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傳》讀后感(通用7篇)
《林徽因傳》讀后感 篇1
你曾與蓮開的夏季有過相濡以沫的約定,你曾讓煙雨塵封在書卷的詞章里,你曾笑看春風,走過了人間的四月天。
一、緣
世間所有的相遇和回眸都是一種緣分,只是緣深緣淺,任由誰都
無從把握,聚散無由。“她讓徐志摩懷想了一生,讓梁思成寵愛了一生,讓金岳霖默默地記掛了一生,更讓世間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像林徽因這樣溫柔而又聰慧的女子,自然成了許多人夢中期待的白蓮。
十四歲那年的林徽因已然成了一位娉婷女子,梁思成初見她時,“雙眸清亮有神彩,五官精致有雕琢之美,左頰有笑靨”。從此他一直立于原地相守,待她停下腳步。
而那場康橋絕戀,讓我在紫陌紅塵之中聽信緣分。那日她隨父親林長民去倫敦讀書,從此誤了她的一生。那個氣度不凡的男子徐志摩為她的綽約風姿深深傾倒,再難相忘。
還有那個為林徽因守候一生、寂寞一生、緘默一生的金岳霖,即使是在徽因過世后,他還請老友吃飯,說“今天是徽因的生日”,無不讓人潸然淚下。
但那是林徽因,是那個可以用一種優雅平和的姿態端然于紅塵之上的林徽因。她只想在年華初好的時候夢一回,夢一回就好。
二、依
她終究是淡然的,她想要的僅僅是一份真實的情感,是可以一起牽手漫步的溫暖,是為她洗手做羹湯的幸福。所以此生注定與徐志摩擦肩。
林徽因與梁思成二人一同漂洋過海,比翼雙飛。他問她“為什么是我?”她回:“答案很長,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準備好聽我了嗎?”林徽因就像謎一樣美麗,也許因了這句話,讓梁思成細細地守候呵護她一生了。
也許她依戀的是單純簡潔的生活,柴米油鹽醬醋茶,琴棋書畫詩酒花;也許她依戀的是實實在在的梁思成,沒有驚濤駭浪的情感,卻安定美好。
沒關系,生命本就是一場輪回,來來去去,何曾有過絲毫停歇。人生難得一從容,只愿你我隨遇而安。
三、安
這世間沒有只開不落的花,沒有只起不落的人生。太多的遺憾,卻也由不得你我去放任快樂。
徐志摩的死剜去了她在世間最后一顆真心。那個煮茗需要的薪火,那盞夜歸照明的路燈,已然成為她生命的過客,連同自己,有一天也要將生命交還給歲月。
她依舊安然在世俗深處,和我們一起共度平淡流年。這個女子,被裝幀在人間四月,蒼翠如初。
人間四月艷陽天,人生有情月長圓,也許不必將世間冷暖嘗遍,也可視前世過往如云煙。
《林徽因傳》讀后感 篇2
幸運得到了一本《《林徽因傳》,仔細閱讀后,驚嘆世間竟有這位奇女子,集美麗、才華、驕傲、事業于一身。
林徽因,這位出身名門,在中國文學史和建筑史的才女,是一個站在塔尖的才女,是一個用一生追逐自由、雙腳一直在行走的女人。她的生命是短暫的,只活了五十一歲。然而她的生命是燦爛的奪目的。她不僅留下了大量優美的詩、散文和小說,作為建筑學家,對保護中國的古建筑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她的美麗和才華有目共睹,眾人稱羨。
我喜歡的林徽因,不做作,不矯情,盡管出身名門望族,但她卻待人落落大方,從不擺架子。她不追求浮華,也沒有走捷徑,而是腳踏實地地在人生道路上跋涉著。否則以她的才學和美貌,她完全可以過另一種生活。八年抗戰她一直在顛沛流離中度過,貧困與疾病始終困繞著她,她卻樂觀的生活。她為研究和弘揚中國的古建筑傾盡了心血,以至于五十一歲便因肺病離開人世。
世上有一種美總是讓人難以忘懷,縱然已被時光覆蓋,當你再一次翻開它的時候,仍然掩不住它的爍爍光華,讓后人為之贊嘆。而林徽因就是這樣的人,她就是擁有美麗光華的人。
《林徽因傳》讀后感 篇3
她叫林徽因,是許多人夢中的白蓮,徐志摩為她徜徉在康橋,深情的等待一場舊夢可以歸來;梁思成與她攜手走過千山萬水,為完成使命而相約白頭;金岳霖為她終身不娶,癡心不改地守候一世。世人因為愛情的纏綿悱惻而記住了這個浪漫迤邐的女子,卻也因這無端的浪漫遐想而忽略了她治學嚴謹,艱苦探索,傲骨博學的大家風范。再一次重溫她的一生,似乎她教會我更多的是女人的一生應這樣走過。
