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荀子《勸學》有感(精選8篇)
讀荀子《勸學》有感 篇1
《勸學》主要是通過對先人的治學辦事理念的總結,詮釋,在我們能看懂的同時,起到一個修身養性,增強智慧的作用,以使我們在遇到問題的同時能更好地解決,而不至于手忙腳亂。通過對本文的學習,我領會到平時自己有太多的不足,有待改進的地方也太多。雖然我們也學過有關勸學的文章,但是經典就自有它作為經典的道理,每看一次給我的感受都不一樣。
其中《勸學》當中的不少警句對我影響深刻,例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要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聰明機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這句話說明了學習對人行為的重要性。“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這句話說明了君子與常人是沒有差別的,只是君子更加善于運用工具,也說明了在學習工作當中大家應該善于動腦,運用機巧。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不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蟹,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雖然只有短短的幾行字,卻言簡意賅,字字珠璣的說明了一個道理:為什么許多人不能成功?就是因為他們學的東西不夠,下的功夫也不夠,這就是鍥而舍之啊!而有的人為什么能夠出類拔萃?恰恰是因為他們鍥而不舍!
讀完《勸學》這篇文章,給我最大的啟發那就是書的價值,書可以滿足一個人的精神需求,這正如“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品”一句所言。您是否孤獨過,抑或彷徨過,那么書也不失為您開的一劑良藥,當您在百忙之中抽出空來看看書時,那時您就會領悟到讀書的真正含義。有位哲人說過:“你們看到自己的不足,可那不是鏡子的錯呀!”其實每一本書都是一面鏡子,照亮了我們的不足,因而反射出智慧的光芒。古人云:“開卷有益”,您讀萬卷書,那么萬卷書便會教您領略人生的真諦。
愛書吧!讓書香充盈我們的心田。
讀荀子《勸學》有感 篇2
《荀子》全書三十二篇,而以《勸學》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勸學》又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開篇。學習是貫穿修道始終的。沒有正確的見地只能是盲修瞎煉。然而學習又得先有目標。應該“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這種圣賢教育與功利教育的區別就是“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
《勸學》這篇最重要的就是講到了明心見性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有德才能明道。但德是一切眾生所共有的,謂之性德。然而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為眾生的性德被無明給蒙蔽了,無法顯示其光明清凈的妙用,反而顯示出污濁的身心世界,令眾生枉受輪轉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凈光明顯示出來。修德就是積善,積善即是明道的資糧。善法有世出世間的不同。這種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強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并不是局限世間的,這種理解是非常膚淺的。儒家之道行之極處也是可以出世的。當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為高超圓滿的。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這絕非凡夫之境界。眾生本來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會變成愚昧,實在是性德被障礙的緣故。因為修德而顯出性德,神明不過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曉其是自得,非從外來。“圣心備焉”,圣心即是真心,“備”者恢復也,去妄顯真。荀子所在的時代,佛教尚未傳入中國,但絕不可說中國即無悟道者,佛經亦云“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讀荀子《勸學》有感 篇3
