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盞一盞的燈》讀后感(精選3篇)
《一盞一盞的燈》讀后感 篇1
開學以后,幼兒園領導為了提高我們的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推出了每天讀書40分鐘的活動;說實話當時真的沒有時間去讀書,但是下班后利用晚上的時間簡單的在網上欣賞了《一盞一盞的燈》之后,使我受益匪淺,從中學到了很多知識。書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個段落、每一句話,里面都有一件平凡而又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這些故事就像一盞一盞的燈,襯托出我們教師的平凡和偉大、辛苦而幸福、簡單而高尚,很好的表現了我們美麗雋永的教書育人精神和偉大的使命和責任。
作者用非常真實的事實表達了自己的真實情感,講述了自己從教過程中印象深刻的每一節生動的課、每一個優秀案例、每一段感人的經歷。讀著這一個個故事,仿佛置身于其中,許多故事又似曾在自己身上也發生過或正在發生著。閱讀這些故事的過程,仿佛就看到一盞盞的燈在逐次點亮,溫暖著我的心靈,讓我感受著教育工作的幸福。整本書,看似零散的一個個小故事,其實卻是渾然一體的。因為每一個故事都是一種真情的流露,每一個故事都有發人深省的地方,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又想到了:燈,要點在暗處,放在高處,光才能照射的又廣大又深遠。生命的燈也是這樣,你要時時留意,你的燈還有沒有油?有沒有接上電源?不要讓你的燈熄滅,不要讓你的燈成為一種裝飾品。想著點,不僅為自己也為別人亮一盞燈。人間總有許多燈為我們每個人亮著,只是我們不知道罷了,但是我堅信只要我們不斷努力、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肯定會是最棒的!
做為幼兒教師,必須為活潑可愛的孩子們在成長道路上點亮這盞光榮而又神圣的燈。我們的燈亮了,孩子們才能走的遠;作為幼兒教師,應該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強大光源,
堅持正確的教育觀,培育幼兒的創造性人格。要用自己挺直的腰桿和教育的光輝,照耀孩子們人生的道路,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一切、為了一切孩子,我愿為孩子點亮那盞最美最亮的燈。
《一盞一盞的燈》讀后感 篇2
上一周,去常老師辦公室送作業,向常老師報告完作業情況后,又報名參加了“學生論壇”和“師生賽讀 ” 這兩項活動,報完名后,我無意間看到了,在常老師辦公桌上那一座“書山”,好想拿一本書看一看呀!我心想。到后來,我終于忍不住了,便問道:“老師,我可以從您這借一本書看一看嗎?我保證不損壞!”老師考慮了一會兒,說:“凡報名學生論壇的同學都可以借書,你報名了,那就借你一本吧!”我欣喜若狂的說:“謝謝老師!”。說完,我就興致勃勃的從常老師辦公桌的“書山”里選書了,選完書,向老師道別后,我便風風火火的跑到教室,坐在座位上,開始認認真真、仔仔細細的讀了起來,這時的我就像一頭餓狼,撲在鮮肉上撕咬一般。
在安靜的環境下,我慢慢走進了書的海洋,《一盞一盞的燈》的主編是吳非,吳非寫的這本書,一共分為三輯,第一輯是美麗的愛與微笑,第二輯是為了人,第三輯是先照亮自己。其中我最喜歡第一輯美麗的愛與微笑里的第三篇文章,這篇文章的名字叫:“小志的石榴”。小志的石榴中講了一位老師有一位學生叫:小志,當老師走進教室時,小志給了老師一個掰開很久、撕開的皮都打著卷,都繡黑了。老師委婉的拒絕了他。中午吃飯時,小志又跑過去,把石榴遞給老師,第二次老師看到那石榴比上次更黑了又委婉的拒絕了小志,下課了,老師剛要走時,小志又追了過去,又把那半個石榴遞給了老師,老師剛要說什么,全班同學都紛紛說:“老師你要吧!”一個同學站起來說:“您就拿著吧!小志早上就帶來了,一直在手里握著,上課還握著那!”又一個同學站起來說:“老師這個石榴,他連讓碰都不讓碰,哪個老師都不給,就給你的……老師愣住了,眼前的小志手里的石榴,哪里是石榴,分明就是他捧給自己的一顆鮮嫩纖弱的心!老師有些后悔,于是老師接過石榴,輕輕剝開,和小志一起吃完了這個石榴。
剛開始我認為《一盞一盞的燈》指的是路旁的路燈,后來我才漸漸明白,一盞一盞的燈指的根本不是什么路旁的路燈,而是老師傳授我們知識,教我們做人的道理 …… 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為我們亮起一盞一盞的燈!在許多時候老師對我們是嚴厲了一些,但我們應該學會體諒老師,在老師走入我們心靈的大門時為老師敞開一條捷徑!