童年的林徽因是我羨慕的,隨父母遷居至一座老宅,在這個詩意含蓄的古城中,小徽因第一次在姑母的引導下接觸到文學的奇妙,從此以后便一發不可收拾,古典文學的詩情畫意、錦詞麗句加深了她的文學修養,為她將來成為一代才女種下美好的前因,后來隨父遷移北京、上海、天津以及霧都倫敦的人土風俗,異國風情增加了她的人生閱歷,再次譜寫的詩詞歌賦除了辭藻的淡雅嫻靜更多了些人情冷暖,就像徐志摩評價的:徽因的詩,佳句天成,妙手得之,是自然與心靈的契合,又能讓人讀出人生的況味。
回首自己兒時,不禁憾然一驚,似乎躲在家中一隅偶得嫻靜是我少有的與心對話的時光,總是安慰自己,哪個少年不莽撞,為賦新詞強說愁才顯得假惺惺,卻忘卻了心靈感受的溫床是生活,即使漫無目的游逛你也能感受到路邊青草的芬芳。
所以,生活的豐富不豐富不在于生活經歷的多少,而在于你的觀察力和感受力是否敏銳,在于能否多方面體味所見、所聽、所遇的種種不同情景,能否體會到人在生活中互相的關系和牽連,生活的必然與偶然之中所起的戲劇性的變化。當然,更得有自己對生活的看法及思想,信仰及哲學。所以勿要感嘆自己的胸中無詞,心中無語,以心聆聽,用手觸摸生活,生活才會回贈你真正的意義。
花季的林徽因是我欣賞的,在那個對愛情充滿各種幻想的季節,能夠如此堅定自己的愛情信仰,維護愛情尊嚴。初始,我以為這是需要一個很成熟的愛情觀才能駕馭花季年齡的沖動,但后來我明白是因為她在任何時候都深知自己所要是怎樣的生活,每當走至人生岔路口,她可以很清楚分辨出自己要走的路,或轉彎,或前行,都那樣從容不迫。一直告訴自己,一定要做個內心堅定的女子,不為任何,只為對得起陪自己流逝的時光,回首過往能做到滿心的坦然。爸爸曾經對我和姐姐說過,有你們是我的幸福,如果能夠看到你們能尊重周圍的人和事,且依然從容堅定便是我莫大的幸福。小時候不理解,漸漸長大卻了解了那是一個做父親的殷切希望,希望我們能被這個社會接納,卻也不迷失了自己。
現在,這份堅定我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隨遇而安——也許生活中的你會遇到種種的不安,但卻可以駕馭自己的情感,把握自己的心情,你可以貪戀岸上的煙火璀璨,卻不會讓自己逆水行舟,倘若不慎弱水,也會用最美的姿態自我救贖。
婚后的林徽因是我敬佩的,二十四歲的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溫哥華姐姐家結婚。婚前,梁思成問過林徽因:有一句話,我只問一次,以后都不會問,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長,我得用一生去回答,準備好聽我了嗎?這是一個多么有韻味又特別的女人。婚后他們按照梁啟超的安排,赴歐洲參觀古建筑,我一直以為這才是適合林徽因的人生道路,她將滿身的書卷清香融合在建筑事業中,讓我們領略到建筑對東西方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繪畫、雕刻等帶來的深遠意義。那些年,林徽因一直肺部不好,但他卻從未因此而耽擱她熱愛的事業,修養期間還和梁思成去考察大量的古建筑,并多次發表《建筑雜錄》等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獻資料。
林徽因事業的最成功點莫過于參與設計國徽與挽救景泰藍傳統工藝,如果不是領略她一路走來的艱辛與付出的努力,我真的不會相信一個寫下人間四月天的柔弱女子會擁有這等至高無上的榮耀,這個好強的女子,為了心愛的事業可以廢寢忘食,極度消耗體力,以她的性格,即便預支將來的年光,亦在所不惜。
一直以為事業是女人自信最大的來源,不管這份事業是放逐在工作,還是家庭,抑或是某種追求,只要全神貫注的投入,總是能給人一種優雅的張弛感,那種認真忙碌的姿態給旁人一種緊迫感與佩服之情,品嘗果實的自在卻流露出為誰辛苦為誰甜的滿足。幾分認真加上幾分執著,是愛自己,愛生活,更是對身邊人的一種尊重。
