教育就會使孩子的心理感覺更加完善,進而幫助他從對事物的感覺轉移到對物體的觀念。而他只有在這種觀念的驅使下,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身為一名幼兒園老師,務必要以“愛和自由”這個精神向導來要求自己,使之與自己的靈魂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