《勸學》是戰國后期儒學大師荀子的代表作。近來重讀,感觸頗多。
春秋戰國是經濟基礎和社會政治新舊嬗變的動蕩時代。反映到意識形態領域,就是以學士階層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異常活躍,他們或游說諸侯,或著書立說,新思想、新理論不斷萌生,形成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諸子百家爭鳴的生動局面。正是在這種大的歷史背景下,荀子以他思想家的獨到眼光和鴻博學識,專門就為學的重要性以及治學態度、道路和方法進行論述,其中特別強調為學要循序漸進,持恒專一,力戒急功近利、朝勤夕怠浮躁之風。
荀子指出: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繼而,他又取譬精警,以蚯蚓和螃蟹為例,說明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之事者,無赫赫之功。最后,他認為致志于學,要達到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的至高境界。正由于有此治學精神,荀子才得以成為諸子百家中一位有影響的大家。
荀子《勸學》篇之后,開一代文風的唐朝大文學家韓愈,也寫了一篇《進學解》,專門辨析如何在學業德行上取得進益。此文開篇兩句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就是他對前人和自己關于治學、行事的總結。
當今,我國也正處于政治、經濟、文化新舊交替、急遽變化的歷史時期。種種誘惑影響著學術理論界。近年來人們批評較多的浮躁心態,就是這種影響的反映。由于體制、政策、輿論、環境等諸多因素的作用,有人身在學界,卻心在經商、從政,魚與熊掌二者欲兼得。這就難免產生《勸學》中描述的梧鼠五技而窮現象。
理論研究是艱辛之道,清苦之道,寂寞之道,風險之道。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要耐得住清苦和寂寞,經得起得失和榮辱。要冷也能安得,熱也能處得,風里也來得,雨里也去得。荀子《勸學》篇距今已時逾兩千余年,時代發生了滄桑巨變。但是那種學不可以已、生乎由是,死乎由是、鍥而不舍的治學精神,則是與今相通的。這仍應是今天的中國學界必具的為人之道和為文之道。這也是成就學術大師的根本之道。
讀荀子《勸學》有感 篇4
今天我學習了《勸學》這篇文章。文章里的一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讓我倍感深思。
生活如此,學習又何嘗不是同一個道理呢!要想在學習上取得好成績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靠的是長年累月的不懈努力。《勸學》讓我明白“學有成,需千滴汗”。
你如果想學習成績好,卻又不想為之付出一滴汗水,整天只想著臨時抱抱佛腳算了。這樣你永遠也不會成功。也有可能上天垂憐你,給你一次下的收獲但那只是臨時的,如果你依然不努力,那么連那點勝利的滿足也會里你而去。
堅持不懈的學習的確很累,而且不能馬上就看到成果。但那并不代表你的努力是白費的,長此以往你會發現你的能力正在無形之中茁壯成長。也許有一天你會被自己“下筆如有神”的能力嚇一跳,其實那些不是偶然,是必然。這些是你堅持不懈的收獲。
讀荀子《勸學》有感 篇5
今天,我又閱讀了戰國時期杰出的思想家荀況的上乘之作——《勸學》,《勸學》是顧名思義,勸學,就是勸勉、鼓勵學習。這篇佳作,讀起來令人回味無窮,給人諸多啟迪。
從題目中的“學”,我不禁想到“活到老,學到老”,“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無止境”、“學海無涯”等一代又一代人讀書的名言警句;會想起“鑿壁偷光”、“囊螢夜讀”、“懸梁刺股”等動人場面。古之圣人尚且如此,何況今之眾人呢?
荀子曰:“學不可以己!”……是啊,只有每天堅持學習,孜孜不倦,才可以滿腹經綸,才高八斗,但我卻自愧不如……
記得去年期末考試前,老師要求我們要每天認真復習。可我卻想,什么呀,反正離考試還早著,再說了,內容那么簡單,我早會了。我只顧著玩,有的同學勸我說:“錢佳聞,快期末考試了,先把玩的放一放吧,等考完試,你怎么玩都行呀……”同學還沒說完,我便打斷了她的話:“你煩不煩啊,你寫你的作業,我玩我的,有什么關系嗎?走開。”此話一出,那個同學馬上說:“你這個不識好歹的家伙,看你這次考試怎么辦,哼!”說完就走了。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了,離期末考試只有兩天了,這時,我才有了前所未有的緊迫感。我臨時抱佛腳,捧著書本才發現時間是那么少,我不會的東西是那么多,而別的同學呢?臉上都是自信滿滿的表情……考試的結果可想而知,十分不理想。這時,我才明白,要想有好的成績,功在平時的努力,而不是靠臨時抱佛腳!