晚年的林徽因是我最陌生的,因為史料對于這一部分的記載總是一帶而過,但我想,暮年的林徽因是最幸福安然的,因為一生低調的奢華足夠彌補他年老的空虛,或許她也會擁有遺憾,但我肯定她絕對沒有后悔,每一個或對或錯的選擇鑄就了這傳奇韻味的一生,怎舍得掙扎在無謂的后悔之中?我想作者的這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是對林徽因最好的贊美或者說是欣慰,欣慰的看到一段令人艷羨的人生,更欣慰如此的人生能牽動著更多的人重新思考自己的余生,你的安好,放晴了誰的天空。
一直喜歡一句話,女人的一生應該這樣走過,10歲而乖,15歲而聰,20歲而甜,25歲而美,30歲而媚,35歲而莊,40歲而強,45歲而賢,50歲而潤,55歲而醇,60歲而慈。試著愛上自己,做到隨遇而安,笑響會點亮整個人生,你就是人間四月天。
《林徽因傳》讀后感 篇4
她是中國著名的建筑學家和作家,為中國第一代女性建筑學家,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的參與者,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者之一,是傳統景泰藍工藝的拯救者。她是一個聰慧的女子,讓徐志摩懷想了一生,讓梁思成寵愛了一生,讓金岳霖默默地記掛了一生,更讓世間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她,就是林徽因。林徽因,純凈而美好,白蓮一樣的女子。她是人間四月天,笑聲點亮了四面風。她是蒼穹中一顆低調的星星,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初始不知道林徽因,看到這樣的介紹后,非常好奇究竟是怎樣的一位女子能得到這樣高的評價,讓這么多杰出的男子仰慕,于是毅然買了《林徽因傳》,讀后猶如喝了一杯茶,久久回味,立馬便迷上了這個30年代的大才女。喜歡林徽因的詩詞,意境異常優美。喜歡她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喜歡她的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喜歡她的除非在夢里有這么一天,你和我,同來攀動那根希望的弦。她的感情經歷也讓人印象深刻,她的誠懇,真實,率性,讓這個女子變得那么的剛烈又溫情……
這本書我讀了一個多星期,也許時間長些,但是閱讀的過程卻使我無比沉醉其中。人物臨摹似的描寫,景物身臨其境般的描述,充滿作者靈犀、生動的敘述獨白,字里行間時而浪漫,時而悲感,時而激憤,時而靈動,還有充滿學術性的記載和專業知識性的詞匯,更多的是對林徽因這樣一個讓人千古留戀的一代才女,偉大的母親的一種憐惜,讓人為她對藝術,對文學,對建筑學的奉獻精神和那種癡狂而敬重。
林徽因是美麗的,是智慧的,縱然是病魔纏身,仍然寫了很多詩詞并為中國的建筑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而且還參與了國徽的設計,了解這樣一個美麗的女子總會讓我們感慨萬千,深思千萬。她的生命只有51年,對于現在人來說,這個時間并不長,但是對林徽因來講,51年剛剛好,不長不短,她在有限的51年里做了自己該做的,奉獻了自己該奉獻的,沒有大起大落,亦沒有大喜大悲,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留下了溫暖……
《林徽因傳》讀后感 篇5
林徽因,相信大家對這個名字并不陌生,她是中國著名的建筑家和作家,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在上世紀曾經掀起極大的轟動,被許多男子當做那朵夢中期盼的白蓮。而她更是讓徐志摩懷想了一生,讓梁思成寵愛了一生,也讓金岳霖默默記掛了一生。而我們在驚嘆的同時,也不禁發問:林徽因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女子,能讓徐志摩等這些才子被深深折服呢?
