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的讀后感(精選5篇)
伊豆的舞女的讀后感 篇1
川端康成描述的這段短短的故事,發生在涼涼的山中清秋,細雨空蒙,一個大學預科生邂逅了一個漂亮的十四歲舞女薰子。其實那舞女叫什么名字、那少年是什么身份,都沒什么所謂。這就是最合適的時間、最雅致的地點了,連主角都是美好的少年年紀。
宛如一卷緩緩流動的畫。而這幅畫在我心里竟顯不出什么濃重的墨色來。在卷首尋不到起因,卷尾找不到結果,仿佛作畫的緣由就是個偶然,讓我恍惚覺得描繪的只是小小的一段情節,興許是湯島秀麗的山光,或者是巡回藝人們閑逸的步途,又或許,只是舞女為少年擺好的一雙木屐……長長的一卷畫,沒有情節顛簸,淡淡的水墨如同要融進紙里去。
我試圖從那一番淺淡的風景中想象舞女與少年的初次相遇。那時少年正在去湯島的途上。途中恰逢舞女一行人,舞女提著鼓和鼓架。那個鼓在她身上卻顯得輕盈,她每一步都輕踮著腳踏過青灰的石板路,有時候也踏過濕茸茸的青翠草地,或許還騰出一只手來提著衣擺。川端如此描寫:一股旅行的情趣油然而生。我猜倘若我是那個少年郎,也會揪了心房想隨行她們去。
少年在茶館避雨,趕上第三次相遇,順勢結伴同行。茶館的老婆婆談起巡回藝人們時的語氣提醒我舞女的地位并不與少年相近(后文“乞丐、巡回藝人禁止進村”又再次提醒),語氣不很輕蔑,卻好像正點住什么穴,微微發癢,叫人不好忘記。
可是正值豆蔻的舞女仿佛一點沒在乎。她好像把那小小的心思都織成了柔軟的情愫,化到溫和的山風里,融到她的一顰一笑頷首俯身中。她端茶來一個不小心撒了茶水,眼睫垂下一片緋紅,好像山麓邊遺落的霞光。她羞澀地答少年的話,拘謹而天真。她快活地泡了溫泉,擁入日光。她請少年為她讀書,眼眸里光彩四溢,嬌媚而明亮。她自言自語似的柔聲向少年說道:“請帶我去看電影吧。”……那是多么美好而單純的花樣年華啊。那些蜜糖般的情絲就那樣從兩心間萌生,毫無預兆,可又是那么合情合理。
山間的雨落了又停,歇了又落,迷迷蒙蒙,似乎把舞女的笑顏模糊了,似乎把她緊隨少年卻又堅持保持的距離縮短了,似乎把阿媽嚴苛的表情融化了,似乎把各自心間的憂郁稀釋了,似乎……那短暫的旅途要無限延長了,直到時間盡頭。
可總歸是有分別的。少年還有他的學業,而舞女要繼續提著鼓巡演在山野鄉間,那不過是一段短短的交集,就像火車上相識結伴的陌生乘客中途下車話別一樣簡單,可聽上去為什么有一種不甘心的寂寞呢。少年好像習慣了每個夜晚傾聽黑暗中隱約的鼓聲,好像心里有個聲音在催促他隨那剪倩影往下一個村莊行去。川端寫:“我自己則不得不乘明早的船回東京,因為我的旅費已全花光。”我無法猜測川端如何在此放下這樣一筆。山里的月光明明還是銀亮銀亮的,舞女的笑聲明明還是清脆好聽的,川端明明可以讓這兩個小人兒再往另一個村莊去,下一下棋,說一說書。川端明明可以讓少年領了舞女去看電影,別讓他們的眼淚撲簌簌地滾落到心里去。是啊我如此迫切地假設著另一個似乎不那么令人神傷的結局,但為何從腦海里浮現出的話是:“阿媽決不會應允舞女一人隨了少年看電影去。”阿媽不會應允,好像那情那景也不會應允,他們之間永恒的距離都不會應允川端就仿佛落下了一個注定好的結局:“我抓住繩梯,回過頭去,舞女想說聲再見,可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然后再次深深地點了點頭。”
就這樣告別了。少年從頭至尾沒有叫過舞女的名字,舞女的名字實是好聽的,但他們仿佛并不需要,眼波流轉間就明了:他在同我說話呢。少年臨走的那日,舞女只蹲在岸邊,凝視著一個方向,一言不發川端的描寫讓人止不住憐惜她。