人的一生是在不斷學習和積累中度過的。同樣是忙碌的一世,結果有的人收獲甚微,一事無成;而有的人卻碩果累累,功成名就。這些都和學習態度密不可分。要想達到勝利的彼岸,貴在持之以恒。對待學習,一知半解就自以為是,稍遇挫折就頹唐不振,持這種態度的人是無法成大器的。
小小的古文,蘊含著如此耐人尋味的道理,是我豐富的精神食糧,我愛小古文,愛經典詩詞,它們讓我領略到了古典文學的無窮魅力。
讀荀子《勸學》有感 篇6
戰國末期我國著名哲學家和教育家荀子在《勸學》中寫道:“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鏤刻而不能堅持下去,就連朽木也不會被折斷;但若堅持一直不停地鏤刻,就是金屬、石頭也會被鏤穿。
學習特別需要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不能淺嘗輒止,不能一知半解就自以為是,更不能稍遇挫折就委靡不振,這樣是不能成大器的。
學習和生活中,很多失敗并非必然,而是因為過早的放棄。堅持,勇往直前,迎接挑戰,就有了成功的機會,雖然堅持到底未必一定能成功,但半途而廢,則肯定不會成功。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時未能鉆研到底,結果與新元素失之交臂;漢代史官司馬遷在遭到殘酷的刑法之后,持之以恒,歷時十三年終于寫成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輝煌巨著《史記》,名垂青史!
對于一個胸懷大志的人來說,任何障礙和困難都不能阻止他前行,只要有百折不撓的信念,就會有戰勝一切的可能。也許,一次又一次的失敗難免會讓我們感到沮喪,但如果因此而停下腳步,甚至退縮,將永遠到不了成功的彼岸。
悲觀的人把前進道路上的挫折和低谷看成厄運,樂觀者卻把不幸和困境當作奮起的臺階和動力。一旦確立好正確的目標,就持之以恒地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前進的道路有曲有折,前進的速度有快有慢,但堅持,唯有堅持,鍥而不舍、永不言棄,我們才有機會品嘗勝利的甜美與酣暢!
讀荀子《勸學》有感 篇7
讀了《勸學》這篇古文,我感到學習一定是積累深了才能學好。只要愿意學習,你就一定要堅持到底。其中我最喜歡“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不在舍。”這一句讓我感到在學習中要當騏驥,我們要當駿馬不要當駑馬、懶馬。我從中感到學習一定要勤奮,要積累。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意思是我們的學習不可以停止要努力,我們的學習是第一位的,日積月累才能有許多知識融入你腦中。
勸學,我們要聽勸,要努力學習。“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我們的學習目標不用知識闖是不能到達的;我們的學習不一點點積累是無法成功的。只要我們努力就會成功,我們要好好學習。
我讀了這篇古文覺得學習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要積土成山,積水成淵。
讀荀子《勸學》有感 篇8
《勸學》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開篇。是戰國時期杰出思想家荀況的上乘之作。它告誡世人要將學習作為人生的羅盤、燈塔。
做一個刻苦學習的人,善于學習的人,要像思想家那樣去行動,像實干家那樣去思考。在讀書的過程中強調”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帶著目的、帶著思想、帶著問題去學習,自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讀書還貴在學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要把努力學習和獨立思考相結合,學習前人的智慧,思考自己進步的方法,記錄自己的心得,用行動來實踐。
荀子所云“鍥而不舍,朽木不折,鍥而舍之,金石可鏤”。學習的態度需要達到堅持不懈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學子都意識到這一點,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實處。有的人還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惜哉!也有的人虎頭蛇尾,而忽視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頭來種的是西瓜,得到的是芝麻,豈不惜哉!
《勸學》讓我讀懂了“粗實的鐵棒能磨成纖小的繡花針,憑的是一股堅韌不拔的氣概,,涓涓細流能穿透剛硬的石塊,憑的是一種不折不撓的精神”。正如:勤能補拙是良訓,一份耕耘一份收獲......