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詩讀后感(通用4篇)
千家詩讀后感 篇1
童年時代,有一本書總是陪伴在我們身旁:它的語言文字優美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卻也不失一份童趣,一份惆悵;它的內容豐富多彩,五花八門,“山水田園、贈友送別、思鄉懷人”,訴說著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故事。對,它就是《千家詩》。
一打開這本書,我便再也不愿合上它了,在《靜夜思》中,我見到了那如霜的月光,感受到了一片濃濃的思鄉之情;在韓愈的筆下,我欣賞到了晚春的花草互爭美艷芬芳,連楊花榆莢也在漫天飛舞,像雪花似的,一切都那么美好;在孟浩然的佳作中,我聽到了歡快活潑的鳥鳴聲,好似正歌唱著春天的勃勃生機,可是我還看見了凄涼的落花,仿佛感受到了它們的痛苦;“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是《登鸛雀樓》中的一句千古絕句,表現出詩人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我準備用它作為我的座右銘,激勵我的成長……《千家詩》精選的唐宋名作,膾炙人口,經久不衰,向我們展現著一幅又一幅中國古典文化的魅力畫卷。
每一次讀《千家詩》,心靈就好像是受到了洗滌一般的純潔美好。詩,并不只是簡簡單單的文字,而是一幅美景,一段情感,甚至一種生活。它有時俏皮,有時悲傷,有時喜悅,有時惆悵。詩沐浴著我,令我沉醉其中。是《千家詩》帶我領略了唐、宋時期美如畫卷的景色;是《千家詩》讓我看見了古代生活的真實寫照;是《千家詩》使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是《千家詩》為我帶來了一場豐富的文化盛宴。
讀完《千家詩》,我感到中華民族的古典文化是那么的博大精深,以至于短短的幾句話都蘊含著如此豐富的哲理,需要花上好一番功夫,才能品味出詩中情趣。我不認為這很無聊,相反,我很享受這個過程。
讓我們的心靈在詩的洗滌下更加純潔,讓我們的心靈在詩的沐浴中健康成長!我愛《千家詩》!
千家詩讀后感 篇2
這個寒假我看了一本書,叫《千家詩》,下面是《千家詩》的主要內容和我的感想。
《千家詩》之所以流傳至今正是因為它不僅可以讓兒童熱愛學習,還能啟發人們的智慧,增長知識,提高我們對文學的修養,對我們很有幫助,所以它又與《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規》等是古代教學材列中的必讀本。《千家詩》又稱《題辭》。它歷史悠久,流傳范圍很廣,但是人們對它的作者卻議論紛紛,有的說是謝方得,也有的說是王相,還有許多許多。
《千家詩》中都是五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絕句和七言律詩。雖然詩字數很少,但是語句優美,題材豐富多彩,影響了許多人,也幫助了很多人。正因為這些特點,使《千家詩》成為永垂不巧的名書。它給我們帶來的不僅是靈感更是讓我們開闊了視野。
《千家詩》,對我幫助很大,這就是我對《千家詩》的感悟。
千家詩讀后感 篇3
蘇軾說:“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徜徉書海,可以陶冶性情,凈化心靈,給人美的享受。
我五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讀《千家詩》了。那個時候我還有很多字不認識,也不知道詩中的意思。媽媽就一遍一遍地教我讀,直到我會背為止。剛開始,我覺得背詩很難,甚至還產生了抵觸情緒。在媽媽的鼓勵下,我堅持了下來,并且越背越多,漸漸地愛上了讀詩、背詩。現在我八歲多了,上小學三年級。《千家詩》成了我們學校的必讀書目,我再次捧起了這本書認真地讀、背。隨著識字量的增加,理解力變強,我讀起來只覺得口齒留香,感覺古詩詞愈加有趣了。
《千家詩》這本書所選作品多為唐代詩人著名的絕句和律詩。篇幅短小,音律和諧,讀起來瑯瑯上口,詩中意趣更是令人心情激蕩。當讀到唐代詩人李適之的《罷相作》時,我既敬佩又憤怒。詩句:“避賢初罷相,樂賢且銜杯。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讓我想到詩人心懷天下、愛國愛民的情懷。
他身居高位,為了國家,甘愿讓賢,讓人敬佩;也讓我想到那些追逐功名利祿的俗士,他們眼中只有利益,只有榮華富貴,巴結奉承,一旦別人退位,他們便避而遠之,實在可鄙,令人憤怒。當讀到宋代詩人盧梅坡的《雪梅》時,我覺得詩人是個有趣的人,愛生活的人。詩句“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詩人以擬人的手法寫出了雪和梅的爭奇斗艷,又各顯其美。不禁讓我想到他在《雪梅》其二中的詩句“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并作十分春。”詩人寫出了雪和梅的相互映襯,相互成全,令人深思。
培根說:“讀詩使人靈秀。”我愿意在詩海中馳騁,獨享那份心靈的寧靜與安逸。誦讀古詩詞,我一直在路上。
千家詩讀后感 篇4
書桌上的它,分外顯眼,那是我情有獨鐘的《千家詩》。就在這本書里,我第一次覺得,詩歌是那樣的美好。
我輕翻書頁,步入了那個詩歌的年代。
矮矮的平房,成蔭的柳樹,樹下乘涼的,會是陶淵明嗎?一襲白衣,一壺老酒,那月下獨酌的,是李太白的身影嗎?早朝之上,慷慨激昂主張變法的,是王安石嗎?被貶后,獨坐小舟,借酒消愁的,會是蘇東坡嗎?竹林里,獨自撫琴的,是王維嗎?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遠遠地瞧見,木門前徘徊的,一定是崔戶那落寞的背影;“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春日午后游走于花叢中的,不必說,定是程顥在欣賞風光;“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在錢塘湖邊品味春光,白香山,也是在那樣一個初春的日子,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吧;“天街月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千年前的唐宮,會有人知道那個宮女的心酸嗎;“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趙詩秀就在那仲夏的夜晚,靜靜地等待友人的到來;“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唐朝的春節,也是像如今一般熱鬧非凡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了,大街上,也是冷冷清清……
我就這樣在那詩歌的年代彳亍著,突然想起詩歌,對今日的我們,也是那樣的重要。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當你準備浪費糧食的時候,就想想這句吧!農民種田,是多么不易;“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就是那辛勤的勞動人民,自己默默地工作,換來我們的幸福;“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這不就是我們敬愛的老師們嗎,孜孜不倦地教導著莘莘學子。
原來,詩歌,離我們那么遠,卻又那么近,詩歌見證了數千年的中國,無論是苦難,是輝煌,是滄桑,是淡泊,是熱鬧,詩歌的魅力,永遠是那樣的安靜。
生一爐薪火,泡一杯綠茶,讀一首詩歌,日子,就這么靜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