就這樣告別了。少年已經躺在了船艙里,枕著書包,兩行清淚好像融進了咸濕的海風。只知道自己已踏上回程,只知道剛剛經歷一場閑逸美好的旅途,關于那個旅程,只知道,舞女還是那個漂亮的十四歲姑娘,時間、地點,一切都美得讓人心醉。只知道,自己旅行的初因令人窒息的憂郁,仿佛全部被洗凈了,在那場旅行中,少年將特殊的好意付給了別人,也自然地接受了別人親切的對待。這樣說來,川端又像不經意地描繪了少年的一段成長。
川端只寫:“我的頭腦恍如變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來,后來什么都沒有留下,頓時覺得舒暢了。”我猜不到少年是想記得還是想忘記,或許他是愿意就把它當做一場山雨,淅瀝瀝地落在身后,或許是我固執而真誠地希望,希望那少年愿意記得,這是多么美好純凈的一程啊。
現在我已不再懷揣那些看似順當甜美的假設,不再假設他們之間的距離有任何消融,也不再為了舞女未出口的“再見”而感到遺憾。
畢竟,結局那個細小溫潤的不全之憾,成全了故事完完整整的美,填滿了少年舞女落空的心房。這個故事讓我感覺那么真實,就像從伊豆老舊的日記中撕出的一頁一樣,又像……川端腦海深處一段美好的少年回憶。
伊豆的舞女的讀后感 篇2
知君情深意也厚,憶人全在不言中。
“我任憑淚泉涌流。我的頭腦恍如變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來,后來什么也沒有留下,頓時覺得舒暢了。”“我”最終還是離開了,一場宛若櫻花般美麗的旅途,一場純潔而美麗的愛情,還未完就待續……朦朦朧朧的情愫,隔著薄薄的一張紙,卻沒有捅破,微微透著遺憾和感傷。
你,一個20歲的學生哥,第一次見到舞女熏子,便“慌張地從衣袖里掏出一支香煙”,羞澀的樣子浮然在我眼前。第一次,便被舞女的樣子所迷心,這就是所謂的一見鐘情么。當他們這些巡回藝人啟程,可想你內心焦躁不安,很想趕上去吧。老太婆的好心送程,卻好像成了你的絆腳石,你焦急地走著,在前方望著送你的老太婆吃力地在后面跑著,很郁悶吧。當那漢子要你一同行走時,你“如釋重負”。宴會的那晚,聽到鼓聲,你心胸豁然開朗;聽到紊亂的腳步聲,你又心煩意亂……總之,你的心情牽連著熏子一顰一簇……
熏子,在那個學生哥心中你“簡直美麗極了”。在浴場,你一絲不掛地跑出來,伸張雙臂,叫喊著什么。看到學生哥,你反而踮起足尖,興奮愉悅。難以相象,你是有多開心。的確,你更像一個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呢,沒有所謂的害羞。和這個你佩服的學生哥在一起,你的臉總是緋紅。聽到他可以和你同行,你的微笑瞬間綻放;離別之際,你緊閉雙唇,想說什么吧,想表達留念之意。我難過你望著船兒離開,始終緊閉雙唇。
舞女熏子不但愛好唱歌跳舞,還擅長下棋,棋藝非凡,還熱衷詩詞文章,縱使藝人在老太婆乃至當時人們眼中是卑微的,是“哪兒有客人就住在哪兒”的低賤之人,但在“我”眼中并不這么認為,她下棋時和聽文章時的專注給“我”留了深刻的印象。動身前一天晚上,熏子本想和我一起去看的電影,卻得不到阿媽的同意,她顯得很淡漠,可以想象她心中有多遺憾,會不會甚至有怨恨。川端康成塑造了一個清純,可愛的舞女,豐富的內心,細致的人物刻畫描寫是這篇文章的精彩之處。
一個害羞的懵懂少年和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隔著朦朦朧朧的霧紗,總牽連著那么絲絲縷縷的。熏子和“我”并無世俗之人想象的卿卿我我,花前月下,乃至山盟海誓。他們只是通過幾次回眸,幾滴清淚來詮釋這若有似無的情愫,于是眼波流之間,上演了一出青澀而憂郁的如煙似霧的少年情懷。
伊豆的舞女的讀后感 篇3
不知該如何評價這篇小說。少男少女朦朧的初戀,這怕是人間最美的風景之一了。描述這種情感的文藝作品有很多。但如《伊豆的舞女》這樣,將這種情愫描述的如此動人的作品,卻是極少的。如果想懷念一下純真的少年時光,回憶一下某段遺憾錯過的情感,就來讀這篇小說吧!