《林徽因傳》這本書生動的描述了林徽因傳奇的一生,從她的出生,到與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男子的邂逅及去世,讓我們自由地穿梭在歷史之間,與那些歷史人物傾心交流,互訴心聲。而作者優美的文字也讓我們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
綜觀林徽因的一生,雖然傳奇,卻也平淡,這個風華絕代的女子并沒有在歷史的長河中掀起太大的風浪,她始終是大海中的一朵美麗的浪花,無需雄偉的氣勢,也無需寬廣的胸懷,只愿做那一朵小小的浪花,只要可以禁得起風浪,安詳的飄蕩在大海中,便足矣。我有時會想:如果林徽因并沒有隨父離開那個江南小鎮,也許她的人生將會從此改寫,沒有徐志摩,沒有梁思成,亦沒有金岳霖,也許她會生活在一棟古宅里,守著一樹一樹的花開,與凡夫一起平淡的日子,也許他并不是她的最愛,但他會在她冷時給她一個溫暖的懷抱,會在她傷心時給她一個堅實的肩膀,她會與他一起在夏日的樹蔭下乘涼,在夜空下數著滿天的繁星,而他的目光則一直追隨著她,不離不棄。可是上天注定不會給林徽因一個單調的人生,不會讓她絕美的容顏淹沒在塵埃里,所以林徽因注定不會是一個平凡的女子,她必定會有一個波折的人生,她必將在歷史上留下輝煌的一筆。
林徽因一生中愛了三個男子,愛得深沉,也愛得平靜。徐志摩為了她多次在康橋上徘徊,只為能見她一面;梁思成與她攜手走過風雨人生;金岳霖為了她終生不娶。這足已說明林徽因的魅力之大。其實當時在許多人看來,徐志摩與林徽因才是最配的一對,印度大文學家泰戈爾當年到訪中國最欣賞的就是徐志摩與林徽因,他曾多次想為徐志摩與林徽因牽線,但都被林徽因婉拒,其實林徽因又何嘗不知道自己最愛的是徐志摩,可徐志摩卻給不起她想要的生活。選擇徐志摩,意味著過詩情畫意的日子;選擇梁思成,意味著過細水流長的日子。林徽因要的終是安穩的日子,所以她注定與徐志摩擦肩。琴棋書畫詩酒花再美好,也比不上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安穩,林徽因是個現實的女子,所以她明白梁思成雖然不是她最愛的,卻是最適合她的。對于徐志摩,她只能默默的祝福他能找到更適合他的女子。林徽因沒有錯,她并沒有義務,也沒有責任對徐志摩負責,她只是想讓自己過得美滿,幸福,這并沒有錯。
有人說,她是個理智的女子,不管面臨怎樣的誘惑,最后都可以全身而退;也有人說,她是個冰潔的女子,所以無論人世如何變遷,她都有著美麗的容顏。
幾場梅雨,幾陣荷風,江南又在煙雨中變得迷離。撐一把油紙傘,穿一襲白衣,行走在青石小巷,江南還是當年的江南,可當年那個白蓮一般的女子卻不知去向。她去了哪兒呢?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林徽因傳》讀后感 篇6
靜靜地坐在圖書館內那靠窗的位置,慵懶地翻著古樸泛黃的書。明澈的天沒有一片白云,空明清新,仿佛墜落在春之漩渦里,為這美好設置了靚麗風景。
指尖輕輕觸碰頁腳,淡軟的陽光隨意傾斜的在地上成為那形狀不一的光斑,鐫刻了那薔薇里的青春。遠處山坡上滿樹的綠葉與陽光完美的融合,仿佛空氣中隱隱有暗流涌動。
那在空氣中飄蕩而輕盈的香味牽起我的手,來到了那漫延的山坡。
輕輕坐在綠葉鋪成的山坡上,望著那滿天的綠意覆蓋了陽光,映下細碎的泛著綠瑩的光束,在時光的罅隙里迎著風跑。長長的睫毛上飄落著片片雪白,點綴了整個世界。