《一盞一盞的燈》讀后感 篇3
記得小時候讀書時,冰心筆下的小桔燈就給了我溫暖、希望、光明、勝利的象征。今天,我又一次從吳非老師的筆下深深地感受到了燈的教育內涵。
這是一本很平凡的書,書中記錄了很平凡的小故事,沒有驚天動地,沒有豪言壯語,但溫暖從一個個故事中流淌,思考從一個個案例中產生,智慧從一段段經歷中生成。這六十個小故事,就像一盞一盞的燈,以小見大、深入淺出,提煉美麗雋永的教書育人精神、教育教學常識和教師職業道理,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一線教師的思考與智慧。他們用自己的真情,講述了自己從教過程中印象深刻的一節課、一個案例、一段經歷。
《窗簾鉤成了精》:小信損壞窗簾,把窗簾鉤掰成各種形狀,丁愛平老師不僅沒有生氣,而是發現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再買來些窗簾鉤讓小信掰。智慧的老師,因勢利導,奮力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在孩子心中點亮了一盞燈。
《不一樣的“阿慢”》:凡事比別人慢一拍的“阿慢”,雖然慢一點,但總是能做到最好。張小兵老師無限“縱容”了他的慢,尊重、保護、發展了“阿慢”的學習個性,并啟迪他在這一過程中樹立自信心。每個班里都有慢的孩子,思維慢,作業慢,講話慢,每天花在學習上的時間總是最多,效果卻最差,是最令老師頭疼的學生。面對這些學生,如果我們能摒棄急功近利的應試教育觀,承認每個孩子的差異,因材施教,用欣賞的眼光發現孩子的優點,激勵他,給他展示自我的機會和平臺,而不是一味追求優秀的成績,比賽的名次,那么,你就能看到他們的點滴進步,這些孩子也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和學習的快樂。
《藏族班的晚自習》:藏族班的孩子很不容易,小小年紀便要離開家鄉去幾千里地之外的地方學習,他們羞澀、內向卻又單純,我們應該換位思考,給孩子們更多的關愛和幫助。
《小志的石榴》:一個純真的孩子要送給老師半邊石榴,竟然在手中握了整整一天,才最終散發出它的甜蜜。
《你知道我在找你嗎》:那一個個特殊的孩子,特教老師那堅忍的愛,讓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工作崗位,至少,我能和我的孩子們正常的交流。
細細品味這一個個故事,我仿佛一次又一次地找到了我的學生,我的同事,和我這么多年教學生涯中的小事:
還清晰的記得,那是一個學習成績很差的男孩子,放學后到處游蕩,不是在網吧,就是在臺球室,家長和老師提到他都較頭痛。我曾經連續幾個雙休日到各游戲廳找他,帶他參加了興趣小組活動,平時多關注他,讓他在課余為班級做點事情,鍛煉和加強了各方面的能力,并及時的表揚和鼓勵他,他慢慢地把興趣轉到了學習上,再也不去上網了,成績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對于每學年都會出現的特殊家庭的孩子,我更是付出了全身心的愛。班里有一個女同學,父母離異,與奶奶生活,性格孤僻,不愿與外界交流,同學們都不喜歡和她來往,從而影響到她的學習和生活。我從日記中了解到該生的情況后,多次找她談心,邀請同學一起陪她聊天,星期天帶著她和幾個同學、自己的女兒一起到公園游玩,并與她的父母溝通交流,給予她更多的關愛。她漸漸地開朗起來,融入了班集體,最后取得同學們的信任當上了班干部。
還有一個男孩子,父親不務正業,專門幫人看守賭場和網吧,作息時間日夜顛倒,受其影響孩子也染上了不良習慣,作業基本不做,上課睡覺、下課打鬧,跟老師對著干,對自己的成績無所謂,而孩子的媽媽在家里沒有地位,說不上話。我找他的父親談話,他父親拉著孩子就走,勸都勸不住。他還發短信來說不讓孩子讀書了,反正也讀不好,就跟著自己混日子吧,也能混得很好。為了這個孩子,我一次又一次的找家長談心、講道理,讓他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最后我難過地流淚了:“我既然教了他,他也是我的孩子,我有權利也有義務要讓他至少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家長感動了,后來對學校的工作非常支持和配合,孩子的成績也直線上升。我很多年都保留著那兩條短信,為的是時刻提醒自己,有的家長也是我們必須教育和幫助的對象。
我為學生的可愛、純真、懂事、進步而欣喜,我為老師的愛心、責任、付出、細致而感動。
這本書成為了我們的燈,我們更應該成為學生的燈,:點亮孩子眼中的世界,點亮孩子內心的真善美,照亮他們起航的方向,增添一分他們未來的輝煌燦爛。
我愿用我的一生,作這樣一盞燈,一盞最亮的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