其實這篇小說的故事很簡單,人物也不多。描述的人物在現實生活中都很普通。但是每個人物都是栩栩如生,就像在讀者眼前一樣。這正是作者的厲害之處。不愧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作者并沒有描寫太多內容,只抓住了旅途中少年少女純真朦朧的情愫這一點,巧妙再現了這一絲情感,于細微處打動了讀者的內心。作品不一定要寫的波瀾壯闊、結構宏大,細微之處寫到極致,一樣可成為永恒的作品。
伊豆的舞女的讀后感 篇4
知君情深意也厚,憶人全在不言中。
“我任憑淚泉涌流。我的頭腦恍如變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來,后來什么也沒有留下,頓時覺得舒暢了。”“我”最終還是離開了,一場宛若櫻花般美麗的旅途,一場純潔而美麗的愛情,還未完就待續……朦朦朧朧的情愫,隔著薄薄的一張紙,卻沒有捅破,微微透著遺憾和感傷。
你,一個20歲的學生哥,第一次見到舞女熏子,便“慌張地從衣袖里掏出一支香煙”,羞澀的樣子浮然在我眼前。第一次,便被舞女的樣子所迷心,這就是所謂的一見鐘情么。當他們這些巡回藝人啟程,可想你內心焦躁不安,很想趕上去吧。老太婆的好心送程,卻好像成了你的絆腳石,你焦急地走著,在前方望著送你的老太婆吃力地在后面跑著,很郁悶吧。當那漢子要你一同行走時,你“如釋重負”。宴會的那晚,聽到鼓聲,你心胸豁然開朗;聽到紊亂的腳步聲,你又心煩意亂……總之,你的心情牽連著熏子一顰一簇……
熏子,在那個學生哥心中你“簡直美麗極了”。在浴場,你一絲不掛地跑出來,伸張雙臂,叫喊著什么。看到學生哥,你反而踮起足尖,興奮愉悅。難以相象,你是有多開心。的確,你更像一個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呢,沒有所謂的害羞。和這個你佩服的學生哥在一起,你的臉總是緋紅。聽到他可以和你同行,你的微笑瞬間綻放;離別之際,你緊閉雙唇,想說什么吧,想表達留念之意。我難過你望著船兒離開,始終緊閉雙唇。
舞女熏子不但愛好唱歌跳舞,還擅長下棋,棋藝非凡,還熱衷詩詞文章,縱使藝人在老太婆乃至當時人們眼中是卑微的,是“哪兒有客人就住在哪兒”的低賤之人,但在“我”眼中并不這么認為,她下棋時和聽文章時的專注給“我”留了深刻的印象。動身前一天晚上,熏子本想和我一起去看的電影,卻得不到阿媽的同意,她顯得很淡漠,可以想象她心中有多遺憾,會不會甚至有怨恨。川端康成塑造了一個清純,可愛的舞女,豐富的內心,細致的人物刻畫描寫是這篇文章的精彩之處。
一個害羞的懵懂少年和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隔著朦朦朧朧的霧紗,總牽連著那么絲絲縷縷的。熏子和“我”并無世俗之人想象的卿卿我我,花前月下,乃至山盟海誓。他們只是通過幾次回眸,幾滴清淚來詮釋這若有似無的情愫,于是眼波流轉之間,上演了一出青澀而憂郁的如煙似霧的少年情懷。
伊豆的舞女的讀后感 篇5