原本晴朗的天空剎那被一片雪白所遮掩,紛紛揚揚,如初春的蒲公英帶著遙遠的夢想飛向遠方。我慢慢站起身,想追尋那抹白的源處。我撲向天空,拼盡全力想抓住它的身影。我轉身,才發現滿山的小樹開的都是這種花,它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桐花。
第二天我又來到這個山谷。隨行的還有一本林徽因的傳記。
此時此刻,所有的花苞都應時開放,比昨天還要壯美。澄凈的天空仿佛下了一場花瓣雨,如夢如幻。一些花瓣落到了書上,與那林徽因的姣容融合了一起,美輪美奐。我輕輕翻開那本傳記,走進了林徽因的一生傳奇。
1904年.那個綠樹濃陰的六月,那個古老悠長的杭州小巷,她來到了這個陌生的世界。微熏的氣息在枯燥的空氣中蠢蠢欲動。這天,林長民的長女(林徽因)呱呱落地。歲月流逝之快,轉身她就變成了妙齡少女,遠渡重洋學習,冥冥中遇到了她一生中重要的人——徐志摩。在花開的四月,他成了她的初戀。可她是林徽因啊,一個在任何都充滿理性的女人,在愛情這等終身大事前還是要再三慎重的。最終,她果斷地嫁給梁思成,從未后悔過。她并沒有因此與徐志摩絕交,而是成為很好的知己,這是一個大度且重情義的女子。其實俯瞰歷史長河,可以發現林徽因這一生被愛慕的人實在太多。她讓徐志摩回憶了一生,讓梁思成愛了一生,讓金岳霖記掛了一生,讓天下男人仰慕了一生……
林徽因是一位建筑學家,在她眼里,任何一個平凡的建筑都隱藏著一個個建筑師的心,那是對建筑熱愛的一顆心啊!仔細讀著她的傳記,她還是一位詩人、一位文學家。在她的《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中我最喜歡最后一段:“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其實,林徽因本人就是人間的四月天,那千山萬原的春來,那一樹一樹的花開。信步在林徽因傳奇的一生中,我被她的氣質所吸引,流戀……
她,如同那桐花,都是流落這人間的精靈。她身上那不輸于男兒的熱血,比男兒還要剛烈的心,足以使她在艱苦歲月里安然度過。
我又望向天空,再次心驚。
漫山遍野的桐花,如一條萬里雪帶,漂洋過海,直指蒼穹。似乎世間所有的生命都應邀前來,赴一場人生盛宴。透明如醇蜜的陽光傾瀉而下,斑斑點點,映在天地間。在茫茫世間,我仿佛看到了徽因也來了。快樂掩去她眼角的悲傷,她的笑容如同這桐花。
時間飛逝,繁華落盡。難道生命在綻放后只剩下凋零?不,我不信,林徽因這朵桐花將永遠開在歷史天空,燦爛如陽。
文落如花,人淡如菊,世間女子,唯她獨好。
《林徽因傳》讀后感 篇7
最初知道林徽因,源自詩人徐志摩。高中時期,語文課本第一篇,便是《再別康橋》。也不知當年那位語文老師是不是特別喜愛它,一首詩連帶作者,足足講了一個星期。自然,也講到了徐與林的情感糾葛。那時的我滿懷青春熱血,對于善惡是非有著最直白的喜怒之情。也因此,對林徽因并不那么認可。
而在互聯網日益發達的后幾年,不知為何,她被貫之一些不太善意的稱謂,倒也令我心生疑惑。一次偶然的閑聊中,我問一位長輩,如何看待林徽因,她回答:“其它方面我不好作出評價,但她做出的選擇還是不錯的。”彼時我已身入社會的大染缸,心性也有了成熟和些許轉變。再細讀此傳記,又有了新的領悟。
林徽因雖然于年幼之時就隨父游歷各國,但思想仍是傳統的,正如她所說:“實說,我也不會以詩人的美諛為榮,也不會以被人戀愛為辱。我永是‘我’,被詩人恭維了也不會增美增能,有過一段不幸的曲折的舊歷史也沒有什么可羞慚。我的教育是舊的,我變不出什么新的人來,我只要‘對得起’人——爹娘、丈夫、兒子、家族等等,后來更要對得起另一個愛我的人,我自己有時的心,我的性情便弄得十分為難。前幾年不管對得起他不,倒容易——現在結果,也許我誰都沒有對得起,您看多冤!”
一個人一生中所做出的種種選擇,離不開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和日漸穩固的價值觀。相對于已婚的徐志摩狂熱的愛戀,她仍選擇了梁林兩家一手撮合的、門當戶對的婚姻。再到后來梁與金之間的選擇,雖然事后流傳出許多版本,但我仍然相信,不論是出于傳統婚姻觀念的影響,還是梁思成先生一貫的秉性和作風,林最后仍會選擇繼續這段婚姻。相較于林的浪漫和敏感,梁思成的嚴謹、寬容與幽默,實則是最大的互補,加之兩人對于建筑學的共同喜好,這大概是眾多成年人眼里的“合適的人”吧。
聰慧的女人,可以因為美麗的外表和才情而擁有許多追求者,但也能拋開感性的因素,做出恰當的選擇,同時不傷害他人,并能與其保持長久的友誼。時間越長,經歷的事越多,我越覺得這是一件難事,但她做到了。
出生于書香世家,林徽因身上所具備的詩情畫意及其取得的成就,與其家庭及成長環境有著極大的聯系。祖父創辦了私塾,父親留學國外,未念書時,便受到中華傳統文化和國外新思想的啟蒙。十二歲時,又與表姐們一同進入英國教會辦的培華女子中學讀書。全英文授課,校規嚴格,全日制教學,她練成了一口流利的英語,培養了良好的舉止和談吐。而后,又因為父親的喜愛,踏上了歐洲之旅。也因為這次長達一年半的游歷,她對建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奠定了一生的理想和追求。事實上,游歷過程中,因為她的父親經常外出應酬、參會,獨在異鄉的她難免孤獨,于是她選擇閱讀大量英文名著,培養了深厚的文化功底。
但同時,因為出身良好,個人認為她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有著些許的嬌氣。且早年間父母感情不和及母親的哀怨,她的性格中又不免帶有敏感、細膩的因素。這體現在未與梁思成結婚時面對梁家人的反對,她的埋怨與逃避,以及最早前往山西考察時她的表現——“不安時,她所思所想全是不安;悲傷時,她的心中充溢著悲傷;當然,看到美麗的景色,發現珍貴的建筑時,她的喜悅同樣強烈而富于感染力”。大概從九型人格中來看,她屬于4號浪漫主義型。
然而看似柔弱的女子,也有勇敢的一面。抗日戰爭時,她也曾說“為這可愛的老國家帶著血或者,或流著血或不流血地死去,都覺得榮耀。”在兒子從誡問她如果日本人真的打進四川她會如何應對時,也回答:“中國念書人總還有一條后路嘛,我們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當時的情況下,以如此平淡的口吻說出這樣的話,實則帶著一股凜然正氣,只是大多被人忽視罷了。
工作之后,有那么幾次,我常苦苦思索,我所熱愛的,能夠為之付出畢生心血的事業究竟是什么。但常常是因困倦而以失敗告終。而讀過此書,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本以消遣為目的的一本傳記,竟讓我讀到了建筑之美,以及那獻身于一項事業的偉大和激情澎湃。
早年的游歷,讓林徽因產生了對建筑美學的喜愛。難能可貴的是,建筑本是一項辛苦且在當時不接受女學生的學科,但她卻憑著一腔熱愛堅持下來了。回國后,更是影響梁思成,并由此展開了兩位建筑學者的一生。蜜月之行,仍不忘研究歐洲各國建筑,回國后,梁在東華大學創辦了建筑系,她也在不久后到了東北任教授,東北氣候寒冷,年少時得過肺病的她身體也變得虛弱。而后,又在兒子逐漸長大時,她收拾好行囊,和丈夫一同克服艱苦的環境,外出考察,期間,還能用發現美的眼睛、詩意的語言描述所見所感。
當然,生活中不是只有美好的事物。在見到晉商院落時,她認為“在這樣的建筑空間和精神空間里,怎么會有施福鄉里、惠澤后代的胸懷?怎么會產生現代的生活理念和經營理念?難怪這些當時富甲天下、不可一世的晉商們會無聲無息地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自此,我才從她的視角里,第一次深切地領悟到了建筑獨特的歷史意義。而抗戰時期在簡陋的李莊農舍里,帶病協助梁思成先生編寫《中國建筑史》。戰后,被聘任為清華大學的一級教授,主講《中國建筑史》,參與設計國徽,呼吁保護北京城古牌樓,甚至還在無意中發現景泰藍工藝面臨失傳危險時,成立美術組,傳承和設計新的圖案。
作者張清平先生在書的封底寫道:“她對自己所珍愛的一切,具有一種獻身的熱情,這是林徽因最讓人難以企及的地方。”一個保持著對理想的最高熱情和追求的人,值得后人稱贊和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