一縷晚風拂面而過,也或只是片面的幽涼,卻莫名地撩出半襲凄清,久縈于心,揮之不去。川端康成的文字亦是如此,淡且輕若浮塵,卻隱了不盡的遐思。透明的灰暗氛圍,蘊涵著絕望之美,仿佛給一切都蒙上一簾沙幕,敏感而纖弱,一觸即破。《伊豆的舞女》是如此的感覺化,朦朧,亦真亦幻,也或者正是關于川端康成內心的那個銀灰色世界的寫照。
關于文學的詮釋是無盡的。川端康成的文字是尤為特別的、異乎尋常的平靜,淡得幾乎不算故事,文字的發展自然,徐緩,散漫,慵懶得不攙半點熱情。所謂情節,也是在模糊的不確定的情緒中悄然徘徊著。字里行間的憂郁,如同鉛絲劃破手背的痕跡,傷痕細而悠長,但沒有辦法忽視,因為疼痛的感覺會蔓延到整個手背。《伊豆的舞女》就是這樣,在一種淡淡的愁緒里勾出全篇的輪廓,輪廓若隱若現,而愁緒倒是真正延到讀者的每根神經了。
其實并不是特別喜歡日本人的文字的,太陰,太靜,似乎不見陽光,柔弱敏感得很,缺少明朗。看日本文學就好比把心浸泡在水里,是要沉著氣的。有一個成語叫哀而不傷,而日本文學是不哀而傷,纖細平緩中不時溢露出的壓抑和凝重,不是一兩句話就可以說得明白的。也或,這與他們的民族性格是相關聯的。表面的無謂和漠然與內心的極端相沖突,便造就了這樣特殊的文字風格。
每一句話都很精致,而心靈也便往來于這般精致的意境之中。娓娓道來的行文方式,更讓人覺著作者是用感覺和情緒在寫作,筆法也愈見從容不迫。作者的直覺細致入微,所有的感觸都茫然地隱在雅致景色的背后,一笑、一回首、一黯然,都透著深深的不可明言的意味。作者放縱自己的情緒行文,把所有的味道都裝進這個清麗文字編織的袋子里,讓讀者也聽憑自己的情緒去感受去觸及,這或許就是文學上所謂的“共鳴”吧。
小說并沒有刻意去營造什么,卻也很自然地產生了鏡頭般的效果,很自然地引出了讀者腦海中的畫面,舞女的純真、清靈亦或傷懷都用準確的文字輕描出來,那種“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味道被作者引向了極致,而作者憐惜愛慕的情感也順理成章地流露出來,不曾袒露的少年情懷也因為自然而顯得干凈、純美。
川端康成的作品多是感覺文學,至于感覺文學與一般文藝的高下,沒有必要去評論。不可否認的是,感覺文學細致深入,意味無窮,可謂文學中的解剖學,把直覺原汁原味地用文字表達出來,零而不散。
記得最初看的是川端康成的《古都》,也是這樣幽淡而陰涼的味道:紫花地丁,濃郁的秋草,甚至于悄落的細雪,似乎所有最潔凈最美的意象都為這位美學學者所囊括了。他的主角在這種傳統的、蒙了意識色彩的自然美中活動,使得他的小說都合了散文的情調和詩的韻味。不是悲劇,卻滿含了悲劇美的味道。
川端是極少用浮華的字眼的,但他會用平靜的不曾粉飾過的詞句巧妙地組織語言,所以他的東西表面上是和諧的,不露鋒芒的。含蓄與哀艷,共閼于一爐,讀著未嘗不是一種享受。
也或,日人的小說總是含了一種暗暗的頹傷。《源氏物語》、《細雪》即便不是這樣的感覺化,也有著相似的藝術傾向。
日本與中國的文化在某些方面是極為相似的。然而中國的文化更趨于雄渾和偉美。日文化是低吟,回轉不絕的沉吟,吟,深至骨髓,何其沉重?
一片冷艷中顯露一抹暖,這便是川端的味道,就宛若深藍的夜海中偶升一座燈塔;迷霧的山林間忽點一支細燭——寂寞,寧靜且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